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强化练(三)
1.C [解析]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构成,各种动物和微生物并不能构成生态系统,A错误;特殊生态系统鲸落中的硫细菌属于生产者,B错误;鲸落属于特殊的生态系统,鲸落的形成演化会改变鲸落所在地的环境和生物种群分布,C正确;因为鲸骨的矿物遗骸作为礁岩成为生物的聚居地,故礁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2.D [解析] 蜜獾常通过跟随善于发现蜂巢但不能捣毁蜂巢的响蜜?找到蜂巢,并用利爪捣毁蜂巢,与响蜜?分享蜂蜜,两者是可以分开独立生活的,说明两者是原始合作关系,A错误;由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中不包含腐生细菌,故图中只有2条食物链,B错误;若黑曼巴蛇大量死亡,蜜獾可以增加对蟾蜍的捕食,部分蜜獾营养级降低,蜜獾获得的能量增多,故短时间内蜜獾的数量不会减少,C错误;蟾蜍、蚱蜢作为消费者,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
3.D [解析] 图示为营养结构,因为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是发生在整个生物圈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所以该图只反映了能量流动的功能,A错误;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所以①和②、①和③、②和③之间存在信息交流,B错误;若图中②由于某种原因而灭绝,食物链缩短了,降低了③的营养级,所以③的数量会先逐渐增多后趋于动态平衡,C错误;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可能是倒置的,不一定呈正金字塔形,D正确。
4.C [解析] 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A+B+C+D,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A,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B+C+D,A正确;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为D,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A+B+C+D,所以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A+B+C+D)×100%,B正确;粪便中的能量应属于上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由于有人工饲料的投入,所以第二、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分别属于C+E、F+H,C错误;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共为D+E,由第二营养级传递给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G,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G/(D+E)×100%,D正确。
5.D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GP=X+R,GP代表各营养级的同化量,X代表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R为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根据表格中GP同化量大小情况可判断,D是生产者,C是初级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B是三级消费者。由分析可知,表中R代表各营养级生物在呼吸作用中散失的能量,该部分能量不会流向分解者,A错误;该时间段内,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即1678.6×108 kJ/(m2·a),次级消费者与三级消费者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3.9÷25.2×100%≈15.5%,B错误;分析题意可知,A、B、C、D分别代表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因此不能构成D→C→A→B的食物链,C错误;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为1678.6×108 kJ/(m2·a),而生态系统所输出的能量为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与分解者分解作用散失的能量之和,即(1042.9+135.8+18.5+3.1+319.7)×108=1520×108 kJ/(m2·a),小于1678.6×108 kJ/(m2·a),所以该时间段内,此生态系统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加,并且每个营养级能量的去向中R所占的比例最大,D正确。
6.D [解析] 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等形式存在,A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流动,但不循环,B错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能有效减缓温室效应,C错误;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水圈中二氧化碳含量也随之增加,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局部短缺,水圈中的二氧化碳也能及时进入大气中,D正确。
7.C [解析] 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若极地生物体内也可以检测到PCB的存在,则体现了物质循环的全球性特点,A正确;有害物质出现生物富集现象时,有害物质浓度会随营养级升高而升高,据表中数据可知,中华海鲶和斑的PCB分别是0.15和0.18,含量较高,因此推测中华海鲶和斑可能处于较高营养级,B正确;多氯联苯(PCB)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说明PCB在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比较稳定,不易降解,C错误;据表分析可知,不同季节海域PCB平均含量有差异,不同水产动物肌肉组织PCB平均含量也有差异,故此研究对人类食用水产品的种类和季节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D正确。
8.C [解析] 图Ⅰ中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②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③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①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图Ⅱ中A表示兔的同化量,C表示通过兔的遗体残骸和粪便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错误;兔数量增多,则狼的数量因食物增多而增多,从而捕食更多的兔,导致兔的数量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过度放牧时植食性动物的数量和生产者数量的平衡被破坏了,此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比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少,D错误。
