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3节 第1课时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生物富集(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第3节 第1课时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生物富集(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02 11:29:42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一、碳循环
1.碳循环
(1)大气中的碳主要是__________。
(2)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的。
(3)碳循环具有________。
(4)__________的开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全球性
化石燃料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在不断进行着
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又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的循环过程,
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
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
非生物环境
(2)物质循环的范围:________。
(3)特点:具有________、循环往复运动。
生物圈
全球性
二、生物富集
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______或难以降解的________,使
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__________的现象。
2.物质:____________等重金属, 、六六六等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及
一些放射性物质。
3.渠道:存在生物富集现象的物质会沿着________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
累在食物链的______。
4.特点:具有________。
元素
化合物
环境浓度
铅、镉、汞
食物链
顶端
全球性
任务一 碳循环
【资料1】阅读教材P62图3-10 “碳循
环示意图”。
1.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__________
的形式存在(其次还有________);在生
物体内主要以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
二氧化碳
碳酸盐
含碳有机物
2.建构碳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的模型(如下图所示)。
呼吸作用
(1)① A、B、C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D代表化石燃料。
②、、、 代表的生理过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2)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的,
在生物群落内部以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传递。
(3)与自然界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________和________。
二氧化碳
含碳有机物
线粒体
叶绿体
【资料2】 阅读教材P63“与社会的联系”。
1.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__________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其
结果是引起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大力__________,提
高森林覆盖率,这在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氧化碳
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植树种草
1.常见碳循环模式图的分析
(1)图甲中,A为生产者,B为大气中的 库,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
(2)图乙中,A为生产者,B为大气中的 库,C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
者, 为分解者。
(3)图丙中,为生产者,A为大气中的库,B、D、 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
2.碳循环模式图中各成分判断技巧
3.辨析物质循环的三个易错点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
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物质”并不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而是指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等。
(3)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
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例1 [2024·湖南衡阳一中月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原理。根据这一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
B.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指的是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C.传统农业中的耕地技术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增加对农田的物质投入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
[解析] 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A错误;物质循环中
的“循环”指的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B正确;传
统农业中的耕地技术可以加快庄稼根部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进而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农田生态系统不断输出农产品,因此增加
对农田的物质投入(如施农家肥)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D正确。
例2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1、2、3、
4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D
A.1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碳元素在 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该图中营养级级别最高的生物是4
D.碳元素在该图所示食物链中的流动是单向的
[解析] 1代表生产者,6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或光合
作用,5表示呼吸作用,A错误;碳元素在
中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而在 中是以
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的,B错误;该图中营养级级别
最高的生物是2(消费者),C错误;题图所示食物链中
消费者取食生产者获得碳元素,由于捕食是单向的,故碳元素在题图所示食物
链中的流动是单向的,D正确。
任务二 生物富集作用
【资料】 阅读教材P64图3-11“铅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和浓缩的过程示意图”。
1.铅的富集过程
大气
土壤
水体
比较稳定的铅化合物
食物链
顶端
2.存在生物富集现象的物质的特点是能够被生物体吸收、化学性质______或者
进入生物体后形成______的化合物,不易排出。
3.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富集现象______(填“具有”或“不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稳定
