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强化练(二)
1.A [解析] 山羊种群数量的变化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还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即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增加,当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食物不足导致种内竞争加剧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种间竞争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B正确;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会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因此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可发生规律性的变化,C正确;在某丘陵山地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各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某些种群甚至会灭绝,D正确。
2.A [解析] 森林各层次中植物的不同生态特性和生活习性降低了不同物种个体之间的种间竞争,A错误;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缓解了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等资源的矛盾,也提高了群落的光能利用率,B正确;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的成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栖息空间有关,还与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有关,C正确;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土壤湿度和盐碱度下生长,所以决定森林植物地下部分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和无机盐等,D正确。
3.C [解析]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藤壶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正确;两物种争夺资源和空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寒仿藤壶生活在深水区,星光小藤壶可以生活在深水区和浅水区,所以星光小藤壶生活在浅水区是与寒仿藤壶种间竞争的结果,B正确;分析题意可知,将星光小藤壶人为移除后,寒仿藤壶仍不能在浅水区生活,故寒仿藤壶不能生活在浅水区的限制因素不是星光小藤壶,C错误;星光小藤壶和寒仿藤壶的生态位重叠度越高,二者对于空间等资源的竞争越激烈,D正确。
4.B [解析] 骆驼刺植株高几厘米,但根可长达15米,以适应缺水的环境,是适应环境的表现,A正确;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B错误;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是白天高温环境下气孔关闭,到了夜间才打开气孔进行气体交换,释放氧气并吸收CO2,减少了水分的蒸发,C正确;荒漠动物如沙鼠、跳鼠等具有与周围环境一致的沙土色,是一种保护色,有利于逃避敌害,D正确。
5.B [解析] 土壤中小动物种类比较多,可使用肉眼观察、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观察,进行动物种类的鉴定,A正确;由图可知纯林和小型林窗林下土壤小动物类群数及平均密度都较低,小动物的数量较少,B错误;林木的郁闭度会影响光照强度,砍伐成树降低了林木郁闭度,有助于林下植物的生长,C正确;分析图中数据推测,中型林窗的土壤小动物类群数及平均密度均较高,是该人工林改造的最佳方案,D正确。
6.C [解析]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A正确;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防止腐烂,B正确;该生物兴趣小组采用的统计方法是记名计算法,C错误;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越多,则该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越大,因此可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目,D正确。
7.D [解析] 由图可知,物种B以物种A为食,二者之间是捕食关系,A正确;物种B和C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正好相反,说明两者是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从曲线图可知,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时,物种B的种群密度随之减小,物种C可获得更多的资源,种群密度增大,C正确;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物种B的种群密度会减小,其环境容纳量减小,D错误。
8.C [解析] 根据题意,成境关系指一个物种的生命活动使另一个物种的居住条件发生改变,植物在这方面起的作用特别大,A正确;根据题意,助布关系指一个物种参与另一个物种的分布,在助布关系中,动物起主要作用,它们可以携带并帮助植物散布其种子、孢子、花粉等,B正确;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同一群落中植食性动物处于同一营养级,这些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对食物等条件的利用最大化,不会使生态位高度重叠,从而使自己得到的利益最大化,C错误;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在生物群落中具有最大的意义,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正是这两种相互关系把不同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把它们结合成不同规模的相对稳定的群落,D正确。
