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讲 酸碱中和滴定及拓展应用(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5讲 酸碱中和滴定及拓展应用(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一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0-01 20:56:39

文档简介

(共165张PPT)
-
-
第35讲
酸碱中和滴定及拓展应用
1.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方法,了解
滴定法在定量测定实验中的应用。
2.了解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在物质检测、化学反应规律研究、
物质转化中的应用。
01
考点一 酸碱中和滴定的基本原理
02
教考衔接7 滴定曲线的分析及应用
03
考点二 酸碱中和滴定的拓展应用
04
经典真题·明考向
05
作业手册
答案速查【听】
答案速查【作】
考点一
酸碱中和滴定的基本原理
1.实验原理
(1)原理
利用酸碱中和反应,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碱
(或酸)溶液。以标准盐酸滴定待测的溶液, 待测的 溶液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2)关键
①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酸、碱溶液的______。
②选取适当的指示剂,准确判断__________。
体积
滴定终点
2.实验用品
(1)仪器:______滴定管(如图A)、
______滴定管(如图B)、滴定管夹、铁架
台、锥形瓶。
酸式
碱式
(2)试剂: 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蒸
馏水。
(3)滴定管
①精确度:读数可以估读到_____。
②选取方法
0.01
试剂性质 滴定管 原因
酸性、氧化性 ______滴定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碱性 ______滴定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酸式
氧化性物质易腐蚀橡胶管
碱式
碱性物质易腐蚀玻璃,致使玻璃活塞无法打开
③使用方法
是否漏水
“0”刻度
“0”刻度以
下的某刻度
3.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选择的基本原则
(1)常用酸碱指示剂及变色范围
指示剂 石蕊
甲基橙
酚酞
红色
紫色
蓝色
红色
橙色
黄色
无色
粉红色
红色
(2)选择指示剂的基本原则
变色要灵敏,变色范围要小,变色范围尽量与滴定终点溶液的酸碱性
一致。
①不能用石蕊作中和滴定的指示剂(变色范围太大且终点时指示剂颜
色变化不明显)。
②滴定终点为碱性时,用______作指示剂,如用 溶液滴定醋酸。
③滴定终点为酸性时,用________作指示剂,如用盐酸滴定氨水。
④强酸滴定强碱一般用________或______。
酚酞
甲基橙
甲基橙
酚酞
⑤并非所有的滴定都须使用指示剂,如用标准的 溶液滴定
溶液时,溶液呈________时即为滴定终点。
粉红色
4.实验操作
以酚酞作指示剂,用标准盐酸滴定待测 溶液为例。
(1)滴定前的准备
(2)滴定操作要领
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
(3)终点判断
直到因加入半滴酸,溶液颜色从__________色刚好变为______色,且在
______内不变色,即到达滴定终点, 记录________的体积。
粉红

半分钟
标准液
(4)数据处理
按上述操作重复______次,先算出每一次待测液的浓度,再求浓度的平
均值。
5.误差分析
分析依据:(待测) 。
若(标准)偏大 (待测)______;
若(标准)偏小 (待测)______。
偏大
偏小
[微点拨](1)滴定终点是通过指示剂颜色变化来判断停止滴定的
“点”,滴定终点与恰好反应点越吻合,测定的误差就越小。
(2)若滴定时某组数据明显误差过大,即离群数据,应舍弃。
【对点自测】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2024·北京卷] 用 标准溶
液滴定 溶液(如图甲)( )

(2)[2024·甘肃卷] 准确量取 稀盐酸(如图乙)( )

[解析] 稀盐酸呈酸性,可用酸式滴定管量取 稀盐酸,正确。
(3)[2024·湖南卷] 用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 溶液,
用甲基橙作指示剂进行滴定( )
×
[解析] 用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 溶液,反应到达终
点时生成,溶液呈碱性,而甲基橙的 变色范围为
,故不能用甲基橙作指示剂进行滴定,否则误差较大,应用
酚酞作指示剂,错误。
(4)[2024·山东卷] 调控滴定速度(如图丙)( )

[解析] 调控酸式滴定管的滴加速度,一手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向内
扣住玻璃活塞,手心空握,正确。
(5)[2024·浙江卷] 用于标准酸溶液滴定未知碱溶液(如图丁)( )

[解析] 利用酸式滴定管中装有的标准酸溶液滴定未知碱溶液,装置使
用正确。
题组一 酸碱中和滴定原理分析
1.[2024·北京西城区统考] 用 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
溶液。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本实验可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B.用酸式滴定管盛装 溶液
C.用未知浓度的溶液润洗锥形瓶 次
D.滴定结束时俯视酸式滴定管读数,测量结果偏低

[解析] 用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 溶液,滴定终
点时生成,溶液呈中性,酚酞变色范围为 ,可选用酚酞
作指示剂,A正确;
溶液呈酸性,中和滴定时,需要用酸式滴定管盛装
溶液,B正确;
用未知浓度的 溶液润洗锥形瓶次,导致锥形瓶中 的物
质的量偏大,滴定时消耗标准液的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故锥形
瓶不能润洗,C错误;
滴定结束时俯视酸式滴定管读数,消耗的标准液体积读数偏小,导致
测量结果偏低,D正确。
2.实验室现有3种酸碱指示剂,其 变色范围如下:
甲基橙:石蕊:
酚酞:
用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 溶液,恰好完
全反应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溶液呈中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B.溶液呈中性,只能选用石蕊作指示剂
C.溶液呈碱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D.溶液呈碱性,只能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解析] 溶液和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 ,
水解使溶液显碱性,而酚酞的变色范围为 ,比较
接近。
题组二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操作及误差分析
3.[2024·广东东莞七校联考]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和酸碱中和
滴定是中学化学中两个典型的定量实验。若要配制 的
标准溶液,用其滴定某未知浓度的稀硫酸。下列有关说法错误
的是( )
A.实验中用到的滴定管和容量瓶使用前都需要检漏
B.如果实验需用的标准溶液,配制时可选用 容量瓶
C.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滴定终点时,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橙色
D.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再用待装稀硫酸润洗,使测定浓度偏大

[解析] 容量瓶有瓶塞,配制时需要摇匀,所以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滴定管有旋塞或者橡胶管,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液,A正确。
由于实验室中没有容量瓶,需要选用 容量瓶配制
溶液,B正确。
甲基橙变色范围为 ,颜色变化为红 橙 黄,用标准氢氧化钠
溶液滴定某未知浓度的稀硫酸,滴定前溶液为红色,达到滴定终点时不
可能出现黄色变为橙色,C错误。
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不需要再用待装稀硫酸润洗,若润洗,造成被滴
定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增大,标准液用量偏大,则使测定浓度偏大,D正确。
4.[2025·山东淄博实验中学检测] 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测定未知浓度的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待测液放在锥形瓶中。中和滴定时下列
操作会使测定结果偏低的是(锥形瓶中溶液用滴定管量取)( )
A.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碱液润洗
B.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
C.滴定过程中滴定管内不慎有标准液滴出
D.滴定前俯视读数,滴定后读数正确

[解析] 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碱液润洗,相当于稀释该碱液,导致测定
结果偏低,A正确;
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消耗盐酸的体积偏大,导致测定结果
偏高,B错误;
滴定过程中滴定管内不慎有标准液滴出,消耗盐酸的体积偏大,导致
测定结果偏高,C错误;
滴定前俯视读数,滴定后读数正确,消耗标准盐酸的体积读数偏大,
导致测定结果偏高,D错误。
【归纳总结】
酸碱中和滴定中常见误差分析
以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溶液(酚酞作指示剂)为例,常见
因操作不正确而可能引起的误差如表所示。
步骤 操作
洗涤 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溶液润洗 变大 偏高
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溶液润洗 变小 偏低
锥形瓶用待测溶液润洗 变大 偏高
锥形瓶洗净后还留有蒸馏水 不变 无影响
步骤 操作
取液 放出碱液的滴定管开始有气泡, 放出液体后气泡消失 变小 偏低
滴定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 终点时气泡消失 变大 偏高
振荡锥形瓶时部分液体溅出 变小 偏低
部分酸液滴出锥形瓶外 变大 偏高
续表
步骤 操作
滴定 变大 偏高
读数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读数正确,滴 定后俯视读数(或前仰后俯) 变小 偏低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读数正确,滴 定后仰视读数(或前俯后仰) 变大 偏高
续表
教考衔接7
滴定曲线的分析及应用
人教·选择性必修1. 第三章第二节
用溶液滴定
溶液过程中的 变化
(1)解决酸碱中和滴定曲线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5个点”,即起点、
半中和点(反应一半点)、中和点(恰好完全反应点)、中性点
(常温 )和过量点.
起点①
半中和 点②
中和点 ③
中性点 ③
过量点 ④
续表
(2)模型应用
①看纵坐标,弄清楚是酸溶液加入碱溶液中,还是碱溶液加入酸溶液中。
②看起点,由起点可以看出被滴定溶质的酸性或碱性的强弱,判断滴
定终点时至关重要。
③找滴定终点和 的中性点,判断滴定终点溶液的酸、碱性,然
后确定中性点 的位置。
④分析其他的特殊点,如滴定一半点、过量点等。
[注意] 两个关键点:
①曲线的起点不同:强碱滴定强酸、弱酸的曲线,强酸的起点低;强
酸滴定强碱、弱碱的曲线,强碱的起点高。
②突跃变化范围不同:强碱与强酸反应(或强酸与强碱反应)的突跃
变化范围大于强碱与弱酸反应(或强酸与弱碱反应)。
例 [浙江卷] 室温下,向
盐酸中滴加
溶液,溶液的随
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
B.选择变色范围在 突变范围内的指示剂,可减小实验误差
C.选择甲基红指示反应终点,误差比甲基橙的大
D.时,

[解析] 与的反应为强酸与强碱的
反应,恰好反应时 ,A项正确;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该是在 突变范围内,
尽可能减小误差,B项正确;
由图示可知,甲基红变色范围在突变范围内,更接近反应终点,而甲
基橙变色范围只有部分在突变范围内,则甲基橙误差会更大,C项错误;
当 时,反应完后,则
, ,D项正确。
应用1 强碱滴定弱酸(模型直接考查)
1.[2024·浙江名校联盟联考] 常温下,用 溶液滴定
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根据点或点可以确定 是弱酸
B.若点,则的电离平衡常数约为
C. 点溶液中:
D.对点溶液加热(不考虑挥发),则
一定增大

[解析] 点加入溶液的体积小于, 有剩余,而溶液呈中
性,说明溶液呈碱性,属于弱酸;点加入 溶液体积为
,与恰好反应生成,而溶液呈碱性,说明 发生水解,
即属于弱酸,A正确。
若点 ,溶液中,


则 的电离平衡常数为,B正确。
点是按照与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反应形成的溶液,
根据元素守恒有 ,根据电荷守恒有
,联立可得:
,C正确。

升高温度, 的水解常数增大,故
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D错误。
应用2 强碱滴定酸性不同两酸(模型叠加考查)
2.一元酸溶液和溶液都是,分别用
溶液滴定,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溶液滴定 溶液
时,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测定结果偏低
B.可能是,可能是
C.和 的物质的量浓度可能都为
D.点和 点对应溶液的导电性相同

[解析] 溶液滴定 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碱性,甲基橙
在酸性时就变色,故 消耗量会减小,测定结果偏低,A正确;
溶液与 酸恰好反应时消耗碱的体积为
,所以酸的浓度都是 ,根据图像起点纵坐标
可知,为弱酸,为强酸,B、C错误;
点对应溶质是和 ,为弱电解质,
点对应溶质是和, 是强电解质,
虽然各物质的浓度都相同,但是溶液中离
子浓度不相同,故导电性不同,D错误。
考点二
酸碱中和滴定的拓展应用
1.氧化还原滴定法
(1)原理:以氧化剂或还原剂为滴定剂, 直接滴定一些具有还原性或
氧化性的物质, 或者间接滴定一些本身并没有还原性或氧化性,但能与
某些还原剂或
氧化剂反应的物质。
(2)试剂: 常用于滴定的氧化剂有、 等; 常用于滴定
的还原剂有亚铁盐、草酸、维生素C等。
(3)两种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
①酸性溶液滴定 溶液
原理
指示 剂
终点 判断
粉红
溶液滴定碘液
原理
指示 剂 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终点 判断
蓝色
2.沉淀滴定法
(1)定义: 沉淀滴定是利用沉淀反应进行滴定、测量的分析方法,生
成沉淀的反应很多,但符合条件的却较少,实际上应用最多的是银量法,
即利用 与卤
素离子的反应来测定、、 的浓度。
(2)原理: 沉淀滴定所用的指示剂本身就是一种________, 滴定剂与
被滴定物反应的生成物的溶解度要比滴定剂与指示剂反应的生成物的
溶解度____,否则不能用这种指示剂。
沉淀剂

