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 第三单元 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
【本单元文学常识】
记,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古代)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但主要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抱负、观念。
◎写景状物:《小石潭记》《核舟记》(八下)等;
◎叙事:《桃花源记》(八下)等;
◎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相结合:《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九上)。
【跨年级同字异义知识梳理】
1.固:①本来。——子固非鱼也。(七下《河中石兽》)
(八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②顽固。——汝心之固。(八上《愚公移山》)
③必,一定。——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八上《周亚夫军细柳》)
2.书:①书信。——诫子书。(七上《诫子书》)
②(军中的)文书,文中指征兵名册。——军书十二卷。(七下《木兰诗》)
③写。——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九下《陈涉世家》)
3.安:①疑问代词,表反问,怎么。
——尔安敢轻吾射。(七下《卖油翁》)|安求其能千里也。(八下《马说》)
②安静,安定。——安居而天下熄八上。(《富贵不能淫》)
③安逸。——死于安乐。(八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指安身。——衣食所安。(九下《曹刿论战》)
【常见题型】
1.解释句子中的加点词。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错误的一项。
3.给文中画线句断句。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文言文字词解释】
1.掌握常用文言实虚字词的意思及用法,依靠日常积累进行判断。
◎学习常用实词时,要熟记课文中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实词大多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实词在特定语境/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1.通假字。
即两字互相通用,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并没有实际意义的联系。如《岳阳楼记》(九上)的“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叮嘱、嘱咐。
2.一词多义。
因为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通常有几个不同的义项,但彼此之间往往有关联,一般由本义转移至引申义、象征义等。如:
【极】:①直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②穷尽,尽头——此乐何极?
③表程度深,到了极点——感极而悲者矣
④副:最、非常、极其。《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
3.词类活用。
部分实词会因表达需要,在句中改变它原来的词性。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名→动。如:“名之者谁名”中的“名”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取名”。
②名→状。如:“山行六七里”,“山”为名词,活用为状语“沿着山谷/山路”。
③动→名。如:“或异二者之为”中“为”,动词活用为名词“(或悲或喜的)心情”。
④形→名。如:“百废具兴”中的“废”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⑤形→动。如:“而或长烟一空”的“空”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消散”。
⑤使动/意动。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中的“劳、饿”意为“使……劳累/饥饿”;
“而不知太守之乐1其乐也”中的“乐1”意为“把……当作快乐”。
4.古今异义。
如“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交通(指道路交错相通)、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卑鄙(指地位卑微,见识浅陋——分别是“卑”和“鄙”的意思)”。
◎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代词,如“之、其、何”;②介词,如“以、为、于”;③连接词,如“及、则、而”;
④语气助词,如“也”“乎、 哉、焉”。
【常用方法】
针对选择题,在具体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求,明确是要找出“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还是“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采用:
1.代入法。把选项中词语/现代词语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解释得通,以此来判断异同。
2.排除法。把自己有把握的选项进行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比较分析。
3.词性法。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成语中的词性,判断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
4.联想法。将词与词进行一定合理的联想,符合句意即可。如:《陋室铭》(七下)“期是陋室,惟吾德馨”中的“馨”,现代汉语是“温馨”,但放该语境中明显不合适。这时,可以联系前文的“名、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再者,品德有高下之分,因而可以推测这个“馨”是“高尚”之义。
【一】(2023上·湖北黄冈·九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14分)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1之心2,或3异二者4之为5,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6庙堂7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8则忧其君。是进9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10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11斯人12,吾谁与归13?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①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②心:思想感情(心思)。 ③或:或许、也许,表委婉语气。
④二者:这里指前两段的“悲”与“喜”。 ⑤为:这里指心理活动。 ⑥居:位居,处在,位于。
⑦庙堂:指朝廷。 ⑧江湖之远:僻远的地方。
⑨进:对应“居庙堂之高”,即在朝廷做官。退:对应“处江湖之远”,即不在朝廷做官。
⑩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如果没有。 斯人,这样的人。 谁与归:即“与谁归”。归,归依。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中做官时,就担忧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君主的安危。如此一来,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间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感到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唉!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劫盗张海将1(jiàng)过高邮,知军2晁(cháo)仲约3度4不能御,谕5军中富民出金帛6(bó)牛酒迎劳7之,事闻朝廷大怒富弼(bì)8议欲诛仲约。仲淹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而反赂之,法9在必诛;今高邮无兵与械,且小民10之情11,醵12(jù)出财物而免于杀掠,必喜。戮之,非法意也。”仁宗乃释13之。弼愠曰:“方14欲举法15,而多方阻挠,何以整16众?”仲淹密告之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他日手滑17,恐吾辈18亦未可保。”弼不谓然19。及二人出按20边21,弼自河北还22,及国门,不得入,未测朝廷意,比23夜彷徨绕床,叹曰:“范六丈圣人也。”
