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反比例函数 课时学案(4份打包,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反比例函数 课时学案(4份打包,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0-02 21:02:08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
【学习目标】
探索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学习重点】
准确掌握并能运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学习难点】
准确掌握并能运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图象的画法,及图象所在的象限.这一节课继续来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它的性质.
通过类比正比例函数的学习来研究的问题及其研究方法,研究思路.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画一画反比例函数y=和y=-的图象.
思考:随着x的增大,y值是怎样变化的?
加深对作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认识,并在列表、画图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归纳结论】
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增大.
2.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取两点P(1,6),Q(6,1),过点P分别作x轴、y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S1=6;过点Q分别作x轴、y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S2=6;S1与S2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归纳结论】
反比例函数y=(k≠0)中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过反比例函数y=(k≠0)图象上任意一点引x轴、y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k的绝对值.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若反比例函数y=,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的取值范围是( A )
               
A.k<0   B.k>0
C.k≤0    D.k≥0
2.下列函数中,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的是( B )
A.y=x B.y=
C.y=- D.y=-
3.反比例函数y=(2m-1)xm2-2 ,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m的值是( C )
A.±1 B.小于的实数
C.-1 D.1
4.已知点A(x1,y1),B(x2,y2)是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上的两点,若x1<0<x2,则有( A )
A.y1<0<y2 B.y2<0<y1
C.y1<y2<0 D.y2<y1<0
5.一次函数y=kx+b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它们的函数值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
B.它们的函数值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
C.k<0
D.它们的自变量x的取值为全体实数
6.当k<0时,反比例函数y=和一次函数y=kx+2的图象大致是( B )
7.如图,A,B是函数y=的图象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任意两点,BC∥x轴,AC∥y轴,△ABC的面积记为S,则( B )
A.S=2
B.S=4
C.2<S<4
D.S>4
8.若点A(7,y1),B(5,y2)在双曲线y=-上,则y1,y2中较小的是__y2__.
9.已知点A(m,2),B(2,n)都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
(1)求m,n的值;
(2)若直线y=mx-n与x轴交于点C,求C关于y轴对称点C′的坐标.
解:(1)m=n=3. (2)C′(-1,0).
10.已知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A(3,3).
(1)求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
(2)把直线OA向下平移后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B(6,m),求m的值和这个一次函数的关系式;
(3)在(2)中的一次函数图象与x轴、y轴分别交于C,D,求四边形OABC的面积.
解:(1)y=x,y=.(2)m=;y=x-.
(3)S四边形OABC=10.
11.如图,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与直线y=x-2交于点A,且A点纵坐标为1,求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解:将yA=1代入y=x-2得xA=3,故A的坐标为(3,1).
将A(3,1)代入y=得k=3,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y=.第六章 反比例函数
6.1 反比例函数
【学习目标】
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学习重点】
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学习难点】
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我们在前面学过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知道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kx(k为常数且k≠0),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只有这两种类型的表达式,如从A地到B地的路程为1 200 km,某人开车从A地到B地,汽车的速度v(km/h)和时间t(h)之间的关系式为vt=1 200,则t=中,t和v之间肯定不是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关系,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 318 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 000 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随宽x的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 km2,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km2/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解:(1)t=. (2)y=.
(3)S=,
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y=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
【归纳结论】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可以表示成y=(k为常数且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已知函数y=,当x=1时,y=-3,那么这个函数的关系式是( B )
A.y=        B.y=-        
C.y=       D.y=-
2.已知y与x成反比例,当x=3时,y=4,那么y=3时,x的值为( A )
A.4    B.-4    C.3    D.-3
3.若函数y=(m是常数)是反比例函数,则m=__2__,关系式为y=.
4.写出下列各题中所要求的两个相关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函数的类别.
(1)商场推出分期付款购电脑活动,每台电脑12 000元,首付4 000元,以后每月付y元,x个月全部付清,则y与x的关系式为y=,是反比例函数.
(2)某种灯的使用寿命为1 000 h,它的使用天数y与平均每天使用的小时数x之间的关系式为y=,是反比例函数.
(3)设三角形的底边、对应高、面积分别为a,h,S.
当a=10时,S与h的关系式为S=5h,是正比例函数;
当S=18时,a与h的关系式为a=,是反比例函数.
(4)某工人承包运输粮食的总数是w t,每天运x t,共运了y天,则y与x的关系式为y=,是反比例函数.
5.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式表示?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 000 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t随注水速度v的变化而变化;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 000 cm3,立方体的高h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100 N,物体对地面的压强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解:(1)t=. (2)h=. (3)p=.
6.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y=4x,=3,y=6x+1,xy=123.
解:只有xy=123是反比例函数.
7.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4时,y的值.
解:(1)设y=,∵x=2时,y=6,
∴有6=,解得k=12,∴y=.
(2)把x=4代入y=,得y=3.6.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1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
【学习目标】
1.会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图象.
2.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学习重点】
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学习难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0)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其性质有哪些?
