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自我评估检测(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自我评估检测(一)(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1 16:3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自我评估(一)
(总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名篇名句默写。(6分)
(1)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历朝历代有关江南的书写不绝如缕,汉代乐府诗中便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深情传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中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更是脍炙人口;而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人们在安史之乱后的沧桑感传达得淋漓尽致。
(4)乡愁诗是历经时间检验、跨越时空的宝贵精神遗产,无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闻声而动,还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望月兴叹,至今依然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抚慰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填写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诗句)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谁能忘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呢?直到今天,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会背里面的经典段落:“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呤,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xiāo里去了。”每个句子里都有动物或植物,都是我们寻常所见之物,而正是对它们细至的观察和描摹,才构成了百草园的生趣。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轻捷( ) 云xiāo( )
(2)文段中有两个含错别字的词语,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 )改为( ) ( )改为( )
3.下面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我市文明办开展并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研究国学经典。B.有数据显示,随着生态持续优化,空气质量不断提升,蓝天白云已经是这里的常态。C.参加“国际青少年网球巡回赛”的小体育明星来到我市,受到了网球迷的热烈欢迎。D.为响应“青山绿水”的号召,我市举行了以“践行文明之约”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
4.《琐记》和《藤野先生》中都有“走”这一情节,请阅读材料,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原文呈现 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好。那么,走罢! (《琐记》)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 (《藤野先生》)
探究主题 请联系篇目内容,比较两次“走”时鲁迅思想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总是循循善诱,解答我们的困惑与难题,帮助我们丰富知识、增长才干,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恩和礼赞之情,班级准备在教室设计一面以“献给老师的歌”为主题的文化墙,请你积极参与。(8分)
(1)同学们准备在文化墙两边的空白处添加一副对联,下面是小语搜集的词语,请你将其组合成一副对联。(2分)
一支粉笔 三尺教鞭 扬正气 育良才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还想在文化墙上加一些体现老师奉献精神、感念老师的元素,请你从下面几类元素中选择一个,并说明选择理由。(3分)
红烛 园丁 蜜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通过网络搜集到“感动中国2023年度十大人物——刘玲琍老师”的感人事迹,请你为她设计一则颁奖辞,和其事迹一起制成海报张贴在文化墙上。(3分)
