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课件(5份打包下载)科粤版九年级上册(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课件(5份打包下载)科粤版九年级上册(202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粤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30 22:04:43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2.3 辨别物质的组成
课时1 元素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和分类。
2.学会常见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
3.掌握元素符号的意义。
01
课前梳理
知识点一 元素
1.概念:具有__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只有种类,没有_________。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的种类发生_________,原子的种类_________,元素的种类也_________改变。
3.元素在各种物质中的含量。
(1)空气中含量居前2位的元素:_________、_________。
(2)地壳中含量居于前四位的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
(3)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_________________。
相同核电荷数
个数
变化
不变
不会


氧、硅、铝、铁
碳、氮、硫、磷等
知识点二 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书写:由一个_________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C、H、O、S等。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_________,第二个字母_________,如Na、Ca、Cl等。
2.元素符号的意义。
(1)宏观:表示一种_________。
(2)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_________。
(3)表示一种物质:由原子直接_________的物质。
字母
大写
小写
元素
原子
构成
02
课堂解析
重难点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例如,氧气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就把它们统称为氧元素。同样,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等。
[跟踪训练]重氢可应用于光导纤维制备,重氢和氢都属于氢元素,是因为它们的原子具有相同的(  )
A.质子数    B.中子数
C.体积 D.相对原子质量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碳元素与氧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核外电子数不同
C.质子数不同
D.中子数不同

2.骨质疏松患者常饮用高钙牛奶,这里的“钙”指的是(  )
A.单质 B.元素
C.分子 D.原子
3.下列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  )
A.Ag B.Si
C.Al D.Mg


4.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质量分数)如图,其中占48.60%的是(  )
A.铁元素 B.铝元素
C.氧元素 D.硅元素

5.下列元素名称与符号均正确且一致的是(  )
A.贡(Hg) B.铂(Pt)
C.钙(Cu) D.钡(bA)
6.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He B.N2
C.H D.2O2


7.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粒子属于同种元素
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
C.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D.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中子数可能不相同
能力达标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两种微观粒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微观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B.目前发现的原子种类比元素种类多
C.若两种微观粒子属于同种元素,则这两种微观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同
D.若两种微观粒子的质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微观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素养提升
9.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B.同种元素对应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相同
C.同种元素的原子中子数一定相等
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种类不改变,元素种类不改变

课时2 元素周期表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的一些信息;能正确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2.逐渐形成“物质是元素组成的”认识观,能从元素的视角认识物质的分类。
01
课前梳理
知识点一 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中一格表示的信息(以氢元素为例)。
3.元素的分类。
(1)金属元素:中文名称中通常有“钅”字旁,但_________除外。如钠、钾、镁、铁、铜等。
金、汞
(2)非金属元素。
①固态非金属:中文名称中有“______”字旁。如______________等。
②液态非金属:中文名称中有“_________”旁。如_________等。
③气态非金属:中文名称中通常有“________”字头。如_______________等。
④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元素,稀有气体元素指___________________等。

碳、硫、磷、碘



氢、氧、氮
氦、氖、氩、氪、氙
知识点二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及举例。
一种
同种元素
分类 概念 举例
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空气、食盐水
纯净物 只由_________物质组成 镁、水
单质 由_________组成的纯净物 氧气、铁


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铁、高锰酸钾
氧化物 由_________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_________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铁、五氧化二磷
非金属
氧化物
混合物
02
课堂解析
重难点一 判断物质类别的注意事项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
2.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如氯酸钾、高锰酸钾等虽然含氧元素,但都由三种元素组成,因此不是氧化物。
[跟踪训练]1.下列物质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
A.铁、碳酸饮料、五氧化二磷
B.水、氮气、空气
C.液氧、冰、海水
D.红磷、高锰酸钾、空气

