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
第4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 重点问题·突破
【核心概念】
对点演练1 C [解析] 据材料“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李斯……建议行郡县制”“秦始皇……决定实行郡县制”可知,皇帝召集相关官员讨论政事,然后皇帝根据讨论意见裁定朝廷决策,反映了朝廷决策的审慎,C项正确。皇帝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丞相,还有其他官员,排除B项;“民主性和科学性”说法错误,排除D项。
对点演练2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周秦制度有显著差异,文中“封建制”是指西周分封制,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中央管控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秦朝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郡县制度,地方官员的选拔方式发生变化,反映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政治发展趋势,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发展趋势,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包含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不只涉及政治一个方面,排除D项。
【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
(1)变化:乡里制度兼具行政和宗法职能。原因:郡县制的实行,政府重视基层管理;宗法血缘观念遗存。
(2)两面性:一方面乡保要维护地方社会利益甚至滥用权力维护私利,另一方面要完成政府交付的职责。
(3)依靠宗族治理,皇权不下县;注重民众自我管理和监督;儒家思想渗透基层管理之中,重视道德教化;政府重视基层建设,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
探究主题二
(1)不能。虽然四则史料都认定坑儒的真实性,但都是后人的记述或研究,缺乏一手材料印证。史料中关于“坑儒”细节有诸多不同,如发生地点、手段、人数和“儒生”与“术士”的不同称呼等,表明事件存疑。第四则史料属于学者基于秦所实行的治国理念的推论,无史实依据。两汉时期司马迁等人的记述有着显著的主观目的,意在抨击秦的暴政,影响了记述内容的客观性。
(2)汉代尊崇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学地位提高。秦二世而亡给后世以深刻的教训,儒家思想倡导仁政,为统治者所接受。
●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B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秦朝政府重视农业生产,以确保农民在关键的农时进行耕作,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对秦国耕战国策的延续。耕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秦国富国强兵的重要策略,强调农业生产和军事准备,以保证国家的粮食供应和军事力量。因此,B项符合题意。A项“相权挑战皇权”并不符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下相权服务于皇权的基本特征,故排除;虽然秦朝法律以严苛著称,但这段记载更多体现了国家保护农业生产的一面,而非单纯强调统治残暴、严苛,排除C项;秦朝尊崇的是法家思想,而非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排除D项。
2.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项正确;分封制度在秦朝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形成,并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C项;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排除D项。
3.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与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不同,秦国的相很多来源于各诸侯国,说明当时秦国的官僚体制相对完善,并非采取世袭制,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秦国的用人政策改变,排除B项;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冲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关东六国国君对法家人物的态度,无法说明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排除D项。
4.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刘知几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知几认为必须身为天子才能列入本纪,如果身为诸侯,就不应列入本纪。司马迁设置本纪的主要着眼点不在身份名号,而在于以其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史事之总纲领,看其是否起到支配历史大局的作用,所以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两者对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排除A项;司马迁和刘知几出现分歧并不是因为正统观念的左右,排除B项;情感因素不是导致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排除D项。
【仿真模拟】
1.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关东六国认为秦国是夷狄,战国后期六国人民认为秦无礼义之心,到了西汉初期人们则肯定秦统一六国的功业,说明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因此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消弭”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秦朝统一顺应民心,因此关东六国人民对秦朝的态度发生变化,这并非文化共同体构建的结果,排除B项;西汉初期人们对秦朝态度的变化主要得益于秦的统一顺应民心,与各族同源无关,排除C项。
2.C [解析] 题干中该学者认为“(秦朝)郡县制属于极端专制的集权体制的单线统治,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可知,秦朝时期郡县制还存在不足,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秦朝地方制度有所不足,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排除A项;根据“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可知,秦朝郡县制没有产生强有力的向心力,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地方并不存在诸侯,排除D项。
3.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郡县及县下属机构定期将核心治理信息汇总报送上级官府,便于上级掌握政情、开展管理和进行考核,该做法为赏罚官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D项正确;郡县不属于基层组织,排除A项;该做法为赏罚官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并不会直接影响地方官员文化素养,排除B项;该做法为赏罚官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与凝聚社会群体共同意识无关,排除C项。
4.C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朝将蛮夷杂居的地方设为道,并对道和属邦因俗而治,保留其各自领袖及风俗习惯,这说明秦朝给予道和属邦一定的自治权,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秦朝并未对道和属邦进行绝对管理,无法得出“绝对服从中央”的结论,排除A项;结合所学,基层治理是对县以下地区的治理,材料强调的“道”和“属邦”,并非基层地区,排除B项;材料与“规范地方官员的行为”无关,排除D项。
5.C [解析] 据题干“府中公金钱,私贷用之,与盗同罪”“百姓向官府借债到期不能归还的……必须到官府服劳役抵偿”可知,无论是公款私用还是百姓借债不还,都有严重的后果,这些法律规定有助于遏制借贷行为,C项正确;该规定主要是关于借贷和债务的处理,并未直接体现提高国家税收的目的,排除A项;仅凭题干的法律条文,不足以完善秦朝的法律体系,排除B项;“适应时代发展”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第4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1.原因
(1)民心: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战国中后期统一成为共识,如“定于一”思想的提出。
(2)经济:各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3)政治:统治者励精图治,广纳贤才。
(4)变法:商鞅变法,国富民强,兵多将广,为统一奠定基础。
(5)地理: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6)策略:远交近攻。
(7)秦王:雄才大略。
2.过程
(1)建立秦朝:公元前230—前221年,灭东方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统一全国:南征越族、修灵渠,控云、贵一带的西南夷、修五尺道;北击匈奴、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3)版图奠定:“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形成疆域辽阔的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3.意义
(1)国家: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2)制度:秦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历代沿用。
(3)民族: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4)社会: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秦朝统一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立
类别 制度 内涵 作用
中央 决策 皇帝 制度 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皇权独尊,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中央 政务 三公 九卿 (1)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九卿: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3)运行: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选必1·P4) 分工协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了较完善的官僚制度;影响后世
地方 政务 郡县制 (1)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 (2)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3)郡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或道,置县令(长)、县丞、县尉(选必1·P4) 彻底废除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基层 管理 乡里 制度、 户籍 制度 (1)组织: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2)治理: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选必1·P101) (3)户籍:分类编制百姓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等(选必1·P99) (4)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保证赋役,维护社会稳定
官员 管理 选官 考核、 监察 制度 (1)选官:“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选必1·P30) (2)考核:上计制,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选必1·P31) (3)监察: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选必1·P31) 打破世袭贵族特权,建立了封建官僚政治
文书 文书 制度 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选必1·P4) 保障政令传送到全国
法律 律令 制度 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律的编纂;发布法律文告,称“令”(选必1·P47) 有利于社会治理
