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同学们已经设计并制作了生态瓶,请观察生态瓶中的水质情况和生物生活状况是否发生变化,并尝试说明原因。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生态平衡
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01
02
生态平衡
第一部分
01
生态瓶中的水质情况和生物生活状况可能良好,也可能已经出现异常。如果瓶中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合理,光照、温度等条件适宜,物质循环就会不断进行下去,生态瓶就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
观察思考: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
讨论:
1.驼鹿的数量变化和狼的数量变化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2.假设某年狼的数量大量减少,会对该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
驼鹿数量随着狼群数量的增加而减少,因为两者为捕食关系,相互制约
当狼数量减少时,驯鹿的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就总是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
思考:假如草长得繁茂,兔的数量短期内会怎样变化?长时间呢?为什么?
兔子数量会急剧增加,一段时间后,又会恢复到原来水平。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使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稳定。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是如何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生态平衡的呢
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第二部分
02
分析讨论: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下面是某河流生态系统的变迁,类似的情况在多地都曾出现。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一条小河,绿树掩映,清见底,波光粼粼。人们在河边淘米、洗菜、洗衣服,河水的水质一直保持良好。后来人们在农田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许多新建的工厂将污水直接排入河流随着人口增加,排到小河中的污水越来越多。到20世纪90年代,这条小河的水变得黑臭,不仅鱼虾绝迹,附近的居民连窗户都不敢打开了。从21世纪初开始,当地不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2013年,当地开始实行河长制,持续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整治污染,严禁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并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现在,这条小河又恢复了当年清澈的样子,鱼虾多了起来,河边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建起了步道,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倍感幸福。
小组讨论:
1.20世纪 80年代以前,人们在河边淘米、洗菜、洗衣服,为什么小河的水质还能保持良好
2.河流水质变差与排污强度有什么关系 这说明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什么特点
3.上述资料对你理解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有什么启示
人类活动对河流的污染压力较小,同时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未被破坏
排污强度超阈值致水质变差,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外界影响后逐步恢复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维持生态平衡。
发展经济需在生态承载力内,走绿色协同之路。
如果在草原上过度放牧,会有哪些后果?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过度放牧,草不能及时再生,导致草原的食物网会受到破坏,严重时则会造成沙漠化。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反之,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例如,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繁多,即使某种食草动物大量减少,还有其他的食草动物可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仍能维持相对稳定;而在荒漠生态系统中,生物稀少,某种生物大量减少就有可能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崩溃。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因素有两类:
一类是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雷击、泥石流、台风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如过度放牧、围湖造田、不合理地引进外来物种等。目前,人为因素是破坏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遵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就总是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反之,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因素
巩固练习
1.巴西龟因小巧可爱,被许多家庭当宠物饲养。然而,由于宠物弃养和放生行为,适应能力强且在我国鲜有天敌的巴西龟在某池塘中大量繁殖,造成池塘中的鱼虾数量大量减少。判断下列相关叙述是否正确。(1)池塘中原来的鱼虾数量和所占比例是固定不变的。
(2)鱼虾在维持池塘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巴西龟的出现,破坏了池塘的生态平衡,说明池塘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与海洋相比,池塘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错误
正确
正确
正确
巩固练习
2.松毛虫是我国常见的森林害虫之一,人工种植的马尾松林对松毛虫的抵抗能力远不如天然林。请运用比较法,结合本节所学内容解释这一现象。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强;反之,稳定性就越弱,人工马尾松林物种单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差。
巩固练习
3.棉铃虫是棉田常见的害虫。有人提出可以通过喷洒农药来防治优点是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消灭棉铃虫,缺点是会造成环境污染;也有人提出可以通过放养棉铃虫的天敌--赤眼蜂来防治,优点是能够将棉铃虫的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缺点是不能彻底消灭棉铃虫。你更赞成哪种观点 请尝试说明理由。
赞成放养赤眼蜂,因其可环保控害并维持生态平衡,利于长期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