刘玲琍是湖南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2023年中组部优秀共产党员榜样人物,她扎根特教讲台,坚持做一件事,就是让听障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中,学习开口说话。
面对这群先天性听障儿童,刘玲琍是老师,更是妈妈。“眼耳鼻舌身意,色香声味触法”,她尝试用各种方法来引导孩子们。当并不标准的“谢谢你”“我爱你”从听障孩子的口中说出,这便是世间最好的语音。
33年来,刘玲琍所教的80多名学生中,有20多名考上了大学,她让这些被命运抛弃的孩子,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改写自己的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6~7题。(4分)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观”字是怎样统领全篇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经典咏流传》准备为本诗配乐。请你推荐下面的一种乐器给栏目组,并说说理由。(2分)
笛子 古筝 唢呐 编钟 二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6分)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不逾矩( ) (2)人不堪其忧( )
(3)三军可夺帅也( ) (4)博学而笃志( )
9.下列与“温故而知新”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切问而近思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你结合学习实际,谈一谈自己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中获得的感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儒家在“修身”方面有很多见解,请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结合《〈论语〉十二章》谈一谈你从中获得的启发。(3分)
【链接材料】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1分)
先生之风
卞毓方
随着1952年燕大撤销,并入北大,燕南园57号换了新主——北大党委书记兼副校长江隆基。哲学家冯友兰住在54号,占据两层小楼的一层。江隆基有一天前往拜访,他看到房间偏少而图书偏多,可谓汗牛充栋,满坑满谷。如此拥挤不堪,冯先生怎能自如地做学问?江隆基当即提出,把自家的57号让给冯先生。
“不行,您家人口多,我这一层,住不下。”冯先生说的是实情,江书记家里有五个小孩,外带一位保姆。江隆基淡然一笑:“我打延安过来,这一层比窑洞宽敞十倍。”问题僵持不下。50号宅主、副教务长严仁赓站了出来:“我家人口少(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可以把我的住房和冯先生的对调。”江隆基前往50号察看,这是一处新建的平房,优点是独门独院,朴实而安静,缺点是没铺木地板,也没有暖气设备。他斟酌再三,决策“三角换房”:冯先生入住57号,严先生入住冯宅,自家入住50号。冯先生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陈阅增,也是我忘不了的名字。忘不了的事情很琐碎,也很见风骨。譬如,陈阅增身为校招生办成员。某年,他二儿子参加高考,第一志愿是北大生物学系,他主动辞去招生办的职务。录取结束,他二儿子成功考上北大,有位知情的老师前来报讯,老远就扯开嗓门高呼:“陈先生,令郎高中了!”结果,人家从正门进,他则从旁门出。他认为,金榜题名乃国之大事,应以录取通知为准,任何小道消息,都作不得数,而且违纪犯律。
晚年,陈阅增领衔编写一本《普通生物学》,稿成,未及付梓,遽归道山。数年后,其他的编委补充修改,推出了第二版,书名赫然改成《陈阅增普通生物学》。以个人命名的理科教材,在当年,除了《林巧稚妇科肿瘤学》,别无第二册,众位编委说:“陈先生一生隐名,埋名,这回,我们就是要还他一个光耀杏坛的大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教授凤毛麟角,在这个屈指可数的小圈子里,有一位名气不小但著作并不等身甚至可说是寥寥无几的先生,他就是汪篯。我记住他,是因为他少年时代的一件逸事。
1934年,汪篯报考清华大学,总分居全部考生的榜眼,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数学独得满分一百。那年数学试卷有一道题无解。怎么会无解?因为题目出错了。考生们将错就错,自然错得一塌糊涂。唯有汪篯看出了差错,也唯有汪篯动手修正,然后,按修正后的题目圆满解答。当然,其他题亦答得正确无误。汪篯的满分,也源于判卷老师的虚怀若谷,承认那道题命题失误,承认考生比自己高明。