9.D [解析] 据图分析,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后来替代物种相对前面被替代的物种对光的需求减弱,但可获得的营养物质增加,说明不同优势物种对土壤营养物质和光的要求有区别,A正确;群落演替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因此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发生变化,空间结构也会随之变化,B正确;若第4年发生了火灾,原有的土壤条件还在,其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起始条件不同,演替需要的时间也不同,C正确;一般而言,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但有时也会因气候因素的影响等,使群落结构逐渐简单化,D错误。
10.B [解析] 无论裸岩上的群落演替,还是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A正确;该地区的演替是朝着物种数量减少、群落结构越来越简单的方向进行,人类的开垦活动没有改变演替的方向,而是改变了演替的速度,B错误,C正确;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D正确。
11.C [解析] 在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 随时间推移,该群落演替中群落的优势种发生变化,但沙蓬、狗尾草不会消失,只是其优势被取代,B错误;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C正确;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D错误。
12.C [解析] 由图示信息可知,X种群相对频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所以达到了动态平衡,A正确;Y种群在2008—2017年间相对频度值大多数时最大,为本地优势物种,B正确;Z种群相对频度值变化较大,但不能确定Z会在数年内从本地消失,C错误;W每年相对频度值基本没变化,可以作为对照组,D正确。
13.C [解析] 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错误;实际生态位存在物种之间关于资源和空间的竞争,基础生态位没有种间竞争,因此基础生态位宽度大于实际生态位,B错误;当可利用资源减少时生态位的宽度增加,因为资源减少导致不同生物需要重新寻找新的生存空间,C正确;窄生态位的种内竞争强度大于宽生态位,种间竞争强度小于宽生态位,即窄生态位种内竞争强度大,种间竞争强度小,宽生态位则相反,D错误。
14.B [解析] 甲、乙为同一地区的生物,且由题图可知,甲、乙的输出比率要大于输入比率,由此推测,甲、乙可能是种间竞争关系,即将等量的甲、乙种子种植后,甲种群的数量将大于乙种群的,A正确,B错误;分析题意可知,甲是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调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一般是1 m2,C正确;分析题意可知,输入比率=物种甲播种数量/物种乙播种数量,输出比率=收获时物种甲的种子数量/收获时物种乙的种子数量,输入比率和输出比率研究的是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群落水平的研究,D正确。
15.(1)记名计算法 样方法
(2)捕食 个体数和物种数 种群密度和出生率
(3)喷洒除草剂不利于蜘蛛的生长繁殖 频繁采茶改变了茶园为蜘蛛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空间
[解析] (1)从不同类型的茶园各选取10个茶丛,随机取样,用到了样方法;要统计蜘蛛的相关数据,可采用记名计算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体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2)蜘蛛属于肉食性动物,可捕食多种茶树害虫,因此通过捕食关系控制多种茶树害虫。根据表中结果可知,有机茶园中蜘蛛的个体数和物种数均高于其他茶园,蜘蛛的数量多可使害虫减少,降低了害虫的出生率、种群密度,从而使害虫得以控制。(3)有机茶园不喷洒除草剂,每年采茶1次;无公害茶园每年喷洒除草剂2次,采茶4次;普通茶园每年喷洒除草剂2次,采茶6次,可以看出普通茶园采茶较频繁,频繁采茶改变了茶园为蜘蛛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空间,喷洒除草剂也不利于蜘蛛的生长繁殖。
16.(1)次生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2)先增加后减少 乔木层形成后,草本层可接受的光照强度减弱,不利于草本植物的生长
(3)下降 植物种间竞争加剧,使植物个体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4)在中等或高等强度的林火干扰后,乔木层郁闭度大幅度降低,草本植物和灌木将得到更多的光照,可用生存空间及资源大幅度增加;火烧促进了土壤养分循环,为植被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1)发生重度林火后的森林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发生重度林火后的森林进行次生演替。(2)由表中数据可知,灌木层植物个体数量随着演替的进行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由于乔木层形成后,草本层可接受的光照减少,不利于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草本植物个体数急剧下降。(3)由于发生重度森林火灾后,不同生态位的植物能在短时期侵入并定居,植物物种数达到最高,植物种间竞争加剧,使植物个体数量呈下降趋势。(4)在中等或高等强度的林火干扰后,乔木层郁闭度大幅度降低,草本和灌木将得到更多的光照,可用生存空间及资源大幅度增加;火烧促进了土壤养分循环,为植被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表现出物种多样性的上升。章末强化练(二)
一、选择题