[实例] 用溶液测定溶液中的含量时,常以 为指示剂,
这是因为比 更难溶。
【对点自测】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用标准溶液滴定 溶液时,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
×
[解析] 溶液滴定溶液,滴定开始后即有 生成,溶液变蓝,不能指
示滴定终点,错误。
(2)用标准溶液滴定酸性 溶液时, 不需要另外加入指
示剂( )

[解析] 溶液本身呈现紫红色,当其变为无色时,即指示达到滴定
终点,正确。
(3)用标准溶液滴定含有的溶液,可以选用 溶液作指示
剂( )

[解析] 溶液遇呈红色,当 反应完全时,红色褪去,指示达到
滴定终点,正确。
(4)用酸性溶液滴定 溶液时, 不需要指示剂,滴定终点时
溶液由粉红色变为无色( )
×
[解析] 酸性溶液滴定 溶液时,滴定终点的溶液由无色变为
粉红色,错误。
(5)使用酸性 溶液滴定
溶液,滴定终点时消耗 溶液恰好为
( )
×
[解析] 酸性溶液滴定相同浓度的 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
酸性溶液的体积为 ,此时溶液仍为无色,需再加半滴标准液,
才能呈现颜色变化,故标准液体积比 多半滴,错误。
题组一 氧化还原滴定
1.[2025·湖南师大附中检测] 锑白,两性氧化物 可用作白色颜
料和阻燃剂。一种制备 的实验步骤如下:
.按如图所示装置安装仪器
(夹持仪器略),检查气密性,添
加试剂、通入 ,得到固液混合
物。
.向容器A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
搅拌一段时间,过滤、洗涤、在
下烘干。
取产品于锥形瓶中,用盐酸等试剂预处理后,用 碘标准
液滴定。接近终点时加入2滴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终点,消耗碘标
准液。反应原理: 。
(1)滴定终点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入最后半滴碘标准液,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解析] 滴定终点时有碘过量,淀粉遇碘变蓝,颜色变化为无色变为蓝
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2)产品中 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 _____%。
[解析] 根据可以确定 原子物质的量为
,从而求出 元素质量分数为

2.为了测定摩尔盐产品的纯度,称取 样
品溶于水,配制成溶液,用浓度为的酸性 溶
液滴定。每次所取待测液体积均为 ,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5.52 25.02 24.98
(1)滴定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入最后半滴酸性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内不褪色
(2)通过实验数据计算该产品的纯度:____________(用含字母 、
的式子表示)。上表第一次实验中记录的数据明显大于后两次,其
原因可能是____。
A.俯视刻度线读取滴定终点时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
B.滴定前滴定管尖嘴有气泡,滴定结束无气泡
C.第一次滴定用的锥形瓶用待装液润洗过,后两次未润洗
D.该酸性高锰酸钾标准液保存时间过长,有部分变质,浓度降低
[解析] 滴定原理为与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次实验中数据误差较大,应舍去,先用第二次消耗酸性 溶
液的体积计算,消耗酸性溶液的体积为,根据关系式
得,所取 待测液中

同理用第三次消耗酸性 溶液的体积计算得
,则
,则 产品中
,故该产
品的纯度为 。
【答题规范】
滴定终点判断的规范描述
当加入最后半滴 标准溶液后,溶液由 色变成 色,且半分
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
文字描述的三个关键点:
(1)最后半滴:必须说明是加入“最后半滴”溶液。
(2)颜色变化:必须说明加入“最后半滴”溶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3)半分钟:必须说明溶液颜色变化后“半分钟内不再恢复原来的颜色”。
题组二 沉淀滴定法
3.[2024·北京朝阳区一模] 分析化学中以为指示剂,用 标
准溶液滴定溶液中的,测定 。
已知:溶液中存在平衡: ;
时,, 为砖红色沉淀,
, 为白色沉淀。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中先产生白色沉淀,滴定终点时产生砖红色沉淀
B.产生白色沉淀时,存在
C.当产生砖红色沉淀时,若, 已沉
淀完全
D.滴定时应控制溶液在合适范围内,若 过低,会导致测定结果
偏低

[解析] 以为指示剂,则硝酸银应该先和 反应,然后再与
反应,故实验中先产生白色沉淀,滴定终点时产生砖红色沉淀,
A正确;
白色沉淀是 ,存在沉淀溶解平衡: ,
B正确;
当 时,此时

则,故
沉淀完全,C正确;
根据 ,则滴定时若过低,则铬酸根
离子浓度低,需要更多的 ,消耗更多的硝酸银,会导致测定结果
偏高,D错误。
4.沉淀滴定法测定产品(三氯六氨合钴)中 的质量分
数:
ⅰ.准确称取的产品,配制成溶液,移取 于锥形瓶中;
ⅱ.滴加几滴溶液为指示剂,用 溶液滴定至终点;
ⅲ.重复滴定三次,消耗溶液体积的平均值为 ,计算晶体中
的质量分数。
已知溶解度:为, (砖红色)为

(1)ⅱ中,滴定至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入最后半滴标准液,溶液中出现砖红色沉淀,半分钟内不消失
[解析] 由题可知:的溶解度小于 的溶解度,所以在滴加
溶液时,先与反应生成沉淀,当 消耗完时再与
结合,所以滴定终点时与 结合生成砖红色沉淀。
(2)制备的晶体中 的质量分数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
(列计算式即可)。
[解析] 由沉淀的化学式可知:反应时与 物质的量之比为
,滴定时消耗 的物质的量为
,则溶液中 物质
的量为,溶液中 的质量为
,故晶体中的质量分数为 。
经典真题·明考向
1.[2022·河北卷] 某水样中含一定浓度的
、 和其他不与酸碱反应的离子。
取水样,用的
溶液进行滴定,溶液随滴加 溶液体积
的变化关系如图(混合后溶液体积变
化忽略不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水样中
B.点处
C.当时,溶液中
基本保持不变
D.曲线上任意一点存在

[解析] 向含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盐酸时,先
后发生反应、 ,则滴定时溶
液 会发生两次突跃,第一次突跃时碳酸根离子与盐酸恰好反应生成
碳酸氢根离子,第二次突跃时碳酸氢根离子与盐酸恰好反应生成碳酸,
由图可知,滴定过程中溶液 第一次发生突跃
时,加入盐酸的体积为,由离子方程式
可知,水样中碳酸根离子的
浓度为,
溶液 第二次发生突跃时,加入盐酸的体积为 ,则水样中碳
酸氢根离子的浓度为 。
由分析可知,水样中碳酸根离子的浓度为,故A错误;
由分析可知, 点为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
恰好反应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可溶性碳酸
氢盐溶液中质子守恒关系为

故B错误;
由分析可知,水样中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
为 ,当盐酸体积
时,只发生反应
,滴定时溶液中碳酸
氢根离子浓度为
,则滴定时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基本不变,故C正确;
由分析可知,水样中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浓度之和为
,由元素守恒可知,水样中

滴加盐酸会使溶液体积增大,则溶液中
会小于
,故D错误。
2.[2023·山东卷] 一定条件下,乙酸酐
醇解反应 可
进行完全,利用此反应定量测定有机醇 中的羟基含量,实验过
程中酯的水解可忽略。实验步骤如下:
①配制一定浓度的乙酸酐-苯溶液。
②量取一定体积乙酸酐-苯溶液置于锥形瓶中,加入 样品,充
分反应后,加适量水使剩余乙酸酐完全水解:

③加指示剂并用 甲醇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标
准溶液 。
④在相同条件下,量取相同体积的乙酸酐-苯溶液,只加适量水使乙酸
酐完全水解;加指示剂并用 甲醇标准溶液滴定至终
点,消耗标准溶液 。
(1)对于上述实验,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进行容量瓶检漏时,倒置一次即可
B.滴入半滴标准溶液,锥形瓶中溶液变色,即可判定达滴定终点
C.滴定读数时,应单手持滴定管上端并保持其自然垂直
D.滴定读数时,应双手一上一下持滴定管

[解析] 进行容量瓶检漏时,倒置一次,然后正立,玻璃塞旋转180度
后再倒置一次,故A错误;
滴入半滴标准溶液,锥形瓶中溶液变色,且半分钟内不变回原色,才
是达到滴定终点,故B错误;
滴定读数时,应单手持滴定管上端无刻度处,并保持其自然垂直,眼
睛平视,故C正确,D错误。
(2) 样品中羟基含量(质量分数)计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析] 设步骤②中与发生醇解反应的乙酸酐的物质的量为 ,完
全水解的乙酸酐的物质的量为 ,乙酸酐发生醇解和完全水解反应产
生的的物质的量与步骤③消耗 的物质的量相同,则
;
步骤④中乙酸酐发生完全水解反应产生的的物质的量与消耗
的物质的量相同,则 ,联立(1)
(ⅱ)式可得 ,根据乙酸酐的醇解反应可知,
,则 样品中羟基含量(质量分数)
,故A正确。
(3)根据上述实验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用乙酸代替乙酸酐进行上述实验
B.若因甲醇挥发造成标准溶液浓度发生变化,将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C.步骤③滴定时,不慎将锥形瓶内溶液溅出,将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D.步骤④中,若加水量不足,将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解析] 由(2)分析可知, 样品中羟基含量(质量分数)
。乙酸与醇的酯化反应可逆,不能用乙酸代替乙
酸酐进行上述实验,故A错误;
若甲醇挥发,则 甲醇标准溶液的偏大,消耗
甲醇标准溶液的体积偏小,将导致测定结果偏小,故B正确;
步骤③滴定时,不慎将锥形瓶内溶液溅出,消耗甲醇标准溶液
的体积减小,则 偏大,测定结果偏大,故C错误;
步骤④中,若加水量不足,未水解的乙酸酐与甲醇发生醇解反应,生
成乙酸的物质的量偏小,消耗 甲醇标准溶液的体积偏小,
则 偏小,测定结果偏小,故D错误。
3.[2022·湖南卷] 室温时,用的标准 溶液滴定
浓度相等的、和 混合溶液,通过电位滴定法获得
与 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忽略沉淀对离子的吸附
作用。若溶液中离子浓度小于 时,认为该离子沉
淀完全。,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点:有白色沉淀生成
B.原溶液中的浓度为
C.当沉淀完全时,已经有部分 沉淀
D.点:

[解析] 向浓度相等的、和混合溶液中滴加 溶液,根据
三种沉淀的溶度积常数,三种离子沉淀的先后顺序为、、 ,
根据关系曲线可知,当滴入硝酸银溶液时, 恰好沉淀完全,
此时共消耗硝酸银的物质的量为

所以、和 的物质的量均为,
图中前2个突跃点,对应的 分别为
和。
最小,可知先沉淀, 沉淀是黄色的,所以 点有黄色
沉淀生成,A错误;
原溶液中 的物质的量为,则的浓度为
,B错误;
当 沉淀完全时,溶液中的


,则已经有部分
沉淀,C正确;
点加入了过量的硝酸银溶液,浓度
最大,则 点各离子浓度为
,D错误。
4.[2024·山东卷节选] 利用“燃烧-碘酸钾滴定法”测定钢铁中硫含量的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装置略)。
实验过程如下:
①加样:将 样品加入管式炉内瓷舟中(瓷舟两端带有气孔且有
盖),聚四氟乙烯活塞滴定管内预装略小于的
碱性标准溶液,吸收管内盛有盐酸酸化的淀粉水溶液,向 内滴入适
量 碱性标准溶液,发生反应:
,使溶液显浅蓝色。
②燃烧:按一定流速通入 ,一段时间后,加热并使样品燃烧。
③滴定:当 内溶液浅蓝色消退时(发生反应:
),立即用 碱性标准溶液滴定
至浅蓝色复现。随不断进入 ,滴定过程中溶液颜色“消退-变蓝”不
断变换,直至终点。
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 由题中信息可知,利用“燃烧-碘酸钾滴定法”测定钢铁中的硫含
量,氧气经干燥、净化后通入管式炉中,将钢铁中的硫氧化为 ,
然后将生成的导入碘液中吸收,通过消耗 碱性标准溶液的体
积来测定钢铁中硫的含量。
(1)取的碱性溶液和一定量的 固体,
配制 碱性标准溶液,下列仪器必须用到的是_____
(填标号)。
A.玻璃棒 B. 锥形瓶
C. 容量瓶 D.胶头滴管


[解析] 取的碱性溶液和一定量的 固
体,配制碱性标准溶液(稀释了50倍后 的浓度为
),需要用碱式滴定管或移液管量取
的碱性溶液,需要用一定精确度的天
平称量一定质量的固体,需要在烧杯中溶解 固体,溶解时要用玻
璃棒搅拌,需要用 容量瓶配制标准溶液,需要用胶头滴管定
容,因此,所给仪器必须用到的是 。
(2)该滴定实验达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滴定消耗 碱性标
准溶液 ,样品中硫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用代数式表示)。
当加入最后半滴碱性标准溶液后,溶液由无色突变为蓝色且内不变色
[解析] 当消耗完后,过量的半滴碱性标准溶液与 再次反应
生成 ,溶液变蓝,因此,该滴定实验达终点的现象是当加入最后半
滴碱性标准溶液后,溶液由无色突变为蓝色且内不变色;
由 元素守恒及 、
可得关系式
,若滴定消耗碱性标准溶液 ,则

