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02 11:32:52

文档简介

(共92张PPT)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信息与信息流
(1)信息:指可以传播的______、情报、指令、____________等。
(2)信息流: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之间,以及它们内部都有信息的产生与
交换,能够形成__________,即信息流。
消息
数据与信号
生物种群
信息传递
2.信息的类型
类型 含义 举例
物理信 息 自然界中的____、____、温度、湿度、磁场 等,通过__________传递的信息 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化学信 息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产生的一些可以传 递信息的__________ 植物的________、有机
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
物的__________等
行为信 息 动物的特殊行为,主要指__________,这些 动作也能够向____________生物传递某种信 息,即动物的__________ 蜜蜂跳舞、雄鸟的“求
偶炫耀”


物理过程
化学物质
生物碱
性外激素
各种动作
同种或异种
行为特征
3.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环节
信息产生的部位——________;
信息传播的媒介——______;
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__________。
信息源
信道
信息受体
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层次 作用 举例
个体 __________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海豚的“__________”
种群 生物种群的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植物开花、昆虫交尾
生物群 落 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 平衡与稳定 食物链中_____________
的关系
生命活动
回声定位
繁衍
种间关系
“食”与“被食”
三、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2.对__________进行控制: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方法大致有__________、
__________和机械防治等。
有害动物
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
任务一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实例】
①蜜蜂分散时,蜂王能分泌一种“聚集激素”,把所有蜜蜂聚集到它周围;
②短日照促使向日葵开花;
③萤火虫通过光来识别同伴;
④草原上的雄鸟发现天敌后急速飞起,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
⑤孔雀开屏发出“求偶炫耀”;
⑥蜜蜂通过跳圆圈舞或摆尾舞向同伴传递蜜源情况;
⑦宠物狗之间通过嗅闻肛门腺辨识身份和健康状况;
⑧牛椋鸟群通过鸣叫提醒犀牛附近有危险情况。
1.上述信息中,属于物理信息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信息的是______;属于
行为信息的是________。
2.通过以上实例可知,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____________,也可以是______
___________。
3.实例①⑥⑧表明生物可以通过____________种信息类型进行交流;信息的传
递既存在于__________之内,也发生在__________之间。
4.实例①中信息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道是______,信息受体
是__________。
①⑦
④⑤⑥
非生物环境
生物个体或群体
一种或者多
同种生物
不同生物
蜂王分泌“聚集激素”的腺体
空气
其他蜜蜂
5.尝试按照信息产生 传输 接收的环节,建立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过程
图解:
[答案]
信息种类的判断方法
(1)鸟类或其他动物报警,若通过声音(如尖叫),则属于物理信息;若通过特殊
的动作(如突然飞起),则属于行为信息。
(2)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的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
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3)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4)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
信息。
(5)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间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进
行信息交流。
例1 [2024·山东威海期末] 信息传递在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调节种间关系
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
A.信息源、信道、信息受体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
B.信息传递需要依赖于食物链才能进行
C.信息传递既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
D.利用信息传递进行害虫防治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不仅有信息产生的部位——信息源,
也有信息传播的媒介——信道,空气、水以及其他介质均可以传播信息,还需
要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信息受体,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信息传递过
程,A正确。无机环境可向生物群落传递信息,信息传递可不通过食物链进行,
B错误。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个体或群体,这类
信息十分普遍;由此可知,信息传递既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也可以发
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C正确。信息传递可用于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目前控
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方法大致有三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利用信
息传递进行害虫防治属于生物防治,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D正确。
例2 [2024·浙江杭州期中] 生态系统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下列现象与
其所用到的信息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D
A.“我最闪亮”:孔雀通过开屏进行“求偶炫耀”——化学信息
B.“我的地盘”:美洲猎豹撒尿标记自己的领地——行为信息
C.“臭名昭著”:野生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物理信息
D.“温柔陷阱”: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引诱昆虫前来并将昆虫捕食——化
学信息
[解析] “我最闪亮”:孔雀开屏进行“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A错误;“我的
地盘”:美洲猎豹撒尿标记自己的领地,属于化学信息,B错误;“臭名昭著”:
野生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属于化学信息,C错误;“温柔陷
阱”: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引诱昆虫前来并将昆虫捕食,属于化学信息,
D正确。
任务二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实例】
①海豚依靠“回声定位”实现捕食、探路、定位和躲避天敌;
②莴苣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
③植物开花需要光信息刺激;
④昆虫分泌信息素,引诱异性个体;
⑤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信息;
⑥森林中狼与兔相互依据对方气味或行为等捕食或躲避猎捕。
1.上述实例中,体现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的是______;体现
信息传递在种群繁衍中的作用的是______;体现信息调节种间关系,进而维持
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是______。
③④
⑤⑥
2.请用箭头表示下图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
[答案]
3.所有的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吗 请进行判断并举例说明。
[答案] 并非所有的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比如草原上,草的“绿色”给羊传递了
可食用的信息,但羊不传递信息给草,该过程中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往复 往往是双向的
(也有单向的)
范围 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 间(生物群落中)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 境之间(生物圈)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
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复杂途径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模式 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 ①生态系统的三个基本功能,三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 有机的统一整体。 ②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运转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续表
例3 烟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通常聚集于番茄幼嫩叶片背面,吸食汁
液,引起作物减产。番茄遭到烟粉虱取食时会产生具苦味的茉莉酸,从而使烟
粉虱厌食,达到抗虫目的。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C
A.烟粉虱和番茄之间存在寄生、竞争关系
B.喷施茉莉酸不会影响烟粉虱的环境容纳量
C.表明番茄可传递信息,调节其与同一环境中其他物种间的关系
D.表明信息传递能在番茄种群的繁衍过程中发挥作用
[解析] 烟粉虱通常聚集于番茄幼嫩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因此烟粉虱和番茄之
间存在寄生关系,A错误;喷施茉莉酸使烟粉虱厌食,因此会影响烟粉虱的环
境容纳量,B错误;番茄遭到烟粉虱取食时会产生具苦味的茉莉酸,从而使烟
粉虱厌食,说明番茄可传递化学信息,调节其与同一环境中其他物种间的关系,
C正确;题干中未提到种群的繁衍,题中信息表明信息传递能在调节种间关系
中发挥作用,D错误。
例4 如下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存在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解析]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A错误;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
环和信息传递,B正确;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
动力,C正确; 生态系统各成分间存在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如物理信息、化
学信息、行为信息等,D正确。
任务三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资料】材料1 苹果园里放置一个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舞时相同的频率或
声音,以吸引大量蜜蜂到苹果园采蜜,使苹果更好地传粉,从而提高苹果的产
量。
材料2 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及树木等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
达到增产的目的。