1.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不同种群不是孤立的,而是直接或间接地联系着的,共同构成了有序的整体,即群落。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某山区山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食物不足导致种内竞争加剧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种间竞争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C.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会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因此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可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D.在某丘陵山地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各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发生改变
2.[2023·山东淄博期末] 成层现象是森林群落中各种群之间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竞争和相互选择的结果,是群落的垂直结构的最直观的特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森林各层次中植物的不同生态特性和生活习性增强了不同物种个体之间的种间竞争
B.植物的成层缓解了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等资源的矛盾,也提高了群落的光能利用率
C.动物的成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栖息空间有关,还与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有关
D.土壤中的水分和矿质营养状况,是决定森林植物地下部分分层的主要因素
3.研究人员调查了某海岸线岩石上共同生活的两种藤壶(节肢动物)。星光小藤壶生活在浅水区,退潮时经常暴露在空气中;寒仿藤壶生活在深水区,退潮时很少暴露在空气中。将寒仿藤壶人为移除,星光小藤壶能够很快占领深水区;但将星光小藤壶人为移除后,寒仿藤壶不能在浅水区生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研究藤壶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B.星光小藤壶生活在浅水区是与寒仿藤壶种间竞争的结果
C.寒仿藤壶不能生活在浅水区的限制因素是星光小藤壶
D.星光小藤壶和寒仿藤壶的生态位重叠度越高,二者的种间竞争越激烈
4.[2024·甘肃武威月考] 沙漠中的生物有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沙漠环境,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骆驼刺植株高几厘米,但根可长达15米,是适应环境的表现
B.蜥蜴等爬行动物的表皮往往有角质鳞片,防止其他动物的捕食
C.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在夜间吸收CO2,有助于减少水分散失
D.沙鼠、跳鼠等具有与周围环境一致的沙土色,有利于逃避敌害
5.[2024·福建厦门期末] 可利用林窗(砍伐后在林冠层形成的空隙)对人工林进行自然化改造,以提高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图是某人工林不同大小的林窗对土壤小动物类群数及平均密度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可借助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对土壤小动物进行观察
B.林窗面积减小,林下土壤小动物的数量增加
C.砍伐成树降低了林木郁闭度,有助于林下植物的生长
D.分析数据推测,中型林窗是该人工林改造的最佳方案
6.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探究活动,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小动物类群 鼠妇 马陆 蚯蚓 线虫 甲螨
个体总数 3 2 1 1 1
A.对于土壤小动物,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
B.采集的小动物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
C.该生物兴趣小组采用的统计方法是目测估计法
D.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目
7.[2023·辽宁大连期末] 在某自然区域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三种生物A、B、C,三者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物种A、B之间是捕食关系,物种B是捕食者
B.物种B、C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C.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可能会使物种C的种群密度增大
D.增大物种A、C的种群密度均会增加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
8.[2024·山西太原月考] 群落结构总体上是对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在其形成过程中,生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生物群落各物种之间的关系主要有3类:①营养关系,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的活体、残体或产物为食;②成境关系,一个物种的生命活动使另一个物种的居住条件发生改变;③助布关系,一个物种参与另一个物种的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在群落的成境关系方面起主要作用
B.动物在群落的助布关系方面起主要作用
C.同一群落中植食性动物在生态位上往往高度重叠
D.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把不同物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
9.下图显示了一块弃耕地上优势物种从A到E的取代顺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优势物种对土壤营养物质和光的要求有区别
B.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随之变化
C.若第4年发生了火灾,其后演替的时间和过程与初生演替不同
D.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群落的结构一定逐渐复杂化