民族 边疆 管理 周边民族众多:东北夫余、乌桓,北方匈奴,西北羌、氐,南方夷、越 管理措施: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选必1·P62) 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经济政治社会发展
【图解历史】 秦朝大一统中央集权治国模式
【思维升华】 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①经济根源:封建个体小农经济需要强有力政权。
②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④地理原因:中国为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管理。
(2)特点
①皇权独尊,至高无上。
②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
③官僚政治,皇帝任免主要官员。
(3)影响
①制度创新: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治国模式被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②国家统一: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③农耕经济: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利于农耕经济持续发展。
④民族交融:利于各地区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
⑤文明延续: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
1.表现
(1)役重: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
(2)挥霍:秦始皇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出外巡游、封禅。
(3)税重: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
秦朝赋役 制度 (选必1· P93) 田赋 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
口赋 即“人头税”,征收极重
徭役 更卒、正卒、戍卒(男子17岁起役)
(4)法苛:刑法严苛,人民摇手触禁,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5)毁文:“焚书坑儒”,坑杀儒生方士,摧残文化。
(6)秦二世残暴统治: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
2.结果: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导致秦末农民起义与秦朝速亡。
(1)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揭开反秦起义序幕。陈胜称王,号为“张楚”,天下响应。
(2)发展
①秦朝灭亡:陈胜起义失败,项羽、刘邦等反秦势力壮大。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②楚汉战争:项羽、刘邦展开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公元前206—前202年),刘邦胜,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
③刘邦成功和项羽失败原因
刘邦胜因 项羽败因
“约法三章”,废秦苛法 赏罚不明,烧杀掳掠
善于用人,听取谏言 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指挥得当 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1.廷议:又称朝议,是秦汉时期大臣们集体议政的一种方式,主要功能是为皇帝提供决策咨询。在秦代,国家的军政要务,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往往以“朝议”方式参与讨论,皇帝通常在他们的意见的基础上作出裁决。这一制度有利于集思广益,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在君权至上的专制体制下,作用是有限的。
【对点演练1】
[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 秦朝前期,每有大政,必召群臣廷议。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等提出“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秦始皇“下其议于群臣”,举行廷议。对于王绾的建议,“群臣皆以为便”,而廷尉李斯则以“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为反例,建议行郡县制,最终,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决定实行郡县制。由此可见,秦朝前期的廷议 ( )
A.避免了君主“兼听独断”
B.折射出相权与君权的相互制衡
C.体现出朝廷决策的审慎
D.保障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2.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
(1)贵族政治:夏、商、西周“三代”,爵位、官位由贵族世袭垄断。
(2)官僚政治:自战国变法以来,特别是秦统一后,皇帝和中央随时直接任免的任期制官员取代世袭贵族,并以此建立起一整套官员选拔、考核、任免制度。
【对点演练2】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材料中反映的政治发展趋势是 ( )
A.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探究主题一 探究秦朝乡里制度的变化与特点
【史料研读】
[2024·广东卷]
史料1 大约抄写于秦灭六国前的秦简《法律答问》记载,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负责里中的户口、赋税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称为“率敖”,指乡里豪强财力、能得众人拥戴之人。最迟抄写于秦灭六国前后且晚于《法律答问》的秦简《尉卒律》规定,“置典、老,必里相谁(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
——摘编自陈侃理《秦汉里吏与基层统治》等
史料2 晚清宝坻县档案显示,县级以下的乡保是个关键人物,每个乡保平均管理二十余个村庄的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他们是不带薪的准官员,由地方提名,经国家批准确认。乡保一般按自己的意图行事。他们处在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上,具有两副面孔。
——摘编自黄宗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
史料3 《周礼》云:“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比、联等都是在血缘性聚落或居住区内编排的地域性组织。历代乡里制度,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声称遵从《周礼》确立的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鲁西奇《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问题探究】
(1)指出史料1所体现的秦乡里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分析史料2中乡保的“两副面孔”。
(3)综合上述史料,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1)第一小问,认真解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概括主要变化。第二小问,联系秦朝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等时代背景分析主要原因即可。
(2)提取史料有效信息:“处在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上”,是“国家批准”的不带薪的准官员,在“社会”中却“按自己的意图行事”,据此得出“两副面孔”的结论。
(3)据三段史料综合提取有效信息,然后进行语言转换,概括其特点。
【拓展延伸】
秦统一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贡献
(1)中国版图之确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初步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2)中华民族之形成:大一统国家内,多民族共处,相互交流与交融,民族认同感增强。
(3)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创立统一中央集权制,国家巩固,后世沿用。
(4)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秦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统一意识形态,大一统观念发展。
(5)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探究主题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探究秦始皇“坑儒”事件与史学理论
【史料研读】
史料1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察访查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料2 秦既焚书,患苦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令冬种瓜于骊山坑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人不同,乃命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弩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
——[东汉]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
史料3 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班固《汉书·地理志》
史料4 从历史逻辑来看,留意于仁义之际的儒生与秦所奉行的法家治国理念并不兼容,秦帝国建立后,儒生集团与秦始皇龃龉不断,将“坑术士”理解为坑儒也更符合历史逻辑。
——白效咏《“坑术士”新证》
【问题探究】
(1)“史料互证”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对比、交叉验证,以寻求历史事件的真相或更准确的解释。上述各则史料能否形成互证,证明“坑儒”的客观存在
(2)“坑儒”说最早出现在两汉之际,到唐代影响极为广泛。试对此作出解释。
(1)史料考证主要从史料的来源、性质和价值入手,即考虑“二重证据法”。地上史料、地下史料相结合加以考证,更有说服力。一手史料价值最高,二手史料价值较高,但易受到时代特征、作者立场等因素的影响。
(2)以唯物史观进行历史解释,这是探究历史事件的根本思路。文化现象的解释,应联系当时时代特征、主流思想、历史事件对当时的作用等加以剖析。
【拓展延伸】
正确认识“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维护思想的统一。在秦朝初年,各类思想流派混杂,思想极其混乱。这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是为了维护秦朝的统治,也为中国形成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基础。但其在维护统一的同时,也加速了秦的灭亡,毁灭了很多文化典籍。
地方卷 全国卷
秦的统一 秦朝暴政、农民起义、秦的速亡
2024年 湖北卷:秦朝的国策 广东卷:乡里制度 — —
2023年 湖南卷:从秦相区域来源看官僚制度完善 浙江卷6月:创设史料情境,分析大一统中央集权治国模式 湖北卷:项羽的历史地位与史书编撰 —
2022年 河北卷:从文书制度看中央集权程度 浙江卷6月:秦、元、明、清官职继承与辨别 湖北卷:从史料视角解释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
【考向分析】
从近三年考题看,关于秦朝的考题不太多,且主要集中在地方卷。
(1)高考重点:从考点看,秦朝政治制度、治国模式为主要考点,还涉及项羽在史书中的地位即史学理论题。从视角情境看,突出创新,如文书制度、秦相区域来源、以史学理论看项羽的历史地位等;从考查方式看,以史料实证材料题为主,如史料记载、官职辨析、史学理论等。
(2)命题预测:重点关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治国理政模式、制度建设等,同时兼顾一些冷门内容,如秦末农民起义、楚汉战争、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兵马俑等。
命题点一 用唯物史观分析秦朝的治国之策
1.[2024·湖北卷] 《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繇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命题点二 从史料情境分析秦朝大一统中央集权治理模式的形成
2.[2023·浙江6月选考]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采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命题点三 从丞相地域来源视角解释秦的官僚制度成熟
3.[2023·湖南卷] 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命题点四 从项羽不同的历史地位视角考查史学理论
4.[2023·湖北卷] 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
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
