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单元素养测评卷(含解析)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单元素养测评卷(含解析)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03 15:58:55

文档简介

单元素养测评卷(二)
1.B [解析] 生物群落中,各生物之间存在复杂的营养关系,A正确;高山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水生群落在垂直方向上,随水的深度增加,光的强度减弱,温度降低,氧气含量减少,出现分层现象,C正确;温带地区的草原和森林因季节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变化,即表现为明显的季节性,D正确。
2.D [解析] 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A正确;群落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的差异等,B正确;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后,都具有耐旱的特性,C正确;森林生物群落中的动物,如两栖类、哺乳类的动物大多是以尿素形式排出含氮废物,D错误。
3.D [解析] 竹笋、幼竹、成年竹子属于同一物种,其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成片的竹林中不同地段植被有所不同,具有水平结构,B错误;该竹林中竹笋、幼竹、成年竹子等所有大大小小的冷箭竹构成了一个种群,C错误;竹林不同高度的生物类型不同,说明其具有垂直结构,不同地段植被有所不同,说明其具有水平结构,D正确。
4.B [解析] 土壤中的所有动植物并不包括所有生物,所以不能表示群落,A错误;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常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调查,B正确;土壤动物的粪便和尸体残骸中的有机物被分解后可为植物生长提供CO2和无机盐,不能供能,C错误;可以利用土壤小动物避光、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D错误。
5.B [解析] 同一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到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处于动态变化中,所以各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而发生变化,A正确;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如果有重叠,种间竞争不一定会加剧,只有资源短缺时才会竞争加剧,B错误;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畴包括生态位、种间关系、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C正确;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6.C [解析] 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加,A错误;由题图可知,纬度越低,温度越高,物种丰富度越大,表明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条件,B错误;由题图可知,随纬度升高,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随纬度降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C正确;如果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物种丰富度会降低,D错误。
7.C [解析] 根据“貂熊经常吃狼、猞猁吃剩的食物,也捕食小型动物”可知,狼和貂熊之间为种间竞争关系,A不符合题意;貂熊主要分布于寒温带针叶林,气候寒冷,耳朵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持体温,这是对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也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B不符合题意;耳小、尾短、毛长、四肢短,足掌像熊掌、掌面较大,利于保温,减少散热,有利于适应积雪环境,C符合题意;生态位包括一个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及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貂熊、猞猁、狼占有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D不符合题意。
8.C [解析] “麦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A正确;微生物可将方格内的干麦草等分解,进而改善方格内的土壤环境,B正确;“麦草方格”在治沙过程中建立起绿色屏障,说明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错误;“麦草方格”固沙方法是用干麦草、稻草等扎成方格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蓄积水分,该方法可使生物种类增多,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D正确。
9.C [解析] 游猎型蜘蛛和结网型蜘蛛都捕食叶蝉,二者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据表格信息可知,间作茶园中结网型蜘蛛丰富度比常规茶园中大,两种茶园中游猎型蜘蛛丰富度相同,则马尾松遮阴有利于结网型蜘蛛的生存和繁殖,B正确;间作茶园与常规茶园在垂直方向上的群落分布差异较大,C错误;间作茶园中蜘蛛总数较大,捕食更多叶蝉,降低了叶蝉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10.C [解析] 该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其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A错误;与草丛群落相比,灌木群落中并非每种植物种群的密度都在增大,如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降低,B错误;在弃耕地群落演替成阔叶林群落过程中,优势物种会发生变化,其物种组成不断地变化,C正确;即使没有人类过度的干扰和其他生物的显著影响,当气候发生剧烈变化时,生物群落也会发生变化,D错误。
11.A [解析] 题图曲线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故甲、乙属于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A、B、C、D四点中D点时曲线斜率最大,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A正确;种群数量达到稳定状态时,往往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而非保持不变,B错误;C点之后,甲种群数量迅速上升,可判断甲种群的年龄结构在C点时属于增长型, C错误;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短期内会使甲种群的数量减少,一段时间后甲、乙种群数量可保持相对稳定,甲种群不会灭绝,D错误。