10.[2024·云南昭通期末] 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经过5万年的演替,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群落演替最终都会到达一个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状态
B.该地区人类的开垦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上述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物种数量减少、群落结构越来越简单
D.除了人类活动外,外界环境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等也会影响群落演替
11.[2024·江苏南京开学考试] 某地“退耕还林”后,第1年,该地群落中沙蓬占绝对优势;第2年,该地形成以沙蓬和狗尾草为主的杂草群丛;第3年,沙蓬和狗尾草优势降低,该地群落以黄花蒿、铁杆蒿和阿尔泰紫菀为主;第4年,该地群落的黄花蒿和铁杆蒿成为优势种,同时样地中出现了杠柳,形成以黄花蒿和铁杆蒿为主的草灌群丛;第5年,该地群落的杠柳明显增多,与黄花蒿、铁杆蒿共同构成优势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弃耕地与冰川泥、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的类型相同
B.随时间推移,该群落演替中优势种发生更替,最终沙蓬、狗尾草消失
C.研究杠柳生态位可研究其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及种间关系等
D.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将不会发生变化
12.某同学从2008年至2017年间,连续10年统计学校附近的植物组成。他从资料整理出三个最常出现的物种(X、Y、Z),并将其余数十种物种集中称为第四类(W),制成相对频度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X种群在此栖息地呈动态平衡
B.Y为本地的优势物种
C.Z会在数年内从本地消失
D.W可以作为对照组
13.[2024·福建福州期末] 基础生态位是指在没有种间竞争前提下,一个物种所能占有的生态位。实际生态位是指有别的物种存在时的生态位。生态位所占有的大小可用生态位宽度表示,下图为三个物种在不同资源状态下的生态位宽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B.基础生态位小于实际生态位
C.当可利用资源减少时生态位的宽度增加
D.窄生态位时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强度大于宽生态位
14.输入比率=物种甲播种数量/物种乙播种数量,输出比率=收获时物种甲的种子数量/收获时物种乙的种子数量,如图中虚线为某地甲、乙两种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的输入比率和输出比率的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推测甲、乙两种植物可能是种间竞争关系
B.若将等量的甲、乙种子种植后,则甲种群的数量将小于乙种群的
C.调查甲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取样方法,样方的面积一般是1 m2
D.输入比率和输出比率的研究是群落水平的研究
二、非选择题
15.蜘蛛在茶园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某同学在不同类型的茶园中对蜘蛛的相关指数进行了调查,得到下表数据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有机茶园 无公害花园 普通茶园
个体数 1615 982 601
物种数 57 48 34
丰富度指数 7.72 6.83 5.23
(1)分别从不同类型的茶园各选取10个茶丛,调查并统计其上蜘蛛的相关指数,该过程采用的方法有 和 。
(2)蜘蛛属于肉食性动物,通过 关系控制多种茶树害虫。根据上表结果可知,由于有机茶园中蜘蛛的 较多,可以通过明显降低害虫的 (填两个种群数量特征)来控制虫害。
(3)有机茶园不喷洒除草剂,每年采茶1次;无公害茶园每年喷洒除草剂2次,采茶4次;普通茶园每年喷洒除草剂2次,采茶6次。普通茶园中蜘蛛的丰富度指数最低的原因可能是 和 。
16.[2024·广东肇庆期末] 科研人员为分析发生重度林火后的森林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规律,选取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即火后演替5年、火后演替15年、火后演替23年和森林顶极群落作为一个演替序列,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个体数量,结果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演替阶段 物种组成/种 个体数量/ [株·(400 m2)-1]
乔木 灌木 草本 总计 乔木 灌木 草本 总计
火后演 替5年 — 24 76 100 — 131 3579 3710
火后演 替15年 — 17 46 63 — 196 2773 2969
火后演 替23年 7 18 39 64 151 204 2077 2432
森林顶 极群落 12 35 30 77 112 171 1476 1759
(1)发生重度林火后的森林进行 演替,作出该判断的理由是 。
(2)随着演替的进行,灌木层植物个体的数量表现出 的变化趋势。乔木层形成后,草本植物的个体数出现急剧下降的原因是 。
(3)发生重度林火后,不同生态位的植物能在短时期侵入并定居,植物物种数达到最高。但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植物个体数量呈现 趋势。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 。
(4)当群落演替到森林顶极群落后,在中等或高等强度的林火干扰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上升,原因是 (答出一点即可)。 (共38张PPT)
一、选择题
1.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不同种群不是孤立的,而是直接或间接地联系着的,共同
构成了有序的整体,即群落。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某山区山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食物不足导致种内竞争加剧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种间竞争会影响种群数量的
变化