9.B [解析] 由题意可知,烟粉虱的活动能力弱,所以调查烟粉虱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A正确;化学防治是利用农药将烟粉虱杀死,并未利用到信息传递的功能,生物防治是利用巴氏新小绥螨捕食烟粉虱,利用了信息传递的功能,B错误;t5时烟粉虱的数量在增加,此时增加巴氏新小绥螨数量可以增强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C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化学防治后烟粉虱的数量先减少后明显增加,而生物防治相对来说效果更持久,即巴氏新小绥螨在田间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化学防治,D正确。
10.D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一定范围内,污染程度越大,河流的恢复速率越慢,需要的恢复时间越长,A正确;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更多的生物死亡,更多的生物死亡进一步加重水体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超过了自我调节的范围,就难以恢复,C正确;适量增加该河流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能提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进而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其恢复力稳定性则会降低,D错误。
11.D [解析] 由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放入该生态缸中的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要适当,A正确;微水景生态缸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制造氧气,因此不需要定期通入氧气,B正确;生态缸中的动植物种类比较少,营养结构比较简单,因此一般很难长时间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生态缸达到稳定状态后,各生物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但并不一定均能达到K值,D错误。
12.A [解析] 种植植物应考虑当地的环境,该地区环境条件特殊,不能通过随意种植各种各样的灌木和乔木以提高其稳定性,A错误;现实载畜量高于理论载畜量,超过了草场的最大承载量,因而草场会退化,B正确;减畜工程有利于草地恢复生长,使草地产草量提高,进而使草地载畜压力指数降低,C正确;减畜后草地仍处于超载状态,草场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恢复和治理的重点应继续放在减畜减压上,D正确。
13.(1)B ②③ 循环往复运动
(2)太阳能、某些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化学能 有机物 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3)逐级递减 C C
(4)Ⅳ 铅、汞等重金属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
[解析] (1)图甲中A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其中B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自然界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③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呼吸作用;图甲体现了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运动的特点。(2)图甲中,①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光合作用是利用太阳能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化能合成作用则是利用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B→C表示能量沿食物链传递,以有机物作为载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3)能量金字塔中营养级越高对应的面积越小,能量越少,说明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图乙中Ⅱ、Ⅲ分别表示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即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均对应图甲中的C。(4)铅、汞等重金属能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故图乙中Ⅳ所示营养级重金属含量最高。
14.(1) C
(2)双 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次 A
(4)分解者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并释放其中的能量
(5)增加(多) 增多 负反馈 正反馈
[解析] (1)生产者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据此分析图示可知,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C]草。(2)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D]昆虫和[E]鸟之间存在捕食关系,信息传递方向是双向的,这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3)由图示可知,图中的食物链是草→昆虫→鸟,[E]所示的鸟是次级消费者。太阳能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态系统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E]鸟用于捕食、飞翔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图中[A]所示的太阳能。(4)[F]所示的微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分解者的功能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并释放其中的能量。(5)若[E]数量减少,则[D]的数量增加(多),从而使[E]捕食更多的[D],[E]数量增多,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在水体富营养化的水域,后来出现恶臭气味,使水中鱼类大量死亡,污染加重,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机制。章末强化练(三)
一、选择题
1.[2024·江苏淮安期中] 鲸落是鲸鱼死亡后沉入深海形成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其演化分为四个阶段:鲨鱼、螃蟹等取食鲸鱼的柔软组织→海蜗牛、蠕虫等无脊椎动物以残余鲸尸为食→鲸骨腐烂产生硫化氢,硫细菌等从硫化氢中获取能量→鲸骨的矿物遗骸作为礁岩成为生物的聚居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鲸落中的各种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上述特殊生态系统