,样
品中硫的质量分数是 。
(3)若装置D中瓷舟未加盖,会因燃烧时产生粉尘而促进 的生成,
粉尘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
若装置 冷却气体不充分,可能导致测定结果偏大,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滴定过程中,有少量不经直接将氧化成 ,测定结果
会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催化剂
通入的气体温度过高,导致部分升华,从而消耗更多的碱性标准溶液
不变
[解析] 若装置D中瓷舟未加盖,燃烧时产生的粉尘能催化 的氧化
反应从而促进 的生成,因此,粉尘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是催化剂;
若装置冷却气体不充分,则通入的气体温度过高,可能导致部分
升华,消耗更多 碱性标准溶液,从而可能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若滴定过程中,有少量不经直接将氧化成 ,从电子转
移守恒的角度分析,得到被还原为 ,仍能得到关系式
,测定结果不变。
1.室温下向溶液中逐滴加入 的一
元酸溶液,溶液 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 点(横坐标为10)溶液中离子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填“ ”“ ”或“
”) 。
[解析] 当加入溶液体积为时, 恰好
完全反应,溶质为,此时溶液,表明
会水解,即 为弱酸。
故点 溶液中离子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
由元素守恒可得 。
(2)点溶液中,___(填“ ”“ ”或“”) 。
[解析] 点溶液呈中性, ,由电荷守恒可得
,则 。
(3)点溶液中,___(填“ ”“ ”或“”) 。
[解析] 点溶液为等浓度的、 的
混合溶液,且溶液呈酸性,表明的电离
程度大于的水解程度,因此

(4)以下滴定操作会导致 偏大的是___。
A.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B.锥形瓶洗涤后没有干燥
C.滴定时锥形瓶中有待测液溅出
D.滴定开始前读数时平视,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

[解析] 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溶液体积将偏大,A符合题意;
锥形瓶洗涤后没有干燥不会影响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因此不会
影响 溶液体积,B不符合题意;
滴定时锥形瓶中有待测液溅出会导致的量偏小,滴定所消耗的
溶液体积将偏小,C不符合题意;
滴定开始前读数时平视,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会使读数偏小,使 溶液
体积偏小,D不符合题意。
2.过氧化氢的水溶液适用于医用、环境和食品消毒。某兴趣小组同学
用的酸性 标准溶液滴定试样中的过氧化氢,反
应原理为 。
(1)滴定前是否需要滴加指示剂?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滴定达到终点的现象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为紫色,自身可作指示剂
加入最后半滴酸性标准溶液,锥形瓶内溶液恰好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30秒内溶液不褪色
(2)用移液管移取 试样置于锥形瓶中,重复滴定四次,每
次消耗酸性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体积如下表所示。
滴定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17.10 18.10 18.00 17.90
计算试样中过氧化氢的浓度为________ 。
[解析] 由于第一次数据误差过大,故舍去;其他三组数据的平均值为
, ,即

故 。
(3)下列操作能使结果偏大的是_____。
A.滴定管未润洗即装入标准溶液
B.滴定过程中开始仰视,后来俯视读数
C.滴定过程中锥形瓶中不慎有液体溅出
D.滴定开始时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3.[2025·湖南长沙一中检测] 莫尔法是用作指示剂,用 标
准溶液测定(或 )浓度的方法。现用莫尔法测定亚硝酰氯样品
中 的纯度,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配制 溶液。
步骤2:标定溶液。准确称取干燥的 固体于烧杯中,
用蒸馏水溶解后,转移至 容量瓶中,并洗涤再转移、定容、摇
匀。取3份所配溶液,每份 ,分别置于锥形瓶中,加
水、适量溶液,在不断摇动下用 溶液滴定至终点
(砖红色)]。实验测得三次滴定消耗
溶液体积的平均值为 。
步骤3:测定亚硝酰氯样品中的纯度。取 样品,溶于蒸
馏水(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氯化物和两种氮的氧化物,其中一种呈
红棕色),配成溶液,准确量取 溶液于锥形瓶中;加
入适量溶液作指示剂,用上述 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
耗标准溶液的体积为 。
对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配制好的 溶液贮存于带玻璃塞的棕色广口瓶中
B.可用移液管移取 溶液于锥形瓶中,使用时应用手握住
移液管的中部
C.滴定管使用前应“检漏”,向管内注入少量水,观察滴定管口及旋塞
是否有水渗出,若不渗水即可使用
D. 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解析] 由于见光易分解,所以配制好的 溶液应贮存于带玻璃塞
的棕色细口瓶中,溶液不贮存在广口瓶中,A错误;
可用移液管移取 溶液于锥形瓶中,使用时用右手的拇指和中指
捏住移液管的上端,将管的下口插入欲吸取的溶液中,插入深度一般为
,而不能用手握住移液管的中部,B错误;
滴定管使用前应“检漏”,向管内注入少量水,观察滴定管口及旋塞是否有水
渗出,若不渗水,需迅速旋转活塞 再观察,不渗水才可使用,C错误;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则其离子方程式为 ,D正确。
Exercise
作业手册
考点一 酸碱中和滴定原理及误差分析
1.[2024·山东齐鲁名校联盟联考]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选用如图甲所示的仪器,准确量取
一定体积的 标准溶液
B.中和滴定时,滴定管用所盛装的反
应液润洗 次
C.如图乙所示,记录滴定终点读数为
D.按如图丙所示进行中和滴定实验

[解析] 具有强氧化性,所以
不能用碱式滴定管量取,而应该选用
酸式滴定管,A错误;
中和滴定时,滴定管用所盛装的反应
液润洗 次,以保证溶液浓度的准确性,B正确;
酸式滴定管的读数从上到下依次增大,且要读到小数点后两位,根据
图示数据,可读出其终点读数为 ,C错误;
滴定氢氧化钠待测液时,需用酸液,即标准液需装在酸式滴定管中,
而不是图示的碱式滴定管中,D错误。
2.下列滴定中,指示剂的选择或滴定终点颜色变化中错误的是( )
提示: 、

选项 滴定管中的溶液 锥形瓶中的溶液 指示剂 滴定终点颜色变化
A 酚酞
B 盐酸 氨水 甲基橙
C 无
D 碘水 淀粉

[解析] 氢氧化钠溶液滴定醋酸溶液时,恰好中和时生成醋酸钠,此时溶
液显碱性,所以选择碱性条件下变色的指示剂——酚酞,终点颜色变化
为无色 粉红色,A正确。
盐酸滴定氨水时,恰好中和时生成氯化铵,此时溶液显酸性,所以选择
酸性条件下变色的指示剂——甲基橙,终点颜色变化为黄色 橙色,
B正确。
根据题给已知反应,可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亚硫酸钾的原理进行
滴定,亚硫酸钾被完全氧化后,过量的高锰酸钾使溶液显粉红色,C正确。
用碘水滴定硫化钠溶液,淀粉作指示剂,开始时溶液无色,硫化钠被完
全消耗后,过量的碘水使淀粉显蓝色,所以滴定终点的颜色变化为
无色 蓝色,D错误。
3.[2025·广东佛山调研] 常温下,用 标准液滴定未
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曲线如图甲实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定过程中,眼睛注视滴定管内液面变化
B.若用酚酞作指示剂,加入最后半滴
标准液,溶液恰好变红,一定达到滴定终点
C.装 标准液时,用图乙所示方法排除
滴定管内的气泡
D.若用该 溶液滴定与盐酸相同浓度的
醋酸,可用虚线表示滴定曲线,滴定终点
是 点



[解析] 滴定过程中,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溶液
颜色变化,以便及时判断滴定终点,A错误;
若用酚酞作指示剂,加入最后半滴 标准
液,溶液恰好变红,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到达
滴定终点,B错误;
装 标准液时,采用碱式滴定管,可用图
乙所示方法排除滴定管内的气泡,C正确;
相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因为盐酸是强酸,电
离出的氢离子比醋酸多, 小于醋酸,曲线起点应在实线上方,D错误。


4.某学生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
溶液时,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请填写下列空白:
(1)用标准盐酸滴定待测的 溶液时,左手控制酸式滴定管的活
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因加
入半滴盐酸后,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并__________________为止。
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
在半分钟内不变色
(2)下列操作中可能使所测 溶液的浓度数值偏低的是___
(填字母)。
A.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就直接注入标准盐酸
B.滴定前盛放 溶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没有干燥
C.酸式滴定管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D.读取盐酸体积时,开始仰视读数,滴定结束时俯视读数

(3)某学生根据3次实验分别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
滴定次 数 滴定前刻度 滴定后刻度 溶液体积
第一次 25.00 0.00 26.11 26.11
第二次 25.00 1.56 30.30 28.74
第三次 25.00 0.22 26.31 26.09
依据上表数据列式计算该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答案] ;
第二次数据误差较大,舍去;
同理 ,

考点二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分析
5.[2025·广东深圳联考] 室温下,用 的一水合二甲胺
溶液(一水合二甲胺在水中的电离与一水合氨相似)滴
定盐酸。溶液 随加入一水合二甲胺溶液体积变化
曲线如图所示(忽略溶液混合时的体积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本实验应该选择酚酞作指示剂
B.,
C.、两点的溶液中, 不相等
D. 点溶液中存在:

[解析] 用一水合二甲胺溶液滴定盐酸达到滴定终点时生成强酸弱碱盐
,溶液呈酸性,应该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A错误;
起点对应溶液为盐酸,故, 点时一水合二甲胺溶液
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质为强酸弱碱盐 ,水解显酸性,
故,B错误;
、两点溶液的温度相同,故相等,C错误;
点溶液的溶质为等浓度的和 ,根据元素
守恒有 ,D正确。
6.[2024·浙江义乌中学检测] 如图曲线和 是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相互
滴定的滴定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B. 点时反应恰好完全,溶液呈中性
C.曲线 是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定曲线
D.酚酞不能用作本实验的指示剂

[解析] 依据曲线的起点可判断盐酸和 溶液的浓度均为
,曲线为溶液滴定盐酸的滴定曲线,曲线 为盐酸
滴定 溶液的滴定曲线,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既可用甲基橙也
可用酚酞作指示剂。
7.时,用的 溶液滴
定 的一元强酸甲溶
液和一元弱酸乙溶液,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曲线 Ⅰ 代表的滴定最好选用甲基橙作指示

B.曲线 Ⅱ 为 溶液滴定一元弱酸乙溶液
C.电离常数(乙)
D.图像中的

[解析] 根据两种酸的浓度均为 以及曲线Ⅰ、Ⅱ的起点对
应的可知,曲线Ⅰ为溶液滴定一元弱酸乙溶液,曲线Ⅱ为
溶液滴定一元强酸甲溶液,B项错误;
曲线Ⅰ滴定终点时溶液为碱性,故应选取酚酞作指示剂,A错误;
由 点可知,滴定前一元弱酸乙溶液中 ,故
, C正确;
由曲线Ⅱ可知,一元强碱溶液滴定一元强酸溶液
达到滴定终点时,, ,D错误。
8.[2025·湖北襄阳五中检测] 常温下,向浓度均为 、体积
均为的两种一元酸、 溶液中,分别滴入
溶液, 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点:
B.点:
C.滴至时,消耗溶液的体积:
溶液 溶液
D.滴入 溶液时,溶液中水的
电离程度:溶液 溶液

[解析] 据图可知,浓度均为的、溶液的 都大于1,
说明和均为弱酸,点加入溶液的体积为, 与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则根据元素守恒得
,A错误;
点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

由图知 ,则有
,B正确;
据图可知,浓度均为的、 溶液的大小关系为
,说明酸性: ,所以滴至时,消耗
溶液的体积:溶液 溶液,C正确;
滴入溶液时,和均恰好完全反应分别得到 溶液
和溶液,因酸性:,
则的水解程度小于 的水解
程度,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溶液 溶液,D正确。
考点三 酸碱中和滴定的拓展应用
9.[2024·湖北黄石统考] 钛白粉 广泛用于颜料、油漆和造纸等,
实验测定样品中 纯度的步骤如下:
①称取样品,在酸性条件下充分溶解,加入适量铝粉将 还原
为 。
②过滤并洗涤,将所得滤液和洗涤液合并配制成 溶液。取
所配溶液于锥形瓶中,滴加几滴 溶液,用浓度为
的标准溶液滴定,将转化成 ,重复
操作3次,平均消耗 标准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
的是( )
A.步骤①中加入铝粉的离子方程式为
B.步骤②中用碱式滴定管盛放 标准溶液
C.步骤②中,加入半滴标准液,溶液由无色变红色,即可判定达滴定
终点
D.样品中的质量分数为

