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满井游记
直击考点
1.翻译字词句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领悟作者喻示的人生哲理
课前预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花朝节(zhāo) 廿二日(niàn) 倩女(jìng)
B、麦田浅鬣寸许(liè) 泉而茗者(mǐng) 靧面(guì)
C、罍而歌者(lěi) 红装而蹇者(jiǎn) 汗流浃背(jiá)
D、曝沙之鸟(bào) 呷浪之鳞(xiā) 未百步辄返(zhé)
2.下面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B.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C.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鳞浪层层
(2)倩女之靧面
(3)凡曝沙之鸟
(4)呷浪之鳞
4.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A.局促一室之内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C.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西蜀之去南海
5.填空:
⑴《满井游记》是一篇记游小品。作者
,字
,号
,是明朝“
”的代表人物。
⑵《满井游记》以
为线索,描写京郊
景色,生动地表达了一个“城居者”“局促一室”后
心情。
课堂巩固
阅读《满井游记》选段,完成1——8题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露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起)
廿二日天稍和 (暖和)
B.高柳夹堤,土膏微润 (肥沃)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初)
C.山峦为晴雪所洗 (作为)
麦田浅鬣寸许 (……的样子)
D.风力虽尚劲 (猛)
而此地适与余近 (正好)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3.第一段描写了何时何地何景?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4.找出第二段中与第一段相呼应的景致与情致。
5.用原句回答:
(1)文中运用比喻准确地描写出作者轻松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了哪些人的表现?
(3)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
6.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7.这篇游记写初春的景象,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8.“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性格?
课后提高
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风力虽尚劲 游人虽未盛
B.波色乍明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于时冰皮始解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冻风时作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2.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译文:(河水)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B.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文:游人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茶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进可以见到。
C.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译文:柳条有舒展开的,没舒展开的,柔嫩的梢头像一件披风披在柳树上,麦苗出土了,刚一寸左右。
D.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文:那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在山石草木之间潇洒游赏的人,只有我这个官呀。
3.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如
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
,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
,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无不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链接阅读】阅读袁宏道的另一篇山水游记,完成4——8题
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A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B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①为春为月:是春天,是月下
②夕岚:傍晚的山光
③勒:抑制
④相次开发:一个接一个地开放
⑤石篑:一个人的号
⑥傅金吾:任金吾官的傅某
⑦张功甫:人名
⑧恋:迷住
⑨绿烟红雾:指绿柳红桃,叶茂花盛,颜色浓艳
⑩湖光染翠:湖水成为绿色
⑾设色:用颜色描绘
⑿夕舂:夕阳
⒀极其浓媚: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
⒁受用:享受.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5.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认为西湖美景最盛是在什么时候?一天最美是在什么时候?
6.作者认为西湖月景尤为清绝,请发挥想象,描写月下花态柳情,山容水意的美景。
7.本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试从划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进行品析。
8.请联系《满井游记》,结合你对作者的理解,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C2.D3.(1)鱼鳞一样(2)洗脸(3)晒(4)吸而饮4、A
5、⑴ 袁宏道、中郎、石公、公安派⑵ 出游探春、满井初春秀丽的、返回自然的欢快。
课堂巩固
1.C
2.(1)高大的柳树夹着河堤,肥沃的土地有点湿润,一眼望去天地显得很开阔,(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一只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
(2)山峦被天晴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般,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3)在这时候水面上的冻冰开始融解,水波的颜色开始发出亮光,鱼鳞似的波纹一层接着一层,清澈得看见水底。
3.描写了京城早春时节“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的景象。欲扬先抑的写法。
4.“天稍和”与“余寒犹厉”相呼应;“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与“飞沙走砾”相呼应;“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相呼应。
5.(1)若脱笼之鹄(2)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3)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6.本文是从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7.运用白描的手法和新奇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露寸许。
8.对自然的喜爱,对官场的厌倦,个性的张扬以及豪放不羁。
课后提高
1.C2.C。注意原文中语言点:“将舒未舒”意为“将要舒展开还尚未完全舒展开”;“披风”意为“在风中散开”。
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土膏微润”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麦田浅鬣寸许”
4.①我当时被桃花迷恋住了,竟然舍不得离开湖上。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
5.西湖美景最盛是在春天和月下;一天最美的时候是在是烟雾弥漫的早晨,是山岚缭绕的傍晚。
6.示例1:月光如水,从柳梢倾泻而下。花容恬静,几许安然弥漫而开。一片墨黑里,瞧不出山水的分界。却在耳畔边,静静地聆听见微风轻挑的涟漪。
示例2:在月光下,柳树长长的的枝条,垂在水面上,晚风拂过,轻轻摇曳,宛如一位少女在轻轻舞蹈。美丽的花儿在月光下仿佛披了一件银纱,显得神秘而又端庄。水缓缓地流动着……
7.示例:A句:采取远望的角度,写出了西湖二十余里桃花夹杂着绿柳的总体意境。“绿”指柳条,“红”指桃花,“烟”“雾”弥漫,则渲染出“花态柳情”呈现繁花照眼,生机勃勃的色彩美,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丹青。
B句:这是对西湖“一日之盛,为如烟,为夕岚”的具体描写。“湖水染翠,山岚设色”,这一“染”一“设”,皆赋予大自然以灵性,将大自然比拟成丹青妙手,而大自然的画笔,只有在“朝日始出”与“夕春末下”这两个美妙时刻才为湖光、山岚添彩增色,从而达到达“浓眉”,即一种极其妩媚动人的审美境界。
8.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