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4.3 化学方程式
课时1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与书写
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2.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初步学会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01
课前梳理
知识点一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作化学方程式。参加反应的物质,叫作反应物;化学反应后产生的物质,叫作生成物。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氢气
氧气
4
32
2
1
知识点二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同时遵循以下原则:
(1)以科学实验的事实为根据,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以及反应条件。
(2)以质量守恒定律为根据,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同。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左边写反应物的化学式,右边写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中间用“——”连接。
(2)配: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并把“——”改为“===”。
(3)标: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如点燃、加热、催化剂等),标明生成物状态(沉淀用“↓”,气体用“↑”)。
(4)查:全面检查化学方程式。化学式是否正确;是否配平;生成物的状态是否标注、标注是否恰当;反应条件是否标明。
知识点三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指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式的前面配上适当的__________,使式子两边的各种元素的________相等。
2.常见的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法、观察法、分数过渡法、待定系数法等。不过配平有法,但无定法,需要同学们在实践中熟能生巧。
化学计量数
原子个数
02
课堂解析
重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1)一看:化学式是否正确。
(2)二看:是否配平。
(3)三看:生成物状态是否标注,标注是否恰当。
(4)四看:反应条件是否标明且正确。
√
课后练习
03
√
基础巩固
1.化学方程式不能提供的信息是( )
A.化学反应的快慢
B.化学反应的条件
C.反应物和生成物
D.参加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比
√
2.下列关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应符合客观事实
B.只要不是在常温、常压下发生的反应,均要注明反应条件
C.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D.生成物中的气体一定要标注“↑”
√
2
1
1
1
3
1
3
2
5
4
2
解析:(1)利用观察法配平,发现铝元素代替了三氧化二铁中铁元素的位置,所以铝前面应该是2;三氧化二铁和三氧化二铝前面都是1。经验证,反应前后的铝原子、氧原子、铁原子个数均分别相同,故化学方程式配平正确。
(2)用“定一法”进行配平,定最复杂的硫酸铁的化学计量数为1,那么硫酸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3,三氧化二铁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1,水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3,经检验,化学方程式配平正确。
5.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
(1)电解水。
(2)灯泡里放极少量的红磷来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3)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4)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
能力达标
√
√
8.某化工厂以食盐和水为主要原料生产多种化工产品。
(1)以食盐(NaCl)和水为反应物,经过电解制得Cl2、H2、NaOH三种物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关于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信息题,需要把握好以下三点:①根据实验事实书写物质的化学式,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化学方程式,③正确标注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的状态符号,当反应物中有气体时,生成物中的气体不标注“↑”。
(2)氯气(Cl2)溶于水可生成次氯酸(HClO)和盐酸(HCl),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氢气可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HCl),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次氯酸(HClO)不稳定,在光照的条件下易分解生成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并放出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l2+H2O===HCl+HClO
(5)“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NaClO可用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来制取,同时生成氯化钠和一种氧化物,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l2+2NaOH===NaClO+NaCl+H2O
素养提升
9.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下图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甲醇(CH3OH)的微观模拟示意图。请你结合图示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甲与丙的微观粒子数目之比为________。
(2)由乙构成的物质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3)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1∶1
0
CO2、H2O(共26张PPT)
课时2 化合价
学习目标
1.认识化合价的概念,知道有正价、负价,知道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初步学会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
01
课前梳理
知识点一 化合价
正
负
正上
0
+1
-2
正
负
0
+2
+3
知识点二 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化合物 写法 读法 实例
氧化物 一般把氧的元素符号写在__侧,另一种元素的符号写在__侧 读作“氧化某”,有时还需要读出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氧化铜:______;
二氧化碳:
______;
四氧化三铁:
______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一般把金属的元素符号写在__侧,非金属的元素符号写在__侧 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 氯化钠:________;
氯化铜:__________
右
左
CuO
CO2
Fe3O4
左
右
NaCl
CuCl2
知识点三 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知识点四 根据化学式求化合价
