【苏教版】生物八上(新教材) 第15章 泌尿系统 单元检测卷(提升)
一、选择题
1.(2025七下·福田期末)取某位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和尿液进行检测得到如下数据,其中甲物质最有可能是( )
成分(克/100毫升) 血浆 原尿 尿液
甲 8 0.03 0
乙 0.72 0.72 1.1
丙 0.03 0.03 1.8
丁 0.1 0.1 0
A.葡萄榶 B.蛋白质 C.无机盐 D.尿素
【答案】B
【知识点】尿的形成
【解析】【解答】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血液中的大分子的物质如血细胞、蛋白质外,其余的如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经过过滤形成原尿。所以,血浆和原尿相比较,原尿中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返回血液,所以,原尿和尿液相比较,尿液中不含葡萄糖,所以,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甲物质可能是蛋白质,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尿液的形成过程,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血液中的大分子的物质如血细胞、蛋白质外,其余的如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经过过滤形成原尿;然后原尿在经过肾小管时,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下把全部葡萄糖、部分水还有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那么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会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2025七下·龙湖期末)血液与尿液是生命密码本,记录着细胞活动轨迹和代谢波动信号,两者的检测数值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请完成下面小题。
2.下表为某患者的血常规检验报告单,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项目 结果 单位 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WBC) 13.8↑ ×109/L 3.5-9.5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 82.0↑ % 40.0-75.0
红细胞计数(RBC) 4.35 ×10 /L ♂:4.3-5.8
血红蛋白(HGB) 125↓ g/L ♂:130-175
血小板计数(PLT) 210 ×109/L 125-350
A.“结果”是受检者数据,“参考值”是健康指数区间
B.“↑”指高于正常参考值,“↓”指低于正常参考值
C.单项指标在参考区间内不能单独作为健康评估的依据
D.计算高出参考值多少,可用结果值减参考值的最高值
3.下列对该患者检测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
A.白细胞数量增多,身体有炎症 B.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力增强
C.红细胞数量减少,可能患贫血 D.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差
4.根据检验结果,你会建议患者在饮食上适量增加的食物是( )
A.葡萄糖水 B.鱼肝油 C.动物肝脏 D.西瓜
5.尿常规检测显示尿蛋白阳性(即尿中出现蛋白质),受检者病变最可能发生在( )
A.肾小球 B.肾小管 C.肾静脉 D.出球小动脉
6.若受检者的肾小管功能受损,尿检中异常的指标最可能是( )
A.葡萄糖 B.尿素 C.尿血细胞 D.尿蛋白
【答案】2.D
3.A
4.C
5.A
6.A
【知识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合理营养;尿的形成
【解析】【分析】(1)在体循环中,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经过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腔、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的。其中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白细胞的功能是吞噬病菌,血小板的功能是止血凝血。(2)尿液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一部分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物质会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滤过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等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无机盐和水等形成尿液。
2.A.检验单上的“结果”栏记录的是受检者血液样本的实测数据,而“参考值”则是依据健康人群统计所得的波动范围,两者对照可初步判断该项指标是否正常,A正确;
B.报告单常用“↑”“↓”符号提示偏离:箭头向上表示检测值高于参考上限,箭头向下表示低于参考下限,便于快速识别异常,B正确;
C.人体是一个整体,健康评估需把血常规多项指标、临床表现及病史综合起来,不能仅凭某一项落在参考区间内就断定完全健康,C正确;
D.若结果高于参考上限,高出量应为“结果值-参考上限”;若结果低于参考下限,低出量应为“参考下限-结果值”。题目把两种情况都写成“减最高值”,表述不严谨,D错误。
故答案为:D。
3.A、白细胞具有吞噬病菌、防御保护等功能;当机体出现炎症时,其数量会显著增加以清除病原体。该患者白细胞计数高于参考值,提示体内可能存在细菌感染或急性炎症,A正确;
B、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 %~70%,是细菌感染时最先增多的“先锋部队”。本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82%,明显升高,表明炎症反应活跃;并非减少,也与“免疫力增强”无关,B错误;
C、红细胞计数 4.35×10 /L 落在参考区间(4.3–5.8)内,并未减少,因此无法推断贫血,C错误;
D、患者血小板 210×109/L 位于正常范围(125–350),数量正常,凝血功能应无异常,D错误。
故答案为:A。
4.A、葡萄糖水主要补充能量,与血常规异常无关,A错误;
B、鱼肝油富含维生素A、D,对血红蛋白提升作用有限,B错误;
C、动物肝脏富含铁和维生素B12,可促进血红蛋白合成,改善潜在贫血,C正确;
D、西瓜主要提供水分和少量维生素C,对血液指标改善作用小,D错误。
故答案为:C。
5.A、肾小球是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毛细血管盘绕而成的“血管球”,外被肾小囊包裹。正常时,毛细血管壁与肾小囊内壁共同构成滤过屏障,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无法通过。若肾小球发炎或受损,滤过屏障的孔径变大,蛋白质便会漏入肾小囊腔,最终出现蛋白尿,A正确;
B、肾小管的主要功能是重吸收:能把原尿中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重新送回血液,但不能重吸收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管病变,重吸收能力下降,葡萄糖等有用物质会出现在尿中,而蛋白质漏出主要与肾小球有关,B错误;
C、肾静脉负责把经肾脏过滤后的血液送回心脏,其病变影响的是血液回流,与蛋白质漏出无直接关系,C错误;
D、出球小动脉只是将肾小球过滤后的血液引出,再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缠绕肾小管,其本身不参与滤过,也与蛋白尿的形成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A。
6.A、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后,葡萄糖的主动重吸收功能减弱,原尿中的葡萄糖无法被全部回收而随尿排出,导致“糖尿”阳性,A正确;
B、尿素属于代谢终产物,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肾小管对其重吸收有限;肾小管损伤后尿素排泄量可能受尿量变化影响,但不如葡萄糖直接,故不宜作为肾小管功能异常的首选指标,B错误;
C、正常生理状态下,红细胞无法穿过肾小球的滤过屏障;若尿液中检出红细胞,常见于肾小球基底膜破裂或泌尿道出血,而非单纯肾小管问题,C错误;
D、大分子蛋白质正常情况下被肾小球滤过屏障阻挡,尿中出现蛋白以肾小球病变最常见;肾小管损伤导致的蛋白尿多为小分子蛋白,且常规尿检更易发现肾小球性大量蛋白尿,D错误。
故答案为:A。
7.(2025·潮阳模拟)某小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制作的“肾单位形成尿液动态模型”如题图所示,其中起着重吸收功能的结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肾的结构和功能;尿的形成
【解析】【解答】在肾单位中,尿液的形成包括滤过和重吸收两个关键过程。根据模型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①肾小球:负责滤过血液,形成原尿。②肾小囊:包裹肾小球,收集滤过的原尿。③肾小管:原尿流经此处时,大部分水分、无机盐和全部葡萄糖被重吸收回血液,是重吸收的主要场所。④集合管:汇总多个肾小管的尿液,进一步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但重吸收的主要功能已由肾小管完成。
重吸收功能的核心结构是肾小管(③),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图中①模拟肾小球,②模拟肾小囊,③模拟肾小管,④模拟集合管。
8.(2025·湖南)如图,功能类似“蓄水池”的器官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泌尿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时储存尿液,相当于 “蓄水池”,尿道排出尿液。所以功能类似 “蓄水池”(暂时储存尿液 )的器官是③膀胱,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图中: ①是肾脏,②是输尿管,③是膀胱,④是尿道。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输尿管的作用是将肾脏形成的尿液输送到膀胱、膀胱的作用是暂时储存尿液、尿道的作用是排出尿液。
9.(2025·长沙模拟)当血液流经肾脏时,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B.尿素含量减少
C.氧气含量减少 D.葡萄糖含量减少
【答案】A
【知识点】泌尿系统的作用;尿的形成
【解析】【解答】A. 肾脏细胞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进入血液,所以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不是减少, A符合题意。
B. 尿素是代谢废物,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形成尿液排出,血液中尿素含量减少 , B不符合题意。
C.血液流经肾时,肾的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所以氧气含量减少,C不符合题意。
D.正常情况下,血液流经肾单位时全部的葡萄糖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所以此过程葡萄糖含量不变;但肾的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会消耗葡萄糖,所以葡萄糖含量减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10.(2025·潮阳模拟)尿液是人体重要的代谢排泄物,其成分变化可反映健康状况。下列关于健康人群尿液形成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4]的两端分别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
B.过程A表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
C.[3]和[5]中都含有水、无机盐和葡萄糖
D.[2]与[1]内血液成分相比氧气减少、尿素增加
【答案】B
【知识点】肾的结构和功能;尿的形成
【解析】【解答】A. 图中 [4] 是肾小球,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球,其两端连接的都是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 ),而不是小动脉和小静脉, A错误。
B. 过程 A 是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所以过程 A 表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 B正确。
C.3肾小管内的液体(即尿液)包含水、无机盐和尿素等。而5肾小囊内的液体是原尿,除了含有这些成分,还有葡萄糖,C错误。