材料3 家禽饲养,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材料4 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
离农田。
材料5 “迷向法”防治害虫: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
辨别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
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
1.由材料1、2、3可以得出,信息传递应用于农业生产,可以_______________
_____。
2.材料5中,“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干扰害虫的__________
活动,从而使害虫种群的________下降,降低其对作物的危害。
3.由材料4、5可以得出,在农业生产中,信息传递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
___。
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正常交尾
出生率
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对有害动物的防治方法有多种,各有优缺点,比较如下:
名称 化学防治 机械防治 生物防治
措施 化学药剂喷施等 人工捕捉等 引入天敌或寄生虫等
优点 作用迅速,短期效果明显 无污染,见效快,效果 好 效果好且持久,成本
低,无污染
缺点 使害虫抗药性增强,可能会 杀灭害虫天敌,破坏生态平 衡;污染环境 费时、费力,对体型 很小的害虫无法实施 见效较慢,易受外界
因素限制等
例5 [2023·哈尔滨六中期中] 研究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
泛的应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D
A.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以及对有害动物
进行控制
B.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率和结实率
C.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刺激鸡卵巢的发育和雌激素的分泌,从而提高产蛋率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可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这属于机械防治
[解析]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
动物进行控制,A正确;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这样能提
高果树的传粉率和结实率,B正确;光照为物理信息,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刺激
鸡卵巢的发育和雌激素的分泌,从而提高产蛋率,C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
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可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这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1.正误辨析
(1)花香引蝶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同种和异种生物之间,但不发生在生物与
非生物环境之间。( )
×
[解析]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种和异种生物之间,也可发生在生物与
非生物环境之间。
(3)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
×
[解析] 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4)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天敌和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
×
[解析] 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天敌传递物理信息。
(5)信息传递不像物质循环那样是循环的,也不像能量流动那样是单向的,其
往往是双向的。( )

(6)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
[解析] 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
统的平衡与稳定。
(7)利用生长素类调节剂杀死单子叶作物田中的双子叶杂草,属于生态系统中
化学信息传递的应用。( )
×
[解析] 利用生物素类调节剂杀死单子叶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属于植物激素在
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不属于生态系统中化学信息传递的作用。
2.[2023·云南师大附中月考]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
B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能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传递
B.蝙蝠“回声定位”和狗外出时“频频撒尿”分别体现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草原返青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体现信息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
系统的稳定
D.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能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以及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之间进行
传递,也能在同种生物之间进行传递,A正确;蝙蝠“回声定位”和狗外出时的
“频频撒尿”分别体现了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B错误;牧草生长旺盛,为食草
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牧草与食草动物之间),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信息传递在农业生
产中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
动物进行控制,D正确。
3.[2023·河南新乡期末] 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离不开光的参与,同样,光信
息在生态系统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与光信息相关的实例、功能以及应用
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A.雌雄萤火虫依赖腹部的荧光相互识别、交尾说明光信息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B.莴苣种子必须接受一定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说明光信息影响其生命活动
C.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以提高作物产量体现光信息可控制昆虫的数量
D.植物对光作出反应说明每种植物细胞均含有光合色素,可实现光的转化
[解析] 雌雄萤火虫依赖腹部的荧光相互识别、交尾,该过程发生在同种生物的
雌雄个体之间,说明光信息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A正确;光作为物理信号,
刺激莴苣种子萌发,说明光信息影响其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B正确;利用昆
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以提高作物产量,是物理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体现
光信息可控制昆虫的数量,C正确;并非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光合色素,植物对
光作出反应说明植物具有接收光信号的分子,如光敏色素,D错误。
4.[2024·山东临沂期末] 信息素是生物个体之间起通讯作用的化合物的统称,
是昆虫交流的化学分子语言,包括引诱、交配、集群、报警、防御等功能,例
如某种蜘蛛能分泌一种与性外激素相似的物质,诱使相应的昆虫自投罗网。下
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D
A.不同种昆虫之间还可通过物理信息或行为信息进行交流
B.利用信息素 乙烯基苯甲醚制成的“陷阱”来防治食虫虻属于生物防治
C.题中蜘蛛诱捕昆虫的方式体现了信息素能调节种间关系
D.可使用较高浓度的“集群信息素”代替农药来直接杀死蝗虫,减少环境污染
[解析] 信息素是一种化学信息,除了化学信息外,还有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因此不同种昆虫之间还可通过物理信息或行为信息进行交流,A正确;利用昆
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这是一种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 有效的
生物防治,故利用信息素 乙烯基苯甲醚防治食虫虻属于生物防治,B正确;
题中蜘蛛诱捕昆虫的方式体现了信息素能调节种间关系,C正确;信息素不能
直接杀死蝗虫,D错误。
1. 下列属于探究化学信息传递的是 ( )
A.观察动物对电视图像的反应
B.用录音机记录鸟类繁殖时的鸣叫声
C.利用性外激素诱杀害虫
D.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飞蛾
[解析]动物对电视图像的反应属于对物理信息(光)的反应,A错误;鸟类繁殖时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声),B错误;性外激素(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C正确;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飞蛾,其中黑光灯属于物理信息,D错误。
C
2.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人类的生活更离不开“信息”,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着信息传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是由生物成分产生的,只在生物与生物之间进行传递
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有双向的,也有单向的,负反馈调节与信息传递无关
C.信息传递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是对所有有害生物进行防治,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D.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
[解析]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由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产生,既可以在生物与生物之间进行,也可以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A错误;信息传递有双向的,如狼与兔之间的信息传递,也有单向的,如日照的长短对鸟类繁殖的影响,生物种群间的数量变化,通过负反馈调节能够抑制或者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有关,B错误;在农业生产上,信息传递一方面应用于有害生物的防治,另一方面是从农畜产品自身出发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C错误;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3.关于题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狼彻底消失,则兔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稳定
B.③和④属于兔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C.狼和兔依据对方的气味或行为等进行猎捕和反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当食草动物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B
[解析]若狼彻底消失,兔子数量因为天敌减少会上升,之后由于种内竞争加剧其数量又会下降最后保持相对稳定,A正确;③不属于兔的同化量的一部分,而是草的同化量的一部分,B错误;狼和兔子的气味或行为等可以调节二者之间的捕食关系,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C正确; 当食草动物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食草动物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D正确。
