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0张PPT)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
(1)概念: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
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_________和吸纳废物的__________
的面积。
生产资源
土地及水域
(2)意义: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______,对生态和环境的
影响就______。
(3)特点: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______可能不同。
越多
越大
大小
2.人口增长
世界人口还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增长。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主要问题:______________、水资源短缺、____________、土地荒漠化、
____________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
全球气候变化
臭氧层破坏
生物多样性
2.特点:全球性。
3.影响:对生物圈的______造成严重威胁,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4.对策:近些年来,我国大力推进______________,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采
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稳态
生态文明建设
任务一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资料1】(1)阅读教材P83图4-1“生态足迹示意图”。
(2)20世纪90年代,我国人均生态足迹由平稳增长转变为快速增长。同时,
我国生态足迹的主要组成也由耕地足迹变为碳足迹。2010年,碳足迹约占
我国生态足迹总量的 。
1.生态足迹主要由______足迹、草地足迹、______足迹、渔业用地足迹、
___________足迹、____足迹组成。
耕地
林地
建设用地
碳
2.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大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碳足迹表示扣除______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等所需的______面积。
4.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碳足迹快速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海洋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
森林
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快速增长
牛所处的营养级比蔬菜高,
而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养
牛与种植蔬菜相比,前者产生的 多,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
水域的面积也就越大,所以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资料2】 阅读教材P84~85 思考·讨论“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1.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增长,全球生态足迹总量______,而生态承载力总量有
限。当生态足迹总量______生态承载力总量时,会出现生态赤字。
增加
大于
2.20世纪70年代,全球出现生态赤字,并且赤字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可能的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全球生态赤
字持续扩大,未来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后果:______________。面对生态赤字,
列举我们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增加
生态系统崩溃
转变生产方式,如推广节能新技术,提高
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提倡可持续
发展的生活方式,如主动减少碳排放;提倡低碳经济,植树造林等
(合理即可)
3.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我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这也与生态足迹分
析框架下,保护与发展生态承载力,适度______(填“降低”或“升高”)生态足迹
的理念一致。
降低
例1 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A.由于科技进步,世界人口带来的环境压力不断减小
B.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少
C.与食用蔬菜、水果相比,吃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
D.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不能改变生态足迹的大小
[解析] 尽管科技进步,但是世界人口飞速增长,且有些科技使人类消耗的资源
更多,世界人口带来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大,A错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
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B错误;吃蔬菜的食物链是
蔬菜 人类,而吃牛肉的食物链是植物 牛 人类,根据能量在流动过程中
逐级递减的特点分析可知,吃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C正确;生活方式不同,
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D错误。
例2 [2024·河南漯河高中月考] 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据
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A.人口数量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人口数量过度增长会导致环境容纳量减小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解析] 人口数量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
养的最大人口数,A正确;人口过度增长,资源不断被消耗,环境容纳量会降
低,如图Ⅲ,B正确;虽然人类能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要维持在环境容纳量
之内,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最终还会降下来,否则会破坏环境,使环境
容纳量下降,C错误;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
然环境的报复,D正确。
任务二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资料】 阅读教材P85~87内容。
归纳几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危害
生态环境 问题 成因 危害 防治措施
全球气候 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使温 室效应加剧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 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 面上升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浓度升高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大量植树造林
生态环境 问题 成因 危害 防治措施
水资源短 缺 可利用的______资源少,且 人口剧增及人类的活动加剧 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影响生物的生存 节约用水
臭氧层破 坏 人类对________、______等 化合物的使用 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 上升;植物光合作用受 到抑制导致农作物减产 减少氟氯烃、
哈龙等化合物
的使用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 污染 大气污染会导致雾霾、 酸雨频发等 减少污染物的
排放
淡水
氟氯烃
哈龙
(续表)
生态环境 问题 成因 危害 防治措施
________ _______ 草原的过度放牧;草原、森 林等植被的破坏 沙尘暴遮天蔽日,毁坏 力极强 大量植树造林,
增加植被面积
生物多样 性丧失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 夺式地开发和利用;环境污 染;外来物种入侵 物种灭绝后不能再生; 导致人类可利用资源减 少;使环境变得不适宜 人类居住 就地保护和易
地保护等
土地荒漠化
(续表)
水体富营养化分析
(1)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
(2)引发的后果:产生水华(发生在
池塘和湖泊中)或赤潮(发生在海洋
中)。
例3 [2024·河南开封期末]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正在对自身
和其他所有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下列有关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
的是( )
C
A.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影响地球的热平衡
B.大气中臭氧量减少会使人患皮肤癌的风险增大
C.人口增加和人类的活动不会影响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D.各种污染物通过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会造成海洋污染
[解析]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进而会影响地球的热平衡,A
正确;大气中臭氧量减少会造成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强,进而可能会增大人患皮
肤癌的风险,B正确;人口剧增和人类活动会加剧水资源短缺危机,C错误;
各种污染物通过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会造成海洋污染,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因此可能会造成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D正确。
例4 某大型水库因水体富营养化曾频繁发生水华。通过投放鲢鱼、鳙鱼等以
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安装植物浮床,用增氧机增氧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已