1.【秦朝的历史地位】 [2025·湖南长沙模拟] 下表摘录了一些从春秋到西汉初期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言论,由此可见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时间 言论内容
春秋时期 “河山以东强国六……秦僻在雍州”“秦与戎、翟同俗”
战国后期 “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无礼义之心”
西汉初期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A.心理隔阂的消弭
B.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C.各族同源的认同
D.大一统政体确立
2.【秦朝的政治制度】 [2025·广东八校联合模拟] 学者费双应认为:“(秦朝)郡县制属于极端专制的集权体制的单线统治,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秦朝郡县制 ( )
A.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B.产生了强有力的向心力
C.制度建设还不够成熟
D.笼络了地方诸侯
3.【秦朝的官员管理制度】 [2025·河南郑州模拟] 据里耶秦简记载,秦朝县下属机构定期制作所在机构集簿,并根据要求上呈县廷。与之相应,县、郡也定期将核心治理信息汇总报送上级官府,以便上级掌握政情及开展管理,并据此对下级进行考核。该做法 ( )
A.实现了对基层组织的有效治理
B.有利于提升地方官员文化素养
C.促进社会群体共同意识的凝聚
D.为赏罚官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4.【秦朝边疆治理】 [2025·鄂豫皖五十三校联考] 秦朝时凡是地方上杂居有蛮夷的,就不设郡县,而设置道。它原来有什么风俗习惯,有什么领袖都得以保存,他们甚至不用像郡县的百姓那样纳税,只要象征性地进贡一些方物特产即可。此外,还有所谓的属邦,凡臣属于秦的国家,因其故俗而治,只要顺服,秦对其内部也不加干涉。由材料可知,秦朝地方管理制度 ( )
A.绝对服从中央进而加强集权
B.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
C.给予道和属邦一定的自治权
D.规范地方官员的行为
5.【秦朝法律】 [2025·湖北襄阳模拟] 《秦律》规定:“府中公金钱,私贷用之,与盗同罪。”还规定:百姓向官府借债到期不能归还的,如同缴不出赎罪金一样,必须到官府服劳役抵偿,每服役一天折合八钱;吃官家饭而服役的,每天折合六钱。这一规定旨在 ( )
A.提高国家税收
B.完善法律体系
C.遏制借贷行为
D.适应时代发展第4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D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王以违约为借口,对六国发动战争;但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对战争合理性的构建主要表现为宣扬统一战争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强调民众支持是一种更为柔和的统治策略,注重争取民心,以稳定社会秩序。这体现出其统治策略的调整,即从强调外部理由(如他国违约)转向强调内部因素(民众支持),以寻求新建立的大一统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D项正确。材料所述与社会结构重大转变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地方割据势力覆灭”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皇帝制度确立了秦始皇的独尊地位,排除C项。
2.B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朝将驰道中间部分设为皇帝专用,显示了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独特地位和无上权威,连王公贵族都不能侵犯这一特权,故选B项;虽然秦朝确实建立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政治体系,但材料中主要描述的是道路使用权的分配,而非整个权力结构,排除A项;材料并未直接涉及道路修筑的规范性,而是强调了道路使用权的特殊分配,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材料中描述的道路使用权问题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3.B [解析] 据材料“在统一后,任命官吏不再以有无爵位为条件”可知,秦统一前,官员升迁与军功挂钩,这属于战国时期奖励军功的措施,秦统一后国家安定,需要治国人才,且战乱不再,因此官吏任职不再以爵位为先,且秦朝建立后,确立了三公九卿制,这体现了官僚体制的完善,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关系已经被打破,且材料强调官吏任职标准的变化,与宗法血缘关系无关,排除A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的是科举制的实行,材料强调官吏任职与爵位的关系,并未说明官员文化素质的变化,排除C项;“激化了君相矛盾”说法错误,官吏任职不再以爵位为标准,这与时代变迁相关,材料无从体现这一变化“激化了君相矛盾”,排除D项。
4.D [解析] 据材料信息,秦朝做了这些事情之后,人民的观念就从“夷夏”转变成了更宽泛的华夏或“中国”观念,可见政治统一让人民更认同这个国家,故选D项;题干里并没有提到秦朝对远方民族的怀柔政策,只是说他们的观念转变了,“得以落实”没有依据,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到民族交往和疆域拓展之间的关系,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题干中只是强调人民的观念转变了,并不是说民族差异消失了,且“民族差异逐步消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5.C [解析] 据材料“秦始皇以商鞅变法时期的度量衡制为标准……颁行全国”并结合所学秦朝统一度量衡的相关史实可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助于消除各地在计量标准上的差异,便于交易和管理,使得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易更加便捷和准确,减少了因度量衡不一致而产生的纠纷和不便,故而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一体化,故选C项;材料所述度量衡制的统一,对民众的赋税负担并无直接影响,因而无从得知民众的赋税负担是否有所减轻,排除A项;“消除”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且秦朝时已不存在诸侯国,排除B项;材料只关注了统一度量衡的政策,并未提及秦朝在农业和商业领域的政策倾向,因而仅从材料无法判断当时是否有严重的重农抑商倾向,排除D项。
6.A [解析] 材料反映了秦始皇采取了统一文化和风俗措施,强化了中央权威,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地方势力的打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秦的法制建设,排除C项;材料不仅涉及文化的统一,还涉及风俗的统一,其统一的目的是强化中央权威,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7.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秦律对军马管理者的考核有明确的量化标准,例如马匹的身高在五尺八寸以上,以及对不听从指挥的马匹和质量最差的马匹的管理者有具体惩罚措施,这表明秦朝对军马管理者的考核具有明确的量化标准,故选A项;“维护了”夸大秦朝对军马管理者的考核作用,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对军马管理者不当行为的惩罚,未体现奖赏的一面,排除C项;秦朝对军马管理者的考核体现了职责分明的特点,排除D项。
8.A [解析] 秦始皇的专制和残暴行为,特别是他对方士和文人的打压,反映了其统治的严苛和不容异议。这种高压政策加剧了社会矛盾,使得人民对秦朝的不满日益加深。同时,这种打压也削弱了秦朝的文化和智力资源,使得其在面对内忧外患时更加脆弱。因此,秦始皇的这种行为确实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种子,故选A项。题干主要描述的是秦始皇对方士和文人的个人行为反应,而非广泛的群众舆论。此外,题干中也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支持“群众舆论对统治的压力”这一观点,排除B项。题干描述的是秦始皇对方士和文人的打压,这些文人包括儒生,但也包括其他学派的人。因此,将这一行为单纯归结为对儒学的打压是不准确的。此外,题干中的重点并不在于儒学是否受到打压,而在于秦始皇对方士和文人言论的严厉反应,排除C项。秦始皇对方士和文人的打压更多是出于维护统治和消除异议的需要,而非因为其昏庸无能,排除D项。
9.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典、老由本里中的里人推举产生,经县级官员审核后履职,配合地方官员治理基层社会,B项正确;秦朝的典、老属于基层职位,不是中央官僚体系的组成部分,排除A项;秦朝的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并非自治,且材料并未涉及典、老的行政效率,无法得出行政高效的结论,排除C项;典、老虽由里人推举产生,但必须通过县级长官的审核才能履职,在具体的事务中配合地方政府的工作,并没有导致地方治理的混乱,排除D项。
10.A [解析] 由材料可知,秦朝法律规定如果官员没有经过正式任命就行使职权或派往就任,要依法论处,还规定了严格的官吏委任时间及补充程序,这体现出秦朝官吏任免程序的规范性,A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排除B项;皇帝制度与郡县制度的全面推行等推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秦朝官员任免程序,并不能防止官员选拔过程中的腐败问题,排除D项。
11.B [解析] 据材料“殴打祖父母的,在脸上刺字,男性犯罪者要罚去修城墙,女性犯罪者则被罚舂米”可知,秦朝的法律专门针对殴打祖父母的行为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这表明秦朝法律非常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注重维护人伦秩序,故选B项;据材料“殴大父母,黥为城旦舂”可知,秦朝法律确实具有严厉性,但材料的重点在于法律条文背后所反映的社会价值观,殴打祖父母受到严厉处罚,是出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考虑,而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严苛,排除A项;材料提到了严厉的惩罚措施,但这一措施是针对特定犯罪(殴打祖父母)的,仅凭材料无法证明秦朝对所有违法犯罪行为都采取严厉惩罚,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秦律《法律答问》中的内容,因而更多体现法律,而非礼制,排除D项。
12.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官僚统治有其限度,国家行政权力难以渗透到广大基层社会,不得不在官僚之外吸收本地社会内部成员,授予他们一定的官方身份,让他们承担日常行政事务,如材料中的里就是基层组织,因此材料中的秦简可用于研究秦朝基层组织的结构,B项正确;由材料不能得出秦律严苛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基层自治的具体状况,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基层社会的层级设置,未体现行政效率如何,排除D项。
13.B [解析] “户人”作为法律主体,官方可通过其管理基层家庭,这表明该制度设计有助于强化政府对基层的管理和控制,故选B项;题干强调秦汉通过“户人”管理基层家庭,并未提及这一制度设计如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项;“户人”制度并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且“完善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这一制度设计与发展封建庄园经济有何关联,排除D项。
14.D [解析] 根据材料“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1000余支……主要为政令与文书”可知,秦朝时期,国家重视法律和文书,说明秦朝推行文书制度治国,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两湖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楚文化被秦文化所取代,排除B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国家行政效率是否提高,排除C项。
15.C [解析] 秦统一后,重新登记户籍并去除“故六国”的标记,旨在消除原六国遗民的身份差异,加强他们对秦朝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一举措有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和稳定,故选C项。题目中并未提及秦朝对原六国遗民实施严刑峻法,且户籍标记的变化与严刑峻法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题目中并未提及原六国遗民在秦朝的地位问题,且户籍标记的变化并不能直接反映其地位的高低,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户籍体系的成熟,排除D项。
16.(1)制度:皇帝制度。(1分)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3分)