稳定
具有
例3 [2024·安徽芜湖期末] 下列关于生物富集的说法,错误的是( )
B
A.生物富集会使某些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环境中的浓度
B.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而生物富集现象不具有全球性
C.在生物体内积蓄的有害物质可能是难降解的化合物
D.生物富集可使有害物质浓度沿食物链递增
[解析] 生物富集会使某些有害物质(如 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
导致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环境中的浓度,A、D正确;物质循环和生物富
集现象都具有全球性,B错误;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
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故在生
物体内积蓄的有害物质可能是难降解的化合物,C正确。
例4 科研人员测定生活在某库区水域中层、具有捕食关系的五种鱼体内重金
属的含量(单位: ,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重金属种类 鱼的种类 甲 乙 丙 丁 戊
17.8 61.9 70.4 117.0 112.0
27.3 34.9 52.5 84.3 75.8
C
A.在五种鱼中,甲种鱼所处营养级的总能量最多
B.丁和戊种鱼可能为肉食性鱼,不属于第二营养级
C.重金属化合物比较稳定、难以降解,不参与全球性的物质循环
D.鱼体内的重金属浓度高于其生存环境中的浓度,这些物质跨膜时可能消耗能量
[解析] 在五种鱼中,甲种鱼重金属含量最少,故所处的营养级最低,所处营养
级含有的总能量最多,A正确;甲种鱼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在五种鱼中最低,为草
食性鱼,五种鱼之间有捕食关系,丁种鱼和戊种鱼的重金属含量远高于其他鱼
类,可能为肉食性鱼,不处于第二营养级,B正确;重金属化合物也能被某些微
生物分解而参与全球性的物质循环,C错误;鱼体内的重金属浓度高于其生存环
境中的浓度,这些物质跨膜时进行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1.正误辨析
(1)大气中的 进入生物群落的唯一方式是光合作用。( )
×
[解析] 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有两种: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2)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呼吸作用等。 ( )

(3)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的形式进行。( )

(4)物质循环特点告诉我们,所有物质都可以较快地通过食物链回归到非生物
环境。( )
×
[解析] 并非所有物质都能较快地通过食物链回归非生物环境,如一些重金属以
及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
(5)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富集的有害物质的浓度越高。( )

(6)要降低温室效应,可以减少而不是禁止化石燃料的燃烧。( )

2.[2023·河北沧县中学月考]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A.湖泊生态系统自身可以完成长期的物质循环
B.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
C.生物富集现象与碳循环都具有全球性
D.氮元素也可以循环,但仍需要向农田中施加氮肥
[解析]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需要在整个生物圈中进行,湖泊生态系统自身不
可以完成长期的物质循环,A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是指化合物
(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循环,而是指元素的循环,B正确;物质循
环和生物富集现象都具有全球性,C正确;氮元素也可以循环,但是由于农田
生态系统不断地向外输出物质,因此需要向农田中施加氮肥, 正确。
3.如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字母代表
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A.图中①仅指 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B.图中的B与C是捕食关系
C.图中呼吸作用的过程包含②⑥⑦过程
D.碳循环是指 在生物圈的循环过程
[解析] 无机环境中的 通过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均可以进入生物群落中,
A错误;根据碳循环示意图中箭头的指向可判断,A、B、C分别表示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库、消费者、分解者,B消费者与C分解者不构成捕食关系,B错误;
图中呼吸作用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即②⑥⑦过程,C正
确;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D错误。
4.[2024·河北邢台月考] 六六六是一种农药,大量使用会直接对农作物造成污
染,同时农药残留在水和土壤中,会通过一些途径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积累。
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B
A.生物富集不具有全球性
B.生物富集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C.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积累的浓度不会超过外界环境浓度
D.有害物质也具有物质循环的特点,与碳、氮等元素的循环过程相同
[解析] 生物富集指的是某些重金属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沿着食物链进行的富集
作用,而这些物质可以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因此
生物富集具有全球性,A错误;生物富集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且营
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积累的该物质浓度越高,B正确;某些难以降解的有害物
质在生物体内积累的浓度会超过外界环境中的浓度,C错误;有害物质的循环
过程与碳、氮等元素的循环过程有差别,D错误。
1. 如图表示大气中CO2的三个来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①②可代表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B.大气中的CO2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C.化石燃料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迅速增加而加剧“温室效应”
D.化石燃料大量燃烧既能补充大气中CO2,又能使能量循环利用
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②可代表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A正确;大气中CO2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比如硝化细菌制造有机物的过程,B正确;化石燃料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迅速增加而加剧“温室效应”,C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可循环利用,D错误。
2. 在碳循环中,连通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和生理作用分别是 ( )
①生产者 ②消费者 ③分解者 ④光合作用 ⑤呼吸作用 ⑥蒸腾作用 ⑦化能合成作用
A.①②;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⑦
C.②③;⑤⑥⑦ D.①③;④⑥⑦
B
[解析]在碳循环中,连通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是生产者和分解者。生产者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使碳流入生物群落,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返还给非生物环境。故选B。