[解析] 被还原为,单质变成 ,离子方程式为
,A错误;
标准溶液显酸性,应用酸式滴定管盛放,B错误;
变色稳定后才能判断为滴定终点,加入半滴标准液,溶液由无色变红
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可判定达滴定终点,C错误;
根据反应过程可建立关系式: ,
滴定消耗 ,原样品中
,则样品中 的质
量分数为 ,D正确。
10.常温下,用的 溶液滴定
溶液,以 为指示剂,测得溶液
中、随加入 溶液的体积变化
如图所示。已知:当溶液中离子
浓度小于等于 ,
则该离子沉淀完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常温下,的数量级为
B.滴定中指示剂的有效浓度应维持在
C.该滴定需在强酸性条件下进行
D.饱和溶液与饱和溶
液相比,后者的 大

[解析] 根据图像,当 时,
溶液中

则的溶度积常数 数量级为
,A正确;
溶液中沉淀完全时 ,形成 时,所需

B正确;
指示剂使用的是,溶液中存在 ,
如果溶液为强酸性,则易形成,
如果溶液是碱性的,则易产生 ,因此
溶液需维持在中性或弱碱性,C错误;
饱和 溶液中银离子浓度为
,饱和 溶液中银离子的浓度为

D正确。
11.生产和实验中广泛采用甲醛法测定饱和食盐水样品中的 含量。
利用的反应原理为 (一元酸)
。实验步骤如下:
①甲醛中常含有微量甲酸,应先除去。取甲醛 于锥形瓶,加入
滴指示剂,用浓度为的 溶液滴定,滴定管的初始
读数为,当锥形瓶内溶液呈微红色时,滴定管的读数为 。
②向锥形瓶中加入饱和食盐水试样,静置 。
③用上述滴定管中剩余的 溶液继续滴定锥形瓶内溶液,至溶液
呈微红色时,滴定管的读数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步骤①中的指示剂可以选用酚酞溶液
B.步骤②中静置的目的是使和 完全反应
C.步骤②若不静置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D.饱和食盐水中的

[解析] 步骤①中用 溶液滴定甲酸,滴定终点时生成甲酸钠,溶
液呈碱性,酚酞的变色范围为 ,所以指示剂可选用酚酞溶
液,故A正确;
步骤②中静置1分钟的目的是使和 完全反应,从而减小实验
误差,故B正确;
步骤②若不静置, 没有完全反应,导致消耗 标准液体积偏小,
测定结果偏低,故C错误;
反应(一元酸) 中产生
的和消耗溶液的体积为 ,则饱和食盐
水中的 ,故D正确。
12.[2024·河北邢台部分示范高中联考] 为无色结晶,有毒;
水中的溶解度为、 。实验室用毒重石
(主要含,及少量、、 等杂质)经过加工处理,
可制得 晶体。其实验步骤如下:
Ⅰ .样品分解:称取毒重石矿粉于烧杯中,加入稍过量的 溶
液,下加热搅拌 ,待充分反应后,冷却,过滤。
Ⅱ .除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 溶液,有黑色沉淀生成,过滤。
Ⅲ .结晶:将步骤 Ⅱ 的 滤液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抽滤,
用____和____各洗涤晶体 次,自然晾干。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 Ⅰ 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部分固体溶解,同时溶液中逸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解析] 步骤Ⅰ,向毒重石中加入稍过量的氯化铵溶液,共热浸取的目
的是将碳酸钡转化为氯化钡,实验中碳酸钡与氯化铵溶液反应生成氯
化钡、水、二氧化碳和氨气,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部分固体溶解,
同时溶液中逸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步骤 Ⅱ 检验 是否完全沉淀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过滤中,下列仪器必须用到
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与普通过滤相比,步骤
Ⅲ 抽滤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溶液,若产生黑色沉淀,则未完全沉淀,反之,则已完全沉淀
玻璃棒、烧杯、漏斗
过滤速率快,分离彻底
[解析] 若溶液中铅离子未完全沉淀,向溶液中继续加入硫化钡溶液,
会有黑色沉淀生成,具体操作为静置,取上清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
管中加入适量 溶液,若产生黑色沉淀,则铅离子未完全沉淀,反
之,则已完全沉淀;
在过滤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为漏斗、烧杯、玻璃棒,不需要用到
酒精灯、容量瓶和锥形瓶;与普通过滤相比,步骤Ⅲ采用抽滤的方法
分离得到二水氯化钡晶体的优点是过滤速率快,分离彻底,易于得到
二水氯化钡。
(3)完善步骤 Ⅲ 的实验步骤:“用___和___各洗涤晶体 次”。
A.冷水 B. 热水
C.无水乙醇 D. 盐酸
A
C
[解析] 结晶的操作为氯化钡溶液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抽滤、用冷
水和乙醇各洗涤晶体 次,自然晾干得到二水氯化钡晶体。
(4)样品分解时,不选用酸性更强且等量的盐酸替代 溶液,可
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量,步骤Ⅱ易产生有毒气体
[解析] 盐酸能与硫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有毒的硫化氢气体,所以样
品分解时,不选用酸性更强且等量的盐酸替代氯化铵溶液。
(5) 纯度的测定。某学生查阅资料:
,代表、、等, 代
表 的阴离子,设计如下纯度测量方案:
步骤 Ⅰ:准确称取粗品并用 水溶解。
步骤 Ⅱ:用的标准溶液滴定其中的 。
步骤 Ⅲ:重复滴定次,记录每次消耗 标准溶液的体积,
平均每次滴定消耗标准溶液 。
①产品中的纯度____
(保留两 位有效数字),为滴定时采
用如图所示的侧边自动定零位滴定管,
结合该装置的使用说明书分析其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80
自动调零代替手动操作,可以减少人
为误差
[解析] 滴定消耗的 溶液的平均体积为
,则 的物质的量为
,则 的物质
的量也为,质量为 ,
产品中的纯度为 ;
由题给信息可知,滴定时采用自动定零位滴定管
可以自动调零,代替手动操作,可以减少人为误
差。
②下列选项所涉及内容会导致 含量的测定值偏高的是____
(填序号)。
.未干燥锥形瓶
标准溶液久置部分失效
.滴定终点时滴定管尖嘴中产生气泡
.杂质可与 反应
[解析] 未干燥锥形瓶,不影响溶质的物质的量,对测定结果无影响,
错误;
标准溶液久置部分失效会使消耗 标准溶液体积偏大,
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正确;
滴定终点时滴定管尖嘴中产生气泡会使消耗标准溶液体积偏
小,导致测定结果偏低, 错误;
杂质可与反应,消耗 标准溶液体积偏大,导致测定结
果偏高, 正确。
快速核答案
第35讲 酸碱中和滴定及拓展应用
考点一 酸碱中和滴定的基本原理
夯实必备知识
1.体积 滴定终点
2.(1)酸式 碱式 (3)①0.01 ②酸式 氧化性物质易腐蚀橡胶管
碱式 碱性物质易腐蚀玻璃,致使玻璃活塞无法打开
③是否漏水 “0” 刻度 “0”刻度以下的某刻度
3.(1)红色 紫色 蓝色 红色 橙色 黄色 无色 粉红色 红色
(2)②酚酞 ③甲基橙 ④甲基橙 酚酞 ⑤粉红色
4.(2)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 (3)粉红 无 半分钟 标准液
(4)
5.偏大 偏小
【对点自测】
(1)√ (2)√ (3)× (4)√ (5)√

提升关键能力
题组一 酸碱中和滴定原理分析
1.C 2.D
题组二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操作及误差分析
3.C 4.A
教考衔接7 滴定曲线的分析及应用
链接高考
例.C
衍生应用
应用1 强碱滴定弱酸(模型直接考查)
1.D
应用2 强碱滴定酸性不同两酸(模型叠加考查)
2.A
考点二 酸碱中和滴定的拓展应用
夯实必备知识
1.粉红 蓝色 2.沉淀剂 小
【对点自测】
(1)× (2)√ (3)√ (4)× (5)×
提升关键能力
题组一 氧化还原滴定
1.(1)加入最后半滴碘标准液,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且半分钟内不
褪色 (2)
2.(1) 加入最后半
滴酸性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内不褪色
(2)
题组二 沉淀滴定法
3.D
4.(1)加入最后半滴标准液,溶液中出现砖红色沉淀,半分钟
内不消失 (2)
经典真题·明考向
1.C
2.(1)C (2)A (3)B
3.C
4.(1)AD (2)当加入最后半滴碱性标准溶液后,溶液由无色
突变为蓝色且内不变色
(3)催化剂 通入的气体温度过高,导致部分升华,从而消耗更多的碱性标准溶液 不变
教师备用习题
1.(1), (2) (3)
(4)A
2.(1)否 溶液为紫色,自身可作指示剂,加入最后半滴酸性
标准溶液,锥形瓶内溶液恰好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30秒内溶
液不褪色
(2) (3)AD
3.D
作业手册
考点一 酸碱中和滴定原理及误差分析
1.B 2.D 3.C
4.(1)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 在半分钟内不变色 (2)D
(3)
第二次数据误差较大,舍去;
同理

