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总复习“数与代数”专题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数与代数(2)——运算律、除法、数量关系与正负数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四则运算顺序”“加法与乘法运算律”“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商不变规律”“常见数量关系(速度、单价)”“正负数与温度”,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四则运算中,有括号(尤其是中括号)时易忽略运算顺序;二是加法、乘法运算律的“灵活运用”不足;三是除法笔算中,“试商”和“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则易遗忘;四是数量关系中,“速度=路程÷时间”“单价=总价÷数量”的公式易混淆,尤其在实际问题中不会选择公式;五是正负数与生活的联系不紧密。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四则运算顺序(含括号),能灵活运用加法、乘法运算律简便计算;熟练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理解商不变规律;掌握“速度、单价”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相反意义的量,区分零上/零下温度。
2.提升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用运算律简化计算。
3.结合班费收支、行程问题、购物问题等生活场景,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应用意识和严谨的运算习惯。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板块:生活情境,引入复习
1.呈现“班费收支”情境,引导学生用正负数记录数据,激活正负数知识;
2.通过“计算现有班费”,自然引出四则运算顺序,明确复习主题;
3.提问引导学生回忆:除了正负数和四则运算,还学过哪些相关知识(运算律、除法、数量关系)。
师:同学们,咱们班有“班费账本”吗?(出示课件:四(1)班班费收支情况:原有60元,卖废纸收入20元,买贴画花15元,回收塑料瓶收入30元,买彩纸花33元)如果“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怎么记录这些数据?大家试着填一填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学生填写后汇报
生:原有班费+60元,卖废纸+20元,买贴画-15元,回收塑料瓶+30元,买彩纸-33元!
师:太准确了!这里的“+、-”就是我们学过的正负数。那大家知道“现在班费有多少元”吗?怎么算?
生:60+20-15+30-33,先算加法再算减法,等于62元!
师:计算时要注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这就是“四则运算顺序”。今天咱们就复习“数与代数(2)”——运算律、除法、数量关系和正负数,一起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班费”情境切入,降低复习的陌生感;激活“正负数”和“四则运算”两个知识点,为后续复习铺垫。
第二板块:知识梳理,串联体系
1.按“四则运算顺序—运算律—除法(笔算+商不变规律)—数量关系”的顺序梳理,每个知识点结合例题;
2.采用“学生表述—字母表示—例题验证”的方式,强化运算律的理解;
3.针对除法笔算的试商、商不变规律的“0除外”、数量关系的公式应用,进行重点强调。
师:咱们先梳理“四则运算顺序”,大家回忆:有两级运算(加、减、乘、除)时,先算什么?有括号呢?
生: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的!
师:比如“(105×12-635)÷25”,先算什么?
生:先算小括号里的乘法105×12=1260,再算减法1260-635=625,最后算除法625÷25=25!
师:步骤很清晰!接下来复习“运算律”,加法和乘法各有什么运算律?请大家用字母表示,并举例说明。
生:加法交换律a+b=b+a,比如57+43=43+57;加法结合律(a+b)+c=a+(b+c),比如57+288+43=288+(57+43)!
生:乘法交换律a×b=b×a,比如25×4=4×25;乘法结合律(a×b)×c=a×(b×c),比如(125×12)×4=125×(12×4);乘法分配律(a+b)×c=a×c+b×c,比如27×45+27×55=27×(45+55)!
师:太棒了!运算律的作用是什么?
生:简便计算!比如25×37×4,用乘法交换律变成25×4×37=100×37=3700,算得更快!
师:对,要学会“凑整”(如25×4=100,125×8=1000)。接下来复习“除法”,先看笔算:336÷31,怎么试商?
生:先看被除数前两位33>31,商1写在十位上,1×31=31,余2;把个位6落下来是26,26<31,商0?不对,应该是商11?
师:别急,咱们再算一遍:31×10=310,336-310=26,所以商11余5?不对,课件里336÷31=10……26?哦,课件里可能是笔误,咱们重点看试商方法: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31看作30),先试除前两位,不够再试除前三位,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再看“商不变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比如9÷3=3,90÷30=3,900÷300=3,对吗?
生:对!如果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还能去掉相同个数的0再算,比如800÷25,同时乘4变成3200÷100=32,更简便!
师:最后复习“常见数量关系”: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是什么?单价、总价、数量呢?
生:速度=路程÷时间,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单价=总价÷数量,总价=单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师:比如“妙想家到超市280米,走了4分钟;奇思家到超市480米,走了6分钟,谁走得快?”怎么算?
生:算速度!妙想速度280÷4=70米/分,奇思速度480÷6=80米/分,80>70,奇思快!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点串联+例题验证”,帮助学生建立“运算—除法—数量关系”的逻辑关联;结合课件中的实际问题,让抽象的运算律和公式变得具体,提升知识的应用意识。
第三板块:易错突破,综合应用
1.易错题聚焦“四则运算顺序”“运算律灵活运用”,综合应用题源自课件“综合应用”板块(买足球、寄贺卡);
2.要求学生“说清思路”,“买足球先算总价再比较”“寄贺卡先算单套价格再算总价”;
3.鼓励多种方法解题,培养思维灵活性。
师:咱们先解决“易错题”(出示课件):1. 计算“864÷[(27-23)×12]”,注意运算顺序;2. 用简便方法计算“13×102”“138+293+62+107”。请大家独立完成,2分钟后汇报。
生:第一题先算小括号27-23=4,再算中括号4×12=48,最后算864÷48=18!
生:13×102=13×(100+2)=13×100+13×2=1300+26=1326(用乘法分配律);138+293+62+107=(138+62)+(293+107)=200+400=600(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师:都对了!接下来做“综合应用题”(出示课件):1. 体育用品店每个足球61元,王老师带500元,买9个够吗?最多买几个?剩多少元?2. 笑笑寄12张贺卡,每张邮票8角,每个信封2角,共花多少元?
学生完成后汇报
生:第一题先算9个足球总价61×9=549元,549>500,不够;500÷61=8个……12元(61×8=488,500-488=12),所以最多买8个,剩12元!
生:第二题每张贺卡需要1张邮票和1个信封,1套是8+2=10角=1元,12张就是12×1=12元;也可以用乘法分配律:8×12+2×12=(8+2)×12=120角=12元!
师:两种方法都很巧妙,尤其是用运算律简化计算,值得表扬!
设计意图:通过“易错题突破”,针对性解决学生的薄弱点;综合应用题结合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数学有用”,同时强化“运算律+数量关系”的综合应用能力,避免知识孤立。
第四板块:总结回顾,深化认知
1.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应用”总结知识点,强化“数学源于生活”的认知;
2.呈现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梳理逻辑关系;
3.布置课后任务:完成2道综合题,避免过量,聚焦应用。
师:这节课咱们复习了很多内容,谁能说说“运算律”和“数量关系”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生:运算律能让计算更快,比如买东西算总价时用乘法分配律;数量关系能帮我们算速度、单价,比如比较谁走得快!
生:正负数能记录收支、温度,比如天气预报里的-5℃就是零下5度!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咱们把今天的知识点整理成“结构图”(出示课件:数与代数(2)→ 四则运算顺序、运算律(加法+乘法)、除法(笔算+商不变规律)、数量关系(速度、单价)、正负数与温度)。课后请大家完成练习册上的2道综合题,巩固今天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式总结,让学生记住知识点,知道“怎么用”;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课后任务聚焦综合应用,进一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