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30 22:3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一位农民对列宁的诉说
课堂导入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堂导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同农民利益尖锐对立,农民们的不满情绪愈来愈强烈,反抗事件屡屡发生。1920年秋,就已有13个省不得不停止收集余粮工作。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工农军事政治联盟有完全破裂的危险。
——《苏联东欧问题》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一、新经济政策
一、新经济政策
1.经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的苏维埃俄国,满目苍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列宁在调查后发现,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1)时间:
(2)目的:
(3)内容:
1921年春开始
恢复和发展生产
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核心);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工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商业: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一、新经济政策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合作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一、新经济政策
征收粮食税
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剩余产品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余粮征集制
取消自由贸易
对中小企业实行国有化
由国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特点:(新在哪)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直接联系,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一、新经济政策
3.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性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到1927年,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一、新经济政策
4.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经验:
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联系起来,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标志着俄国找到了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指导意义。
一、新经济政策
1922年12月最初入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共有15个加盟国。
苏联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建立
二、苏联的工业化
苏联国徽与国旗
沙俄(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1917年3月)
苏俄(1917年11月——1922年底)
苏联(1922年底——1991年底)
俄罗斯(1991年底——至今)
斯大林,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1917年参加组织领导十月革命。1922年当选俄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领导苏联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机械化。领导苏联人民进行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取得胜利。著有《斯大林全集》。
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继续领导苏联建设。
二、苏联的工业化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是什么?
工业落后;受到帝国主义威胁。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二、苏联的工业化
2.苏联工业化的背景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列宁
  
领导者:
时间:
1926年起
斯大林
二、苏联的工业化
2.苏联工业化的措施
“要挽救俄国,单靠农民经济收成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兴旺也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
——斯大林
方式:
特点:
实施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
优先发展重工业
二、苏联的工业化
3.苏联工业化的措施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二、苏联的工业化
喀秋莎火箭在怒吼
4.苏联工业化的成果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历史上把苏联的的经济发展模式称为计划经济。
积极影响: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消极影响: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二、苏联的工业化
4.苏联工业化的影响
二、苏联的工业化
4.苏联工业化的影响
苏联民间笑话:美国人到苏联参观。
苏联人得意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人说:当然有用啊……当你听说哪里有面包卖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
1926年—1940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增长比较
行业 增长/倍 年均增长速度%
重工业 18.4 21.2
轻工业 6.2 4.1
农业 0.26 1.5
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二、苏联的工业化
4.苏联工业化的影响
三、农业集体化
“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们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那主要来自于农业,所以,我们要求农民,除了要交的粮食之外,在购买商品时,我们要把商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
——斯大林
措施:
实行农业集体化
4. 措施:
3. 时间:
1. 背景:
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 目的:
解决粮食问题。
20世纪30年代初起。
(1)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
(2)开展消灭富农运动。
三、农业集体化
苏联宣传画
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苏联民间笑话: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没有油啊,那就煮!没锅。烧!没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大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想一想,如果图中的少女生活在文中的家庭,她会感到快乐么?
这体现出集体农庄的什么弊端?农业集体化实质是什么?
不会
在农业集体化中,国家从农民手里拿走的太多,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三、农业集体化
实质就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想一想】
“【知识重点】苏联农业集体化”
三、农业集体化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四、苏联模式
1.苏联模式形成的背景
四、苏联模式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
2.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
四、苏联模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3.苏联模式的特征
四、苏联模式
积极作用: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作用:由于没有尊重客观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4.苏联模式的评价
(1)没有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2)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工轻比例严重失调;
(3)从农民手中拿走的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4)指令计划压制地方与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等。
苏联模式弊端有哪些?
四、苏联模式
【议一议】
中国有没有学习过“苏联模式”?结果如何?
一五计划
人民公社化运动
计划经济
改革开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苏联模式
【合作探究】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苏联模式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1.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因国情而变,一切从实际出发;
2.市场和计划有机结合;
3.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四、苏联模式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
四、苏联模式
课堂小结
苏联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其采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的关键要害在于树立个人崇拜。它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则,以长官意志取代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集中制,个人崇拜出现于斯大林时期,但在50年代后逐渐得到巩固,这也成了苏联解体的因素之一。
课堂小结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