根据化学式求元素的化合价: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__;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______为0。如有可变化合价,则“__________________”。
0
代数和
先标不变,再算可变
02
课堂解析
重难点 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应用
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依据是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根据所学化合价的相关知识可以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计算未知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化学式的正误、配平化学方程式等。
[跟踪训练]航天制造需要用到钛合金,工业上可用四氯化钛(TiCl4)生产钛。已知TiCl4中氯为-1价,则其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2
C.+3 D.+4
√
课后练习
03
√
基础巩固
1.市售加碘盐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化学式为KIO3),其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 )
A.+5 B.+3
C.+1 D.-1
√
2.决定元素化合价的因素不可能是( )
A.得到电子的数目
B.失去电子的数目
C.最外层电子数
D.中子数
√
3.下列关于化合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原子团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B.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C.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可以随意书写物质的化学式
√
4.铕是激光领域的重要材料,其氧化物为Eu2O3。若铕的化合价不变,下列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EuCl2 B.Eu2(SO4)3
C.Eu(OH)2 D.EuNO3
5.根据化学式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1)H2O:________;
(2)CO2:________;
(3)MnO2:________;
(4)CaO:________;
(5)ZnS:________;
(6)MgCl2:________;
水
二氧化碳
二氧化锰
氧化钙
硫化锌
氯化镁
(7)KClO3:________;
(8)KMnO4:________;
(9)NaOH:________;
(10)KNO3:________;
(11)NH4Cl:________;
(12)CuSO4:________。
氯酸钾
高锰酸钾
氢氧化钠
硝酸钾
氯化铵
硫酸铜
能力达标
√
6.下列有关化合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合价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无关
B.氨气(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C.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D.有些元素在不同物质中可显不同化合价
√
7.二氧化锰(MnO2)可用作氯酸钾制氧气的催化剂,其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 )
A.-4 B.-2
C.+2 D.+4
8.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1)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或化学式。
①MgO:________;
②过氧化氢:________;
③碳酸钙:________。
解析:①MgO读作氧化镁;②过氧化氢的化学式可表示为H2O2;③碳酸钙中钙元素显+2价,碳酸根显-2价,其化学式为CaCO3。
氧化镁
H2O2
CaCO3
(2)阴、阳离子结合构成物质,写出表中阴阳离子结合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
解析:化学式书写时遵循“先读后写,后读先写”的原则,并且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故氯化钠的化学式为NaCl;氢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OH;硫酸钠的化学式为Na2SO4。
NaCl
NaOH
Na2SO4
9.小华初步构建了氯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关系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依次写出A、B两物质的化学式,并标出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_____。
解析:A物质是由氯元素组成的单质,为氯气,其化学式为Cl2;B物质是氯元素显+4价的氧化物,其化学式为ClO2。
(2)C物质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同时生成D物质,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物质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用化学符号表示)构成的。
解析:C物质中氯元素显+5价,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则C物质是氯酸钾;D物质中氯元素显-1价,是C物质制取氧气的产物,因此D物质是氯化钾。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氯化钾是由钾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K+
Cl-(共27张PPT)
第四单元 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
4.1 化学式
课时1 化学式 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学习目标
1.能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说明化学式的含义。
2.初步学会单质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
01
课前梳理
知识点一 化学式及其意义
1.国际上用________和____的组合来表示物质组成的____,叫作化学式。
2.化学式的意义。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的意义如下表所示。
元素符号
数字
式子
项目 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以H2O为例
宏观 a.表示一种物质 表示水这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____组成 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微观 a.表示该物质的________ 表示1个水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的________ 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元素
一个分子
原子构成
(2)由离子或原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不存在一个个的分子,其化学式表示了该物质中各元素原子数的最简比。
注意:化学式前面出现数字,则只能表示微观意义,如“2Cu”只能表示2个铜原子。
知识点二 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单质的构成 写法 举例
金属单质 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镁(Mg)、铜(Cu)、汞(Hg)
固态非金属单质 硫(S)、磷(P)
单原子构成的单质 用相应的元素符号表示 氦气(He)、氖气(Ne)、氩气(Ar)
分子构成的单质 在相应的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出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 氮气(N2)、氯气(Cl2)、氧气(O2)
