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内能 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m.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其悬浮在空气中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PM2.5悬浮在空气中属于扩散现象
B.PM2.5在空气中的运动属于分子热运动
C.PM2.5之间存在分子的相互作用力
D.PM2.5表示直径小于或等于2.5×10-6 m的悬浮颗粒物,不是分子
2.如图是某种物体常见的三种状态的微观模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从乙状态到甲状态,分子间的引力变大
B.甲状态时,物体的流动性最明显
C.甲状态时,物体最容易被压缩
D.甲状态时,分子的位置固定,不会运动
3.金属块和液体的比热容不同,金属块的温度低于液体的温度.如图所示,把金属块投入液体中足够长的时间后,两者之间不再发生热传递,则 ( )
A.金属块刚投入液体时,热量从液体传递给金属块
B.最终金属块和液体的温度不同
C.最终液体的内能一定等于金属块的内能
D.液体降低的温度一定等于金属块升高的温度
4.如图是板栗在微波炉中加热炸裂后的情景.板栗受热时,温度升高,内部膨胀,导致其炸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炸裂过程中,板栗的内能不变
B.没有炸裂的板栗没有内能
C.板栗受热时,温度升高,含有的热量增大
D.打开微波炉“飘”出板栗香味是扩散现象
5.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图甲抽开玻璃板,空气能与二氧化氮均匀混合,这属于扩散现象
B.图乙两个削平、紧紧地压在一起的铅柱能够吊起重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C.图丙压缩空气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空气内能增大
D.图丁试管内的水沸腾后,水蒸气把橡胶塞推出,水蒸气的内能增加
6.小明用红外成像测温仪拍摄桌面,拍得的画面显示桌面上甲、乙、丙三个位置的温度如图1所示,接着他用手快速摩擦其中一个位置,在另一个位置喷上温度为25.5 ℃的酒精,再用红外成像测温仪拍摄桌面,拍得的画面如图2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
A.喷了酒精的是在甲位置 B.喷了酒精的是在丙位置
C.用手快速摩擦的是乙位置 D.用手快速摩擦的是丙位置
7.如图1甲所示,将温度计插入装有碎冰的烧杯中,并把这个装置放在室温环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物质在t2时刻的内能为零
B.在t2~t4过程中,物质的内能逐渐增大
C.该物质在t1时刻比在t2时刻的分子动能更大
D.该物质在t1时刻的分子排列如图2a所示
8.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只有做功和热传递.如图是用针筒对密闭容器内空气做功的示意图,针筒初始状态及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小明在第一次实验中缓慢下压活塞,针筒末状态及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小明在第二次实验中迅速下压活塞,针筒末状态及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已知两次实验中,活塞均对针筒内空气做功(针筒内空气分子势能变化忽略不计),则从甲到乙的过程中,筒内空气 ( )
A.内能一定增大 B.内能一定减小
C.一定向外界放热 D.一定从外界吸热
9.甲、乙液体分别置于两个不同的恒温封闭环境中,质量保持不变,测得甲、乙液体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第9题图
A.第1 min时,甲、乙液体内能一定相等
B.甲液体第8 min比第2 min时的温度高,比热容大
C.乙液体第6 min比第3 min时含有的热量少
D.乙液体随着温度的降低,内能减少
10.甲、乙两个物体的质量都为2 kg,丙物体的质量为1 kg,三个物体的温度都升高1 ℃,吸收的热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第10题图
A.乙的比热容与丙的相等
B.甲的比热容比丙的大
C.丙的温度降低1 ℃,需放出2 000 J的热量
D.甲、乙的温度都降低1 ℃,乙比甲放出的热量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共60分.按题目要求作答.
11.(5分)以下过程不发生物态变化,初温相同的两块金属甲、乙吸收了相同的热量,甲、乙两金属块的温度随吸收的热量变化的图像如图1所示.
(1)根据以上信息能否判断甲和乙的比热容大小? (选填“能”或“不能”);如果能,请指出谁的比热容更大;如果不能,请说明原因: .