有效遏制住了水华的发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水华覆盖水面,水体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导致水体中溶氧量升高
B.水生生物死亡后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属于正反馈调节
C.鲢鱼、鳙鱼等通过捕食能有效预防引起水华的生物的爆发式增长
D.植物浮床吸收的、 等无机盐可通过收获植物体的形式移出水体
[解析] 水华覆盖水面,水体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减少导致水体中
溶氧量下降,溶解氧减少导致鱼、虾、贝类死亡,水中有机物增多,分解时需
要消耗氧气,导致水体中溶氧量更少,A错误;水生生物死亡后,微生物活动
旺盛,使水体中溶解氧急剧下降,进一步使水体中生物死亡,加剧水体富营养
化,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鲢鱼、鳙鱼等与浮游生物属于捕食关系,
可以抑制藻类的爆发式增长,因而能有效抑制水华现象的发生,C正确;植物
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 等无机盐,这些无机盐参与植物体的构成,通过
收获植物体降低水体中、 含量,从而达到治理水华的作用,D正确。
1.正误辨析
(1)一个国家生态足迹的大小,可反映该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
√
(2)人口增长过快,不但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
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
√
(3)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的破坏。( )
√
(4)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氟氯烃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
×
[解析] 全球变暖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
化碳浓度升高造成的。
(5)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
累和浓缩。( )
×
[解析] 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原因是水体中、 等元素含
量过多。
(6)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
×
[解析] 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原因是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大量使用使
臭氧层被破坏。
(7)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受力,这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 )
√
2.[2024·湖北沙市中学月考] 下列关于人口增长、生态足迹与生态环境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D
A.人口增长会使生态足迹增大
B.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资源越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C.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D.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生态足迹小
[解析] 人口增长,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增大,即生态
足迹增大,A正确;生态足迹越大,人类所需资源越多,生活、生产产生的废
物越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越大,B正确;人们生活方式不同,所消耗的资
源可能不同,生态足迹大小可能不同,C正确;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但影响
生态足迹的因素不仅有人口规模,还有生活方式、技术条件、生态生产力等因
素,所以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慢,但生态足迹并不一定小,D错误。
3.人口增长使粮食需求剧增,人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粮食产量,下列不可
取的是( )
A
A.大规模围湖造田,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
B.实行农地规划,加强农田经营管理
C.发展农业科学,培育高产优质粮食品种
D.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解析] 提高粮食产量应保证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大规模地围湖造田,开垦草原
扩大耕地可能会造成水患、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因此此行为不可取,A符合题
意;实行农地规划,加强农田经营管理,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地从而提高粮食产
量,B不符合题意;发展农业科学,用科学去造福人类,培育出高产的优良品
种,从而提高粮食产量,C不符合题意;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可提高粮食产
量,同时又不会破坏生态环境,D不符合题意。
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C
A. 等温室气体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
B.氟氯烃、哈龙等物质的使用是引起大气中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
C.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的排放
D.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之一
[解析] 人类大量排放 等温室气体,会加剧温室效应,并导致全球变暖,A
正确;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哈龙等物质会破坏臭氧层,B正确;防治酸雨最
有效的办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而不是减少碳氧化物的排放,
C错误;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水土流失、植被减少,
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之一,D正确。
1. 如图为PPE怪圈,它是指“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恶化”的恶性循
环过程。它表明 ( )
A.生活贫困、人口增长和环境恶化之间没有必然
的因果关系
B.生活贫困、人口增长和环境恶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部分的性能状态制约着整体的性能状态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
[解析] PPE怪圈表明生活贫困、人口增长和环境恶化三者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B正确。
2. 通过比较生态足迹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即可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
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定性方法
B.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重要指标
C.与食用蔬菜相比,食用牛肉产生的生态足迹大
D.若某一国家每人的生态足迹远远超过该国家土地、水源所具备的生产能力,
则该国家只能利用别国资源
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定量方法,
而不是定性方法,A错误;由题干可知,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
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重要指标,B正确;与食用蔬菜相比,食用牛肉产生的生
态足迹大,C正确;生态足迹可代表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
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若某一国家每人的生态足
迹远远超过该国家土地、水源所具备的生产能力,则该国家只能利用别国资源,
D正确。
3. 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
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称为“绿潮”。
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温带湖泊浮游藻
类生长的季节性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因水质污染引起的鱼类死亡会引起更严重的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B.使春季浮游藻类繁殖速度最快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C.夏季浮游藻类密度降低可能与无机盐浓度降低有关
D.在水体中栽种一些水生植物可以缓解“水华”或“绿潮”现象
√
[解析] 因水质污染引起的鱼类死亡,鱼类死亡增加水体富营养化,会引起更严
重的污染,加重了水质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A正确;由图可知,春季较
冬季而言,光照强度变化不大,使春季浮游藻类繁殖速度变快的主要因素应该
是温度(温度回升),B错误;由图可知,夏季无机盐浓度最低,可能是导致
浮游藻类密度降低的主要原因,C正确;在水体
中栽种一些水生植物,吸收过剩的无机盐,从而
缓解“水华”或“绿潮”现象,D正确。
4. 下图显示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
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
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行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建设排污企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D
[解析] 环境污染可避免或减轻,不可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A错误;
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不会自行解决,还是需要人为处理的,B错误;保护环境
至关重要,但不能杜绝建设排污企业, C错误;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生产
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D正确。
5. 物种灭绝泛指植物或动物的种类不可再生性的消失或破坏。第六次物种灭绝