知识点三 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的含义
02
课堂解析
重难点一 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的元素符号既表示一种元素,又表示一个原子,还表示一种物质。
[跟踪训练]1.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①CO2 ②H ③He ④Fe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
重难点二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1)元素符号:“一大二小”。
(2)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注离子所带电荷数及正、负号,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
(3)化合价: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标注化合价数值及正、负号,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4)化学式: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同时还应注意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
[跟踪训练]2.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3”表示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①3Cu ②Fe3+ ③SO3 ④3P2O5
A.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
B.表示原子个数的是②
C.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
D.表示1个分子中含有某种原子个数的是③
√
课后练习
03
√
基础巩固
1.远古时期火法炼铜的原料是孔雀石[主要成分为Cu2(OH)2CO3],组成Cu2(OH)2CO3的元素种类为(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
2.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描述的化学符号可能是( )
甲同学:表示1种物质
乙同学:表示1个分子
丙同学:表示由2种元素组成
丁同学:表示1个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
A.O3 B.CO2
C.HClO D.NH3
3.下列关于打火机主要燃料丁烷(C4H10)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类别上看:丁烷是混合物
B.从组成上看:丁烷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C.从结构上看:1个丁烷分子由4个碳原子、5个氢分子构成
D.从性质上看:丁烷具有助燃性
√
4.下列化学用语解释正确的是( )
A.H2O——1个水分子由1个氢分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B.2Na——2个钠元素
C.H2——氢气由2个氢原子构成
D.3Cl-——3个氯离子
√
5.根据所学知识书写下列单质的化学式。
单质类型 物质名称 化学式
金属单质 铜、铁、汞 (1)______________
非金属单质 碳、硫、硅 (2)______________
氢气、氧气、臭氧 (3)______________
稀有气体单质 氦气、氖气、氩气 (4)______________
Cu、Fe、Hg
C、S、Si
H2、O2、O3
He、Ne、Ar
能力达标
√
6.下列关于物质组成与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氯化氢(HCl)是氢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
B.氨气(NH3)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构成
C.氯化氢是氢气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D.一个氯化氢分子是由一个氢元素和一个氯元素组成的
7.下列有关“C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
8.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重要语言,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从宏观角度看,在H2、H2O、H2O2三种物质中都含有________;从微观角度看,一个H2分子、一个H2O分子和一个H2O2分子中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
(2)2个氮分子:________。
(3)3个磷原子:________。
(4)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的单质:________。
(5)60个碳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___________。
氢元素
两个氢原子
2N2
3P
S
C60
素养提升
9.(2025·广东模拟)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我们每天都需要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C,很多水果和蔬菜中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的化学式是C6H8O6,它是一种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酸性,能与小苏打等碱性物质反应。加热或光照的条件下,维生素C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失效。
(1)根据维生素C的化学式分析,它由____________(填元素名称)元素组成。
(2)上述描述中属于维生素C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中对维生素C化学性质的描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描述,你认为生活中烹饪或食用蔬菜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写出1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氢、氧
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能和小苏打等碱性物质反应,在加热或光照的条件下能和氧气反应
避免过度加热(合理即可)(共33张PPT)
第四单元 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 总结
01
网络构建
单元作业
0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3题。
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的主要成分有硫黄、硝酸钾、木炭,爆炸时生成硫化钾(K2S)、氮气和二氧化碳。
1.下列相关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KNO3 B.CO2
C.K2S D.C
√
√
√
3.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铝元素:AL B.硫离子:S-2
C.氦气:He D.高锰酸钾:K2MnO4
4.氯化钪(ScCl3)可用于制造高性能合金,氯化钪中Cl的化合价为-1,则Sc的化合价为( )
A.-3 B.-1
C.+1 D.+3
√
√
5.工业制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H)2+2Cl2===Ca(ClO)2+X+2H2O,则X的化学式是( )
A.ClO2 B.CaH2
C.HClO D.CaCl2
6.N(NO2)3是一种新型的火箭燃料。下列有关N(NO2)3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3种元素组成 B.N、O原子的个数比为1∶2
C.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D.1个N(NO2)3中含有3个氧分子
√
√