(2)若初温相同的甲、乙放出了相同的热量Q,已知乙的温度随放出的热量变化的图像如图2所示.请在图2中大致画出甲的温度随放出的热量变化的图像.
12.(6分)(1)“失蜡法”是我国古代精密铸造青铜等金属器物的一种方法.原理是先用蜡做成铸件模型,再用其他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会全部 (填物态变化名称)流出,在该物态变化过程中蜡的温度 (选填“逐渐升高”“逐渐降低”或“保持不变”);蜡流出后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向内浇灌液态金属铸成器物.在液态金属铸成器物的过程中,器物的内能 (选填“增大”或“减小”),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了器物的内能.
(2)在海滨地区看海,只要天气晴朗,白天和夜晚吹的风是有区别的,图中现象发生在 (选填“白天”或“夜晚”),主要原因是水比沙石的 大.
13.(5分)(1)如图甲所示,铝的比热容为 J/(kg·℃).质量相等的沙子和铁,降低相同温度,沙子放出的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铁放出的热量.
(2)质量为0.2 kg的某物体从固体变为液体的过程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设该物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物体在 AB段和CD段的比热容分别用c1和c2表示,则c1 c2(选填“>”“<”或“=”),判断依据是 .
14.(6分)如图是探究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实验:瓶内装有一些酒精,用打气筒打气,在瓶塞跳起前,瓶内气体的内能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原因是 ;继续打气,当瓶塞跳起时,观察到 (选填“瓶内”或“瓶外”)有大量白雾产生.瓶塞跳起后迅速将瓶塞重新塞回,然后往里打气,则将观察到 ,原因是 .
15.(8分)吃早饭的时候,妈妈想用热水给小明加热如图所示的盒装牛奶,牛奶的温度由22 ℃升高到52 ℃. [c水=4.2×103 J/(kg·℃),c牛奶=2.5×103 J/(kg·℃)]
(1)求牛奶吸收的热量;
(2)若不考虑热量损失,热水放出的热量全部被牛奶吸收,妈妈至少要用多少千克62 ℃的热水?(结果保留1位小数)
16.(12分)如图是质量为100 g的某物质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图像,前10 min它吸收的热量是8.4×103 J.[c水=4.2×103 J/(kg·℃)]
(1)前10 min该物质的温度变化多少?
(2)求该物质的比热容;
(3)若这些热量全部被水吸收,可让0.5 kg的水温度
升高多少摄氏度?
17.(11分)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该实验除了图中的实验器材之外,还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是秒表和 .
(2)实验中为了使两种液体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应选用规格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电加热器,同时应该控制甲、乙两种液体的 (选填“质量”或“体积”)相同.实验记录到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甲液体的温度/℃ 25 32 39 46 53
乙液体的温度/℃ 25 40 55 70 85
(3)分析表格的数据可知,0~4 min内,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此实验是通过控制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同,比较 (选填“加热时间”或“温度变化”)来判断液体吸热能力的大小的.
(4)由表格数据可知, (选填“甲”或“乙”)液体的吸热能力更强.由实验可知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为了描述物质吸热能力的差别,引入了一个物理量,它就是 .
18.(7分)生活中常见的锅有铁锅、铝锅和砂锅等,小明想比较砂锅、铁锅的导热性能.现有形状、大小、厚度相同的砂锅和铁锅,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写出一种即可).
(1)实验器材:砂锅、铁锅、足量初温相同的水、 天平、同一热源、温度计、停表 (请补充实验器材).
(2)实验步骤.
