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养测评卷(三)
1.D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能量不能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B错误;充分利用作物秸秆进行再生产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是因为其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D正确。
2.D [解析] 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一般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彼此交错构成的营养结构越复杂,A正确。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型生物构成,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生产者一定位于第一营养级,B正确。在一条由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故在一条由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链中,分解者一定不占营养级,无机成分也一定不占营养级,C正确。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如营寄生生活的细菌也是消费者;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腐生的动物蚯蚓也是分解者,D错误。
3.A [解析] 鞭毛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变形虫等原生动物属于消费者,A正确;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多数细菌为分解者,B错误;图中所示成分只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构成生态系统,C错误;生物的呼吸作用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都能进行呼吸作用,D错误。
4.C [解析] 由图可知,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b=h+c,A错误;缩短食物链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兔的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d,C正确;图中b表示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c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a表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所以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D错误。
5.D [解析] 由表可知甲的同化量最大,乙的同化量最小,说明乙所处的营养级最高,因此,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DDT污染,处在乙营养级的生物体内DDT浓度最高,A错误;丙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全部来源于丙的同化量,B错误;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第一营养级是甲,第二营养级是丙,第三营养级是乙,故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40×107)÷(7.50×108)×100%=3.2%,C错误;图中为某生态系统某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能量,故流向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一定为2.48×1011 kJ·hm-2·a-1,D正确。
6.B [解析] 图甲中的A、图乙中的c均代表生产者,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可以是某些原核生物如蓝细菌,A正确;b为分解者,不属于捕食食物链的环节,且图乙中碳以有机碳的形式沿食物链c→d→a移动,而不是循环,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B错误;大气中的CO2主要来自②③④⑤,即呼吸作用过程,以及化石燃料燃烧,C正确;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使得非生物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将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转化为CO2重新进入非生物环境,因此图甲中的A和C(分解者)、图乙中的c和b是联系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D正确。
7.D [解析] 光信息刺激植物开花,体现了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A错误;“深山密林,猿声尖啼”所体现的是声音信息,属于物理信息,与信息素(化学信息)不同,B错误;信息素可以作用于同种生物,也可以作用于不同种生物,C错误;信息传递可以调节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影响种间关系,D正确。
8.D [解析] 由题意可知,甲、乙、丙、丁4种生物各自只占一个营养级,且构成一条食物链,而食物链中包含的两种生物类型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甲不可能是分解者,而是消费者,A错误;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会出现富集现象,据此可知图中的食物链关系为丁→乙→甲→丙,即乙为初级消费者,其粪便中含有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B错误;在该食物链中,丙为最高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流向分解者,没有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部分,C错误;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度也越高,通过对食物链逐级富集过程的研究,可认识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D正确。
9.A [解析] 根据题意“当蚜虫与七星瓢虫直接接触后,蚜虫能够从腹管分泌一种告警信息素,引起临近的蚜虫群体扩散或坠地”可知,蚜虫分泌的告警信息素不利于七星瓢虫的捕食,A错误;告警信息素可以调节蚜虫、植物和七星瓢虫之间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水杨酸甲酯可以吸引蚜虫的天敌前来捕食蚜虫,可被用于蚜虫的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有利于环境的保护,C正确;水杨酸甲酯属于信息分子,经空气传播后可与七星瓢虫体内相应受体结合,D正确。
10.D [解析] 沼渣、沼液中的有机物可被土壤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故长期使用沼液和沼渣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微生物活跃,A正确;微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充当了分解者,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正确;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该生态系统中果树和蔬菜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C正确;人为调整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11.D [解析] 甲中生产者数量多,但甲的生物种类不一定比乙多,A错误;甲图和乙图只显示了生产者的数量关系,其个体的光合速率大小无法比较,因此甲图和乙图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多少无法比较,B错误;由甲图可知其有三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可能包括多个物种,则甲图不一定只有一条食物链,C错误;由于甲图和乙图不能说明各营养级总能量的多少,因此甲、乙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可能相同,D正确。
12.B [解析] 要维持题述生态系统的稳定不仅需要输入太阳光,还需保证生物数量的比例协调等,A错误;该种蔬菜和黄瓜不能作为分解者,它们均属于生产者,C错误;题述生态系统中螃蟹、蔬菜、黄瓜及分解者等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螃蟹、蔬菜、黄瓜等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13.B [解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具有功能平衡的特征,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正常进行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A正确;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食物链的环节越多,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就越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B错误;桑基鱼塘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C正确;生态平衡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故生态系统各组分的含量比例处于动态平衡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14.D [解析] 人工养鱼缸不能放在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否则缸内温度过高会使生物死亡,A错误;浮游动物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B错误;投放某种食藻鱼类不一定能提高鱼缸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浮游藻类与细菌作为生产者和分解者对鱼缸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D正确。