12.B [解析] 由图可知,黄喉貂主要在白天活动,是紫貂的天敌,紫貂主要捕食的啮齿类动物主要在夜间活动,故紫貂选择在夜间活动,可降低自身被捕食的风险和提高捕食成功率,A正确;由图可知,黄鼬和紫貂的活动时间相差不大,二者可能是在活动区域上有分化,B错误;黄喉貂对人为干扰敏感,它喜欢捕食的西伯利亚狍偏好于在中高海拔的针叶林下栖息,黄喉貂可通过对分布区域的选择降低人类对它的干扰和提高捕食狍的成功率,C正确;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13.B [解析] 鲢鱼喜食水体上层的浮游植物,青鱼喜食水底的螺蛳,其需求存在错位现象,属于同域共存机制,A不符合题意;菜粉蝶幼虫啃食植物叶片,而成虫吸食植物花蜜,属于同种生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特征,不是种间竞争导致的,B符合题意;崇明东滩的绿翅鸭会在芦苇区觅食,而绿头鸭几乎不在芦苇区觅食,二者由于竞争导致需求错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C不符合题意;共同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田鼠和鼢鼠在不同时间出来觅食,是由于竞争导致的需求错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D不符合题意。
14.A [解析] 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下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正确;由图可知,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B错误;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由图不能得出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的结论,D错误。
15.D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开始演替时,珊瑚礁中有少量生物,所以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珊瑚礁体积增大,能为鱼类生存提供更复杂的空间,B正确;由题图可知,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C正确;由图中信息不能得出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的结论,D错误。
16.(1)N 逐步扩大样方面积,计数所取样方的物种数,直至物种数不再增加 取样方法相同,所取样方大小依次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
(2)(整个)群落 对光的需求(不同)
(3)温度
(4)草本
[解析] (1)从图乙曲线可以看出,样方面积大于S2时,植物物种数不再增加,说明该马尾松林植物的物种数为N。从图乙曲线还可看出,调查时的做法是逐步扩大样方面积,计数所取样方的物种数,直至物种数不再增加。调查乔木种群密度需要的样方最大,灌木其次,草本植物最小,因此所取样方大小的关系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2)图甲中已有草本层、灌木层和乔木层的物种数,由图甲可知,方框内“ ”代表的物种数恰为三个不同层次的物种数之和,故方框内“ ”代表的应为(整个)群落。群落具有的分层现象与植物对光的需求(不同)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3)物种丰富度与温度、降水量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长白山地区不同海拔的降水量区别不大,但温度差异很大,所以G、H和I群落类型中,物种丰富度较低,可能是受其所处海拔的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4)由于草本类植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所以马尾松林失火后,演替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草本类植物。
17.(1)死亡率 环境容纳量 在每年5月进行人工捕杀的同时,采用水平沟的整地方式造林整地并施加药物A
(2)草原生物群落 次生 逐年减少 其他一年生植物在竞争中不占优势
(3)随着土丘密度的增加,生物量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植物的丰富度也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
(4)①为某些高原肉食性动物提供食物;②有利于增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③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一定程度上使土壤中营养物质被充分利用(写出两点即可)
[解析] (1)人工捕杀主要是通过提高种群的死亡率,进而控制种群数量;而造林整地能降低高原鼢鼠的环境容纳量;由题表可知,在造林整地方式中,水平沟整地方式的防治效果最明显,在药物治理中,药物A的治理效果最好,而人工捕杀的适宜时间是5月,故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组合方案是在每年5月进行人工捕杀的同时,采用水平沟的整地方式造林整地并施加药物A。(2)高原鼢鼠所属的群落类型为草原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此土丘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故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由柱形图分析可知,在第3~6年阶段,群落内其他一年生植物的生物量占比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说明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其他一年生植物在竞争中不占优势。(3)分析图乙、图丙可知,随着土丘密度的增加,生物量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植物的丰富度也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表明高原鼢鼠对群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4)高原鼢鼠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①为某些高原肉食性动物提供食物;②有利于增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③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一定程度上使土壤中营养物质被充分利用。
18.(1)优势种
(2)先升高后降低,最终逐步趋于稳定 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种间 群落演替
(4)灌木与乔木比飞机草在垂直方向上能更好地利用阳光,使飞机草受阳光照射的面积变小
[解析] (1)据图甲可知,修复初期飞机草种群盖度约为84%,形成大面积的单优群落,对群落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属于该群落中的优势种。(2)群落演替中,由于灌木的出现,飞机草的优势被取代,其他草本植物开始生长,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先升高,后由于灌木和乔木丰富度逐渐提高,草本植物的丰富度降低,最终生态系统逐渐趋于稳定,草本植物的丰富度也趋于稳定。飞机草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能够迅速排挤本地物种而造成生态系统极度退化,而人工替代种植,在3a后使灌木物种丰富度明显增加,这体现了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3)本地物种和外来物种是不同的物种,故可知选择具有强大竞争优势或通过根分泌有机化合物的物种抑制外来入侵物种生长,是利用了种间竞争的关系。高生态空间位置的本地物种逐渐削弱或替代低生态空间位置的飞机草的过程说明发生了优势种的取代,该过程为群落演替。(4)由甲、乙两图可知飞机草被抑制是因为出现了更高生态空间位置的本地物种灌木和乔木,它们能在垂直方向上更好地利用阳光,使飞机草接受的阳光照射面积变小,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单元素养测评卷(二)[范围:第2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物群落中,各生物之间存在复杂的营养关系