(3)结论分析. 第十三章 内能 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m.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其悬浮在空气中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PM2.5悬浮在空气中属于扩散现象
B.PM2.5在空气中的运动属于分子热运动
C.PM2.5之间存在分子的相互作用力
D.PM2.5表示直径小于或等于2.5×10-6 m的悬浮颗粒物,不是分子
2.如图是某种物体常见的三种状态的微观模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A.从乙状态到甲状态,分子间的引力变大
B.甲状态时,物体的流动性最明显
C.甲状态时,物体最容易被压缩
D.甲状态时,分子的位置固定,不会运动
3.金属块和液体的比热容不同,金属块的温度低于液体的温度.如图所示,把金属块投入液体中足够长的时间后,两者之间不再发生热传递,则 ( A )
A.金属块刚投入液体时,热量从液体传递给金属块
B.最终金属块和液体的温度不同
C.最终液体的内能一定等于金属块的内能
D.液体降低的温度一定等于金属块升高的温度
4.如图是板栗在微波炉中加热炸裂后的情景.板栗受热时,温度升高,内部膨胀,导致其炸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炸裂过程中,板栗的内能不变
B.没有炸裂的板栗没有内能
C.板栗受热时,温度升高,含有的热量增大
D.打开微波炉“飘”出板栗香味是扩散现象
【解析】炸裂过程中,板栗中的气体对板栗壳做功,板栗的内能减小,故A错误;任何物体都有内能,所以没炸裂的板栗仍然具有内能,故B错误;热量是过程量,不能用含有、具有等词描述,故C错误;板栗在微波炉中加热炸裂后,打开微波炉“飘”出板栗香味,是香味分子进入到空气中,这是一种扩散现象,故D正确.
5.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D )
A.图甲抽开玻璃板,空气能与二氧化氮均匀混合,这属于扩散现象
B.图乙两个削平、紧紧地压在一起的铅柱能够吊起重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C.图丙压缩空气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空气内能增大
D.图丁试管内的水沸腾后,水蒸气把橡胶塞推出,水蒸气的内能增加
6.小明用红外成像测温仪拍摄桌面,拍得的画面显示桌面上甲、乙、丙三个位置的温度如图1所示,接着他用手快速摩擦其中一个位置,在另一个位置喷上温度为25.5 ℃的酒精,再用红外成像测温仪拍摄桌面,拍得的画面如图2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B )
A.喷了酒精的是在甲位置 B.喷了酒精的是在丙位置
C.用手快速摩擦的是乙位置 D.用手快速摩擦的是丙位置
7.如图1甲所示,将温度计插入装有碎冰的烧杯中,并把这个装置放在室温环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A.该物质在t2时刻的内能为零
B.在t2~t4过程中,物质的内能逐渐增大
C.该物质在t1时刻比在t2时刻的分子动能更大
D.该物质在t1时刻的分子排列如图2a所示
8.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只有做功和热传递.如图是用针筒对密闭容器内空气做功的示意图,针筒初始状态及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小明在第一次实验中缓慢下压活塞,针筒末状态及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小明在第二次实验中迅速下压活塞,针筒末状态及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已知两次实验中,活塞均对针筒内空气做功(针筒内空气分子势能变化忽略不计),则从甲到乙的过程中,筒内空气 ( C )
A.内能一定增大 B.内能一定减小
C.一定向外界放热 D.一定从外界吸热
9.甲、乙液体分别置于两个不同的恒温封闭环境中,质量保持不变,测得甲、乙液体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第9题图
A.第1 min时,甲、乙液体内能一定相等
B.甲液体第8 min比第2 min时的温度高,比热容大
C.乙液体第6 min比第3 min时含有的热量少
D.乙液体随着温度的降低,内能减少
10.甲、乙两个物体的质量都为2 kg,丙物体的质量为1 kg,三个物体的温度都升高1 ℃,吸收的热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C )
第10题图
A.乙的比热容与丙的相等
B.甲的比热容比丙的大
C.丙的温度降低1 ℃,需放出2 000 J的热量
D.甲、乙的温度都降低1 ℃,乙比甲放出的热量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共60分.按题目要求作答.
11.(5分)以下过程不发生物态变化,初温相同的两块金属甲、乙吸收了相同的热量,甲、乙两金属块的温度随吸收的热量变化的图像如图1所示.