考点二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分析
5.D 6.B 7.C 8.A
考点三 酸碱中和滴定的拓展应用
9.D 10.C 11.C
12.(1)部分固体溶解,同时溶液中逸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溶液,
若产生黑色沉淀,则未完全沉淀,反之,则已完全沉淀
玻璃棒、烧杯、漏斗 过滤速率快,分离彻底
(3)A C
(4)过量,步骤Ⅱ易产生有毒气体
(5)①80 自动调零代替手动操作,可以减少人为误差 ②第35讲 酸碱中和滴定及拓展应用
考点一
● 夯实必备知识
1.(2)①体积 ②滴定终点
2.(1)酸式 碱式
(3)①0.01 ②酸式 氧化性物质易腐蚀橡胶管 碱式 碱性物质易腐蚀玻璃,致使玻璃活塞无法打开 ③是否漏水 2~3 mL “0”刻度 “0”刻度以下的某刻度
3.(1)红色 紫色 蓝色 红色 橙色 黄色 无色 粉红色 红色
(2)②酚酞 ③甲基橙 ④甲基橙 酚酞 ⑤粉红色
4.(2)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
(3)粉红 无 半分钟 标准液
(4)2~3
5.偏大 偏小
【对点自测】
(1)√ (2)√ (3)× (4)√ (5)√
[解析] (2)稀盐酸呈酸性,可用酸式滴定管量取15.00 mL稀盐酸,正确。
(3)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3COOH溶液,反应到达终点时生成CH3COONa,溶液呈碱性,而甲基橙的pH变色范围为3.1~4.4,故不能用甲基橙作指示剂进行滴定,否则误差较大,应用酚酞作指示剂,错误。
(4)调控酸式滴定管的滴加速度,一手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向内扣住玻璃活塞,手心空握,正确。
(5)利用酸式滴定管中装有的标准酸溶液滴定未知碱溶液,装置使用正确。
● 提升关键能力
题组一
1.C [解析] 用0.100 0 mol·L-1HCl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终点时生成NaCl,溶液呈中性,酚酞变色范围为8.2~10,可选用酚酞作指示剂,A正确;HCl溶液呈酸性,中和滴定时,需要用酸式滴定管盛装0.100 0 mol·L-1HCl溶液,B正确;用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润洗锥形瓶2~3次,导致锥形瓶中NaOH的物质的量偏大,滴定时消耗标准液的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故锥形瓶不能润洗,C错误;滴定结束时俯视酸式滴定管读数,消耗的标准液体积读数偏小,导致测量结果偏低,D正确。
2.D [解析] NaOH溶液和CH3CO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H3COONa,CH3COO-水解使溶液显碱性,而酚酞的变色范围为8.2~10.0,比较接近。
题组二
3.C [解析] 容量瓶有瓶塞,配制时需要摇匀,所以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滴定管有旋塞或者橡胶管,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液,A正确。由于实验室中没有490 mL容量瓶,需要选用500 mL容量瓶配制1.00 mol·L-1NaOH溶液,B正确。甲基橙变色范围为3.1~4.4,颜色变化为红→橙→黄,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某未知浓度的稀硫酸,滴定前溶液为红色,达到滴定终点时不可能出现黄色变为橙色,C错误。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不需要再用待装稀硫酸润洗,若润洗,造成被滴定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增大,标准液用量偏大,则使测定浓度偏大,D正确。
4.A [解析] 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碱液润洗,相当于稀释该碱液,导致测定结果偏低,A正确;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消耗盐酸的体积偏大,导致测定结果偏高,B错误;滴定过程中滴定管内不慎有标准液滴出,消耗盐酸的体积偏大,导致测定结果偏高,C错误;滴定前俯视读数,滴定后读数正确,消耗标准盐酸的体积读数偏大,导致测定结果偏高,D错误。
教考衔接7
【链接高考】
例 C [解析] NaOH与HCl的反应为强酸与强碱的反应,恰好反应时pH=7,A项正确;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该是在pH突变范围内,尽可能减小误差,B项正确;由图示可知,甲基红变色范围在突变范围内,更接近反应终点,而甲基橙变色范围只有部分在突变范围内,则甲基橙误差会更大,C项错误; 当V(NaOH)=30.00 mL时,反应完后c(OH-)=0.02 mol·L-1,则pH=-lg (),pH=-lg (5×10-13)=13-lg 5=12.3,D项正确。
【衍生应用】
1.D [解析] c点加入KOH 溶液的体积小于10 mL,HA有剩余,而溶液呈中性,说明KA 溶液呈碱性,HA属于弱酸;d点加入KOH 溶液体积为10 mL,HA与KOH 恰好反应生成KA,而溶液呈碱性,说明A-发生水解,即HA属于弱酸,A正确。若a点pH=4,溶液中c(H+)=10-4 mol·L-1,c(A-)=c(H+)=10-4 mol·L-1,c(HA)=0.1 mol·L-1-c(A-)≈0.1 mol·L-1,则HA 的电离平衡常数为≈1×10-7,B正确。e点是按照HA与KOH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0∶15=2∶3 反应形成的溶液,根据元素守恒有2c(K+)=3c(A-)+3c(HA),根据电荷守恒有c(K+)+c(H+)=c(A-)+c(OH-),联立可得:2c(OH-)-2c(H+)=c(A-)+3c(HA),C正确。===,升高温度,A-的水解常数增大,故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D错误。
2.A [解析] NaOH溶液滴定HX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碱性,甲基橙在酸性时就变色,故NaOH消耗量会减小,测定结果偏低,A正确;0.100 0 mol·L-1 NaOH溶液与20 mL酸恰好反应时消耗碱的体积为20.00 mL,所以酸的浓度都是0.100 0 mol·L-1,根据图像起点纵坐标可知,HX为弱酸,HY为强酸,B、C错误;a点对应溶质是NaX和HX,HX为弱电解质,b点对应溶质是NaY和HY,HY是强电解质,虽然各物质的浓度都相同,但是溶液中离子浓度不相同,故导电性不同,D错误。
考点二
● 夯实必备知识
1.(3)①粉红 ②蓝色
2.(2)沉淀剂 小
【对点自测】
(1)× (2)√ (3)√ (4)× (5)×
[解析] (1)H2O2溶液滴定KI溶液,滴定开始后即有I2生成,溶液变蓝,不能指示滴定终点,错误。
(2)KMnO4溶液本身呈现紫红色,当其变为无色时,即指示达到滴定终点,正确。
(3)KSCN溶液遇Fe3+呈红色,当Fe3+反应完全时,红色褪去,指示达到滴定终点,正确。
(4)酸性KMnO4溶液滴定H2O2溶液时,滴定终点的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错误。
(5)酸性KMnO4溶液滴定相同浓度的H2C2O4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酸性KMnO4溶液的体积为4 mL,此时溶液仍为无色,需再加半滴标准液,才能呈现颜色变化,故标准液体积比4 mL多半滴,错误。
● 提升关键能力
题组一
1.(1)加入最后半滴碘标准液,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2)
[解析] (1)滴定终点时有碘过量,淀粉遇碘变蓝,颜色变化为无色变为蓝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2)根据Sb3++I2Sb5++2I-可以确定Sb原子物质的量为cV×10-3 mol,从而求出Sb元素质量分数为×100%=%。
2.(1)Mn+5Fe2++8H+Mn2++5Fe3++4H2O 加入最后半滴酸性KMnO4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30 s内不褪色
(2)×100% BC
[解析] (2)滴定原理为Mn与Fe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第一次实验中数据误差较大,应舍去,先用第二次消耗酸性KMnO4溶液的体积计算,消耗酸性KMnO4溶液的体积为25.02 mL,根据关系式Mn~5Fe2+得,所取25.00 mL待测液中n1(Fe2+)=5n1(Mn)=5×0.025 02 L×c mol·L-1=0.125 1c mol,同理用第三次消耗酸性KMnO4溶液的体积计算得n2(Fe2+)=0.124 9c mol,则n(Fe2+)===0.125c mol,则a g产品中n[(NH4)2SO4·FeSO4·6H2O]=×0.125c mol=2.5c mol,故该产品的纯度为×100%=×100%。
题组二
3.D [解析] 以K2CrO4为指示剂,则硝酸银应该先和Cl-反应,然后再与Cr反应,故实验中先产生白色沉淀,滴定终点时产生砖红色沉淀,A正确;白色沉淀是AgCl,存在沉淀溶解平衡:AgCl(s)Ag+(aq)+Cl-(aq),B正确;当c(Cr)=5.0×10-3 mol·L-1时,此时c(Ag+)==mol·L-1=2.0×10-5 mol·L-1,则c(Cl-)== mol·L-1=9×10-6 mol·L-1,故Cl-沉淀完全,C正确;根据2Cr+2H+Cr2+H2O,则滴定时若pH过低,则铬酸根离子浓度低,需要更多的Ag+,消耗更多的硝酸银,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D错误。
4.(1)加入最后半滴AgNO3标准液,溶液中出现砖红色沉淀,半分钟内不消失
(2)×100%
[解析] (1)由题可知:AgCl的溶解度小于Ag2CrO4的溶解度,所以在滴加AgNO3溶液时,Ag+先与Cl-反应生成AgCl沉淀,当Cl-消耗完时再与Cr结合,所以滴定终点时Ag+与Cr结合生成砖红色沉淀。(2)由AgCl沉淀的化学式可知:反应时Ag+与Cl-物质的量之比为1∶1,滴定时消耗AgNO3的物质的量为c mol·L-1×V×10-3 L=cV×10-3 mol,则20.00 mL溶液中Cl-物质的量为cV×10-3 mol,100 mL溶液中Cl-的质量为m=n×M=cV×10-3mol×35.5 g·mol-1×=5×35.5cV×10-3g,故晶体中Cl-的质量分数为×100%。
经典真题·明考向
1.C [解析] 向含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盐酸时,先后发生反应C+H+HC、HC+H+H2CO3,则滴定时溶液pH会发生两次突跃,第一次突跃时碳酸根离子与盐酸恰好反应生成碳酸氢根离子,第二次突跃时碳酸氢根离子与盐酸恰好反应生成碳酸,由图可知,滴定过程中溶液pH第一次发生突跃时,加入盐酸的体积为20.00 mL,由离子方程式C+H+HC可知,水样中碳酸根离子的浓度为=0.02 mol·L-1,溶液pH第二次发生突跃时,加入盐酸的体积为50.00 mL,则水样中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为=0.01 mol·L-1。由分析可知,水样中碳酸根离子的浓度为0.02 mol·L-1,故A错误;由分析可知,a点为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恰好反应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可溶性碳酸氢盐溶液中质子守恒关系为c(H2CO3)+c(H+)=c(OH-)+c(C),故B错误;由分析可知,水样中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为0.01 mol·L-1,当盐酸体积V(HCl)≤20.00 mL时,只发生反应C+H+HC,滴定时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浓度为=0.01 mol·L-1,则滴定时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基本不变,故C正确;由分析可知,水样中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浓度之和为0.03 mol·L-1,由元素守恒可知,水样中c(C)+c(HC)+c(H2CO3)=0.03 mol·L-1,滴加盐酸会使溶液体积增大,则溶液中[c(C)+c(HC)+c(H2CO3)]会小于0.03 mol·L-1,故D错误。
2.(1)C
(2)A
(3)B
[解析] (1)进行容量瓶检漏时,倒置一次,然后正立,玻璃塞旋转180度后再倒置一次,故A错误;滴入半滴标准溶液,锥形瓶中溶液变色,且半分钟内不变回原色,才是达到滴定终点,故B错误;滴定读数时,应单手持滴定管上端无刻度处,并保持其自然垂直,眼睛平视,故C正确,D错误。(2)设步骤②中与ROH发生醇解反应的乙酸酐的物质的量为x,完全水解的乙酸酐的物质的量为y,乙酸酐发生醇解和完全水解反应产生的CH3COOH的物质的量与步骤③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相同,则x+2y=cV1×10-3 mol(ⅰ);步骤④中乙酸酐发生完全水解反应产生的CH3COOH的物质的量与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相同,则2(x+y)=cV2×10-3 mol(ⅱ),联立(1)(ⅱ)式可得x=c(V2-V1)×10-3 mol,根据乙酸酐的醇解反应可知,n(ROH)=c(V2-V1)×10-3 mol,则ROH样品中羟基含量(质量分数)=×100%=×100%,故A正确。(3)由(2)分析可知,ROH样品中羟基含量(质量分数)=×100%。乙酸与醇的酯化反应可逆,不能用乙酸代替乙酸酐进行上述实验,故A错误;若甲醇挥发,则NaOH-甲醇标准溶液的c(NaOH)偏大,消耗NaOH-甲醇标准溶液的体积偏小,将导致测定结果偏小,故B正确;步骤③滴定时,不慎将锥形瓶内溶液溅出,消耗NaOH-甲醇标准溶液的体积V1减小,则×100%偏大,测定结果偏大,故C错误;步骤④中,若加水量不足,未水解的乙酸酐与甲醇发生醇解反应,生成乙酸的物质的量偏小,消耗NaOH-甲醇标准溶液的体积V2偏小,则×100%偏小,测定结果偏小,故D错误。
3.C [解析] 向浓度相等的 Cl-、 Br-和 I-混合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根据三种沉淀的溶度积常数,三种离子沉淀的先后顺序为I-、Br-、Cl-,根据关系曲线可知,当滴入4.50 mL硝酸银溶液时,Cl-恰好沉淀完全,此时共消耗硝酸银的物质的量为4.50×10-3 L×0.100 mol·L-1=4.5×10-4 mol,所以Cl-、Br-和I-的物质的量均为1.5×10-4 mol,图中前2个突跃点,对应的V(AgNO3)分别为1.5 mL和3.0 mL。Ksp(AgI)最小,可知I-先沉淀,AgI沉淀是黄色的,所以a点有黄色沉淀生成,A错误;原溶液中I-的物质的量为1.5×10-4 mol,则I-的浓度为=0.010 mol·L-1,B错误;当Br-沉淀完全时,溶液中的c(Ag+)== mol·L-1=5.4×10-8 mol·L-1,c(Cl-)=0.010 mol·L-1×≈8.3×10-3 mol·L-1,Q=c(Ag+)c(Cl-)=5.4×10-8×8.3×10-3≈4.5×10-10>Ksp(AgCl)=1.8×10-10,则已经有部分Cl-沉淀,C正确;b点加入了过量的硝酸银溶液,Ag+浓度最大,则b点各离子浓度为c(Ag+)>c(Cl-)>c(Br-)>c(I-),D错误。
