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梅岭三章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梅岭三章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3 13:5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梅岭三章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讲解员小西。1935年春,在敌人重兵围攻下,陈毅在梅岭的从莽间潜伏着,山下峰烟四起。他悔吗?不悔!就是九泉之下,他也要高举旌旗,和战友们一道造阎罗王的反。他怕吗?不怕!自打加入革命的队伍,他就做好了取义成人的准备。只盼这血雨腥风早日终结,让胜利的捷报飞传人间,让自由的花朵开遍世界!
1、请写出解说词中加点字的读音。
旌旗(   ) 阎罗王(  ) 捷报(  )
2、这段解说词中有错别字,请改正。
从莽(  ) 峰烟(  ) 取义成人(  )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断头今日意如何( )
(2)创业艰难百战多( )
(3)此去泉台招旧部( )
(4)旌旗十万斩阎罗( )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强烈地证明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B. 为了杜绝溺水事故不再发生,市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C. 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政府加大投入,建设了多个休闲公园,成为市民娱乐的新去处。
D. 中国自古就有崇尚自然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
B.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C.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D.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6.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班级转来一位新同学,他整日一言不发,也不参与课堂小组讨论。作为同桌,你想劝他参与到讨论中来。你对他说:
A.“小组讨论人人都要发言,你有什么特殊的?你必须说话!”
B.“小组讨论是大家思维碰撞的过程,我们特别期待你能参与。”
C.“你现在学习成绩不好,难道想拖我们小组的后腿吗。”
D.“你一言不发,是想念原来的同学了吧?你真重情义呀!”
7.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1)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8.默写诗句。
(1)投身革命即为家,________________。取义成仁今日事,________________。
(2)断头今日意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旌旗十万斩阎罗。
(3)南国烽烟正十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间遍种自由花。
9.请你参加以“与20世纪的‘00后’相遇”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相遇·领悟】你选择陈毅的《梅岭三章》参加诗歌朗诵活动,请明确朗诵的情感基调(只选两个),并说明理由。
情感基调:清新 婉约 激越 明快 忧郁 豪壮 凄凉 悲伤
情感基调:
理由:
【活动二:相遇·铭记】《可爱的中国》作者方志敏和众多革命先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请围绕下面的某一种精神,确定主题,拟写演讲词,参加“一分钟演讲”。不超过150字。
青少年从革命先烈身上继承的精神遗产:
①坚定不屈、百折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
②保家卫国、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③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
【活动三:相遇·传承】陆定一记录了红军长征中翻越老山界的伟大壮举,一百年后的我们也必将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留下自己的足迹。请仿照画线的语句,将下面的誓言补充完整。
一百年前,有你们,一群有血有肉、慷慨激昂的“00后”以青春的信仰叩开历史的大门 ;一百年后,有我们,一群       。在波澜壮阔的百年交汇之际,我愿,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我愿,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阅读理解
(一)阅读《梅岭三章》其一,完成各题。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10. 首句“断头今日意如何”有何作用?
11. 请简要赏析“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两句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无 题①
陈 毅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释】①此诗为陈毅同志1936年在梅山所作。②三十六:指36年。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困于梅山,当时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联系全诗,说说“大地红”的意思。
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表达的是什么信念?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新社记者:古典学包含哪些研究领域和范畴?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学、文学或哲学有何交集与区别?