4.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绘了百姓人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蝴蝶起舞可能是一种行为信息,该信息只能向同种生物传递
B.花的颜色、大小、黄莺的鸣叫均属于物理信息
C.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开花期,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D.为避免果树遭受虫害,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
A
[解析]蝴蝶起舞可能是一种行为信息,该信息可向同种生物传递,也可向其他生物传递,A错误;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花的颜色、大小,黄莺的鸣叫均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开花期与植物的开花结果繁殖有关,因此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C正确;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是化学信息的利用,可降低种群密度或破坏性别比例,属于生物防治措施,D正确。
5.具有同种食物来源的两种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互捕食对方的现象,称之为集团内双向捕食,如瓢虫的两种天敌之间的关系,其表现为两种捕食者的老熟幼虫或成虫相互捕食对方的低龄幼虫(如图)。某些化学物质是集团内捕食者用来发现集团内猎物的存在并对之进行定位的信号物质,这种现象对群落中相关物种的种群动态和害虫的防治有着很大影响。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天敌1和天敌2的捕食和种间竞争加剧对瓢虫生存有利
B.两种天敌的相互捕食使能量在两个营养及之间双向流动
C.某些化学物质向集团内捕食者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D.调查植食性瓢虫的出生率可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A
[解析]天敌1和天敌2的捕食和种间竞争加剧使二者对瓢虫的捕食减弱,对瓢虫的生存有利,A正确;据图可知,两种天敌属于同一营养级,B错误;依题意可知,某些化学物质向集团内捕食者传递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错误;依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练 习 册
知识点一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与信息的种类
1.“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上下其音……”诗中燕子表达的信息
分别为( )
C
A.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B.化学信息、物理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D.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解析]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意思是燕子飞在天上,舒展其参差不齐的尾翼,
体现的是行为信息;“燕燕于飞,上下其音”意思为燕子飞在天上,鸣音呢喃低
昂,体现的是物理信息。故选C。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A.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以来自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来自生物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只对捕食者有利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以来自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来自生物,如动物
的叫声,A正确;植物不仅可以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也能通过物理形式传
递信息,如植物通过花的颜色、形状传递信息,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
递往往是双向的,不仅可以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也可以从高
营养级向低营养级反馈,C错误;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
统的稳定,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都有利,D错误。
3.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 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
雌蚕蛾所释放的性引诱剂的量不足 ,但雄蚕蛾却仍能对其作出反应。
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却无动于衷。下列相
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
B.雌蚕蛾释放的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
C.上述信息可说明性引诱剂具有高效性
D.体现了信息的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与行为信息等,并非都是由
生物产生的,也可以来自于非生物环境,A错误;雌蚕蛾释放的性引诱剂属于化
学信息,B正确;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蚕蛾作出反应,说明性引诱剂
具有高效性,C正确;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 以外的雄蚕蛾吸
引过来,进而进行交尾,产生后代,体现了信息的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D正确。
4.逃逸距离分为警戒距离、惊飞距离和飞逃距离,警戒距离指鸟类对靠近的捕
食者首次表现出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的距离,惊飞距离指鸟类逃逸飞离时与捕
食者的距离,飞逃距离指鸟类逃逸飞离位置与首次停落位置之间的距离
(如图甲)。调查显示,麻雀成鸟的年存活率高于幼鸟,为探究麻雀的风险回避
策略,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见图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麻雀种群中幼年、成年及老年个体的比例可预测其数量变化趋势
B.与幼鸟相比,成鸟的警戒、惊飞距离较长,利于其规避风险
C.鸟类对靠近的捕食者表现出飞逃等行为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鸟类与捕食者之间数量的相对稳定依赖于正反馈调节机制

[解析] 调查麻雀种群中幼年、成年及老年个体的比例可绘制年龄结构,年龄结
构可预测其数量变化趋势,A正确;根据图乙可知,与幼鸟相比,成鸟的警戒、
惊飞距离较长,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逃逸,有利于其规避风险,B正确;信息
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鸟类对靠近的捕食者表现出飞逃等行为离不开信息的传
递,C正确;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数量因为食物充足也开始增加,但
是当捕食者达到一定的数量后,猎物数量由于被过度捕食又开始减少,这种变
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D错误。
知识点二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下列哪项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且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
C
A.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增殖分化
B.猎捕食物时,工蚁之间通过触角接触交流信息
C.雄性园丁鸟在自己的“庭院”里不停唱歌跳舞,吸引雌鸟的到来
D.跳羚擅长使用“小牛跳跃”的特殊方式吓跑追赶它们的敌人
[解析] 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增殖分化属于生物体内的信息
传递,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A不符合题意;猎捕食物时,工蚁之间
通过触角接触交流信息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但猎捕食物不属于繁殖行
为,B不符合题意;雄性园丁鸟在自己的“庭院”里不停唱歌跳舞,吸引雌鸟的
到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信息传递且有利于种群的繁衍,C符合题意;跳
羚擅长使用“小牛跳跃”的特殊方式吓跑追赶它们的敌人属于行为信息传递,但
吓跑追赶的敌人不属于繁殖行为,D不符合题意。
6.[2024·河南周口月考] 草地贪夜蛾俗称秋黏虫,外号“行军虫”,成虫借助风
力可以在一夜之间飞行100公里,是世界十大植物害虫之一。草地贪夜蛾取食
范围广,但明显嗜好禾本科,其低龄幼虫对农药的抵抗力最弱。下列有关说法
正确的是( )
B
A.用性引诱剂对草地贪夜蛾进行诱杀属于化学防治
B.利用黑光灯对草地贪夜蛾进行常规监测利用了物理信息
C.杀灭草地贪夜蛾的最佳时期是其成虫期
D.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利用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解析] 用性引诱剂对草地贪夜蛾进行诱杀属于生物防治,A错误;利用黑光灯
对草地贪夜蛾进行监测,涉及的信息为物理信息,B正确;由题干可知,成虫借
助风力可以在一夜之间飞行100公里,不易杀灭,低龄幼虫对农药的抵抗力最
弱,故杀灭草地贪夜蛾的最佳时期是其幼虫期,C错误;苏云金杆菌能寄生在
草地贪夜蛾的体内,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利用的种间
关系是寄生,D错误。
7.下图为生态系统成分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D
A.各种箭头可以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都有信息传递
B.部分箭头不能代表能量流动
C.信息传递影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D.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也是双向的
[解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之
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题图中各
种箭头可以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都有
信息传递,A正确。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
进行的,是单向的,所以图中某些箭头不
能代表能量流动,B正确。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会影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C正确。能量在流经生态系
统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而生态系统中信息
传递往往是双向的,D错误。
8.[2023·北京朝阳区期末] 研究者比较栖息在同一片区域的独居性鸟类戴胜和
社会性鸟类斑鸫鹛对彼此存在和互相发出警报声的不同反应,结果如甲图所示,
乙图是戴胜独处时和与斑鸫鹛种群共处时的行为特征。 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


A.与斑鸫鹛共处时,戴胜觅食时间增多、警戒时间减少
B.和斑鸫鹛一起活动时,戴胜的觅食范围有所扩大
C.斑鸫鹛的警报声对戴胜是一种行为信息,利于戴胜生存
D.与戴胜相比,斑鸫鹛从偷听行为中获得利益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解析] 根据乙图可知,与斑鸫鹛共处时,戴胜觅食时间增多、警戒时间减少,
A正确;由乙图可知,戴胜和斑鸫鹛共处时戴胜在树上的觅食时间缩短,但戴
胜的总觅食时间比单独生活时延长,这说明戴胜和斑鸫鹛共处是有利于戴胜在
其他领域觅食的,即和斑鸫鹛一起活动时,戴胜的觅食范围有所扩大,B正确;
斑鸫鹛的警报声属于物理信息,C错误;根据甲图可知,斑鸫鹛听到戴胜的警
报声后逃走躲藏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戴胜听到斑鸫鹛的警报声后逃走躲藏所占
的比例,说明与戴胜相比,斑鸫鹛从偷听行为中获得利益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D正确。


知识点三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9.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
递的原理,可以有效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下列措施不属于此项原理的是