D.在尿液形成过程中,2肾静脉内的血液是已经经过肾脏排泄废物后的血液,与1入球小动脉内的血液相比,氧气会因为肾脏组织的消耗而减少,同时尿素等废物会因为肾脏的排泄作用而减少,D错误。
故选B。
【分析】图中:1是入球小动脉,2是肾静脉;3肾小管;4肾小球;5肾小囊;A表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B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11.(2025七下·庐江期末)小秦利用漏斗、塑料软管、橡皮泥、矿泉水瓶、一次性塑料杯、红色色素和黄色色素、清水制作了如图所示的肾单位模型。下列各材料与其模拟的结构或主要物质对应正确的是( )
A.漏斗中的软管团模拟人体的肾小球
B.①处模拟的是人体内的出球小动脉
C.模型中③内的液体模拟的是尿液
D.该模型可模拟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答案】A
【知识点】肾的结构和功能;尿的形成
【解析】【解答】A:漏斗中的软管团模拟肾小球(毛细血管球结构 ),A 正确。
B:①处软管模拟入球小动脉(输送血液到肾小球 ),不是出球小动脉,B 错误。
C:③漏斗内模拟肾小囊,肾小囊内的液体是原尿,不是尿液(尿液在肾小管末端形成 ),C 错误。
D:该模型中漏斗颈④模拟肾小管,但从结构看,缺乏体现重吸收作用的设计(如物质重新吸收回血液的过程 ),无法模拟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D 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肾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汇集成出球小动脉。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的结构,就像一个“小漏斗”。
(2025·宝安期末)【主题情境】由螺旋藻制成的微纳米机器人是一种介于微纳米尺度的智能动力装置,可通过手臂静脉注射进入人体并在体内自主活动。如图,当微纳米机器人探测到温度差异时,央持血栓组织或异物,帮助患者清除血栓。
12.血栓指血液在身体内部非正常凝固,从液态变成固态的病理状态。推测血液中与血栓形成可能有关的是( )
A.白细胞 B.血小板 C.红细胞 D.血红蛋白
13.微纳米机器人通过手臂静脉注射方式进入人体,最先到达心脏的( )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
14.若该微纳米机器人进行血栓清除手术,经过某血管时监测到血液中氧气含量下降、营养物质含量升高,该血管可能是( )
A.肺静脉 B.肠静脉 C.主动脉 D.肾动脉
15.完成任务的微纳米机器人在人体内降解,产生的代谢废物的排泄途径不包括( )
A.排汗 B.排便 C.排尿 D.呼气
【答案】12.B
13.C
14.B
15.B
【知识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排泄及其途径;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1)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可见红细胞具有携带氧的功能;
白细胞能够变形穿透毛细血管壁,吞噬细菌,对人体具有防御功能;
血小板能够堵塞伤口,其中还含有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2)血液循环的途径:
12.血小板的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黏附,促进血液凝固 。血栓是血液非正常凝固,与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过度激活有关 。 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血液循环路径: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 。 根据血液循环路线可知:微纳米机器人经手臂静脉注射,进入上腔静脉,最先到达右心房,C 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C。
14.肠静脉内的血液,是经过小肠吸收营养物质后的血液,氧气被小肠细胞利用,所以氧气含量下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 )因吸收而含量升高 。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5.排泄是指细胞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途径包括:排汗(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排尿(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呼气(排出二氧化碳、水 ) 。排便是排出食物残渣,属于排遗,不是排泄 。 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024七下·连州期末)【主题思考】人体的肾脏就像精密的过滤器,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如图为人体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面小题。
16.下列有关肾单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组成肾单位 B.甲两端连接的都是动脉血管
C.乙内的液体是原尿 D.丙能重吸收全部的无机盐
17.下列有关人体尿液形成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中的液体分别是血浆、尿液
B.健康人的乙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C.若检测发现某人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则他的病变部位可能是丙
D.图中动脉与静脉相比,动脉中的代谢废物较多
【答案】16.D
17.A
【知识点】肾的结构和功能;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分析】 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 吸收作用。 甲为肾小球,其中的液体是血液;乙为肾小囊,其中的液体是原尿;丙是肾小管。
16.A、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单位,由甲肾小球、乙肾小囊和丙肾小管构成,A正确;
B、①肾小球两端连接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都是动脉血管,B正确;
C、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因此②肾小囊内的液体是原尿,C正确;
D、当原尿流经③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D错误。
故答案为:D。
17.A、甲为肾小球,其中的液体是血液;乙为肾小囊,其中的液体是原尿,A错误;
B、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 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都可以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 原尿,所以乙为肾小囊,其中的液体是原尿,健康人的乙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B正确;
C、正常情况下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把全部的葡萄糖重新吸收回血液,因此正常的尿液中没有葡萄糖,因此如果检测发现某人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丙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异常,C正确;
D、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所以图中肾动脉与肾静脉相比,动脉中的代谢废物较多,D正确。
故答案为:A。
18.(2024七下·赵县期末)如图表示尿液形成的过程,其中甲、乙表示结构,A、B表示液体。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是肾小囊,乙是肾小管
B.A、B表示的液体分别为原尿和尿液
C.若乙处发生病变,则B中会有蛋白质
D.血液流经肾脏后,尿素含量减少
【答案】C
【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AB、当血液通过入球小动脉到达肾小球的毛细血管网时,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都可以滤过到甲肾小囊腔,形成A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剩下的其他物质,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B尿液。结合分析可知,甲是肾小囊,乙是肾小管,A表示原尿、B表示尿液,AB正确;
C、当一个人患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发生病变,通透性增大,导致红细胞和蛋白质进入尿液,若乙肾小管发生病变,则B尿液中就会出现葡萄糖,C错误;
D、经过肾脏,形成了尿液,部分尿素被排出,因此尿素减少,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图中:甲是肾小囊、乙是肾小管,A表示原尿、B表示尿液。
(2)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19.(2025七上·肥城期末)下图是根据肾的工作原理制成的血液透析装置,又称“人工肾”,可以帮助病人将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排出,以维持正常的代谢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透析管与肾小管的功能类似
B.血液流经透析管后尿素减少
C.用过的透析液成分最接近于原尿
D.该人工肾透析的工作温度应保持在37℃左右
【答案】A
【知识点】尿的形成
【解析】【解答】A.肾单位中,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起过滤作用,肾小管重吸收有用物质。人工肾中,透析管模拟肾小球的过滤功能(让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过进入透析液 ),而非肾小管功能 ,A错误。
B.由于透析管能够去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包括尿素等,所以血液流经透析管后,其中的尿素含量会减少。这与人工肾的设计目的相符,即维持病人正常的代谢活动,B正确。
C.原尿是肾小球滤过的液体,含有水、电解质、葡萄糖、尿素等。用过的透析液含有从血液中去除的代谢废物,其成分与原尿相似,C正确。
D.人体正常体温约37℃,人工肾透析需在该温度下进行,维持生理活动正常,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20.(2025·许昌)研究被测试者的血浆、肾小囊腔以及输尿管中的液体,里面 P、Q两种物质的浓度如下表所示,请问 P、Q各是什么物质 ( )
物质 血浆 肾小囊 输尿管
P 0.03% 0.03% 2%
Q 0.1% 0.1% 0
A.P是葡萄糖,Q是蛋白质 B.P 是葡萄糖.0是尿素
C.P是尿素,②是蛋白质 D.P 是尿素,Q是葡萄糖
【答案】D
【知识点】尿的形成
【解析】【解答】AB、正常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如果P是葡萄糖,到输尿管时应该是0,不应该变大, AB不符合题意。
C、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中。故如果Q是蛋白质,肾小囊中的液体(原尿)的蛋白质含量几乎为0,不应该不变, C不符合题意。
D、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故P是尿素,尿液中的尿素浓度高于原尿和血浆,而Q葡萄糖在原尿形成尿液的过程中会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回血液,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21.(2024七下·赤坎期末)下图①、③表示人体血管,②表示某器官,箭头代表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②为皮肤,③中葡萄糖比①中多
B.若②为脑,③中含氧量比①中多
C.若②为胃,③中二氧化碳比①中多
D.若②为肾脏,③中尿素比①中多
【答案】C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肾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A、若②为皮肤,血液流经皮肤时,一部分葡萄糖会用于皮肤细胞的呼吸作用被消耗,所以③中葡萄糖比①中少 ,A 错误。B、若②为脑,脑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血液流经脑后,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故③中含氧量比①中少 ,B 错误。
C、若②为胃,胃细胞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血液流经胃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以③中二氧化碳比①中多 ,C 正确。