(选自苏辙《龙川别志·范仲淹传·节选》)
①将:统率,率领。→快要,将要。 ②知军:统理府州的军事长官。 ③晁仲约:人名,地方官员。
④度:计算、估计。⑤谕:诏令,昭示。 ⑥金帛:黄金和丝绸,泛指钱物。⑦劳:慰劳,犒劳。
⑧富弼:人名,朝中官员。 ⑨法:法理,法则。 ⑩小民:指普通百姓。 请:实情,实际情况。
醵:凑钱,集资。 释:释放。 方:正,正要。 举法:执法行刑。举,实施、实行。
整众:整治部下。整,整治、治理。 手滑:做惯了某种事。这里指皇帝轻易杀臣子。
吾辈:我们这一代的人,我们。 谓然:以……为然,以……为意。不谓然,不以为然。
按:查看,巡察。 边:边界,边疆。 还:返回,回来。 比:等到。
强盗张海率领大批人马快要经过高邮,知军晁(cháo)仲约预料自己无法抵御,就昭示当地富有的人民,要他们捐出金钱、牛羊、酒菜去欢迎慰劳贼兵。事情传开以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范仲淹说:“郡县的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反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但现在高邮的兵力不足,并且百姓的实际情况是,只要捐出金钱食物,就可以避免杀戮抢劫,一定很高兴。在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宋仁宗于是释放了知军。富弼生气地说:“我们正要施行法令,你却多方阻挠,这样如何治理百姓?”范仲淹私下告诉他说:“本朝从祖宗开始,未曾轻易处死臣下,这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怎么可以轻易地破坏呢?假如皇上做惯这种事,恐怕将来我们的性命也不可保了。”富弼不以为然。后来两人出边塞巡查,富弼从河北回来,到了国都的城门,不能进去,猜不到朝廷的意图,整夜彷徨于床边,感叹地说:“范六丈真是圣人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 ) (2)微斯人( 如果没有 )
(3)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 估计、预料 ) (4)及国门( 到达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或异二者之为 仲淹密告之曰 → 的/他
B.先天下之忧而忧 而反赂之 → 表承接/表转折,却
C.不以物喜 郡县兵械足以战守 → 因为/用来
D.仁宗乃释之 乃重修岳阳楼 → 于是,就
3.用“/”给【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事 闻 / 朝 廷 大 怒 / 富 弼 议 欲 诛 仲 约。
“事闻”:事情传开以后,此句为时间状语,后断开;→ 闻:闻名、传扬
“朝廷大怒”:朝廷非常愤怒,主谓宾完整,表明朝廷的态度;
“富弼议欲诛仲约”: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承接上面朝廷的态度,从而导致的结果。
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4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2)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
我正想执法行刑,却受到多方面阻挠,将来凭什么整治部下?
→ 举法:执法行刑 何以:倒装,正确语序为“以何”,凭借什么? 整众:整治部下。
5.甲文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范仲淹① 忧国忧民 的博大情怀,乙文中范仲淹向皇帝提议不斩杀贿赂强盗的知军晁仲约,原因是担心皇上做惯这种事,将来自己和其他大臣的性命也不保,可见其具有② 深谋远虑 的政治才能。(2分)
【二】(2023上·江苏宿迁·九年级统考期中)(17分)
【材料一】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1(yì),鸣声上下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3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4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①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蔽。
②鸣声上下:指禽鸟在高处和低处鸣叫。上下,名→状,在高处和低处。
③乐1其乐2: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乐1:意动,以…为乐。乐2:快乐。 ④谓:为,是。
不久,太阳落山,人影散乱一地。太守返程,宾客跟随。树林茂密成荫,鸟儿到处鸣叫,是因为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欢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材料二】
修论事切直1,人视之如仇,帝独奖2其敢言,面赐五品服。奉使3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4麟州以省5馈饷6。修曰:“麟州,天险7,不可废;废之,则河内8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9分其兵驻并河内诸10堡缓急11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12便。”由是13州得存。又言:“忻(xīn)、代、岢(ke)岚多禁地废田,愿14令15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16。”朝廷下其议17,久乃行18,岁19得20粟数百万斛21(hú)。凡河东赋敛22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23十数事。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①切直:恳切率直。 ②奖:勉励。 ③奉使:奉命出使。 ④废:舍弃。 ⑤省:减少。
⑥馈饷:运送粮食,军粮补给。⑦天险:天然地势险峻的地方。
⑧河内:指黄河以北,大约是今天的河南省地区。 ⑨不若:比不上,不如。 ⑩诸:众多/各个。
缓急:缓慢或急迫的事。 为:是。 由是:因此。 愿:希望。 令:让。 有:占有。
下其议:指古代皇帝把事情交给下边先讨论、商议, 有结果后再上报。 行:实行。
岁:名→状,每年。 得:收获。 斛: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
赋敛:赋税征收。 罢:罢免。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欧阳修奉命出使河东。从对西部用兵以来,商议的人打算放弃麟州,用来减少军粮的输送。欧阳修说:“麟州是个天然险要的地方,不可以放弃;如果放弃,就会使河内的郡县受到震动,百姓都不能安居。不如分出一部分兵力,驻守在黄河附近的各个堡垒中。这样一来,缓急之事可以得到应援,而在平时可以减少物资输送,这在策略上是有利的。”因此麟州得以保存下来。
欧阳修又道:“忻代、岢岚的多禁地和荒田,希望让农民去耕种这些田地,不然,将被敌人所侵占。”朝廷将这个意见交给下面的官员讨论,过了很久才实行,每年收获粟谷数百万斛。凡是河东地区,赋税征收过重导致百姓负担不了的,他都上奏请朝廷,罢免了十几件这样的事情。
【材料三】
鹧鸪(zhè gū)天1
(宋)苏轼
林断山明2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3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4(qú)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5旁,杖藜6徐步转斜阳。殷勤7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8一日凉。
①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此词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苏轼谪居黄州已经三年。鹧鸪天,词牌名。
鹧鸪形如母鸡,喜雌雄对鸣。鸣声如“哥哥,哥哥”,悲婉凄切,在诗词中寄予离愁、悲苦、爱情、相思等多重情感。
②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③翻空:飞翔在空中。
④红蕖:荷花。 ⑤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⑥杖藜:拄着藜木拐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藜,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藜木拐杖。
⑦殷勤:劳驾,有劳。
⑧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远方的树林尽头,高峰显现出来。近处,翠竹层层掩映着屋舍,小屋便看不真切。蝉声四起,鸣叫不绝,衰草长满小池塘。白色的小鸟在空中飞翔,满池的红芙蓉映照着水波,散发出细腻的芳香。
村舍的外围,古城的旁边,拄着藜木拐杖漫步而行,转眼已到日落时分。昨夜三更时,劳驾天公降一场好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清凉。
1.小宿对材料中的几个字词不理解,请你帮他翻译一下。(4分)
(1)树林阴翳 翳: 遮蔽(遮盖) 。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 以……为乐 .