B.特殊生态系统鲸落中硫细菌属于分解者
C.鲸落的形成演化会改变鲸落所在地的环境和生物种群分布
D.鲸骨礁岩上演化出充满生机的珊瑚礁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2.[2023·湖南衡阳八中月考] 蜜獾因喜食蜂蜜而得名。蜜獾常通过跟随善于发现蜂巢但不能捣毁蜂巢的响蜜?找到蜂巢,并用利爪捣毁蜂巢,与响蜜?分享蜂蜜。下图为非洲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组分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蜜獾与响蜜?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B.图中由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共6条
C.若黑曼巴蛇大量死亡,则短时间内蜜獾减少
D.蟾蜍、蚱蜢的存在能够加快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2023·四川成都月考] 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图所示,据此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反映了该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
B.①和②、②和③之间存在信息交流,①和③之间则没有
C.若图中②由于某种原因而灭绝,则③的数量会减少
D.根据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绘制成的数量金字塔,不一定呈正金字塔形
4.某农场中的能量流动如图所示,字母A~I代表能量,其中D和G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E和H为摄入的饲料中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B+C+D是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A+B+C+D)×100%
C.第二、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分别属于C+E、I+H
D.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G/(D+E)×100%
5.某研究机构调查了一段时间内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A、B、C、D分别代表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GP代表各营养级的同化量,X代表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营养级 能量类型
GP X R
A 25.2 6.7 18.5
B 3.9 0.8 3.1
C 214.3 78.5 135.8
D 1678.6 635.7 1042.9
分解者 369.8 50.1 319.7
[注:表中能量数值单位为×108 kJ/(m2·a)]
A.表中R应代表各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其中一部分会流向分解者
B.该时间段内,流入该生态系统总能量为2289.8×108 kJ/(m2·a),次级消费者与三级消费者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5.5%
C.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可用D→C→A→B来表示,由GP数值可知,能量传递逐级递减
D.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时间段内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增加的,且每个营养级能量的去向中R所占的比例最大
6.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B.碳在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循环流动
C.植树造林能降低大气的CO2浓度,也是降低温室效应唯一有效的方法
D.水圈中的CO2可以缓解大气中局部CO2短缺的问题
7.[2024·河南驻马店期末] 多氯联苯(PCB)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强致畸性,厦门湾海域及其水产动物体内PCB的含量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采 样 点 不同季节海域 PCB平均含量/(μg/kg) 不同水产动物肌肉组织 PCB平均含量(μg/kg)
春 夏 秋 冬 叫姑 鱼 中华 海鲶 斑 青石 斑 火枪 乌贼
1 0.025 0.03 0.065 0.072
2 0.025 0.03 0.06 0.08
3 0.062 0.025 0.018 0.142 0.12 0.15 0.18 0.01 0.08
A.若极地生物体内也可以检测到PCB的存在,则体现了物质循环的全球性特点
B.根据结果推测中华海鲶和斑可能处于较高营养级
C.PCB污染说明PCB在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不稳定
D.此研究对人类食用水产品的种类和季节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8.[2023·内蒙古赤峰期末] 图Ⅰ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甲~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Ⅱ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图Ⅰ中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②③④,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①⑤
B.图Ⅱ中B表示兔的同化量,C表示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C.在该生态系统中,狼和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机制
D.过度放牧会导致该生态系统在逐渐向荒漠生态系统演替,此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相等
9.烟粉虱是一种世界性重大害虫,它吸取多种植物汁液,体长不足1 mm,活动能力弱。巴氏新小绥螨属于广食性捕食螨类,主要以烟粉虱为食。为探究化学防治与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调查烟粉虱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
B.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均利用了信息传递的功能
C.在t5时增加巴氏新小绥螨数量可以增强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
D.巴氏新小绥螨在田间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化学防治
10.[2024·云南昆明期末] 如图是某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与恢复速率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一定范围内,污染程度越大,河流的恢复速率越慢,需要的恢复时间越长