重难点二 元素周期表及每一个方格各部分的意义
1.相同横行(周期)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向右,最外层电子数从1依次递增至8。
2.相同纵列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3.一般地,相同纵列的元素有相似化学性质(氢除外)。
4.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方格中数字的意义因位置不同而不同,不要混淆。以钠元素为例(如图),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它与原子的质子数相等,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它的单位是“1”而不是“g”。元素的周期数和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跟踪训练]2.500多年前,中国大量生产的景泰蓝是用蓝色的钴颜料烧制的。如图所示是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钴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钴原子核内有 27个中子
C.在化学反应中钴原子易得到电子
D.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93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下列有关元素符号“Cu”表示的意义错误的是(  )
A.一个铜原子    B.一个铜元素
C.铜单质 D.铜元素

2.下列图中白色和黑色的圆圈表示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单质的是(  )

3.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La3+的核外电子数为54
B.一个镧原子的质量为138.9 g
C.镧属于金属元素
D.镧的原子序数为57

4.用符号和数字填空。
(1)3个钠原子________;
(2)硫元素________;
(3)钙元素________;
(4)氧分子________;
(5)镁离子________;
(6)氯离子________。
3Na
S
Ca
O2
Mg2+
Cl-
5.如图是A、B、C、D、E五种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A~D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A~D共包含________种元素。
(3)D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4)若E中x=9,则该微观粒子属于________(填“原子”或“离子”);当x=________时,该微观粒子是原子。
(5)分别写出C、D的粒子符号:________、________。
C
3
得到
离子
10
Mg2+
Cl
能力达标
6.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为单质,后者为化合物的是(  )
A.水、二氧化碳
B.镁带、水银
C.白磷、冰水共存物
D.硫粉、稀有气体

7.参考图示,下列对于元素或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正确的是(  )
A.②和③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
B. 代表的元素与③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C . ①③两种元素的原子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且都位于第二周期
D.元素周期表的每一周期都是以金属元素开头,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尾

8.图1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图2是A、B、C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①由图1中信息可推测X表示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②图1中元素均属于_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图2中,易失去电子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氧离子结构示意图和__________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N
非金属
C
B
素养提升
9.下图是一种有趣的钟表式元素周期表,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在钟表式元素周期表中,这十二种元素最根本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2)12时整所对应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这十二种元素中,构成的单质化学性质很不活泼的是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失去
He、Ne(共26张PPT)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总结
01
网络构建
单元作业
02

1.人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物质世界构成规律的探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原子学说
B.道尔顿确认原子内部有电子
C.拉瓦锡研究出原子结构
D.门捷列夫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2.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
B.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最大
C.空气中氧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空气中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3.校园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的组装和使用,可以提高同学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臭氧层破坏和酸雨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B.PM2.5的含量越高,空气质量越差
C.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引起酸雨
D.加强空气质量检测有利于保护大气环境

4.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挤瘪后把口扎紧,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起来,鼓起的过程中,塑料袋中酒精分子的(  )
A.间隔增大 B.质量增大
C.种类增多 D.数目增多

5.古人通过往铜中加入锡(Sn)熔合制成青铜器。锡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9,质子数为50,则锡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169 B.119
C.69 D.50

6.科学家通过祝融号火星车探测器测得火星表面大气成分(体积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星大气中N2的含量最高
B.火星大气中CO2的含量高于空气中的
C.火星大气不含稀有气体
D.火星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7.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汽水 B.石灰石
C.液态空气 D.冰水混合物

8.我国自主研制的薄膜铌酸锂(LiNbO3)光子毫米波雷达芯片可用于智能驾驶。锂元素和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锂的原子序数是3
B.两种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
C.1个铌原子中含有41个质子
D.两种元素原子的电子数相差85.97

9.第24届冬奥会运用的5G通信技术是一大科技亮点,5G通信芯片是用氮化镓材料制成的。如图是镓(Ga)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镓元素位于第四周期
B.镓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1
C.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Ga3+
D.镓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10.用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元素组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管和b管中气体体积比约为2∶1
B.b管中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
C.该探究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该探究的依据是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11.模型有利于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个甲分子由4个原子构成
B.乙表示氧分子
C.反应后原子数目减少
D.产物无污染