15.D [解析] S1面积越大,表明生态系统在遭到干扰后偏离正常范围越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A错误;S2的面积越小,表明生态系统在遭到干扰后,恢复到原状所用的时间越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B错误;S3的面积越小,表明生态系统在遭到干扰后偏离正常范围的程度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C错误;图示表明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并非一成不变,D正确。
16.(1)5 两
(2)降低
(3)92
(4)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5)分解者
[解析] (1)根据表格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绿藻→鲫鱼、绿藻→轮虫→鲫鱼、绿藻→螺蛳→鲫鱼、水草→鲫鱼、水草→螺蛳→鲫鱼,共5条食物链。在该食物网中鲫鱼占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两个营养级。(2)生态系统中物种种类越多,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所以若螺蛳全部死亡,生物种类减少,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3)假如鲫鱼的食物有1/5来自轮虫,1/5来自螺蛳,1/5来自水草,2/5来自绿藻,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鲫鱼增重2 kg需消耗绿色植物:2×1/5÷10%÷10%+2×1/5÷10%÷10%+2×1/5÷10%+2×2/5÷10%=92 kg。(4)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鸡粪作为鱼类饲料的优点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5)题中的食用菌属于分解者,通过分解有机物而获得能量。
17.(1)生产者 消费者 有机物
(2)物质循环 递减 A(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3)全球
(4)二氧化碳(或CO2) 温室效应
[解析] (1)A和大气中的CO2通过双向箭头连接,则A是生产者。A指向B,还指向分解者,B指向分解者,则B是消费者。碳元素通过捕食依次进入各营养级,其传递形式是有机物。(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由于各营养级的呼吸作用中热能散失、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等,能量流动表现出逐级递减。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来源于生产者。(3)CO2能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故碳循环具有全球性。(4)煤、石油等的燃烧释放CO2,CO2是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加剧会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人类和许多其他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18.(1)草 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大于
(2)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食物链越长,能量损耗越大,故鹰在最短的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最多
(3)生物种间关系 负反馈
(4)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1)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包括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A表示鼠的粪便量,B表示鼠的同化量,C表示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鼠的粪便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图乙中的A属于图甲中草的同化量。若该生态系统中草的同化量为E,由于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食草昆虫和鼠的同化量之和,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B/E。(2)食物网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因此图甲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由于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鹰在“草→鼠→鹰”这条食物链上营养级靠前,获得的能量较多,所以鹰的主要食物为鼠。(3)“绿色”为食草昆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导致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负反馈调节。(4)果农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单元素养测评卷(三)[范围:第3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B.通过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物质和能量可以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
C.充分利用作物秸秆进行再生产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是因为其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
B.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型生物构成,一定位于第一营养级
C.在一条由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链中,分解者和无机成分一定不占营养级
D.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但消费者一定是动物
3.南极是地球上仅有的人类干扰较少的寒冷地带的生态系统。下图表示南极淡水湖中部分生物的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鞭毛藻属于生产者,而变形虫等原生动物属于消费者
B.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枝角类动物和细菌
C.图中所示成分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D.图中只有细菌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4.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图中b=h+c+d+e+f+i
B.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D.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
5.生态学家对某生态系统某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能量(单位:kJ·hm-2·a-1)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营养级 同化量 未被利用量 分解者分解量 呼吸释放量
甲 2.48×1011 2.00×109 1.20×1010 3.60×1010
乙 2.40×107 6.00×105 4.00×105 2.30×107
丙 7.50×108 2.40×107 6.00×106 7.16×108
A.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DDT污染,甲营养级生物DDT浓度最高
B.丙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全部来源于未被利用能量
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9.6%
D.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一定为2.48×1011 kJ·hm-2·a-1
6.[2024·山西吕梁期末] 图甲是某生态系统各组分关系的示意图,图乙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①②③④⑤⑥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甲中的A、图乙中的c均代表生产者,其不一定是绿色植物
B.图乙中碳以有机碳的形式沿食物链c→d→a→b循环
C.大气中的CO2主要来自②③④⑤过程和化石燃料燃烧
D.图甲中的A和C、图乙中的c和b是联系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
7.[2023·江苏镇江月考] 烟草植株在4~10月开花,开花需要光信息刺激。当烟草植株受到蛾幼虫攻击后,能够产生和释放信息素。信息素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来捕食蛾幼虫,夜晚又可以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使它们不能停留在叶片上产卵。下列相关叙述或推断合理的是 ( )