(2)影响:三公九卿由皇帝任免,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点;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三公分工合作,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专制皇权。(6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可知是皇帝制度。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可知,三公九卿由皇帝任免,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可知,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根据材料二中三公九卿制度的示意图可知,三公分工合作,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专制皇权。第4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选择题
1.[2025·宁夏银川模拟] 秦王嬴政声称,因韩国“倍约”,赵国“倍盟”,魏国“始约服”而后“谋袭秦”,楚国“畔约”而出兵六国。秦灭六国后,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公元前215年,刻石曰:“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秦始皇对战争合理性构建的变化 ( )
A.源于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
B.反映出地方割据势力覆灭
C.确立了秦始皇的独尊地位
D.体现出秦统治策略的调整
2.[2025·广东金太阳联考] 据《诗经》记载:“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秦统一六国后,在秦故地和原六国境内旧道的基础上修筑驰道,路中间专供皇帝出巡使用,如无特许就连王公贵族也不许在驰道中央行走。这一变化反映了秦朝 ( )
A.高度组织化的权力结构
B.最高统治者的无上权威
C.道路修筑遵循的规范性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2025·广东佛山模拟] 秦统一以前,赐爵与授官是统一的,为官必须有爵,“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但在统一后,任命官吏不再以有无爵位为条件,不少大臣如丞相王绾、隗状、冯去疾等不仅无爵,就连军功也没有。这一变化 ( )
A.打破了宗法血缘关系 B.完善了官僚体制
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D.激化了君相矛盾
4.[2025·福建名校联盟模拟] 有学者称,秦朝推行郡县制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等,已经将春秋以来的“夷夏”观念转变为较为宽泛(包括南越、西南夷、西戎等民族在内)的华夏或“中国”观念。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 ( )
A.怀柔远夷思想得以落实
B.民族交往推动疆域拓展
C.国内民族差异逐步消失
D.政治统一增进国家认同
5.[2025·河南安阳联考]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以商鞅变法时期的度量衡制为标准(如下表所示),颁行全国。这一举措 ( )
度 量 衡
1丈=10尺=100寸 1斛=10斗=100升=1000合 1石=120斤(合今约30 750克)
(合今231厘米) (合今20 000毫升) 1斤=16两=384铢(合今约256.25克)
A.减轻了全国民众的赋税负担
B.消除了各诸侯国的经济差异
C.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一体化
D.体现出严重的重农抑商倾向
6.[2025·甘肃白银模拟] 秦在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体现秦朝为水德之始。秦始皇更改了历法的起始时间,规定新年朝贺从十月初一开始,衣服、旌旗、符节都崇尚用黑色,以六作为计数的单位,符节和法冠都为六寸,车舆为六尺,等等。这些举措在当时 (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弱化了地方势力
C.增强了法制观念 D.促进了文化统一
7.[2025·黑龙江龙东模拟] 据秦律载:豢养马匹时,马匹的身高在五尺八寸以上,如果马匹不听从指挥,县司马处以二甲的惩罚,令、丞处以一甲的惩罚;征集马匹后再遴选骑士,在军中接受考课,马匹质量最差者,令、丞处以二甲的惩罚,司马处以二甲的惩罚,并被撤除官职。由此可见,秦朝对军马管理者的考核( )
A.具有明确的量化标准
B.维护了官僚体系的稳定
C.遵循赏罚分明的原则
D.呈现出职责模糊的特点
8.[2025·湖南长沙一中模拟] 据公元前212年记载,来自东部滨海的一方士卢生与另一方士交谈时,指责“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贪于权势至如此”。始皇大怒,亲自下令调查与这两个方士相关联的文人并处死。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
A.为秦朝的灭亡埋下种子
B.群众舆论对统治的压力
C.对儒学进行严重的打压
D.统治者治理的昏庸无能
9.秦代在地方设典、老之职,典、老由本里中的里人推举产生,无须避籍,并由县级长官审核后履职,共同对里中的户口、赋税、治安警戒负责。可见,秦朝的典、老 ( )
A.是中央官僚体系的组成部分
B.辅助官府治理基层社会
C.有利于地方自治且行政高效
D.导致了地方治理的混乱
10.睡虎地秦简《置吏律》规定:任用吏和尉时,若有不经任命就行使职权,或私下谋划就派往就任的,“以律论之”;任免吏、佐和各府属员时,“十二月朔日免除,尽三月而止之,其有死亡及故有夬(缺)者,为补之,毋须时”。这些规定 ( )
A.体现了官吏任免程序的规范性
B.反映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推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D.防止了官吏选拔过程中的腐败问题
11.[2025·山东招远二中模拟] 秦律法典《法律答问》中载:“殴大父母,黥为城旦舂。”即殴打祖父母的,在脸上刺字,男性犯罪者要罚去修城墙,女性犯罪者则被罚舂米。这体现出秦朝 ( )
A.法律条文过于严苛 B.注重维护人伦秩序
C.严厉惩罚违法犯罪 D.礼制色彩较为浓厚
12.岳麓书院所藏秦简中显示:秦律规定,30户以上的里置典、老各一人;不足30户,与邻近的里共置,如果没有邻近的里,则置典而不置老。里耶秦简中有一则“有27户人家的成里向上级启陵乡请求设置典,却因为已有一典而被驳回”的文书。这两则秦简可以用来研究秦朝 ( )
A.法律制度的严苛
B.基层组织的结构
C.基层自治的状况
D.行政效率的提高
13.[2025·广东广州模拟] 简牍所见秦汉“户人”是国家授予田宅、爵位的法律主体,也是户下私奴婢的所有者,官方可通过“户人”管理基层家庭。简牍诏令所见“家长”并非传统的“尊长”,而是一种狭义的法定身份。这一制度设计 (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利于强化对基层的管理
C.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D.旨在发展封建庄园经济
14.[2025·安徽江淮十校联考] 我国出土了诸多秦简牍,比较著名的有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龙岗秦简、周家台秦简、湖南龙山里耶秦简以及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等。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1000余支,其中多是秦律及法律问答;湖南里耶秦简3万余支,是一个县的档案,主要为政令与文书。据此可知,当时( )
A.两湖地区秦制更为突出
B.楚文化被秦文化所取代
C.国家行政效率大大提升
D.秦朝推行文书制度治国
15.[2025·福建龙岩模拟] 战国时期的部分秦简中,户主名前均冠以“荆”,表明其为荆地遗民;秦统一后,原六国遗民通过重新登记户籍,成为“新黔首户”,已然不见“故六国”的标记。这是因为秦朝 ( )
A.推行严刑峻法 B.移民地位低下
C.强化国家认同 D.户籍体系成熟
二、非选择题
16.(10分)[2025·吉林白城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
——《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有何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有何影响。(6分)(共110张PPT)
0
4
第4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的建立
基础知识·融通
重点问题·突破
选考命题·探究
作业手册
答案速查【听】
答案速查【作】
知识点1 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1.原因
(1)民心: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战国中后期统一成为共识,如“定于一”思
想的提出。
(2)经济:各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3)政治:统治者励精图治,广纳贤才。
(4)变法:商鞅变法,国富民强,兵多将广,为统一奠定基础。
(5)地理: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6)策略:远交近攻。
(7)秦王:雄才大略。
2.过程
(1)建立秦朝:公元前230—前221年,灭东方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
—秦朝,定都咸阳。
(2)统一全国:南征越族、修灵渠,控云、贵一带的西南夷、修五尺道;北
击匈奴、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3)版图奠定:“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
并阴山至辽东”,形成疆域辽阔的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3.意义
(1)国家: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2)制度:秦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历代沿用。
(3)民族: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4)社会: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2 秦朝统一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立
类别 制度 内涵 作用
中央 决策 皇帝 制度 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自称“始皇 帝”,史称“秦始皇” 皇权独尊,拥有至
高无上的决定权
中央 政务 三公 九卿 (1)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九卿: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3)运行: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 政府,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廷议,最后 由皇帝裁断(选必1·P4) 分工协作,提高了
工作效率,建立了较
完善的官僚制度;影
响后世
类别 制度 内涵 作用
地方 政务 郡县 制 (1)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 (2)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3)郡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 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或道,置县令 (长)、县丞、县尉(选必1·P4) 彻底废除分封制,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
统一
(续表)
类别 制度 内涵 作用
基层 管理 乡里 制 度、 户籍 制度 (1)组织: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2)治理: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选必1·P101) (3)户籍:分类编制百姓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等(选必1·P99) (4)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保证赋役,维护社会稳定
(续表)
类别 制度 内涵 作用
官员 管理 选官 考 核、 监察 制度 (1)选官:“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选必1·P30) (2)考核:上计制,考核结果是官员 赏罚的依据(选必1·P31) (3)监察: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 的中央监察体系(选必1·P31) 打破世袭贵族特
权,建立了封建官僚
政治
文书 文书 制度 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 统(选必1·P4) 保障政令传送到
全国
(续表)
类别 制度 内涵 作用
法律 律令 制度 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律的编纂; 发布法律文告,称“令”(选必1·P47) 有利于社会治理
民族 边疆 管理 周边民族众多:东北夫余、乌桓, 北方匈奴,西北羌、氐,南方夷、越 管理措施: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 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等。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 事务(选必1·P62) 促进民族交往交
流交融,推动经济政
治社会发展
(续表)
【图解历史】秦朝大一统中央集权治国模式