(3)麟州天险不可废 废: 放弃/废弃 .
(4)于策为便 便: 有利、便利 。
2.小豫朗读下面这句话时被难住了,请你用“/”帮他标好停顿。(限两处)(2分)
不 若 分 其 兵 / 驻 并 河 内 诸 堡 / 缓 急 得 以 应 援
“不若分其兵”是主语;“驻并河内诸堡”是谓语;“缓急得以应援”与上文构成语义内容上的承接;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是太守。
(2)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凡是河东地区,赋税征收过重百姓负担不起的,(欧阳修)就奏请朝廷减免,这样的事情有十几件。
4.小豫觉得材料三中“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写得妙,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3分)
角度一:动静结合。描写了空中的动景和水中的静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的色彩绚丽与生机活跃,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闲适,以及寻求安慰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角度二:视觉和嗅觉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荷香弥漫的秀丽风光图,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愿望。
或从以下作答亦可:(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
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
(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展现了
白鸟在空中自由翻飞,红蕖在水中亭亭玉立的自然美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表达了作者寄情于山水的心境。
(4)俯仰结合。“翻空白鸟”是仰视,“水中红蕖”是俯视。
(5)色彩搭配。白鸟与红蕖,红白相间,引人入胜。
(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7)运用对仗。“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时时见”和“细细香”相对,对仗工整,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8)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白鸟在空中翻飞、红蕖在水中散发香气的景象,委婉表达自己的愉悦心情,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
5.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内容,分析欧阳修和苏轼面对被贬的人生逆境,他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3分)
相同点:面对逆境,二人均寄情山水,排遣心中的忧郁。
不同点:欧阳修被贬滁州,仍勤于政事,纵情山水,与民同乐,表现出了积极旷达的胸怀;
苏轼被贬黄州,纵情山水时闲适自乐,却难以排遣被贬后抑郁不得志的心情,表现出消极悲观的态度。
庆历五年春,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于滁洲,《醉翁亭记》便作于作者到滁州的第二年。“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文章表现了作者将这种复杂的心情寄情于山水。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从而排遣了内心的忧郁。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文中“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太守宴也”“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通过写与滁州人共同游玩、宴饮的乐趣等内容,表现了欧阳修被贬滁州仍然勤于政事,纵情山水,表现出了积极旷达的胸怀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鹧鸪天》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词人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在这里透过此等画面,便能隐隐约约的看到词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作者将这种心境寄托于乡村美景之间,以排遣内心的忧郁;下片中“殷勤”二字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被贬后抑郁不得志、消极悲观的隐者形象。
6.下列与材料相关的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B )。(2分)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B.封建科举制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其中,殿试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封建科举制殿试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C.“殷勤昨夜三更雨”中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三更”开始于夜里十二点左右。
→更,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D.“鹧鸪天”是材料三这首词的词牌名。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柳永、李清照等。
【三】(2023上·陕西宝鸡·九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3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湖心亭雄丽空阔。时1晚照在山2,倒射水面3,新4月挂东,所不满者半规5,金盘玉饼6,与夕阳彩翠7重轮8交网,不觉9狂叫欲绝10。恨11亭中四字匾(biǎn)、隔句对联,填楣(méi)盈栋12,安13得借咸阳一炬14,了此业障15。
①时:当时。 ②晚照在山:傍晚,(夕阳)照在山上。 ③倒射:倒映。 ④新:刚,才。
⑤规:画圆的工具,借指圆。 ⑥金盘玉饼:这里指月亮像金盘玉饼一样。 ⑦彩翠:鲜艳翠绿的山色。
⑧重轮:日、月周围光线经云层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光圈。古代以为祥瑞之象。
⑨不觉:不禁,不由得。 ⑩欲绝:感情极其强烈、激动。 恨:遗憾、可惜。
填楣盈栋:填满了门楣梁栋。 安:怎么。 咸阳一炬:指楚霸王项羽火烧咸阳阿房宫。
业障:障碍,遮挡。
隔句体 →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湖心亭雄壮美丽、空旷广阔。当时正值夕阳照在山上,倒映在水面,刚从东边升起半圆的月亮,像金盘玉饼,与夕阳翠山交相辉映,这样的画面太美,让人不禁欢呼叫绝。可惜的是亭中的四字匾额和对联,填满了门楣梁栋,哪里能借到当年燃烧咸阳的那把大火,了却这些障碍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消失 )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尽力 )
(3)恨亭中四字匾( 遗憾、可惜 ) (4)安得借咸阳一炬( 怎么 )
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B )(2分)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表承接 B.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C.择其善者而从之→表承接 D.有卖油翁释担而立→表承接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时晚照在山,倒射水面。→ 时:当时。晚照在山:傍晚,(夕阳)照在山上。倒射:倒映。
当时正是傍晚,(夕阳)照在山上,倒映在水面。
4.【甲】【乙】两文在描写方法上有何共同点?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3分)
共同点:都使用了白描的手法。→ 所用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或烘托,就能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甲】文“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数量词,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就突出了湖中一片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了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也写出了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乙】文“新月挂东,所不满者半规,与夕阳彩翠重轮交网”一句,选取了“夕照、新月”等景物,描写了弯月初升,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景色。