吴飞:作为一门学科,古典学对于中国大众而言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目前在中国主要高校,古典学也只是刚开始,且存有一些争议。西方古典学的概念界定比较明确,古希腊、古罗马研究就是古典学,这是大家比较公认的。但近年来,西方古典学界也普遍提出“多元文明”的古典学概念,探讨古代中国、古代阿拉伯等文明中的古代经典研究是否可以纳入古典学范畴等。
对于中国,至少有两个领域是比较明确属于古典学的。一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研究,属西方古典学范畴;二是先秦的经、子文献,属中国古典学范畴。在西方,虽然狭义的古典学范围是古希腊、古罗马,但因其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以现代思想对其文明进行重新解读和诠释,也应算古典学研究范畴。在中国,汉代之后对先秦经、子传统的重新理解和诠释,也可纳入古典学研究之内。
至于历史是否应纳入古典学范畴,若从“经史子集”分类来看,“史”当属其中。史官传统,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重要来源。我们研究回顾中国历史,主要依靠汉代司马迁《史记》及之后的史官、文人编写的正史。其文本本身的形成,虽已是在汉代及之后,但处理的内容很多是先秦时期的,因此从某种角度也属于古典学。六经皆史,先秦的很多经学文献也有“史”的意义,可以从“史”的角度来研究。
当下,西方古典学受到人类学等研究方法的深刻影响,如从人类学角度研究希腊神话,是当前西方古典学的重要方向。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考古等研究方式,在古典学未来的发展中仍然十分重要,而通过其他学科的介入,可以打开多元视野。
中新社记者:面向未来,您认为古典学的研究和教育应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推动古典学的发展和创新上,如何提高公众的兴趣和参与度?
吴飞:目前中国的古典学研究刚刚起步,坦率而言,无论中、西古典学,都存在一些门槛,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学习西方古典学的前提是懂希腊语和拉丁语,而在中国,也需要能读懂大量古籍和古代文献。中国古文和现代文之间毕竟是同一门语言,不存在过大差异,因而中国人读古典文献难度较小,但也要避免低门槛化或泛化的趋势。
尽管古典学的发展要适应大众,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自身矮化和庸俗化,而应让大众意识到古典学中有较为“高深”的内容,产生仰慕之情,并能够逐渐学习和理解古典精神;如《黑神话:悟空》等游戏可以作为一种推广的方式。让大众认识古典学,推广是非常必要的。
(摘自中新社“东西问”人物访谈栏目《研究古典学,不是为了复古》)
材料二:
古典学是在现代历史处境中对古代传统经典的整理、校勘、翻译、义理阐释与思想研究。古典学研究的目标不仅在识读古代文本,还应当思古人之所思,理解他们的精神创造和价值观。只有把他们的思想成果当作活的经典,把古人当作可以对话的朋友,我们现代人才能够从古典学研究中获得最大的教益。
古典学通过研究古代经典而对当今时代面临的挑战作出回应。现代世界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新阶段。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革新。人类文明的确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当代世界所面临的技术宰制、气候危机、地缘政治矛盾等问题则蕴含着文明冲突与失序的危险。如何激活古代文明中的智慧力量,以应对现代世界的文明处境及思想挑战,构成了古典学的当代价值,也是全世界古典学研究者所面对的核心课题。为此,我们应当尊重古人的智慧,扬弃片面的“进步主义”,打破“新的就是好的,旧的就是落后的”这一观念,以古典意识来弥补现代立场的缺陷。
古典学虽然在18世纪末才在西方的大学中成为一个正式的学科,但从文艺复兴开始,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重新发现就在为西方文明注入新的活力。对古代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的大规模深入研究,为现代西方文明的思想先驱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他们获得了思考的动力。可以说,数百年古典学术的积累,是现代西方文明的命脉所系;现代西方文明的每一次自我修正,都离不开对其古典文明的深入发掘。
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必然要求。中国的传统经典源于先秦,其后经历了汉代的整理与考证,宋代的思辨与诠释,清代的考据与梳理,从而确立了中国古典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可以说,中国的经史传统汇集了古人最杰出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思考方式,凝聚了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这一传统并未经历西方古典文明曾经遭受的中断,而是以不断焕发的新活力应对危机,体现了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以古典学传承人类文明是大学当然的使命与职责。近百年来的中国大学建制曾经遗漏了古典学,但若干有远见卓识的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正在积极弥补这一块憾:在传统文、史、哲院系架构的基础上,或成立古典学研究中心,或组建以古典学为重点的研究团队,或在教育部备案自主设置古典学作为二级学科。可以说,中国特色的古典学研究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学术重心,将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作出特有的贡献。