( )
D
A.延长光照时间,提高蛋鸡的产蛋率
B.使用信息素诱杀农田中雄性害虫
C.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D.家禽圈养改为散养,提高肉的品质
[解析] 延长对蛋鸡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是利用光照对动物繁殖的影响,属
于对物理信息的利用,A不符合题意;使用信息素诱杀农田中雄性害虫,属于
利用化学信息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B不符合题意;人工控制作物的光周期,
以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是利用光周期对植物开花的影响,属于对物理信息的
利用,C不符合题意;家禽圈养改为散养,通过扩大家禽的活动范围,可减少
家禽的脂肪积累并提高家禽的蛋白质含量,该过程没有利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
传递,D符合题意。
10.[2023·江西吉安月考] 在遂川茶园中,利用生物防治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学诱饵能散发出类似雌性害虫性外激素的气体,布下“爱情
陷阱”,专等雄性害虫撞来后掉在诱饵下的水盆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C
A.生物防治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
B.生物防治中有些就是利用信息传递的作用
C.该生物防治主要通过影响死亡率来调节数量
D.直接改变了性别比例
[解析] 生物防治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节省农药经费,A正确;在田间利
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捕雄虫属于利用化学信息对害虫进行防治,是生物防治
的一种类型,B正确;利用人工合成信息素即性引诱剂,布下“爱情陷阱”等雄
性昆虫撞来后掉在诱饵下的水盆中,从而大幅度降低产卵量,达到防治害虫的
目的,所以这种方法的直接影响是改变昆虫性别比例,从而降低昆虫出生率,
C错误,D正确。
11.使用化学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都可防治农作物害虫。下列有关叙述
中,不正确的是( )
D
A.使用化学农药治理害虫,农药会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
B.使用化学农药治理害虫,会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并可能会杀死害虫的天敌
C.采用生物防治,可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D.可利用生物之间的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进行生物防治
[解析] 使用化学防治杀灭害虫,容易导致环境污染,使用的农药会污染水体、
大气和土壤,A正确;化学防治往往会引起害虫再度暴发,因为杀虫剂可能会
杀死害虫的天敌,而且经过选择作用,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B正确;可以利
用捕食、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
低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C正确,D错误。
12.[2024·山东枣庄期末] 三裂叶豚草是外来入侵植物,在入侵地因没有天敌等
制约,其种群快速发展,易暴发成灾。广聚萤叶甲的幼虫和成虫以某种豚草为
食。为了有效控制三裂叶豚草,科研人员开展了生物防治实验,样地中三裂叶
豚草初始播种量一致,部分实验结果见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甲:三裂叶豚草 8.07 12.24 12.24
7.65 6.43 4.77
8.10 12.43 12.78
4.89 4.02 3.12
A.三裂叶豚草入侵某地的初始阶段,其种群可能呈“ ”形增长
B.广聚萤叶甲不适宜用于对三裂叶豚草进行生物防治
C.锈菌和野艾蒿防治三裂叶豚草的入侵,都是利用竞争关系
D.锈菌和三裂叶豚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解析] 三裂叶豚草是外来入侵植物,在入侵地因没有天敌等制约,环境适宜,
其种群快速发展,易暴发成灾,在入侵某地的初始阶段,其种群可能呈“ ”形增
长,A正确;丙组有广聚萤叶甲,甲组无广聚萤叶甲,观察表中数据,丙组三
裂叶豚草生物量比甲组的高,说明广聚萤叶甲不适宜用于对三裂叶豚草进行生
物防治,B正确;锈菌防治三裂叶豚草的入侵,利用的是寄生关系,C错误;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锈菌和三裂叶豚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
向的,D正确。

13.古书早有“旱极而蝗”的记载。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的最佳产卵场所,阴
湿多雨的环境易使蝗虫间流行疾病,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中国科学院动
物研究所揭示了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飞蝗群聚信息素( 乙烯基苯甲醚),
正是它导致了蝗虫聚群成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较高浓度的“群聚信息素”可代替农药来杀死蝗虫,减少环境污染
B.可利用人工合成的“群聚信息素”监测田间蝗虫的种群数量动态
C.人工降雨可降低蝗灾区蝗虫的环境容纳量
D.可根据 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的聚集
[解析] 较高浓度的“群聚信息素”可以让蝗虫聚集,不能杀死蝗虫,A错误;根
据题干信息可知,群聚信息素可以使得蝗虫种群由散居转化为群居,因此可利
用人工合成的“群聚信息素”在田间长期监测蝗虫的种群数量动态,B正确;阴
湿多雨的环境易使蝗虫间流行疾病,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所以人工降雨
可降低蝗灾区蝗虫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已知“群聚信息素”可以使得蝗虫种
群由散居转化为群居,因此可以根据“群聚信息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
虫聚集在一起,D正确。
14.[2023·云南昆明期中] 科学家向做了彩色四点标记的实验箱内喷入特定的气
味;同时追踪各组箱内雌性埃及伊蚊的行为。结果显示,在没有任何气味刺激
的情况下,蚊子基本忽略各种颜色的圆点;但将(蚊子能够识别 的气味)
喷入箱内后,蚊子会继续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会飞向红色、橙色或
黑色圆点。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A.该研究说明蚊子寻找叮咬对象需要借助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B.该研究模拟了信息对伊蚊行为的影响
C.该研究有助于人们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D.该研究提示我们为了避免伊蚊叮咬可选择绿色、蓝色或紫色等颜色的衣服
[解析] 与对照组相比,在喷入二氧化碳的条件下,蚊子能忽略绿色、蓝色或紫
色圆点,而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圆点,该研究说明蚊子发现叮咬对象需要借
助化学信息,A错误;由A项可知,该研究模拟了化学信息对伊蚊行为的影响,
B正确;该研究显示了二氧化碳对蚊子的影响,该实验结果有助于人们设计出更
好的驱蚊剂、诱捕器等防蚊工具,C正确;与对照组相比,在喷入二氧化碳的条
件下,蚊子能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圆点,由
此可提示我们为了避免伊蚊叮咬可选择绿色、蓝色或紫色等颜色的衣服,D正确。
15.招潮蟹是生活在海边的一种甲壳动物,每到繁殖季节,雄蟹就会挥动红色
的大螯吸引雌蟹,不同的招潮蟹挥螯的方式不同,如下图中甲、乙两种招潮蟹。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注:箭头表示螯运动的方向。
(1)上述招潮蟹的挥螯行为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______信息。
(2)这种求偶行为的产生与体内分泌的________有直接关系。
(3)上述实例表明,生物种群的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行为
性激素
繁衍
(4)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森
林中,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
特征躲避猎捕。上述描述中涉及的信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可以知道,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______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
____________。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种间
平衡与稳定
[解析] 招潮蟹的挥螯行为是一种求偶的行为信息,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绿色”属于物理信息,气味属于化学信息,行为特征属于行为信息,这些信息
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16.[2023·陕西汉中月考] 群落交错区是指两个不同群落交界的区域。该区域往
往自然环境复杂,物种丰富度较高。现对长白山森林北坡群落交错区进行调查,
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上层 中层 下层
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
动物 雀鸟、戴胜 煤山雀、黄腰柳莺 昆虫
(1)表格反映了该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______现象,该群落具有这种空
间结构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层
(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解析] 表格反映出植物分布分为上、中、下层,植物为动物提供栖息环境和食
物条件,动物分布也分为上、中、下层,反映了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
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可以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有些鸟类会利用鼠、兔的洞穴来躲避恶劣天气,作为回报,小鸟们若发现
附近有鹰、雕等猛禽时,会通过鸣叫为鼠、兔示警,这种信息的种类为______
_____,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作用。
物理信息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解析] 有些鸟类会利用鼠、兔的洞穴来躲避恶劣天气,作为回报,小鸟们若发
现附近有鹰、雕等猛禽时,会通过鸣叫为鼠、兔示警,声音为物理信息。这体
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作用。
(3)近年来长白山地区受到新型松毛虫的危害,引起松林成片死亡,向松林引
入灰喜鹊以控制新型松毛虫的方法属于__________。与化学防治相比,其优点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2点即可)。
生物防治
减少环境污染、能将松毛虫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不会导致松毛虫种群抗药基因频率的增加
[解析] 控制生物危害的技术方法有三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向
松林引入灰喜鹊以控制新型松毛虫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比,其
优点是减少环境污染、能将松毛虫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不会导致松毛虫
种群抗药基因频率的增加。
17.[2024·江苏盐城期末] 太湖流域每年都会因、 排放超标,出现严重的富
营养化现象,对周围居民的生活和饮水安全造成影响。下图为科研人员通过对
太湖某区域的生物组成及其食物关系调查,绘制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回答下
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所有生物_____
(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群落,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调查得知鲚鱼和银鱼
摄食不同类型的浮游动物,这将有利于
减弱两者之间的__________关系。
不能
食物网只涉及部分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
种间竞争
[解析] 生物群落包括该地域生态系统中全部的生物,该食物网中只含有部分生
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调查得知鲚鱼和银鱼摄
食不同类型的浮游动物,这会减弱它们之间的种间竞争。