【四】(2023上·山西阳泉·九年级统考期中)(12分)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一箪1食,一豆2羹3,得之则4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5,行道之人6弗受;蹴7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8则不辩9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10焉!为宫室11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2?乡13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14乎?此之15谓失其本心16。
—— 选自《鱼我所欲也》
①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②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③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 做的粥状食物。 ④则:就。
⑤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尔,语气助词。
→《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⑥行道之人:(饥饿的)路人。 ⑦蹴:踩踏。
⑧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hú)四斗为一钟。
⑨辩:通“辨”,辨别。 ⑩何加:有什么益处。何,介词结构,后置。
宫室:住宅。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穷乏者,穷人。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先前、从前。 已:停止。
之:主谓之间,取独,无实义。 本心:指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可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可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一碗食物,一碗羹,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喝),(饥饿的)路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它;以前有人(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它;以前有人(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能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
至于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2非竹3,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4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5,鸣声上下6,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7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选自《醉翁亭记》
①至于:放句首,表提另一事。 ②丝:(琴、瑟类)弦乐器。 ③竹:(箫、笛类)管乐器。
④颓然:倒下的样子。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⑤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蔽。
⑥鸣声上下:指禽鸟在高处和低处鸣叫。上下,名→状,在高处和低处。
⑦乐1其乐2: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乐1:意动,以…为乐。乐2:快乐。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走的人到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是滁州人在出游。靠近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醇,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面前,这是太守在设宴。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助兴、投壶射中、下棋取胜,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是众多宾客在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山,人影散乱一地。太守返程,宾客跟随。树林茂密成荫,鸟儿到处鸣叫,是因为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欢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晓其意·体会先贤形象】
1.身处困境,面对嗟来之食,“乞人不屑也”,用乞丐①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施舍的行为,进一步凸显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节操;身在他乡,面对被贬境遇,尽享“宴酣之乐”,欧阳修② 尽兴喝酒 的洒脱之态,展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根据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填空)(2分)
2.从文中或铿锵有力,或感人肺腑的言语中,可以读出人物内心的追求。“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思是① 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体现了孟子在义利的取舍中,坚守道义为先的气节;“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的意思是② 老年人弯着腰走 , 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描绘了滁人出游 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的祥和画面,体现了太守简政爱民、与民同游的悠然惬意。(4分)
【明其志·探究精神力量】
3.主张舍身取义的孟子,愿意与民同乐的欧阳修,渴望上阵杀敌的辛弃疾,他们都是名垂千古的仁人志士。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哪一句既是辛弃疾的自述心志,同时也道出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声?请写出该组词句,并说说你的理解。(3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诗句: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理解:表现了词人渴望王师北伐、统一南北的愿望,表达了词人浓烈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4.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你从孟子或欧阳修身上学到了什么优秀品格?请结合选文作答。(3分)
示例一: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能做到舍生取义。我从孟子身上学到了仁义为先、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
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如今却为了一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孟子认为,这些人原本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却因贪求利禄而丧失了,所以孟子说的“本心”指舍生取义之心。我从孟子身上学会了仁义为先的精神品质。
示例二:欧阳修因上书替范仲淹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府,一般被贬的人都是悲观,彷徨,沉迷于山水。而欧阳修却不同,他虽然被贬,但他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勤政爱民,与民同乐。我从欧阳修身上学到了面对人生低谷,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太守之乐指的是“乐其乐也”,即太守把人民的快乐当作是自己的快乐,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欧阳修在被贬期间,仍能勤政爱民、与民同乐。因此,我学会了面对困境要学会乐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墨池记
【宋】曾巩
临川1之城东,有地隐然2而高,以3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wā)然4而方以长5,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6《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7,临池学书8,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9,岂信然邪10?