12.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同学将教材实验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实验时引燃红磷后便熄灭酒精灯。下列有关改进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13.铼被誉为“超级金属”,铼及其合金被广泛应用到航空航天领域。铼元素的部分信息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铼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____,x=____________。
(2)铼元素属于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铼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
(3)请画出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该元素与铼元素的化学性质________(填“相似”或“不相似”)。
75
13
金属
186.2
相似
14.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请根据下列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图1为微观粒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①表示的是________。
(2)图2中B、C属于同种元素,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
(3)图2中A对应原子位于第________周期。
(4)图2中D为某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当x=16时,其符号为________。
原子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三(或3)
S2-
15.如图所示是利用压力传感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及压强变化曲线。
(1)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图2中CD段压强发生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氧气消耗
温度降低
16.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1(燃烧法):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到火焰呈________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到烧杯壁有________且烧杯外壁发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淡蓝
水雾
实验2(电解法):按右图所示进行电解水实验。在两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中,a为__________,b为__________。
氢气(或H2)
氧气(或O2)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
【实验结论】由上述两个实验都能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若电解水产生了8 mL氢气,则同时产生了________mL氧气。
17.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的思维模型如下:
某学习小组按图甲完成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时,发现进入集气瓶的水量低于“1”刻度线。为提高氧气含量测定的精准度,展开了如下研究。
【误差分析】 几位同学对测量值偏小原因的分析如下:
甲:红磷的量不足,未能把瓶内氧气耗尽。
乙: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瞬间,部分空气逸出。
丙:实验前导管中有空气,实验后一部分本应进入容器的水滞留在导管中。
丁:由于集气瓶的形状造成很难均分成五等份,影响测量结果。
(1)以上原因分析中,其中一位同学的观点被大家一致否定,你认为是哪位同学的观点?________(填“甲”“乙”“丙”或“丁”)。

【方案改进】 根据以上讨论,为减小实验误差,学习小组同学设计了图乙改进装置。
(2)比较图甲、图乙的实验方案,下列关于图乙实验方案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填字母)。
A.采用加热后的玻璃棒引燃红磷,建立封闭空间使实验结果更精准
B.可以解决图甲方案中一部分水滞留在导管中带来的误差问题
C.改用量筒内水的体积变化来确定消耗氧气的体积,使测量结果更精准
ABC(共83张PPT)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课时1 分子和原子
学习目标
1.认识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理解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分子的特性,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01
课前梳理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质 发生的变化 结论
把香水洒在小毛巾上,抖开小毛巾,绕实验室一周 实验室里能闻到_______ 香水中的香精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空气中 物理变化 在物理变化中,_______不发生改变
知识点一 分子
1.探究分子变化的实验。
香味
分子
白烟
新物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质 发生的变化 结论
在玻璃管的两端分别放置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棉花团,塞紧胶塞 玻璃管中部出现_________ 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分子和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氨分子发生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小颗粒 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即生成了_________
2.分子是构成_________的一种微观粒子,它保持着物质的_________性质,不同的分子构成的物质也是不同的。
物质
化学
3.分子的性质。

运动
间隔
相同
不同
简记 性质
小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_________
动 微观粒子(如分子)总是在不断_________着
间 分子之间有_________
同 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_________,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_________
知识点二 原子
1.原子是_________中的最小微观粒子。
2.氧化汞(HgO) 分解的反应。
在该变化中,氧化汞(HgO)_________分解成更小的微观粒子——汞原子和氧原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
化学变化
分子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分子 原子
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观粒子
相同点 (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都在不断地运动着,微观粒子间有间隔;(2)都能直接构成物质;(3)同种微观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微观粒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根本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02
课堂解析
重难点一 分子的特性
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着;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一般说来,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大,液体和固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要小得多;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跟踪训练]1.青藏高原积雪冰川广布,冰雪融水是江河源头的重要补给水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结冰时,水分子不再运动
B.冰融化时,水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C.冰升华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D.冰与水混合得到混合物