C.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会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因此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可发
生规律性的变化
D.在某丘陵山地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各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发生改变
[解析] 山羊种群数量的变化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还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即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增加,当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种群数量
减少,A错误;食物不足导致种内竞争加剧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种间竞争会影
响种群数量的变化,B正确;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会随着季节发生变化,
因此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可发生规律性的变化,C正确;在某丘陵山地群落演替
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各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某些种
群甚至会灭绝,D正确。
2.[2023·山东淄博期末] 成层现象是森林群落中各种群之间以及种群与环境之
间相互竞争和相互选择的结果,是群落的垂直结构的最直观的特征。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
A
A.森林各层次中植物的不同生态特性和生活习性增强了不同物种个体之间的种
间竞争
B.植物的成层缓解了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等资源的矛盾,也提高了群落的光能利
用率
C.动物的成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栖息空间有关,还与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
物因素有关
D.土壤中的水分和矿质营养状况,是决定森林植物地下部分分层的主要因素
[解析] 森林各层次中植物的不同生态特性和生活习性降低了不同物种个体之间
的种间竞争,A错误;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
光照强度下生长,缓解了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等资源的矛盾,也提高了群落的光
能利用率,B正确;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
物条件,因此动物的成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栖息空间有关,还与阳光、温度、
水分等非生物因素有关,C正确;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土壤湿度和盐碱度下生
长,所以决定森林植物地下部分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和无机盐等,D正确。
3.研究人员调查了某海岸线岩石上共同生活的两种藤壶(节肢动物)。星光小藤
壶生活在浅水区,退潮时经常暴露在空气中;寒仿藤壶生活在深水区,退潮时
很少暴露在空气中。将寒仿藤壶人为移除,星光小藤壶能够很快占领深水区;
但将星光小藤壶人为移除后,寒仿藤壶不能在浅水区生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是( )
C
A.研究藤壶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
关系等
B.星光小藤壶生活在浅水区是与寒仿藤壶种间竞争的结果
C.寒仿藤壶不能生活在浅水区的限制因素是星光小藤壶
D.星光小藤壶和寒仿藤壶的生态位重叠度越高,二者的种间竞争越激烈
[解析]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
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藤壶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
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正确;两物种争夺资源和
空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寒仿藤壶生活在深水区,星光小藤壶可以生活在深水
区和浅水区,所以星光小藤壶生活在浅水区是与寒仿藤壶种间竞争的结果,B
正确;分析题意可知,将星光小藤壶人为移除后,寒仿藤壶仍不能在浅水区生
活,故寒仿藤壶不能生活在浅水区的限制因素不是星光小藤壶,C错误;星光
小藤壶和寒仿藤壶的生态位重叠度越高,二者对于空间等资源的竞争越激烈,
D正确。
4.[2024·甘肃武威月考] 沙漠中的生物有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沙漠环境,下列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B
A.骆驼刺植株高几厘米,但根可长达15米,是适应环境的表现
B.蜥蜴等爬行动物的表皮往往有角质鳞片,防止其他动物的捕食
C.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在夜间吸收 ,有助于减少水分散失
D.沙鼠、跳鼠等具有与周围环境一致的沙土色,有利于逃避敌害
[解析] 骆驼刺植株高几厘米,但根可长达15米,以适应缺水的环境,是适应环
境的表现,A正确;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
蒸发,B错误;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是白天高温环境下气孔关闭,到了夜
间才打开气孔进行气体交换,释放氧气并吸收 ,减少了水分的蒸发,C正
确;荒漠动物如沙鼠、跳鼠等具有与周围环境一致的沙土色,是一种保护色,
有利于逃避敌害,D正确。
5.[2024·福建厦门期末] 可利用林窗(砍伐
后在林冠层形成的空隙)对人工林进行自
然化改造,以提高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如图是某人工林不同大小的林窗对土壤小
动物类群数及平均密度的影响。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