方11羲之之不可强12(qiǎng)以仕,而尝极13东方,出沧海14,以娱15其意16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cháng yáng)肆恣17,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18乃19善则其所能20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21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22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23。教授24王君盛恐其不章25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26间以揭之27。又告28于巩曰:“愿29有记。”推30王君之心31,岂爱人之善,虽32一能33不以废34,而因以及乎其迹邪35?其亦欲推36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37之如此,况仁人庄士38之遗风余思39被40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①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②隐然:隐约,缓缓高起的样子。③以:表递进,并且。
④洼然:形容地面或水面低洼、凹陷的样子。⑤方以长:方而长,即长方形。
⑥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著有《临川记》六卷。
⑦张芝:字伯英,东汉著名书法家,善草书,人称“草圣”。⑧学书:学习写字。⑨故迹:遗址。
⑩岂信然邪:难道是真的吗?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当时王羲之与王述齐名,羲之任会稽内史,朝廷又命王述为扬州刺史,会稽属扬州,羲之耻位于王述下,便辞职隐居,誓不再仕。
方:当时。 强:勉强。 极:穷尽、完全占有或享受。 出沧海:泛舟东海。
娱:形→使动,使……快乐。 意:心情。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王羲之的书法初不如同时庾翼、郗愔,晚年才臻于精妙之境。
徜徉肆恣:纵情遨游/尽情游览。 晚:(到了)晚年。 乃:才。 能:能够达到(这种地步)。
后世:后代。 彼:指王羲之。 州学舍:指抚州州府的学舍。
教授:官名,主管学政和教育所属生员。
章:通“彰”,显著,文中指出名。 楹:厅堂前部的柱子。 揭之:标明。 告:请求。
愿:希望。 推:推求,推测。 心:想法、心意。 虽:即使。 一能:一技之长。
不以废:不肯让它埋没。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因而爱及到他的遗迹吗? 推:推广。
尚:尊重,推崇。 仁人庄士:指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
遗风余思:留下来的风范,传下来的思想。 被:施及,这里指影响。
临川郡的城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因为靠近溪流,称之叫新城。在新城的上面,有个池子低洼且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说的。王羲之曾仰慕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被染黑了,(现在说)这是王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
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那么他能达到这种地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而不是天生的。但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难道是后人的学习不如他吗?难道学习的功夫就可以少下吗?何况是那些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
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盛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的两柱之间来标明,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推测王羲之的心意,难道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吗?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这样推崇他;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和绝佳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就更不用说了!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池水尽黑 ( 名→动,变成黑色 ) (2)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勉强 )
(3)羲之之书晚乃善( 好 ) (4)推王君之心 ( 推测 )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意对即可
难道学习的功夫就可以少下吗?何况是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
4.有同学读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一句时,认为应该把两个“邪”字删去,改成陈述句,更符合语境,更能表达作者明确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阐明你的观点。(3分)→结合内容1分,分析2分
我不同意,从“推王君之心”可以看出作者阐明王君盛用意时是一种推测,两个“邪”字表示推测语气,显得委婉深沉,语重心长,更切合于实情。如果去掉就变成直接、肯定的语气,难免失之粗率。
5.“记”一种古代散文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本文作者通过墨池及相关叙述阐述了怎样的观点?(3分)→成就要靠刻苦学习2分,欲深造道德需刻苦自励1分
本文阐释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以此勉励学者勤奋学习。并进一步提出欲深造道德更须 刻苦自励的道理。
【二】
【甲】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1下,草盛豆苗稀2。
晨兴3理荒秽4,带月荷锄5归。
道狭6草木长7(cháng),夕露8沾9我衣。
衣沾不足10惜,但使愿无违11。
①南山:指庐山。②稀:稀少。③兴:起床。
④荒秽:形→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⑤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⑥狭:狭窄。⑦草木长:草木生长得茂盛。⑧夕露:傍晚的露水。⑨沾:(露水)打湿。
⑩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违背。
我在南山下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清晨早起下地,扛着锄头去除杂草,晚上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乙】烟艇1记
【宋】陆游
陆子2寓居3,得屋二楹4,甚隘5(ài)而深,若小舟然,名之曰烟艇。客曰:“异哉!屋之非舟,犹舟之非屋也,以为6似欤7,舟固有高明奥丽8逾9于宫室10者矣,遂谓之屋,可不可邪?”
陆子曰:“不然。新丰非楚11也,虎贲(bēn)非中郎12也,谁则不知。意所诚好而不得焉,粗得其似13,则名之矣。因名以课实14,子则过矣,而予何罪?予少而多病,自计15不能效16尺寸之用17于斯世,盖18尝慨然有江湖之思19,而饥寒妻子之累劫20而留之,则寄其趣于烟波洲岛苍茫杳霭21(yǎo ǎi)之间,未尝一日忘也。使22加数年,男胜23锄犁,女任纺绩24,衣食粗足,然后得一叶之舟,伐荻(dí)钓鱼而卖芰芡25(jì qiàn),入松陵26,上严濑27(lài),历石门、沃洲,而还泊于玉笥28(sì)之下,醉则散(sàn)发29扣舷30(xián)为吴歌,顾不乐哉!虽然,万钟之禄31,与一叶之舟,穷达异矣,而皆外物。吾知彼之不可求,而不能不眷眷于此也。其果32可求欤?意者使吾胸中浩然廓然33,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揽雷霆风雨之奇变,虽坐容膝之室34,而常若顺流放棹35(zhào),瞬息于千里者,则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也哉!”
