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1节 第1课时 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第1节 第1课时 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02 11:22:42

文档简介

(共76张PPT)
一、群落的概念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______生物种群的集合。
各种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研究物种组成的意义: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______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
__________最重要的因素。
群落
群落性质
2.物种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3.规律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______,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______。
不同
丰富
三、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概念 举例
原始合作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______,但 分开后,各自也能__________ 海葵和寄居蟹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长期__________在一起,相互依存,彼 此______ 豆科植物和根瘤

捕食 一种生物以____________为食的现象 翠鸟和鱼
寄生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 ______的现象 马蛔虫和马
受益
独立生活
共同生活
有利
另一种生物
体液
组织
已消化的物质
危害
种间关系 概念 举例
种间竞争 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 ___而产生的相互______的现象 同一草原上生活
的非洲狮和斑鬣

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
排斥
(续表)
任务一 群落的物种组成
【资料】 根据教材P23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优势种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____________的变化而改变。
3.草原放牧过程中,控制__________对于维持草原群落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非常重要。
在群落中,不仅数量很多,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的物种
时间和环境
放牧强度
例1 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
错误的是( )
C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B.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C.群落中的优势物种通常占有绝对竞争优势,且这种优势是不会改变的
D.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小
[解析]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故要认识一个群落,首
先要分析的是该群落的物种组成,A正确;群落中的物种组成随着时间和环境的
变化而发生改变,不是固定不变的,B正确;群落中的优势物种通常占有绝对竞
争优势,这种优势是会改变的,可能会被另一种物种取代,C错误;从赤道到北
极,群落的物种数目由于气候变化而减少,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小,D正确。
例2 [2024·江苏常州期中] 所谓频度,就是群落
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
凡频度在 的植物物种归为A级,
者为B级, 者为C级,
者为D级,者为 级。研
究发现,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
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
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越高,则各物种的
个体分布越均衡
B.若属于C频度级的植物有18种,则植物类群的丰
富度约为200种
C.若属于 频度级中的甲不是优势种,则甲的分布
范围广但密度小
D.若植物乙是该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则它的频度
级最可能属于 级

[解析] A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越高,则各物
种的个体分布越不均衡,A错误;若属于C频度级
的植物有18种,设物种丰富度为 ,按照柱状图分
析, ,则该植物类群的丰富度约
为200种,B正确;在 级中的植物分布范围广,出
现频度高,但甲不是优势种,说明甲的分布特点
是密度小,范围比较广,C正确;优势物种不仅数
量很多,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
乙是该群落的优势物种,则它的频度最可能属于
级,D正确。
任务二 种间关系
【情境】 阅读教材P25思考·讨论。
1.资料1中,红尾鸲和鹟的食性比较相似,它们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这
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
种间竞争
2.资料2中,藤壶、贻贝、帽贝、石鳖彼此存在__________关系。人为去除捕
食者——海星之后,其他四种动物之间占优势的物种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可见,______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
捕食
3.影响群落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__________,自然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
素。除种间关系外,生物因素还有__________等;非生物因素主要有______、
______、水、无机盐等。
人为因素
种内竞争
光照
温度
1.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特点 能量关系
种间竞争 彼此互相抑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捕食 对其中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寄生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 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 生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间关系 特点 能量关系
原始合作 彼此互相有利,分开后也能独立生活 —
互利共生 彼此互相有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续表)
2.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
(1)种内竞争:一个种群中个体间发生的竞争。
(2)种间竞争:一个群落中两种或更多种生物间发生的竞争。
种间竞争主要有两种类型,如下图所示:
分析:只要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栖息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种间竞争关系,竞
争的激烈程度取决于栖息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3.捕食曲线分析
数量上,两种生物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呈
现不同步性变化。
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
(1)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
(2)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上图中A的最多个
体数大于B的最多个体数,也可推出B捕食A。
化,如上图中A先达到峰值,B随后才达到峰值,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
变化,故B捕食A。
4.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对双方都有利,但这种合作不是必需
的,它们分开后可以各自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一般不分开,分开后
一方或双方不能独立生活。
图示:
分析: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
同步性变化。
例3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下列关于
种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A.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
B.盲蝽取食棉花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
C.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体现了互利共生的关系
D.同一群落中没有共同食物来源的两种动物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解析] 蝗虫以植物叶片为食,两者属于捕食关系,A正确;盲蝽取食棉花的汁
液,两者属于寄生关系,B正确;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真菌为藻类提