D、若②为肾脏,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会过滤和重吸收血液中的尿素等废物,使血液中尿素减少,所以③中尿素比①中少 ,D 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经排泄器官后,血液中二氧化碳或尿素的含量将会减少。血流经具有吸收功能的器官后,血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增加。血液流经呼吸器官肺后,血液中的氧气会增加,二氧化碳会减少。
22.(2025七下·广州期末)某兴趣小组利用橡皮管、漏斗、水、塑料颗粒、注射器等材料制作了如图所示的肾单位模型(塑料颗粒不能透过橡皮管),模拟尿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部位①模拟肾小球,其两端的血管都为动脉血管
B.③模拟的结构可以吸收全部的葡萄糖
C.部位③末端流出的液体是原尿
D.血液流经肾单位后,血液中的氧气会减少
【答案】C
【知识点】肾的结构和功能;尿的形成
【解析】【解答】A 、部位①模拟肾小球,肾小球两端分别是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都属于动脉血管,A 正确 。
B 、部位③模拟肾小管,肾小管能重吸收全部葡萄糖(这是尿形成的关键步骤 ),B 正确 。
C、部位③是肾小管,原尿流经肾小管后,经过重吸收,末端流出的液体是尿液(不是原尿 )。原尿在肾小囊中,C 错误 。
D 、血液流经肾单位时,肾单位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血液中的氧气会减少,D 正确 。
故答案为:C。
【分析】 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尿的形成过程:
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形成尿液 。
23.(2025七下·增城期末)以下为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的知识结构及说明,其中说明有错误的是( )
A.泌尿系统的重要器官是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B.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是肺,是a、b气体交换的场所
C.循环系统的重要器官是心脏,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
D.消化系统①过程表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在胃内完成
【答案】D
【知识点】心脏的位置、结构和功能;消化系统的组成;呼吸系统的组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肾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A、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尿液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A 正确 。
B、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a表示氧气进入血液,b表示二氧化碳排出体外,B 正确 。
C、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能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C 正确 。
D、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在小肠内完成,小肠具有很长的肠管、丰富的消化液、大的吸收面积等特点,而胃主要是初步消化蛋白质和暂存食物的场所,D 错误 。
故答案为:D。
【分析】人体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通过呼吸呼吸作用为组织细胞提供氧气;通过消化系统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通过循环系统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往全身各处;再通过排泄系统把人体多余的废物排出体外.其中还有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
24.(2024七下·盐田期末)如下表为某人尿常规化验结果中的几项指标数据,若此人的肾脏出现病变,据此结果可推测病变的位置是( )
成分 红细胞 蛋白质 水 尿素 无机盐 葡萄糖
含量 + + 96 1.8 1.9 0
注:单位:g/100mL,“+”代表超过标准值
A.肾动脉 B.肾小球 C.输尿管 D.肾小管
【答案】B
【知识点】尿的形成
【解析】【解答】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所以某人排出的尿液中含有蛋白质,则病变的部位可能是肾小球。因此,某人尿常规化验结果中指标数据显示其尿液中含有红细胞和蛋白质,据此判断此人肾脏中发生病变的部位是肾小球,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25.(2025·辽宁)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肾单位结构模式图,其中表示肾小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肾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然后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肾小囊包裹着肾小球,肾小管与肾小囊相连 。图中①是肾小球(由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球 );②是肾小囊;③是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④是肾小管 。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肾单位是构成肾的基本单位,每个肾脏由约100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二、读图理解题
26.(2024七下·南皮期末)下图一为尿液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二是某医院化验室对甲、乙、丙、丁四名男子的尿检结果(“+”表示检出该成分,“+”越多表示量越多;“-”表示未检出该成分),请根据表中的有关数据分析回答问题。
尿液成分 甲(正常) 乙 丙 丁
血细胞 - - ++ -
蛋白质 - - - ++
葡萄糖 - +++ - -
(1)表中乙(非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出现大量葡萄糖,可能是由于肾单位中的 (填序号)发生了障碍。丙、丁的尿液中出现了血细胞、蛋白质,可能是由于肾单位中的 (填名称)发生病变的缘故。
(2)正常情况下,尿液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 作用和 作用两个连续的阶段。肾衰竭的患者需要通过血液透析维持生命,透析后的血液由肾静脉流回心脏。通过血液透析,帮助肾衰竭患者排出代谢废物,调节体内的 平衡,维持人体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3)肾小球两端分别是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其内部都流 血。④肾静脉内流静脉血,其血液与入球小动脉内的血液成分相比,尿素含量 (填“增加”或“减少”)。
【答案】(1)③;肾小球
(2)过滤;重吸收;水和无机盐
(3)动脉;减少
【知识点】肾的结构和功能;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1)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乙尿中出了葡萄糖,则可能是③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发生了障碍。丙、丁出现了血尿和蛋白尿,是肾小球发生病变的缘故。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肾衰竭的患者需要通过血液透析维持生命,通过血液透析,帮助衰竭者排出代谢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人体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3)肾小球是由毛细血管球组成,在这里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因此, 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的血液的含氧量不变,因此,都流动脉血。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静脉尿素的含量大大减少。
【分析】图中:①肾小球,②肾小囊,③肾小管,④肾静脉,⑤输尿管。
肾单位是构成肾的基本单位,每个肾脏由约100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三、资料分析题
27.(2024七下·惠州期中)资料分析
资料1:尿毒症患者是由于肾衰竭而无法正常工作,体内的废物无法排出从而导致中毒死亡。肾脏功能衰竭的人可以使用人工肾脏进行血液透析,以便及时排出体内的废物。
资料2:图甲为人工肾工作原理图,在人工肾中,通过导管与患者的血管相连,位于透析液中的导管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小分子物质可以透过,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当患者的血液流经这些管子时,其中的废物就透过半透膜扩散到膜外透析液中,而除去废物的血液再流回到人体内。
资料3:图乙是“某健康人尿液的形成”示意图,其中ABCD分别表示肾脏的不同结构;图丙表示此人肾单位各结构中尿素含量的变化曲线图。
根据图文信息回答以下问题([___]内填序号)
(1)尿毒症患者无法排出人体内的废物,如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多余的水 和 等,人就会中毒死亡。
(2)图甲中的半透膜模拟图乙中[ ] 的 作用,与肾脏形成尿的过程比较,人工肾缺少[ ] 的重吸收作用。
(3)图乙中,血管E中的血液和血管A中的血液相比,尿素的含量会 。
(4)图丙中横轴的bc段表示肾单位的某一结构,这一结构是 。
(5)人体产生的尿液最终通过 排出体外。
【答案】(1)无机盐;尿素
(2)B;肾小球;滤过;D;肾小管
(3)减少
(4)肾小管
(5)尿道
【知识点】肾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1)尿毒症患者由于肾脏功能衰竭,无法正常排出体内的废物。这些废物包括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的水分、无机盐以及尿素等。这些物质在体内积累过多,会导致人体中毒甚至死亡。
(2)在图甲中,半透膜起到了模拟肾脏中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功能。B肾小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球,其壁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细胞排列得很紧密,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而人工肾则通过半透膜来实现类似的功能,但与肾脏形成尿的过程相比,人工肾缺少了D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会对原尿中的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等进行重吸收,形成终尿并排出体外。
(3)在图乙中,血管E是出球小动脉,它连接着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当血液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会对其中的物质进行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对于尿素来说,由于它不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血管E中的血液和血管A(入球小动脉)中的血液相比,尿素的含量会减少。这是因为部分尿素已经随着尿液被排出体外。
(4)在图丙中,横轴的bc段表示肾单位的某一结构对尿素含量的影响。由于肾小管对尿素没有重吸收作用,因此尿素在肾小管中的含量会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考虑到尿液的稀释作用)。而横轴的bc段正好反映了这一特点,即尿素含量在某一结构内保持相对稳定。这一结构就是肾小管。
(5)人体产生的尿液最终需要通过尿道排出体外。尿道是泌尿系统的一部分,它连接着膀胱和体外环境,是尿液排出的通道。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等相关知识。图乙中A为入球小动脉,B为肾小球,C为肾小囊,D为肾小管。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因此图中肾单位是由B肾小球、C肾小囊和D肾小管组成的。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内含血浆蛋白、脂蛋白等各种营养物质以及水、无机盐、酶和细胞代谢产物,肾小球上有无数孔径大小不等的小孔,可允许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小分子蛋白质等物质通过,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这些小孔进入肾小囊。最终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四、实验探究题