B.高山植物群落因海拔不同而呈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C.水生群落因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而分层
D.温带地区的草原和森林因季节变化而体现出群落的季节性
2.下列关于不同类型的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某地的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B.群落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的差异
C.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经长期自然选择后都具有耐旱的特性
D.森林生物群落中的动物都以尿酸盐作为排出含氮废物的主要形式
3.生长在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冷箭竹是大熊猫最主要的食物,此种竹子可成片生长为竹林。竹笋位于竹林最下层,幼竹位于中层,成年竹子位于最高层。竹林中不同地段上生长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冷箭竹稀疏的地方生长着较多其他植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竹笋、幼竹、成年竹子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成片的竹林中不存在水平结构
C.该竹林中的竹笋、幼竹、成年竹子等所有大大小小的冷箭竹构成了一个群落
D.竹林既具有垂直结构,也具有水平结构
4.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活依赖于土壤环境,并在土壤理化性质、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土壤中的所有动植物构成一个群落
B.土壤动物常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调查
C.土壤动物的粪便和尸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可为植物生长提供能量
D.可以利用土壤小动物趋光、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
5.[2024·海南琼中中学期中] 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竞争具有密切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各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而发生变化
B.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一旦有重叠则种间竞争就会加剧
C.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都属于生物群落的研究范畴
D.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6.下图表示从南极经过赤道到北极,在纬度梯度上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降低
B.该现象表明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光照条件
C.随纬度升高,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
D.如果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物种丰富度很可能增加
7.貂熊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成年貂熊体重为十几千克,耳小、尾短、毛长、四肢短,足掌像熊掌、掌面较大。它经常吃狼、猞猁吃剩的食物,也捕食小型动物,在积雪环境下还能捕食大型动物。在我国,貂熊主要分布于寒温带针叶林,以下推测成立的是(  )
A.狼和貂熊之间是原始合作关系
B.耳小有利于增加听觉的灵敏性,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
C.耳小、尾短、毛长、四肢短,足掌像熊掌、掌面较大的特征有利于适应积雪环境
D.貂熊、猞猁、狼所占的生态位完全相同
8.[2024·北京东城区期末] 引领世界的“麦草方格”(如下图)在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穿越腾格里沙漠的治沙过程中建立起绿色屏障。“麦草方格”固沙方法是用干麦草、稻草等扎成方格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内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麦草方格”能蓄积降水有助于固沙植物生长
B.微生物可以分解干麦草进而改善土壤条件
C.该过程不能改变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
D.该固沙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9.研究者调查了管理方式相同的“茶树与马尾松间作茶园”和“常规茶园”中的叶蝉及其天敌蜘蛛,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茶园类型 叶蝉总数 /只 蜘蛛总数 /只 游猎型蜘 蛛丰富度 结网型蜘 蛛丰富度
间作 692 1542 14 12
常规 1410 995 14 8
A.游猎型蜘蛛和结网型蜘蛛属于竞争关系
B.马尾松遮阴有利于结网型蜘蛛的生存和繁殖
C.间作茶园与常规茶园在垂直方向上的群落分布差异不大
D.天敌增加是间作茶园中叶蝉环境容纳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10.[2024·湖南娄底期末]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退耕还林工作,旨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如图是淮河流域伏牛山区某地“退耕还林”过程中的群落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与另一种演替模式相比,该群落演替速度慢,趋于形成新群落
B.与草丛群落相比,灌木群落中每种植物种群的密度都在增大
C.在弃耕地群落演替成阔叶林群落过程中,其物种组成不断地变化
D.没有人类过度的干扰和其他生物的显著影响,生物群落不发生变化
11.下图为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为被捕食者,在图中A、B、C、D四个点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种群数量达到稳定状态时,将保持稳定不再变化
C.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D.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 则会使甲种群灭绝
12.分布在东北地区的紫貂和黄鼬是中小型食肉动物,黄喉貂是它们的天敌,为了解三者的共存机制,研究人员对它们的活动节律和栖息地进行了研究。它们日活动节律的重叠情况如图所示。研究发现,紫貂主要分布在远离居民区的高海拔的针叶林下,主要捕食的啮齿类动物主要在夜间活动;黄喉貂对人为干扰敏感,它喜欢捕食的西伯利亚狍偏好于在中高海拔的针叶林下栖息;黄鼬选择在夜间活动,其抗人类干扰的能力强,主要分布在居民区附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紫貂选择在夜间活动,可降低自身被捕食的风险和提高捕食成功率