供无机盐等,藻类为真菌提供有机物,体现了互利共生的关系,C正确;同一
群落中没有共同食物来源的两种动物之间,也可能会争夺生存空间,D错误。
例4 [2024·安徽舒城中学期中]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和影响,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
也可能是有利的。据下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需要研究两种生物单独培养的情况,才能确定图丙中A、B两者之间的关系
C.只有出现图乙中的结果,A和B两种生物才能协同进化
D.若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竞争,一定存在共同的食物争夺

[解析] 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是寄生关系,噬菌体需要依赖于细菌存活和繁殖,
一旦大肠杆菌死亡,噬菌体也会死亡,甲不可代表这两者的关系,甲可表示竞
争关系,A错误;图丙可表示互利共生或原始合作,需研究两种生物单独培养
的情况,才能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B正确;协同进化包括种群之间的各种关
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既有斗争,又有互助,既有适应,又有影响,
不仅仅是两种生物间的捕食关系,C错误;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可争夺相同的
食物、栖息空间和其他资源,因此,若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竞争,不一定存在共
同的食物争夺,D错误。
任务三 探究·实践——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探究原理
(1)取样方法:常用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统计方法: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取样器取样
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2.探究过程
时间
地点
方法
取样器
地点
诱虫器
吸虫器
动物图鉴
放大镜
体视显微镜
3.采集小动物的方法
(1)诱虫器采集法(诱虫器如图所示)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因土壤动物具
有趋____、趋____、避高温的习性,使小动物下移,远
离光源、热源,落入试管中。
土壤与花盆壁之间要留一定的空隙,是为了使________
___。试管中装入体积分数为_____的酒精溶液对小动物
进行固定和防腐。

湿
空气流通
(2)简易采集法
体型______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来;体型______的小动物则可
用吸虫器采集。
较大
较小
吸虫器如下图所示:
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4.实验结果分析
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一般是不同的。一般
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5.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由于土壤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不适合用样方法
进行调查。
(2)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以免结果偏差较大。
(3)因取样地段不同,小动物类群可能差异较大。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
要分开统计,并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4)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同时注意安全。
(5)在装样土的塑料袋上要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
(6)本实验调查的对象是样本内肉眼可见(可借助放大镜、体视显微镜)的所有动
物,调查的指标是土壤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例5 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D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应采用标记重捕法
B.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
采集、调查
C.采集的小动物只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的酒精溶液中
D.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是为了保证空气流通
[解析]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轻轻拨开表层土上的落叶后利用取
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A、B错误;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
数为 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C错误;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
间留有一定空隙,是为了保证空气流通,D正确。
例6 科研人员对洞庭湖环湖丘岗区不同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
果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土壤动物群 落 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 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 Ⅰ层 Ⅱ层 Ⅲ层 Ⅰ层 Ⅱ层 Ⅲ层
茶林 21 11 8 20 12 7
阔叶林 17 12 10 17 12 8
竹林 18 14 9 21 13 9
(Ⅰ:;Ⅱ:;Ⅲ: )
A.土壤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B.三种生境中,阔叶林中的物种丰富度最小
C.可利用小动物的趋光、趋湿、避高热的习性,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
中的小动物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可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解析] 土壤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A错误;从
表中数据可知,阔叶林中土壤小动物类群数最少,但不能得出其物种丰富度最小
的结论,B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利用小动物的避光、趋湿、避高
热的习性,来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C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利
用取样器取样法来进行采集、调查,D正确。

1.正误辨析
(1)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
×
[解析] 群落包括相同时间聚集在该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2)物种丰富度指单位面积内某物种个体数量的多少。( )
×
[解析]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单位面积内某物种个体数量的
多少为种群密度。
(3)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竞争。( )

(4)存在原始合作关系的两种生物分开后,两种生物或其中一种生物将不能生
存。( )
×
[解析] 存在原始合作关系的两种生物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5)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
×
[解析] 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
物类群的丰富度。
(6)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以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统计群落中的物种
数的同时,还需要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
( )

2.[2024·黑龙江哈尔滨期末] 下列关于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B
A.同一区域多个同物种生物个体构成种群
B.不同种群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物种
C.同一群落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D.群落中的个体都具有种群的数量特征
[解析] 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而不是多个
同种生物个体,A错误;一个物种的生物往往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内,存在
着地理隔离,形成多个种群,所以不同种群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物种,B正确;
群落是指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同一群落内
的个体可能是同一物种,也可能不属于同一个物种,C错误;种群的数量特征
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这
是种群才具有的特征,群落中的个体不具有种群的数量特征,D错误。
3.[2024·辽宁抚顺期末] 在试管中对物种A、
B进行培养时,经常出现物种A将物种B淘
汰的现象(如图所示),而在自然界的河流湖