(摘编自董波《古典学与文明传统的价值传承》)
1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典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中国的民众而言较为陌生,但目前在中国主要高校中已经开始,且存在着一些争议。
B. 史官传统,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重要来源,因此主要处理先秦时期内容的正史,从某种角度来说,属于古典学。
C. 现代世界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新阶段,其表现为一是生产力的不断革新,一是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D. 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在于经史传统汇集古人最杰出的智慧,以不断焕发的新活力应对危机。
16.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中国的古典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B. 因为中国人读古典文献难度较小,所以要警惕低门槛化或泛化的风险。
C. 只有把古代经典当作活的经典,我们才能从对其研究中获取最大教益。
D. 西方对于其文明的每一次深入发掘,都使其文明完成了一次自我修正。
17. 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古典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 自1978年发掘以来,陶寺遗址先后出土各类文物5500余件,向人们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
B. 费孝通先生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撰写出《乡土中国》一书,揭示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特点。
C. 陈宇认为影视剧本的创作不仅是创作者自我的表达,更是与观众一起去完成一个故事的结构。
D. 通过对苏格拉底伦理观的研究,学者们认为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追求内心道德自省非常重要。
18.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古典学时,都涉及到西方古典学,二者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19. 2024年11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向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所致的贺信中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中国古典学在未来如何更好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王愿坚

林大妈住在东山岛的一个小山上,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她和小儿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林大妈这片竹林,地面虽然不大,竹子可长得挺旺,远看,青艳艳的一片,像一块绿油油的大绒毯;近看,一棵挨一棵, 密密麻麻的,像一片大篱笆。
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是,她偏偏不服老,每天拄着拐杖,挟着弯刀,钻到竹林里,这里扫扫烂竹叶,那里给笋芽松松土,一磨蹭就是一天。
林大妈这样没死没活地干,她是有打算的。十几年前,她老伴临死的时候,对她说:“你跟着我苦了一辈子…… 咱俩受点苦也算不了啥,只要孩子……无论如何得给他成个家,抱个孙子……”从那时起,林大妈就想积蓄点钱,好给孩子成家。可是,她刚积了几个钱,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却碰上蒋军撤退,阿桂被抓去了,几年的积蓄被抢得一干二净,林大妈只好带着小儿子过着苦日子。
但是,不管日子多么苦,林大妈给儿子成家的念头始终没有断。蒋军抓去大的还有小的,现在小儿子也长大了,当上了民兵;听说在山下村里还找了个对象。
竹子越积越多,不到一年工夫,竹林前面的竹子垛有房顶那么高了。林大妈一有空就拄着拐杖来看看竹垛,心里盘算着:“再加七捆就够五十捆了。到了那时候,拿几捆换木料搭三间房子……”
就在这个时候,东山岛的战斗发生了。林大妈家前的那座大山上,成了战场,数不清的解放军战士攻上山去打敌人。
大炮“咕咚咕咚”震得人心跳,林大妈望望战场,想起了那些抓走大儿子的蒋军又来了,我这竹子……人民解放军呀!你们千万要把这群狗东西给我杀死……
忽然,一阵脚步声从竹林后面传过来,接着几十条黑影窜过来,为头的那个黑家伙,压低嗓子喊:“什么人 过来!”