7.在一定条件下,图甲的微观粒子之间可发生如下化学反应,反应后生成图乙中的新微观粒子用符号表示正确的是( )
A.H2O B.OH
C.H2O2 D.H2
√
8.梦天舱燃烧科学柜采用a作燃料成功实施首次在轨点火实验。a完全燃烧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C.a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4
D.反应生成c、d的质量比为22∶9
9.分别加热等质量的两种样品,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样品1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分离出样品1反应后的固体乙,与24.0 g甲混合并加热,固体质量变化曲线与样品1的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24.0 2.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2.0 x 1.9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x=20.1
C.该条件下丙和丁均为气体
D.乙是催化剂
√
10.2023年4月,考古学家在兵马俑彩绘的研究中发现了绝美“中国紫”。其原料有石英(二氧化硅)、石绿(一种铜锈)、硫酸钡和一氧化铅等。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4个氧原子:____________。
(2)二氧化硅的化学式:____________。
(3)一氧化铅(PbO)中Pb的化合价:____________。
4O
SiO2
+2
11.布洛芬片是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类药物,其有效成分的化学式为C13H18O2,辅料为淀粉、蔗糖、糊精等。
(1)布洛芬片属于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布洛芬片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2)C13H18O2由________种元素组成。
解析:C13H18O2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
混合物
3
(3)C13H18O2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解析:C13H18O2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3)∶(1×18)=26∶3。
(4)高烧时,除服用药物外,用温水擦拭身体也有一定的降温作用,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3
水蒸发吸热
解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个数不变,通过计算可得x=4。
4
(2)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运载火箭的燃料之一偏二甲肼(C2H8N2)中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解析:偏二甲肼中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8)∶(14×2)=2∶7。
(3)探月探火:近日祝融号火星车发现火星低纬度地区存在液态水,为星际移民的能源供给提供了可能。利用太阳能电池电解水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13.载人航天器中处理CO2的一种方法是将CO2与氢气反应,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1)请写出该反应中氧化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物质的组成可知,该反应中属于氧化物的是CO2、H2O。
CO2、H2O
(2)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烷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
解析:甲烷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之比为12∶(1×4)=3∶1。
3∶1
14.水是生命之源。通常所说的水是H2O,而更广义的水还包括矿物中的氢氧基团(OH)、其他形式的氢(H),它们在高温下才以水分子的形式释放出来。A~C是氢、氧原子及其构成微观粒子的示意图。
(1)一定条件下由A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C的变化过程中,不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O(或氢原子、氧原子,合理即可)
(2)参照上图微观粒子表示方法,画出氢氧基团(OH)和氢(H)结合成水分子的微观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
H2O
(4)理论上,通过测量外星球矿样中氢元素的质量,可换算出矿样中水的质量。若1.0 g某矿样含氢的质量为8.0×10-5 g,则含水的质量m(H2O)=_______________g。
7.2×10-4
15.老师组织同学们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实验探究。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第1小组设计了甲图的实验方案,用电子秤称量,读取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前后的质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读数后发现反应前后的质量并不相等,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生成的氧气逸出装置
(2)第2小组设计了乙图的实验方案,以解决第1小组遇到的问题。但有同学认为会产生误差,他的理由是气球膨胀后不可忽略________的影响。老师肯定了该同学勇于质疑、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浮力
(3)第3小组善于创新,设计了丙图的实验方案,既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还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①连接好装置后,打开弹簧夹,推或拉注射器活塞,松开手后活塞回到原位,说明装置气密性________(填“好”或“不好”)。
②关闭弹簧夹,记录注射器初始读数,加热铜粉,冷却后打开弹簧夹。为保证锥形瓶内氧气完全反应,实验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答一点);实验中还需要测定的数据是锥形瓶(含导管)的容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
铜粉足量(或反复推拉注射器的活塞,合理即可)
反应后注射器的读数
16.市场上有一种“茶垢净”,遇到热水后会产生氧气,并能深入微小的缝隙快速去除茶垢。
(1)向“茶垢净”中倒入热水,收集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
木条复燃
(2)如图是一台简易制氧机,A瓶中装有“茶垢净”、二氧化锰和水,氧气可从B瓶盖子上的出气孔排出,供人呼吸。A瓶的导管伸入B瓶水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
净化气体(或观察产生气体的速率,合理即可)
(3)现有一瓶“茶垢净”,其制氧量相当于119 g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量。某人吸氧时需要制氧机提供每分钟0.5 L的氧气,请计算用这瓶“茶垢净”制得的氧气,最多能供他持续吸氧的时间。(氧气密度取1.4 g/L)(共31张PPT)
4.2 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测定几个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以及对反应实质的分析,理解和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用化学变化实质及原子、分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初步学会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
01
课前梳理
知识点一 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1.对于无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可在敞口容器内进行反应。