泊中,物种A却不会将物种B淘汰。下列相
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A.当物种A与B数量最接近时,两物种的种间竞争最激烈
B.若改变试管的温度、 等条件,则两条曲线可能会发生变化
C.若在试管中加入物种A的竞争者C,则物种B被淘汰的结果可能会改变
D.在自然界的河流湖泊中,物种B可能获得更多生存空间
[解析] 由图可知,当物种A和物种B数量最
接近时,两种群数量均较少,且资源相对丰
富,两物种的种间竞争不太激烈,A错误;
若改变试管的温度、 等条件,影响物种A、
B个体细胞中的酶活性,进而影响其生长和
繁殖,则两条曲线可能会发生变化,B正确;若在试管中加入物种A的竞争者C,
物种A的数量可能会下降,那么物种A与B的竞争相对减弱,则物种B被淘汰的
结果可能会改变,C正确;相比在试管中,在自然界的河流湖泊中,物种B可
能获得更多生存空间,与物种A的竞争相对减弱,D正确。
4.[2024·河南新乡期末] 下列有关“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叙
述,错误的是( )
B
A.对于采集到的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有纱布的镊子将其取出
B.统计种群数量有限的土壤小动物的数量常采用目测估计法
C.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均可能引起土壤中小动物种类发生改变
D.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则调查结果可能偏小
[解析] 采集到的小动物中,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以用包裹着纱布的镊子取出,
较小的用吸虫器采集,A正确;统计种群数量有限的土壤小动物个体数目的方
法是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是适用于数量较多的小动物计数的方法,B错误;
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会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土壤中小动物种
类,使其发生改变,C正确;小动物具有避高温的特性,如果没有打开电灯,
则采集到的小动物数量更少,调查结果可能偏小,D正确。
1. 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A.一块荒地上的全部杂草能构成一个群落
B.性别比例属于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C.群落中双方互利的两个物种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D.温带落叶阔叶林比热带雨林的季节变化更明显
[解析] 一块荒地上的全部杂草不能构成一个群落,群落应该包含该荒地上全部的
生物,A错误;性别比例属于在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B错误;群落中双方互利
的两种生物之间可能是互利共生的关系,也可能是原始合作关系,C错误;温带
地区温度、光照等随季节变化明显,导致温带落叶阔叶林秋冬季节落叶,春夏季
节植被茂盛,群落季节变化明显,而热带雨林季节变化相对不明显,D正确。
2. 关于生物的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D
A.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种间竞争关系
B.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稳定有重要作用
C.蝉吸食植物汁液,二者属于寄生关系
D.根瘤菌寄生在豆科植物体内
[解析] 两种草履虫是两个物种,争夺共同的食物和空间,是种间竞争关系,A
正确;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制约,使双方数量都相对稳定,B正确;蝉吸食
植物汁液,二者属于寄生关系,C正确;豆科植物的根常常长了很多瘤状物,其
中的根瘤菌可以进行生物固氮,为植物提供氮肥,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
二者是互利共生的关系,不是寄生,D错误。
3. 为了增加某草原的物种丰富度,科研人员引入了甲、乙两个种群,如图为引
入这两个种群后它们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
A.先引入甲种群后,其种群数量呈现“J”形增长
B.甲、乙两种群存在捕食的关系,乙为捕食者
C.t2之后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出现先降低再恢复到K1的现象
D.图示说明甲、乙两个种群的引入增加了该草原的物种丰富度
[解析] 据图分析,引入甲种群后,其种群数量呈现“S”形增长,A错误;分析t2
之后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可知,乙增加,甲减少,二者存在捕食关系,
乙为捕食者,B正确;t2时引入乙种群,即引入甲种群的天敌,甲种群的环境容
纳量会降低,一般不会再恢复到原来的K1水平,C错误;图示说明了甲、乙两个
种群能够在该草原生活,若它们造成生物入侵,则可能导致当地的物种丰富度
下降,D错误。
4. 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A.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适于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B.记名计算法是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之一
C.采用酒精灯加热土壤的方法收集小动物
D.土壤中小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解析] 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适于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A错误;记名计
算法是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之一,B正确;可以用诱虫器或吸虫
器收集土壤小动物,C错误;土壤中小动物群落存在分层现象,D错误。
5. 为了研究校园土壤动物丰富度,某小组采用土壤取样器在校园的不同地点、
不同深度进行取样,然后进行土壤动物的分离和种类鉴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D
A.校园的不同地点土壤动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由于土壤动物的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故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
C.若在不同地点都采集到同一种动物,则这种动物的生态位可能相对较宽
D.用干漏斗分离装置采集土壤动物时,利用了它们趋光、趋湿、避高温等特点
[解析] 校园的不同地点动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由于
土壤动物的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故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B正
确;若在不同地点都采集到同一种动物,则这种动物的栖息地较广泛,生态位
相对较宽,C正确;用干漏斗分离装置采集土壤动物时,利用了它们趋暗、趋
湿、避高温等特点,D错误。
6. 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装置,下列有关叙述
正确的是( )
D
A.该装置主要用于采集体型较大的小动物
B.该装置中的金属筛网能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C.该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进行采集
D.该装置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置于70%的酒精中
[解析] 图中装置为诱虫器,主要用于采集体型较小
的土壤小动物,A错误;金属筛网不能阻止小动物
向下移动,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该装置
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性(趋暗)、趋湿的习性
采集土壤小动物,C错误;用该装置采集的土壤动
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杀死小
动物并能保存标本,D正确。
练 习 册
知识点一 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
1.[2024·云南玉溪一中月考]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A.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固定不变的
B.群落中数量最多的物种一定占据优势
C.物种组成不同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群落中所有生物的总数量称为丰富度
[解析]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占优
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A错误;在群落中有些物种
不仅数量很多,对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是群落中的优势种,
还有一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它们就不占
优势,故群落中数量最多的物种不一定占据优势,B错误;群落是一定空间内
所有生物的集合体,物种组成不同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正确;群落
中的物种数目称为丰富度,D错误。
2.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A.群落中动物的数量有很多,说明其物种丰富度大
B.同一区域不同的时间段,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C.同一区域不同的时间段,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一定相同
D.农田中生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多,物种丰富度大