28.(2024八下·长沙期中)在学习了“泌尿系统”相关内容后,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肾单位模型”,以模拟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同时针对该模型的科学性设计了评价表。
“肾单位模型”评价表(节选)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设计合理,有创意,结构完整 结构完整 结构不完整,有1处以上缺失
指标二 能模拟肾小球中不同成分的过滤作用,效果明显 能模拟肾小球的过滤作用,但效果不明显 不能模拟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某同学利用橡皮管、漏斗、水、相同的塑料颗粒、注射器等材料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模型。
(1)部位①模拟肾单位中的 ,部位③模拟肾单位中的 。
(2)用塑料颗粒模拟血液中不能进入肾小囊的成分,写出其中一种成分: 。
(3)若该模型能模拟肾单位功能,则形成的“尿液”将从部位 中流出。(填序号)
(4)根据评价表,该模型“指标一”被评为“优秀”,“指标二”被评为“待改进”。为使该模型的“指标二”达到优秀水平,请你对该模型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
(5)人体还可通过其他途径排出废物,如尿素可以通过 中的汗腺排出体外。
【答案】(1)肾小球;肾小管
(2)血细胞
(3)③
(4)使用不同大小颗粒模拟不同成分,并在部位①处戳出若干小孔,使代表尿素等物质的小颗粒能过滤,代表大分子蛋白质等物质的大颗粒不能过滤
(5)皮肤
【知识点】肾的结构和功能;尿的形成和排出;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 (1)观图可知:部位①模拟肾单位中的肾小球,部位③模拟肾单位中的肾小管。
(2)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用塑料颗粒模拟血液中的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进入肾小囊的成分。
(3)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若该模型能模拟肾单位功能,则形成的“尿液”将从部位③肾小管中流出。
(4)根据评价表,该模型“指标一”被评为“优秀”,“指标二”被评为“待改进”。为使该模型的“指标二”达到优秀水平,改进建议:使用不同大小颗粒模拟不同成分,并在部位①处戳出若干小孔,使代表尿素等物质的小颗粒能过滤,代表大分子蛋白质等物质的大颗粒不能过滤。
(5)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人体还可通过其他途径排出废物,如尿素可以通过皮肤中的汗腺排出体外。
【分析】 图中①模拟肾小球、②模拟肾小管处的毛细血管网、③模拟肾小管。
五、综合应用题
29.可穿戴式人工肾有望成为一种用于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便携式设备,如图1为可穿戴式人工肾的工作原理示意图。(注:血液入口为A1,血液出口为A2;透析液入口为B1,透析液出口为B2)请分析回答问题:
(1)泌尿系统中肾脏的功能是 。
(2)研究人员抽取透析器入口和出口的血液,经检测,入口A1处尿素的平均浓度为62mg/d,出口A2处尿素的平均浓度为17mg/dl,说明透析器可以模拟图2肾单位中 (填数字)在尿液形成过程中的 作用。透析后的血液经静脉输回体内,最先到达心脏中的哪个腔? 。
(3)为了提升透析器的功能,研究人员将某种细胞融合到透析器中的半透膜上,然后在入口A1处注入0.3g/L葡萄糖溶液,经检测,出口A2处葡萄糖溶液浓度高于0.3g/L,你认为这种细胞最可能来源于图2中的哪个结构? (填数字)理由是 。
【答案】(1)形成尿液
(2)②;滤过;右心房
(3)④;肾小管可重吸收葡萄糖
【知识点】肾的结构和功能;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题图分析,题图1是人工肾的工作原理示意图,A1透析器入口、A2透析器出品、B1透析液口、B2透析液出口;图2是肾单位结构示意图,①肾小囊、②肾小球、③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④肾小管
(1)、肾脏的功能是形成尿液。
故填:形成尿液。
(2)、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分、 无机盐 、葡萄糖 和尿素等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分析题图和题干内容知,血液经过透析器后,尿素浓度明显减少,说明透析器可以模拟图2肾单位中②肾小球填数字)在尿液形成过程中起到滤过作用。透析后的血液经过上肢静脉回体内,随体循环最先到达心脏中的右心房。
故填:②;滤过;右心房。
(3)、由于肾小管可重吸收全部的葡萄糖,因此将④肾小管的细胞融合到透析器中的半透膜上,出口A2处葡萄糖溶液浓度会高于0.3g/L。
故填:④;肾小管可重吸收葡萄糖。
【分析】1、形成尿的基本结构是是肾单位,有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分、 无机盐 、葡萄糖 和尿素等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经过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原尿中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围在它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液体形成尿液。
2、可穿戴式人工肾是模拟肾单位形成尿液的原理制成的过滤、净化血液中代谢废物的医疗器械,它是一款重量只有几公斤、内含特殊吸附剂的新型腹膜透析装置。与传统腹膜透析相比,它不需要依赖大量的透析液体,也就是说患者不必每天更换2-4次腹透液的操作,背着它可以随意走动。
30.(2025·乐山模拟)马拉松是一种高强度、长距离的竞技运动。图一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A—D表示心脏四腔,a-d表示生理过程,①—⑤表示相关血管,1-3表示构成肾单位的相关结构。图二表示某人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回答:
(1)马拉松运动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食物中为运动员供能的主要物质被消化为 才能通过图一中吸收过程进入血液,在其随血液循环运输到下肢骨骼肌细胞的过程中,依次经过心脏四腔的顺序是 (填字母)。
(2)运动过程中,运动员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深,以获得更多的氧气。图一中b过程对应图二中曲线的 段,此时膈肌处于 状态。
(3)过量运动可能会导致蛋白尿等异常症状,原因是图一中 (填序号和名称)的通透性增加。
【答案】(1)葡萄糖;ADBC
(2)ab和de;收缩
(3)1肾小球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食物的消化;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肾的结构和功能;尿的形成
【解析】【解答】(1)图一中,A是右心房、B是左心房、C是左心室、D是右心室。(1)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淀粉在口腔中被初步消化为麦芽糖,最终在小肠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所以, 马拉松运动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食物中为运动员供能的主要物质被消化为葡萄糖才能通过图一中吸收过程进入血液。
葡萄糖通过图一中的c吸收过程进入到循环系统,并随血液循环运输到下肢骨骼肌细胞的途径是:先经下腔静脉到达右心房、右心室,再由右心室经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回到左心房、左心室。所以依次经过心脏四个腔的顺序是:A右心房→D右心室→B左心房→C左心室。
(2)肺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交换也叫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扩大,肺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小于外界大气压,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缩小,肺随之回缩,肺内气压升高,大于外界大气压,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图一中a、b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b是吸气过程,对应图二中曲线的ab和de,此时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3)图一中,1是肾小球、2是肾小囊、3是肾小管,③是肾静脉、④是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⑤是肾动脉。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正常人的尿液中是没有葡萄糖、蛋白质和血细胞。若出现血尿和蛋白尿情况,可能是1肾小球发生病变,导致其通透性增加,原尿中出现大分子蛋白质,而肾小管又不能重吸收。因此过量运动可能会导致蛋白尿等异常症状。
故答案为:(1)葡萄糖、ADBC;(2)ab和de、收缩;(3)1肾小球。
【分析】(1)此题考查食物的消化、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血液循环的路径、尿液的形成过程等基础内容,考查点较多,需要熟记基础内容。
(1)食物中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最终,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最终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脂肪最终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2)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包括呼气和吸气,①人体吸气时,肋间肌与膈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增大,胸腔扩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过程;②肋间肌与膈肌舒张,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减小,胸廓容积减小,胸腔缩小,肺被动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过程。
(3)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1)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淀粉在口腔中被初步消化为麦芽糖,最终在小肠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葡萄糖通过图一中的c吸收过程进入到循环系统,并随血液循环运输到下肢骨骼肌细胞的途径是:先经下腔静脉到达右心房、右心室,再由右心室经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回到左心房、左心室。所以依次经过心脏四个腔的顺序是:A右心房→D右心室→B左心房→C左心室。
(2)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交换也叫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扩大,肺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小于外界大气压,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缩小,肺随之回缩,肺内气压升高,大于外界大气压,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图一中a、b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b是吸气过程,对应图二中曲线的ab和de,此时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3)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正常人的尿液中是没有葡萄糖、蛋白质和血细胞。若出现血尿和蛋白尿情况,可能是1肾小球发生病变,导致其通透性增加,原尿中出现大分子蛋白质,而肾小管又不能重吸收。因此过量运动可能会导致蛋白尿等异常症状。
1 / 1【苏教版】生物八上(新教材) 第15章 泌尿系统 单元检测卷(提升)
一、选择题