(1)根据以上信息能否判断甲和乙的比热容大小?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如果能,请指出谁的比热容更大;如果不能,请说明原因: 甲、乙的质量不确定,无法比较甲、乙两种金属的比热容 .
(2)若初温相同的甲、乙放出了相同的热量Q,已知乙的温度随放出的热量变化的图像如图2所示.请在图2中大致画出甲的温度随放出的热量变化的图像.
12.(6分)(1)“失蜡法”是我国古代精密铸造青铜等金属器物的一种方法.原理是先用蜡做成铸件模型,再用其他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会全部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流出,在该物态变化过程中蜡的温度 逐渐升高 (选填“逐渐升高”“逐渐降低”或“保持不变”);蜡流出后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向内浇灌液态金属铸成器物.在液态金属铸成器物的过程中,器物的内能 减小 (选填“增大”或“减小”),是通过 热传递 的方式改变了器物的内能.
(2)在海滨地区看海,只要天气晴朗,白天和夜晚吹的风是有区别的,图中现象发生在 白天 (选填“白天”或“夜晚”),主要原因是水比沙石的 比热容 大.
【解析】(2)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白天,陆地和海水吸收相同的热量,由于水的比热容大,升温慢,所以海水温度较低;而沙石的比热容小,升温快,陆地温度较高.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此时近地面空气从温度较低的海洋流向温度较高的陆地,形成海风.夜晚,陆地和海水放出相同的热量,因为水的比热容大,降温慢,海水温度较高;沙石的比热容小,降温快,陆地温度较低.此时近地面空气从温度较低的陆地流向温度较高的海洋,形成陆风.观察题图中旗帜的飘动方向,旗帜向陆地飘动,说明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所以题图中现象发生在白天.
13.(5分)(1)如图甲所示,铝的比热容为 880 J/(kg·℃).质量相等的沙子和铁,降低相同温度,沙子放出的热量 大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铁放出的热量.
(2)质量为0.2 kg的某物体从固体变为液体的过程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设该物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物体在 AB段和CD段的比热容分别用c1和c2表示,则c1 < c2(选填“>”“<”或“=”),判断依据是 AB段升高的温度与CD段升高的温度相同时,AB段所用时间较少,则 AB段吸收热量小于CD段吸收的热量,根据Q吸=cmΔt及图像可知,物质在 AB段的比热容小于在CD段的比热容,即c1<c2 .
14.(6分)如图是探究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实验:瓶内装有一些酒精,用打气筒打气,在瓶塞跳起前,瓶内气体的内能将 增大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原因是 打气筒对瓶内气体做功 ;继续打气,当瓶塞跳起时,观察到 瓶内 (选填“瓶内”或“瓶外”)有大量白雾产生.瓶塞跳起后迅速将瓶塞重新塞回,然后往里打气,则将观察到 瓶内的白雾消失 ,原因是 对瓶内气体做功,使其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则小液滴发生汽化 .
15.(8分)吃早饭的时候,妈妈想用热水给小明加热如图所示的盒装牛奶,牛奶的温度由22 ℃升高到52 ℃. [c水=4.2×103 J/(kg·℃),c牛奶=2.5×103 J/(kg·℃)]
(1)求牛奶吸收的热量;
解:(1)牛奶吸收的热量
Q吸=c牛奶m牛奶(t-t0)=2.5×103 J/(kg·℃)×200×10-3 kg×(52 ℃-22 ℃)=1.5×104 J
答:(1)牛奶吸收的热量为1.5×104 J;
(2)若不考虑热量损失,热水放出的热量全部被牛奶吸收,妈妈至少要用多少千克62 ℃的热水?(结果保留1位小数)
解:(2)若不考虑热量损失,热水放出的热量
Q放=Q吸=1.5×104 J
热水的质量
m水==≈0.4 kg
答:(2)若不考虑热量损失,热水放出的热量全部被牛奶吸收,妈妈至少要用0.4 kg的62 ℃的热水.