重难点二 物质的变化、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微观解释
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纯净物与混合物(针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请回答:
(1)图1中的物质为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下同),图2中的物质为________。
混合物
纯净物
(2)变化Ⅰ发生的是________变化,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Ⅱ发生的是________变化,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观粒子是________;在变化Ⅰ中,发生变化的微观粒子是______________。
化学
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物理
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水分子
氢分子和氧分子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蔗糖晶体放入水中会很快“消失”——蔗糖分子变小了
B.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D.食物腐败——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2.下列表示物质组成的微观示意图,表示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是(  )

3.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分子和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观粒子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D.分子比原子大

4.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据图得出的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5.下列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的是(  )
A.香水洒在桌上,很快不见了
B.湿衣服晒一段时间就会干
C.酒精在空气中燃烧
D.水受热蒸发

6.如图是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甲、乙两种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从微观角度分析,甲、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填序号)。

是否生成了新分子

能力达标
7.海浩现象是在持续-15 ℃的超低温度下,蒸发的海水与低温冷空气中的颗粒物相结合,形成冰晶后,呈现出烟雨茫茫的自然景象。这种由水蒸气形成冰晶的过程发生的变化是(  )
A.分子的种类变多
B.每个水分子体积变大
C.分子的间隔变小
D.每个水分子质量变大

8.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9.宏观、微观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建立正确的微粒观有助于化学的学习。请用微观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空气和氧气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吸烟而被动吸烟,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氧气中只含有一
种分子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比在阴凉处干得更快,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均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越大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素养提升
10.同学们用下图装置验证分子的性质,从玻璃管的两端同时放入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并迅速封闭两端管口,很快可观察到管内有白烟产生。该实验可证明的分子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并且还可以证明,不同分子的运动速率________。
分子在不断运动
不同
课时2 原子结构
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的概念,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2.知道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之间的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01
课前梳理

不带

不显
同一种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_________电性。
2.原子各部分间的关系。
(1)数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_____________。
(2)质量关系: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差不大,但比电子的质量大得多,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_上。
(3)体积关系:原子核的体积远远_________原子的体积。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
核外电子数
原子核
小于
知识点二 原子的结构
1.原子结构示意图。
2.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原子的分类 稀有气体原子 金属原子 非金属原子
最外层电子数 8个(氦为2个) 一般少于4个 一般多于4个
得失电子情况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易得到电子
化学性质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举例 氦、氖等 锂、钠、镁等 氧、硫、氯等
02
课堂解析
重难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为了形象地描述极其微小的原子的结构,而采用图示的方法将原子结构直观地表现出来的一种结构示意图。以钠原子为例,介绍如下:
[跟踪训练]1.在原子的结构中,不带电的微观粒子是(  )
A.中子      B.质子
C.电子 D.原子核

[跟踪训练]2.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所有原子均由a、b、c三种粒子构成
C.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a和c上

[跟踪训练]3.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中的中子带有负电荷
B.任何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微观粒子构成
C.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
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氧原子中构成其原子核的微观粒子为(  )
A.电子、质子 B.质子、中子
C.电子、中子 D.质子、中子、电子

2.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微观粒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原子中各微观粒子是均匀分布的
B.a表示电子,b表示质子,c表示中子
C.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a和c上
D.该原子中a和c的数目一定相同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B.原子核中一定含有质子和中子
C.原子核外有相对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做高速运动
D.原子显电中性的原因是构成原子的各种微观粒子均不带电

4.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稀有气体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处于相对稳定结构
B.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
C.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多于4个
D.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