B.黄鼬通过与紫貂在活动时间上的分化,来实现与紫貂的共存
C.黄喉貂可通过对分布区域的选择降低人类对它的干扰和提高捕食狍的成功率
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13.[2024·湖北武汉月考] 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区域,由于种间竞争关系而导致的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例如共同生活在加勒比海地区岛屿上的两种安乐蜥,通过摄食方式的不同实现了同域共存。下列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的是 (  )
A.鲢鱼喜食水体上层的浮游植物,青鱼喜食水底的螺蛳
B.菜粉蝶幼虫啃食植物叶片,而成虫吸食植物花蜜
C.崇明东滩的绿翅鸭会在芦苇区觅食,而绿头鸭几乎不在芦苇区觅食
D.共同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田鼠和鼢鼠在不同时间出来觅食
14.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的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下与林下的不同土层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下图所示的结果。据此可以推断出 (  )
A.在各层次中林窗下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C.光照只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D.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15.下图是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
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珊瑚礁体积增大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
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
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55分)
16.(15分)图甲是长白山地区不同海拔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数。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现要对某一马尾松林的植物物种数进行调查,图乙为其调查结果,则该马尾松林植物的物种数为    ,从曲线可以看出,调查时的做法是                         。若要调查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这三者在取样方法和取样面积上的异同是                        。
(2)图甲中方框内的“ ”代表    。9个群落类型均具有分层现象,这与植物        有关。
(3)G、H和I群落类型中,物种丰富度较低,可能是受其所处海拔的    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4)如E马尾松林失火后,群落要经历演替过程,首先出现的是     类植物。
17.(22分)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牧场类型,分布于此的高原鼢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掘类啮齿动物,数量过多对草地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措施对高原鼢鼠进行防治,效果如下表所示,人工捕杀措施主要是通过提高种群的    来控制高原鼢鼠的种群数量;造林整地是通过降低        实现降低种群密度的目的。为使防治效果达到最佳,往往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根据下表,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组合方案是 
 。
不同防治措施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的影响(种群密度单位:只/hm2)
造林整地 药物治理 人工捕杀
整地 方式 整治 前 整治 后 药物 种类 整治 前 整治 后 捕杀 月份 整治 前 整治 后
块状 70 60 药物A 62 24 5月 53.33 36.67
鱼鳞状 67 55 药物B 57 34 8月 61 48.33
水平沟 72 54 药物C 58 37
对照 69 174 对照 54 141
(2)高原鼢鼠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需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复。图甲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植物组成。高原鼢鼠所属的群落类型为         ,群落恢复过程中的演替类型为    演替。在第3~6年阶段,群落内其他一年生植物的生物量占比呈现      的趋势,说明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               。
(3)为研究高原鼢鼠对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对某地区进行了区域划分,图乙中CK(对照)、A、B、C、D表示土丘密度不同的区域,“点”表示土丘。图丙表示群落演替至第6年时各区域的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结果显示                                                ,表明高原鼢鼠对群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4)基于上述研究及种间关系等,写出两点高原鼢鼠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
18.(18分)飞机草是一种喜阳不耐阴的杂草,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能够迅速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大面积的单优群落,造成生态系统极度退化,被视为世界上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下图中甲、乙分别为不同修复年份飞机草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和物种丰富度变化图(CK为对照,a为年),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修复初期飞机草种群大量繁殖成为该群落的 。
(2)图乙中,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变化可描述为             。由于人工替代种植,修复3a后灌木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这说明人类活动能够                       。
(3)选择具有强大竞争优势或通过根分泌有机化合物的物种抑制外来入侵物种生长,是利用了    (填“种间”或“种内”)竞争的关系;高生态空间位置的本地物种逐渐削弱或替代低生态空间位置的飞机草的过程属于      。
(4)综合分析甲、乙两图可知,飞机草被抑制的原因可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