16.(12分)如图是质量为100 g的某物质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图像,前10 min它吸收的热量是8.4×103 J.[c水=4.2×103 J/(kg·℃)]
(1)前10 min该物质的温度变化多少?
解:(1)由题图可知,前10 min该物质的温度变化
Δt=t-t0=50 ℃-20 ℃=30 ℃
答:(1)前10 min该物质的温度变化30 ℃;
(2)求该物质的比热容;
解:(2)该物质的质量m=100 g=0.1 kg
该物质的比热容
c===2.8×103 J/(kg·℃)
答:(2)该物质的比热容为2.8×103 J/(kg·℃);
(3)若这些热量全部被水吸收,可让0.5 kg的水温度
升高多少摄氏度?
解:(3)由题意可知,水吸收的热量Q水吸=Q吸=8.4×103 J
水升高的温度
Δt'===4 ℃
答:(3)若这些热量全部被水吸收,可让0.5 kg的水温度升高4 ℃.
17.(11分)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该实验除了图中的实验器材之外,还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是秒表和 天平 .
(2)实验中为了使两种液体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应选用规格 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电加热器,同时应该控制甲、乙两种液体的 质量 (选填“质量”或“体积”)相同.实验记录到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甲液体的温度/℃ 25 32 39 46 53
乙液体的温度/℃ 25 40 55 70 85
(3)分析表格的数据可知,0~4 min内,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此实验是通过控制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同,比较 温度变化 (选填“加热时间”或“温度变化”)来判断液体吸热能力的大小的.
(4)由表格数据可知, 甲 (选填“甲”或“乙”)液体的吸热能力更强.由实验可知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为了描述物质吸热能力的差别,引入了一个物理量,它就是 比热容 .
18.(7分)生活中常见的锅有铁锅、铝锅和砂锅等,小明想比较砂锅、铁锅的导热性能.现有形状、大小、厚度相同的砂锅和铁锅,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写出一种即可).
(1)实验器材:砂锅、铁锅、足量初温相同的水、 天平、同一热源、温度计、停表 (请补充实验器材).
(2)实验步骤.
(3)结论分析.
方法一:升温法
(1)天平、同一热源、温度计、秒表
(2)①在砂锅、铁锅中分别倒入初温相同、等质量的水;②用同一热源加热砂锅和铁锅相同时间,温度计测出砂锅中的水温度为T1,铁锅中的水温度为T2.
(3)若T1>T2,砂锅比铁锅的导热性能好;若T1=T2,砂锅与铁锅的导热性能相同;若T1< T2,铁锅比砂锅的导热性能好.
方法二:降温法
(1)天平、温度计、秒表
(2)①在砂锅、铁锅中分别倒入初温相同、等质量的水;②将温度计分别放入砂锅和铁锅中,经过相同时间后,用温度计测出砂锅中的水温度为T1,铁锅中的水温度为 T2.
(3)若T1>T2,铁锅比砂锅的导热性能好;若T1=T2,砂锅与铁锅的导热性能相同;若T1< T2,砂锅比铁锅的导热性能好.
方法三:升温法
(1)天平、同一热源、温度计、秒表
(2)①在砂锅、铁锅中分别倒入初温相同、等质量的水;②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砂锅和铁锅,待温度计测出砂锅和铁锅中的水升高相同温度时,记录砂锅加热时间为 t1,铁锅加热时间为 t2.
(3)若 t1< t2,砂锅比铁锅的导热性能好;若 t1=t2,砂锅与铁锅的导热性能相同;若 t1>t2,铁锅比砂锅的导热性能好.
方法四:降温法
(1)天平、温度计、秒表
(2)①在砂锅、铁锅中分别倒入初温相同、等质量的水;②将温度计分别放入砂锅和铁锅中,使砂锅和铁锅中的水下降到相同温度,铁锅降温时间为t1,砂锅降温时间为 t2.
(3)若 t1>t2,砂锅比铁锅的导热性能好;若 t1=t2,砂锅与铁锅的导热性能相同;若 t1< t2,铁锅比砂锅的导热性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