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小程脚背发炎,医生却在他的臀部肌肉注射消炎药物,为什么 
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封闭管网中循环流动的过程
第二节 血液循环
学习目标
概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
初步分析血液成分的变化。
注意:实验过程中时常用滴管向纱布及小鱼尾鳍上滴水,使小鱼身体保持湿润;实验后将小鱼放回鱼缸!
目的:说出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器材:活的小鱼(尾鳍颜色要浅一些),显微镜,培养皿,纱布等。
步骤:
1、小组为单位,用湿纱布包裹小鱼,只露出尾部。
2、把小鱼放在培养皿里,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底部。
3、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尾鳍内的血管及血液流动情况。
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情况
1、你在显微镜下看到哪几种血管?怎么区分?
2、血液在鱼体当中流动的方向怎样?
3、所有血管内的血液颜色是否都是鲜红的呢?
小组讨论:
1、你在显微镜下看到哪几种血管?怎么区分?
2、血液在鱼体当中流动的方向怎样?
3、所有血管内的血液颜色是否都是鲜红的呢?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动脉:流出心脏;静脉:流回心脏;毛细血管:极细、细胞单行通过。
血液从心脏流出,经毛细血管后由静脉流回心脏。
动脉:鲜红色(含氧较多) 静脉:暗红色(含氧较少)
观看视频:“人体循环系统”
(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各是什么部位?
起点(左心室)→主动脉→毛细血管网
终点(右心房) 上、下腔静脉
体循环
起点(右心室)→肺动脉→毛细血管网
终点(左心房) 肺静脉
(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各是什么部位?
肺循环
(2)体循环和肺循环通过什么结构取得联系?
心脏
(3)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的成分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部位各在哪里?
体循环:毛细血管网和全身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运来氧气和养料,运走二氧化碳和废物。动脉血→静脉血。
(3)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的成分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部位各在哪里?
肺循环:肺部毛细血管网和肺部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排除二氧化碳,获得氧气。静脉血→动脉血
体循环:
左心室
主动脉
全身毛细 血管网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网
肺静脉
左心房
肺循环:
血液循环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体循环:
肺循环:
左心室
主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网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网
肺静脉
左心房
肺 泡
(二氧化碳)
(氧气)
组织细胞
(氧气等营养物质)
(二氧化碳等废物)
脚背毛细血管
右心室
肺动脉
左心室
主动脉
臀部静脉
下腔静脉
右心房
肺部毛细血管
肺静脉
左心房
脚背动脉
人脚背发炎,医生在他的臀部肌肉注射消炎药物,此药运至足部的途径是什么?(请用简图表示)。
血压
在血液循环中,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叫做血压。
收缩压: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到的最高值。一般为12~18.7kPa。
舒张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一般为8~12kPa。
医生常用“收缩压/舒张压(千帕)”的形式来表示血压。
如果一个人的血压持续高于18.7/12kPa,则认为是高血压。
如果一个人的血压持续低于12/6.7kPa,则认为是低血压。
小结
肺循环
体循环
左心房
左心室
主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
肺静脉
静脉血 动脉血
动脉血 静脉血
练习
1. 下列管道中流动着动脉血的是( )
A. 肺动脉、左心房 B. 主动脉、右心房
C. 肺静脉、左心房 D. 下腔静脉、左心室
2. 血液从主动脉到右心房流经的路径是( )
A. 肺循环 B. 体循环
C. 肺循环-体循环 D. 体循环-肺循环
C
B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课题 血液循环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5.13.2 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血液循环的过程,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教材通过实验观察、视频展示和问题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机制和重要意义,为学生深入学习人体生理功能和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理论支持。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 :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运输作用,形成物质循环利用的生命观念,认识血液循环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 :在分析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成分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对比分析等方式进行思考的能力,学会从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的角度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探究实践 :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态度 :使学生认识到血液循环与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血管健康,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关爱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概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包括起点、终点和经过的血管、器官。