5.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中,找出符合条件的粒子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
(2)带正电荷的是_____________。
(3)不显电性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质量最小的粒子是________。
(5)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子
原子核、质子
分子、原子、中子
电子
质子、电子
能力达标
6.如图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的粒子属于金属原子
B.①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C.②中x的值为8
D.①③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7.如图所示A、B、C、D、E是五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1)A~E中化学性质稳定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图中m的值为________。
(3)D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4)A~E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填字母)两组原子。
AC
6
失去
AC
BE
8.下图表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反应中,氢分子分解成________,氯分子分解成________,二者相互结合形成新的分子。在这个反应中,发生变化的微观粒子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观粒子是________。
(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氢原子
氯原子
氢分子
氯分子
氯分子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
不能再分
素养提升
9.科学家在实验中思考探索,逐步完善人类对原子的内部结构认识。
(1)α粒子是某些放射性物质衰变时释放出来的氦原子核,由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构成,则α粒子带2个单位________(填“正”或“负”)电荷。
(2)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提出有核原子模型。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________(填字母)。

C
(3)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1 μm金箔约包含3 000 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或“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4)卢瑟福提出“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里的“很小的结构”是指原子中的________。
(5)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你能得出哪些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原子核
科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课时3 相对原子质量 离子
学习目标
1.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能说明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01
课前梳理
知识点一 相对原子质量
质量
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Ar)是以一种碳原子(碳 12原子,即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的_________为标准,其他原子的_________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
计算 公式 Ar=
_________
一个某原子的质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碳 12原子的质量×
单位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_________”,
一般不读出也不写出
近似 计算 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
中子数
质子数
1
知识点二 离子
得到
失去


失去
得到
概念 当原子_________或_________核外电子从而带上电荷以后,便转变成离子
分类 阳离子:带_________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如Na+、NH
阴离子:带_________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如Cl-、OH-
形成 原因 原子_________电子形成阳离子;_________电子形成阴离子
离子结构示意图 阳离子结构示意图(以Na+为例):
阴离子结构示意图(以O2-为例):
生成化合物的过程 以NaCl为例:

离子符号 如Na+、Al3+等,其中Al3+中的“3+”表示每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02
课堂解析
[跟踪训练]1.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克
C.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
D.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小


重难点二 离子结构示意图
离子结构示意图就是指原子得失电子以后的结构示意图。当原子通过失去最外层电子,而变成阳离子时,该离子结构示意图与其原子结构示意图相比,不仅减少了一个电子层,而且电子数也减少了,小于核内质子数;当原子通过获得电子,而变成阴离子时,该离子结构示意图与其原子结构示意图相比电子层数是一样的,但是电子数比原来多了,大于核内质子数。以钠原子所变成的钠离子为例,其结构示意图应该为 。
具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比较,如表所示。
微粒 原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电性 不显电性 带正电 带负电
微粒 原子 阳离子 阴离子
最外层 电子数 不一定是8 一定是8(锂离子为2) 一定是8
化学 性质 不一定稳定 相对稳定 相对稳定
[跟踪训练]3.如图是甲、乙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甲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转化为乙粒子
B.甲、乙粒子属于同一元素
C.乙粒子的结构相对稳定
D.乙粒子的符号可写为Cl-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4.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如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氯化钠固体由分子构成
B.反应中一个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
C.氯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
D.一个氯离子的质量比一个氯原子的质量大得多

5.下列是四种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6.下列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