从三万年前持续到现在,主要原因是地球人口增长、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和人类
活动造成的生境丧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地球人口的增长,一个人的生态足迹也会增大
B.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就能减缓第六次物种灭绝的速度
C.人类活动总是使生物群落朝着物种丰富度降低、群落结构简单的方向发展
D.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并不会加快物种灭绝的速度
D
[解析] 一个人的生态足迹与个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有关,不一定会随着
地球人口的增长而增大或减小,A错误;第六次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地球人
口增长、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生境丧失,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
仅仅是减缓第六次物种灭绝的其中一个措施,B错误;人类活动可能使生物群落
朝着物种丰富度降低、群落结构简单的方向发展,也可能使生物群落朝着物种
丰富度增加、群落结构复杂的方向发展,C错误;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
能力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并不会加快物种灭绝的速度,D正确。
6. 每年的7月11日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 曲线,人口
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
。如果这种现状不
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 曲线。
a
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
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耕地减少)
c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人类对环境过量索取导致的对环境的影响,第一个题空为
开放式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环境恶化,反过来影响人类自身生存,使环境容
纳量降低,人口数量下降。
(2)按照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 曲线,该曲线与a曲
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
容纳量(K值)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 。
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解析] a和b两条曲线分别为种群增长的“J”形和“S”形曲
线,生物圈这个环境空间与资源决定了世界人口的增长应
该表现为题图中的b曲线,“S”形曲线与“J”形曲线产生区
别的原因是环境阻力;若环境容纳量为110亿,则全球人口
的最适数量为110/2=55亿。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
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则地球可供养的人口
数量是原来的 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1.96
[解析] 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假设原来所供养的人口为x,改变膳食结构
后可供养的人口为y,则植物的总能量为1/2x÷10%+1/2x÷10%÷10%(改善之前),
4/5y÷10%+1/5y÷10%÷10%(改善之后),而改善之前和之后植物的总能量不变,
则求得y/x=1.96。
练 习 册
知识点一 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
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下列对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
( )
D
A.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
B.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环境影响就越大
C.一个人的粮食消耗量可以转换成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
D.一定地区人均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该地区生态承载力就越大
[解析] 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
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A正确;生态足迹的值越大,
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B正确;一个人的粮食
消耗量可以转换成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C正确;生态承载力代表
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一定地区人均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
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不代表该地区生态承载力越大,D错误。
2.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 等所
需的森林面积。一般情况下,排放的 越多,碳足迹就越大。以下做法可以
减小碳足迹的是( )
D
A.多使用一次性筷子,少使用金属筷子
B.大量燃烧石油等化石燃料
C.生活垃圾一律焚烧处理,不分类回收
D.多使用共享单车或步行,少使用私家汽车
[解析] 多使用一次性筷子会导致树木砍伐增多,树木被砍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吸收 的量减少,所以多使用一次性筷子,少使用金属筷子会增大碳足迹,
A错误;石油等化石燃料中含有大量碳元素,燃烧后会产生大量 ,故大量
燃烧石油等化石燃料,会增大碳足迹,B错误;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后会产生大
量的 ,故生活垃圾一律焚烧处理会增大碳足迹,C错误;私家车出行会增
加尾气的排放,排放的尾气中含有 ,所以多使用共享单车或步行,少使用
私家汽车可以减小碳足迹,D正确。
3.[2023·云南丽江期末] 201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 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
研究所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为人
均 全球公顷(具体组分变化如图所示)。如果选择绿色发展道路,则中国可
以在2026年达到人均生态足迹的峰值,为人均 全球公顷。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由图可知,碳足迹在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最大
B.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大小都是相同的
C.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对木材、薪柴的需求增加
D.禁止开发利用环境有利于保护环境
√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⑥碳足迹在生态足迹 中所
占比例最大,A正确;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大小也不同,B错误;草地足
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人类对牛、羊肉等的需求增加,而城镇化发展对木材
需求增加会导致林地足迹增加,C错误;强调环境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
和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地开发和利用,D错误。
4.[2024·河北邢台期末] 海洋牧场是一种海洋人工生态系统,其通过在特定海
域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来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索饵或避敌所需要
的场所,以实现海洋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持续高效产出,人工鱼礁投放海底一
段时间后,礁体表面会附着大量的藻类等生物。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A.海域中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降低了碳排放,缓解了温室效应
B.为实现海洋牧场渔业资源持续高效产出,应将捕捞后的鱼类种群数量维持在
大约
C.同一片海域中投放和未投放人工鱼礁区域出现群落差异,可体现群落的水平
结构
D.海洋牧场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解析] 海域中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不能降低碳排放,因为有机碳经过消
费者的呼吸作用会转变成无机碳进入环境中,因而也不能缓解温室效应,A错
误;为实现海洋牧场渔业资源持续高效产出,应将捕捞后的鱼类种群数量维持
在大约 ,因为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提高,B正确;
同一片海域中投放和未投放人工鱼礁区域出现群落差异,这是在水平方向上的
差异,因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海洋牧场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
环境,提高了物种丰富度,能更有效利用空间资源,增加产出,因而可以减小
生态足迹,D正确。
知识点二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5.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基数大,出生率不高,人口老龄化
日趋显现,由于人口的增长已满足不了我国高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国家提出了
“三孩”政策。下列关于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A.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人口普查常常采用的是估算的方法
B.我国依然是人口大国,要处理好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
C.我国实行的“三孩”政策主要通过提高出生率和死亡率来调整年龄结构
D.出生率低导致性别比例失调,所以未来几年我国一定会出现出生率 死亡率
的现象
[解析] 人口普查采用的是人口逐一调查的方法,A错误;我国依然是人口大国,
处理好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尤为重要,B正确;“三孩”政策的实施可
以调节人口出生率,改变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即改变年龄结构,但不会改