3. 关于CO2排放,我国提出努力争取尽早实现碳中和(碳排放与吸收相等)的目标。如图是地球大气CO2浓度的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段2和3呈现的CO2浓度的变化表明我国推行植树造林的举措对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
B.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
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C.曲线段5呈现的CO2浓度的变化与化石燃料
的燃烧等密切相关
D.CO2是碳往返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及在生物群落内流动的主要形式
D
[解析]曲线段2和3中,随着植物登陆、出现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CO2增多,使地球大气CO2浓度下降,表明我国推行植树造林的举措,有利于缓解CO2浓度升高的状况,对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A正确;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B正确;化石燃料的燃烧等会导致CO2浓度升高,C正确;碳主要以CO2的形式往返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而在生物群落内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错误。
4. 氮和碳都是组成蛋白质、核酸的主要成分,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两者的主要贮存库都是大气,但是氮循环和碳循环存在若干方面的不同。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氮循环和碳循环一样都是具有全球性的
B.氮都是通过生物固氮的途径进入生物
群落的
C.氮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是以含氮化合物
的形式进行
D.生物群落中的氮最终通过反硝化作用返回大气中
B
[解析]C、H、O、N等元素的循环都具有全球性,A正确;由图可知,大气中的氮可经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群落,B错误;氮在生物群落中以含氮有机物(比如蛋白质)的形式传递,C正确;由图可知,生物群落中的氮最终是通过反硝化作用返回大气中的,D正确。
练 习 册
知识点一 物质循环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D
A.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利用
B.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C.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的传递是双向的
D.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 的形式进行
[解析] 消费者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因此消费者的存在能促进物质循环利
用,A正确;物质是可循环的,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
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B正确;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
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间都是单向的,C正
确;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
落之间主要以 形式进行,D错误。
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A.能进行B过程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分解者,不会是生产者
B.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为真核生物
C.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循环又被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D.进行A过程的生物一定为绿色植物
[解析]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都可通过呼吸作用完成B过程,A错误;能完
成该循环的生物不一定为真核生物,例如蓝细菌,B错误;物质循环是指组成
生物体的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
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该过程具有全球性,物质循环又被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C正确;图中A过程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
但属于原核生物,D错误。
3.如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
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①~⑥表
示 的排放量或吸收量。下列有关叙述
中,错误的是( )
D
A.图中A、B、C、D分别表示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消费者
B.碳中和时
C.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D.碳循环的实质是 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过程
[解析] 分析题图可得,A表示生产者,B
表示分解者,C和D表示消费者,A正确;
①表示生产者吸收的 量,②④⑥表示
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排放的
量,③表示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排放的
量,⑤表示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
的量,碳中和指 排放量与吸收量相等,因此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的碳中
和数学模型是⑥,B正确;大气中的 主要通过绿色
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因此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有助于绿色植物
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 浓度,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化石燃料燃烧会释放 ,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也有助于实现碳中和,C正确;
碳循环的实质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D错误。
4.[2023·湖北沙市中学月考] 氮元素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之一,氮循环对人类
和其他生物都具有重要意义,下图是氮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氨化作用主要靠消费者完成
B.所有生物都不能直接吸收、利用大气中的氮进行生物合成
C.硝化细菌可以利用硝化作用进行能量转换合成含碳有机物
D.氮循环是指氮气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C
[解析] 图中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通过氨化作用形成铵态氮,氨化作用主要
靠分解者完成,A错误;据图分析,有的生物能直接吸收大气中的氮进行固氮,
如固氮菌,B错误;硝化细菌可以利用外界环境中的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化学
能,把和 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即利用硝化作用进行能量转换合成
含碳有机物,C正确;氮循环是指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
过程,D错误。
知识点二 生物富集
5.生物富集的效率可以用生物富集系数 进行量化,计算公式如下:
生物体中某种物质的浓度/环境中同种物质的浓度,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