[解析]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生物的种类)数目,A错误;由于不
同种土壤小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同一区域不同的时间段,土壤小动物的丰富
度可能不同,B正确,C错误;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农田中生物种类少,丰
富度小,D错误。
3.某草原群落中,羊草占据显著优势。当放牧强度加大时,羊草就会明显减少,
糙隐子草等植物便逐渐占优势。如果过度放牧,群落中原有的一些植物种类会
消失,草原生产力严重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D
A.放牧强度是影响草原群落物种组成的重要因素
B.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原原有优势种被其他物种替代
C.放养家畜的数量可以根据羊草的种群密度决定
D.禁止放牧一定能够增加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解析] 放牧强度是影响草原群落中植物的种类、优势种变化的重要因素,A正
确;分析题意可知,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原原有优势种被其他物种替代,B正确;
家畜以羊草为主要食物,放养家畜的数量可以根据羊草的种群密度决定,羊草
种群密度大则可以放养较多的家畜,C正确;禁止放牧会使草原植物间的种间
竞争加剧,不利于增加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错误。
知识点二 种间关系
4.[2023·安徽芜湖期中] 下列古诗词及其所体现的种间关系,对应错误的是
( )
C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种间竞争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捕食
C.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寄生
D.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捕食
[解析] 豆苗与杂草之间是竞争关系,A正确;鹿捕食苹,是捕食关系,B正确;
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拿螟蛉
作食物,体现了螟蛉与蜾蠃之间存在捕食关系,C错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和蚌之间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
5.[2024·广东肇庆期末] 许多种植物在树干或叶子上有叫作花外蜜腺的特化腺
体,该腺体通过分泌富含蛋白质和糖的液体为蚂蚁提供食物。蚂蚁帮助这些植
物抵抗食草者的入侵,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去除周围植物来限制竞争。若
把蚂蚁从这些植物上移走,这些植物被食草动物取食的几率大大增加。下列生
物的种间关系与上述种间关系最接近的是( )
B
A.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B.海葵和寄居蟹
C.翠鸟和鱼 D.马蛔虫和马
[解析]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
活,这种种间关系是原始合作。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蚂蚁和具有特化腺体的植
物间属于原始合作关系,而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翠鸟和
鱼的种间关系是捕食,马蛔虫和马的种间关系是寄生,海葵和寄居蟹属于原始
合作的关系,B符合题意。
6.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
(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
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
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
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C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
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C.曲线③在值上下波动,影响 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解析] 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
关系,③的变化可能是小型鼠繁殖能力
强所致,A正确;由图中曲线②与③可
知,两条曲线不是同升同降的关系,可
推测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B正确;曲线③在值上下波动,影响 值的主要因素是环境,C错误;林区居
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因此可推测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
特征,D正确。
7.[2024·黑龙江哈尔滨期末] 种群间的关系有多种形式,若用“ ”表示有利,“-”
表示有害,“0”表示既无利又无害,则种群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如下表所示的
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作用类型 类型1 类型2 类型3 类型4
种群1 - 0
种群2 - - 0
D
A.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大、小草履虫的关系属于类型1
B.马蛔虫和马的关系属于类型2,且马属于种群2
C.组成地衣的真菌和藻类、犀牛和为其啄食寄生虫的小鸟均属于类型3
D.野兔和蜜蜂的关系为类型4,这两个种群不会相互影响
[解析] 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大、小草履虫是竞争关系,争夺资源对两个种群均
不利,符合类型1,A正确;马蛔虫和马的关系为寄生,属于类型2,且马蛔虫
对马不利,马属于种群2,B正确;组成地衣的真菌和藻类是互利共生关系,犀
牛和为其啄食寄生虫的小鸟是原始合作的关系,对两个种群均有利,均属于类
型3,C正确;野兔和蜜蜂彼此既无利又无害,但并不是不会相互影响,如蜜蜂
为植物授粉,野兔以植物为食,两个种群间可以间接地相互影响,D错误。
知识点三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8.下列关于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B
A.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强,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类群丰富度
C.由于小动物有避光、避热的特性,采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
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解析] 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
地块的土样,A正确;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
和标记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土
壤小动物通常具有避光、避热的特性,因此采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
罩的热光源,C正确;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可记为“待鉴定
”,并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D正确。
9.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对其进行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的酒精溶液中
C
[解析] 甲装置中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有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
气流通,以保证土壤小动物的有氧呼吸,A正确;乙装置较为简易,通常用于
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正确;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
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进行采集的,C错误;用乙装置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可
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便于计数和观察,D正确。
10.下图表示三种种间关系(捕食、种间竞争和互利共生),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
题。
(1)①~④分别表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是种间竞争(竞争力明显悬殊);②是捕食;③是互利共生;④是种间竞争(竞争实力相当)
[解析] ①是种间竞争(竞争力明显悬殊);②是捕食;③是互利共生;④是种间
竞争(竞争实力相当)。
(2)从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趋势看,________________(填种间关系)中一种生物
数量增加(减少),同时另一种生物数量也增加(减少)。
捕食和互利共生
[解析] 从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趋势看,捕食和互利共生这两种关系中一种生物
数量增加(减少),同时另一种生物数量也增加(减少)。
(3)判断捕食关系图中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增加或先减少的是被捕食者,如图②中的;后增加或后减少的是捕食者,如图②中的
[解析] 先增加或先减少的是被捕食者,如图②中的 ;后增加或后减少的是捕
