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答案
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答案A
由图可知,P点附近地形平缓,地势落差小,降低了探测器着陆的撞击或倾覆风险;岩石样本丰富为
地质因素,而非地形因素;P点是M一P一Q沿线最高点,但P点的局部海拔相对于月地距离可以忽略,对无线
电通信传输影响小;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坡向,坡度大,形成的阴影区多,反而会影响探测器接收太
阳辐射。
2.答案C
由图可知,由M点至P点地势整体上升,然后地势下降,到Q点附近再略微上升,最高点位于P点。
3.答案D
阿波罗环形山的中央峰是陨石撞击后,坑底因弹性恢复而隆起形成的,这一过程将月球深部的物质
挤压抬升到表面,使得不同深度的岩层在中央峰区域暴露出来,形成一个天然的地质剖面,成为研究月球岩石
圈结构和演化历史的“窗口”;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极大,仪器温度控制主要依靠探测器自身保温隔热设计;中央
峰为隆起形成的高地,坡度相对较大;中央峰的物质是从深部被挤压上来的,它本身不是一个沉积作用形成的
地层序列,采样器只能在表面采集这些被“挤”上来的深部物质,而不是向下“挖掘”一个连续的古老地层。
4.答案B
三叶虫是古生代早期出现的海洋生物,古生代末期大量物种灭绝,所以三叶虫最可能在此次物种灭
绝中消失:恐龙和裸子植物主要在中生代繁盛,且恐龙灭绝于中生代末期:哺乳动物在新生代快速发展。
5.答案C
古生代末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中,海洋中大量生物灭绝,鲎类作为幸存者,其天敌的灭绝或数量锐
减使其生存压力降低,从而成为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由材料无法得知当时的气候变化状况;外壳坚硬是鲨类
一1
能够在生物灭绝中存活下来的自身优势,并非是其能成为顶级捕食者的最主要原因;由材料可知,古生代末期
物种大灭绝后的“过渡期”,鲎类是主动捕食者,并非主要依赖有机碎屑,食物来源不是关键因素。
6.答案C
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1月初)最快,在远日点(7月初)最慢。由材料可知,小阳发现该日该住宅
楼的正午日影长度为一年中最长,则该日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故该日前后3天内地球公转速度变快。
7.答案A
由图可知,小阳家生活阳台朝北,北侧没有遮挡物,夏季日出东北方向,故夏季日出后】小时内小阳
家生活阳台可以享受到日照;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冬季正午前后2小时内太阳光不可能照到小阳家北侧的
生活阳台;春秋分日日出正东方向、日落正西方向,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故春秋分日的全部白天小阳家生活
阳台均接受不到阳光照射:冬季日落西南方向,故冬季日落前的1小时内小阳家生活阳台接受不到阳光照射。
8.答案C
春分日小阳家光照面积最小时太阳高度最大,此时当地时间为12:00,113°E与120°E相差7°,时间
相差28分钟,则此时北京时间为12:28。
9.答案C
秦岭站处于南极圈以内,开站当日处于极昼期,太阳终日不落,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太阳视运动
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对于面朝正北方的观察者而言,太阳会从其右侧天空移动到左侧天空。
10.答案B
遥感技术的核心优势是可以大范围、快速地获取地表影像信息,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的卫星影像,可
以清晰地判读出冰架的消融状况: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数据分析工具,需要先有遥感等提供的数据源才能进
行模拟分析:布设覆盖冰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接收机和人工测绘,成本高、覆盖范围小、效率低,耗费周期
长,均不是最优的技术手段。
11.答案D
-2-湖南省、广西2026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二)联考
地理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共两大部分。第1~16题为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第17~19题为非选择题,共52分。
2024年6月2日,嫦娥六号探测器精准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区域并开展采样工作。着陆点P点(见图1)位于阿波罗环形山中央峰(由陨石撞击后坑底回弹隆起形成)附近。图1为着陆区附近区域微地形示意图,图2示意M—P—Q沿线高度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嫦娥六号探测器选择P点作为着陆点的关键地形因素是
A.地形平缓,起伏较小,安全性高 B.位于陨石坑中心,岩石样本丰富
C.地势最高,便于无线电通信传输 D.坡度最大,有利于接收太阳辐射
2.M—P—Q沿线地势的整体变化特征是
A.持续缓慢上升,总高差约0.6米 B.先下降后上升,最低点位于P点
C.先上升后下降,最高点位于P点 D.剧烈波动下降,最大高差超3米
3.推测科学家选择中央峰附近作为采样点的主要原因是
A.温差最小,利于精密仪器稳定运行 B.坡度最缓,便于探测器行进和爬升
C.沉积层厚,可研究连续的古老地层 D.挤压回弹,可能暴露不同深度地层
鲎(见图3)是一种古老的海洋节肢动物,4亿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经历了多次物种灭绝,仍有多个种类存活繁衍至今。研究发现,部分鲎类在古生代末期物种大灭绝后的“过渡期”逐渐成为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据此完成4~5题。
4.与古生代末期部分鲎类一起灭绝的生物可能有
A.恐龙 B.三叶虫
C.裸子植物 D.哺乳动物
5.推测鲎类在古生代末期物种大灭绝后的“过渡期”成为海洋中顶级捕食者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利于喜暖生物繁殖 B.有机碎屑丰富,食物来源充足
C.鲎天敌在灭绝事件中大量减少 D.鲎外壳坚硬,环境适应能力强