教学难点 掌握血液在不同部位成分变化的机制,特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提问学生:“小程脚背发炎,医生却在他的臀部肌肉注射消炎药物,为什么 ”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观看图片,结合已有知识,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发表自己对血液循环的初步认识和疑问。 通过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讲授新课 1. 血液循环实验观察(15 分钟) 介绍实验目的、器材和步骤,强调实验过程中保持小鱼身体湿润的重要性以及实验后的放回鱼缸要求。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管和血液流动情况。巡视各小组实验操作,及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和识别不同类型血管。 注意:实验过程中时常用滴管向纱布及小鱼尾鳍上滴水,使小鱼身体保持湿润;实验后将小鱼放回鱼缸 目的:说出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器材:活的小鱼(尾鳍颜色要浅一些),显微镜,培养皿,纱布等。 步骤: 小组为单位,用湿纱布包裹小鱼,只露出尾部。 把小鱼放在培养皿里,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底部。 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尾鳍内的血管及血液流动情况。 2. 血液循环途径讲解(20 分钟) 播放 “人体循环系统” 动画,引导学生观察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的流动过程。结合动画讲解: (1)体循环(左心室 → 主动脉 → 全身毛细血管 → 上下腔静脉 → 右心房) 体循环:毛细血管网和全身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运来氧气和养料,运走二氧化碳和废物。动脉血→静脉血。 肺循环(右心室 → 肺动脉 → 肺部毛细血管 → 肺静脉 → 左心房) 肺循环:肺部毛细血管网和肺部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排除二氧化碳,获得氧气。静脉血→动脉血 强调它们的起点、终点和血液成分的变化。提问学生体循环和肺循环通过什么结构取得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 血液成分变化分析(15 分钟) 展示血液循环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图表 在体循环中,血液与全身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氧气和养料被细胞利用,二氧化碳和废物进入血液,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在肺循环中,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二氧化碳被排出,氧气进入血液,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结合实例(如脚背发炎,臀部注射消炎药物)讲解药物运输途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4. 血压介绍(5 分钟) 教师活动 :简单介绍血压的定义、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概念以及正常血压范围,让学生了解血压的基本知识。 在血液循环中,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叫做血压。 收缩压: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到的最高值。一般为12~18.7kPa。 舒张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一般为8~12kPa。 医生常用“收缩压/舒张压(千帕)”的形式来表示血压。 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仔细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流动方向。 观看动画,认真听讲,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变化,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回答问题,梳理所学知识,做好笔记。 仔细观看图表,聆听教师讲解,理解血液成分在不同部位的变化机制,分析实例,思考药物运输过程,加深对血液循环的理解,做好笔记。 认真听讲,初步了解血压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通过实验观察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思考血液循环的基本规律。 通过直观的动画演示和详细讲解,让学生清晰地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成分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血液循环概念。 通过图表分析和实例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其生理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血液循环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拓展学生对血液循环相关知识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健康生活方式和心血管疾病预防埋下伏笔。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成分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等,再次强调血液循环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自身心血管健康。
板书设计 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途径 体循环 :左心室 → 主动脉 → 全身毛细血管 → 上下腔静脉 → 右心房 肺循环 :右心室 → 肺动脉 → 肺部毛细血管 → 肺静脉 → 左心房 2.血液成分变化 体循环 :动脉血 → 静脉血(在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 肺循环 :静脉血 → 动脉血(在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气体交换)
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张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图,并标注血液成分的变化;同时,调查家庭成员的血压情况,了解他们的血压值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并撰写一份简单的血压健康报告。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使教学过程较为生动有趣,学生参与度较高,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导入环节,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导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血液循环实验观察部分,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情况,直观地感受到了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在显微镜操作和血管识别上仍存在一些困难,如无法准确区分动脉和静脉、观察到的血管不够清晰等,这提示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显微镜操作技巧的指导和实验前的演示讲解,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实验观察任务。 血液循环途径讲解部分,动画演示和详细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但在引导学生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之间的联系时,部分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更多的图示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对血液循环整体的认识。 总体而言,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实验指导的细化、知识讲解的深度和广度把握、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健康生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