食者,如图②中的 。
11.微生物是土壤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释放多种酶类,参与土壤有机质降
解、腐殖质合成和养分循环等生物化学过程。土壤酶是土壤中各类酶的总称,
土壤酶活性是指土壤酶催化物质转化的能力。实验小组研究了某烤烟种植区的
几种轮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相对丰富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种植模式 微生物相对 丰富度
3.24 50 39.05
3.75 112 36.07
3.53 121 38.26
4.21 169 73.41
(1)土壤中的微生物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同一个种群,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属于
种群内的个体属于同种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有多种
[解析]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土壤微生物
众多,不是同种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种群。
(2)不同深度的土壤分布的生物类群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调查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采用______________,不宜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
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照预先确
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这属于__________法。
垂直结构
取样器取样法
土壤中许多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
目测估计
[解析] 不同深度的土壤分布的生物类群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样方法适
用于活动范围不大的生物,土壤小动物活动性较强而不适合,标记重捕法的标志
不能明显,土壤小动物太小,不好标记,因此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
类群丰富度。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
种群数量,一般用于调查种群数量较多,个体较小的种群。
(3)根据表格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轮作方式最有利于土壤
微生物生长,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种轮作种植
模式最有利于提高烤烟的产量和品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烤烟—苕子—水稻(或)
该轮作方式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
该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最高,酶催化分解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盐和最多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在烤烟—苕子—水稻 的轮作模式下,土壤
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更丰富,最有利于微生物的生
长。该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最高,酶催化分解有机物产生
的无机盐和 最多,有利于烤烟的生长,从而有利于提高烤烟的产量和品质。第1节 群落的结构
第1课时 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预习梳理】
一、各种
二、1.群落 群落性质
2.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3.不同 丰富
三、受益 独立生活 共同生活 有利 另一种生物 体液 组织 已消化的物质 危害 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 排斥
【任务活动】
任务一
[资料]
1.在群落中,不仅数量很多,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的物种
2.时间和环境
3.放牧强度
反馈评价
例1 C [解析]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故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的是该群落的物种组成,A正确;群落中的物种组成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不是固定不变的,B正确;群落中的优势物种通常占有绝对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是会改变的,可能会被另一种物种取代,C错误;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由于气候变化而减少,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小,D正确。
例2 A [解析] A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越高,则各物种的个体分布越不均衡,A错误;若属于C频度级的植物有18种,设物种丰富度为x,按照柱状图分析,9÷18=100÷x,则该植物类群的丰富度约为200种,B正确;在E级中的植物分布范围广,出现频度高,但甲不是优势种,说明甲的分布特点是密度小,范围比较广,C正确;优势物种不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乙是该群落的优势物种,则它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D正确。
任务二
[情境]
1.种间竞争
2.种间竞争 捕食
3.人为因素 种内竞争 光照 温度
反馈评价
例3 D [解析] 蝗虫以植物叶片为食,两者属于捕食关系,A正确;盲蝽取食棉花的汁液,两者属于寄生关系,B正确;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真菌为藻类提供无机盐等,藻类为真菌提供有机物,体现了互利共生的关系,C正确;同一群落中没有共同食物来源的两种动物之间,也可能会争夺生存空间,D错误。
例4 B [解析] 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是寄生关系,噬菌体需要依赖于细菌存活和繁殖,一旦大肠杆菌死亡,噬菌体也会死亡,甲不可代表这两者的关系,甲可表示竞争关系,A错误;图丙可表示互利共生或原始合作,需研究两种生物单独培养的情况,才能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B正确;协同进化包括种群之间的各种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既有斗争,又有互助,既有适应,又有影响,不仅仅是两种生物间的捕食关系,C错误;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可争夺相同的食物、栖息空间和其他资源,因此,若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竞争,不一定存在共同的食物争夺,D错误。
任务三
1.(1)取样器取样 (2)①记名计算法 ②目测估计法
2.时间 地点 方法 取样器 地点 诱虫器 吸虫器 动物图鉴 放大镜 体视显微镜
3.(1)暗 湿 空气流通 70%
(2)较大 较小 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5.(1)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反馈评价
例5 D [解析]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轻轻拨开表层土上的落叶后利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A、B错误;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C错误;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是为了保证空气流通,D正确。
例6 D [解析] 土壤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A错误;从表中数据可知,阔叶林中土壤小动物类群数最少,但不能得出其物种丰富度最小的结论,B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利用小动物的避光、趋湿、避高热的习性,来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C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利用取样器取样法来进行采集、调查,D正确。
【当堂自测】
1.(1)× (2)× (3)√ (4)× (5)× (6)√
[解析] (1)群落包括相同时间聚集在该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2)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单位面积内某物种个体数量的多少为种群密度。
(4)存在原始合作关系的两种生物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5)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2.B [解析] 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而不是多个同种生物个体,A错误;一个物种的生物往往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内,存在着地理隔离,形成多个种群,所以不同种群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物种,B正确;群落是指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同一群落内的个体可能是同一物种,也可能不属于同一个物种,C错误;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这是种群才具有的特征,群落中的个体不具有种群的数量特征,D错误。