是( )
C
A.生物富集的过程一般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B.生物富集效率会受到生物特性、有害物质性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C. 数值越大,说明该物质越容易在生物体内分解
D.污染物沿着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其浓度在较高营养级中一般较高
[解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由此可知生
物富集的过程一般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A正确;根据生物富集的特
点可知,生物富集效率会受到生物特性、有害物质性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B
正确;生物富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生物体中某种物质的浓度/环境中同种物质
的浓度,生物富集系数数值越大,说明该物质越难在生物体内分解,从而不断
富集,C错误;污染物沿着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其浓度在较高营养级中一般较
高,D正确。
6.[2023·黑龙江哈尔滨期中] 某些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如农药 等,进入环境
后便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是,这些化合物难以被降解而在生物体内蓄
积。下表是某水域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甲、乙、丙、
丁四个种群所含有的总能量和残留 的平均浓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甲 乙 丙 丁
0.04 0.35 0.39 3.4
D
A.该生态系统的水体中的浓度小于
B. 在代谢中不易分解,存在生物富集现象
C.丁种群个体死亡后释放的 还可能再进入丁种群
D.四个种群最简单的能量流动渠道是形成一条食物链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据此可推知甲是生产者,甲残留
的浓度为,进而推知该生态系统的水体中 的浓度小于
,A正确;由题意可知, 难以被降解而在生物体内蓄积,说明
在代谢中不易分解,存在生物富集现象,B正确;丁种群个体死亡后释放
的 难以被降解,可能通过各营养级生物的富集再次进入丁种群,C正确;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乙、丙属于同一营养级,故该生态系统中的四个种群最简
单的能量流动渠道是形成两条食物链,即甲 乙 丁和甲 丙 丁,D错误。
7.[2023·湖南长沙二模] 过去的圭塘河因工业污水排入等原因产生了生态退化
的问题。经治理后,该地区生态环境已有明显改善,一些居民在河岸边种植了
蔬菜。研究人员对河边蔬菜中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蔬菜种类
叶菜类 0.43 0.02 0.13 0.06
瓜果类 0.04 0.04 0.02 0.03
根菜花 0.12 0.03 0.05 —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圭塘河边土壤环境中重金属、 含量可能很低
B.重金属、和 更容易在叶菜类蔬菜中富集
C.蔬菜中的重金属沿食物链富集到人体中,有可能造成人体重金属中毒
D.蔬菜中的重金属元素沿食物链传递,能较快地回归到非生物环境
[解析] 据表可知,重金属、 在蔬菜中的含量较低,故推测圭塘河边土壤
环境中重金属、 含量可能很低,A正确;据表可知,三类蔬菜中,重金属
、和在叶菜类中的平均含量最高,说明重金属、和 更容易在叶
菜类蔬菜中富集,B正确;重金属很难被生物排出,蔬菜中的重金属沿食物链
富集到人体中,有可能造成人体重金属中毒,C正确;蔬菜中的重金属元素沿
食物链传递,可以通过某些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回归到非生物环境,但速度较慢,
D错误。

8.[2023·福建泉州调研] 某生态系统中,镉在沿着
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产生生物富集现象。该生态
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各营养级所
积累的镉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
C
A.图示四个营养级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B.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可表示为丙 甲 乙 丁
C.镉沿食物链不断聚集并最终积累在最高营养级,随生物的遗体残骸等的分解
能回归非生物环境
D.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 甲乙 丙
[解析] 图示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包括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但未包括分
解者,不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镉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因此镉相
对浓度越高,营养级越高,故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 乙 甲 丙,由于相邻
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因此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
的关系可表示为丁 甲乙 丙,B、D错误。
9.[2024·辽宁本溪开学考试] 某生物兴
趣小组对某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
进行了调查,并绘制碳循环过程示意图。
回答相关问题:
(1)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作物通过过
程①__________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
并固定在农作物体内。土壤碳库中的有
机物由分解者通过过程②____________
_______
转变成无机物重新被植物利用。
光合作用
分解作用 (呼吸作用)
[解析] 过程①是农作物等的光合作用;
过程②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
(2)碳元素在大气碳库、植物碳库和土
壤碳库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__,
人类活动______(填“加速”或“减缓”)了
碳循环的进程。
加速
[解析] 碳元素在大气碳库、植物碳库
和土壤碳库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
人类作为消费者可以加速物质循环的进
程。
(3)有同学认为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
利用的,无须不断向农田中施加肥料。
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观点 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不同意
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中输出,其中的元素不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不断地施加肥料,这与物质循环不矛盾
[解析] 由于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中输出,其中的元素不能归还土
壤,所以需要不断地施加肥料,这与物质循环不矛盾,所以不同意该同学的观点。
(4)某无良厂家偷偷将含重金属化合物
的生产废料填埋于该生态系统的杂草地
里,以躲避监管部门的抽查。不久后,
科研团队在生活于此地的鸟身上检测到
了高剂量的该重金属化合物,试分析其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重金属化合物在生物体内不易被降解,通过捕食关系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生物聚集并积累在较高营养级生物的体内
[解析]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积蓄难以
降解的重金属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
度超过环境浓度;在食物链中,由于高
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重金