变死亡率,C错误;性别比例失调不是出生率低导致的,而是社会、理念等多
个因素导致的,D错误。
6.下图为 年间世界人口数量与生态足迹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 ( )
B
A.由图可知全球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
B.生活方式变化是全球生态足迹快速上升
的主要原因
C.合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可提高全球生态
承载力
D.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可以降低人均生态
足迹
[解析] 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总量小于生态
足迹总量时出现生态赤字,据图可知,全球
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A正确;据图分析可
知,人口数量快速增加是全球生态足迹快速
上升的主要原因,B错误;生态承载力代表
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合理应用现代生物
技术可提高全球生态承载力,C正确;生态足迹和生活方式相关,生活方式不
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
D正确。
7.[2023·云南昆明期中] 近年来,北京市人口数量变化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
误的是( )
A.常住人口增长率大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
B.常住外来人口的变化只受到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
C.人口数量相同的地区,生态足迹大小可以不同
D.城市化发展能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进而降低人类
对建设用地的需求
B
[解析] 由图可知,常住人口增长率大体呈现先增
长后下降的趋势,A正确;常住外来人口的变化也
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B错误;生态足迹是指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
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人口数
量相同的地区,生态足迹大小可以不同,C正确;
与乡村相比,城市能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城市化发
展可降低人类对建设用地的需求,D正确。
8.[2024·云南丽江期末] 如图表示四个不同国家,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
小与每公顷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人口种群大小,虚线为每公顷土地粮
食产量)。若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能生存更长久的国家是( )
B
甲国
乙国
丙国
丁国
A.甲国 B.乙国 C.丙国 D.丁国
[解析] 甲国人口呈直线增长,粮食产量直线下降,将会出现粮食短缺,在无粮
食进口的情况下无法较长时间维持生存,A错误;乙国人口和粮食产量增长到
一定程度保持相对稳定,可较长时间维持生存,B正确;丙国人口后期的增长
幅度大于粮食产量的增长幅度,无法较长时间维持生存,C错误;丁国人口后
期继续增长,粮食产量反而下降,将无法较长时间维持生存,D错误。
甲国
乙国
丙国
丁国
9.[2024·河南济源月考] 关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
C
A.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
B.人的生存除需要粮食等各种农产品外,还有多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也会给生
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
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将会自然减小
D.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解析] 人的生存需要粮食等各种农产品,故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
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A正确;人的生存除需要粮食等各种农产品外,还有
多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B正确;随着社会的发
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加剧,因此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C错误;我国在发展中遇
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如人口快速增长会导
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等,D正确。
知识点三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0.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C
A.大气中臭氧层能够降低太阳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大气 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
C.限制 和氟氯烃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D.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是常见的环境污染
[解析] 臭氧层可以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能够降低太阳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A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 浓度升
高,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B正确;氟氯烃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因素,
酸雨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而形成的,限制硫氧
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C错误;最常见的环境污染
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D正确。
11.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
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
表述错误的是( )
D
A.赤潮发生时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解析] 赤潮发生时由于水体中好氧分解者增多,消耗了大量的氧气,另一方面,
藻类的大量繁殖导致水中其他自养生物光合作用减弱,产氧减少,所以水中的
含氧量降低,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A、C正确;藻类爆发式繁殖是由于
水体大量含氮、磷的各种污染物,所以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
生的概率,B正确;化肥和生活污水含大量氮和磷,化肥的大量使用、生活污
水的排放都会引起赤潮,D错误。
12.温室效应和雾霾天气是当今地球生态环境面临的两大问题。高密度人口的
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 ,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
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引起大范围雾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
是( )
C
A.导致雾霾天气的细颗粒物和温室气体均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治理温室效应和雾霾天气都需要解决化石燃料燃烧污染问题
C.雾霾天气和温室效应的出现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D.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还包括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解析] 导致雾霾天气的细颗粒物和温室气体均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属于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部分,A正确;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形成一些碳粒、烟尘、
等,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也主要是化石燃料燃
烧引起的,因此,治理温室效应和雾霾天气都需要解决化石燃料燃烧污染问题,
B正确;雾霾天气和温室效应的出现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
限度,并不意味着其自我调节能力丧失,C错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
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
样性丧失等,D正确。
13.自从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以来,酸雨在我国发生的频率及强度都有明显下降。
下列措施中,对减少酸雨发生的效果最明显的是( )
A
A.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B.通过技术升级使化石燃料的燃烧率提高
C.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
D.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
[解析] 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进而能达到减少二氧化
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的目的,能起到减少酸雨发生的作用且效果明
显,A正确;通过技术升级对化石燃料进行脱硫处理能起到减少酸雨发生的作用,
但提高燃烧率对减少酸雨的发生的效果不明显,B错误;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
废气集中排放并不能减少引起酸雨的气体排放量,因而对减少酸雨发生的效果
不明显,C错误;酸雨的产生具有全球性,因而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
依然无法减少煤量的使用,因而不能起到减少酸雨发生的效果,D错误。
14.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
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则代表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科学
家统计了1961年至2014年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变化情况,
