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短句。
2.指导学生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拓展资源】
丛书:《交接》《二十年以后》
【课型安排与课时建议】
精读引领课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小说是生活的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本单元,我们将走进小说的世界,品味曲折情节,感受鲜活人物;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创编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故事。让我们一起阅读、思考、创作,在虚构与真实的交错中,收获成长的智慧与力量。
在开始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前,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这个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一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二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本单元呢,我们需要完成三个任务。今天先让我们走进任务一:读小说,感受人物形象。
选择,是人生中避不开的一个话题,人生每时每刻都在选择。当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应该怎样选择?在生死关头,文中的老汉是怎样选择的?你还记得吗?让我们再次走进《桥》这篇课文,通过六个活动,读懂故事中主人公的选择,感受人性的光辉。
活动一:再读课文,理清脉络说故事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桥》,读好短句,结合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文章脉络。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述了一位老支部书记,在村庄暴发洪水的危急关头,舍己为人,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自己和儿子却不幸遇难的故事。
活动二:品读描写人物的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自由朗读课文第7~22自然段,用“_________”画出描写老汉的句子。说说从直接描写人物的语句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句话是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汉在雨中的模样,突出了他的冷静镇定。
②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这句话是语言、动作描写,“揪”字写出了老汉不允许任何人损害群众利益,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亲儿子,体现了老汉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
③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这句话是语言、动作描写,“推”字体现出在洪水面前,老汉希望小伙子能够脱险,体现了老汉的爱子心切。
小结:我们可以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
活动三: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1.画出描写雨、洪水、桥的句子,进行朗读。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村庄惊醒了……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④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⑤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2.品读语句,分析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文章通过写环境的恶劣来烘托老汉的形象,体现了老汉不畏艰险、舍己为人的品质。
小结: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能从侧面表现人物形象。现在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关注课文的情节。
活动四:体会情节设计的妙处
1.初读小伙子的“瞪”,你能读出什么?当你知道两人关系后,再读“瞪”,你又能读出什么?
——初读小伙子的“瞪”,由于不知道他和老汉的关系,会觉得小伙子对老汉(作为党支部书记)的严格要求有些不满、不理解,甚至带有一丝埋怨,觉得老汉“不近人情”,在危急时刻还如此“较真”。
当知道两人是父子关系后,再读“瞪”,能读出更复杂的情感:小伙子既对父亲严格要求自己(身为党员要排在后面)有些无奈,又深深理解父亲作为党支部书记的职责与担当,这个“瞪”里还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与敬重,是危急关头下,父子间特殊的情感表达。
2.文章到结尾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一方面这种曲折的情节能够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的高大。
小结:这篇小说不仅描写生动,而且情节设计曲折。这样的情节安排,不仅能吸引读者,也有利于表现人物形象。
3.为何小说以“桥”命题,而不用“老支书”或“一位老汉”来命题?