B.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更多生物死亡,这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
C.b点之后造成的污染难以恢复的原因是超过了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
D.适量增加该河流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能提高其恢复力稳定性
11.微水景生态缸改变了传统鱼缸与盆景的单一观赏效果,吸纳园林山水特点于微景,能在鱼缸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微型生态系统,保证了鱼类、植物等生物的存活,实现“零换水”。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放入该生态缸中的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要适当
B.微水景生态缸不需要定期通入氧气
C.生态缸的营养结构比较简单,一般很难长时间维持相对稳定
D.当微水景生态缸达到稳定状态后,各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均达到K值
12.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是中国生态环境安全和水源涵养的关键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该地区实施了大幅度的减畜工作。下图为三江源地区实施减畜工程前后载畜压力指数(草地现实载畜量与草地理论载畜量的比值)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修复退化的草场可种植各种灌木和乔木以提高其稳定性
B.现实载畜量高于理论载畜量会使草场退化
C.减畜工程使草地产草量提高,进而使草地载畜压力指数降低
D.减畜后草地仍处于超载状态,恢复和治理的重点应继续放在减畜减压上
二、非选择题
13.图甲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代表的是图甲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金字塔”结构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能够将大气中CO2固定下来的生物成分是 (填图中字母),自然界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 (填数字序号),从该图可看出,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具有 的特点。
(2)图甲中,①过程的进行需要 (填具体的能量形式)的驱动,而能量在B→C的流动过程,以 为载体,这些都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间的关系是
。
(3)从图乙“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该图中Ⅱ、Ⅲ中的生物分别对应图甲中何字母指代的生物成分 、 (填图甲中字母)。
(4)若铅、汞等重金属进入图甲所示生态系统,则图乙中 所示营养级重金属含量最高,原因是 。
14.[2023·湖北宜昌期中]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 (用字母作答)。
(2)[D]和[E]之间的信息传递是 (填“单”或“双”)向的,意义在于能调节 。
(3)[E]是 级消费者,它用于捕食、飞翔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图中的 (用字母作答)。
(4)[F]是 ,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是
。
(5)若[E]数量减少,则[D]的数量 ,从而使[E]捕食[D] ,[E]数量增多,这是一种 调节机制。在水体富营养化的水域,后来出现恶臭气味,使水中鱼类大量死亡,污染加重,这是一种 调节机制。 (共39张PPT)
一、选择题
1.[2024·江苏淮安期中] 鲸落是鲸鱼死亡后沉入深海形成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
其演化分为四个阶段:鲨鱼、螃蟹等取食鲸鱼的柔软组织 海蜗牛、蠕虫等
无脊椎动物以残余鲸尸为食 鲸骨腐烂产生硫化氢,硫细菌等从硫化氢中获
取能量 鲸骨的矿物遗骸作为礁岩成为生物的聚居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是( )
C
A.鲸落中的各种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上述特殊生态系统
B.特殊生态系统鲸落中硫细菌属于分解者
C.鲸落的形成演化会改变鲸落所在地的环境和生物种群分布
D.鲸骨礁岩上演化出充满生机的珊瑚礁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解析]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构成,各种动物和微生物并不
能构成生态系统,A错误;特殊生态系统鲸落中的硫细菌属于生产者,B错误;
鲸落属于特殊的生态系统,鲸落的形成演化会改变鲸落所在地的环境和生物种
群分布,C正确;因为鲸骨的矿物遗骸作为礁岩成为生物的聚居地,故礁岩上
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2.[2023·湖南衡阳八中月考] 蜜獾因喜食蜂蜜而得
名。蜜獾常通过跟随善于发现蜂巢但不能捣毁蜂巢
的响蜜找到蜂巢,并用利爪捣毁蜂巢,与响蜜
分享蜂蜜。下图为非洲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组分之
间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D
A.蜜獾与响蜜 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B.图中由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共6条
C.若黑曼巴蛇大量死亡,则短时间内蜜獾减少
D.蟾蜍、蚱蜢的存在能够加快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 蜜獾常通过跟随善于发现蜂巢但不能捣
毁蜂巢的响蜜 找到蜂巢,并用利爪捣毁蜂巢,
与响蜜 分享蜂蜜,两者是可以分开独立生活
的,说明两者是原始合作关系,A错误;由捕
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中不包含腐生细菌,故图
中只有2条食物链,B错误;若黑曼巴蛇大量死亡,蜜獾可以增加对蟾蜍的捕食,
部分蜜獾营养级降低,蜜獾获得的能量增多,故短时间内蜜獾的数量不会减少,
C错误;蟾蜍、蚱蜢作为消费者,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
3.[2023·四川成都月考] 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图所示,据此有关叙述正确
的是( )
D
A.图中反映了该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
B.①和②、②和③之间存在信息交流,①和③之间则没有
C.若图中②由于某种原因而灭绝,则③的数量会减少
D.根据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绘制成的数量金字塔,不一定呈正金字塔形
[解析] 图示为营养结构,因为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是发生在整个生物
圈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所以该图只反映了能量流动的功能,A错误;
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所以①和②、①和③、②和③之间存在信息交流,B
错误;若图中②由于某种原因而灭绝,食物链缩短了,降低了③的营养级,所