2.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知识点二 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____,等于反应后____________的质量总和,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
2.原因:化学变化中原子____不变,原子____不变、原子____不变。
总和
生成的各物质
种类
数目
质量
知识点三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宏观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种类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微观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只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
知识点四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解释有关化学现象。
2.推断物质的组成元素。
3.确定反应中某元素的质量。
4.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
5.判断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02
课堂解析
重难点一 微观本质理解——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1.质量守恒的本质是化学反应前后:
(1)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2)原子数目不变→化学方程式必须配平;
(3)原子质量不变→总质量守恒。
2.易错点:
(1)误认为“物质种类”或“分子种类”不变(实际一定改变);
(2)忽略气体参与反应时容器的密闭性(如蜡烛燃烧质量“减少”是因O2参与反应生成CO2逸出)。
[跟踪训练]1.如图表示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B.反应前后的物质均为混合物
C.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两种
D.该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
重难点二 质量计算——过量问题与隐含条件
实际计算中必须明确:
只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未反应完的物质质量不计入生成物质量总和;
关键步骤:先写化学方程式,再找不足量物质(决定产物总量)。
[跟踪训练]2.(广东中考真题改编)6 g碳与20 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
A.26 g B.22 g
C.16.5 g D.11 g
√
课后练习
03
√
基础巩固
1.下列物质均可用作燃料,在O2中充分燃烧时,不会产生CO2的是( )
A.CH4 B.NH3
C.木炭 D.CO
2.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
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0 g水变为10 g冰,该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该变化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镁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大,该变化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D.氧化汞分解的过程中,氧原子和汞原子的种类、数目均没有发生变化
√
4.某纯净物R常温下即可分解,生成NH3、H2O和CO2。根据这一事实,下列推理中错误的是( )
A.R中一定含有氮元素
B.R中一定含有水
C.R一定为化合物
D.R的化学性质不稳定
√
5.用下图所示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1中使用的红磷必须过量
B.实验2中铁钉与硫酸铜溶液混合前后天平保持平衡
C.实验3中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前后天平指针向左偏转
D.实验4中蜡烛的质量等于燃烧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之和
√
能力达标
√
6.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反应前物质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
B.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小
C.镁条燃烧时,燃烧的镁条和生成的白色粉末的质量相等
D.氢气燃烧时,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
√
7.下面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示意图,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示意图中的各物质均属于化合物
D.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变化
8.化学兴趣小组用气密性良好的不同装置进行下列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实验一:称量装置和试剂的总质量为m1,将锥形瓶置于陶土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待装置冷却后,再次称量装置和试剂的总质量为m2。
①若反应时所取的铜粉量比较少,则m1与m2的大小关系是:m1__________(填“>”“<”或“=”)m2。
②若反应过程中发现装置没有被密封,则m1与m2的大小关系是:m1__________(填“>”“<”或“=”)m2。
红色粉末逐渐变黑,气球膨胀
=
<
(2)实验二:将气球中的碳酸钠粉末倒入锥形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子天平的示数__________(填“不变”“增大”或“减小”)。
(3)为避免实验二中气球受浮力的影响,在实验三中利用硬质塑料瓶改进实验装置,用电子天平称量装置和试剂的总质量,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待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装置和试剂的总质量,电子天平示数不变。
(4)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其微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大量气泡产生,气球膨胀
减小
倾斜塑料瓶,使稀盐酸和碳酸钠接触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变
素养提升
9.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1)小明认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燃烧产物的质量应大于反应物镁条的质量。镁条完全燃烧后,称量发现陶土网上的燃烧产物的质量反而比反应前的镁条的质量小,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分燃烧产物扩散到了空气中,且扩散到空气中的产物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解析: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燃烧产物的质量应大于反应物镁条的质量,镁条完全燃烧后,称量发现陶土网上的燃烧产物的质量反而比反应前的镁条的质量小,其主要原因是部分燃烧产物扩散到了空气中,且扩散到空气中的产物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2)小红按下图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发现产物中还有一些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 黄色固体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 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