【思维升华】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①经济根源:封建个体小农经济需要强有力政权。
②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④地理原因:中国为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
管理。
(2)特点
①皇权独尊,至高无上。
②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
③官僚政治,皇帝任免主要官员。
(3)影响
①制度创新: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治国模式被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②国家统一: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
的统一。
③农耕经济: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利于农
耕经济持续发展。
④民族交融:利于各地区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
⑤文明延续: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知识点3 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
1.表现
(1)役重: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
(2)挥霍:秦始皇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出外巡游、封禅。
(3)税重: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
秦朝赋役制度 (选必1·P93) 田赋 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
口赋 即“人头税”,征收极重
徭役 更卒、正卒、戍卒(男子17岁起役)
(4)法苛:刑法严苛,人民摇手触禁,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5)毁文:“焚书坑儒”,坑杀儒生方士,摧残文化。
(6)秦二世残暴统治: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他残忍昏
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
2.结果: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导致秦末农民起义与秦朝
速亡。
(1)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次农民起义,揭开反秦起义序幕。陈胜称王,号为“张楚”,天下响应。
(2)发展
①秦朝灭亡:陈胜起义失败,项羽、刘邦等反秦势力壮大。公元前207年,
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②楚汉战争:项羽、刘邦展开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公元前206—前202年),
刘邦胜,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
③刘邦成功和项羽失败原因
刘邦胜因 项羽败因
“约法三章”,废秦苛法 赏罚不明,烧杀掳掠
善于用人,听取谏言 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指挥得当 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1.廷议:又称朝议,是秦汉时期大臣们集体议政的一种方式,主要功能是
为皇帝提供决策咨询。在秦代,国家的军政要务,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
往往以“朝议”方式参与讨论,皇帝通常在他们的意见的基础上作出裁决。
这一制度有利于集思广益,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在君权至上的
专制体制下,作用是有限的。
【对点演练1】
[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 秦朝前期,每有大政,必召群臣廷议。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等提出“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秦始皇“下其议于群臣”,举行廷议。对于王绾的建议,“群臣皆以为便”,而廷尉李斯则以“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为反例,建议行郡县制,最终,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决定实行郡县制。由此可见,秦朝前期的廷议( )
A.避免了君主“兼听独断” B.折射出相权与君权的相互制衡
C.体现出朝廷决策的审慎 D.保障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
[解析] 据材料“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李斯……建议行郡县制”
“秦始皇……决定实行郡县制”可知,皇帝召集相关官员讨论政事,然后
皇帝根据讨论意见裁定朝廷决策,反映了朝廷决策的审慎,C项正确。
皇帝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排除A项;
材料不仅涉及丞相,还有其他官员,排除B项;
“民主性和科学性”说法错误,排除D项。
2.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
(1)贵族政治:夏、商、西周“三代”,爵位、官位由贵族世袭垄断。
(2)官僚政治:自战国变法以来,特别是秦统一后,皇帝和中央随时直接任
免的任期制官员取代世袭贵族,并以此建立起一整套官员选拔、考核、
任免制度。
【对点演练2】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
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
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材料中反
映的政治发展趋势是( )
A.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周秦制度有显著差异,文中“封建制”是指西周分封制,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中央管控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秦朝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郡县制度,地方官员的选拔方式发生变化,反映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政治发展趋势,C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发展趋势,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包含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不只涉及政治一个方面,排除D项。
探究主题一 探究秦朝乡里制度的变化与特点
【史料研读】
[2024·广东卷]
史料1 大约抄写于秦灭六国前的秦简《法律答问》记载,里典(里正)和
里老共同负责里中的户口、赋税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称为“率敖”,指
乡里豪强财力、能得众人拥戴之人。最迟抄写于秦灭六国前后且晚于
《法律答问》的秦简《尉卒律》规定,“置典、老,必里相谁(推)”,且
典、老由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
——摘编自陈侃理《秦汉里吏与基层统治》等
史料2 晚清宝坻县档案显示,县级以下的乡保是个关键人物,每个乡保
平均管理二十余个村庄的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他们是不带薪的准官员,
由地方提名,经国家批准确认。乡保一般按自己的意图行事。他们处在
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上,具有两副面孔。
——摘编自黄宗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
史料3 《周礼》云:“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
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比、联等都是在血
缘性聚落或居住区内编排的地域性组织。历代乡里制度,无论发生什么
变化,都声称遵从《周礼》确立的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鲁西奇《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问题探究】
(1)指出史料1所体现的秦乡里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分析史料2中乡保的“两副面孔”。
(3)综合上述史料,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1)认真解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概括主要变化。第二小问,联系秦
朝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等时代背景分析主要原因即可。
(2)提取史料有效信息:“处在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上”,是“国家批准”的
不带薪的准官员,在“社会”中却“按自己的意图行事”,据此得出“两副
面孔”的结论。
(3)据三段史料综合提取有效信息,然后进行语言转换,概括其特点。
(1)指出史料1所体现的秦乡里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答案] 变化:乡里制度兼具行政和宗法职能。
原因:郡县制的实行,政府重视基层管理;宗法血缘观念遗存。
(2)分析史料2中乡保的“两副面孔”。
[答案] 两面性:一方面乡保要维护地方社会利益甚至滥用权力维护私
利,另一方面要完成政府交付的职责。
(3)综合上述史料,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答案] 依靠宗族治理,皇权不下县;注重民众自我管理和监督;儒家
思想渗透基层管理之中,重视道德教化;政府重视基层建设,以维护封
建统治为根本目的。
【拓展延伸】
秦统一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贡献
(1)中国版图之确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初步奠定中国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2)中华民族之形成:大一统国家内,多民族共处,相互交流与交融,民族
认同感增强。
(3)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创立统一中央集权制,国家巩固,后世沿用。
(4)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秦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统一意识形态,大一统观
念发展。
(5)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
基本模式。
探究主题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探究秦始皇“坑儒”事件与史学理论
【史料研读】
史料1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天下之事
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察访查问),
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
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料2 秦既焚书,患苦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
百人,乃密令冬种瓜于骊山坑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
人不同,乃命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
(弩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
——[东汉]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
史料3 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班固《汉书·地理志》
史料4 从历史逻辑来看,留意于仁义之际的儒生与秦所奉行的法家治国
理念并不兼容,秦帝国建立后,儒生集团与秦始皇龃龉不断,将“坑术
士”理解为坑儒也更符合历史逻辑。
——白效咏《“坑术士”新证》
【问题探究】
(1)“史料互证”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的历史文献、资料进
行对比、交叉验证,以寻求历史事件的真相或更准确的解释。上述各则
史料能否形成互证,证明“坑儒”的客观存在?
(2)“坑儒”说最早出现在两汉之际,到唐代影响极为广泛。试对此作出解释。
(1)史料考证主要从史料的来源、性质和价值入手,即考虑“二重证据法”。
地上史料、地下史料相结合加以考证,更有说服力。一手史料价值最高,
二手史料价值较高,但易受到时代特征、作者立场等因素的影响。
(2)以唯物史观进行历史解释,这是探究历史事件的根本思路。文化现
象的解释,应联系当时时代特征、主流思想、历史事件对当时的作用等
加以剖析。
(1)“史料互证”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的历史文献、资料进
行对比、交叉验证,以寻求历史事件的真相或更准确的解释。上述各则
史料能否形成互证,证明“坑儒”的客观存在?