4.(1)AD
(2)当加入最后半滴KIO3碱性标准溶液后,溶液由无色突变为蓝色且30 s内不变色 %
(3)催化剂 通入F的气体温度过高,导致部分I2升华,从而消耗更多的KIO3碱性标准溶液 不变
[解析] 由题中信息可知,利用“燃烧-碘酸钾滴定法”测定钢铁中的硫含量,氧气经干燥、净化后通入管式炉中,将钢铁中的硫氧化为SO2,然后将生成的SO2导入碘液中吸收,通过消耗KIO3碱性标准溶液的体积来测定钢铁中硫的含量。
(1)取20.00 mL 0.100 0 mol·L-1 KIO3的碱性溶液和一定量的KI固体,配制1000 mL KIO3碱性标准溶液(稀释了50倍后KIO3的浓度为0.002 000 mol·L-1),需要用碱式滴定管或移液管量取20.00 mL 0.100 0 mol·L-1 KIO3的碱性溶液,需要用一定精确度的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KI固体,需要在烧杯中溶解KI固体,溶解时要用玻璃棒搅拌,需要用1000 mL容量瓶配制标准溶液,需要用胶头滴管定容,因此,所给仪器必须用到的是AD。
(2)当SO2消耗完后,过量的半滴KIO3碱性标准溶液与I-再次反应生成I2,溶液变蓝,因此,该滴定实验达终点的现象是当加入最后半滴KIO3碱性标准溶液后,溶液由无色突变为蓝色且30 s内不变色;由S元素守恒及SO2+I2+2H2OH2SO4+2HI、KIO3+5KI+6HCl3I2+6KCl+3H2O可得关系式3S~3SO2~3I2~KIO3,若滴定消耗KIO3碱性标准溶液V mL,则n(KIO3)=V×10-3 L×0.002 000 mol·L-1=2.000×10-6V mol,n(S)=3n(KIO3)=3×2.000 ×10-6V mol=6.000×10-6V mol,样品中硫的质量分数是×100%=%。
(3)若装置D中瓷舟未加盖,燃烧时产生的粉尘能催化SO2的氧化反应从而促进SO3的生成,因此,粉尘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是催化剂;若装置E冷却气体不充分,则通入F的气体温度过高,可能导致部分I2升华,消耗更多KIO3碱性标准溶液,从而可能导致测定结果偏大;若滴定过程中,有少量I不经I2直接将SO2氧化成H2SO4,从电子转移守恒的角度分析,I得到6e-被还原为I-,仍能得到关系式3S~3SO2~KIO3,测定结果不变。第35讲 酸碱中和滴定及拓展应用
1.B [解析] K2Cr2O7具有强氧化性,所以不能用碱式滴定管量取,而应该选用酸式滴定管,A错误;中和滴定时,滴定管用所盛装的反应液润洗2~3次,以保证溶液浓度的准确性,B正确;酸式滴定管的读数从上到下依次增大,且要读到小数点后两位,根据图示数据,可读出其终点读数为11.80 mL,C错误;滴定氢氧化钠待测液时,需用酸液,即标准液需装在酸式滴定管中,而不是图示的碱式滴定管中,D错误。
2.D [解析] 氢氧化钠溶液滴定醋酸溶液时,恰好中和时生成醋酸钠,此时溶液显碱性,所以选择碱性条件下变色的指示剂——酚酞,终点颜色变化为无色→粉红色,A正确。盐酸滴定氨水时,恰好中和时生成氯化铵,此时溶液显酸性,所以选择酸性条件下变色的指示剂——甲基橙,终点颜色变化为黄色→橙色,B正确。根据题给已知反应,可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亚硫酸钾的原理进行滴定,亚硫酸钾被完全氧化后,过量的高锰酸钾使溶液显粉红色,C正确。用碘水滴定硫化钠溶液,淀粉作指示剂,开始时溶液无色,硫化钠被完全消耗后,过量的碘水使淀粉显蓝色,所以滴定终点的颜色变化为无色→蓝色,D错误。
3.C [解析] 滴定过程中,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以便及时判断滴定终点,A错误;若用酚酞作指示剂,加入最后半滴NaOH标准液,溶液恰好变红,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到达滴定终点,B错误;装NaOH标准液时,采用碱式滴定管,可用图乙所示方法排除滴定管内的气泡,C正确;相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因为盐酸是强酸,电离出的氢离子比醋酸多,pH小于醋酸,曲线起点应在实线上方,D错误。
4.(1)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 在半分钟内不变色 (2)D 
(3)c1(NaOH)=≈0.104 4 mol·L-1;第二次数据误差较大,舍去;同理c3(NaOH)≈0.104 4 mol·L-1,则c(NaOH)==0.104 4 mol·L-1
5.D [解析] 用一水合二甲胺溶液滴定盐酸达到滴定终点时生成强酸弱碱盐(CH3)2NH2Cl,溶液呈酸性,应该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A错误;起点对应溶液为0.1 mol·L-1盐酸,故x=1,a点时一水合二甲胺溶液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质为强酸弱碱盐(CH3)2NH2Cl,水解显酸性,故y<7,B错误;a、b两点溶液的温度相同,故KW相等,C错误;b点溶液的溶质为等浓度的(CH3)2NH2Cl和(CH3)2NH·H2O,根据元素守恒有2c(Cl-)=c[(CH3)2N]+c[(CH3)2NH·H2O],D正确。
6.B [解析] 依据曲线的起点可判断盐酸和NaOH溶液的浓度均为0.1 mol·L-1,曲线a为NaOH溶液滴定盐酸的滴定曲线,曲线b为盐酸滴定NaOH溶液的滴定曲线,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既可用甲基橙也可用酚酞作指示剂。
7.C [解析] 根据两种酸的浓度均为0.100 0 mol·L-1以及曲线Ⅰ、Ⅱ的起点对应的pH可知,曲线Ⅰ为NaOH溶液滴定一元弱酸乙溶液,曲线Ⅱ为NaOH溶液滴定一元强酸甲溶液,B项错误;曲线Ⅰ滴定终点时溶液为碱性,故应选取酚酞作指示剂,A错误;由a点可知,滴定前一元弱酸乙溶液中c(H+) =0.001 0 mol·L-1,故Ka(乙)=≈1.01×10-5,C正确;由曲线Ⅱ可知,一元强碱溶液滴定一元强酸溶液达到滴定终点时,pH=7,x=20.00,D错误。
8.A [解析] 据图可知,浓度均为0.1 mol·L-1的HX、HY溶液的pH都大于1,说明HX和HY均为弱酸,N点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为15 mL,NaOH与HY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根据元素守恒得2c(Na+)=3c(Y-)+3c(HY),A错误;M点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Na+)+c(H+)=c(OH-)+c(X-),由图知c(H+)>c(OH-),则有c(X-)>c(Na+),B正确;据图可知,浓度均为0.1 mol·L-1的HX、HY溶液的pH大小关系为pH(HX)HY,所以滴至pH=7时,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HX溶液>HY溶液,C正确;滴入10 mL NaOH溶液时,HX和HY均恰好完全反应分别得到NaX溶液和NaY溶液,因酸性:HX>HY,则X-的水解程度小于Y-的水解程度,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HX溶液9.D [解析] TiO2+被还原为Ti3+,Al单质变成Al3+,离子方程式为Al+3TiO2++6H+Al3++3Ti3++3H2O,A错误;NH4Fe(SO4)2标准溶液显酸性,应用酸式滴定管盛放,B错误;变色稳定后才能判断为滴定终点,加入半滴标准液,溶液由无色变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可判定达滴定终点,C错误;根据反应过程可建立关系式:TiO2~TiO2+~Ti3+~NH4Fe(SO4)2,滴定消耗n[NH4Fe(SO4)2]=cV×10-3 mol,原样品中n(TiO2)=cV×10-3 mol×10=cV×10-2 mol,则样品中TiO2的质量分数为×100%=×100%,D正确。
10.C [解析] 根据图像,当pCl=pAg时,溶液中c(Ag+)=c(Cl-)=10-5 mol·L-1,则AgCl的溶度积常数Ksp数量级为10-10,A正确;溶液中Ag+沉淀完全时c(Ag+)=10-5 mol·L-1,形成Ag2CrO4时,所需c(Cr)== mol·L-1=2.0×10-2 mol·L-1,B正确;指示剂使用的是K2CrO4,溶液中存在Ag+,如果溶液为强酸性,则Cr易形成Cr2,如果溶液是碱性的,则易产生Ag2O,因此溶液需维持在中性或弱碱性,C错误;饱和AgCl溶液中银离子浓度为= mol·L-1=10-5 mol·L-1,饱和Ag2CrO4溶液中银离子的浓度为2×=2× mol·L-1=×10-4 mol·L-1,D正确。
11.C [解析] 步骤①中用NaOH溶液滴定甲酸,滴定终点时生成甲酸钠,溶液呈碱性,酚酞的pH变色范围为8.2~10.0,所以指示剂可选用酚酞溶液,故A正确;步骤②中静置1分钟的目的是使N和HCHO完全反应,从而减小实验误差,故B正确;步骤②若不静置,N没有完全反应,导致消耗NaOH标准液体积偏小,测定结果偏低,故C错误;反应4N+6HCHO(CH2)6N4H+(一元酸)+3H++6H2O中产生的H+和(CH2)6N4H+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为(V3-V2) mL,则饱和食盐水中的c(N)== mol·L-1,故D正确。
12.(1)部分固体溶解,同时溶液中逸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BaS溶液,若产生黑色沉淀,则Pb2+未完全沉淀,反之,则已完全沉淀 玻璃棒、烧杯、漏斗 过滤速率快,分离彻底
(3)A C
(4)HCl过量,步骤Ⅱ易产生有毒H2S气体
(5)①80 自动调零代替手动操作,可以减少人为误差 ②bd
[解析] (1)步骤Ⅰ,向毒重石中加入稍过量的氯化铵溶液,共热浸取的目的是将碳酸钡转化为氯化钡,实验中碳酸钡与氯化铵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钡、水、二氧化碳和氨气,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部分固体溶解,同时溶液中逸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2)若溶液中铅离子未完全沉淀,向溶液中继续加入硫化钡溶液,会有黑色沉淀生成,具体操作为静置,取上清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BaS溶液,若产生黑色沉淀,则铅离子未完全沉淀,反之,则已完全沉淀;在过滤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为漏斗、烧杯、玻璃棒,不需要用到酒精灯、容量瓶和锥形瓶;与普通过滤相比,步骤Ⅲ采用抽滤的方法分离得到二水氯化钡晶体的优点是过滤速率快,分离彻底,易于得到二水氯化钡。(3)结晶的操作为氯化钡溶液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抽滤、用冷水和乙醇各洗涤晶体2~3次,自然晾干得到二水氯化钡晶体。(4)盐酸能与硫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有毒的硫化氢气体,所以样品分解时,不选用酸性更强且等量的盐酸替代氯化铵溶液。(5)①滴定消耗0.400 0 mol·L-1的Na2H2Y溶液的平均体积为24.60 mL,则Na2H2Y的物质的量为0.400 0 mol·L-1×0.024 60 L=0.009 84 mol,则BaCl2·2H2O的物质的量也为0.009 84 mol,质量为0.009 84 mol×244 g·mol-1≈2.4 g,产品中BaCl2·2H2O的纯度为×100%=80%;由题给信息可知,滴定时采用自动定零位滴定管可以自动调零,代替手动操作,可以减少人为误差。②未干燥锥形瓶,不影响溶质的物质的量,对测定结果无影响,a错误;Na2H2Y标准溶液久置部分失效会使消耗Na2H2Y标准溶液体积偏大,导致测定结果偏高,b正确;滴定终点时滴定管尖嘴中产生气泡会使消耗Na2H2Y标准溶液体积偏小,导致测定结果偏低,c错误;杂质可与Na2H2Y反应,消耗Na2H2Y标准溶液体积偏大,导致测定结果偏高,d正确。第35讲 酸碱中和滴定及拓展应用
 1.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方法,了解滴定法在定量测定实验中的应用。
2.了解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在物质检测、化学反应规律研究、物质转化中的应用。
考点一 酸碱中和滴定的基本原理
1.实验原理
(1)原理
利用酸碱中和反应,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以标准盐酸滴定待测的NaOH溶液, 待测的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NaOH)=。
(2)关键
①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酸、碱溶液的    。
②选取适当的指示剂,准确判断      。
2.实验用品
(1)仪器:    滴定管(如图A)、    滴定管(如图B)、滴定管夹、铁架台、锥形瓶。
(2)试剂: 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蒸馏水。
(3)滴定管
①精确度:读数可以估读到    。
②选取方法
试剂性质 滴定管 原因
酸性、氧化性     滴定管
碱性     滴定管
③使用方法
3.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选择的基本原则
(1)常用酸碱指示剂及变色范围
指示剂 变色范围的pH
石蕊 <5.0   5.0~8.0   >8.0  
甲基橙 <3.1   3.1~4.4   >4.4  
酚酞 <8.2   8.2~10.0   >10.0  
(2)选择指示剂的基本原则
变色要灵敏,变色范围要小,变色范围尽量与滴定终点溶液的酸碱性一致。
①不能用石蕊作中和滴定的指示剂(变色范围太大且终点时指示剂颜色变化不明显)。
②滴定终点为碱性时,用    作指示剂,如用NaOH溶液滴定醋酸。
③滴定终点为酸性时,用    作指示剂,如用盐酸滴定氨水。
④强酸滴定强碱一般用    或    。
⑤并非所有的滴定都须使用指示剂,如用标准的KMnO4溶液滴定Na2C2O4溶液时,溶液呈
时即为滴定终点。
4.实验操作
以酚酞作指示剂,用标准盐酸滴定待测NaOH溶液为例。
(1)滴定前的准备
(2)滴定操作要领
(3)终点判断
直到因加入半滴酸,溶液颜色从    色刚好变为    色,且在    内不变色,即到达滴定终点, 记录    的体积。
(4)数据处理
按上述操作重复    次,先算出每一次待测液的浓度,再求浓度的平均值。
5.误差分析
分析依据:c(待测)=。
若V(标准)偏大c(待测)    ;
若V(标准)偏小c(待测)    。
[微点拨] (1)滴定终点是通过指示剂颜色变化来判断停止滴定的“点”,滴定终点与恰好反应点越吻合,测定的误差就越小。
(2)若滴定时某组数据明显误差过大,即离群数据,应舍弃。
【对点自测】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甲       乙    丙    丁
(1)[2024·北京卷] 用HCl标准溶液滴定NaOH溶液(如图甲) ( )
(2)[2024·甘肃卷] 准确量取15.00 mL稀盐酸(如图乙) ( )
(3)[2024·湖南卷] 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3COOH溶液,用甲基橙作指示剂进行滴定 ( )