3.A [解析] 由图可知,当物种A和物种B数量最接近时,两种群数量均较少,且资源相对丰富,两物种的种间竞争不太激烈,A错误;若改变试管的温度、pH等条件,影响物种A、B个体细胞中的酶活性,进而影响其生长和繁殖,则两条曲线可能会发生变化,B正确;若在试管中加入物种A的竞争者C,物种A的数量可能会下降,那么物种A与B的竞争相对减弱,则物种B被淘汰的结果可能会改变,C正确;相比在试管中,在自然界的河流湖泊中,物种B可能获得更多生存空间,与物种A的竞争相对减弱,D正确。
4.B [解析] 采集到的小动物中,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以用包裹着纱布的镊子取出,较小的用吸虫器采集,A正确;统计种群数量有限的土壤小动物个体数目的方法是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是适用于数量较多的小动物计数的方法,B错误;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会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土壤中小动物种类,使其发生改变,C正确;小动物具有避高温的特性,如果没有打开电灯,则采集到的小动物数量更少,调查结果可能偏小,D正确。第1节 群落的结构
第1课时 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一、群落的概念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    生物种群的集合。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研究物种组成的意义: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
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      最重要的因素。
2.物种丰富度是指            。
3.规律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    ,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    。
三、种间关系
种间 关系 概念 举例
原始 合作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    ,但分开后,各自也能       海葵和寄居蟹
互利 共生 两种生物长期     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捕食 一种生物以       为食的现象 翠鸟和鱼
寄生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    、    或        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    的现象 马蛔虫和马
种间 竞争 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             而产生的相互    的现象 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
任务一 群落的物种组成
【资料】 根据教材P23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优势种是指                                            。
2.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       的变化而改变。
3.草原放牧过程中,控制      对于维持草原群落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例1 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B.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C.群落中的优势物种通常占有绝对竞争优势,且这种优势是不会改变的
D.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小
例2 [2024·江苏常州期中] 所谓频度,就是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凡频度在1%~20%的植物物种归为A级,21%~40%者为B级,41%~60%者为C级,61%~80%者为D级,81%~100%者为E级。研究发现,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越高,则各物种的个体分布越均衡
B.若属于C频度级的植物有18种,则植物类群的丰富度约为200种
C.若属于E频度级中的甲不是优势种,则甲的分布范围广但密度小
D.若植物乙是该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则它的频度级最可能属于E级
任务二 种间关系
【情境】 阅读教材P25思考·讨论。
1.资料1中,红尾鸲和鹟的食性比较相似,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这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
2.资料2中,藤壶、贻贝、帽贝、石鳖彼此存在      关系。人为去除捕食者——海星之后,其他四种动物之间占优势的物种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可见,    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种间竞争。
3.影响群落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      ,自然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除种间关系外,生物因素还有      等;非生物因素主要有    、    、水、无机盐等。
1.种间关系
种间 关系 特点 能量关系
种间 竞争 彼此互相抑制
捕食 对其中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
寄生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
原始 合作 彼此互相有利,分开后也能独立生活 —
互利 共生 彼此互相有利
2.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
(1)种内竞争:一个种群中个体间发生的竞争。
(2)种间竞争:一个群落中两种或更多种生物间发生的竞争。
种间竞争主要有两种类型,如下图所示:
分析:只要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栖息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种间竞争关系,竞争的激烈程度取决于栖息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3.捕食曲线分析
数量上,两种生物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呈现不同步性变化。
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
(1)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上图中A先达到峰值,B随后才达到峰值,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
(2)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上图中A的最多个体数大于B的最多个体数,也可推出B捕食A。
4.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对双方都有利,但这种合作不是必需的,它们分开后可以各自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一般不分开,分开后一方或双方不能独立生活。
图示:
分析: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同步性变化。
例3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下列关于种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
B.盲蝽取食棉花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
C.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体现了互利共生的关系
D.同一群落中没有共同食物来源的两种动物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例4 [2024·安徽舒城中学期中]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据下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需要研究两种生物单独培养的情况,才能确定图丙中A、B两者之间的关系
C.只有出现图乙中的结果,A和B两种生物才能协同进化
D.若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竞争,一定存在共同的食物争夺
任务三 探究·实践——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探究原理
(1)取样方法:常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统计方法:①      ;②      。
2.探究过程
3.采集小动物的方法
(1)诱虫器采集法(诱虫器如图所示)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因土壤动物具有趋   、趋   、避高温的习性,使小动物下移,远离光源、热源,落入试管中。
土壤与花盆壁之间要留一定的空隙,是为了使      。试管中装入体积分数为    的酒精溶液对小动物进行固定和防腐。
(2)简易采集法
体型    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来;体型    的小动物则可用吸虫器采集。
吸虫器如下图所示:
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          ,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4.实验结果分析
