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五首
第一课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题破山寺后禅院》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前三首古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重点)
2.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其抒发的思想感情。(难点)
3.积累诗歌名句,能结合语境运用诗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诗是我国古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甚至每一首优秀的古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都是一幅绚丽的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古诗,来体会古诗的无穷魅力吧!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1)李白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5岁时随父移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青莲乡。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被历代文人称为“诗仙”。
此诗歌的写作背景为: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而被贬为龙标县尉,时值李白离京漫游扬州,李白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2)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宋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临川先生文集》,《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
(3)常建
常建(708-765),唐代田园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友无显贵。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名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等。
2.朗读诗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子规(guī)
夜郎(láng) 不畏(wèi)
自缘(yuán)
万籁(lài)
磬(qìng)
三、合作探究
(一)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第一联描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这首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描写了漂泊无定的杨花,与悲鸣的杜鹃鸟,既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也融情入景,隐含着作者对王昌龄被贬僻壤的同情和悲痛。
2.“闻道”“过五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可知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用跋涉五溪简述路途的遥远与艰难,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挂念。
3.谈谈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理解。
明确:这两句使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写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这两句中,含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人相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三是说,只有依靠月亮才能将愁心寄与朋友。
诗人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李白在诗中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使之人格化,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二)学习《登飞来峰》
1.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特点?
明确:使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飞来峰高的特点。
2.结尾两句使用了什么典故,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使用了“浮云”的典故,“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突出表现了“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三)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1.赏析诗句。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赏析。
明确: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画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赏析。
明确: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赏析:顺着苍翠欲滴的竹径拾级而上,前方的花木掩映处,隐约有两三点房屋坐落,简净隐蔽,清宁宜人,想必这便是诗人要拜访的禅林古寺了,这两句诗既富有明净宜人的气息,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敬意和清净。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赏析。
明确:从内心的感受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一个“悦”字,赋予鸟儿以人的灵性,向读者传达了鸟音关关的画外音。一个“空”字,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静趣,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赏析。
明确: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静,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2.深层探究。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明确:“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四、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登飞来峰
题破山寺后禅院
第二课时 《望岳》《观沧海》
【学习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重点)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难点)
3.在反复朗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诗歌来自于人的心灵,于是,它照耀人的灵魂,涤荡人的思想,点燃人的激情。从古至今,诗歌莫不是诗人人格的写照,莫不是诗人理想与抱负的展示。屈原为寻找真理而赋《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追求自由,不受羁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句中充满着人格的魅力,充满了人生的哲理。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古诗的魅力风采吧。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汉族,巩县(今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
(2)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他欲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反映了这一思想。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诗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岱宗(dài) 决眦(zì) 碣石(jié)
澹(dàn)
至哉(zāi)
竦峙(sǒng
zhì)
三、合作探究
(一)学习《望岳》
1.诗题叫《望岳》,请你简要赏析“望”字体现在何处。
明确: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目远望。
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请你简要概括本诗歌的主题。
明确: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二)学习《观沧海》
1.《观沧海》分成几层来写?
明确: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9-12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2.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水、岛、树、草、风、波、日月、星汉。
3.这些景物虚实相生,哪些是作者所见之景?请描述一下这种景色并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海波荡漾,山岛耸立,草木青葱,生机无限,秋风阵阵,巨浪滔天。此时诸侯纷争尚未平息,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作者一定心潮澎湃,百感交集。
4.诗中哪些是虚写之景?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想象之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间万物,从而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
5.请你简要概括本诗歌的主题。
明确:全诗表达了作者的博大胸襟和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
四、板书设计
望 岳
观沧海
景:实景碣石沧海 树木百草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虚景:日月星汉 宽阔、博大
情:博大胸襟 统一中国 建功立业的理想
五、课外拓展
唐宋时期,诗歌繁荣,名家名作层出不穷。其中一些饱含人生哲理的诗作,给读者以美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受到人们的喜爱。请你列举出唐宋时期富含哲理的诗句,并加以赏析。
明确: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常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绝处逢生的情景。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达了任何腐朽势力都不可逆转历史潮流,新生力量必将茁壮成长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