A.光信息刺激植物开花,体现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B.“深山密林,猿声尖啼”所体现的信息类型与信息素相同
C.信息素只能作用于不同种生物,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影响种间关系
8.[2024·四川绵阳开学考试] 生物富集作用是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使某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逐步聚集的趋势。如图为某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其中甲、乙、丙、丁4种生物各自只占一个营养级,且构成一条食物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可能为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绿色植物再利用
B.乙为次级消费者,其粪便中含有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
C.丙为生产者,其同化的能量去向有以热能形式散失和流向下一营养级甲
D.通过对食物链逐级富集过程的研究可认识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9.蚜虫在叶片上取食时,叶片会释放挥发性物质水杨酸甲酯吸引蚜虫的天敌——七星瓢虫。当蚜虫与七星瓢虫直接接触后,蚜虫能够从腹管分泌一种告警信息素,引起临近的蚜虫群体扩散或坠地。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蚜虫分泌的告警信息素有利于七星瓢虫的捕食
B.告警信息素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水杨酸甲酯可被用于蚜虫的生物防治
D.水杨酸甲酯经空气传播后可与七星瓢虫体内相应受体结合
10.下图是“果—畜—沼”循环农业模式的简图,该模式兼顾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优化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期使用沼液和沼渣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微生物活跃
B.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C.果树和蔬菜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D.人为操纵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和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11.[2024·黑龙江鹤岗开学考试] 下图为甲、乙两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每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示意图。假设输入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相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的生物种类比乙多
B.甲的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比乙多
C.甲中只含有1条含三个营养级的食物链
D.甲、乙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可能相同
12.某地的一个生态养殖大棚里,水底爬着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某种蔬菜,而水面上方黄瓜藤生长茂盛。该种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来自螃蟹的排泄物。同时大棚里种了一种特殊辣椒,能起到驱虫作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只需输入太阳光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某种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该种蔬菜和黄瓜也可作为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中螃蟹、某种蔬菜、黄瓜构成了生物群落,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13.[2023·广东实验中学期中]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正常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正常进行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B.食物链的环节越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
C.桑基鱼塘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生态系统各组分的含量比例处于动态平衡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4.某人工养鱼缸中用的水是洁净的池塘水。池塘水中含有丰富的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及细菌,浮游动物可取食藻类,鱼类取食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和鱼食。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最好将人工养鱼缸置于通风、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
B.浮游动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散失
C.投放某种食藻鱼类一定可提高鱼缸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浮游藻类与细菌对鱼缸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
15.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S1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B.S2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C.S3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低
D.该图说明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55分)
16.(23分)2016年国际湿地大会在常熟市举办,向世界展示了湿地保护后的优美环境。下表是生态学家收集到的常熟某湖区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表示存在食物关系)。请分析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捕食者 被捕食者
绿藻 螺蛳 水草 鲫鱼 轮虫
螺蛳 √ √
鲫鱼 √ √ √ √
轮虫 √
(1)该生态系统中共有 条食物链,在该食物网中鲫鱼占 个营养级。
(2)若由于某种原因螺蛳全部死亡,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 。
(3)假如鲫鱼的食物有1/5来自轮虫,1/5来自螺蛳,1/5来自水草,2/5来自绿藻,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鲫鱼增重2 kg需消耗绿色植物 kg。
(4)鸡粪是优良的鱼类饲料,适量投入可以给鱼提供食物,从而提高鱼的产量。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鸡粪作为鱼类饲料的优点是 。
(5)虞山蕈油面是江苏常熟传统的特色面点,有“素中之王”之称,这种面的“浇头”由产自虞山的松树蕈制成,这是一种附生在松树根部的野生食用菌类。这种菌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17.(16分)[2023·福建厦门期末] 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表示 ,B表示 。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碳是以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形式传递的。
(2)生态系统的 和能量流动同时进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
(3)大气中的CO2能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可见碳循环具有 性。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人类必须减少煤、石油等的使用,从而控制 (气体)的排放,避免 加剧。
18.(16分)[2024·山东德州期末] 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乙为该生态系统中与鼠相关的能量流动过程,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中的A属于图甲中 的同化量,C为 的能量。若该生态系统中草的同化量为E,则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E。
(2)图甲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 。鹰的主要食物为鼠,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 。
(3)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昆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能够调节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导致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 调节。
(4)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角度分析,果农除草、治虫的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