小阳居住在郑州某小区(34.5°N,113°E)高层住宅楼的30层,四周均为18层以下楼房。图4为小阳家房间平面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9
6.若某日小阳发现该住宅楼的正午日影长度为一年中最长,则该日前后3天内地球的公转速度
A.达到最快 B.达到最慢 C.变快 D.变慢
7.下列时段中,小阳在生活阳台可享受到日照的是
A.夏季日出后1小时内 B.冬季正午前后2小时内
C.春秋分日的全部白天 D.冬季日落前的1小时内
8.春分日,小阳家光照面积最小时的北京时间是
A.11:32 B.12:00
C.12:28 D.13:00
北京时间2024年2月7日,我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秦岭站正式开站。该站所处的罗斯海沿岸地区分布着多条巨大的冰架,冰架厚度达几百至几千米,是数百万年来低温条件下积雪不断被压实成冰的结果。从冰架钻取的冰芯,同沉积岩层一样,可提取该区域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图5示意秦岭站的位置。据此完成9~11题。
9.秦岭站开站当日,一位科考队员面朝正北方向拍摄了一组太阳轨迹照片。他发现一天中太阳轨迹呈
A.逆时针方向,且始终位于正前方天空 B.顺时针方向,且始终位于正前方天空
C.逆时针方向,从右侧天空移动到左侧天空 D.顺时针方向,从左侧天空移动到右侧天空
10.为大范围监测罗斯海沿岸冰架的消融状况,秦岭站科考人员应
A.布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接收机监测冰架表面高程变化
B.使用遥感获取多期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分析
C.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模拟冰架未来的变化趋势
D.运用北斗导航系统为冰架测绘人员提供实时定位
11.科考人员若要在罗斯海冰架上钻取一支时间尺度超过百年的冰芯,钻取地点应选择
A.冰架与陆地接触缝合线的过渡地带
B.冰架前缘,即将崩解形成冰山的位置
C.冰架中心,且年均降雪量较大的区域
D.冰架中心,且年均降雪量较小的区域
图6为两种地貌景观图。其中,甲地貌形成过程为含盐溶液渗入岩石表层的孔隙或微裂隙中,因蒸发过饱和导致盐类结晶,结晶力将盐晶周围的岩石碎屑颗粒撑开,逐渐形成大小不等的石穴;乙地貌是陡峭的岩壁经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洞穴和凹坑,形似窗格或蜂窝。 据此完成12~13题。
12.关于两种地貌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为风化地貌 ②甲为风积地貌 ③乙为风蚀地貌 ④乙为风化地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甲、乙两种地貌最可能共同分布在我国
A.东南沿海 B.西北内陆
C.东北地区 D.云贵高原
大同火山群是世界上唯一一处发育在黄土高原上的第四纪火山群,现存30余座保存完好的火山锥 ,其中狼窝山以500米的火山口直径和50米的火山口深度位居第一。狼窝山一侧坡脚处分布有多条冲沟。图7为狼窝山火山及坡脚局部冲沟景观图。据此完成14~16题。
14.从内力作用角度,推测大同火山群形态保存完整的主要原因是
A.火山岩质地坚硬,抗侵蚀能力强 B.火山形成后,地壳运动趋于稳定
C.物理风化缓慢,风力侵蚀作用弱 D.火山形成时间晚,发生多次喷发
15.狼窝山剖面中火山喷发物覆盖在黄土层之上,这一现象说明
A.该地区黄土沉积早于火山活动 B.火山喷发改变了当地成土母质类型
C.火山活动抑制了风成黄土沉积 D.黄土层厚度决定了火山喷发的规模
16.与狼窝山坡脚下冲沟分布关联最大的因素是
A.人类开垦活动 B.岩浆喷出位置
C.植被覆盖差异 D.山坡沟渠位置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匈牙利地处欧洲中心地带,属于欧盟中经济水平较低的国家,是汽车生产大国。匈牙利电气设备制造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规模化产业集群,国内拥有众多与电气设备制造工业相关的科研机构,生产的电气设备以出口为主。2004年匈牙利加入欧盟后,电气设备制造是唯一一个产值呈持续增长的工业部门。2019年以后匈牙利工业经济呈衰退趋势。图8示意匈牙利的地理位置及其电气设备制造工业分布。
(1)说出匈牙利电气设备制造工业布局的区位特点,并简述其布局优势。(6分)
(2)推测2004年后匈牙利电气设备制造工业产值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6分)
(3)2019年以后匈牙利工业经济呈衰退趋势,请给出可能性的解释。(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英国西部某地海岸悬崖峭壁耸立,多次发生“山崩”事件。图9为该海岸的地质剖面示意图。研究发现,地质历史时期砂岩多形成于河口沉积环境,而石灰岩则多形成于温暖浅海环境。
22
(1)简述该海岸悬崖易发生“山崩”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条件。(6分)
(2)分析地质历史时期图示沉积岩层形成过程中该地的海陆变迁过程。(6分)
(3)某中学师生拟赴该海岸地带进行野外地质考察,请列举需要携带的地质考察工具,并说出其用途。(4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东郊半岛位于海南岛东北角,三面临水,雨热充沛,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岛上先民通过长期的人地互动,逐渐形成了“椰林—聚落—风水塘—农田—聚落—防护林”的景观结构 (见图10)。
东郊半岛中间高,南北两侧延展降低,南临大海,北滨潟湖,处在两河入海口交汇处 (见图11)。岛上聚落景观格局南北差异明显,岛北聚落受潟湖和交通影响,整体呈现辐射组团“串珠式”聚居格局,岛南受风浪影响大,聚落格局与沙垄地貌关系密切。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该区域水系萎缩,部分风水塘与河道被填埋,水网密度显著下降,传统聚落景观面临威胁。
(1)简析东郊半岛椰林聚落景观空间结构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6分)
(2)指出岛南聚落分布格局特征并从地形角度分析成因。(4分)
(3)简述水系萎缩对东郊半岛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6分)
(4)为实现东郊半岛传统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请提出合理建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