以③的数量会先逐渐增多后趋于动态平衡,C错误;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数
量金字塔可能是倒置的,不一定呈正金字塔形,D正确。
4.某农场中的能量流动如图所示,字母代表能量,其中D和 分别为第二、
第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和 为摄入的饲料中的能量。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
C
A. 是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C.第二、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分别属于、
D.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解析] 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A,
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
,A正确;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
营养级的能量为D,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 ,所以第一和第二
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B正确;粪便中的
能量应属于上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由于有人工饲料的投入,所以第二、
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分别属于、 ,C错误;第二营养级同化的
能量共为,由第二营养级传递给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 ,第二和第三营养
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D正确。
5.某研究机构调查了一段时间内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
果如下表所示,其中A、B、C、D分别代表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
代表各营养级的同化量, 代表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营养级 能量类型
A 25.2 6.7 18.5
B 3.9 0.8 3.1
C 214.3 78.5 135.8
D 1678.6 635.7 1042.9
分解者 369.8 50.1 319.7
[注:表中能量数值单位为
A.表中 应代表各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其中一部分会流向分解者
B.该时间段内,流入该生态系统总能量为 ,次级消费
者与三级消费者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C.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可用来表示,由 数值可知,能量传
递逐级递减
D.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时间段内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增加的,且每个营养
级能量的去向中 所占的比例最大
√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代表各营养级的同化量, 代表用于生
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为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生态系统中能量
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根据表格中 同化量大小情况可判断,D是
生产者,C是初级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B是三级消费者。由分析可知,表
中 代表各营养级生物在呼吸作用中散失的能量,该部分能量不会流向分解者,
A错误;该时间段内,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即
,次级消费者与三级消费者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B错误;分析题意可知,A、B、C、D分别代表
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因此不能构成 的食物链,C
错误;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为
,而生态系统所输出的能量为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
的能量与分解者分解作用散失的能量之和,即
,小于
,所以该时间段内,此生态系统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加,
并且每个营养级能量的去向中 所占的比例最大,D正确。
6.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D
A.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B.碳在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循环流动
C.植树造林能降低大气的 浓度,也是降低温室效应唯一有效的方法
D.水圈中的可以缓解大气中局部 短缺的问题
[解析] 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
和碳酸盐等形式存在,A错误;碳在生物群
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
进行循环,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
形式进行流动,但不循环,B错误;减少化
石燃料的燃烧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能有效减缓温室效应,C错误;海洋
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水圈中二氧化碳含量也随之增加,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局部短缺,水圈
中的二氧化碳也能及时进入大气中,D正确。
7.[2024·河南驻马店期末] 多氯联苯 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强致畸性,
厦门湾海域及其水产动物体内 的含量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采样 点 春 夏 秋 冬 叫姑 鱼 中华 海鲶 斑 青石 斑 火枪
乌贼
1 0.025 0.03 0.065 0.072 2 0.025 0.03 0.06 0.08 3 0.062 0.025 0.018 0.142 0.12 0.15 0.18 0.01 0.08
A.若极地生物体内也可以检测到 的存在,则体现了物质循环的全球性特点
B.根据结果推测中华海鲶和斑 可能处于较高营养级
C.污染说明 在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不稳定
D.此研究对人类食用水产品的种类和季节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解析] 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若极地
生物体内也可以检测到 的存在,则体现了物质循环的全球性特点,A正确;