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一般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5.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由于土壤动物                    ,因此不适合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2)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以免结果偏差较大。
(3)因取样地段不同,小动物类群可能差异较大。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开统计,并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4)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同时注意安全。
(5)在装样土的塑料袋上要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
(6)本实验调查的对象是样本内肉眼可见(可借助放大镜、体视显微镜)的所有动物,调查的指标是土壤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例5 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应采用标记重捕法
B.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采集、调查
C.采集的小动物只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D.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是为了保证空气流通
例6 科研人员对洞庭湖环湖丘岗区不同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土壤动 物群落 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 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
Ⅰ层 Ⅱ层 Ⅲ层 Ⅰ层 Ⅱ层 Ⅲ层
茶林 21 11 8 20 12 7
阔叶林 17 12 10 17 12 8
竹林 18 14 9 21 13 9
(Ⅰ:0~5 cm;Ⅱ:5~10 cm;Ⅲ:10~15 cm)
A.土壤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B.三种生境中,阔叶林中的物种丰富度最小
C.可利用小动物的趋光、趋湿、避高热的习性,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可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1.正误辨析
(1)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 )
(2)物种丰富度指单位面积内某物种个体数量的多少。( )
(3)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竞争。 ( )
(4)存在原始合作关系的两种生物分开后,两种生物或其中一种生物将不能生存。 ( )
(5)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 )
(6)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以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统计群落中的物种数的同时,还需要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 )
2.[2024·黑龙江哈尔滨期末] 下列关于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同一区域多个同物种生物个体构成种群
B.不同种群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物种
C.同一群落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D.群落中的个体都具有种群的数量特征
3.[2024·辽宁抚顺期末] 在试管中对物种A、B进行培养时,经常出现物种A将物种B淘汰的现象(如图所示),而在自然界的河流湖泊中,物种A却不会将物种B淘汰。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当物种A与B数量最接近时,两物种的种间竞争最激烈
B.若改变试管的温度、pH等条件,则两条曲线可能会发生变化
C.若在试管中加入物种A的竞争者C,则物种B被淘汰的结果可能会改变
D.在自然界的河流湖泊中,物种B可能获得更多生存空间
4.[2024·河南新乡期末] 下列有关“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对于采集到的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有纱布的镊子将其取出
B.统计种群数量有限的土壤小动物的数量常采用目测估计法
C.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均可能引起土壤中小动物种类发生改变
D.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则调查结果可能偏小第1节 群落的结构
第1课时 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C [解析]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A错误;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量很多,对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是群落中的优势种,还有一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它们就不占优势,故群落中数量最多的物种不一定占据优势,B错误;群落是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的集合体,物种组成不同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正确;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丰富度,D错误。
2.B [解析]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生物的种类)数目,A错误;由于不同种土壤小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同一区域不同的时间段,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B正确,C错误;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农田中生物种类少,丰富度小,D错误。
3.D [解析] 放牧强度是影响草原群落中植物的种类、优势种变化的重要因素,A正确;分析题意可知,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原原有优势种被其他物种替代,B正确;家畜以羊草为主要食物,放养家畜的数量可以根据羊草的种群密度决定,羊草种群密度大则可以放养较多的家畜,C正确;禁止放牧会使草原植物间的种间竞争加剧,不利于增加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错误。
4.C [解析] 豆苗与杂草之间是竞争关系,A正确;鹿捕食苹,是捕食关系,B正确;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体现了螟蛉与蜾蠃之间存在捕食关系,C错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和蚌之间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
5.B [解析]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这种种间关系是原始合作。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蚂蚁和具有特化腺体的植物间属于原始合作关系,而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翠鸟和鱼的种间关系是捕食,马蛔虫和马的种间关系是寄生,海葵和寄居蟹属于原始合作的关系,B符合题意。
6.C [解析] 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③的变化可能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A正确;由图中曲线②与③可知,两条曲线不是同升同降的关系,可推测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B正确;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环境,C错误;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因此可推测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D正确。
7.D [解析] 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大、小草履虫是竞争关系,争夺资源对两个种群均不利,符合类型1,A正确;马蛔虫和马的关系为寄生,属于类型2,且马蛔虫对马不利,马属于种群2,B正确;组成地衣的真菌和藻类是互利共生关系,犀牛和为其啄食寄生虫的小鸟是原始合作的关系,对两个种群均有利,均属于类型3,C正确;野兔和蜜蜂彼此既无利又无害,但并不是不会相互影响,如蜜蜂为植物授粉,野兔以植物为食,两个种群间可以间接地相互影响,D错误。
8.B [解析] 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A正确;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土壤小动物通常具有避光、避热的特性,因此采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C正确;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可记为“待鉴定×××”,并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D正确。