——用“桥”命题具有象征意义。“桥”是把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感情纽带,是危难时刻老支书为群众抢得生机的希望桥,是老支书和儿子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生命桥。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着文字走进那场汹涌的洪水,看到了老汉作为一个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更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那没说出口的爱。文中的“桥”也不只是一座逃生的木桥,更是一座架在我们心里的“精神之桥”:它让我们懂得,危难里的坚守、抉择中的担当,才是最珍贵的人性之光。
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一些微型小说进行阅读,读后就微型小说的特点展开交流。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在《桥》中读到的那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吗?当洪水吞噬村庄时,老汉那句“党员排在后面”的命令背后,藏着多少未说出口的牵挂?小伙子那个充满复杂情绪的“瞪”,让我们看清了危难中亲情与责任的千钧重量。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小说,感受人物形象的光辉。
活动五:讨论“选择”,感受人物形象的光辉
你赞同老汉的选择吗?为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1:赞同。在生死关头,老汉选择把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让群众排在前面,党员排在后面,他的选择体现出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是一位好党员,好干部。
——预设2:赞同。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亲情之间,他选择把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一把把儿子从队伍中“揪”了出来,为了群众,不惜牺牲亲情。
——预设3:赞同。在父子二人之间,他选择的是亲情。一把把儿子“推”上桥,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他是一位好父亲。
教师小结:文中老汉的选择,体现出了一位共产党员的价值观、人生观。这个故事,充分表现出了一位舍己为人的老党员、老支书的形象,以及一位合格的好父亲的形象。我们在遇到重要事情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也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活动六:拓展阅读,品人物形象,析写法之妙
1.故事《交接》发生在一所建在山坳顶的学校里。文中进行交接的一老一少是什么关系?文中的环境、动作、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父女关系。
①环境描写,以环境的“苦”反衬人物精神高度,体现两代教育者在贫瘠中的坚守。
②娟子给盘山伢擦鼻涕、帮盘小生把扣子重新扣好等动作描写,展现出了她作为新教师对学生的细致关怀。
③老校长交接时仅用“大家欢迎”“开始点名”等短句,体现他作为老校长的干练。交接完成后,娟子的一声“爸”,揭示了父女关系,这既是女儿对父亲多年坚守的心疼与理解,更是两代教育人“不用言说,却血脉相通”的精神共鸣。
2.《交接》让我们看到了两代教育工作者用岁月写就的温暖接力。文章最后才揭示老校长和娟子的关系,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交流预设:前文只写两人的“交接”,未点明关系,结尾突然揭示是父女,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既让故事更有感染力,又深化了“两代人接力奉献山村教育”的主题——老校长退休后仍愿留下做饭,娟子主动来艰苦的学校任教,父女俩的选择形成呼应,让“教育接力”的情感更真挚动人。
3.当警察遇上通缉犯,当昔日好友站在法律与友情的十字路口,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阅读《二十年以后》,根据文中的具体情节,分析鲍勃的人物形象。
——①重情重义:为了二十年前与好友吉米的约定,从西部赶来赴约,即使等了二十来分钟也不放弃,可见他重视友情;
②违背法律与道德:他是芝加哥警局通缉的罪犯,在西部“跟‘老滑头’争斗才能赚钱”,说明他通过不正当手段谋生,违背了法律与道德,误入歧途;
③虚荣爱面子:佩戴“别出心裁装饰着大宝石的领结”,拿着“表盖上缀满珠宝的精致手表”,刻意炫耀在西部的“成就”,体现出他的虚荣爱面子。
课堂总结:
阅读小说,要注意关注情节和环境。通过情节和环境描写,以及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人物的形象。
布置作业:
选择三篇小说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说说你读后的感悟。(共30张PPT)
小说是生活的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本单元,我们将走进小说的世界,品味曲折情节,感受鲜活人物;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创编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故事。让我们一起阅读、思考、创作,在虚构与真实的交错中,收获成长的智慧与力量。
走进小说世界,创编生活故事
任务一
读小说,感受人物形象
任务二
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任务三
走进别样童年,见证风雨中的成长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13 桥
课型:精读引领课
课时:2
任务一:读小说,感受人物形象
◎活动一:再读课文,理清脉络说故事
◎活动二:品读描写人物的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活动三: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活动四:体会情节设计的妙处
◎活动五:讨论“选择”,感受人物形象的光辉
◎活动六:拓展阅读,品人物形象,析写法之妙
第一课时
活动一:再读课文,理清脉络说故事
活动一:再读课文,理清脉络说故事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桥》,读好短句,结合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文章脉络。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山洪
窄窄的木桥
老支书
安全过桥
老支书和他儿子
活动二:品读描写人物的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自由朗读课文第7~22自然段,用“____”画出描写老汉的句子。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汉在雨中的模样,突出了他的冷静镇定。
活动二:品读描写人物的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②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语言、动作描写,“揪”字写出了老汉不允许任何人损害群众利益,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亲儿子,体现了老汉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
③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语言、动作描写,“推”字体现出在洪水面前,老汉希望小伙子能够脱险,体现了老汉的爱子心切。
活动三:
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1.画出描写雨、洪水、桥的句子并朗读。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村庄惊醒了……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④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⑤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活动三: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2.品读语句,分析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文章通过写环境的恶劣来烘托老汉的形象,体现了老汉不畏艰险、舍己为人的品质。
活动四:体会情节设计的妙处
1.初读小伙子的“瞪”,你能读出什么?当你知道两人关系后,再读“瞪”,你又能读出什么?