有害物质出现生物富集现象时,有害物质浓度会随营养级升高而升高,据表中
数据可知,中华海鲶和斑 的分别是0.15和 ,含量较高,因此推测中
华海鲶和斑 可能处于较高营养级,B正确;多氯联苯 是持久性有机污染
物,说明 在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比较稳定,不易降解,C错误;据表分析可
知,不同季节海域平均含量有差异,不同水产动物肌肉组织 平均含量
也有差异,故此研究对人类食用水产品的种类和季节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D正确。
8.[2023·内蒙古赤峰期末] 图Ⅰ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甲~丁
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Ⅱ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不考虑未利
用的能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Ⅰ中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②③④,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①⑤
B.图Ⅱ中B表示兔的同化量,C表示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C.在该生态系统中,狼和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
机制
D.过度放牧会导致该生态系统在逐渐向荒漠生态系统演替,此过程中,生产者
固定的量与生物群落排出的 量相等
√
[解析] 图Ⅰ中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②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③消费者的
呼吸作用、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①生产者的光
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图Ⅱ中A表示兔的同化量,C表示通过兔的遗
体残骸和粪便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错误;兔数量增多,则狼的数量因食物增
多而增多,从而捕食更多的兔,导致兔的数量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
确;过度放牧时植食性动物的数量和生产者数量的平衡被破坏了,此过程中,
生产者固定的量比生物群落排出的 量少,D错误。
9.烟粉虱是一种世界性重大害虫,它吸取多种植物汁液,
体长不足 ,活动能力弱。巴氏新小绥螨属于广食性
捕食螨类,主要以烟粉虱为食。为探究化学防治与释放巴
氏新小绥螨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
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
A.调查烟粉虱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
B.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均利用了信息传递的功能
C.在 时增加巴氏新小绥螨数量可以增强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
D.巴氏新小绥螨在田间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化学防治
[解析] 由题意可知,烟粉虱的活动能力弱,所以调查烟粉
虱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A正确;化学防治是利用农药将
烟粉虱杀死,并未利用到信息传递的功能,生物防治是利
用巴氏新小绥螨捕食烟粉虱,利用了信息传递的功能,B
错误; 时烟粉虱的数量在增加,此时增加巴氏新小绥螨
数量可以增强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C正确;分析题图可
知,化学防治后烟粉虱的数量先减少后明显增加,而生物防治相对来说效果更
持久,即巴氏新小绥螨在田间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化学防治,D正确。
10.[2024·云南昆明期末] 如图是某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
染与恢复速率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A.一定范围内,污染程度越大,河流的恢复速率越慢,需要的恢复时间越长
B.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更多生物死亡,这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
C. 点之后造成的污染难以恢复的原因是超过了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
D.适量增加该河流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能提高其恢复力稳定性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一定范围内,污染程度越大,
河流的恢复速率越慢,需要的恢复时间越长,A正确;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更多的生物死亡,更多的生物死亡
进一步加重水体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河流
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超过了自我调节的范围,就难
以恢复,C正确;适量增加该河流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能提高生态系统营养
结构的复杂性,进而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其恢复力稳定性则会降低,D错误。
11.微水景生态缸改变了传统鱼缸与盆景的单一观赏效果,吸纳园林山水特点
于微景,能在鱼缸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微型生态系统,保证了鱼类、植物等生物
的存活,实现“零换水”。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D
A.放入该生态缸中的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要适当
B.微水景生态缸不需要定期通入氧气
C.生态缸的营养结构比较简单,一般很难长时间维持相对稳定
D.当微水景生态缸达到稳定状态后,各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均达到 值
[解析] 由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放入该生态缸中的
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要适当,A正确;微水景生态缸中的植物通过光合
作用能制造氧气,因此不需要定期通入氧气,B正确;生态缸中的动植物种类
比较少,营养结构比较简单,因此一般很难长时间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生
态缸达到稳定状态后,各生物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但并不一定均能达到
值,D错误。
12.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是中国生态环境安
全和水源涵养的关键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