一个人问她:“快说,这山上还有什么人 有没有你们的解放军 ”
林大妈告诉他们,这山上没有别人,只有她一个孤老婆子。那人推她一把说:“去,烧开水。多烧!” “没有柴火!”林大妈稍微清醒了些。
“这里有!”外面的人拉进一捆竹子,“咔嚓咔嚓”折断了,丢给她。就在这时候,蒋军们忙起来了。那个当军官的说:“再过半个钟头就开
始,我们从海上摸到这里,要从后面打他们!只要打下前面的那个大山头, 我们就能占领全岛”“可是要保守秘密,要叫共军知道我们在这里,那—— 前面是他们,后面是大海,我们一个也跑不了……”
蒋军的话,林大妈虽说不能全听懂,但是意思是知道了。她闭着眼,心里好像烧滚了的水:这些土匪就是抓走大儿子阿桂的蒋军!他们要暗算那边山上的人民解放军,我得赶快去报告!可是怎么去呢
这时,她不由得想起老伴临死的话。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
她想着想着,忽然眼前一亮,听见“啪”的一声。她睁眼一看,原来蒋军们正在抢水喝,一个蒋军踢着了竹火,照得满屋亮堂堂的。那个蒋军官火了,就打了那家伙一个耳光。
这时,林大妈心里一下子亮了,她暗暗骂道:“畜生,你们怕火呀!” 她有办法了,趁着蒋军不留意,拿着一盒火柴,偷偷地拄着拐杖溜出屋子, 摸摸索索地朝竹子垛走去。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手也在发抖。她把竹叶撤在竹竿上,抽出一根火柴。她想这竹子就是准备给孩子办喜事用的,只要火柴一擦,就要烧个精光,可是一想到屋里这些可恨的蒋军,立刻把心一横:“不,一定得烧,一定得让解放军知道!”“嚓”一道亮光,她赶快用身子挡着风,把火苗送到竹叶上。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
火光把敌人吓坏了,一个蒋军像疯狗一样扑向林大妈,因为他怕解放军听见,没敢放枪。林大妈揪住蒋军的衣襟不放,正揪着,忽然地摸到蒋军身上有一串圆圆的硬东西,她想,这玩意儿正和阿根带的炸弹一样,顺手抽出两颗,蒋军刚要把她甩倒的时候,她已经把那两颗硬东西甩到火里去了!
“轰!轰!”林大妈只觉得头嗡的一声,被一股热风推了老远。
她醒来的时候,觉得浑身像被什么网住似的,听到“妈呀!“妈呀!” 的声音,睁眼一看,是大白天了,原来自己躺在担架上,身边站着阿根和一个姑娘,还有一大群解放军同志!
林大妈望了望那堆竹子灰,两眼直瞪着儿子,呆了半天,才想到昨夜的事,说:“孩子我对不住你,你那竹子……叫我……烧了……”
阿根向那个姑娘笑笑,又转过脸对林大妈说:“妈,你不要心疼那竹子了。你知道,亏你那一把火才保住了咱们东山岛呀!”
“谢谢你,老大娘!”一个高个子的解放军同志说,“你把敌人的行动报告给我们,你是个好妈妈。现在敌人被我们消灭了,你到后方去休养休养吧!”
四个解放军战士把担架抬起来。林大妈望望她那片可爱的竹林,望望儿
子阿根和那个不认识的姑娘,又望望解放军同志,她愉快地笑了。
(有删改)
2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部分写林大妈家的竹林,突出竹林旺盛的长势,既是环境描写,
也暗含着林大妈对竹林的感情以及竹林对林大妈的意义。
B.林大妈掏出火柴要点燃竹子时,“心跳得很厉害,手也在发抖”,表明林大妈内心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她的恐惧和胆怯。
C.林大妈是细心谨慎的人,她通过观察,发现敌人怕火,于是去放了火; 林大妈是爱憎分明的人,从她的语言中可看出她痛恨蒋军。
D.本文以“火”为标题,“火”在文中具有多重含义:林大妈烧掉竹子的火;对敌人的怒火;消灭敌人、保护家园的希望之火等。
21. 林大妈想起“老伴”临死时所说的话,并想着“我死了倒没啥关系” 等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2.结尾处林大妈的三个“望望”,分别反映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jīng yán jié 2.丛 烽 仁 3. (1)想 (2)创立事业 (3)这里指阴间 (4)旗帜 4.D 5.B 6.B 7.(1)借喻,“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残酷镇压,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痛恨。(2)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作者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8.(1)血雨腥风应有涯 人间遍种自由花(2)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3)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9.(1)激越、豪壮 《梅岭三章》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奋勇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应该用“激越”和“豪壮”的基调去朗诵。 (2)示例一:大家好!我演讲的主题是“闪亮的星指引我们前行”。在我心中,有一串串闪光的星叫英雄,他们以坚定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 擎起了革命发展的火炬,照亮了民族救亡的道路。在革命战争年代,英雄是冲锋陷阵的战士;在和平发展时期,英雄是拥有梦想的奋斗者!让我们追寻英雄足迹,将英雄精神传递!