初读小伙子的“瞪”,由于不知道他和老汉的关系,会觉得小伙子对老汉(作为党支部书记)的严格要求有些不满、不理解,甚至带有一丝埋怨,觉得老汉“不近人情”,在危急时刻还如此“较真”。
当知道两人是父子关系后,再读“瞪”,能读出更复杂的情感:小伙子既对父亲严格要求自己(身为党员要排在后面)有些无奈,又深深理解父亲作为党支部书记的职责与担当,这个“瞪”里还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与敬重,是危急关头下,父子间特殊的情感表达。
活动四:体会情节设计的妙处
2.文章到结尾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一方面,这种曲折的情节能够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的高大。
活动四:体会情节设计的妙处
3.为何小说以“桥”命题,而不用“老支书”或“一位老汉”来命题?
用“桥”命题具有象征意义。“桥”是把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感情纽带,是危难时刻老支书为群众抢得生机的希望桥,是老支书和儿子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生命桥。
活动四:体会情节设计的妙处
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一些微型小说进行阅读,读后就微型小说的特点展开交流。
第二课时
活动五:
讨论“选择”,感受人物形象的光辉
你赞同《桥》中老汉的选择吗?为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赞同。在生死关头,老汉选择把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让群众排在前面,党员排在后面,他的选择体现出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是一位好党员,好干部。
活动五:讨论“选择”,感受人物形象的光辉
赞同。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亲情之间,他选择把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一把把儿子从队伍中“揪”了出来,为了群众,不惜牺牲亲情。
赞同。在父子二人之间,他选择的是亲情。一把把儿子“推”上桥,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他是一位好父亲。
活动六:
拓展阅读,品人物形象,析写法之妙
1.故事《交接》发生在一所建在山坳顶的学校里。文中进行交接的一老一少是什么关系?文中的环境、动作、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活动六:拓展阅读,品人物形象,析写法之妙
父女关系
①环境描写,以环境的“苦”反衬人物精神高度,体现两代教育者在贫瘠中的坚守。
②娟子给盘山伢擦鼻涕、帮盘小生把扣子重新扣好等动作描写,展现出了她作为新教师对学生的细致关怀。
③老校长交接时仅用“大家欢迎”“开始点名”等短句,体现他作为老校长的干练。交接完成后,娟子的一声“爸”,揭示了父女关系,这既是女儿对父亲多年坚守的心疼与理解,更是两代教育人“不用言说,却血脉相通”的精神共鸣。
2.《交接》让我们看到了两代教育工作者用岁月写就的温暖接力。文章最后才揭示老校长和娟子的关系,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前文只写两人的“交接”,未点明关系,结尾突然揭示是父女,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既让故事更有感染力,又深化了“两代人接力奉献山村教育”的主题——老校长退休后仍愿留下做饭,娟子主动来艰苦的学校任教,父女俩的选择形成呼应,让“教育接力”的情感更真挚动人。
3.当警察遇上通缉犯,当昔日好友站在法律与友情的十字路口,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阅读《二十年以后》,根据文中的具体情节,分析鲍勃的人物形象。
①重情重义:为了二十年前与好友吉米的约定,从西部赶来赴约,即使等了二十来分钟也不放弃,可见他重视友情;
②违背法律与道德:他是芝加哥警局通缉的罪犯,在西部“跟‘老滑头’争斗才能赚钱”,说明他通过不正当手段谋生,违背了法律与道德,误入歧途;
③虚荣爱面子:佩戴“别出心裁装饰着大宝石的领结”,拿着“表盖上缀满珠宝的精致手表”,刻意炫耀在西部的“成就”,体现出他的虚荣爱面子。
布置作业
选择三篇小说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说说你读后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