属化合物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
集,其在机体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
而逐渐增大,故处于较高营养级的鸟类
身上可检测到高剂量的该重金属化合物。
10.“碳捕集与封存”是指将大型发电厂所产
生的 收集起来,并用一定的方法储存以
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这种技
术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方法。土壤
是生物圈的巨大碳库,植树造林一定程度
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有利于实现 “碳中和”。人工造林前,研究人员需
对不同植被的土壤储碳量(主要指有机物)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回
答下列问题:
(1)燃烧后捕集(碳捕集技术之一)即在燃烧
排放的烟气中捕集,大气中的 除了
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还来源于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
前常用的 分离技术主要有化学吸收法和
物理吸收法,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
过_________________捕获 。
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光合作用(暗反应)
[解析] 大气中的 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固定,将 转变为有机物。
(2)从缓解温室效应的角度考虑,适合选择图中______进行人工造林。
柳杉
[解析] 柳杉林有机碳含量高,可以固定更多的 ,适合用于人工造林。
(3)有研究表明阔叶林的凋落物归还量大于
柳杉林,推测形成如图结果可能与凋落物
的分解有关。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阔
叶林有机碳含量小于柳杉林的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柳杉林凋落物不易被分解者分解,阔叶林的凋落物容易被分解
[解析] 柳杉林凋落物不易被分解者分解,阔叶林的凋落物容易被分解,因此阔
叶林有机碳含量小于柳杉林有机碳含量。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1课时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生物富集
【预习梳理】
一、1.(1)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 (3)全球性 (4)化石燃料
2.(1)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 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 非生物环境
(2)生物圈 (3)全球性
二、1.元素 化合物 环境浓度
2.铅、镉、汞
3.食物链 顶端
4.全球性
【任务活动】
任务一
[资料1]
1.二氧化碳 碳酸盐 含碳有机物
2.(1)①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②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2)二氧化碳 含碳有机物
(3)线粒体 叶绿体
[资料2]
1.二氧化碳 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2.植树种草
反馈评价
例1 A [解析] 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A错误;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指的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B正确;传统农业中的耕地技术可以加快庄稼根部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进而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农田生态系统不断输出农产品,因此增加对农田的物质投入(如施农家肥)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D正确。
例2 D [解析] 1代表生产者,6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或光合作用,5表示呼吸作用,A错误;碳元素在1→2→3中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而在3→4中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的,B错误;该图中营养级级别最高的生物是2(消费者),C错误;题图所示食物链中消费者取食生产者获得碳元素,由于捕食是单向的,故碳元素在题图所示食物链中的流动是单向的,D正确。
任务二
[资料]
1.大气 土壤 水体 比较稳定的铅化合物 食物链 顶端
2.稳定 稳定
3.具有
反馈评价
例3 B [解析] 生物富集会使某些有害物质(如DDT)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导致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环境中的浓度,A、D正确;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现象都具有全球性,B错误;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故在生物体内积蓄的有害物质可能是难降解的化合物,C正确。
例4 C [解析] 在五种鱼中,甲种鱼重金属含量最少,故所处的营养级最低,所处营养级含有的总能量最多,A正确;甲种鱼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在五种鱼中最低,为草食性鱼,五种鱼之间有捕食关系,丁种鱼和戊种鱼的重金属含量远高于其他鱼类,可能为肉食性鱼,不处于第二营养级,B正确;重金属化合物也能被某些微生物分解而参与全球性的物质循环,C错误;鱼体内的重金属浓度高于其生存环境中的浓度,这些物质跨膜时进行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当堂自测】
1.(1)× (2)√ (3)√ (4)× (5)√ (6)√
[解析] (1)CO2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有两种: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4)并非所有物质都能较快地通过食物链回归非生物环境,如一些重金属以及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
2.A [解析]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需要在整个生物圈中进行,湖泊生态系统自身不可以完成长期的物质循环,A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是指化合物(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循环,而是指元素的循环,B正确;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现象都具有全球性,C正确;氮元素也可以循环,但是由于农田生态系统不断地向外输出物质,因此需要向农田中施加氮肥, D正确。
3.C [解析] 无机环境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均可以进入生物群落中,A错误;根据碳循环示意图中箭头的指向可判断,A、B、C分别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消费者、分解者,B消费者与C分解者不构成捕食关系,B错误;图中呼吸作用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即②⑥⑦过程,C正确;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D错误。
4.B [解析] 生物富集指的是某些重金属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沿着食物链进行的富集作用,而这些物质可以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因此生物富集具有全球性,A错误;生物富集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且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积累的该物质浓度越高,B正确;某些难以降解的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积累的浓度会超过外界环境中的浓度,C错误;有害物质的循环过程与碳、氮等元素的循环过程有差别,D错误。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1课时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生物富集