(2)太湖中的鲢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上层,
鲚鱼、银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中层和中下
层,鲫鱼主要生活在水体底层,这种群
落结构的生态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生物充分利用空间、食物等环境资源
[解析] 鲢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上层,鲚鱼、银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中层和中下层,
鲫鱼主要生活在水体底层,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该结构使生物充分利用
空间、食物等环境资源。
(3)当湖水出现富营养化时,通过投入
生态浮床和种植挺水植物,能够一定程
度抑制藻类等浮游植物生长,分析其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两点即可)。
生态浮床和挺水植物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生长;吸收水中的、等无机盐抑制藻类生长
[解析] 生态浮床和挺水植物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生长,同时吸收水中的、 等
无机盐抑制藻类生长,因此投入生态浮床和种植挺水植物,能够一定程度抑制
藻类等浮游植物生长。
(4)科研小组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如
下表所示(表示能量流动的去向之一,、 为能量值,能量单位为
,肉食性动物作为只占据一个营养级研究)。据表分析, 是指
____________的能量,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__________________。能
量从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请保留一位小数)。
流向分解者
生物类型 呼吸作用散 失的能量 未利用 流向下一营 养级的能量 外来有机物
输入的能量
生产者 44.0 5.0 95.0 0
植食性动物 9.5 1.5 11.0 5.0
肉食性动物 6.8 0.5 7.2 0 11.0
[解析] 每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①流向下一营
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②自身呼吸消耗,③
分解者利用,④未被利用。据表分析, 是指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
的能量为, ,
, ,流入该
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有机物输入的能量
。能量从植食性
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是 。
(5)该湖泊中的鱼类对声音、光、温度
等______信息能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
采取捕食、繁殖等行为,这说明信息传
递对____________________和种群的繁
衍起着重要作用。
物理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解析] 声音、光、温度均为物理因素,该湖泊中的鱼类对声音、光、温度等物
理信息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采取捕食、繁殖等行为,这说明信息传递对生命
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起着重要作用。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预习梳理】
一、1.(1)消息 数据与信号
(2)生物种群 信息传递
2.光 声 物理过程 化学物质 生物碱 性外激素 各种动作 同种或异种 行为特征
3.信息源 信道 信息受体
二、生命活动 回声定位 繁衍 种间关系 “食”与“被食”
三、2.有害动物 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
【任务活动】
任务一
[实例]
1.②③⑧ ①⑦ ④⑤⑥
2.非生物环境 生物个体或群体
3.一种或者多 同种生物 不同生物
4.蜂王分泌“聚集激素”的腺体 空气 其他蜜蜂
5.
反馈评价
例1 B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不仅有信息产生的部位——信息源,也有信息传播的媒介——信道,空气、水以及其他介质均可以传播信息,还需要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信息受体,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A正确。无机环境可向生物群落传递信息,信息传递可不通过食物链进行,B错误。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个体或群体, 这类信息十分普遍;由此可知,信息传递既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C正确。信息传递可用于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方法大致有三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利用信息传递进行害虫防治属于生物防治,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D正确。
例2 D [解析] “我最闪亮”:孔雀开屏进行“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A错误;“我的地盘”:美洲猎豹撒尿标记自己的领地,属于化学信息,B错误;“臭名昭著”:野生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属于化学信息,C错误;“温柔陷阱”: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引诱昆虫前来并将昆虫捕食,属于化学信息,D正确。
任务二
[实例]
1.①② ③④ ⑤⑥
2.
3.并非所有的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比如草原上,草的“绿色”给羊传递了可食用的信息,但羊不传递信息给草,该过程中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反馈评价
例3 C [解析] 烟粉虱通常聚集于番茄幼嫩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因此烟粉虱和番茄之间存在寄生关系,A错误;喷施茉莉酸使烟粉虱厌食,因此会影响烟粉虱的环境容纳量,B错误;番茄遭到烟粉虱取食时会产生具苦味的茉莉酸,从而使烟粉虱厌食,说明番茄可传递化学信息,调节其与同一环境中其他物种间的关系,C正确;题干中未提到种群的繁衍,题中信息表明信息传递能在调节种间关系中发挥作用,D错误。
例4 A [解析]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A错误;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B正确;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C正确; 生态系统各成分间存在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如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等,D正确。
任务三
[资料]
1.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2.正常交尾 出生率
3.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反馈评价
例5 D [解析]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A正确;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这样能提高果树的传粉率和结实率,B正确;光照为物理信息,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刺激鸡卵巢的发育和雌激素的分泌,从而提高产蛋率,C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可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这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当堂自测】
1.(1)√ (2)× (3)× (4)× (5)√ (6)× (7)×
[解析] (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种和异种生物之间,也可发生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3)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4)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天敌传递物理信息。
(6)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7)利用生物素类调节剂杀死单子叶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属于植物激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不属于生态系统中化学信息传递的作用。
2.B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能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以及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之间进行传递,也能在同种生物之间进行传递,A正确;蝙蝠“回声定位”和狗外出时的“频频撒尿”分别体现了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B错误;牧草生长旺盛,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牧草与食草动物之间),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D正确。
3.D [解析] 雌雄萤火虫依赖腹部的荧光相互识别、交尾,该过程发生在同种生物的雌雄个体之间,说明光信息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A正确;光作为物理信号,刺激莴苣种子萌发,说明光信息影响其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B正确;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以提高作物产量,是物理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体现光信息可控制昆虫的数量,C正确;并非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光合色素,植物对光作出反应说明植物具有接收光信号的分子,如光敏色素,D错误。
4.D [解析] 信息素是一种化学信息,除了化学信息外,还有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因此不同种昆虫之间还可通过物理信息或行为信息进行交流,A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这是一种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 有效的生物防治,故利用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防治食虫虻属于生物防治,B正确;题中蜘蛛诱捕昆虫的方式体现了信息素能调节种间关系,C正确;信息素不能直接杀死蝗虫,D错误。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信息与信息流
(1)信息:指可以传播的    、情报、指令、      等。
(2)信息流:生态系统中的      之间,以及它们内部都有信息的产生与交换,能够形成      ,即信息流。
2.信息的类型
类型 含义 举例
物理 信息 自然界中的   、    、温度、湿度、磁场等,通过     传递的信息 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化学 信息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      植物的   、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     等
行为 信息 动物的特殊行为,主要指      ,这些动作也能够向         生物传递某种信息,即动物的       蜜蜂跳舞、雄鸟的“求偶炫耀”
3.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环节
信息产生的部位——    ;
信息传播的媒介——    ;
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      。
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层次 作用 举例
个体     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海豚的“      ”
种群 生物种群的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植物开花、昆虫交尾
生物 群落 调节生物的    ,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食物链中      的关系