[答案] 不能。虽然四则史料都认定坑儒的真实性,但都是后人的记述
或研究,缺乏一手材料印证。史料中关于“坑儒”细节有诸多不同,如发
生地点、手段、人数和“儒生”与“术士”的不同称呼等,表明事件存疑。
第四则史料属于学者基于秦所实行的治国理念的推论,无史实依据。两
汉时期司马迁等人的记述有着显著的主观目的,意在抨击秦的暴政,影
响了记述内容的客观性。
(2)“坑儒”说最早出现在两汉之际,到唐代影响极为广泛。试对此作出解释。
[答案] 汉代尊崇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学地位提高。
秦二世而亡给后世以深刻的教训,儒家思想倡导仁政,为统治者所接受。
【拓展延伸】
正确认识“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维护思想的统一。在秦朝初年,各类思想流派混
杂,思想极其混乱。这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是为了维护秦朝的统治,
也为中国形成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基础。但其在维护统一的同时,也加
速了秦的灭亡,毁灭了很多文化典籍。
地方卷 全国卷
秦的统一 秦朝暴政、农民起 义、秦的速亡 2024年 湖北卷:秦朝的国策 广东卷:乡里制度 — —
2023年 湖南卷:从秦相区域来源看 官僚制度完善 浙江卷6月:创设史料情境,分 析大一统中央集权治国模式 湖北卷:项羽的 历史地位与史书编 撰 —
地方卷 全国卷
秦的统一 秦朝暴政、农民起 义、秦的速亡 2022年 河北卷:从文书制度看中央 集权程度 浙江卷6月:秦、元、明、清 官职继承与辨别 湖北卷:从史料视角解释秦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 —
(续表)
【考向分析】
从近三年考题看,关于秦朝的考题不太多,且主要集中在地方卷。
(1)高考重点:从考点看,秦朝政治制度、治国模式为主要考点,还涉及
项羽在史书中的地位即史学理论题。从视角情境看,突出创新,如文书制
度、秦相区域来源、以史学理论看项羽的历史地位等;从考查方式看,以
史料实证材料题为主,如史料记载、官职辨析、史学理论等。
(2)命题预测:重点关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治国理政模式、制度建
设等,同时兼顾一些冷门内容,如秦末农民起义、楚汉战争、文化遗产秦
始皇陵兵马俑等。
命题点一 用唯物史观分析秦朝的治国之策
1.[2024·湖北卷] 《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
毋令吏以苛繇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
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秦朝政府重视农业生产,以确保农民在
关键的农时进行耕作,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对秦国耕战国策的延续。耕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秦国富国强兵的重要策略,强调农业生产和军事准备,
以保证国家的粮食供应和军事力量。因此,B项符合题意。
A项“相权挑战皇权”并不符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下相权服务于皇权的基本特征,故排除;
虽然秦朝法律以严苛著称,但这段记载更多体现了国家保护农业生产的一面,而非单纯强调统治残暴、严苛,排除C项;
秦朝尊崇的是法家思想,而非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排除D项。
命题点二 从史料情境分析秦朝大一统中央集权治理模式的形成
2.[2023·浙江6月选考]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采用
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
[解析] 据材料信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
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
成,B项正确;
分封制度在秦朝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形成,并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C项;
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排除D项。
命题点三 从丞相地域来源视角解释秦的官僚制度成熟
3.[2023·湖南卷] 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
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
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与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不同,
秦国的相很多来源于各诸侯国,说明当时秦国的官僚体制相对完善,并
非采取世袭制,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秦国的用人政策改变,排除B项;
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冲击,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关东六国国君对法家人物的态度,无法说明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排除D项。
命题点四 从项羽不同的历史地位视角考查史学理论
4.[2023·湖北卷] 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
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
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
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
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
√
[解析] 据材料可知,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刘知几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知几认为必须身为天子才能列入本纪,如果身为诸侯,就不应列入本纪。司马迁设置本纪的主要着眼点不在身份名号,而在于以其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史事之总纲领,看其是否起到支配历史大局的作用,所以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两者对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排除A项;
司马迁和刘知几出现分歧并不是因为正统观念的左右,排除B项;
情感因素不是导致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排除D项。
1.【秦朝的历史地位】[2025·湖南长沙模拟] 下表摘录了一些从春秋到西汉初期关
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言论,由此可见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言论内容
春秋时期 “河山以东强国六……秦僻在雍州”“秦与戎、翟同俗”
战国后期 “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无礼义之心”
西汉初期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既元元之民冀得
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A.心理隔阂的消弭 B.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C.各族同源的认同 D.大一统政体确立
√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关东六国认为秦国是夷狄,战国后期六国人民认为秦无礼义之心,到了西汉初期人们则肯定秦统一六国的功业,说明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因此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
“消弭”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秦朝统一顺应民心,因此关东六国人民对秦朝的态度发生变化,这并非文化共同体构建的结果,排除B项;
西汉初期人们对秦朝态度的变化主要得益于秦的统一顺应民心,与各族同源无关,排除C项。
2.【秦朝的政治制度】[2025·广东八校联合模拟] 学者费双应认为:“
(秦朝)郡县制属于极端专制的集权体制的单线统治,中央对郡县的绝对
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由此可
见,该学者认为秦朝郡县制( )
A.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B.产生了强有力的向心力
C.制度建设还不够成熟 D.笼络了地方诸侯
√
[解析] 题干中该学者认为“(秦朝)郡县制属于极端专制的集权体制的单线
统治,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
有相应的联系”可知,秦朝时期郡县制还存在不足,C项正确;
据材料可知,秦朝地方制度有所不足,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排除A项;
根据“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可知,秦朝郡县制没有产生强有力的向心力,排除B项;
据所学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地方并不存在诸侯,排除D项。
3.【秦朝的官员管理制度】[2025·河南郑州模拟] 据里耶秦简记载,秦
朝县下属机构定期制作所在机构集簿,并根据要求上呈县廷。与之相应,
县、郡也定期将核心治理信息汇总报送上级官府,以便上级掌握政情及
开展管理,并据此对下级进行考核。该做法( )
A.实现了对基层组织的有效治理 B.有利于提升地方官员文化素养
C.促进社会群体共同意识的凝聚 D.为赏罚官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郡县及县下属机构定期将核心治理信息汇
总报送上级官府,便于上级掌握政情、开展管理和进行考核,该做法为
赏罚官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D项正确;
郡县不属于基层组织,排除A项;
该做法为赏罚官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并不会直接影响地方官员文化素养,排除B项;
该做法为赏罚官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与凝聚社会群体共同意识无关,排除C项。
4.【秦朝边疆治理】[2025·鄂豫皖五十三校联考] 秦朝时凡是地方上杂
居有蛮夷的,就不设郡县,而设置道。它原来有什么风俗习惯,有什么
领袖都得以保存,他们甚至不用像郡县的百姓那样纳税,只要象征性地
进贡一些方物特产即可。此外,还有所谓的属邦,凡臣属于秦的国家,
因其故俗而治,只要顺服,秦对其内部也不加干涉。由材料可知,秦朝
地方管理制度( )
A.绝对服从中央进而加强集权 B.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
C.给予道和属邦一定的自治权 D.规范地方官员的行为
√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朝将蛮夷杂居的地方设为道,并对道和属邦因