(4)[2024·山东卷] 调控滴定速度(如图丙) ( )
(5)[2024·浙江卷] 用于标准酸溶液滴定未知碱溶液(如图丁) ( )
题组一 酸碱中和滴定原理分析
1.[2024·北京西城区统考] 用0.100 0 mol·L-1HCl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本实验可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B.用酸式滴定管盛装0.100 0 mol·L-1 HCl溶液
C.用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润洗锥形瓶2~3次
D.滴定结束时俯视酸式滴定管读数,测量结果偏低
2.实验室现有3种酸碱指示剂,其pH变色范围如下:
甲基橙:3.1~4.4  石蕊:5.0~8.0
酚酞:8.2~10.0
用0.100 0 mol·L-1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3CO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溶液呈中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B.溶液呈中性,只能选用石蕊作指示剂
C.溶液呈碱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D.溶液呈碱性,只能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题组二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操作及误差分析
3.[2024·广东东莞七校联考]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和酸碱中和滴定是中学化学中两个典型的定量实验。若要配制1.00 mol·L-1的NaOH标准溶液,用其滴定某未知浓度的稀硫酸。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实验中用到的滴定管和容量瓶使用前都需要检漏
B.如果实验需用490 mL的NaOH标准溶液,配制时可选用500 mL容量瓶
C.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滴定终点时,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橙色
D.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再用待装稀硫酸润洗,使测定浓度偏大
4.[2025·山东淄博实验中学检测] 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测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待测液放在锥形瓶中。中和滴定时下列操作会使测定结果偏低的是(锥形瓶中溶液用滴定管量取) ( )
A.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碱液润洗
B.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
C.滴定过程中滴定管内不慎有标准液滴出
D.滴定前俯视读数,滴定后读数正确
归纳总结
酸碱中和滴定中常见误差分析
以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酚酞作指示剂)为例,常见因操作不正确而可能引起的误差如表所示。
步骤 操作 V(标准) c(待测)
洗涤  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溶液润洗          变大 偏高
 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溶液润洗          变小 偏低
锥形瓶用待测溶液润洗 变大 偏高
锥形瓶洗净后还留有蒸馏水 不变 无影响
取液  放出碱液的滴定管开始有气泡,放出液体后气泡消失 变小 偏低
滴定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终点时气泡消失 变大 偏高
 振荡锥形瓶时部分液体溅出 变小 偏低
 部分酸液滴出锥形瓶外 变大 偏高
 溶液颜色较浅时滴入酸液过快,停止滴定后反加一滴NaOH溶液无变化 变大 偏高
读数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俯视读数(或前仰后俯) 变小 偏低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仰视读数(或前俯后仰) 变大 偏高
教材模型人教·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 HCl溶液过程中的pH变化
(1)解决酸碱中和滴定曲线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5个点”,即起点、半中和点(反应一半点)、中和点(恰好完全反应点)、中性点(常温pH=7)和过量点。
起点 ①  起点为单一HCl溶液,此时pH=1;若为弱酸,可结合其浓度和起点的pH计算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半中 和点 ②  等浓度NaCl和HCl的混合液,此时溶液呈酸性;若为弱酸(HA),可结合纵坐标pH判断HA的电离程度和NaA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并判断相关离子的浓度大小
中和 点③  NaOH和HCl溶液恰好中和,溶质为NaCl,溶液呈中性;若为弱酸(HA),NaA发生水解,此时溶液呈碱性
中性 点③  NaOH和HCl溶液反应,中和点和中性点重合;若为弱酸,中性点要稍早于中和点
过量 点④  NaOH溶液过量,溶质为NaCl和NaOH,混合液呈碱性;若为弱酸(HA),过量NaOH会抑制NaA的水解
(2)模型应用
①看纵坐标,弄清楚是酸溶液加入碱溶液中,还是碱溶液加入酸溶液中。
②看起点,由起点可以看出被滴定溶质的酸性或碱性的强弱,判断滴定终点时至关重要。
③找滴定终点和pH=7 的中性点,判断滴定终点溶液的酸、碱性,然后确定中性点(pH=7) 的位置。
④分析其他的特殊点,如滴定一半点、过量点等。
[注意] 两个关键点:
①曲线的起点不同:强碱滴定强酸、弱酸的曲线,强酸的起点低;强酸滴定强碱、弱碱的曲线,强碱的起点高。
②突跃变化范围不同:强碱与强酸反应(或强酸与强碱反应)的突跃变化范围大于强碱与弱酸反应(或强酸与弱碱反应)。
链接高考
例 [浙江卷] 室温下,向20.00 mL 0.100 0 mol·L-1盐酸中滴加0.100 0 mol·L-1 NaOH溶液,溶液的pH随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lg 5=0.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NaOH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pH=7
B.选择变色范围在pH突变范围内的指示剂,可减小实验误差
C.选择甲基红指示反应终点,误差比甲基橙的大
D.V(NaOH)=30.00 mL时,pH=12.3
衍生应用
应用1 强碱滴定弱酸(模型直接考查)
1.[2024·浙江名校联盟联考] 常温下,用0.1 mol·L-1 KOH溶液滴定10 mL 0.1 mol·L-1 HA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根据c点或d点可以确定HA是弱酸
B.若a点pH=4,则HA的电离平衡常数约为1×10-7
C.e点溶液中:2c(OH-)-2c(H+)=c(A-)+3c(HA)
D.对d点溶液加热(不考虑挥发),则一定增大
应用2 强碱滴定酸性不同两酸(模型叠加考查)
2.一元酸HX溶液和HY溶液都是20 mL,分别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HX溶液时,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测定结果偏低
B.HX可能是HCl,HY可能是CH3COOH
C.HX和HY的物质的量浓度可能都为1.000 mol·L-1
D.a点和b点对应溶液的导电性相同
考点二 酸碱中和滴定的拓展应用
1.氧化还原滴定法
(1)原理:以氧化剂或还原剂为滴定剂, 直接滴定一些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的物质, 或者间接滴定一些本身并没有还原性或氧化性,但能与某些还原剂或
氧化剂反应的物质。
(2)试剂: 常用于滴定的氧化剂有KMnO4、K2Cr2O7等; 常用于滴定的还原剂有亚铁盐、草酸、维生素C等。
(3)两种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
①酸性KMnO4溶液滴定H2C2O4溶液
原理  2Mn+6H++5H2C2O410CO2↑+2Mn2++8H2O
指示剂  酸性KMnO4溶液本身呈紫色,不用另外选择指示剂
终点 判断  当加入最后半滴酸性KMnO4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    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说明到达滴定终点
②Na2S2O3溶液滴定碘液
原理  2Na2S2O3+I2Na2S4O6+2NaI
指示剂  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终点 判断  当加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后,溶液的    褪去,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说明到达滴定终点
2.沉淀滴定法
(1)定义: 沉淀滴定是利用沉淀反应进行滴定、测量的分析方法,生成沉淀的反应很多,但符合条件的却较少,实际上应用最多的是银量法,即利用Ag+与卤素离子的反应来测定Cl-、Br-、I-的浓度。
(2)原理: 沉淀滴定所用的指示剂本身就是一种      , 滴定剂与被滴定物反应的生成物的溶解度要比滴定剂与指示剂反应的生成物的溶解度    ,否则不能用这种指示剂。
[实例] 用AgNO3溶液测定溶液中Cl-的含量时,常以Cr 为指示剂, 这是因为AgCl比Ag2CrO4更难溶。
【对点自测】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用标准H2O2溶液滴定KI溶液时,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 )
(2)用标准Na2S2O3溶液滴定酸性KMnO4溶液时, 不需要另外加入指示剂 ( )
(3)用标准KI溶液滴定含有Fe3+的溶液,可以选用KSCN溶液作指示剂 ( )
(4)用酸性KMnO4溶液滴定H2O2溶液时, 不需要指示剂,滴定终点时溶液由粉红色变为无色 ( )
(5)使用0.1 mol·L-1酸性KMnO4溶液滴定10 mL 0.1 mol·L-1 H2C2O4溶液,滴定终点时消耗KMnO4溶液恰好为4 mL ( )
题组一 氧化还原滴定
1.[2025·湖南师大附中检测] 锑白(Sb2O3,两性氧化物)可用作白色颜料和阻燃剂。一种制备Sb2O3的实验步骤如下:
ⅰ.按如图所示装置安装仪器(夹持仪器略),检查气密性,添加试剂、通入NH3,得到固液混合物。
ⅱ.向容器A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搅拌一段时间,过滤、洗涤、在110 ℃下烘干。
取a g产品于锥形瓶中,用盐酸等试剂预处理后,用c mol·L-1碘标准液滴定。接近终点时加入2滴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终点,消耗碘标准液V mL。反应原理:Sb3++I2Sb5++2I-。
(1)滴定终点的现象为                                。
(2)产品中Sb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
2.为了测定摩尔盐[(NH4)2SO4·FeSO4·6H2O]产品的纯度,称取a g样品溶于水,配制成500 mL溶液,用浓度为c mol·L-1的酸性KMnO4溶液滴定。每次所取待测液体积均为25.00 mL,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消耗酸性高锰酸 钾溶液体积/mL 25.52 25.02 24.98
(1)滴定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滴定终点的现象是                                   。
(2)通过实验数据计算该产品的纯度:      (用含字母a、c的式子表示)。上表第一次实验中记录的数据明显大于后两次,其原因可能是    。
A.俯视刻度线读取滴定终点时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
B.滴定前滴定管尖嘴有气泡,滴定结束无气泡
C.第一次滴定用的锥形瓶用待装液润洗过,后两次未润洗
D.该酸性高锰酸钾标准液保存时间过长,有部分变质,浓度降低
答题规范
滴定终点判断的规范描述
当加入最后半滴××标准溶液后,溶液由××色变成××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
文字描述的三个关键点:
(1)最后半滴:必须说明是加入“最后半滴”溶液。
(2)颜色变化:必须说明加入“最后半滴”溶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3)半分钟:必须说明溶液颜色变化后“半分钟内不再恢复原来的颜色”。
题组二 沉淀滴定法
3.[2024·北京朝阳区一模] 分析化学中以K2CrO4为指示剂,用AgNO3标准溶液滴定溶液中的Cl-,测定c(Cl-)。
已知:ⅰ.K2CrO4溶液中存在平衡:2Cr+2H+Cr2+H2O;
ⅱ.25 ℃时,Ksp(Ag2CrO4)=2.0×10-12,Ag2CrO4为砖红色沉淀,Ksp(AgCl)=1.8×10-10,AgCl为白色沉淀。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中先产生白色沉淀,滴定终点时产生砖红色沉淀
B.产生白色沉淀时,存在AgCl(s)Ag+(aq)+Cl-(aq)
C.当产生砖红色沉淀时,若c(Cr)=5.0×10-3 mol·L-1,Cl-已沉淀完全
D.滴定时应控制溶液pH在合适范围内,若pH过低,会导致测定结果偏低
4.沉淀滴定法测定产品[Co(NH3)6]Cl3(三氯六氨合钴)中Cl-的质量分数:
ⅰ.准确称取m g的产品,配制成100 mL溶液,移取20.00 mL于锥形瓶中;
ⅱ.滴加几滴K2CrO4溶液为指示剂,用c mol·L-1 AgNO3溶液滴定至终点;
ⅲ.重复滴定三次,消耗AgNO3溶液体积的平均值为V mL,计算晶体中Cl-的质量分数。
已知溶解度:AgCl为1.3×10-6 mol·L-1,Ag2CrO4(砖红色)为6.5×10-5 mol·L-1。
(1)ⅱ中,滴定至终点的现象是                           。
(2)制备的晶体中Cl-的质量分数是 (列计算式即可)。
经典真题·明考向
1.[2022·河北卷] 某水样中含一定浓度的C、HC和其他不与酸碱反应的离子。取10.00 mL水样,用0.010 00 mol·L-1的HCl溶液进行滴定,溶液pH随滴加HCl溶液体积V(HCl)的变化关系如图(混合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水样中c(C)=0.01 mol·L-1
B.a点处c(H2CO3)+c(H+)=c(OH-)
C.当V(HCl)≤20.00 mL时,溶液中c(HC)基本保持不变
D.曲线上任意一点存在c(C)+c(HC)+c(H2CO3)=0.03 mol·L-1