2.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会是什么形状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画?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画出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再尝试画出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
2.在作图过程中,类比画一次函数的图象的过程;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作图步骤:
①列表;②描点; ③连线.
特点:①列表时,注意到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函数有意义(即x≠0),同时,所取的点既要使自变量的取值有一定的代表性,又不至于使自变量或对应的函数值太大或是太小,以便于描点和全面反映图象的特征;②描点时,一般情况下所选的点越多,则图象越精细;③连线时,根据已经描好的点先思考:图象有没有可能是直线.探究发现图象特点后,用平滑的曲线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连接各点,得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3.比较y=与y=-的图象,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种双曲线,反比例函数曲线的两个分支是断开的,延伸部分逐渐靠近坐标轴,但永远不与坐标轴相交.在同一坐标系内两个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对称关系.
4.观察函数y=和y=-以及y=和y=-的图象.
(1)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点吗?
(2)每个函数的图象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
(3)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变化如何变化?
【归纳结论】
反比例函数y=(k为常数,k不为零)的图象是一种双曲线;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当k <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大致是图中的( D )
2.下列反比例函数图象一定在第一、三象限的是( C )
A.y= B.y= C.y= D.y=-
3.如果函数y=2xk+1的图象是双曲线,那么k=__-2__.
4.如果点(1,-2)在双曲线y=上,那么该双曲线在第__二、四__象限.
5.如果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内,那么满足条件的正整数k的值是__1,2__.
6.已知直线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则函数y=的图象在第__二、四__象限.
7.已知一次函数y=kx+b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交于点(-1,-1),则此一次函数的关系式为__y=2x+1__,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为y=.
8.作出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1)当x=4时,求y的值;
(2)当y=-2时,求x的值;
(3)当y>2时,求x的取值范围.
解:列表:
x … -3 -2 -1 1 2 3 …
y … -4 -6 -12 12 6 4 …
由图知:(1)y=3.(2)x=-6.(3)0<x<6.
9.作出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结合图象回答:
(1)当x=2时,y的值;
(2)当1<x≤4时,y的取值范围;
(3)当1≤y<4时,x的取值范围.
解:列表:
x … -4 -2 -1 1 2 4 …
y … 1 2 4 -4 -2 -1 …
由图知:(1)y=-2.(2)-4<y≤-1.(3)-4≤x<-1.6.3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学习目标】
对反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意义理解加深.
【学习重点】
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模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复习回顾:
1.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
3.反比例函数图象有哪些性质?
4.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对称性如何?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利用铺垫木板的方式通过了一片烂泥湿地,你能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吗?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m2)的变化,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Pa)将如何变化?
如果人和木板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合计600 N,那么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Pa)将如何变化?(见书P158)
(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2)当木板面积为0.2 m2时,压强是多少?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 000 Pa,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解:(1)p=(S>0),p是S的反比例函数.
(2)p=3 000 Pa.(3)至少0.1 m2.(4)图略.
思考:为什么只需在第一象限作函数图象?
2.蓄电池的电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Ω)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见书P158)
(1)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能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2)如果以此蓄电池为电源的用电器限制电流不得超过10 A,那么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解:(1)电压为36 V;I=(R>0).
(2)当I≤10 A时,R≥3.6 Ω.
3.如图,正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2).
(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
解:(1)y=2x,y=.
(2)B(-,-2).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某一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每人制作一个面积为200 cm2的矩形学具进行展示.设矩形的宽为x cm,长为y cm,那么这些同学所制作的矩形的长y cm与宽x cm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A )
2.下列各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反比例函数的是( D )
A.小明完成百米赛跑时,所用时间t(s)与他的平均速度v(m/s)之间的关系
B.长方形的面积为24,它的长y与宽x之间的关系
C.压力为600 N时,压强p(Pa)与受力面积S(m2)之间的关系
D.一个容积为25 L的容器中,所盛水的质量m(kg)与所盛水的体积V(L)之间的关系
3.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对汽缸顶部的活塞加压,测出每一次加压后缸内气体的体积和气体对汽缸壁所产生的压强,如下表:
体积x/ml 100 80 60 40 20
压强y/kpa 60 75 100 150 300
  则可以反映y与x之间的关系的式子是( D )
A.y=3 000x     B.y=6 000x     
C.y=      D.y=
4.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剪去两个一样的小矩形得到一个“E”图案,如图,设小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x,y,剪去部分的面积为20,若2≤x≤10,则y与x的函数图象是( A )
5.一个水池装水12 m3,如果从水管中每小时流出x(m3)的水,经过y(h)可以把水放完,那么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y=,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__x>0__.
6.若梯形的下底长为x,上底长为下底长的,高为y,面积为60,则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y= (不考虑x的取值范围).
7.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00 cm3,它的长是y cm,宽是5 cm,高是x cm.
(1)写出长y cm关于高x cm的函数关系式,以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画出(1)中函数的图象;
(3)当高是3 cm时,求长方体的长.
解:(1)y=(x>0).
(2)图象略.
(3)长方体的长为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