三、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2.对      进行控制: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方法大致有      、      和机械防治等。
任务一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实例】
①蜜蜂分散时,蜂王能分泌一种“聚集激素”,把所有蜜蜂聚集到它周围;
②短日照促使向日葵开花;
③萤火虫通过光来识别同伴;
④草原上的雄鸟发现天敌后急速飞起,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
⑤孔雀开屏发出“求偶炫耀”;
⑥蜜蜂通过跳圆圈舞或摆尾舞向同伴传递蜜源情况;
⑦宠物狗之间通过嗅闻肛门腺辨识身份和健康状况;
⑧牛椋鸟群通过鸣叫提醒犀牛附近有危险情况。
1.上述信息中,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
2.通过以上实例可知,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      ,也可以是        。
3.实例①⑥⑧表明生物可以通过       种信息类型进行交流;信息的传递既存在于      之内,也发生在      之间。
4.实例①中信息源是            ,信道是    ,信息受体是     。
5.尝试按照信息产生→传输→接收的环节,建立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过程图解:
信息种类的判断方法
(1)鸟类或其他动物报警,若通过声音(如尖叫),则属于物理信息;若通过特殊的动作(如突然飞起),则属于行为信息。
(2)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的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3)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4)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5)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间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进行信息交流。
例1 [2024·山东威海期末] 信息传递在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信息源、信道、信息受体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
B.信息传递需要依赖于食物链才能进行
C.信息传递既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
D.利用信息传递进行害虫防治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
例2 [2024·浙江杭州期中] 生态系统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下列现象与其所用到的信息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
A.“我最闪亮”:孔雀通过开屏进行“求偶炫耀”——化学信息
B.“我的地盘”:美洲猎豹撒尿标记自己的领地——行为信息
C.“臭名昭著”:野生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物理信息
D.“温柔陷阱”: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引诱昆虫前来并将昆虫捕食——化学信息
任务二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实例】
①海豚依靠“回声定位”实现捕食、探路、定位和躲避天敌;
②莴苣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
③植物开花需要光信息刺激;
④昆虫分泌信息素,引诱异性个体;
⑤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信息;
⑥森林中狼与兔相互依据对方气味或行为等捕食或躲避猎捕。
1.上述实例中,体现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的是    ;体现信息传递在种群繁衍中的作用的是    ;体现信息调节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是 。
2.请用箭头表示下图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
3.所有的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吗 请进行判断并举例说明。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往复 往往是双向的(也有单向的)
范围 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生物群落中)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圈)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复杂途径
模式 图
联系 ①生态系统的三个基本功能,三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 ②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运转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例3 烟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通常聚集于番茄幼嫩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引起作物减产。番茄遭到烟粉虱取食时会产生具苦味的茉莉酸,从而使烟粉虱厌食,达到抗虫目的。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烟粉虱和番茄之间存在寄生、竞争关系
B.喷施茉莉酸不会影响烟粉虱的环境容纳量
C.表明番茄可传递信息,调节其与同一环境中其他物种间的关系
D.表明信息传递能在番茄种群的繁衍过程中发挥作用
例4 如下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存在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任务三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资料】材料1 苹果园里放置一个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舞时相同的频率或声音,以吸引大量蜜蜂到苹果园采蜜,使苹果更好地传粉,从而提高苹果的产量。
材料2 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及树木等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达到增产的目的。
材料3 家禽饲养,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材料4 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田。
材料5 “迷向法”防治害虫: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别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
1.由材料1、2、3可以得出,信息传递应用于农业生产,可以              。
2.材料5中,“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干扰害虫的      活动,从而使害虫种群的    下降,降低其对作物的危害。
3.由材料4、5可以得出,在农业生产中,信息传递还可以            。
对有害动物的防治方法有多种,各有优缺点,比较如下:
名称 化学防治 机械防治 生物防治
措施 化学药剂喷施等 人工捕捉等 引入天敌或寄生虫等
优点 作用迅速,短期效果明显 无污染,见效快,效果好 效果好且持久,成本低,无污染
缺点 使害虫抗药性增强,可能会杀灭害虫天敌,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 费时、费力,对体型很小的害虫无法实施 见效较慢,易受外界因素限制等
例5 [2023·哈尔滨六中期中] 研究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以及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B.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率和结实率
C.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刺激鸡卵巢的发育和雌激素的分泌,从而提高产蛋率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可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这属于机械防治
1.正误辨析
(1)花香引蝶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
(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同种和异种生物之间,但不发生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
(3)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 )
(4)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天敌和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 )
(5)信息传递不像物质循环那样是循环的,也不像能量流动那样是单向的,其往往是双向的。( )
(6)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
(7)利用生长素类调节剂杀死单子叶作物田中的双子叶杂草,属于生态系统中化学信息传递的应用。( )
2.[2023·云南师大附中月考]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能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传递
B.蝙蝠“回声定位”和狗外出时“频频撒尿”分别体现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草原返青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体现信息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3.[2023·河南新乡期末] 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离不开光的参与,同样,光信息在生态系统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与光信息相关的实例、功能以及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雌雄萤火虫依赖腹部的荧光相互识别、交尾说明光信息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B.莴苣种子必须接受一定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说明光信息影响其生命活动
C.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以提高作物产量体现光信息可控制昆虫的数量
D.植物对光作出反应说明每种植物细胞均含有光合色素,可实现光的转化
4.[2024·山东临沂期末] 信息素是生物个体之间起通讯作用的化合物的统称,是昆虫交流的化学分子语言,包括引诱、交配、集群、报警、防御等功能,例如某种蜘蛛能分泌一种与性外激素相似的物质,诱使相应的昆虫自投罗网。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不同种昆虫之间还可通过物理信息或行为信息进行交流
B.利用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制成的“陷阱”来防治食虫虻属于生物防治
C.题中蜘蛛诱捕昆虫的方式体现了信息素能调节种间关系
D.可使用较高浓度的“集群信息素”代替农药来直接杀死蝗虫,减少环境污染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C [解析]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意思是燕子飞在天上,舒展其参差不齐的尾翼,体现的是行为信息;“燕燕于飞,上下其音”意思为燕子飞在天上,鸣音呢喃低昂,体现的是物理信息。故选C。
2.A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以来自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来自生物,如动物的叫声,A正确;植物不仅可以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也能通过物理形式传递信息,如植物通过花的颜色、形状传递信息,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不仅可以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也可以从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反馈,C错误;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都有利,D错误。
