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13《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哮”等生字,读好“咆哮”等词语。
2.通过描写雨、洪水的句子感受越来越危险的环境,读好相关语句。
3.在具体的情节中,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老支书的形象,读好老支书在冲突中所说的话。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节中,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老支书的形象,读好老支书在冲突中所说的话。
教学过程
任务一:聚焦小说文体,了解小说要素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都通句子。
2.问:读完这篇小说,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自由说
——你关注到了小说中的人物、情节
你关注到了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环境
——师: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抓住了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我们阅读小说时同样可以在这三个方面多下功夫。
【设计意图】
本任务旨在和学生一起初步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有“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的阅读意识。通过自由阅读与交流初步感受,学生能在无意识中触及小说的核心要素,为后续深入文本分析奠定基础。
任务二:细读环境描写,明晰故事背景
1.(师)让我们一起试着读好文中的这些词语。
第一组:像泼 像倒
①大家这个“倒”字读得特别棒。
②(多音字学习)这是一个多音字,当它表示动作“倾倒”的时候读四声dào
③(从词语体会雨大)这雨就像从天上倒下来,从这“倒”字中,你体会到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
——雨大,雨急(瓢泼大雨,又大又急)
第二组:狂奔而来 势不可当
①大家注意“当(dānɡ)”。
②这一组是描写什么的词语?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洪水 洪水的凶猛
第二组:咆哮
①怎样才叫咆哮?②请你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个词语。——生读。③请你们一起用咆哮声让老师感受到洪水的凶猛。
④书写“哮”
(学习单上书写“哮”,抄写“咆哮”)
2.请你想象着洪水咆哮的样子,读一读这个句子: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1)谁来试一试?——生读
(2)他关注了重音、停顿,
——师泛读
(3)谁想再来试着读读这个句子?
(4)请大家学着他的样子,齐读“山洪咆哮”。
3.除了这个句子,小说中还有哪些描写雨、洪水的句子?请你在全文找出,并用横线画出来。
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4.你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山洪越来越?
——山洪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危急)
(过渡)没错,从“山洪来临”时“势不可当”,到“山洪渐涨”时洪水的狞笑、逼近,再到山洪暴发时的“放肆”,情势变得越来越危急。
5.在朗读中感受山洪的危急
(1)读好第1段的短句,读好雨
作者到底用了怎样的秘诀,让我们一下子就感觉到洪水的凶猛,情况的危急?我们一起来看第1自然段
——师读1段
①对比读:
“像泼。像倒。”
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a 哪句话更能一下子让你感受到洪水的凶猛、情况的危急?为什么?(课件)
——短句节奏快,能让我们感受到洪水来临时‘时间紧迫、情况危急’;就像电影里的快镜头,越短越让人喘不过气。
②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组短句。
(朗读指导:“像泼。像倒。”停顿较短,从而读出雨急之感,“泼”“倒”重读,突出雨大。)
(3)(过渡)我们就从注意语速、重音、停顿这些方面入手,试着读好下面的山洪渐涨、山洪暴发时的这几个句子。
①生自由尝试读。
②个读。
挑一个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还有谁也想读读这个句子?
还有同学想读读另外两个句子的吗?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设计意图】
环境描写在小说中不仅营造氛围,更是推动情节、烘托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本任务通过聚焦文中描写雨、洪水的词句,引导学生从词语到句子、从朗读到理解,逐步感受山洪由来到猛的发展过程,体会环境描写的层层递进与情感张力。通过对比朗读、关键词品析等方式,学生能更直观地感知语言节奏与情感表达的关系,提升语言感受力与朗读表现力,为理解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行为与精神做好铺垫。
任务三:梳理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1. 小说中,环境不仅是情节发生的舞台,更是情节的驱动者、参与者。
当山洪来临时,人们被迫慌乱逃生。那随着山洪逐渐增大,直至最终退去,情节和人物表现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大家默读课文,根据提示,用小标题的形式完成学习单上第2页的思维导图填空。
(1)生完成手中思维导图。
(2)分享:谁来说一说?
(3)在情节的发展中,哪一处最让你动容?
3.老支书将小伙子从队伍中揪出,致使儿子和自己双双牺牲。他到底为什么这么做呢?
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课文的7——13自然段,一起去找找答案。
请大家默读这部分文字,说一说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
请同学们找出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在具体的情节中说说你的理解。
学习提示:
①议一议:4人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单上写下你们共同学习的结果,填写
关键词即可。
②说一说: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③读一读:分享后,选择最想读的句子为大家读一读。
提示:时间4分钟。
(1)生完成
(2)小组代表分享:哪一个小组的代表想最先和大家分享?
(3)朗读:
请你选择最想读的一句话,带着你的体会,为大家读一读。
(一起读)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预设:
(1)忠于职守、一心为他人(一心为公)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有危险时没有因此而自己逃离,而是忠于职守,为人们假期一座生命的桥梁。)
(2)冷静果断
(3)沉稳(临危不乱)
(4)受人信任、爱戴之人
【设计意图】
本任务引导学生从情节发展中发现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尤其是通过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深入理解其精神品质。通过小组合作、关键词提取、朗读展示等学习活动,学生能在互动中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并体会环境与情节、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达成在具体情境中感悟人物崇高品质的教学目标,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与升华。
布置作业
1.结合文中描写雨、洪水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对塑造老支书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沉浸于山洪暴发的危急环境,通过抓住写老汉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在他组织救援的情节中感受到他忠于职守、临危不乱的崇高形象,也体会到了环境不仅是故事的发生的舞台,它更是情节的推动者、参与者。
同时,这篇小小说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大家思考,一起来看(出示作业思考),大家下去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继续一起探讨。)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