1.(2025七下·福田期末)取某位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和尿液进行检测得到如下数据,其中甲物质最有可能是( )
成分(克/100毫升) 血浆 原尿 尿液
甲 8 0.03 0
乙 0.72 0.72 1.1
丙 0.03 0.03 1.8
丁 0.1 0.1 0
A.葡萄榶 B.蛋白质 C.无机盐 D.尿素
(2025七下·龙湖期末)血液与尿液是生命密码本,记录着细胞活动轨迹和代谢波动信号,两者的检测数值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请完成下面小题。
2.下表为某患者的血常规检验报告单,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项目 结果 单位 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WBC) 13.8↑ ×109/L 3.5-9.5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 82.0↑ % 40.0-75.0
红细胞计数(RBC) 4.35 ×10 /L ♂:4.3-5.8
血红蛋白(HGB) 125↓ g/L ♂:130-175
血小板计数(PLT) 210 ×109/L 125-350
A.“结果”是受检者数据,“参考值”是健康指数区间
B.“↑”指高于正常参考值,“↓”指低于正常参考值
C.单项指标在参考区间内不能单独作为健康评估的依据
D.计算高出参考值多少,可用结果值减参考值的最高值
3.下列对该患者检测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
A.白细胞数量增多,身体有炎症 B.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力增强
C.红细胞数量减少,可能患贫血 D.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差
4.根据检验结果,你会建议患者在饮食上适量增加的食物是( )
A.葡萄糖水 B.鱼肝油 C.动物肝脏 D.西瓜
5.尿常规检测显示尿蛋白阳性(即尿中出现蛋白质),受检者病变最可能发生在( )
A.肾小球 B.肾小管 C.肾静脉 D.出球小动脉
6.若受检者的肾小管功能受损,尿检中异常的指标最可能是( )
A.葡萄糖 B.尿素 C.尿血细胞 D.尿蛋白
7.(2025·潮阳模拟)某小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制作的“肾单位形成尿液动态模型”如题图所示,其中起着重吸收功能的结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2025·湖南)如图,功能类似“蓄水池”的器官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2025·长沙模拟)当血液流经肾脏时,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B.尿素含量减少
C.氧气含量减少 D.葡萄糖含量减少
10.(2025·潮阳模拟)尿液是人体重要的代谢排泄物,其成分变化可反映健康状况。下列关于健康人群尿液形成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4]的两端分别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
B.过程A表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
C.[3]和[5]中都含有水、无机盐和葡萄糖
D.[2]与[1]内血液成分相比氧气减少、尿素增加
11.(2025七下·庐江期末)小秦利用漏斗、塑料软管、橡皮泥、矿泉水瓶、一次性塑料杯、红色色素和黄色色素、清水制作了如图所示的肾单位模型。下列各材料与其模拟的结构或主要物质对应正确的是( )
A.漏斗中的软管团模拟人体的肾小球
B.①处模拟的是人体内的出球小动脉
C.模型中③内的液体模拟的是尿液
D.该模型可模拟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025·宝安期末)【主题情境】由螺旋藻制成的微纳米机器人是一种介于微纳米尺度的智能动力装置,可通过手臂静脉注射进入人体并在体内自主活动。如图,当微纳米机器人探测到温度差异时,央持血栓组织或异物,帮助患者清除血栓。
12.血栓指血液在身体内部非正常凝固,从液态变成固态的病理状态。推测血液中与血栓形成可能有关的是( )
A.白细胞 B.血小板 C.红细胞 D.血红蛋白
13.微纳米机器人通过手臂静脉注射方式进入人体,最先到达心脏的( )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
14.若该微纳米机器人进行血栓清除手术,经过某血管时监测到血液中氧气含量下降、营养物质含量升高,该血管可能是( )
A.肺静脉 B.肠静脉 C.主动脉 D.肾动脉
15.完成任务的微纳米机器人在人体内降解,产生的代谢废物的排泄途径不包括( )
A.排汗 B.排便 C.排尿 D.呼气
(2024七下·连州期末)【主题思考】人体的肾脏就像精密的过滤器,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如图为人体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面小题。
16.下列有关肾单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组成肾单位 B.甲两端连接的都是动脉血管
C.乙内的液体是原尿 D.丙能重吸收全部的无机盐
17.下列有关人体尿液形成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中的液体分别是血浆、尿液
B.健康人的乙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C.若检测发现某人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则他的病变部位可能是丙
D.图中动脉与静脉相比,动脉中的代谢废物较多
18.(2024七下·赵县期末)如图表示尿液形成的过程,其中甲、乙表示结构,A、B表示液体。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是肾小囊,乙是肾小管
B.A、B表示的液体分别为原尿和尿液
C.若乙处发生病变,则B中会有蛋白质
D.血液流经肾脏后,尿素含量减少
19.(2025七上·肥城期末)下图是根据肾的工作原理制成的血液透析装置,又称“人工肾”,可以帮助病人将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排出,以维持正常的代谢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透析管与肾小管的功能类似
B.血液流经透析管后尿素减少
C.用过的透析液成分最接近于原尿
D.该人工肾透析的工作温度应保持在37℃左右
20.(2025·许昌)研究被测试者的血浆、肾小囊腔以及输尿管中的液体,里面 P、Q两种物质的浓度如下表所示,请问 P、Q各是什么物质 ( )
物质 血浆 肾小囊 输尿管
P 0.03% 0.03% 2%
Q 0.1% 0.1% 0
A.P是葡萄糖,Q是蛋白质 B.P 是葡萄糖.0是尿素
C.P是尿素,②是蛋白质 D.P 是尿素,Q是葡萄糖
21.(2024七下·赤坎期末)下图①、③表示人体血管,②表示某器官,箭头代表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②为皮肤,③中葡萄糖比①中多
B.若②为脑,③中含氧量比①中多
C.若②为胃,③中二氧化碳比①中多
D.若②为肾脏,③中尿素比①中多
22.(2025七下·广州期末)某兴趣小组利用橡皮管、漏斗、水、塑料颗粒、注射器等材料制作了如图所示的肾单位模型(塑料颗粒不能透过橡皮管),模拟尿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部位①模拟肾小球,其两端的血管都为动脉血管
B.③模拟的结构可以吸收全部的葡萄糖
C.部位③末端流出的液体是原尿
D.血液流经肾单位后,血液中的氧气会减少
23.(2025七下·增城期末)以下为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的知识结构及说明,其中说明有错误的是( )
A.泌尿系统的重要器官是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B.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是肺,是a、b气体交换的场所
C.循环系统的重要器官是心脏,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
D.消化系统①过程表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在胃内完成
24.(2024七下·盐田期末)如下表为某人尿常规化验结果中的几项指标数据,若此人的肾脏出现病变,据此结果可推测病变的位置是( )
成分 红细胞 蛋白质 水 尿素 无机盐 葡萄糖
含量 + + 96 1.8 1.9 0
注:单位:g/100mL,“+”代表超过标准值
A.肾动脉 B.肾小球 C.输尿管 D.肾小管
25.(2025·辽宁)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肾单位结构模式图,其中表示肾小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读图理解题
26.(2024七下·南皮期末)下图一为尿液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二是某医院化验室对甲、乙、丙、丁四名男子的尿检结果(“+”表示检出该成分,“+”越多表示量越多;“-”表示未检出该成分),请根据表中的有关数据分析回答问题。
尿液成分 甲(正常) 乙 丙 丁
血细胞 - - ++ -
蛋白质 - - - ++
葡萄糖 - +++ - -
(1)表中乙(非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出现大量葡萄糖,可能是由于肾单位中的 (填序号)发生了障碍。丙、丁的尿液中出现了血细胞、蛋白质,可能是由于肾单位中的 (填名称)发生病变的缘故。
(2)正常情况下,尿液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 作用和 作用两个连续的阶段。肾衰竭的患者需要通过血液透析维持生命,透析后的血液由肾静脉流回心脏。通过血液透析,帮助肾衰竭患者排出代谢废物,调节体内的 平衡,维持人体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3)肾小球两端分别是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其内部都流 血。④肾静脉内流静脉血,其血液与入球小动脉内的血液成分相比,尿素含量 (填“增加”或“减少”)。
三、资料分析题
27.(2024七下·惠州期中)资料分析
资料1:尿毒症患者是由于肾衰竭而无法正常工作,体内的废物无法排出从而导致中毒死亡。肾脏功能衰竭的人可以使用人工肾脏进行血液透析,以便及时排出体内的废物。
资料2:图甲为人工肾工作原理图,在人工肾中,通过导管与患者的血管相连,位于透析液中的导管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小分子物质可以透过,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当患者的血液流经这些管子时,其中的废物就透过半透膜扩散到膜外透析液中,而除去废物的血液再流回到人体内。
资料3:图乙是“某健康人尿液的形成”示意图,其中ABCD分别表示肾脏的不同结构;图丙表示此人肾单位各结构中尿素含量的变化曲线图。
根据图文信息回答以下问题([___]内填序号)
(1)尿毒症患者无法排出人体内的废物,如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多余的水 和 等,人就会中毒死亡。
(2)图甲中的半透膜模拟图乙中[ ] 的 作用,与肾脏形成尿的过程比较,人工肾缺少[ ] 的重吸收作用。
(3)图乙中,血管E中的血液和血管A中的血液相比,尿素的含量会 。
(4)图丙中横轴的bc段表示肾单位的某一结构,这一结构是 。
(5)人体产生的尿液最终通过 排出体外。
四、实验探究题
28.(2024八下·长沙期中)在学习了“泌尿系统”相关内容后,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肾单位模型”,以模拟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同时针对该模型的科学性设计了评价表。
“肾单位模型”评价表(节选)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设计合理,有创意,结构完整 结构完整 结构不完整,有1处以上缺失
指标二 能模拟肾小球中不同成分的过滤作用,效果明显 能模拟肾小球的过滤作用,但效果不明显 不能模拟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某同学利用橡皮管、漏斗、水、相同的塑料颗粒、注射器等材料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模型。
(1)部位①模拟肾单位中的 ,部位③模拟肾单位中的 。
(2)用塑料颗粒模拟血液中不能进入肾小囊的成分,写出其中一种成分: 。
(3)若该模型能模拟肾单位功能,则形成的“尿液”将从部位 中流出。(填序号)
(4)根据评价表,该模型“指标一”被评为“优秀”,“指标二”被评为“待改进”。为使该模型的“指标二”达到优秀水平,请你对该模型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
(5)人体还可通过其他途径排出废物,如尿素可以通过 中的汗腺排出体外。
五、综合应用题
29.可穿戴式人工肾有望成为一种用于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便携式设备,如图1为可穿戴式人工肾的工作原理示意图。(注:血液入口为A1,血液出口为A2;透析液入口为B1,透析液出口为B2)请分析回答问题:
(1)泌尿系统中肾脏的功能是 。