3.A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与行为信息等,并非都是由生物产生的,也可以来自于非生物环境, A错误;雌蚕蛾释放的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B正确;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蚕蛾作出反应,说明性引诱剂具有高效性, C正确;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 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进而进行交尾,产生后代,体现了信息的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D正确。
4.D [解析] 调查麻雀种群中幼年、成年及老年个体的比例可绘制年龄结构,年龄结构可预测其数量变化趋势,A正确;根据图乙可知,与幼鸟相比,成鸟的警戒、惊飞距离较长,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逃逸,有利于其规避风险,B正确;信息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鸟类对靠近的捕食者表现出飞逃等行为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正确;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数量因为食物充足也开始增加,但是当捕食者达到一定的数量后,猎物数量由于被过度捕食又开始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D错误。
5.C [解析] 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增殖分化属于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A不符合题意;猎捕食物时,工蚁之间通过触角接触交流信息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但猎捕食物不属于繁殖行为,B不符合题意;雄性园丁鸟在自己的“庭院”里不停唱歌跳舞,吸引雌鸟的到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信息传递且有利于种群的繁衍,C符合题意;跳羚擅长使用“小牛跳跃”的特殊方式吓跑追赶它们的敌人属于行为信息传递,但吓跑追赶的敌人不属于繁殖行为,D不符合题意。
6.B [解析] 用性引诱剂对草地贪夜蛾进行诱杀属于生物防治,A错误;利用黑光灯对草地贪夜蛾进行监测,涉及的信息为物理信息,B正确;由题干可知,成虫借助风力可以在一夜之间飞行100公里,不易杀灭,低龄幼虫对农药的抵抗力最弱,故杀灭草地贪夜蛾的最佳时期是其幼虫期,C错误;苏云金杆菌能寄生在草地贪夜蛾的体内,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利用的种间关系是寄生,D错误。
7.D [解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题图中各种箭头可以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都有信息传递,A正确。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是单向的,所以图中某些箭头不能代表能量流动,B正确。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信息传递会影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C正确。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而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D错误。
8.C [解析] 根据乙图可知,与斑鸫鹛共处时,戴胜觅食时间增多、警戒时间减少,A正确;由乙图可知,戴胜和斑鸫鹛共处时戴胜在树上的觅食时间缩短,但戴胜的总觅食时间比单独生活时延长,这说明戴胜和斑鸫鹛共处是有利于戴胜在其他领域觅食的,即和斑鸫鹛一起活动时,戴胜的觅食范围有所扩大,B正确;斑鸫鹛的警报声属于物理信息,C错误;根据甲图可知,斑鸫鹛听到戴胜的警报声后逃走躲藏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戴胜听到斑鸫鹛的警报声后逃走躲藏所占的比例,说明与戴胜相比,斑鸫鹛从偷听行为中获得利益的可能性相对较小,D正确。
9.D [解析] 延长对蛋鸡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是利用光照对动物繁殖的影响,属于对物理信息的利用,A不符合题意;使用信息素诱杀农田中雄性害虫,属于利用化学信息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B不符合题意;人工控制作物的光周期,以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是利用光周期对植物开花的影响,属于对物理信息的利用,C不符合题意;家禽圈养改为散养,通过扩大家禽的活动范围,可减少家禽的脂肪积累并提高家禽的蛋白质含量,该过程没有利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D符合题意。
10.C [解析] 生物防治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节省农药经费,A正确;在田间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捕雄虫属于利用化学信息对害虫进行防治,是生物防治的一种类型,B正确;利用人工合成信息素即性引诱剂,布下“爱情陷阱”等雄性昆虫撞来后掉在诱饵下的水盆中,从而大幅度降低产卵量,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所以这种方法的直接影响是改变昆虫性别比例,从而降低昆虫出生率,C错误,D正确。
11.D [解析] 使用化学防治杀灭害虫,容易导致环境污染,使用的农药会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A正确;化学防治往往会引起害虫再度暴发,因为杀虫剂可能会杀死害虫的天敌,而且经过选择作用,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B正确;可以利用捕食、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C正确,D错误。
12.C [解析] 三裂叶豚草是外来入侵植物,在入侵地因没有天敌等制约,环境适宜,其种群快速发展,易暴发成灾,在入侵某地的初始阶段,其种群可能呈“J”形增长,A正确;丙组有广聚萤叶甲,甲组无广聚萤叶甲,观察表中数据,丙组三裂叶豚草生物量比甲组的高,说明广聚萤叶甲不适宜用于对三裂叶豚草进行生物防治,B正确;锈菌防治三裂叶豚草的入侵,利用的是寄生关系,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锈菌和三裂叶豚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正确。
13.A [解析] 较高浓度的“群聚信息素”可以让蝗虫聚集,不能杀死蝗虫,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群聚信息素可以使得蝗虫种群由散居转化为群居,因此可利用人工合成的“群聚信息素”在田间长期监测蝗虫的种群数量动态,B正确;阴湿多雨的环境易使蝗虫间流行疾病,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所以人工降雨可降低蝗灾区蝗虫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已知“群聚信息素”可以使得蝗虫种群由散居转化为群居,因此可以根据“群聚信息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聚集在一起,D正确。
14.A [解析] 与对照组相比,在喷入二氧化碳的条件下,蚊子能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圆点,该研究说明蚊子发现叮咬对象需要借助化学信息,A错误;由A项可知,该研究模拟了化学信息对伊蚊行为的影响,B正确;该研究显示了二氧化碳对蚊子的影响,该实验结果有助于人们设计出更好的驱蚊剂、诱捕器等防蚊工具,C正确;与对照组相比,在喷入二氧化碳的条件下,蚊子能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圆点,由此可提示我们为了避免伊蚊叮咬可选择绿色、蓝色或紫色等颜色的衣服,D正确。
15.(1)行为 (2)性激素 (3)繁衍
(4)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种间 平衡与稳定
[解析] 招潮蟹的挥螯行为是一种求偶的行为信息,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绿色”属于物理信息,气味属于化学信息,行为特征属于行为信息,这些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16.(1)分层 (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物理信息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生物防治  减少环境污染、能将松毛虫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不会导致松毛虫种群抗药基因频率的增加
[解析] (1)表格反映出植物分布分为上、中、下层,植物为动物提供栖息环境和食物条件,动物分布也分为上、中、下层,反映了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可以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2)有些鸟类会利用鼠、兔的洞穴来躲避恶劣天气,作为回报,小鸟们若发现附近有鹰、雕等猛禽时,会通过鸣叫为鼠、兔示警,声音为物理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作用。(3)控制生物危害的技术方法有三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向松林引入灰喜鹊以控制新型松毛虫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比,其优点是减少环境污染、能将松毛虫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不会导致松毛虫种群抗药基因频率的增加。
17.(1)不能 食物网只涉及部分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 种间竞争
(2)使生物充分利用空间、食物等环境资源
(3)生态浮床和挺水植物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生长;吸收水中的N、P等无机盐抑制藻类生长
(4)流向分解者 180.5 J·cm-2·a-1 13.7%
(5)物理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解析] (1)生物群落包括该地域生态系统中全部的生物,该食物网中只含有部分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调查得知鲚鱼和银鱼摄食不同类型的浮游动物,这会减弱它们之间的种间竞争。(2) 鲢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上层,鲚鱼、银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中层和中下层,鲫鱼主要生活在水体底层,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该结构使生物充分利用空间、食物等环境资源。(3) 生态浮床和挺水植物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生长,同时吸收水中的N、P等无机盐抑制藻类生长,因此投入生态浮床和种植挺水植物,能够一定程度抑制藻类等浮游植物生长。(4)每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①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②自身呼吸消耗,③分解者利用,④未被利用。据表分析,X是指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44.0+5.0+95.0+Y,Y=9.5+1.5+11.0+Z,Z=6.8+0.5+7.2-11.0=3.5 J·cm-2·a-1,Y=20.5 J·cm-2·a-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有机物输入的能量=44.0+5.0+95.0+20.5+5.0+11.0=180.5 J·cm-2·a-1。能量从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是3.5÷(20.5+5.0)×100%≈13.7%。(5)声音、光、温度均为物理因素,该湖泊中的鱼类对声音、光、温度等物理信息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采取捕食、繁殖等行为,这说明信息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起着重要作用。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知识点一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与信息的种类
1.“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上下其音……”诗中燕子表达的信息分别为 ( )