绍兴三十一年八月一日记。
①烟艇:烟波江上的小船。②陆子:陆游自称。③寓居:陆游当时在临安租房居住,因此称为寓居。
④楹:计屋标准,一般以屋一间为一楹。⑤隘:狭窄。⑥以为:认为。⑦高明奥丽:高敞明亮,宏深壮丽。
⑧欤:表反问语气。⑨逾:超过。⑩宫室:宫殿。
新丰非楚:新丰并不是楚地的丰县。新丰,故址在今陕西省新丰镇。
→汉高祖刘邦本是楚地丰县人,称帝后建都长安。因其父思念家乡故人,刘邦便在故秦骊邑(lí yì)仿丰地街巷筑城,建新丰,并把丰县的故人搬来,以取悦其父。
虎贲非中郎:勇士不是中郎将蔡邕(cài yōng)。虎贲,勇士之称。
→汉东汉末年的名士蔡邕曾官中郎将,世称蔡中郎,后为王允所杀。他的朋友孔融看到一虎贲士貌似蔡邕,酒酣,引与同座,并说:“虽无老成人,且有典型。”
粗得其似:大致相像。粗,粗略。 因名以课实:依据名称去考求事实。课,考核。 自计:自我估量。
效:奉献、献出。
尺寸之用:形容功劳微小如同尺寸般不足称道。多用于自谦或客观评价功劳的有限性。=尺寸之功
盖:连词,连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解说原由。相当于“本来、原来”。
江湖之思:隐居的打算。江湖,江河湖海之省称,一般用以指隐居生活。
累劫:屡次遭到灾祸。 杳霭:烟云隐现的样子。 使:假使。 胜:胜任。
纺绩:将丝、麻等纤维纺成纱或线的手工劳作。古代“纺”专指纺丝,“绩”则为捻接麻纤维的工序。
芰芡:菱和鸡头(水草),其实皆可食。 松陵:即昊淞江。
严濑:指严子陵隐居之处,在今浙江桐庐南。濑,从沙石上流过的急水。
玉笥:山名,会稽山的主峰,在浙江绍兴东南。 散发:披散头发。
扣舷:形容文人雅士乘船歌吟时,击打船边作节拍的动作。
万钟之禄:古代高官的俸禄。锺,古代计量单位,六斛四斗为一锺。 果:果真、果然。
浩然廓然:宽阔广大的样子。 容膝之室:室小仅能容双膝,极言其狭小。
放棹:指放船。棹,摇船的用具,这里指船。
我当时在临安租房居住,找到两间屋子,屋子狭窄而深邃,形状好似小舟,所以将屋子命名为“烟艇”。客人评论道:“真奇怪呀!房屋不是船,正如船不是房屋一样。你认为屋子和小船相似吗?船的确是有富丽堂皇到可以和宫殿媲美的,但因此把船称作房屋,这说得通吗?”
我回答:“不是这样的!新丰不是楚地原来的丰邑,虎贲卫士不是中郎将。这样的道理谁不知道?心里真正喜欢但却得不到,只找到一个大致相像的,就会用心中所喜欢的事物来为它命名。依据这样的名字去考察实际所指的东西,这就是你的不对了!而我又有什么错呢?我年少就常生病,自知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功用,本来曾感慨地想要去隐居,却迫于现实的饥寒,又有妻儿拖累,不得已只能(在这个官场上)留下来。我把自己的志趣寄托在烟波洲岛之间,一日也不曾忘掉。假使再过几年,儿子能耕种、女儿能织布,衣食勉强不缺之后,我希望能有艘小船,能够兼顾砍芦荻、钓鱼、卖菱和鸡头,乘着小船进入吴淞江,逆流而上到达严子陵濑水之地,经过石门、沃洲之后再返回,把小船停靠在玉笥山下,喝醉了就披头散发、敲着船打拍子,歌唱吴地的歌谣。难道不是很快乐吗?”虽然高官厚禄和一艘小船相比,穷困与显达的程度是大不相同的,但这些都是身外之物。我知道高官厚禄不可强求,但无法不向往、眷恋着一艘小船。难道这真的能求取到吗?归隐山水的意愿使我的心胸变得浩大空阔,足以容纳云霞日月的伟丽胜景,能够包揽雷霆风雨的奇异变幻。虽然我只是坐在狭小的居室中,却常常感觉像是顺着水流拨动船桨,转眼间就到了千里之外。这样看来,谁能确定这屋子真的不是烟波上的一艘小船呢
绍兴三十一年八月一日记。
【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名之曰烟艇 ( 命名 ) (2)子则过矣 ( 过错 )
(3)自计不能效尺寸之用于斯世 ( 想着,盘算着 ) (4)而不能不眷眷于此也( 留恋,眷恋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2分)
A.①犹舟之非屋也→主谓之间无实意 ②万钟之禄→助词,的
B.①甚隘而深→表并列 ②而常若顺流放棹→表转折,却
C.①则寄其趣于烟波洲岛苍茫杳霭之间→在 ②而还泊于玉笥之下→在
D.①若小舟然→……的样子 ②陆子曰:“不然。”→这样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意对即可
虽然,万钟之禄,与一叶之舟,穷达异矣,而皆外物。
虽然高官厚禄和一艘小船相比,穷困与显达的程度是大不相同的,然而两者都是身外之物。
4.阅读乙文,说说作者把小屋命名为“烟艇”的原因是什么?(4分)
①小屋的形状像小船/甚隘而深,若小舟然;
②作者虽然困居于小屋之中,但内心却向往着“烟艇”,即向往着自由洒脱的隐居生活。
5.陶渊明诗中一大特点是平淡中又富于情趣,请从甲诗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3分)
示例:我选“带月荷锄归”一句,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结合诗句描述1分,情趣2分
我选“晨兴理荒秽”一句。诗人为了不使豆田荒芜,一早就下了地。垦荒工作虽然艰辛,身体也疲惫,但他并不抱怨,内心反而很踏实,充满劳动后的喜悦。
6.甲诗中陶渊明“但使愿无违”的“愿”和乙文中陆游“则寄其趣于烟波洲岛苍茫杳霭之间,未尝一日忘也”的“愿”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及陆游诗词简述理由。(4分)
①我认为相同。→观点1分,情感1分,结合内容1分(写“相同”也可以给分,但拿不到满分)
②我认为不完全相同。→观点1分,情感2分,结合内容1分
【甲】从“衣沾不足惜”可以看出陶渊明非常享受“理荒秽,荷锄归”的田园生活,陶渊明的“愿”表达的是对这种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乙】从“盖尝慨然有江湖之思”“醉则散发扣舷为吴歌,顾不乐哉”等句虽然也可看出陆游喜欢自由隐逸的生活,但是我们从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诗句可以看出陆游的忠君爱国,他毕生所愿是收复中原,所以隐逸的背后隐含着陆游欲用世而不能的苦闷和不满现实的愤懑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九上 第三单元 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
【本单元文学常识】
记,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古代)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但主要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抱负、观念。
◎写景状物:《 》《 》(八下)等;
◎叙事:《 》(八下)等;
◎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 》(九上)。
A.《小石潭记》 B.《核舟记》 C.《桃花源记》 D.《岳阳楼记》 E.《醉翁亭记》
【跨年级同字异义知识梳理】
1.固:① 。——子固非鱼也。(七下《河中石兽》)