(2)研究人员抽取透析器入口和出口的血液,经检测,入口A1处尿素的平均浓度为62mg/d,出口A2处尿素的平均浓度为17mg/dl,说明透析器可以模拟图2肾单位中 (填数字)在尿液形成过程中的 作用。透析后的血液经静脉输回体内,最先到达心脏中的哪个腔? 。
(3)为了提升透析器的功能,研究人员将某种细胞融合到透析器中的半透膜上,然后在入口A1处注入0.3g/L葡萄糖溶液,经检测,出口A2处葡萄糖溶液浓度高于0.3g/L,你认为这种细胞最可能来源于图2中的哪个结构? (填数字)理由是 。
30.(2025·乐山模拟)马拉松是一种高强度、长距离的竞技运动。图一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A—D表示心脏四腔,a-d表示生理过程,①—⑤表示相关血管,1-3表示构成肾单位的相关结构。图二表示某人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回答:
(1)马拉松运动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食物中为运动员供能的主要物质被消化为 才能通过图一中吸收过程进入血液,在其随血液循环运输到下肢骨骼肌细胞的过程中,依次经过心脏四腔的顺序是 (填字母)。
(2)运动过程中,运动员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深,以获得更多的氧气。图一中b过程对应图二中曲线的 段,此时膈肌处于 状态。
(3)过量运动可能会导致蛋白尿等异常症状,原因是图一中 (填序号和名称)的通透性增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尿的形成
【解析】【解答】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血液中的大分子的物质如血细胞、蛋白质外,其余的如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经过过滤形成原尿。所以,血浆和原尿相比较,原尿中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返回血液,所以,原尿和尿液相比较,尿液中不含葡萄糖,所以,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甲物质可能是蛋白质,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尿液的形成过程,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血液中的大分子的物质如血细胞、蛋白质外,其余的如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经过过滤形成原尿;然后原尿在经过肾小管时,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下把全部葡萄糖、部分水还有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那么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会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答案】2.D
3.A
4.C
5.A
6.A
【知识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合理营养;尿的形成
【解析】【分析】(1)在体循环中,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经过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腔、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的。其中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白细胞的功能是吞噬病菌,血小板的功能是止血凝血。(2)尿液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一部分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物质会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滤过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等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无机盐和水等形成尿液。
2.A.检验单上的“结果”栏记录的是受检者血液样本的实测数据,而“参考值”则是依据健康人群统计所得的波动范围,两者对照可初步判断该项指标是否正常,A正确;
B.报告单常用“↑”“↓”符号提示偏离:箭头向上表示检测值高于参考上限,箭头向下表示低于参考下限,便于快速识别异常,B正确;
C.人体是一个整体,健康评估需把血常规多项指标、临床表现及病史综合起来,不能仅凭某一项落在参考区间内就断定完全健康,C正确;
D.若结果高于参考上限,高出量应为“结果值-参考上限”;若结果低于参考下限,低出量应为“参考下限-结果值”。题目把两种情况都写成“减最高值”,表述不严谨,D错误。
故答案为:D。
3.A、白细胞具有吞噬病菌、防御保护等功能;当机体出现炎症时,其数量会显著增加以清除病原体。该患者白细胞计数高于参考值,提示体内可能存在细菌感染或急性炎症,A正确;
B、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 %~70%,是细菌感染时最先增多的“先锋部队”。本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82%,明显升高,表明炎症反应活跃;并非减少,也与“免疫力增强”无关,B错误;
C、红细胞计数 4.35×10 /L 落在参考区间(4.3–5.8)内,并未减少,因此无法推断贫血,C错误;
D、患者血小板 210×109/L 位于正常范围(125–350),数量正常,凝血功能应无异常,D错误。
故答案为:A。
4.A、葡萄糖水主要补充能量,与血常规异常无关,A错误;
B、鱼肝油富含维生素A、D,对血红蛋白提升作用有限,B错误;
C、动物肝脏富含铁和维生素B12,可促进血红蛋白合成,改善潜在贫血,C正确;
D、西瓜主要提供水分和少量维生素C,对血液指标改善作用小,D错误。
故答案为:C。
5.A、肾小球是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毛细血管盘绕而成的“血管球”,外被肾小囊包裹。正常时,毛细血管壁与肾小囊内壁共同构成滤过屏障,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无法通过。若肾小球发炎或受损,滤过屏障的孔径变大,蛋白质便会漏入肾小囊腔,最终出现蛋白尿,A正确;
B、肾小管的主要功能是重吸收:能把原尿中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重新送回血液,但不能重吸收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管病变,重吸收能力下降,葡萄糖等有用物质会出现在尿中,而蛋白质漏出主要与肾小球有关,B错误;
C、肾静脉负责把经肾脏过滤后的血液送回心脏,其病变影响的是血液回流,与蛋白质漏出无直接关系,C错误;
D、出球小动脉只是将肾小球过滤后的血液引出,再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缠绕肾小管,其本身不参与滤过,也与蛋白尿的形成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A。
6.A、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后,葡萄糖的主动重吸收功能减弱,原尿中的葡萄糖无法被全部回收而随尿排出,导致“糖尿”阳性,A正确;
B、尿素属于代谢终产物,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肾小管对其重吸收有限;肾小管损伤后尿素排泄量可能受尿量变化影响,但不如葡萄糖直接,故不宜作为肾小管功能异常的首选指标,B错误;
C、正常生理状态下,红细胞无法穿过肾小球的滤过屏障;若尿液中检出红细胞,常见于肾小球基底膜破裂或泌尿道出血,而非单纯肾小管问题,C错误;
D、大分子蛋白质正常情况下被肾小球滤过屏障阻挡,尿中出现蛋白以肾小球病变最常见;肾小管损伤导致的蛋白尿多为小分子蛋白,且常规尿检更易发现肾小球性大量蛋白尿,D错误。
故答案为:A。
7.【答案】C
【知识点】肾的结构和功能;尿的形成
【解析】【解答】在肾单位中,尿液的形成包括滤过和重吸收两个关键过程。根据模型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①肾小球:负责滤过血液,形成原尿。②肾小囊:包裹肾小球,收集滤过的原尿。③肾小管:原尿流经此处时,大部分水分、无机盐和全部葡萄糖被重吸收回血液,是重吸收的主要场所。④集合管:汇总多个肾小管的尿液,进一步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但重吸收的主要功能已由肾小管完成。
重吸收功能的核心结构是肾小管(③),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图中①模拟肾小球,②模拟肾小囊,③模拟肾小管,④模拟集合管。
8.【答案】C
【知识点】泌尿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时储存尿液,相当于 “蓄水池”,尿道排出尿液。所以功能类似 “蓄水池”(暂时储存尿液 )的器官是③膀胱,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图中: ①是肾脏,②是输尿管,③是膀胱,④是尿道。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输尿管的作用是将肾脏形成的尿液输送到膀胱、膀胱的作用是暂时储存尿液、尿道的作用是排出尿液。
9.【答案】A
【知识点】泌尿系统的作用;尿的形成
【解析】【解答】A. 肾脏细胞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进入血液,所以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不是减少, A符合题意。
B. 尿素是代谢废物,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形成尿液排出,血液中尿素含量减少 , B不符合题意。
C.血液流经肾时,肾的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所以氧气含量减少,C不符合题意。
D.正常情况下,血液流经肾单位时全部的葡萄糖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所以此过程葡萄糖含量不变;但肾的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会消耗葡萄糖,所以葡萄糖含量减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10.【答案】B
【知识点】肾的结构和功能;尿的形成
【解析】【解答】A. 图中 [4] 是肾小球,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球,其两端连接的都是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 ),而不是小动脉和小静脉, A错误。
B. 过程 A 是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所以过程 A 表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 B正确。
C.3肾小管内的液体(即尿液)包含水、无机盐和尿素等。而5肾小囊内的液体是原尿,除了含有这些成分,还有葡萄糖,C错误。
D.在尿液形成过程中,2肾静脉内的血液是已经经过肾脏排泄废物后的血液,与1入球小动脉内的血液相比,氧气会因为肾脏组织的消耗而减少,同时尿素等废物会因为肾脏的排泄作用而减少,D错误。
故选B。
【分析】图中:1是入球小动脉,2是肾静脉;3肾小管;4肾小球;5肾小囊;A表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B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11.【答案】A
【知识点】肾的结构和功能;尿的形成
【解析】【解答】A:漏斗中的软管团模拟肾小球(毛细血管球结构 ),A 正确。
B:①处软管模拟入球小动脉(输送血液到肾小球 ),不是出球小动脉,B 错误。
C:③漏斗内模拟肾小囊,肾小囊内的液体是原尿,不是尿液(尿液在肾小管末端形成 ),C 错误。
D:该模型中漏斗颈④模拟肾小管,但从结构看,缺乏体现重吸收作用的设计(如物质重新吸收回血液的过程 ),无法模拟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D 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肾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汇集成出球小动脉。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的结构,就像一个“小漏斗”。
【答案】12.B
13.C
14.B
15.B
【知识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排泄及其途径;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1)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可见红细胞具有携带氧的功能;
白细胞能够变形穿透毛细血管壁,吞噬细菌,对人体具有防御功能;
血小板能够堵塞伤口,其中还含有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2)血液循环的途径:
12.血小板的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黏附,促进血液凝固 。血栓是血液非正常凝固,与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过度激活有关 。 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血液循环路径: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 。 根据血液循环路线可知:微纳米机器人经手臂静脉注射,进入上腔静脉,最先到达右心房,C 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C。
14.肠静脉内的血液,是经过小肠吸收营养物质后的血液,氧气被小肠细胞利用,所以氧气含量下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 )因吸收而含量升高 。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5.排泄是指细胞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途径包括:排汗(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排尿(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呼气(排出二氧化碳、水 ) 。排便是排出食物残渣,属于排遗,不是排泄 。 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答案】16.D
17.A
【知识点】肾的结构和功能;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分析】 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 吸收作用。 甲为肾小球,其中的液体是血液;乙为肾小囊,其中的液体是原尿;丙是肾小管。
16.A、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单位,由甲肾小球、乙肾小囊和丙肾小管构成,A正确;
B、①肾小球两端连接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都是动脉血管,B正确;
C、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因此②肾小囊内的液体是原尿,C正确;
D、当原尿流经③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D错误。
故答案为:D。
17.A、甲为肾小球,其中的液体是血液;乙为肾小囊,其中的液体是原尿,A错误;
B、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 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都可以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 原尿,所以乙为肾小囊,其中的液体是原尿,健康人的乙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B正确;
C、正常情况下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把全部的葡萄糖重新吸收回血液,因此正常的尿液中没有葡萄糖,因此如果检测发现某人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丙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异常,C正确;
D、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所以图中肾动脉与肾静脉相比,动脉中的代谢废物较多,D正确。
故答案为:A。
18.【答案】C
【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AB、当血液通过入球小动脉到达肾小球的毛细血管网时,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都可以滤过到甲肾小囊腔,形成A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剩下的其他物质,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B尿液。结合分析可知,甲是肾小囊,乙是肾小管,A表示原尿、B表示尿液,AB正确;
C、当一个人患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发生病变,通透性增大,导致红细胞和蛋白质进入尿液,若乙肾小管发生病变,则B尿液中就会出现葡萄糖,C错误;
D、经过肾脏,形成了尿液,部分尿素被排出,因此尿素减少,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图中:甲是肾小囊、乙是肾小管,A表示原尿、B表示尿液。
(2)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19.【答案】A
【知识点】尿的形成
【解析】【解答】A.肾单位中,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起过滤作用,肾小管重吸收有用物质。人工肾中,透析管模拟肾小球的过滤功能(让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过进入透析液 ),而非肾小管功能 ,A错误。
B.由于透析管能够去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包括尿素等,所以血液流经透析管后,其中的尿素含量会减少。这与人工肾的设计目的相符,即维持病人正常的代谢活动,B正确。
C.原尿是肾小球滤过的液体,含有水、电解质、葡萄糖、尿素等。用过的透析液含有从血液中去除的代谢废物,其成分与原尿相似,C正确。
D.人体正常体温约37℃,人工肾透析需在该温度下进行,维持生理活动正常,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20.【答案】D
【知识点】尿的形成
【解析】【解答】AB、正常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如果P是葡萄糖,到输尿管时应该是0,不应该变大, AB不符合题意。
C、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中。故如果Q是蛋白质,肾小囊中的液体(原尿)的蛋白质含量几乎为0,不应该不变, C不符合题意。
D、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故P是尿素,尿液中的尿素浓度高于原尿和血浆,而Q葡萄糖在原尿形成尿液的过程中会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回血液,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21.【答案】C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肾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A、若②为皮肤,血液流经皮肤时,一部分葡萄糖会用于皮肤细胞的呼吸作用被消耗,所以③中葡萄糖比①中少 ,A 错误。B、若②为脑,脑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血液流经脑后,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故③中含氧量比①中少 ,B 错误。
C、若②为胃,胃细胞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血液流经胃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以③中二氧化碳比①中多 ,C 正确。
D、若②为肾脏,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会过滤和重吸收血液中的尿素等废物,使血液中尿素减少,所以③中尿素比①中少 ,D 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经排泄器官后,血液中二氧化碳或尿素的含量将会减少。血流经具有吸收功能的器官后,血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增加。血液流经呼吸器官肺后,血液中的氧气会增加,二氧化碳会减少。
22.【答案】C
【知识点】肾的结构和功能;尿的形成
【解析】【解答】A 、部位①模拟肾小球,肾小球两端分别是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都属于动脉血管,A 正确 。
B 、部位③模拟肾小管,肾小管能重吸收全部葡萄糖(这是尿形成的关键步骤 ),B 正确 。
C、部位③是肾小管,原尿流经肾小管后,经过重吸收,末端流出的液体是尿液(不是原尿 )。原尿在肾小囊中,C 错误 。
D 、血液流经肾单位时,肾单位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血液中的氧气会减少,D 正确 。
故答案为:C。
【分析】 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尿的形成过程:
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形成尿液 。
23.【答案】D
【知识点】心脏的位置、结构和功能;消化系统的组成;呼吸系统的组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肾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A、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尿液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A 正确 。
B、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a表示氧气进入血液,b表示二氧化碳排出体外,B 正确 。
C、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能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C 正确 。
D、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在小肠内完成,小肠具有很长的肠管、丰富的消化液、大的吸收面积等特点,而胃主要是初步消化蛋白质和暂存食物的场所,D 错误 。
故答案为:D。
【分析】人体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通过呼吸呼吸作用为组织细胞提供氧气;通过消化系统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通过循环系统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往全身各处;再通过排泄系统把人体多余的废物排出体外.其中还有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
24.【答案】B
【知识点】尿的形成
【解析】【解答】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所以某人排出的尿液中含有蛋白质,则病变的部位可能是肾小球。因此,某人尿常规化验结果中指标数据显示其尿液中含有红细胞和蛋白质,据此判断此人肾脏中发生病变的部位是肾小球,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25.【答案】A
【知识点】肾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然后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肾小囊包裹着肾小球,肾小管与肾小囊相连 。图中①是肾小球(由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球 );②是肾小囊;③是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④是肾小管 。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肾单位是构成肾的基本单位,每个肾脏由约100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26.【答案】(1)③;肾小球
(2)过滤;重吸收;水和无机盐
(3)动脉;减少
【知识点】肾的结构和功能;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1)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乙尿中出了葡萄糖,则可能是③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发生了障碍。丙、丁出现了血尿和蛋白尿,是肾小球发生病变的缘故。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肾衰竭的患者需要通过血液透析维持生命,通过血液透析,帮助衰竭者排出代谢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人体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3)肾小球是由毛细血管球组成,在这里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因此, 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的血液的含氧量不变,因此,都流动脉血。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静脉尿素的含量大大减少。