7.请画出下列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钠离子:_____________;
②硫离子:_____________;
③氧离子:_____________;
④镁离子:______________。
能力达标
8.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等。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9.下图是4种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各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④的化学性质相似
B.②③中的x和y均为8
C.②可能是离子也可能是原子
D.①②③④均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10.如图是物质与其构成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铁是由________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_____________构成的,氯化钾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2)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
①当a=________时,该微观粒子是原子。
②当a=9时,该微观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
③当a=12时,该微观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
铁原子
二氧化碳分子
钾离子和氯离子
10
阴离子
阳离子
12
(3)已知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一个硫原子的实际质量为多少?(结果保留三位小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一个硫原子的实际质量为32×1.661×10-27 kg=5.315×10-26 kg。
素养提升
12.有一个带电的离子含有X、Y、Z三种粒子(均为质子、电子、中子三者之一),且X、Y、Z的粒子数目分别为a、b、c。已知X粒子的质量最小,关于此离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为阳离子,且b>a=c,则Z为质子
B.若为阳离子,且b>a=c,则Z为电子
C.若为阴离子,且a=b>c,则Z为质子
D.若为阴离子,且a>b=c,则Z为电子
√(共32张PPT)
2.4 跨学科实践活动:学习探究水的,组成的科学史并制作分子模型
学习目标
1.学习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会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水的组成及变化。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推断水的组成,总结推断物质元素组成的一般思路。
3.通过制作分子模型及探究水的组成,培养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的能力。
4.通过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家探索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智慧,能辩证看待科学家的观点,知道可以通过实验、想象、推理、假说、模型等方法探索物质的结构。
01
课前梳理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通电后两个电极均有_________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和负极相连的玻璃管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_________
知识点一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气泡
1∶2
气体的检验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_________,说明该气体是_________;
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在空气中_________,产生_________火焰,说明该气体是_________
实验结论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证明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燃
氧气
燃烧
淡蓝色
氢气
氢元素
氧元素
知识点二 制作分子模型
1.制作模型。
2.拼装模型演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知识点三 展示“水分子漫游记”情景剧
水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02
课堂解析
重难点一 电解水实验
1.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可以通过“负氢正氧二比一”来记忆。
2.探究物质元素组成的方法之一是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原则,设计实验让物质参与一个化学反应(一般采用燃烧法或分解法),通过分析生成物的元素组成,确定该物质的组成元素。
[跟踪训练]1.如图是探究水的组成及变化的实验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管中的气体可燃烧,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
B.该实验生成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约为2∶1
C.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
D.b管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重难点二 电解水的微观解释
由电解水的微观反应图示得到以下信息:
(1)宏观上。
①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②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
③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2)微观上。
①水、氢气和氧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②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氢分子和氧分子都是双原子分子。
③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构成新的物质。
④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跟踪训练]2.如图是电解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甲中微观粒子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B.乙中微观粒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改变
C.丙中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D.丙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为测定水的元素组成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A.门捷列夫    B.拉瓦锡
C.张青莲 D.道尔顿

2.悦悦同学做了一些分子、原子的模型,其中能表示氢气分子的粒子模型是(  )

3.电解水的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试管1中得到氧气
B.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
C.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D.该实验能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4.电解水实验中产生气体的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气体N
B.检验M、N气体可证明水的组成
C.气体M、N的质量比为1∶2
D.通电后气体产生的速率相同

5.电解水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粒子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④③①② D.④①②③

6.如图1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与甲试管相连的是电源的____________极。
(2)电解一段时间后,甲、乙两试管内水位均下降,水位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管水位下降快。
(3)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将两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与时间的关系绘制成如图2所示的图像,由图2可以看出0~4 min及4~8 min内产生A、B气体的体积比都约为________,则B气体是________气。