A.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B.化学信息、物理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D.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以来自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来自生物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只对捕食者有利
3.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性引诱剂的量不足0.01 mg,但雄蚕蛾却仍能对其作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却无动于衷。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
B.雌蚕蛾释放的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
C.上述信息可说明性引诱剂具有高效性
D.体现了信息的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4.逃逸距离分为警戒距离、惊飞距离和飞逃距离,警戒距离指鸟类对靠近的捕食者首次表现出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的距离,惊飞距离指鸟类逃逸飞离时与捕食者的距离,飞逃距离指鸟类逃逸飞离位置与首次停落位置之间的距离(如图甲)。调查显示,麻雀成鸟的年存活率高于幼鸟,为探究麻雀的风险回避策略,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见图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调查麻雀种群中幼年、成年及老年个体的比例可预测其数量变化趋势
B.与幼鸟相比,成鸟的警戒、惊飞距离较长,利于其规避风险
C.鸟类对靠近的捕食者表现出飞逃等行为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鸟类与捕食者之间数量的相对稳定依赖于正反馈调节机制
知识点二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下列哪项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且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 )
A.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增殖分化
B.猎捕食物时,工蚁之间通过触角接触交流信息
C.雄性园丁鸟在自己的“庭院”里不停唱歌跳舞,吸引雌鸟的到来
D.跳羚擅长使用“小牛跳跃”的特殊方式吓跑追赶它们的敌人
6.[2024·河南周口月考] 草地贪夜蛾俗称秋黏虫,外号“行军虫”,成虫借助风力可以在一夜之间飞行100公里,是世界十大植物害虫之一。草地贪夜蛾取食范围广,但明显嗜好禾本科,其低龄幼虫对农药的抵抗力最弱。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性引诱剂对草地贪夜蛾进行诱杀属于化学防治
B.利用黑光灯对草地贪夜蛾进行常规监测利用了物理信息
C.杀灭草地贪夜蛾的最佳时期是其成虫期
D.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利用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7.下图为生态系统成分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各种箭头可以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都有信息传递
B.部分箭头不能代表能量流动
C.信息传递影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D.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也是双向的
8.[2023·北京朝阳区期末] 研究者比较栖息在同一片区域的独居性鸟类戴胜和社会性鸟类斑鸫鹛对彼此存在和互相发出警报声的不同反应,结果如甲图所示,乙图是戴胜独处时和与斑鸫鹛种群共处时的行为特征。 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


A.与斑鸫鹛共处时,戴胜觅食时间增多、警戒时间减少
B.和斑鸫鹛一起活动时,戴胜的觅食范围有所扩大
C.斑鸫鹛的警报声对戴胜是一种行为信息,利于戴胜生存
D.与戴胜相比,斑鸫鹛从偷听行为中获得利益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知识点三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9.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可以有效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下列措施不属于此项原理的是( )
A.延长光照时间,提高蛋鸡的产蛋率
B.使用信息素诱杀农田中雄性害虫
C.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D.家禽圈养改为散养,提高肉的品质
10.[2023·江西吉安月考] 在遂川茶园中,利用生物防治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学诱饵能散发出类似雌性害虫性外激素的气体,布下“爱情陷阱”,专等雄性害虫撞来后掉在诱饵下的水盆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生物防治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
B.生物防治中有些就是利用信息传递的作用
C.该生物防治主要通过影响死亡率来调节数量
D.直接改变了性别比例
11.使用化学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都可防治农作物害虫。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使用化学农药治理害虫,农药会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
B.使用化学农药治理害虫,会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并可能会杀死害虫的天敌
C.采用生物防治,可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D.可利用生物之间的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进行生物防治
12.[2024·山东枣庄期末] 三裂叶豚草是外来入侵植物,在入侵地因没有天敌等制约,其种群快速发展,易暴发成灾。广聚萤叶甲的幼虫和成虫以某种豚草为食。为了有效控制三裂叶豚草,科研人员开展了生物防治实验,样地中三裂叶豚草初始播种量一致,部分实验结果见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三裂叶豚草生物量/(kg/m2)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甲:三裂叶豚草 8.07 12.24 12.24
乙:三裂叶豚草+锈菌 7.65 6.43 4.77
丙:三裂叶豚草+ 广聚萤叶甲 8.10 12.43 12.78
丁:三裂叶豚草+野艾蒿 4.89 4.02 3.12
A.三裂叶豚草入侵某地的初始阶段,其种群可能呈“J”形增长
B.广聚萤叶甲不适宜用于对三裂叶豚草进行生物防治
C.锈菌和野艾蒿防治三裂叶豚草的入侵,都是利用竞争关系
D.锈菌和三裂叶豚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13.古书早有“旱极而蝗”的记载。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的最佳产卵场所,阴湿多雨的环境易使蝗虫间流行疾病,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揭示了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飞蝗群聚信息素4VA(4-乙烯基苯甲醚),正是它导致了蝗虫聚群成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较高浓度的“群聚信息素”可代替农药来杀死蝗虫,减少环境污染
B.可利用人工合成的“群聚信息素”监测田间蝗虫的种群数量动态
C.人工降雨可降低蝗灾区蝗虫的环境容纳量
D.可根据4VA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的聚集
14.[2023·云南昆明期中] 科学家向做了彩色四点标记的实验箱内喷入特定的气味;同时追踪各组箱内雌性埃及伊蚊的行为。结果显示,在没有任何气味刺激的情况下,蚊子基本忽略各种颜色的圆点;但将CO2(蚊子能够识别CO2的气味)喷入箱内后,蚊子会继续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会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圆点。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研究说明蚊子寻找叮咬对象需要借助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B.该研究模拟了信息对伊蚊行为的影响
C.该研究有助于人们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D.该研究提示我们为了避免伊蚊叮咬可选择绿色、蓝色或紫色等颜色的衣服
15.招潮蟹是生活在海边的一种甲壳动物,每到繁殖季节,雄蟹就会挥动红色的大螯吸引雌蟹,不同的招潮蟹挥螯的方式不同,如下图中甲、乙两种招潮蟹。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注:箭头表示螯运动的方向。
(1)上述招潮蟹的挥螯行为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    信息。
(2)这种求偶行为的产生与体内分泌的   有直接关系。
(3)上述实例表明,生物种群的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4)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上述描述中涉及的信息有             ,同时可以知道,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     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    。
16.[2023·陕西汉中月考] 群落交错区是指两个不同群落交界的区域。该区域往往自然环境复杂,物种丰富度较高。现对长白山森林北坡群落交错区进行调查,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上层 中层 下层
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
动物 雀鸟、戴胜 煤山雀、黄腰柳莺 昆虫
(1)表格反映了该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    现象,该群落具有这种空间结构的意义是                       。
(2)有些鸟类会利用鼠、兔的洞穴来躲避恶劣天气,作为回报,小鸟们若发现附近有鹰、雕等猛禽时,会通过鸣叫为鼠、兔示警,这种信息的种类为   ,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                       的作用。
(3)近年来长白山地区受到新型松毛虫的危害,引起松林成片死亡,向松林引入灰喜鹊以控制新型松毛虫的方法属于      。与化学防治相比,其优点是                                (写出2点即可)。
17.[2024·江苏盐城期末] 太湖流域每年都会因N、P排放超标,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对周围居民的生活和饮水安全造成影响。下图为科研人员通过对太湖某区域的生物组成及其食物关系调查,绘制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所有生物    (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群落,原因是                   。调查得知鲚鱼和银鱼摄食不同类型的浮游动物,这将有利于减弱两者之间的      关系。
(2)太湖中的鲢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上层,鲚鱼、银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中层和中下层,鲫鱼主要生活在水体底层,这种群落结构的生态学意义是                 。
(3)当湖水出现富营养化时,通过投入生态浮床和种植挺水植物,能够一定程度抑制藻类等浮游植物生长,分析其原因是                                      (答两点即可)。
(4)科研小组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X表示能量流动的去向之一,Y、Z为能量值,能量单位为J·cm-2·a-1,肉食性动物作为只占据一个营养级研究)。据表分析,X是指       的能量,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      。能量从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是    (请保留一位小数)。
生物 类型 呼吸作用散 失的能量 X 未利用 流向下一营 养级的能量 外来有机物 输入的能量
生产者 44.0 5.0 95.0 Y 0
植食性 动物 9.5 1.5 11.0 Z 5.0
肉食性 动物 6.8 0.5 7.2 0 11.0
(5)该湖泊中的鱼类对声音、光、温度等    信息能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采取捕食、繁殖等行为,这说明信息传递对              和种群的繁衍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