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足迹中的________是指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
烧排放的 等所需的森林面积。除化石燃料燃烧外,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
环境的途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足迹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解析] 生态足迹又称为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
(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
地及水域的面积,其中碳足迹是指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
燃烧排放的 等所需的森林面积;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除化石燃烧的燃烧
外还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等过程。
1961年至2014年全球生态承载力总量增加的速度小于生态足迹总量增加的速度
(2)图中“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图分析,生态赤字越来越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
[解析] 生态赤字、生态盈余等于一定地区的生
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若该差额小于零,
称为生态赤字;若该差额大于零,称为生态盈
余;据图可知,1961年至2014年全球生态承载
力总量增加的速度小于生态足迹总量增加的速
度,所以生态赤字越来越大。
(3)生态足迹越大,人类所需的资源越____。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
可能不同,请提出一种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
不浪费食物;节约用水、用电;绿色出行等
[解析] 生态足迹越大,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
生活方式有不浪费食物;节约用水、用电;绿色出行等等。
15.环境污染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植物在被
污染的环境中也有继续保持正常生命活动的特性,这种特性称为抗性。研究植
物的抗性对筛选可净化环境的植物和保护环境有积极意义。
(1)一项研究表明,植物对 的抗性与叶片上气孔密度和气孔大小等有关。所
得数据如下表:
被测植物 平均受害面积/ % 气孔
甲植物 13.5 218 272
乙植物 33.4 162 426
丙植物 57.7 136 556
①研究说明,植物对 的抗性与气孔的密度呈________,和每个气孔的面积
呈________(填“正相关”或“负相关”)。
正相关
负相关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得知,植物受害面积越小,抗性越大,抗性越大的植物,
气孔密度越大,气孔面积越小,所以该研究说明,植物对二氧化硫的抗性与气
孔的密度呈正相关,和每个气孔的面积呈负相关。
②在 污染严重的地区,最好选择表中____植物为行道树种。
甲
[解析] 根据题意和表格分析可知,甲植物对抗性最强,所以在 污染严
重的地区,最好选择表中甲植物为行道树种。
(2)工业生产中产生的 是酸雨 形
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人设计实验研究酸雨
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实验过程如图所示(除图
中特别说明外,其他条件甲、乙均相同)
实验结果表明,“酸雨”使植物叶片变黄,而对照实验中的植物叶片没有变黄。
该实验说明“酸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影响。
参照上述装置和试剂,以小麦种子为实验材料尝试设计实验,探究2种不同
的酸雨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①作出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不同的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率有影响,随着减小,小麦种子萌发率降低
[解析] 本实验的目的为探究2种不同 的酸雨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可作出的
假设为不同的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率有影响,随着 减小,小麦种子萌发
率降低。
②实验步骤(简要叙述)
.配制两种不同 的硫酸溶液;
.浸泡小麦种子,选择__________的小麦种子
分为三组,每组30粒,置于培养皿中,编号为
甲、乙、丙;
颗粒饱满
等量不同的硫酸溶液和清水
小麦种子萌发率
[解析] 实验步骤:.配制两种不同的硫酸溶液; .浸泡小麦种子,选择颗粒
饱满的小麦种子分为三组,每组30粒,置于培养皿中,编号为甲、乙、丙; .
将等量不同 的硫酸溶液和清水分别加入甲、乙、丙三个培养皿中,培养一段
时间,统计小麦种子萌发率。
.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加入甲、乙、丙三个培养皿中,培养
一段时间,统计________________。
③请预期实验最可能的结果并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前提条件甲 乙)萌发率:甲 乙 丙 酸雨抑制种子萌发,且随着降低,抑制作用增强
[解析] 如果三个装置中, 越小,种子萌发率越低,说明酸雨对种子萌发有
抑制作用,且随着 的降低,抑制作用增强。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预习梳理】
一、1.(1)生产资源 土地及水域 (2)越多 越大 (3)大小
二、1.全球气候变化 臭氧层破坏 生物多样性
3.稳态 4.生态文明建设
【任务活动】
任务一
[资料1]
1.耕地 林地 建设用地 碳
2.牛所处的营养级比蔬菜高,而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养牛与种植蔬菜相比,前者产生的CO2多,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也就越大,所以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3.海洋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 森林
4.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快速增长
[资料2]
1.增加 大于
2.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增加 生态系统崩溃 转变生产方式,如推广节能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如主动减少碳排放;提倡低碳经济,植树造林等(合理即可)
3.降低
反馈评价
例1 C [解析] 尽管科技进步,但是世界人口飞速增长,且有些科技使人类消耗的资源更多,世界人口带来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大,A错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B错误;吃蔬菜的食物链是蔬菜→人类,而吃牛肉的食物链是植物→牛→人类,根据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的特点分析可知,吃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C正确;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D错误。
例2 C [解析] 人口数量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A正确;人口过度增长,资源不断被消耗,环境容纳量会降低,如图Ⅲ,B正确;虽然人类能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要维持在环境容纳量之内,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最终还会降下来,否则会破坏环境,使环境容纳量下降,C错误;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D正确。
任务二
[资料]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大量植树造林 淡水 氟氯烃 哈龙 土地荒漠化
反馈评价
例3 C [解析]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进而会影响地球的热平衡,A正确;大气中臭氧量减少会造成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强,进而可能会增大人患皮肤癌的风险,B正确;人口剧增和人类活动会加剧水资源短缺危机,C错误;各种污染物通过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会造成海洋污染,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可能会造成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D正确。
例4 A [解析] 水华覆盖水面,水体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减少导致水体中溶氧量下降,溶解氧减少导致鱼、虾、贝类死亡,水中有机物增多,分解时需要消耗氧气,导致水体中溶氧量更少,A错误;水生生物死亡后,微生物活动旺盛,使水体中溶解氧急剧下降,进一步使水体中生物死亡,加剧水体富营养化,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鲢鱼、鳙鱼等与浮游生物属于捕食关系,可以抑制藻类的爆发式增长,因而能有效抑制水华现象的发生,C正确;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N、P等无机盐,这些无机盐参与植物体的构成,通过收获植物体降低水体中N、P含量,从而达到治理水华的作用,D正确。
【当堂自测】
1.(1)√ (2)√ (3)√ (4)× (5)× (6)× (7)√
[解析] (4)全球变暖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造成的。
(5)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P等元素含量过多。
(6)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原因是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大量使用使臭氧层被破坏。
2.D [解析] 人口增长,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增大,即生态足迹增大,A正确;生态足迹越大,人类所需资源越多,生活、生产产生的废物越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越大,B正确;人们生活方式不同,所消耗的资源可能不同,生态足迹大小可能不同,C正确;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但影响生态足迹的因素不仅有人口规模,还有生活方式、技术条件、生态生产力等因素,所以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慢,但生态足迹并不一定小,D错误。