B
A.可借助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对土壤小动物进行观察
B.林窗面积减小,林下土壤小动物的数量增加
C.砍伐成树降低了林木郁闭度,有助于林下植物的生长
D.分析数据推测,中型林窗是该人工林改造的最佳方案
[解析] 土壤中小动物种类比较多,可使用
肉眼观察、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观察,进
行动物种类的鉴定,A正确;由图可知纯林
和小型林窗林下土壤小动物类群数及平均
密度都较低,小动物的数量较少,B错误;
林木的郁闭度会影响光照强度,砍伐成树
降低了林木郁闭度,有助于林下植物的生
长,C正确;分析图中数据推测,中型林窗的土壤小动物类群数及平均密度均
较高,是该人工林改造的最佳方案,D正确。
6.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探究活动,结果如
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小动物类群 鼠妇 马陆 蚯蚓 线虫 甲螨
个体总数 3 2 1 1 1
C
A.对于土壤小动物,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
B.采集的小动物放入体积分数为 的酒精溶液中保存
C.该生物兴趣小组采用的统计方法是目测估计法
D.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目
[解析]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
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
调查,A正确;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 的酒精溶液中保存,
防止腐烂,B正确;该生物兴趣小组采用的统计方法是记名计算法,C错误;
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越多,则该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越大,因此可通
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目,D
正确。
7.[2023·辽宁大连期末] 在某自然区域
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三种生物A、B、
C,三者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
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A.物种A、B之间是捕食关系,物种B是捕食者
B.物种B、C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C.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可能会使物种C的种群密度增大
D.增大物种A、C的种群密度均会增加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
[解析] 由图可知,物种B以物种A为食,二者之间是捕食关系,A正确;物种B
和C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正好相反,说明两者是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从曲
线图可知,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时,物种B的种群密度随之减小,物种C可获
得更多的资源,种群密度增大,C正确;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物种B的种群
密度会减小,其环境容纳量减小,D错误。
8.[2024·山西太原月考] 群落结构总体上是对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在其形成
过程中,生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生物群落各物种之间的关系主要有3类:①
营养关系,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的活体、残体或产物为食;②成境关系,一
个物种的生命活动使另一个物种的居住条件发生改变;③助布关系,一个物种
参与另一个物种的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A.植物在群落的成境关系方面起主要作用
B.动物在群落的助布关系方面起主要作用
C.同一群落中植食性动物在生态位上往往高度重叠
D.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把不同物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
[解析] 根据题意,成境关系指一个物种的生命活动使另一个物种的居住条件发
生改变,植物在这方面起的作用特别大,A正确;根据题意,助布关系指一个
物种参与另一个物种的分布,在助布关系中,动物起主要作用,它们可以携带
并帮助植物散布其种子、孢子、花粉等,B正确;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
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
关系等,同一群落中植食性动物处于同一营养级,这些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和
发展,以及对食物等条件的利用最大化,不会使生态位高度重叠,从而使自己
得到的利益最大化,C错误;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在生物群落中具有最大的意
义,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正是这两种相互关系把不同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
把它们结合成不同规模的相对稳定的群落,D正确。
9.下图显示了一块弃耕地上优势物种从A到 的取代顺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
是( )
D
A.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优势物种对土壤营养物质和光的要求有区别
B.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随之变化
C.若第4年发生了火灾,其后演替的时间和过程与初生演替不同
D.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群落的结构一定逐渐复杂化