②镁条能在氮气中燃烧生成黄色的氮化镁固体。
③氮化镁可与水反应生成氨气,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作出猜想】 黄色固体为Mg3N2。
【实验探究】 取燃烧产物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然后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得出结论:燃烧产物中含氮化镁。
【反思与交流】 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而该实验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却远多于Mg3N2,请给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纸由红色变为蓝色
相同条件下,氧气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活泼
解析:【实验探究】由资料及实验结论为“燃烧产物中含氮化镁”可知,烧杯B中加水后产生了氨气,能使烧杯A中的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则观察到的现象为烧杯A中液体变红。
【反思与交流】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而该实验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却远多于Mg3N2,这是因为相同条件下,氧气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活泼。(共21张PPT)
课时3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学习目标
1. 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及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2.通过对化学式含义和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的学习,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01
课前梳理
知识点一 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________________就是相对分子质量,符号为Mr。
知识点二 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各元素的____________与________乘积的比。
相对原子质量总和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个数
02
课堂解析
重难点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课后练习
03
√
基础巩固
1.下列化合物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是( )
A.NO B.H2O
C.CO D.CH4
√
3.《本草纲目》记载:“三七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三七中止血的活性成分主要是田七氨酸(C5H8N2O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田七氨酸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
B.田七氨酸中含氮气分子
C.田七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田七氨酸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8∶2∶5
√
4.某补钙剂说明书的部分内容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酸钙中钙、碳、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0∶3∶4
B.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 g
C.该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40%
D.服用2片这种钙片,可摄入1 g钙元素
√
××钙片
主要成分:碳酸钙、维生素D
适应症:骨质疏松症
用法:口服
规格:1.5 g/片,每片含碳酸钙1.25 g
5.尿素是一种氮肥,其化学式为CO(NH2)2。计算:
(1)尿素中共含有____________(填数字)种元素。
解析:由化学式可知,尿素是由碳、氢、氮、氧4种元素组成的。
(2)尿素中碳、氮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填最简比)。
解析:尿素中碳、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2∶(14×2)=3∶7。
(3)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
解析: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16+(14+1×2)×2=60。
4
3∶7
60
(4)若尿素中含有5.6 g氮元素,则该尿素的质量为________ g。
12
能力达标
√
7.由氮、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8,则该气体不可能是( )
A.NO2、N2O B.N2O、N2
C.NO2、N2 D.NO2、N2O、N2
8.在农业科研实验室里,可用一定量的NH4NO3和K2SO4的固体混合物配制无土栽培营养液。已知固体混合物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4%,则固体混合物中K2SO4的质量分数为( )
A.85% B.80%
C.65% D.60%
√
√
素养提升
9.如图为某品牌巧克力的部分配料说明。查阅资料得知,配料表中香兰素的化学式为C8H8O3,香兰素又名香草醛,是一种香料,食品厂商在生产时使用香兰素须遵守一定使用限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香兰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香兰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8)∶(1×8)∶(16×3)=12∶1∶6。
(2)若小明同学每天食用20 g该巧克力,根据配料表中数据分析计算,小明一天最多摄取的香兰素的质量为________。
解析:若小明同学每天食用20 g该巧克力,小明一天最多摄取的香兰素的质量为20×10-3 kg×970 mg·kg-1=19.4 mg。
12∶1∶6
19.4 mg
(3)304 kg香兰素中含有的碳元素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解析:先计算出香兰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再根据香兰素的质量求出其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
答:304 kg香兰素中含有的碳元素的质量为192 kg。(共36张PPT)
课时2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意义。
2.初步掌握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3.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规范格式和解题方法。
01
课前梳理
知识点一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各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知识点二 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步骤
02
课堂解析
重难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解题过程中,标明已知量、未知量、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与对应化学计量数的乘积后,应另列比例式计算,不能直接在标出的数据中画线列比例式。
(2)“设、写、找、列、求、答”六个步骤齐全,不能省略、遗漏。
[跟踪训练]某火力发电厂为防止燃煤烟气中的SO2污染环境,使用石灰石进行烟气脱硫,发生反应2CaCO3+2SO2+O2===2CaSO4+2CO2,生成的CaSO4可用作建筑材料的原料。如果将燃煤烟气中的256 kg SO2全部吸收,至少需要CaCO3的质量是多少?