(八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② 。——汝心之固。(八上《愚公移山》)
③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八上《周亚夫军细柳》)
2.书:① 。——诫子书。(七上《诫子书》)
② 。——军书十二卷。(七下《木兰诗》)
③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九下《陈涉世家》)
3.安:① 。
——尔安敢轻吾射。(七下《卖油翁》)|安求其能千里也。(八下《马说》)
② 。——安居而天下熄八上。(《富贵不能淫》)
③ 。——死于安乐。(八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 。——衣食所安。(九下《曹刿论战》)
【常见题型】
1.解释句子中的加点词。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错误的一项。
3.给文中画线句断句。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14分)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劫盗张海将过高邮,知军晁(cháo)仲约1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bó)牛酒迎劳之,事闻朝廷大怒富弼2(bì)议欲诛仲约。仲淹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而反赂之,法在必诛;今高邮无兵与械,且小民之情,醵3(jù)出财物而免于杀掠,必喜。戮之,非法意也。”仁宗乃释之。弼愠曰:“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仲淹密告之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他日手滑4,恐吾辈亦未可保。”弼不谓然。及二人出按边,弼自河北还,及国门,不得入,未测朝廷意,比夜彷徨绕床,叹曰:“范六丈圣人也。”
(选自苏辙《龙川别志》)
【注】①晁仲约:人名,地方官员。②富弼:人名,朝中官员。③醵:凑钱,集资。
④手滑:做惯了某种事。这里指皇帝轻易杀臣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微斯人( )
(3)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 ) (4)及国门(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异二者之为 仲淹密告之曰
B.先天下之忧而忧 而反赂之
C.不以物喜 郡县兵械足以战守
D.仁宗乃释之 乃重修岳阳楼
3.用“/”给【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事 闻 朝 廷 大 怒 富 弼 议 欲 诛 仲 约。
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4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
5.甲文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范仲淹① 的博大情怀,乙文中范仲淹向皇帝提议不斩杀贿赂强盗的知军晁仲约,原因是担心皇上做惯这种事,将来自己和其他大臣的性命也不保,可见其具有② 的政治才能。(2分)
【二】(17分)
【材料一】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材料二】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1。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2(hú)。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材料三】
鹧鸪(zhè gū)天3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4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5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馈饷:运送粮饷。②斛: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
③此词写出宋神宗元丰六年,苏轼谪居黄州已经三年。④红蕖:荷花。⑤杖藜:拄着藜木拐杖。
1.小宿对材料中的几个字词不理解,请你帮他翻译一下。(4分)
(1)树林阴翳 翳: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
(3)麟州天险不可废 废:
(4)于策为便 便:
2.小豫朗读下面这句话时被难住了,请你用“/”帮他标好停顿。(限两处)(2分)
不 若 分 其 兵 驻 并 河 内 诸 堡 缓 急 得 以 应 援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4.小豫觉得材料三中“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写得妙,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3分)
5.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内容,分析欧阳修和苏轼面对被贬的人生逆境,他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3分)
6.下列与材料相关的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B.封建科举制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其中,殿试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探花、榜眼。
C.“殷勤昨夜三更雨”中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三更”开始于夜里十二点左右。
D.“鹧鸪天”是材料三这首词的词牌名。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柳永、李清照等。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3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湖心亭雄丽空阔。时晚照在山,倒射水面,新月挂东,所不满者半规1,金盘玉饼,与夕阳彩翠重轮交网,不觉狂叫欲绝。恨亭中四字匾、隔句对联,填楣盈栋,安得借咸阳一炬2,了此业障3。
【注】①规:画圆的工具,借指圆。②咸阳一炬:指楚霸王项羽火烧咸阳阿房宫。③业障:障碍,遮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3)恨亭中四字匾( ) (4)安得借咸阳一炬( )