生成的氢气和氧气均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会聚集在试管的上部,
2∶1

使水位下降 

能力达标
7.(2025·南沙区一模)某学习小组以“水”为主题展开研究,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试管a收集的气体是氢气
B.试管b收集的气体可用于炼钢、气焊等
C.电解水和水蒸发都属于化学变化
D.电解水的微观实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8.请用如图甲所示的水分子模型解释下列宏观现象,并回答问题。
(1)如图乙(请将图乙补充完整),等质量的水加热到沸腾全部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2)如图丙(请将图丙补充完整),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3)从微观粒子变化角度分析:水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电解水属于化学变化,原因是水分子分解,生成______________。发生化学变化时,原物质分子中的________重新组合,变成新的分子。可见化学变化中,________种类改变,________种类不变。
水分子不变
氢分子和氧分子
原子
分子
原子
9.人类认识水的组成是从氢气燃烧开始的。
(1)如图所示,罩在氢气火焰上方的仪器是________(填“试管”或“烧杯”)。
(2)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说明水由________元素组成。
烧杯
氢、氧
素养提升
10.某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关于水的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探究水的组成。同学们认为水是一种“单质”,小李查阅资料发现,科学家也有过这种错误的认识。后来科学家对水的组成展开深入的探究,揭开了水的组成的奥秘。
资料1:1785年,拉瓦锡在高温的条件下,用水蒸气与红热的铁反应,将水转化为氢气,同时生成四氧化三铁。模拟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资料2:1800年,尼克尔森通过电解水获得氢气和氧气。某同学在水电解器中加入水至充满管A和管B,再加入少量稀硫酸钠溶液(不参与反应)。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现象如图乙所示。
(1)资料1中涉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水电解器中加入少量稀硫酸钠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检验管A内产生的气体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强水的导电性
把带火星的木条置于玻璃管尖嘴处,
打开活塞,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说明气体是氧气
(4)基于拉瓦锡和尼克尔森的实验研究,可得出有关水的结论是________(填字母)。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水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b(共43张PPT)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2.1 空气的成分
学习目标
1.了解空气的成分,能记住各成分的含量,知道各成分的主要用途。
2.知道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
3.能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能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4.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了解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树立环保观念。
01
课前梳理
知识点一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有能支持燃烧的_________和不能支持燃烧的_________。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在密闭集气瓶内,通过红磷燃烧,只消耗掉空气中的_________使瓶内_________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集气瓶内_________的体积即为减少的_________的体积。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氧气
氮气
氧气
气压

氧气
5
白烟
实验误差 原因 注意事项
测定结果 偏小 红磷的量不足 红磷要足量
装置气密性不好 装置气密性要良好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导管内事先未注满水 导管内事先注满水
实验误差 原因 注意事项
测定结果偏大 点燃红磷后插入集气瓶太慢,集气瓶内空气受热膨胀后部分逸出 红磷点燃后迅速插入集气瓶中
点燃红磷前未夹紧止水夹,使集气瓶内空气受热膨胀后沿导管逸出 止水夹要夹紧
知识点二 空气成分及用途
78%
稳定
21%
略大
燃烧
气体成分 体积比 性质 用途
氮气 ________ 化学性质很_________,常温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保存食品,制造氮肥、炸药等
氧气 ________ 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_________,化学性质活泼,支持_________ 供给呼吸、作氧化剂等
稳定
惰性
颜色
光合作用
气体成分 体积比 性质 用途
稀有气体 0.94% 化学性质很_________,被称为_________气体,通电时会发出各种_________的光 霓虹灯、焊接保护气、探空气球等
二氧化碳 0.03% 参与植物的_________ 作温室气肥等
其他 0.03% — 项目 混合物 纯净物
概念 由_______________的物质组成 只由_________物质组成
组成特点 没有固定的组成 有固定的组成
性质特点 没有固定的性质,各物质保持原有的化学性质 有固定的性质
举例 空气、食盐水、河水等 镁、氧气、水、氯化钠等
联系 混合物 纯净物 知识点三 混合物和纯净物
两种或两种以上
一种
知识点四 空气污染及其防治
1.空气污染及其防治。
2.空气质量日报。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列入空气质量监测标准的基本项目有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 μm,称为PM10)、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 μm,称为PM2.5)、_________、二氧化硫、_________和臭氧。
二氧化氮
一氧化碳
02
课堂解析
重难点一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设计思路
[跟踪训练]1.学习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后,同学们对课本实验进行了改进。
(已知:白磷和红磷都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白烟

(2)如图2,打开止水夹之前,气球的大小变化是______________。
(3)如图3,若白磷量不足,活塞最终停在刻度线________(填字母)。
A . 4处     B.5处
C.4~5之间 D.3~4之间
先变大后变小
C
(4)如图4,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为200 mL,若装置漏气,测定结果会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改进后,实验结束时流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为43 mL,则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
偏小
21.5%
(5)利用图5中的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实验过程中装置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得到3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6所示。
曲线X表示________(填“温度”或“氧气浓度”)变化趋势。压强曲线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
红磷燃烧放热,装置中的温度升高
解题策略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实验,如选择不同的反应物,采用不同的实验装置和操作,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有以下共同点:,(1)反应物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无气体生成。,(2)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才能读数。,(3)反应物要足量。,(4)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1.空气中各成分体积分数约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0.03%、其他0.03%。
2.稀有气体是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等多种气体的总称。
3.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指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
4.空气中的各成分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重难点二 空气的成分和用途
[跟踪训练]2.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有①氮气、②氧气、③氦气、④二氧化碳。选择适当物质填空(填序号)。
(1)可供给呼吸的气体是________。
(2)可用于制造电光源的气体是________。
(3)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________。
(4)可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的气体是________。