一、碳循环
1.碳循环
(1)大气中的碳主要是    。
(2)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的形式进行的。
(3)碳循环具有    。
(4)      的开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               ,都在不断进行着从         到      ,又从       到     的循环过程,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物质循环的范围:    。
(3)特点:具有    、循环往复运动。
二、生物富集
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    或难以降解的     ,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      的现象。
2.物质:        等重金属,DDT、六六六等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及一些放射性物质。
3.渠道:存在生物富集现象的物质会沿着    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    。
4.特点:具有    。
任务一 碳循环
【资料1】 阅读教材P62图3-10 “碳循环示意图”。
1.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    的形式存在(其次还有    );在生物体内主要以        的形式存在。
2.建构碳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的模型(如下图所示)。
(1)①A、B、C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的    、    、    ,D代表化石燃料。
②a、b、c、e代表的生理过程分别是       、      、      、      。
(2)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的形式进行的,在生物群落内部以      的形式进行传递。
(3)与自然界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和    。
【资料2】 阅读教材P63“与社会的联系”。
1.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     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其结果是引起 
   。
2.我国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大力      ,提高森林覆盖率,这在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常见碳循环模式图的分析
(1)图甲中,A为生产者,B为大气中的CO2库,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
(2)图乙中,A为生产者,B为大气中的CO2库,C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E为分解者。
(3)图丙中,E为生产者,A为大气中的CO2库,B、D、F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
2.碳循环模式图中各成分判断技巧
3.辨析物质循环的三个易错点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物质”并不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而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H、O、N、P、S等。
(3)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例1 [2024·湖南衡阳一中月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原理。根据这一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
B.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指的是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C.传统农业中的耕地技术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增加对农田的物质投入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
例2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1、2、3、4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1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碳元素在1→2→3→4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该图中营养级级别最高的生物是4
D.碳元素在该图所示食物链中的流动是单向的
任务二 生物富集作用
【资料】 阅读教材P64图3-11“铅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和浓缩的过程示意图”。
1.铅的富集过程
2.存在生物富集现象的物质的特点是能够被生物体吸收、化学性质    或者进入生物体后形成    的化合物,不易排出。
3.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富集现象    (填“具有”或“不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例3 [2024·安徽芜湖期末] 下列关于生物富集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生物富集会使某些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环境中的浓度
B.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而生物富集现象不具有全球性
C.在生物体内积蓄的有害物质可能是难降解的化合物
D.生物富集可使有害物质浓度沿食物链递增
例4 科研人员测定生活在某库区水域中层、具有捕食关系的五种鱼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单位:ng·g-1),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重金属 种类 鱼的种类
甲 乙 丙 丁 戊
汞(Hg) 17.8 61.9 70.4 117.0 112.0
铅(Pd) 27.3 34.9 52.5 84.3 75.8
A.在五种鱼中,甲种鱼所处营养级的总能量最多
B.丁和戊种鱼可能为肉食性鱼,不属于第二营养级
C.重金属化合物比较稳定、难以降解,不参与全球性的物质循环
D.鱼体内的重金属浓度高于其生存环境中的浓度,这些物质跨膜时可能消耗能量
1.正误辨析
(1)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的唯一方式是光合作用。 ( )
(2)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呼吸作用等。 ( )
(3)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 )
(4)物质循环特点告诉我们,所有物质都可以较快地通过食物链回归到非生物环境。 ( )
(5)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富集的有害物质的浓度越高。 ( )
(6)要降低温室效应,可以减少而不是禁止化石燃料的燃烧。 ( )
2.[2023·河北沧县中学月考]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湖泊生态系统自身可以完成长期的物质循环
B.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
C.生物富集现象与碳循环都具有全球性
D.氮元素也可以循环,但仍需要向农田中施加氮肥
3.如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①仅指CO2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B.图中的B与C是捕食关系
C.图中呼吸作用的过程包含②⑥⑦过程
D.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的循环过程
