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肾脏与尿液形成》教学设计
课题 肾脏与尿液形成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5.15.1 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肾脏的结构特点和尿液的形成过程。教材通过合作探究、实验观察、视频演示和图表分析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肾脏作为泌尿系统主要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尿液形成的过程,为学生认识人体生理功能和健康生活方式提供重要知识支持。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 :通过学习肾脏的结构和尿液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认识到肾脏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思维 :在分析尿液形成过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思考的能力,学会从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角度理解尿液形成的意义。 探究实践 :通过组织学生观察猪肾实验和讨论尿液成分变化,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态度 :使学生认识到肾脏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泌尿系统健康,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概述肾脏的结构,包括肾单位的组成(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机制。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 俗话说:“人有三急”。入厕是我们每天必须做的事情。那么,你知道尿液是在哪里产生的吗?又是通过哪些结构排出体外的呢?让我们从本节课中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吧!”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讲授新课 一、肾脏的结构(20 分钟) 展示人体泌尿系统图片,指出肾脏的位置和大致形态。 展示猪肾实物,指导学生进行整体观察,包括肾的外形、颜色、表面质感和气味等。 看:肾的外形 肾的颜色 摸:肾的表面 肾的手感 闻:肾的气味 播放纵剖猪肾的视频,要求学生对照课本指出肾单位的各部分名称(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并提出小组讨论问题: 肾小球是由什么形成的? 肾小囊、肾小管分别有什么结构特点?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及时指导学生。 二、尿液的形成(25 分钟) 展示肾单位结构图,详细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介绍肾小球和肾小囊的过滤作用, 强调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指出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物质(水、无机盐、尿素)形成尿液。 结合动画演示,强调尿液形成过程中的两个关键步骤,并引导学生思考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选择性及其生理意义。 4.展示血浆、原尿和尿液的主要成分比较表,组织学生解读数据,进一步理解尿液形成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情况。 5. 排尿的意义(5 分钟) 简要讲解排尿的意义,包括排出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等,引导学生认识到肾脏健康对全身健康的重要性。 观察人体泌尿系统图片,了解肾脏的位置。在教师指导下观察猪肾实物,记录其外形、颜色等特征。 观看肾单位结构图和尿液形成动画,认真听讲,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和原理,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回答问题。 通过实物观察、视频演示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肾脏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肾单位的组成和各部分的结构特点,为理解尿液形成过程奠定基础。 通过直观的结构图和动画演示,结合详细讲解和数据图表分析,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尿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肾脏在物质代谢和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肾脏的结构、尿液的形成过程以及排尿的意义等,强调尿液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物质变化,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自身肾脏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板书设计 肾脏与尿液形成 1.肾脏的结构 (1)位置和外形 (2)肾单位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2.尿液的形成 (1)肾小球和肾小囊的过滤作用 :形成原尿(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的血浆成分)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形成尿液(重吸收有用物质,剩余物质形成尿液) 3.排尿的意义 排出废物 调节水和无机盐平衡 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生理功能
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张肾脏结构及尿液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并标注肾单位各部分名称和尿液形成的关键步骤;同时,撰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肾脏健康的小短文,包括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饮食、饮水、用药等方面的内容。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使教学过程较为生动有趣,学生参与度较高,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肾脏结构观察部分,学生通过观察猪肾实物和观看纵剖猪肾视频,直观地了解了肾脏的外形和内部结构,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但在小组讨论肾单位结构特点时,部分学生对肾小管的细长弯曲特点及其与重吸收功能的适应性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关系的讲解。 尿液形成过程讲解部分,通过结构图和动画演示,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尿液形成的关键步骤和物质变化情况。但在引导学生理解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选择性及其生理意义时,部分学生的理解还不够透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更多的实例和图表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总体而言,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实验材料选择的多样性、难点知识的讲解策略、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健康生活意识。(共17张PPT)
俗话说:“人有三急”。入厕是我们每天必须做的事情。那么,你知道尿液是在哪里产生的吗?又是通过哪些结构排出体外的呢?让我们从本节课中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吧!
第一节 肾脏与尿液形成
学习目标
概述肾的结构和特点
说出尿液的形成过程
1.指一指
指 出 肾 的 位 置
合作探究:
观察猪肾
(一)整体观察
1、看:肾的外形
肾的颜色
2、摸:肾的表面
肾的手感
3、闻:肾的气味
似菜豆
红褐色
光滑
柔软
尿臭味
活动
观看视频:纵剖猪肾
1.对照课本指出肾单位的各部分名称。
2.小组内讨论:
(1)肾小球是由什么形成的?
(2)肾小囊、肾小管分别有什么结构特点?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集合管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毛细血管
肾小体
肾
单
位
的
结
构
肾小囊
肾小管
肾
单
位
肾小囊壁和肾小管壁为单层细胞
肾小球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毛细血管
肾小囊:漏斗状囊。套在肾小球
的外面,下接肾小管。
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的结构,就像一个“小漏斗”
肾小管:弯曲细长,外绕着由出
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
细血管网。
尿 液 的 形 成 和 排 出
第一步:肾小球、肾小囊对血液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
尿的形成过程
含各种成分及代谢废物
一部分水
无机盐
葡萄糖
尿素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
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
第二步,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剩下的物质:水和无机盐、尿素形成尿液(终尿)。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A
B
1
2
动脉血
静脉血
尿液
原尿
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
血液
原尿
尿液
肾小球过滤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在原尿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成分 血浆/g.L-1 原尿/g.L-1 尿液/g.L-1
蛋白质 70.0 微量 0.0
葡萄糖 1.0 1.0 0.0
氨基酸 0.5 0.5 0.0
无机盐 7.0 7.0 15.0
水 920 980 960
尿素 0.3 0.3 20.0
说明肾小管可以重新吸收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
下表是正常成年人血浆、原尿和尿液的主要成分比较,试解读表中数据回答下面问题:
成 分 样品A 样品B 样品C
蛋白质 7-9 微量 0
葡萄糖 0.1 0.1 0
尿 素 0.03 0.03 2.0
水 920 980 960
无机盐 0.91 0.91 1.6
样品A是: ,理由是 。
样品B是: ,理由是_____ _______ __ 。
样品C是: ,理由是 。
尿液
血浆
原尿
C中没有蛋白质和葡萄糖
A中含有蛋白质
B中蛋白质含量极少,其他物质的含量与A相同
尿的形成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血液 原尿 尿液
①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排尿的意义
排出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1.正常人的原尿和尿液中,都含有的物质是( )
A.葡萄糖 B.氨基酸 C.尿素 D.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
2.正常人的原尿与血浆相比,原尿中一定没有( )
A.无机盐 B.尿素 C.葡萄糖 D.大分子蛋白质
3.下列物质中,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的是( )
A.水 B.无机盐 C.葡萄糖 D.尿素
4.尿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肾的 作用和 作用。
C
D
C
滤过
重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