9.C [解析] 甲装置中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有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以保证土壤小动物的有氧呼吸,A正确;乙装置较为简易,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正确;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进行采集的,C错误;用乙装置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便于计数和观察,D正确。
10.(1)①是种间竞争(竞争力明显悬殊);②是捕食;③是互利共生;④是种间竞争(竞争实力相当)
(2)捕食和互利共生
(3)先增加或先减少的是被捕食者,如图②中的a;后增加或后减少的是捕食者,如图②中的b
[解析] (1)①是种间竞争(竞争力明显悬殊);②是捕食;③是互利共生;④是种间竞争(竞争实力相当)。(2)从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趋势看,捕食和互利共生这两种关系中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减少),同时另一种生物数量也增加(减少)。(3)先增加或先减少的是被捕食者,如图②中的a;后增加或后减少的是捕食者,如图②中的b。
11.(1)不属于 种群内的个体属于同种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有多种
(2)垂直结构 取样器取样法 土壤中许多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 目测估计
(3)烤烟—苕子—水稻(或T—V—R) 该轮作方式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 该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最高,酶催化分解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盐和CO2最多
[解析] (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土壤微生物众多,不是同种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种群。(2)不同深度的土壤分布的生物类群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样方法适用于活动范围不大的生物,土壤小动物活动性较强而不适合,标记重捕法的标志不能明显,土壤小动物太小,不好标记,因此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一般用于调查种群数量较多,个体较小的种群。(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在烤烟—苕子—水稻(T-V-R)的轮作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更丰富,最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该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最高,酶催化分解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盐和CO2最多,有利于烤烟的生长,从而有利于提高烤烟的产量和品质。第1节 群落的结构
第1课时 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知识点一 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             
1.[2024·云南玉溪一中月考]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固定不变的
B.群落中数量最多的物种一定占据优势
C.物种组成不同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群落中所有生物的总数量称为丰富度
2.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群落中动物的数量有很多,说明其物种丰富度大
B.同一区域不同的时间段,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C.同一区域不同的时间段,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一定相同
D.农田中生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多,物种丰富度大
3.某草原群落中,羊草占据显著优势。当放牧强度加大时,羊草就会明显减少,糙隐子草等植物便逐渐占优势。如果过度放牧,群落中原有的一些植物种类会消失,草原生产力严重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放牧强度是影响草原群落物种组成的重要因素
B.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原原有优势种被其他物种替代
C.放养家畜的数量可以根据羊草的种群密度决定
D.禁止放牧一定能够增加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知识点二 种间关系
4.[2023·安徽芜湖期中] 下列古诗词及其所体现的种间关系,对应错误的是 (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种间竞争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捕食
C.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寄生
D.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捕食
5.[2024·广东肇庆期末] 许多种植物在树干或叶子上有叫作花外蜜腺的特化腺体,该腺体通过分泌富含蛋白质和糖的液体为蚂蚁提供食物。蚂蚁帮助这些植物抵抗食草者的入侵,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去除周围植物来限制竞争。若把蚂蚁从这些植物上移走,这些植物被食草动物取食的几率大大增加。下列生物的种间关系与上述种间关系最接近的是( )
A.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B.海葵和寄居蟹
C.翠鸟和鱼 D.马蛔虫和马
6.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
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7.[2024·黑龙江哈尔滨期末] 种群间的关系有多种形式,若用“+”表示有利,“-”表示有害,“0”表示既无利又无害,则种群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如下表所示的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作用类型 类型1 类型2 类型3 类型4
种群1 - + + 0
种群2 - - + 0
A.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大、小草履虫的关系属于类型1
B.马蛔虫和马的关系属于类型2,且马属于种群2
C.组成地衣的真菌和藻类、犀牛和为其啄食寄生虫的小鸟均属于类型3
D.野兔和蜜蜂的关系为类型4,这两个种群不会相互影响
知识点三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8.下列关于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强,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类群丰富度
C.由于小动物有避光、避热的特性,采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9.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对其进行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10.下图表示三种种间关系(捕食、种间竞争和互利共生),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④分别表示的种间关系是
 。
(2)从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趋势看,         (填种间关系)中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减少),同时另一种生物数量也增加(减少)。
(3)判断捕食关系图中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依据是
 。
11.微生物是土壤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释放多种酶类,参与土壤有机质降解、腐殖质合成和养分循环等生物化学过程。土壤酶是土壤中各类酶的总称,土壤酶活性是指土壤酶催化物质转化的能力。实验小组研究了某烤烟种植区的几种轮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相对丰富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种植模式 微生物相 对丰富度 土壤有机 质含量/ (mg·kg-1) 土壤酶 活性/IU
烤烟—休闲— 玉米(T-F-M) 3.24 50 39.05
烤烟—油菜— 玉米(T-C-M) 3.75 112 36.07
烤烟—油菜— 水稻(T-C-R) 3.53 121 38.26
烤烟—苕子— 水稻(T-V-R) 4.21 169 73.41
(1)土壤中的微生物     (填“属于”或“不属于”)同一个种群,原因是                    。
(2)不同深度的土壤分布的生物类群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采用         ,不宜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原因是                        。按照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这属于       法。
(3)根据表格分析,            的轮作方式最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判断依据是                            ,该种轮作种植模式最有利于提高烤烟的产量和品质,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