[解析] 据图分析,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后来替代
物种相对前面被替代的物种对光的需求减弱,但可
获得的营养物质增加,说明不同优势物种对土壤营
养物质和光的要求有区别,A正确;群落演替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
的过程,因此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发生变化,空间结构也会随之变化,B正确;
若第4年发生了火灾,原有的土壤条件还在,其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与
初生演替相比起始条件不同,演替需要的时间也不同,C正确;一般而言,群
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但有时也会
因气候因素的影响等,使群落结构逐渐简单化,D错误。
10.[2024·云南昭通期末] 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经过5万年的演替,森
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
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B
A.群落演替最终都会到达一个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状态
B.该地区人类的开垦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上述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物种数量减少、群落结构越来越简单
D.除了人类活动外,外界环境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等也会影响群落演替
[解析] 无论裸岩上的群落演替,还是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
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A正确;该地区的演替是朝着物种数
量减少、群落结构越来越简单的方向进行,人类的开垦活动没有改变演替的方
向,而是改变了演替的速度,B错误,C正确;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
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
人类的活动等,D正确。
11.[2024·江苏南京开学考试] 某地“退耕还林”后,第1年,该地群落中沙蓬占
绝对优势;第2年,该地形成以沙蓬和狗尾草为主的杂草群丛;第3年,沙蓬和
狗尾草优势降低,该地群落以黄花蒿、铁杆蒿和阿尔泰紫菀为主;第4年,该
地群落的黄花蒿和铁杆蒿成为优势种,同时样地中出现了杠柳,形成以黄花蒿
和铁杆蒿为主的草灌群丛;第5年,该地群落的杠柳明显增多,与黄花蒿、铁
杆蒿共同构成优势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C
A.该弃耕地与冰川泥、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的类型相同
B.随时间推移,该群落演替中优势种发生更替,最终沙蓬、狗尾草消失
C.研究杠柳生态位可研究其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及种间关系等
D.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将不会发生变化
[解析] 在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
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 随时间推移,该群
落演替中群落的优势种发生变化,但沙蓬、狗尾草不会消失,只是其优势被取
代,B错误;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
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C正确;群落演替
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D错误。
12.某同学从2008年至2017年间,连续10年统计学校附近的植物组成。他从资
料整理出三个最常出现的物种、、 ,并将其余数十种物种集中称为第四
类 ,制成相对频度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在此栖息地呈动态平衡 B. 为本地的优势物种
C.会在数年内从本地消失 D. 可以作为对照组
[解析] 由图示信息可知, 种群相对频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所以达到了动态
平衡,A正确;种群在 年间相对频度值大多数时最大,为本地优
势物种,B正确;种群相对频度值变化较大,但不能确定 会在数年内从本地
消失,C错误; 每年相对频度值
基本没变化,可以作为对照组,D
正确。
√
13.[2024·福建福州期末] 基础生态位是指在没有种间竞争前提下,一个物种所
能占有的生态位。实际生态位是指有别的物种存在时的生态位。生态位所占有
的大小可用生态位宽度表示,下图为三个物种在不同资源状态下的生态位宽度。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B.基础生态位小于实际生态位
C.当可利用资源减少时生态位的宽度增加
D.窄生态位时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强度大于宽生态位
[解析] 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错误;实际生态位存
在物种之间关于资源和空间的竞争,基础生态位没有种间竞争,因此基础生态
位宽度大于实际生态位,B错误;当可利用资源减少时生态位的宽度增加,因
为资源减少导致不同生物需要重新寻找新的生存空间,C正确;窄生态位的种
内竞争强度大于宽生态位,种间竞争强度小于宽生态位,即窄生态位种内竞争
强度大,种间竞争强度小,宽生态位则相反,D错误。
√
14.输入比率 物种甲播种数量/物种乙播种数量,输
出比率 收获时物种甲的种子数量/收获时物种乙的种
子数量,如图中虚线为某地甲、乙两种一年生双子叶
草本植物的输入比率和输出比率的曲线。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
B
A.推测甲、乙两种植物可能是种间竞争关系
B.若将等量的甲、乙种子种植后,则甲种群的数量将小于乙种群的
C.调查甲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取样方法,样方的面积一般是
D.输入比率和输出比率的研究是群落水平的研究