示例二:大家好!我演讲的主题是“拥有一颗爱国心”。作为一名中国人,大家一定和我一样,常常在心底涌动自豪之情。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快乐,这是成千上万先烈用保家卫国、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的,这种精神融入我们的血液,刻入我们的生命。无论何时何地,记得提醒自己:爱我中国,勿忘初心! (3)示例:有光有热、独立张扬的“00后”以创新的精神奏响时代的乐章
10. 首句以设问的方式,把“断头”置于句首,突出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引起读者的关注,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基调。
11. 这两句诗运用想象的手法,诗人想象自己即使牺牲了,也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的旧部,带领他们高举旗帜,奋勇杀敌,斩掉阎罗。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决心。
12. 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从容淡定,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13.“大地红”是指革命取得了胜利,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
14、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的第三首诗表达的信念一致,表达的是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15.C 16.D 17.D
18.不同点如下:材料一:主要阐述西方古典学的概念界定,明确古希腊、古罗马研究属于古典学,还提及近年西方古典学界提出的“多元文明”概念,以及西方古典学受到人类学等研究方法的影响,强调其研究方法的多元性。
材料二:重点强调西方古典学对现代西方文明的重要意义,从文艺复兴开始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研究为现代西方文明注入活力,是现代西方文明的命脉所系,现代西方文明的自我修正离不开对古典文明的深入发掘。
19.中国古典学更好发展的建议如下:
(1)明确研究范畴:清晰界定中国古典学研究领域,包括对先秦经、子文献的研究,以及汉代之后对先秦传统的重新理解和诠释等,也要关注西方古典学“多元文明”概念对中国古典学的影响。
(2)创新研究方法:借鉴西方古典学研究方法,如结合人类学、文学、历史、哲学、考古等多学科研究方式,打开多元视野,推动中国古典学研究。
(3)加强教育推广: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强古典学教育,培养专业人才;通过游戏等创新形式推广古典学,避免低门槛化或泛化,让大众认识古典学的价值,提高公众兴趣和参与度。
(4)传承文明价值:以古典学传承中华文明,从古代经典中汲取智慧,应对当代世界面临的挑战,传承中国经史传统中的核心价值,延续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生命力。
20.B
21.①突出林大妈视死如归的人物形象。林大妈认为自己死了“没啥关系”,只要能保住东山岛,表现了她虽然是一个普通百姓,却大义凛然的形象特征。
②丰富文章的内容。林大妈老伴临死之前所说的话,代表着普通老百姓朴实的情感,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③深化了作品保卫家园, 期望能过上“好日子”的主旨。通过林大妈的想法,以及她一家人的对蒋军的痛恨,反映了人民同仇敌忾,渴望战胜敌人的决心。
22.①望望竹林。竹林曾寄托了林大妈的希望,在关键时候竹子又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林大妈望望竹林,体现了对竹林的喜爱与感谢之情。②望望儿子和姑娘。小儿子是林大妈最大的牵挂,现在看到小儿子和“不认识的姑娘” 在一起,内心是欣慰而幸福的。③望望解放军同志。解放军同志消灭了敌人, 保住了东山岛,保护了人民的安全,林大妈对他们是信任和感激的;同时也表现了林大妈勇敢对敌,让解放军及时发现敌人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