俗而治,保留其各自领袖及风俗习惯,这说明秦朝给予道和属邦一定的
自治权,故选C项;
据材料可知,秦朝并未对道和属邦进行绝对管理,无法得出“绝对服从中央”的结论,排除A项;
结合所学,基层治理是对县以下地区的治理,材料强调的“道”和“属邦”,并非基层地区,排除B项;
材料与“规范地方官员的行为”无关,排除D项。
5.【秦朝法律】[2025·湖北襄阳模拟] 《秦律》规定:“府中公金钱,私
贷用之,与盗同罪。”还规定:百姓向官府借债到期不能归还的,如同
缴不出赎罪金一样,必须到官府服劳役抵偿,每服役一天折合八钱;吃
官家饭而服役的,每天折合六钱。这一规定旨在( )
A.提高国家税收 B.完善法律体系
C.遏制借贷行为 D.适应时代发展
√
[解析] 据题干“府中公金钱,私贷用之,与盗同罪”“百姓向官府借债到
期不能归还的……必须到官府服劳役抵偿”可知,无论是公款私用还是
百姓借债不还,都有严重的后果,这些法律规定有助于遏制借贷行为,
C项正确;
该规定主要是关于借贷和债务的处理,并未直接体现提高国家税收的目的,排除A项;
仅凭题干的法律条文,不足以完善秦朝的法律体系,排除B项;
“适应时代发展”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
作业手册
一、选择题
1.[2025·宁夏银川模拟] 秦王嬴政声称,因韩国“倍约”,赵国“倍盟”,魏
国“始约服”而后“谋袭秦”,楚国“畔约”而出兵六国。秦灭六国后,始皇
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公元前215年,刻石曰:“遂兴师
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秦始皇
对战争合理性构建的变化( )
A.源于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 B.反映出地方割据势力覆灭
C.确立了秦始皇的独尊地位 D.体现出秦统治策略的调整
√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王以违约为借口,对六国发动战争;但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对战争合理性的构建主要表现为宣扬统一战争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强调民众支持是一种更为柔和的统治策略,注重争取民心,以稳定社会秩序。这体现出其统治策略的调整,即从强调外部理由(如他国违约)转向强调内部因素(民众支持),以寻求新建立的大一统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D项正确。
材料所述与社会结构重大转变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
“地方割据势力覆灭”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
皇帝制度确立了秦始皇的独尊地位,排除C项。
2.[2025·广东金太阳联考] 据《诗经》记载:“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
子所履,小人所视。”秦统一六国后,在秦故地和原六国境内旧道的基
础上修筑驰道,路中间专供皇帝出巡使用,如无特许就连王公贵族也不
许在驰道中央行走。这一变化反映了秦朝( )
A.高度组织化的权力结构 B.最高统治者的无上权威
C.道路修筑遵循的规范性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朝将驰道中间部分设为皇帝专用,显示了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独特地位和无上权威,连王公贵族都不能侵犯这一特权,故选B项;
虽然秦朝确实建立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政治体系,但材料中主要描述的是道路使用权的分配,而非整个权力结构,排除A项;
材料并未直接涉及道路修筑的规范性,而是强调了道路使用权的特殊分配,排除C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材料中描述的道路使用权问题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3.[2025·广东佛山模拟] 秦统一以前,赐爵与授官是统一的,为官必须
有爵,“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
之功相称也”。但在统一后,任命官吏不再以有无爵位为条件,不少大
臣如丞相王绾、隗状、冯去疾等不仅无爵,就连军功也没有。这一变化
( )
A.打破了宗法血缘关系 B.完善了官僚体制
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D.激化了君相矛盾
√
[解析] 据材料“在统一后,任命官吏不再以有无爵位为条件”可知,秦
统一前,官员升迁与军功挂钩,这属于战国时期奖励军功的措施,秦统
一后国家安定,需要治国人才,且战乱不再,因此官吏任职不再以爵位
为先,且秦朝建立后,确立了三公九卿制,这体现了官僚体制的完善,
故选B项;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关系已经被打破,且材料强调官吏任职标准的变化,与宗法血缘关系无关,排除A项;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的是科举制的实行,材料强调官吏任职与爵位的关系,并未说明官员文化素质的变化,排除C项;
“激化了君相矛盾”说法错误,官吏任职不再以爵位为标准,这与时代变迁相关,材料无从体现这一变化“激化了君相矛盾”,排除D项。
4.[2025·福建名校联盟模拟] 有学者称,秦朝推行郡县制以及“车同轨”
“书同文”等,已经将春秋以来的“夷夏”观念转变为较为宽泛(包括南越、
西南夷、西戎等民族在内)的华夏或“中国”观念。该学者意在强调,秦
朝( )
A.怀柔远夷思想得以落实 B.民族交往推动疆域拓展
C.国内民族差异逐步消失 D.政治统一增进国家认同
√
[解析] 据材料信息,秦朝做了这些事情之后,人民的观念就从“夷夏”
转变成了更宽泛的华夏或“中国”观念,可见政治统一让人民更认同这个
国家,故选D项;
题干里并没有提到秦朝对远方民族的怀柔政策,只是说他们的观念转变了,“得以落实”没有依据,排除A项;
题干中并没有提到民族交往和疆域拓展之间的关系,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题干中只是强调人民的观念转变了,并不是说民族差异消失了,且“民族差异逐步消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5.[2025·河南安阳联考]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以商鞅变法时期的度量衡
制为标准(如下表所示),颁行全国。这一举措( )
度 量 衡
1丈=10尺=100 寸 1斛=10斗=100升= 1000合 1石=120斤(合今约30 750克)
(合今231厘米) (合今20 000毫升) 1斤=16两=384铢(合今约256.25克)
A.减轻了全国民众的赋税负担 B.消除了各诸侯国的经济差异
C.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一体化 D.体现出严重的重农抑商倾向
√
[解析] 据材料“秦始皇以商鞅变法时期的度量衡制为标准……颁行全国”
并结合所学秦朝统一度量衡的相关史实可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助
于消除各地在计量标准上的差异,便于交易和管理,使得各地之间的经
济交易更加便捷和准确,减少了因度量衡不一致而产生的纠纷和不便,
故而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
一体化,故选C项;
材料所述度量衡制的统一,对民众的赋税负担并无直接影响,因而无从得知民众的赋税负担是否有所减轻,排除A项;
“消除”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且秦朝时已不存在诸侯国,排除B项;
材料只关注了统一度量衡的政策,并未提及秦朝在农业和商业领域的政策倾向,因而仅从材料无法判断当时是否有严重的重农抑商倾向,排除D项。
6.[2025·甘肃白银模拟] 秦在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体现秦
朝为水德之始。秦始皇更改了历法的起始时间,规定新年朝贺从十月初
一开始,衣服、旌旗、符节都崇尚用黑色,以六作为计数的单位,符节
和法冠都为六寸,车舆为六尺,等等。这些举措在当时(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弱化了地方势力
C.增强了法制观念 D.促进了文化统一
√
[解析] 材料反映了秦始皇采取了统一文化和风俗措施,强化了中央权
威,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对地方势力的打击,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秦的法制建设,排除C项;
材料不仅涉及文化的统一,还涉及风俗的统一,其统一的目的是强化中央权威,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7.[2025·黑龙江龙东模拟] 据秦律载:豢养马匹时,马匹的身高在五尺
八寸以上,如果马匹不听从指挥,县司马处以二甲的惩罚,令、丞处以
一甲的惩罚;征集马匹后再遴选骑士,在军中接受考课,马匹质量最差
者,令、丞处以二甲的惩罚,司马处以二甲的惩罚,并被撤除官职。由
此可见,秦朝对军马管理者的考核( )
A.具有明确的量化标准 B.维护了官僚体系的稳定
C.遵循赏罚分明的原则 D.呈现出职责模糊的特点
√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秦律对军马管理者的考核有明确的量化标准,
例如马匹的身高在五尺八寸以上,以及对不听从指挥的马匹和质量最差
的马匹的管理者有具体惩罚措施,这表明秦朝对军马管理者的考核具有
明确的量化标准,故选A项;
“维护了”夸大秦朝对军马管理者的考核作用,排除B项;
材料只涉及对军马管理者不当行为的惩罚,未体现奖赏的一面,排除C项;
秦朝对军马管理者的考核体现了职责分明的特点,排除D项。
8.[2025·湖南长沙一中模拟] 据公元前212年记载,来自东部滨海的一方
士卢生与另一方士交谈时,指责“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贪于权
势至如此”。始皇大怒,亲自下令调查与这两个方士相关联的文人并处
死。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为秦朝的灭亡埋下种子 B.群众舆论对统治的压力
C.对儒学进行严重的打压 D.统治者治理的昏庸无能
√
[解析] 秦始皇的专制和残暴行为,特别是他对方士和文人的打压,反
映了其统治的严苛和不容异议。这种高压政策加剧了社会矛盾,使得人
民对秦朝的不满日益加深。同时,这种打压也削弱了秦朝的文化和智力
资源,使得其在面对内忧外患时更加脆弱。因此,秦始皇的这种行为确
实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种子,故选A项。
题干主要描述的是秦始皇对方士和文人的个人行为反应,而非广泛的群众舆论。此外,题干中也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支持“群众舆论对统治的压力”这一观点,排除B项。
题干描述的是秦始皇对方士和文人的打压,这些文人包括儒生,但也包括其他学派的人。因此,将这一行为单纯归结为对儒学的打压是不准确的。此外,题干中的重点并不在于儒学是否受到打压,而在于秦始皇对方士和文人言论的严厉反应,排除C项。
秦始皇对方士和文人的打压更多是出于维护统治和消除异议的需要,而非因为其昏庸无能,排除D项。
9.秦代在地方设典、老之职,典、老由本里中的里人推举产生,无须避
籍,并由县级长官审核后履职,共同对里中的户口、赋税、治安警戒负
责。可见,秦朝的典、老( )
A.是中央官僚体系的组成部分 B.辅助官府治理基层社会
C.有利于地方自治且行政高效 D.导致了地方治理的混乱
√
[解析] 由材料可知,典、老由本里中的里人推举产生,经县级官员审
核后履职,配合地方官员治理基层社会,B项正确;
秦朝的典、老属于基层职位,不是中央官僚体系的组成部分,排除A项;
秦朝的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并非自治,且材料并未涉及典、老的行政效率,无法得出行政高效的结论,排除C项;
