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同步练习:21.小石潭记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秋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同步练习:21.小石潭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27 07:4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小石潭记
直击考点
1.翻译字词句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3.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和借景抒情的写法4.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1)篁(
)竹(2)卷(
)石底以出(3)为坻(
)
(4)佁
(
)
然不动
(5)寂寥(
)无人
(6)
翕(
)忽
(7)幽邃(
)
(8)
犬牙差(
)互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
(1)水尤清冽_________(2)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3)佁然不动_________
(4)以其境过清_________
(5)乃记之而去_________
3.文学常识积累。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____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4.名句默写。 
(1)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
(2)极其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石潭上溪流曲折,或隐或现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5.整体感知: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课堂巩固
阅读《小石潭记》选段,完成1——8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标一处。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

②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

3.第二段写出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4.作者为何说小溪是“明灭可见”?请你联系文段内容加以分析。
5.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请结合背景,谈谈你对这“一乐一忧”的理解。
6.理解填空。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⑧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
”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
,实为写
,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7.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见到了柳宗元,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8.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课后提高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记:
乃记之而
去岳阳楼记
B.见:
明灭可见
才美不外见
C.以:
以其境过清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于是砍开竹子开辟道路,下面有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B.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潭中鱼儿有一百条,大大小小,都在空中游动并没有什么依靠。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小溪两岸的地势,就像狗牙那样互相交错,根本就看不到溪水的尽头。
D.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3.
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如此优美,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4.本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请对下面的句子进行品析。
(1)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2)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甲】【乙】两文,完成5——9题。
【甲】《小石潭记》选段:“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
【乙】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选自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1)以物伤性: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2)蓬户瓮牖:用蓬草做门,用破瓮口做窗。(3)骚人思士:指心中有忧思的人。(4)乌睹其为快也哉:哪里看得出这些是畅快的呢!
【背景链接】此文为元丰六年苏辙去黄州探望苏轼及张梦得时所做,当时苏辙亦在贬官中。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不可久居(

(4)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6.用现代汉语表述下面语句的意思。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7.用原文回答:
(1)从【甲】文中找出能够印证【乙】文中划线句意思的句子。
(2)【乙】文中哪句话可用来分析【甲】文柳宗元流露的思想感情产生的原因?
8.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
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两文在思想感情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21
小石潭记
课前预习
1.(1)huáng(2)
quán(3)chí(4)yí(5)liào(6)xī(7)
shuì(8)cī
2、(1)格外(2)大约(3)呆呆的样子(4)因为(5)离开。3.①抒情议论
、散文
②柳宗元、子厚、唐、韩愈4.
(1)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5.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凄清。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课堂巩固
1.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2.①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②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够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了这些就离开了。3.清澈。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的清澈。4.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色的特征。5.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6.全石以为底、俶而远逝、鱼、水7.示例:古之成大事者,没有一帆风顺的,无不历经坎坷,只有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保持乐观的心态,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希望你能笑对人生。8.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课后提高
1.
C
2.B
3.D
4.(1)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2)通过写潭周气氛的寂静、凄清、悲凉,来表达内心的孤寂、忧伤之情。5.(1)大约
(2)溪岸的(3)停留(4)洗涤6.(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2)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7.(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8.小石潭的溪水是由西南流向东北;作者观赏景物时站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9.【甲】文中的被贬者,孤凄冷清,悲凉深沉;文章以记叙描写为主,采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比喻拟人等手法。【乙】文中的被贬者则坦然从容、旷达超然;文章以议论为主,用对比进行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