4.[2024·河北邢台月考] 六六六是一种农药,大量使用会直接对农作物造成污染,同时农药残留在水和土壤中,会通过一些途径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积累。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富集不具有全球性
B.生物富集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C.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积累的浓度不会超过外界环境浓度
D.有害物质也具有物质循环的特点,与碳、氮等元素的循环过程相同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1课时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生物富集
1.D [解析] 消费者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因此消费者的存在能促进物质循环利用,A正确;物质是可循环的,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B正确;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间都是单向的,C正确;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进行,D错误。
2.C [解析]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都可通过呼吸作用完成B过程,A错误;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不一定为真核生物,例如蓝细菌,B错误;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该过程具有全球性,物质循环又被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C正确;图中A过程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属于原核生物,D错误。
3.D [解析] 分析题图可得,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和D表示消费者,A正确;①表示生产者吸收的CO2量,②④⑥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排放的CO2量,③表示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排放的CO2量,⑤表示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的CO2量,碳中和指CO2排放量与吸收量相等,因此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的碳中和数学模型是①=②+③+④+⑤+⑥,B正确;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因此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有助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CO2浓度,有助于实现碳中和,化石燃料燃烧会释放CO2,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也有助于实现碳中和,C正确;碳循环的实质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D错误。
4.C [解析] 图中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通过氨化作用形成铵态氮,氨化作用主要靠分解者完成,A错误;据图分析,有的生物能直接吸收大气中的氮进行固氮,如固氮菌,B错误;硝化细菌可以利用外界环境中的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化学能,把CO2和H2O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即利用硝化作用进行能量转换合成含碳有机物,C正确;氮循环是指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D错误。
5.C [解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由此可知生物富集的过程一般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A正确;根据生物富集的特点可知,生物富集效率会受到生物特性、有害物质性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B正确;生物富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生物体中某种物质的浓度/环境中同种物质的浓度,生物富集系数数值越大,说明该物质越难在生物体内分解,从而不断富集,C错误;污染物沿着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其浓度在较高营养级中一般较高,D正确。
6.D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据此可推知甲是生产者,甲残留的DDT浓度为0.04 ppm,进而推知该生态系统的水体中DDT的浓度小于0.04 ppm,A正确;由题意可知,DDT难以被降解而在生物体内蓄积,说明DDT在代谢中不易分解,存在生物富集现象,B正确;丁种群个体死亡后释放的DDT难以被降解,可能通过各营养级生物的富集再次进入丁种群,C正确;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乙、丙属于同一营养级,故该生态系统中的四个种群最简单的能量流动渠道是形成两条食物链,即甲→乙→丁和甲→丙→丁,D错误。
7.D [解析] 据表可知,重金属Hg、Cd在蔬菜中的含量较低,故推测圭塘河边土壤环境中重金属Hg、Cd含量可能很低,A正确;据表可知,三类蔬菜中,重金属Pb、As和Cd在叶菜类中的平均含量最高,说明重金属Pb、As和Cd更容易在叶菜类蔬菜中富集,B正确;重金属很难被生物排出,蔬菜中的重金属沿食物链富集到人体中,有可能造成人体重金属中毒,C正确;蔬菜中的重金属元素沿食物链传递,可以通过某些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回归到非生物环境,但速度较慢,D错误。
8.C [解析] 图示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包括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但未包括分解者,不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镉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因此镉相对浓度越高,营养级越高,故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甲→丙,由于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B、D错误。
9.(1)光合作用 分解作用(呼吸作用)
(2)CO2 加速
(3)不同意 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中输出,其中的元素不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不断地施加肥料,这与物质循环不矛盾
(4)重金属化合物在生物体内不易被降解,通过捕食关系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生物聚集并积累在较高营养级生物的体内
[解析] (1)过程①是农作物等的光合作用;过程②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2)碳元素在大气碳库、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人类作为消费者可以加速物质循环的进程。(3)由于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中输出,其中的元素不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不断地施加肥料,这与物质循环不矛盾,所以不同意该同学的观点。(4)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积蓄难以降解的重金属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在食物链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重金属化合物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其在机体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渐增大,故处于较高营养级的鸟类身上可检测到高剂量的该重金属化合物。
10.(1)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光合作用(暗反应)
(2)柳杉
(3)柳杉林凋落物不易被分解者分解,阔叶林的凋落物容易被分解