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泉香而酒洌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时晚照在山,倒射水面。
4.【甲】【乙】两文在描写方法上有何共同点?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3分)
【四】(12分)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选自《醉翁亭记》
【晓其意·体会先贤形象】
1.身处困境,面对嗟来之食,“乞人不屑也”,用乞丐① 施舍的行为,进一步凸显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节操;身在他乡,面对被贬境遇,尽享“宴酣之乐”,欧阳修② 的洒脱之态,展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根据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填空)(2分)
2.从文中或铿锵有力,或感人肺腑的言语中,可以读出人物内心的追求。“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思是① ,体现了孟子在义利的取舍中,坚守道义为先的气节;“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的意思是② , ,描绘了滁人出游 的祥和画面,体现了太守简政爱民、与民同游的悠然惬意。(4分)
【明其志·探究精神力量】
3.主张舍身取义的孟子,愿意与民同乐的欧阳修,渴望上阵杀敌的辛弃疾,他们都是名垂千古的仁人志士。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哪一句既是辛弃疾的自述心志,同时也道出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声?请写出该组词句,并说说你的理解。(3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诗句: 理解:
4.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你从孟子或欧阳修身上学到了什么优秀品格?请结合选文作答。(3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墨池记
【宋】曾巩
临川1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2《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3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注】①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
②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著有《临川记》六卷。
③仁人庄士:指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池水尽黑 ( ) (2)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
(3)羲之之书晚乃善( ) (4)推王君之心 ( )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4.有同学读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一句时,认为应该把两个“邪”字删去,改成陈述句,更符合语境,更能表达作者明确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阐明你的观点。(3分)
5.“记”一种古代散文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本文作者通过墨池及相关叙述阐述了怎样的观点?(3分)
【二】
【甲】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乙】烟艇1记
[宋]陆游
陆子寓居,得屋二楹2,甚隘而深,若小舟然,名之曰烟艇。客曰:“异哉!屋之非舟,犹舟之非屋也,以为似欤,舟固有高明奥丽逾于宫室者矣,遂谓之屋,可不可邪?”
陆子曰:“不然。新丰3非楚也,虎贲(bēn)非中郎4也,谁则不知。意所诚好而不得焉,粗得其似,则名之矣。因名以课实,子则过矣,而予何罪?予少而多病,自计不能效尺寸之用于斯世,盖尝慨然有江湖之思,而饥寒妻子之累劫而留之,则寄其趣于烟波洲岛苍茫杳霭之间,未尝一日忘也。使加数年,男胜锄犁,女任纺绩,衣食粗足,然后得一叶之舟,伐荻(dí)钓鱼而卖芰芡5(jì qiàn),入松陵6,上严濑(lài),历石门、沃洲,而还泊于玉笥之下,醉则散发扣舷为吴歌,顾不乐哉!虽然,万钟之禄7,与一叶之舟,穷达异矣,而皆外物。吾知彼之不可求,而不能不眷眷于此也。其果可求欤?意者使吾胸中浩然廓然,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揽雷霆风雨之奇变,虽坐容膝之室,而常若顺流放棹(zhào),瞬息于千里者,则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也哉!”
绍兴三十一年八月一日记。
【注】①烟艇:烟波江上的小船。②楹:计屋标准,一般都以屋一间为一楹。
③新丰:故址在今陕西省监潼县东之新丰镇。
④虎贲非中郎:东汉末年的蔡邕,曾官中郎将,世称蔡中郎。
⑤芰芡:菱和鸡头(水草),其实皆可食。⑥松陵:即昊淞江。⑦万钟之禄:古代高官的俸禄。
【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名之曰烟艇 ( ) (2)子则过矣 ( )
(3)自计不能效尺寸之用于斯世 ( ) (4)而不能不眷眷于此也(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犹舟之非屋也 ②万钟之禄
B.①甚隘而深 ②而常若顺流放棹
C.①则寄其趣于烟波洲岛苍茫杳霭之间 ②而还泊于玉笥之下
D.①若小舟然 ②陆子曰:“不然。”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
4.阅读乙文,说说作者把小屋命名为“烟艇”的原因是什么?(4分)
5.陶渊明诗中一大特点是平淡中又富于情趣,请从甲诗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3分)
示例:我选“带月荷锄归”一句,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6.甲诗中陶渊明“但使愿无违”的“愿”和乙文中陆游“则寄其趣于烟波洲岛苍茫杳霭之间,未尝一日忘也”的“愿”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及陆游诗词简述理由。(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