解题策略
空气中的氮气和稀有气体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可以用作保护气,都可以充入灯泡,氮气的作用是保护灯丝,稀有气体还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氮气在高温等条件下可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制取氮肥。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一般按体积分数计算。
重难点三 混合物与纯净物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但它们各自保持着单独存在时的化学性质;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跟踪训练]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①五氧化二磷 ②液氮 ③空气中0.94%的稀有气体 ④青铜 ⑤C60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解题策略
判断物质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主要看它由几种物质组成;含有一种物质的是纯净物,含有多种物质的是混合物。
重难点四 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都是对人体有害的。空气中本身含有的成分,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都不属于空气污染物。
[跟踪训练]4.洁净的空气对人类非常重要。下列气体不会污染空气的是(  )
A.氮气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二氧化氮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科学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
A.拉瓦锡      B.门捷列夫
C.道尔顿 D.张青莲
2.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为21%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3.下列物质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A.矿泉水、石灰水
B.五氧化二磷、稀有气体
C.红磷、冰水共存物
D.氮气、二氧化碳
4.下列不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中污染物监测范畴的是(  )
A.CO B.SO2 
C.CO2 D.PM2.5


5.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装置如图)。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能力达标
6.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能用铁丝代替红磷
B.空气中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活泼,可用于制作霓虹灯
C.空气中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制取氮肥
D.PM2.5的含量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7.下列变化中与空气的成分无关的是(  )
A.敞口放置一段时间的澄清石灰水表面出现白色浑浊物
B.敞口放置的汽油变少
C.点燃蜡烛,蜡烛安静地燃烧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8.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使放置在空气中的食物腐烂的主要气体是________。
(2)松脆的饼干放在空气中不久就会变软,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3)如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计算),其中“X”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Y”中稀有气体常用于制作电光源,这利用的是它们的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氧气
水蒸气
氮气
物理
素养提升
9.某实践活动小组在老师带领下,对空气质量检测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式学习活动。
活动一:了解空气质量指数所表示的含义。
【思考分析】
(1)图1是该小组所在地区某日的空气质量情况,其空气质量状况为____________(填“优”“良”或“轻度污染”)。
轻度污染
空气质量分级标准
空气质量指数 0~50 51~100 101~150 151~200 201~300 >300
空气质量指数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空气质量指数类别及表示颜色 优 良 轻度污染 污染中度 重度污染 严重污染
绿色 黄色 橙色 红色 紫色 褐红色
【查询网络】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系统可实时、准确检测室外空气污染物,其结构如图2所示。
活动二:认识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并记录某段时间显示的数据如下表。
二氧化氮/(μg·m-3) 臭氧/(μg·m-3) 一氧化碳/(mg·m-3)
22 158 1.3
(2)除显示器显示的内容外,还需要检测的空气污染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
二氧化硫
活动三: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对工厂附近的空气质量感到好奇,调研发现某工厂为了获得充足的能量,长期采用燃煤技术。于是同学们猜测该工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
【查阅资料】二氧化硫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既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3)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收集一瓶该工厂的废气,加入品红溶液,振荡 ________________ 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
溶液红色褪去
活动四:提出空气质量改进方案。
(4)树立环保意识,践行环境友好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中,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是________(多选,填字母)。
A.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
B.减少自驾燃油汽车出行
C.开发利用氢能等新能源
D.进一步扩大燃煤发电
AB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