[解析] (1)大气中的CO2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固定CO2,将CO2转变为有机物。(2)柳杉林有机碳含量高,可以固定更多的CO2,适合用于人工造林。(3)柳杉林凋落物不易被分解者分解,阔叶林的凋落物容易被分解,因此阔叶林有机碳含量小于柳杉林有机碳含量。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1课时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生物富集   
知识点一 物质循环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利用
B.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C.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
D.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2的形式进行
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能进行B过程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分解者,不会是生产者
B.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为真核生物
C.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循环又被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D.进行A过程的生物一定为绿色植物
3.如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①~⑥表示CO2的排放量或吸收量。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图中A、B、C、D分别表示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消费者
B.碳中和时①=②+③+④+⑤+⑥
C.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D.碳循环的实质是CO2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过程
4.[2023·湖北沙市中学月考] 氮元素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之一,氮循环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都具有重要意义,下图是氮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氨化作用主要靠消费者完成
B.所有生物都不能直接吸收、利用大气中的氮进行生物合成
C.硝化细菌可以利用硝化作用进行能量转换合成含碳有机物
D.氮循环是指氮气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知识点二 生物富集
5.生物富集的效率可以用生物富集系数(BCF)进行量化,计算公式如下:BCF=生物体中某种物质的浓度/环境中同种物质的浓度,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富集的过程一般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B.生物富集效率会受到生物特性、有害物质性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C.BCF数值越大,说明该物质越容易在生物体内分解
D.污染物沿着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其浓度在较高营养级中一般较高
6.[2023·黑龙江哈尔滨期中] 某些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如农药DDT等,进入环境后便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是,这些化合物难以被降解而在生物体内蓄积。下表是某水域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甲、乙、丙、丁四个种群所含有的总能量和残留DDT的平均浓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甲 乙 丙 丁
能量/kJ 2.8×109 1.3×108 9.1×107 2.9×107
DDT浓度/ppm 0.04 0.35 0.39 3.4
A.该生态系统的水体中DDT的浓度小于0.04 ppm
B.DDT在代谢中不易分解,存在生物富集现象
C.丁种群个体死亡后释放的DDT还可能再进入丁种群
D.四个种群最简单的能量流动渠道是形成一条食物链
7.[2023·湖南长沙二模] 过去的圭塘河因工业污水排入等原因产生了生态退化的问题。经治理后,该地区生态环境已有明显改善,一些居民在河岸边种植了蔬菜。研究人员对河边蔬菜中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蔬菜种类 重金属平均含量/(mg·kg-1)
Pb Hg As Cd
叶菜类 0.43 0.02 0.13 0.06
瓜果类 0.04 0.04 0.02 0.03
根菜花 0.12 0.03 0.05 —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圭塘河边土壤环境中重金属Hg、Cd含量可能很低
B.重金属Pb、As和Cd更容易在叶菜类蔬菜中富集
C.蔬菜中的重金属沿食物链富集到人体中,有可能造成人体重金属中毒
D.蔬菜中的重金属元素沿食物链传递,能较快地回归到非生物环境
8.[2023·福建泉州调研] 某生态系统中,镉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产生生物富集现象。该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各营养级所积累的镉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四个营养级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B.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
C.镉沿食物链不断聚集并最终积累在最高营养级,随生物的遗体残骸等的分解能回归非生物环境
D.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
9.[2024·辽宁本溪开学考试] 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进行了调查,并绘制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作物通过过程①    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固定在农作物体内。土壤碳库中的有机物由分解者通过过程② 
转变成无机物重新被植物利用。
(2)碳元素在大气碳库、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人类活动    (填“加速”或“减缓”)了碳循环的进程。
(3)有同学认为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利用的,无须不断向农田中施加肥料。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观点     ,理由是 

 。
(4)某无良厂家偷偷将含重金属化合物的生产废料填埋于该生态系统的杂草地里,以躲避监管部门的抽查。不久后,科研团队在生活于此地的鸟身上检测到了高剂量的该重金属化合物,试分析其原因:                                           。
10.“碳捕集与封存”是指将大型发电厂所产生的CO2收集起来,并用一定的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方法。土壤是生物圈的巨大碳库,植树造林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人工造林前,研究人员需对不同植被的土壤储碳量(主要指有机物)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后捕集(碳捕集技术之一)即在燃烧排放的烟气中捕集CO2,大气中的CO2除了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还来源于              。目前常用的CO2分离技术主要有化学吸收法和物理吸收法,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         捕获CO2。
(2)从缓解温室效应的角度考虑,适合选择图中
进行人工造林。
(3)有研究表明阔叶林的凋落物归还量大于柳杉林,推测形成如图结果可能与凋落物的分解有关。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阔叶林有机碳含量小于柳杉林的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