3.A [解析] 提高粮食产量应保证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大规模地围湖造田,开垦草原扩大耕地可能会造成水患、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因此此行为不可取,A符合题意;实行农地规划,加强农田经营管理,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地从而提高粮食产量,B不符合题意;发展农业科学,用科学去造福人类,培育出高产的优良品种,从而提高粮食产量,C不符合题意;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可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又不会破坏生态环境,D不符合题意。
4.C [解析] 人类大量排放CO2等温室气体,会加剧温室效应,并导致全球变暖,A正确;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哈龙等物质会破坏臭氧层,B正确;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而不是减少碳氧化物的排放,C错误;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水土流失、植被减少,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之一,D正确。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
(1)概念: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 和吸纳废物的 的面积。
(2)意义: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 ,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 。
(3)特点: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 可能不同。
2.人口增长
世界人口还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增长。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主要问题: 、水资源短缺、 、土地荒漠化、 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
2.特点:全球性。
3.影响:对生物圈的 造成严重威胁,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4.对策:近些年来,我国大力推进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任务一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资料1】 (1)阅读教材P83图4-1“生态足迹示意图”。
(2)20世纪90年代,我国人均生态足迹由平稳增长转变为快速增长。同时,我国生态足迹的主要组成也由耕地足迹变为碳足迹。2010年,碳足迹约占我国生态足迹总量的51%。
1.生态足迹主要由 足迹、草地足迹、 足迹、渔业用地足迹、 足迹、 足迹组成。
2.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大的原因是
。
3.碳足迹表示扣除 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 等所需的 面积。
4.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碳足迹快速增长的原因是 。
【资料2】 阅读教材P84~85 思考·讨论“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1.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增长,全球生态足迹总量 ,而生态承载力总量有限。当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承载力总量时,会出现生态赤字。
2.20世纪70年代,全球出现生态赤字,并且赤字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可能的原因是 。若全球生态赤字持续扩大,未来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面对生态赤字,列举我们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
3.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我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这也与生态足迹分析框架下,保护与发展生态承载力,适度 (填“降低”或“升高”)生态足迹的理念一致。
例1 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于科技进步,世界人口带来的环境压力不断减小
B.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少
C.与食用蔬菜、水果相比,吃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
D.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不能改变生态足迹的大小
例2 [2024·河南漯河高中月考] 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人口数量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人口数量过度增长会导致环境容纳量减小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任务二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资料】 阅读教材P85~87内容。
归纳几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危害
生态环 境问题 成因 危害 防治措施
全球气 候变化 ,使温室效应加剧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
水资源 短缺 可利用的 资源少,且人口剧增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影响生物的生存 节约用水
臭氧层 破坏 人类对 、 等化合物的使用 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导致农作物减产 减少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
环境 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大气污染会导致雾霾、酸雨频发等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草原的过度放牧;草原、森林等植被的破坏 沙尘暴遮天蔽日,毁坏力极强 大量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
生物 多样性 丧失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 物种灭绝后不能再生;导致人类可利用资源减少;使环境变得不适宜人类居住 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等
水体富营养化分析
(1)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
(2)引发的后果:产生水华(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或赤潮(发生在海洋中)。
例3 [2024·河南开封期末]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正在对自身和其他所有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下列有关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影响地球的热平衡
B.大气中臭氧量减少会使人患皮肤癌的风险增大
C.人口增加和人类的活动不会影响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D.各种污染物通过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会造成海洋污染
例4 某大型水库因水体富营养化曾频繁发生水华。通过投放鲢鱼、鳙鱼等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安装植物浮床,用增氧机增氧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已有效遏制住了水华的发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水华覆盖水面,水体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导致水体中溶氧量升高
B.水生生物死亡后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属于正反馈调节
C.鲢鱼、鳙鱼等通过捕食能有效预防引起水华的生物的爆发式增长
D.植物浮床吸收的N、P等无机盐可通过收获植物体的形式移出水体
1.正误辨析
(1)一个国家生态足迹的大小,可反映该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 )
(2)人口增长过快,不但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
(3)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的破坏。 ( )
(4)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氟氯烃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 )
(5)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 )
(6)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 )
(7)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受力,这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 )
2.[2024·湖北沙市中学月考] 下列关于人口增长、生态足迹与生态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人口增长会使生态足迹增大
B.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资源越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C.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D.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生态足迹小
3.人口增长使粮食需求剧增,人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粮食产量,下列不可取的是 ( )
A.大规模围湖造田,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
B.实行农地规划,加强农田经营管理
C.发展农业科学,培育高产优质粮食品种
D.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CO2等温室气体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
B.氟氯烃、哈龙等物质的使用是引起大气中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
C.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的排放