典、老虽由里人推举产生,但必须通过县级长官的审核才能履职,在
具体的事务中配合地方政府的工作,并没有导致地方治理的混乱,排除D项。
10.睡虎地秦简《置吏律》规定:任用吏和尉时,若有不经任命就行使职权,
或私下谋划就派往就任的,“以律论之”;任免吏、佐和各府属员时,“十二
月朔日免除,尽三月而止之,其有死亡及故有夬(缺)者,为补之,毋须时”。
这些规定( )
A.体现了官吏任免程序的规范性
B.反映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推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D.防止了官吏选拔过程中的腐败问题
√
[解析] 由材料可知,秦朝法律规定如果官员没有经过正式任命就行使职
权或派往就任,要依法论处,还规定了严格的官吏委任时间及补充程序,这
体现出秦朝官吏任免程序的规范性,A项正确。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排除B项;
皇帝制度与郡县制度的全面推行等推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排除C项;
材料仅涉及秦朝官员任免程序,并不能防止官员选拔过程中的腐败问题,排除D项。
11.[2025·山东招远二中模拟] 秦律法典《法律答问》中载:“殴大父母,
黥为城旦舂。”即殴打祖父母的,在脸上刺字,男性犯罪者要罚去修城
墙,女性犯罪者则被罚舂米。这体现出秦朝( )
A.法律条文过于严苛 B.注重维护人伦秩序
C.严厉惩罚违法犯罪 D.礼制色彩较为浓厚
√
[解析] 据材料“殴打祖父母的,在脸上刺字,男性犯罪者要罚去修城墙,
女性犯罪者则被罚舂米”可知,秦朝的法律专门针对殴打祖父母的行为
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这表明秦朝法律非常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
注重维护人伦秩序,故选B项;
据材料“殴大父母,黥为城旦舂”可知,秦朝法律确实具有严厉性,但材料的重点在于法律条文背后所反映的社会价值观,殴打祖父母受到严厉处罚,是出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考虑,而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严苛,排除A项;
材料提到了严厉的惩罚措施,但这一措施是针对特定犯罪(殴打祖父母)的,仅凭材料无法证明秦朝对所有违法犯罪行为都采取严厉惩罚,排除C项;
材料描述的是秦律《法律答问》中的内容,因而更多体现法律,而非礼制,排除D项。
12.岳麓书院所藏秦简中显示:秦律规定,30户以上的里置典、老各一人;
不足30户,与邻近的里共置,如果没有邻近的里,则置典而不置老。里耶秦
简中有一则“有27户人家的成里向上级启陵乡请求设置典,却因为已有一
典而被驳回”的文书。这两则秦简可以用来研究秦朝( )
A.法律制度的严苛 B.基层组织的结构
C.基层自治的状况 D.行政效率的提高
√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官僚统治有其限度,国家行政权力难以渗透到广大
基层社会,不得不在官僚之外吸收本地社会内部成员,授予他们一定的官
方身份,让他们承担日常行政事务,如材料中的里就是基层组织,因此材料
中的秦简可用于研究秦朝基层组织的结构,B项正确;
由材料不能得出秦律严苛的特点,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基层自治的具体状况,排除C项;
材料只涉及基层社会的层级设置,未体现行政效率如何,排除D项。
13.[2025·广东广州模拟] 简牍所见秦汉“户人”是国家授予田宅、爵位的
法律主体,也是户下私奴婢的所有者,官方可通过“户人”管理基层家庭。
简牍诏令所见“家长”并非传统的“尊长”,而是一种狭义的法定身份。这
一制度设计(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利于强化对基层的管理
C.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D.旨在发展封建庄园经济
√
[解析] “户人”作为法律主体,官方可通过其管理基层家庭,这表明该
制度设计有助于强化政府对基层的管理和控制,故选B项;
题干强调秦汉通过“户人”管理基层家庭,并未提及这一制度设计如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项;
“户人”制度并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且“完善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C项;
材料并未提及这一制度设计与发展封建庄园经济有何关联,排除D项。
14.[2025·安徽江淮十校联考] 我国出土了诸多秦简牍,比较著名的有湖
北云梦睡虎地秦简、龙岗秦简、周家台秦简、湖南龙山里耶秦简以及甘
肃天水放马滩秦简等。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1000余支,其中多是秦律及
法律问答;湖南里耶秦简3万余支,是一个县的档案,主要为政令与文
书。据此可知,当时( )
A.两湖地区秦制更为突出 B.楚文化被秦文化所取代
C.国家行政效率大大提升 D.秦朝推行文书制度治国
√
[解析] 根据材料“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1000余支……主要为政令与文书”
可知,秦朝时期,国家重视法律和文书,说明秦朝推行文书制度治国,
故选D项;
材料未涉及两湖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排除A项;
材料无法说明楚文化被秦文化所取代,排除B项;
仅从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国家行政效率是否提高,排除C项。
15.[2025·福建龙岩模拟] 战国时期的部分秦简中,户主名前均冠以“荆”,
表明其为荆地遗民;秦统一后,原六国遗民通过重新登记户籍,成为
“新黔首户”,已然不见“故六国”的标记。这是因为秦朝( )
A.推行严刑峻法 B.移民地位低下
C.强化国家认同 D.户籍体系成熟
√
[解析] 秦统一后,重新登记户籍并去除“故六国”的标记,旨在消除原
六国遗民的身份差异,加强他们对秦朝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一举措有
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和稳定,故选C项。
题目中并未提及秦朝对原六国遗民实施严刑峻法,且户籍标记的变化与严刑峻法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
题目中并未提及原六国遗民在秦朝的地位问题,且户籍标记的变化并不能直接反映其地位的高低,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户籍体系的成熟,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10分)[2025·吉林白城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
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
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
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
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
组织完备。
——《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有何特点?(4分)
[答案] 制度:皇帝制度。(1分)
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3分)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
曰‘皇帝’”可知是皇帝制度。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有何影响。(6分)
[答案] 影响:三公九卿由皇帝任免,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点;按照职
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
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三公分工合作,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
效率,加强了专制皇权。(6分)
[解析] 根据材料二中“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
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可知,三公九卿由皇帝任免,体现了官僚政治
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可知,按
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
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根据材料二中三公九卿制度的示意
图可知,三公分工合作,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专制皇权。
快速核答案
第4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重点问题·突破
核心概念
【对点演练1】
C
【对点演练2】
C
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 探究秦朝乡里制度的变化与特点
【史料研读】
(1)变化:乡里制度兼具行政和宗法职能。原因:郡县制的实行,政
府重视基层管理;宗法血缘观念遗存。 (2)两面性:一方面乡保要
维护地方社会利益甚至滥用权力维护私利,另一方面要完成政府交付的
职责。 (3)依靠宗族治理,皇权不下县;注重民众自我管理和监督;
儒家思想渗透基层管理之中,重视道德教化;政府重视基层建设,以维
护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
探究主题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探究秦始皇“坑儒”事件与史学理论
【史料研读】
(1)不能。虽然四则史料都认定坑儒的真实性,但都是后人的记述或
研究,缺乏一手材料印证。史料中关于“坑儒”细节有诸多不同,如发生
地点、手段、人数和“儒生”与“术士”的不同称呼等,表明事件存疑。第
四则史料属于学者基于秦所实行的治国理念的推论,无史实依据。两汉
时期司马迁等人的记述有着显著的主观目的,意在抨击秦的暴政,影响
了记述内容的客观性。 (2)汉代尊崇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意识形态,儒学地位提高。秦二世而亡给后世以深刻的教训,儒家思想
倡导仁政,为统治者所接受。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B 2.B 3.A 4.C
仿真模拟
1.D 2.C 3.D 4.C 5.C
作业手册
一、选择题
1.D 2.B 3.B 4.D 5.C 6.A 7.A 8.A 9.B 10.A 11.B 12.
B 13.B 14.D 15.C
二、非选择题
16.(1)制度:皇帝制度。(1分)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
至上。(3分) (2)影响:三公九卿由皇帝任免,体现了官僚政治
的特点;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
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三公分工合作,相互牵
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专制皇权。(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