2.[2023·山东卷] 一定条件下,乙酸酐 [(CH3CO)2O]醇解反应[(CH3CO)2O+ROHCH3COOR+CH3COOH]可进行完全,利用此反应定量测定有机醇(ROH)中的羟基含量,实验过程中酯的水解可忽略。实验步骤如下:
①配制一定浓度的乙酸酐-苯溶液。
②量取一定体积乙酸酐-苯溶液置于锥形瓶中,加入m g ROH样品,充分反应后,加适量水使剩余乙酸酐完全水解:(CH3CO)2O+H2O2CH3COOH。
③加指示剂并用c mol·L-1 NaOH-甲醇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标准溶液V1 mL。
④在相同条件下,量取相同体积的乙酸酐-苯溶液,只加适量水使乙酸酐完全水解;加指示剂并用c mol·L-1 NaOH-甲醇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标准溶液V2 mL。
(1)对于上述实验,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
A.进行容量瓶检漏时,倒置一次即可
B.滴入半滴标准溶液,锥形瓶中溶液变色,即可判定达滴定终点
C.滴定读数时,应单手持滴定管上端并保持其自然垂直
D.滴定读数时,应双手一上一下持滴定管
(2)ROH样品中羟基含量(质量分数)计算正确的是 ( )
A.×100%
B. ×100%
C.×100%
D. ×100%
(3)根据上述实验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可以用乙酸代替乙酸酐进行上述实验
B.若因甲醇挥发造成标准溶液浓度发生变化,将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C.步骤③滴定时,不慎将锥形瓶内溶液溅出,将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D.步骤④中,若加水量不足,将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3.[2022·湖南卷] 室温时,用0.100 mol·L-1的标准AgNO3溶液滴定15.00 mL浓度相等的Cl-、Br-和I-混合溶液,通过电位滴定法获得lg c(Ag+)与V(AgNO3)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忽略沉淀对离子的吸附作用。若溶液中离子浓度小于1.0×10-5 mol·L-1时,认为该离子沉淀完全。Ksp(AgCl)=1.8×10-10,Ksp(AgBr)=5.4×10-13,Ksp(AgI)=8.5×10-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点:有白色沉淀生成
B.原溶液中I-的浓度为0.100 mol·L-1
C.当Br-沉淀完全时,已经有部分Cl-沉淀
D.b点:c(Cl-)>c(Br-)>c(I-)>c(Ag+)
4.[2024·山东卷节选] 利用“燃烧-碘酸钾滴定法”测定钢铁中硫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装置略)。
实验过程如下:
①加样:将a mg样品加入管式炉内瓷舟中(瓷舟两端带有气孔且有盖),聚四氟乙烯活塞滴定管G内预装c(KIO3)∶c(KI)略小于1∶5的KIO3碱性标准溶液,吸收管F内盛有盐酸酸化的淀粉水溶液,向F内滴入适量KIO3碱性标准溶液,发生反应:KIO3+5KI+6HCl3I2+6KCl+3H2O,使溶液显浅蓝色。
②燃烧:按一定流速通入O2,一段时间后,加热并使样品燃烧。
③滴定:当F内溶液浅蓝色消退时(发生反应:SO2+I2+2H2OH2SO4+2HI),立即用KIO3碱性标准溶液滴定至浅蓝色复现。随SO2不断进入F,滴定过程中溶液颜色“消退-变蓝”不断变换,直至终点。
回答下列问题:
(1)取20.00 mL 0.100 0 mol·L-1 KIO3的碱性溶液和一定量的KI固体,配制1000 mL KIO3碱性标准溶液,下列仪器必须用到的是    (填标号)。
A.玻璃棒 B.1000 mL锥形瓶 C.500 mL容量瓶 D.胶头滴管
(2)该滴定实验达终点的现象是   ;滴定消耗KIO3碱性标准溶液V mL,样品中硫的质量分数是      (用代数式表示)。
(3)若装置D中瓷舟未加盖,会因燃烧时产生粉尘而促进SO3的生成,粉尘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是  ;若装置E冷却气体不充分,可能导致测定结果偏大,原因是   ;若滴定过程中,有少量I不经I2直接将SO2氧化成H2SO4,测定结果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第35讲 酸碱中和滴定及拓展应用
考点一 酸碱中和滴定原理及误差分析
1.[2024·山东齐鲁名校联盟联考]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选用如图甲所示的仪器,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K2Cr2O7标准溶液
B.中和滴定时,滴定管用所盛装的反应液润洗2~3次
C.如图乙所示,记录滴定终点读数为12.20 mL
D.按如图丙所示进行中和滴定实验
2.下列滴定中,指示剂的选择或滴定终点颜色变化中错误的是 ( )
提示:2KMnO4+5K2SO3+3H2SO46K2SO4+2MnSO4+3H2O、I2+Na2S2NaI+S↓。
选项 滴定管中 的溶液 锥形瓶中 的溶液 指示剂 滴定终点 颜色变化
A NaOH溶液 CH3COOH 溶液 酚酞 无色→粉红色
B 盐酸 氨水 甲基橙 黄色→橙色
C 酸性KMnO4 溶液 K2SO3 溶液 无 无色→粉红色
D 碘水 Na2S溶液 淀粉 蓝色→无色
3.[2025·广东佛山调研] 常温下,用0.10 mol·L-1 NaOH标准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曲线如图甲实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甲       乙
A.滴定过程中,眼睛注视滴定管内液面变化
B.若用酚酞作指示剂,加入最后半滴NaOH标准液,溶液恰好变红,一定达到滴定终点
C.装NaOH标准液时,用图乙所示方法排除滴定管内的气泡
D.若用该NaOH溶液滴定与盐酸相同浓度的醋酸,可用虚线表示滴定曲线,滴定终点是p点
4.某学生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请填写下列空白:
(1)用标准盐酸滴定待测的NaOH溶液时,左手控制酸式滴定管的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             ,直到因加入半滴盐酸后,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并         为止。
(2)下列操作中可能使所测NaOH溶液的浓度数值偏低的是    (填字母)。
A.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就直接注入标准盐酸
B.滴定前盛放NaOH溶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没有干燥
C.酸式滴定管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D.读取盐酸体积时,开始仰视读数,滴定结束时俯视读数
(3)某学生根据3次实验分别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
滴定 次数 待测NaOH 溶液的体 积/mL 0.100 0 mol·L-1盐酸的体积/mL
滴定前 刻度 滴定后 刻度 溶液 体积
第一次 25.00 0.00 26.11 26.11
第二次 25.00 1.56 30.30 28.74
第三次 25.00 0.22 26.31 26.09
依据上表数据列式计算该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考点二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分析
5.[2025·广东深圳联考] 室温下,用0.1 mol·L-1的一水合二甲胺[(CH3)2NH·H2O]溶液(一水合二甲胺在水中的电离与一水合氨相似)滴定10.00 mL 0.1 mol·L-1盐酸。溶液pH随加入一水合二甲胺溶液体积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忽略溶液混合时的体积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本实验应该选择酚酞作指示剂
B.x>1,y<7
C.a、b两点的溶液中,KW不相等
D.b点溶液中存在:2c(Cl-)=c[(CH3)2N]+c[(CH3)2NH·H2O]
6.[2024·浙江义乌中学检测] 如图曲线a和b是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相互滴定的滴定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0 mol·L-1
B.P点时反应恰好完全,溶液呈中性
C.曲线a是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定曲线
D.酚酞不能用作本实验的指示剂
7.25 ℃时,用0.100 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的一元强酸甲溶液和一元弱酸乙溶液,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
A.曲线Ⅰ代表的滴定最好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B.曲线Ⅱ为NaOH溶液滴定一元弱酸乙溶液
C.电离常数Ka(乙)≈1.01×10-5
D.图像中的x>20.00
8.[2025·湖北襄阳五中检测] 常温下,向浓度均为0.1 mol·L-1、体积均为10 mL的两种一元酸(HX、HY)溶液中,分别滴入0.1 mol·L-1 NaOH溶液,pH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N点:c(Na+)=c(Y-)+c(HY)
B.M点:c(X-)>c(Na+)
C.滴至pH=7时,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HX溶液>HY溶液
D.滴入10 mL NaOH溶液时,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HX溶液考点三 酸碱中和滴定的拓展应用
9.[2024·湖北黄石统考] 钛白粉(TiO2)广泛用于颜料、油漆和造纸等,实验测定样品中TiO2纯度的步骤如下:
①称取m g样品,在酸性条件下充分溶解,加入适量铝粉将TiO2+还原为Ti3+。
②过滤并洗涤,将所得滤液和洗涤液合并配制成250 mL 溶液。取25.00 mL所配溶液于锥形瓶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用浓度为c mol·L-1的标准溶液滴定,将Ti3+转化成TiO2+,重复操作3次,平均消耗V mL NH4Fe(SO4)2标准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步骤①中加入铝粉的离子方程式为Al+TiO2++2H+Al3++Ti3++H2O
B.步骤②中用碱式滴定管盛放NH4Fe(SO4)2标准溶液
C.步骤②中,加入半滴标准液,溶液由无色变红色,即可判定达滴定终点
D.样品中TiO2的质量分数为×100%
10.常温下,用0.100 0 mol·L-1的AgNO3溶液滴定50.00 mL 0.050 00 mol·L-1 KCl溶液,以K2CrO4为指示剂,测得溶液中pCl=-lg c(Cl-)、pAg=-lg c(Ag+)随加入AgNO3溶液的体积变化如图所示。已知:当溶液中离子浓度小于等于1.0×10-5 mol·L-1,则该离子沉淀完全;Ksp(Ag2CrO4)=2.0×10-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常温下,Ksp(AgCl)的数量级为10-10
B.滴定中指示剂的有效浓度应维持在2.0×10-2 mol·L-1
C.该滴定需在强酸性条件下进行
D.饱和AgCl溶液与饱和Ag2CrO4溶液相比,后者的c(Ag+)大
11.生产和实验中广泛采用甲醛法测定饱和食盐水样品中的N含量。利用的反应原理为4N+6HCHO(CH2)6N4H+(一元酸)+3H++6H2O。实验步骤如下:
①甲醛中常含有微量甲酸,应先除去。取甲醛a mL 于锥形瓶,加入1~2滴指示剂,用浓度为b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滴定管的初始读数为V1 mL,当锥形瓶内溶液呈微红色时,滴定管的读数为V2 mL。
②向锥形瓶中加入饱和食盐水试样c mL,静置1 min。
③用上述滴定管中剩余的NaOH溶液继续滴定锥形瓶内溶液,至溶液呈微红色时,滴定管的读数为V3 m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步骤①中的指示剂可以选用酚酞溶液
B.步骤②中静置的目的是使N和HCHO完全反应
C.步骤②若不静置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D.饱和食盐水中的c(N)= mol·L-1
12.[2024·河北邢台部分示范高中联考] BaCl2·2H2O为无色结晶,有毒;水中的溶解度为35.7 g(20 ℃)、58.7 g(100 ℃)。实验室用毒重石(主要含BaCO3,及少量Pb2+、BaSO4、SiO2等杂质)经过加工处理,可制得BaCl2·2H2O晶体。其实验步骤如下:
Ⅰ.样品分解:称取a g毒重石矿粉于烧杯中,加入稍过量的NH4Cl溶液,90 ℃下加热搅拌2 h,待充分反应后,冷却,过滤。
Ⅱ.除Pb2+: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BaS溶液,有黑色沉淀生成,过滤。
Ⅲ.结晶:将步骤Ⅱ的BaCl2滤液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抽滤,用    和    各洗涤晶体2~3次,自然晾干。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   。
(2)步骤Ⅱ检验Pb2+是否完全沉淀的方法是                                              ;在过滤中,下列仪器必须用到的是             (填仪器名称),与普通过滤相比,步骤Ⅲ抽滤的优点是    。
(3)完善步骤Ⅲ的实验步骤:“用    和   各洗涤晶体2~3次”。
A.冷水 B.80 ℃热水 C.无水乙醇 D.0.1 mol·L-1盐酸
(4)样品分解时,不选用酸性更强且等量的盐酸替代NH4Cl溶液,可能的原因是                       。
(5)BaCl2·2H2O纯度的测定。某学生查阅资料:X2++H2Y2-XY2-+2H+,X代表Ba2+、Pb2+、Ca2+等,H2Y2-代表Na2H2Y的阴离子,设计如下纯度测量方案:
步骤Ⅰ:准确称取3.0 g BaCl2·2H2O粗品并用20.0 mL水溶解。
步骤Ⅱ:用0.400 0 mol·L-1的Na2H2Y标准溶液滴定其中的Ba2+。
步骤Ⅲ:重复滴定2~3次,记录每次消耗Na2H2Y标准溶液的体积,平均每次滴定消耗标准溶液24.60 mL。
①产品中BaCl2·2H2O的纯度    %(保留两 位有效数字),为滴定时采用如图所示的侧边自动定零位滴定管,结合该装置的使用说明书分析其优点:                  。
②下列选项所涉及内容会导致Ba2+含量的测定值偏高的是    (填序号)。
a.未干燥锥形瓶
b.Na2H2Y标准溶液久置部分失效
c.滴定终点时滴定管尖嘴中产生气泡
d.杂质可与Na2H2Y反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