[解析] 甲、乙为同一地区的生物,且由题图可知,
甲、乙的输出比率要大于输入比率,由此推测,甲、
乙可能是种间竞争关系,即将等量的甲、乙种子种植
后,甲种群的数量将大于乙种群的,A正确,B错误;
分析题意可知,甲是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调查草
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一般是 ,C正确;
分析题意可知,输入比率物种甲播种数量/物种乙播种数量,输出比率 收获
时物种甲的种子数量/收获时物种乙的种子数量,输入比率和输出比率研究的
是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群落水平的研究,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5.蜘蛛在茶园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某同学在不同类型的茶园中对蜘
蛛的相关指数进行了调查,得到下表数据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有机茶园 无公害花园 普通茶园
个体数 1615 982 601
物种数 57 48 34
丰富度指数 7.72 6.83 5.23
(1)分别从不同类型的茶园各选取10个茶丛,调查并统计其上蜘蛛的相关指数,
该过程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
记名计算法
样方法
[解析] 从不同类型的茶园各选取10个茶丛,随机取样,用到了样方法;要统计
蜘蛛的相关数据,可采用记名计算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体积)的样地
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
(2)蜘蛛属于肉食性动物,通过______关系控制多种茶树害虫。根据上表结果
可知,由于有机茶园中蜘蛛的________________较多,可以通过明显降低害虫
的__________________(填两个种群数量特征)来控制虫害。
捕食
个体数和物种数
种群密度和出生率
[解析] 蜘蛛属于肉食性动物,可捕食多种茶树害虫,因此通过捕食关系控制多
种茶树害虫。根据表中结果可知,有机茶园中蜘蛛的个体数和物种数均高于其
他茶园,蜘蛛的数量多可使害虫减少,降低了害虫的出生率、种群密度,从而
使害虫得以控制。
(3)有机茶园不喷洒除草剂,每年采茶1次;无公害茶园每年喷洒除草剂2次,
采茶4次;普通茶园每年喷洒除草剂2次,采茶6次。普通茶园中蜘蛛的丰富度
指数最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喷洒除草剂不利于蜘蛛的生长繁殖
频繁采茶改变了茶园为蜘蛛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空间
[解析] 有机茶园不喷洒除草剂,每年采茶1次;无公害茶园每年喷洒除草剂2次,
采茶4次;普通茶园每年喷洒除草剂2次,采茶6次,可以看出普通茶园采茶较
频繁,频繁采茶改变了茶园为蜘蛛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空间,喷洒除草剂也不利
于蜘蛛的生长繁殖。
16.[2024·广东肇庆期末] 科研人员为分析发生重度林火后的森林在不同演替阶
段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规律,选取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
即火后演替5年、火后演替15年、火后演替23年和森林顶极群落作为一个演替
序列,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个体数量,结果见下表。请回答
下列问题:
演替阶段 物种组成/种 乔木 灌木 草本 总计 乔木 灌木 草本 总计
火后演替5年 — 24 76 100 — 131 3579 3710
火后演替15年 — 17 46 63 — 196 2773 2969
火后演替23年 7 18 39 64 151 204 2077 2432
森林顶极群落 12 35 30 77 112 171 1476 1759
(1)发生重度林火后的森林进行______演替,作出该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次生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解析] 发生重度林火后的森林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
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发生重度林火后的森林进行
次生演替。
(2)随着演替的进行,灌木层植物个体的数量表现出______________的变化趋
势。乔木层形成后,草本植物的个体数出现急剧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增加后减少
乔木层形成后,草本层可接受的光照强度减弱,不利于草本植物的生长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灌木层植物个体数量随着演替的进行表现出先增加后
减少的变化趋势。由于乔木层形成后,草本层可接受的光照减少,不利于草本
植物的生长,因此草本植物个体数急剧下降。
(3)发生重度林火后,不同生态位的植物能在短时期侵入并定居,植物物种数
达到最高。但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植物个体数量呈现______趋势。从种间关
系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降
植物种间竞争加剧,使植物个体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解析] 由于发生重度森林火灾后,不同生态位的植物能在短时期侵入并定居,
植物物种数达到最高,植物种间竞争加剧,使植物个体数量呈下降趋势。
(4)当群落演替到森林顶极群落后,在中等或高等强度的林火干扰后,群落的
物种多样性会上升,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在中等或高等强度的林火干扰后,乔木层郁闭度大幅度降低,草本和灌
木将得到更多的光照,可用生存空间及资源大幅度增加;火烧促进了土壤养分
循环,为植被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表现出物种多样性的上升。
在中等或高等强度的林火干扰后,乔木层郁闭
度大幅度降低,草本植物和灌木将得到更多的光照,可用生存空间及资源大幅
度增加;火烧促进了土壤养分循环,为植被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答出一点即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