合理地开发利用,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该地区实施了大
A
A.修复退化的草场可种植各种灌木和乔木以提高其稳定性
B.现实载畜量高于理论载畜量会使草场退化
C.减畜工程使草地产草量提高,进而使草地载畜压力指数降低
D.减畜后草地仍处于超载状态,恢复和治理的重点应继续放在减畜减压上
幅度的减畜工作。下图为三江源地区实施减畜工程前后载畜压力指数
(草地现实载畜量与草地理论载畜量的比值)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解析] 种植植物应考虑当地的环境,该地区环境条
件特殊,不能通过随意种植各种各样的灌木和乔木
以提高其稳定性,A错误;现实载畜量高于理论载
畜量,超过了草场的最大承载量,因而草场会退化,
B正确;减畜工程有利于草地恢复生长,使草地产草量提高,进而使草地载畜
压力指数降低,C正确;减畜后草地仍处于超载状态,草场的恢复需要一定的
时间,因此,恢复和治理的重点应继续放在减畜减压上,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图甲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代表的是图甲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金
字塔”结构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能够将大气中 固定下来的生物成分是___(填图中字母),自然界
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______(填数字序号),从该图可看出,物质
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B
②③
循环往复运动
[解析] 图甲中A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为生产者,C为消
费者,其中B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自然界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
有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③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呼
吸作用;图甲体现了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运动的特点。
(2)图甲中,①过程的进行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具体的能量形式)的驱动,而能量在 的流动过程,以________为载体,
这些都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太阳能、某些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化学能
有机物
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解析] 图甲中,①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
用,光合作用是利用太阳能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化
能合成作用则是利用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
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 表示能量沿食物链传递,
以有机物作为载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
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3)从图乙“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该图中Ⅱ、Ⅲ
中的生物分别对应图甲中何字母指代的生物成分?___、___(填图甲中字母)。
逐级递减
C
[解析] 能量金字塔中营养级越高对应的面积越小,能量
越少,说明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图乙中Ⅱ、Ⅲ
分别表示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即初级消费者和次
级消费者,均对应图甲中的C。
(4)若铅、汞等重金属进入图甲所示生态系统,则图乙中____所示营养级重金
属含量最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Ⅳ
铅、汞等重金属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
[解析] 铅、汞等重金属能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
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故图乙中Ⅳ所示营养级重金
属含量最高。
14.[2023·湖北宜昌期中]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用字母作答)。
C
[解析] 生产者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据此分析图示可知,该生态系
统的基石是 草。
(2)和 之间的信息传递是____(填“单”或“双”)向的,意义在于能调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
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解析] 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昆虫和 鸟之间存在捕食关系,信息传递
方向是双向的,这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 是____级消费者,它用于捕食、飞翔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图
中的___(用字母作答)。
次
A
[解析] 由图示可知,图中的食物链是草 昆虫 鸟, 所示的鸟是次级消费
者。太阳能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态系统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 鸟用于捕食、
飞翔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图中 所示的太阳能。
(4) 是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者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并释放其中的能量
[解析] 所示的微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分解者的功能是将动植
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并释放其中的能量。
(5)若数量减少,则的数量_________,从而使捕食______,
数量增多,这是一种________调节机制。在水体富营养化的水域,后来出现恶
臭气味,使水中鱼类大量死亡,污染加重,这是一种________调节机制。
增加(多)
增多
负反馈
正反馈
[解析] 若数量减少,则的数量增加(多),从而使捕食更多的,
数量增多,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在水体富营养化的水域,后来出现恶臭
气味,使水中鱼类大量死亡,污染加重,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