D.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之一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D [解析] 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A 正确;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B正确;一个人的粮食消耗量可以转换成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C正确;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一定地区人均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不代表该地区生态承载力越大,D错误。
2.D [解析] 多使用一次性筷子会导致树木砍伐增多,树木被砍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减少,所以多使用一次性筷子,少使用金属筷子会增大碳足迹,A错误;石油等化石燃料中含有大量碳元素,燃烧后会产生大量CO2,故大量燃烧石油等化石燃料,会增大碳足迹,B错误;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后会产生大量的CO2,故生活垃圾一律焚烧处理会增大碳足迹,C错误;私家车出行会增加尾气的排放,排放的尾气中含有CO2,所以多使用共享单车或步行,少使用私家汽车可以减小碳足迹,D正确。
3.A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⑥碳足迹在生态足迹(①+②+③+④+⑤+⑥)中所占比例最大,A正确;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大小也不同,B错误;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人类对牛、羊肉等的需求增加,而城镇化发展对木材需求增加会导致林地足迹增加,C错误;强调环境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地开发和利用,D错误。
4.A [解析] 海域中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不能降低碳排放,因为有机碳经过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会转变成无机碳进入环境中,因而也不能缓解温室效应,A错误;为实现海洋牧场渔业资源持续高效产出,应将捕捞后的鱼类种群数量维持在大约K/2,因为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提高,B正确;同一片海域中投放和未投放人工鱼礁区域出现群落差异,这是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因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海洋牧场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提高了物种丰富度,能更有效利用空间资源,增加产出,因而可以减小生态足迹,D正确。
5.B [解析] 人口普查采用的是人口逐一调查的方法,A错误;我国依然是人口大国,处理好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尤为重要,B正确;“三孩”政策的实施可以调节人口出生率,改变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即改变年龄结构,但不会改变死亡率,C错误;性别比例失调不是出生率低导致的,而是社会、理念等多个因素导致的,D错误。
6.B [解析] 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总量小于生态足迹总量时出现生态赤字,据图可知,全球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A正确;据图分析可知,人口数量快速增加是全球生态足迹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B错误;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合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可提高全球生态承载力,C正确;生态足迹和生活方式相关,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D正确。
7.B [解析] 由图可知,常住人口增长率大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A正确;常住外来人口的变化也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B错误;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人口数量相同的地区,生态足迹大小可以不同,C正确;与乡村相比,城市能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城市化发展可降低人类对建设用地的需求,D正确。
8.B [解析] 甲国人口呈直线增长,粮食产量直线下降,将会出现粮食短缺,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无法较长时间维持生存,A错误;乙国人口和粮食产量增长到一定程度保持相对稳定,可较长时间维持生存,B正确;丙国人口后期的增长幅度大于粮食产量的增长幅度,无法较长时间维持生存,C错误;丁国人口后期继续增长,粮食产量反而下降,将无法较长时间维持生存,D错误。
9.C [解析] 人的生存需要粮食等各种农产品,故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A正确;人的生存除需要粮食等各种农产品外,还有多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B正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因此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C错误;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如人口快速增长会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等,D正确。
10.C [解析] 臭氧层可以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能够降低太阳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A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CO2浓度升高,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B正确;氟氯烃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因素,酸雨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而形成的,限制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C错误;最常见的环境污染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D正确。
11.D [解析] 赤潮发生时由于水体中好氧分解者增多,消耗了大量的氧气,另一方面,藻类的大量繁殖导致水中其他自养生物光合作用减弱,产氧减少,所以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A、C正确;藻类爆发式繁殖是由于水体大量含氮、磷的各种污染物,所以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B正确;化肥和生活污水含大量氮和磷,化肥的大量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都会引起赤潮,D错误。
12.C [解析] 导致雾霾天气的细颗粒物和温室气体均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部分,A正确;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形成一些碳粒、烟尘、PM2.5等,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也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因此,治理温室效应和雾霾天气都需要解决化石燃料燃烧污染问题,B正确;雾霾天气和温室效应的出现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并不意味着其自我调节能力丧失,C错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D正确。
13.A [解析] 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进而能达到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的目的,能起到减少酸雨发生的作用且效果明显,A正确;通过技术升级对化石燃料进行脱硫处理能起到减少酸雨发生的作用,但提高燃烧率对减少酸雨的发生的效果不明显,B错误;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并不能减少引起酸雨的气体排放量,因而对减少酸雨发生的效果不明显,C错误;酸雨的产生具有全球性,因而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依然无法减少煤量的使用,因而不能起到减少酸雨发生的效果,D错误。
14.(1)碳足迹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2)一定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 1961年至2014年全球生态承载力总量增加的速度小于生态足迹总量增加的速度
(3)多 不浪费食物;节约用水、用电;绿色出行等
[解析] (1)生态足迹又称为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其中碳足迹是指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除化石燃烧的燃烧外还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等过程。(2)生态赤字、生态盈余等于一定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若该差额小于零,称为生态赤字;若该差额大于零,称为生态盈余;据图可知,1961年至2014年全球生态承载力总量增加的速度小于生态足迹总量增加的速度,所以生态赤字越来越大。(3)生态足迹越大,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有不浪费食物;节约用水、用电;绿色出行等等。
15.(1)①正相关 负相关 ②甲
(2)①不同pH的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率有影响,随着pH减小,小麦种子萌发率降低 ②颗粒饱满 等量不同pH的硫酸溶液和清水 小麦种子萌发率 ③(前提条件pH:甲<乙)萌发率:甲<乙<丙;酸雨抑制种子萌发,且随着pH降低,抑制作用增强
[解析] (1)①根据表格信息得知,植物受害面积越小,抗性越大,抗性越大的植物,气孔密度越大,气孔面积越小,所以该研究说明,植物对二氧化硫的抗性与气孔的密度呈正相关,和每个气孔的面积呈负相关。②根据题意和表格分析可知,甲植物对SO2抗性最强,所以在SO2污染严重的地区,最好选择表中甲植物为行道树种。(2)①本实验的目的为探究2种不同pH的酸雨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可作出的假设为不同pH的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率有影响,随着pH减小,小麦种子萌发率降低。②实验步骤:a.配制两种不同pH的硫酸溶液;b.浸泡小麦种子,选择颗粒饱满的小麦种子分为三组,每组30粒,置于培养皿中,编号为甲、乙、丙;c.将等量不同pH的硫酸溶液和清水分别加入甲、乙、丙三个培养皿中,培养一段时间,统计小麦种子萌发率。③如果三个装置中,pH越小,种子萌发率越低,说明酸雨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且随着pH的降低,抑制作用增强。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一 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下列对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