【分析】图中:①肾小球,②肾小囊,③肾小管,④肾静脉,⑤输尿管。
肾单位是构成肾的基本单位,每个肾脏由约100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27.【答案】(1)无机盐;尿素
(2)B;肾小球;滤过;D;肾小管
(3)减少
(4)肾小管
(5)尿道
【知识点】肾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1)尿毒症患者由于肾脏功能衰竭,无法正常排出体内的废物。这些废物包括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的水分、无机盐以及尿素等。这些物质在体内积累过多,会导致人体中毒甚至死亡。
(2)在图甲中,半透膜起到了模拟肾脏中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功能。B肾小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球,其壁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细胞排列得很紧密,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而人工肾则通过半透膜来实现类似的功能,但与肾脏形成尿的过程相比,人工肾缺少了D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会对原尿中的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等进行重吸收,形成终尿并排出体外。
(3)在图乙中,血管E是出球小动脉,它连接着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当血液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会对其中的物质进行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对于尿素来说,由于它不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血管E中的血液和血管A(入球小动脉)中的血液相比,尿素的含量会减少。这是因为部分尿素已经随着尿液被排出体外。
(4)在图丙中,横轴的bc段表示肾单位的某一结构对尿素含量的影响。由于肾小管对尿素没有重吸收作用,因此尿素在肾小管中的含量会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考虑到尿液的稀释作用)。而横轴的bc段正好反映了这一特点,即尿素含量在某一结构内保持相对稳定。这一结构就是肾小管。
(5)人体产生的尿液最终需要通过尿道排出体外。尿道是泌尿系统的一部分,它连接着膀胱和体外环境,是尿液排出的通道。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等相关知识。图乙中A为入球小动脉,B为肾小球,C为肾小囊,D为肾小管。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因此图中肾单位是由B肾小球、C肾小囊和D肾小管组成的。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内含血浆蛋白、脂蛋白等各种营养物质以及水、无机盐、酶和细胞代谢产物,肾小球上有无数孔径大小不等的小孔,可允许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小分子蛋白质等物质通过,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这些小孔进入肾小囊。最终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28.【答案】(1)肾小球;肾小管
(2)血细胞
(3)③
(4)使用不同大小颗粒模拟不同成分,并在部位①处戳出若干小孔,使代表尿素等物质的小颗粒能过滤,代表大分子蛋白质等物质的大颗粒不能过滤
(5)皮肤
【知识点】肾的结构和功能;尿的形成和排出;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 (1)观图可知:部位①模拟肾单位中的肾小球,部位③模拟肾单位中的肾小管。
(2)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用塑料颗粒模拟血液中的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进入肾小囊的成分。
(3)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若该模型能模拟肾单位功能,则形成的“尿液”将从部位③肾小管中流出。
(4)根据评价表,该模型“指标一”被评为“优秀”,“指标二”被评为“待改进”。为使该模型的“指标二”达到优秀水平,改进建议:使用不同大小颗粒模拟不同成分,并在部位①处戳出若干小孔,使代表尿素等物质的小颗粒能过滤,代表大分子蛋白质等物质的大颗粒不能过滤。
(5)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人体还可通过其他途径排出废物,如尿素可以通过皮肤中的汗腺排出体外。
【分析】 图中①模拟肾小球、②模拟肾小管处的毛细血管网、③模拟肾小管。
29.【答案】(1)形成尿液
(2)②;滤过;右心房
(3)④;肾小管可重吸收葡萄糖
【知识点】肾的结构和功能;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题图分析,题图1是人工肾的工作原理示意图,A1透析器入口、A2透析器出品、B1透析液口、B2透析液出口;图2是肾单位结构示意图,①肾小囊、②肾小球、③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④肾小管
(1)、肾脏的功能是形成尿液。
故填:形成尿液。
(2)、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分、 无机盐 、葡萄糖 和尿素等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分析题图和题干内容知,血液经过透析器后,尿素浓度明显减少,说明透析器可以模拟图2肾单位中②肾小球填数字)在尿液形成过程中起到滤过作用。透析后的血液经过上肢静脉回体内,随体循环最先到达心脏中的右心房。
故填:②;滤过;右心房。
(3)、由于肾小管可重吸收全部的葡萄糖,因此将④肾小管的细胞融合到透析器中的半透膜上,出口A2处葡萄糖溶液浓度会高于0.3g/L。
故填:④;肾小管可重吸收葡萄糖。
【分析】1、形成尿的基本结构是是肾单位,有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分、 无机盐 、葡萄糖 和尿素等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经过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原尿中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围在它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液体形成尿液。
2、可穿戴式人工肾是模拟肾单位形成尿液的原理制成的过滤、净化血液中代谢废物的医疗器械,它是一款重量只有几公斤、内含特殊吸附剂的新型腹膜透析装置。与传统腹膜透析相比,它不需要依赖大量的透析液体,也就是说患者不必每天更换2-4次腹透液的操作,背着它可以随意走动。
30.【答案】(1)葡萄糖;ADBC
(2)ab和de;收缩
(3)1肾小球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食物的消化;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肾的结构和功能;尿的形成
【解析】【解答】(1)图一中,A是右心房、B是左心房、C是左心室、D是右心室。(1)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淀粉在口腔中被初步消化为麦芽糖,最终在小肠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所以, 马拉松运动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食物中为运动员供能的主要物质被消化为葡萄糖才能通过图一中吸收过程进入血液。
葡萄糖通过图一中的c吸收过程进入到循环系统,并随血液循环运输到下肢骨骼肌细胞的途径是:先经下腔静脉到达右心房、右心室,再由右心室经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回到左心房、左心室。所以依次经过心脏四个腔的顺序是:A右心房→D右心室→B左心房→C左心室。
(2)肺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交换也叫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扩大,肺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小于外界大气压,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缩小,肺随之回缩,肺内气压升高,大于外界大气压,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图一中a、b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b是吸气过程,对应图二中曲线的ab和de,此时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3)图一中,1是肾小球、2是肾小囊、3是肾小管,③是肾静脉、④是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⑤是肾动脉。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正常人的尿液中是没有葡萄糖、蛋白质和血细胞。若出现血尿和蛋白尿情况,可能是1肾小球发生病变,导致其通透性增加,原尿中出现大分子蛋白质,而肾小管又不能重吸收。因此过量运动可能会导致蛋白尿等异常症状。
故答案为:(1)葡萄糖、ADBC;(2)ab和de、收缩;(3)1肾小球。
【分析】(1)此题考查食物的消化、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血液循环的路径、尿液的形成过程等基础内容,考查点较多,需要熟记基础内容。
(1)食物中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最终,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最终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脂肪最终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2)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包括呼气和吸气,①人体吸气时,肋间肌与膈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增大,胸腔扩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过程;②肋间肌与膈肌舒张,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减小,胸廓容积减小,胸腔缩小,肺被动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过程。
(3)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1)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淀粉在口腔中被初步消化为麦芽糖,最终在小肠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葡萄糖通过图一中的c吸收过程进入到循环系统,并随血液循环运输到下肢骨骼肌细胞的途径是:先经下腔静脉到达右心房、右心室,再由右心室经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回到左心房、左心室。所以依次经过心脏四个腔的顺序是:A右心房→D右心室→B左心房→C左心室。
(2)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交换也叫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扩大,肺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小于外界大气压,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缩小,肺随之回缩,肺内气压升高,大于外界大气压,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图一中a、b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b是吸气过程,对应图二中曲线的ab和de,此时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3)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正常人的尿液中是没有葡萄糖、蛋白质和血细胞。若出现血尿和蛋白尿情况,可能是1肾小球发生病变,导致其通透性增加,原尿中出现大分子蛋白质,而肾小管又不能重吸收。因此过量运动可能会导致蛋白尿等异常症状。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