课后练习
03
√
基础巩固
1.在反应2A+B2===2C中,21 g A和足量B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33 g C,已知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26 B.28
C.30 D.32
√
2.将一定质量高锰酸钾粉末和铜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最后得到固体混合物的总质量等于原混合物的总质量,则原混合物中高锰酸钾与铜的质量比是( )
A.79∶64 B.79∶32
C.87∶32 D.64∶87
3.为求证“喝反复烧开的饮用水会造成亚硝酸盐中毒”的真伪,学习小组以煮沸52次的桶装水为水样,利用下述反应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以NaNO2计):2NaNO2+2KI+2H2SO4===2NO↑+Na2SO4+I2+2H2O+K2SO4。
结果表明,1 L水样反应时产生了5.08×10-3 mg的I2。
(1)计算1 L水样中NaNO2的质量。
(2)查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22)》,经换算,合格饮用水中NaNO2的含量应低于7.50×10-3 mg·L-1。结合计算结果,可得出结论:喝反复烧开的饮用水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造成亚硝酸盐中毒。
不会
4.某创新小组的同学们在做用H2O2溶液制取O2的实验时,将反应的变化曲线绘制在黑板上,小华代表小组同学将分析过程分享给大家。
(1)观点分享:曲线上ab段表示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题图可知,ab段随着时间的增加,氧气的质量不再改变,说明反应已结束或过氧化氢已完全反应。
反应已结束(或过氧化氢已完全反应)
(2)展示交流:结合黑板上的试题要求,请写出解题过程。
实验室用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H2O2溶液和MnO2混合制取O2,当生成0.8 g O2时,消耗H2O2的质量为多少?
解析:根据生成氧气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出消耗的H2O2的质量。
5.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测定实验室中某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不考虑黄铜中的其他杂质)。称量10 g粉末状黄铜样品放入烧杯中,量取45 mL稀硫酸分三次加入其中(铜与稀硫酸不反应,锌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每次充分反应后,测定生成氢气的质量,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步骤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加入稀硫酸的体积/mL 15 15 15
生成氢气的质量/g 0.04 m 0.02
试求:
(1)m的数值为________。
解析:根据题表可知,第一次加入15 mL稀硫酸生成0.04 g氢气,第三次加入15 mL稀硫酸还能生成0.02 g氢气,说明直到第三次添加稀硫酸后锌才完全反应,并且稀硫酸有剩余;同时说明第二次加入的15 mL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与第一次相等,从而得出m数值为0.04。
0.04
(2)第三次实验结束后,烧杯中所得溶液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题干可知,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加入稀硫酸,铜不与稀硫酸反应,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由(1)可知,第三次加入15 mL稀硫酸,锌完全反应,且稀硫酸有剩余,所以第三次实验结束后,烧杯中所得溶液的溶质为生成的硫酸锌和过量的稀硫酸。
H2SO4、ZnSO4
(3)此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能力达标
√
6.A、B、C三种物质各15 g,它们发生化合反应时只能生成30 g新物质D,若增加10 g 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剩余C。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 g
B.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为50 g
C.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
D.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1∶1
7.将下列四种物质放入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5
B.甲和乙为反应物
C.丙可能是催化剂
D.甲、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2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30 20 5 0
反应后质量/g 14 16 a 20
√
8.某同学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称取0.6 g镁条进行燃烧实验(如图)。
(1)计算:镁条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该同学称得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小于0.6 g,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成的部分氧化镁以白烟形式逸散到空气中
素养提升
9.“化学氧呼吸自救器”是人在缺氧环境或出现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环境中使用的一种安全防护装置,其内部装有颗粒状超氧化钾(KO2)作为“制氧剂”,其反应原理之一为4KO2+mCO2===mK2CO3+3O2。
(1)m的值是________。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m=2。
(2)若要制得96 g氧气,理论上需要含80% KO2制氧剂的质量是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
解析:计算过程见答案。
2
(3)请画出生成96 g氧气与消耗二氧化碳质量的关系。
答案:
(4)小明在设计“化学氧呼吸自救器”时,为确定制氧剂的用量,除了查阅人体每分钟呼吸次数外,还需了解与人体呼吸相关的数据是________(多选,填字母)。
a.每次呼吸呼出二氧化碳的量
b.每次呼吸耗氧量
c.每次呼出氮气的量
ab
解析:“化学氧呼吸自救器”的反应原理为消耗二氧化碳,生成氧气,与氮气无关,因此,为确定制氧剂的用量,除了查阅人体每分钟呼吸次数外,还需了解每次呼吸呼出二氧化碳的量和每次呼吸耗氧量。故选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