B.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环境影响就越大
C.一个人的粮食消耗量可以转换成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
D.一定地区人均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该地区生态承载力就越大
2.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一般情况下,排放的CO2越多,碳足迹就越大。以下做法可以减小碳足迹的是 ( )
A.多使用一次性筷子,少使用金属筷子
B.大量燃烧石油等化石燃料
C.生活垃圾一律焚烧处理,不分类回收
D.多使用共享单车或步行,少使用私家汽车
3.[2023·云南丽江期末] 201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为人均2.9全球公顷(具体组分变化如图所示)。如果选择绿色发展道路,则中国可以在2026年达到人均生态足迹的峰值,为人均2.7全球公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由图可知,碳足迹在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最大
B.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大小都是相同的
C.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对木材、薪柴的需求增加
D.禁止开发利用环境有利于保护环境
4.[2024·河北邢台期末] 海洋牧场是一种海洋人工生态系统,其通过在特定海域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来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索饵或避敌所需要的场所,以实现海洋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持续高效产出,人工鱼礁投放海底一段时间后,礁体表面会附着大量的藻类等生物。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海域中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降低了碳排放,缓解了温室效应
B.为实现海洋牧场渔业资源持续高效产出,应将捕捞后的鱼类种群数量维持在大约K/2
C.同一片海域中投放和未投放人工鱼礁区域出现群落差异,可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
D.海洋牧场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知识点二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5.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基数大,出生率不高,人口老龄化日趋显现,由于人口的增长已满足不了我国高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国家提出了“三孩”政策。下列关于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人口普查常常采用的是估算的方法
B.我国依然是人口大国,要处理好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
C.我国实行的“三孩”政策主要通过提高出生率和死亡率来调整年龄结构
D.出生率低导致性别比例失调,所以未来几年我国一定会出现出生率<死亡率的现象
6.下图为1961~2007年间世界人口数量与生态足迹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由图可知全球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
B.生活方式变化是全球生态足迹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C.合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可提高全球生态承载力
D.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
7.[2023·云南昆明期中] 近年来,北京市人口数量变化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常住人口增长率大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
B.常住外来人口的变化只受到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
C.人口数量相同的地区,生态足迹大小可以不同
D.城市化发展能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进而降低人类对建设用地的需求
8.[2024·云南丽江期末] 如图表示四个不同国家,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公顷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人口种群大小,虚线为每公顷土地粮食产量)。若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能生存更长久的国家是 ( )
甲国 乙国
丙国 丁国
A.甲国 B.乙国 C.丙国 D.丁国
9.[2024·河南济源月考] 关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
B.人的生存除需要粮食等各种农产品外,还有多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
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将会自然减小
D.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知识点三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0.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大气中臭氧层能够降低太阳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大气CO2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
C.限制SO2和氟氯烃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D.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是常见的环境污染
11.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赤潮发生时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12.温室效应和雾霾天气是当今地球生态环境面临的两大问题。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引起大范围雾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导致雾霾天气的细颗粒物和温室气体均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治理温室效应和雾霾天气都需要解决化石燃料燃烧污染问题
C.雾霾天气和温室效应的出现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D.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还包括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13.自从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以来,酸雨在我国发生的频率及强度都有明显下降。下列措施中,对减少酸雨发生的效果最明显的是 ( )
A.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B.通过技术升级使化石燃料的燃烧率提高
C.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
D.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
14.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则代表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科学家统计了1961年至2014年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足迹中的 是指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除化石燃料燃烧外,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还有 。
(2)图中“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表示 。据图分析,生态赤字越来越大的原因是
。
(3)生态足迹越大,人类所需的资源越 。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请提出一种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
。
15.环境污染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植物在被污染的环境中也有继续保持正常生命活动的特性,这种特性称为抗性。研究植物的抗性对筛选可净化环境的植物和保护环境有积极意义。
(1)一项研究表明,植物对SO2的抗性与叶片上气孔密度和气孔大小等有关。所得数据如下表:
被测 植物 平均受 害面积/% 气孔
气孔密度/ (个·mm-2) 每个气孔面 积/mm2
甲植物 13.5 218 272
(续表)
被测 植物 平均受 害面积/% 气孔
气孔密度/ (个·mm-2) 每个气孔面 积/mm2
乙植物 33.4 162 426
丙植物 57.7 136 556
①研究说明,植物对SO2的抗性与气孔的密度呈 ,和每个气孔的面积呈 (填“正相关”或“负相关”)。
②在SO2污染严重的地区,最好选择表中 植物为行道树种。
(2)工业生产中产生的SO2是酸雨(pH≤5.6)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人设计实验研究酸雨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实验过程如图所示(除图中特别说明外,其他条件甲、乙均相同):
实验结果表明,“酸雨”使植物叶片变黄,而对照实验中的植物叶片没有变黄。该实验说明“酸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影响。
参照上述装置和试剂,以小麦种子为实验材料尝试设计实验,探究2种不同pH的酸雨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①作出的假设:
。
②实验步骤(简要叙述):
a.配制两种不同pH的硫酸溶液;
b.浸泡小麦种子,选择 的小麦种子分为三组,每组30粒,置于培养皿中,编号为甲、乙、丙;
c.将 分别加入甲、乙、丙三个培养皿中,培养一段时间,统计 。
③请预期实验最可能的结果并得出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