沈克琦,由物理系教授一路做到系主任,做到北大副校长。他还有一项兼职——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主任。这是个接地气的职位,经常有学子慕名写信,反映各种各样的问题,沈先生接信必复。一日,某封来信尚未答复,家人整理书案,当废纸扔进了纸篓,少顷,又倒进楼下的垃圾桶。沈先生察觉,飞速下楼,从垃圾桶里把它翻了出来。沈先生的飞身下楼,值得漫画家大画特画——贤哉沈先生!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光华无远弗届,润物潜移默化。一代大贤大哲的言与行,必将与燕园同其苍翠,共其芬芳。
(选自《江南时报》2024年3月22日,有删改)
13.阅读全文,概括体现先生之风的事件。(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沈先生察觉,飞速下楼,从垃圾桶里把它翻了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如何理解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先生,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精神、一种风度。你从文中读出了先生们哪些精神和风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4分)
飞过童年的风筝
杨晟宇
①周末露营时,各种风筝在天空高高低低地飞着,一下子就飞进了我的童年。
②小时候,我对风筝的想象都是从书上看来的。看着关于风筝的插图和文字,我想象着它飞得很高很远,飞过那些困住我们祖祖辈辈的群山,飞到一个能够栖息未来的地方。
③那时的小镇,自然是没有风筝卖的,我就自己动手做。
④我先照着插图,把风筝的形状画在一张薄薄的纸板上,上色后再剪裁整齐,最后找来棉线从纸板中间穿过,一只燕子形状的风筝就做好了。
⑤风筝需要两个人才能放起来,我便拉上了父亲。我让父亲举着风筝,然后我攥着线团向前跑去,一边跑一边放线。按照书上的说法,等风吹来就可以让父亲松手了。一阵风吹来,我一边跑一边大喊:“放!”可我拽着棉线的手,并没有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感受到向上的拉力,反而受到向后下方的拉拽。这时父亲的喊声也从身后传来:“别跑啦,风筝掉下来了!”我一回头,那纸板风筝重重地跌在地上,燕子尖尖的尾巴也被摔折了,活像一只笨重的蛤蟆。
⑥我有些懊恼,把风筝扔在地上,撒气似的说:“这破风筝一点儿也不好玩。”父亲看着我笑笑说:“没关系,再做一个,这次咱俩一起做。”
⑦回家后,父亲找来一些书,带着我一起研究做风筝。我才知道,做风筝其实很讲究,可不是像我那样照葫芦画瓢就可以。要先搭架子,还要计算好各个部分的尺寸和比例。我们找来了竹篾,将竹篾按照相应的尺寸削剪好,然后用铁丝将竹篾捆扎成型。骨架扎好后,再把油纸糊在竹架上,就交由我来给风筝上色了。父亲也不闲着,他找来一个滚筒,给风筝做了一个线轴。
⑧新风筝做好后,我们还是按照之前的分工,父亲举着风筝,我则拿着线轴往前跑。线轴在我手中呼啦啦地转着,等风吹来时,我一边加速一边大喊:“放!”我不敢回头,更不敢停下步子,等我的手确实感受到向上的拉力时,我才回头看了一眼。这时父亲手里已没了风筝,他抱着手站在原地,正冲着我笑。我抬头往上看,风筝已经飞在空中了。它自由又舒展,似乎还带有一种无畏的坚定。
⑨父亲走到我身旁,说:“如果这次失败了,你打算怎么办?”
⑩我说:“我应该会放弃,不会再做风筝了。”
父亲说道:“如果放弃了,那你就体会不到这一刻的感受了,多可惜啊。”
这时,我手中的线轴越拉越紧,似乎风筝在空中飞得正是畅快。父亲继续说:“其实,我没想到这次就能成功。只尝试一两次就能成功的事,实在是太少了。等你长大些,就会知道,有时候即使你做了很多努力,但还是难以如愿。” 看着我若有所思的样子,父亲拍拍我的肩接着说:“那个时候,我希望你能想起今天风筝飞起时的感受,想起假若放弃而会带来的遗憾。然后,竭尽全力地去做你想做的事。”
童年的风筝乘风而起、越飞越高,我也一路向前、越走越远。这一路上不免遇到许多挑战,但每每遭遇挫折时,我便会想到那只油纸风筝。它告诉我,唯有竭尽全力,才能不留遗憾。而我,凭借着这样的信念,终于如它一般飞过了层层叠叠的群山,也在更广阔的世界中觅得了未来的方向。
(选自《湖南常宁报》2024年4月29日)
17.本文以“飞过童年的风筝”为题,有何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入手,参考示例,为文中的画线句子作批注。(3分)
【参考示例】
句子:我一回头,那纸板风筝重重地跌在地上,燕子尖尖的尾巴也被摔折了,活像一只笨重的蛤蟆。
批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摔折的纸板风筝比作“蛤蟆”,形象地写出被摔折的纸板风筝的笨重,为后文表达“我”的懊恼、赌气心理做铺垫。
句子:它自由又舒展,似乎还带有一种无畏的坚定。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学校“荷韵”文学社准备编辑一本散文集,小语想将本文推荐给“教育智慧”栏目。请你结合栏目主题及本文内容,为小语写一段推荐语。(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达与交流(50分)
21.在你的成长历程中,一定遇到过不少好心人,得到过他们的关爱、帮助、鼓励……当然也可能是批评等。对于这些人,相信你一定会发自内心地说:我要说声谢谢你!
请以“我要说声谢谢你”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500字。
第三单元自我评估(一)
1.(1)江春入旧年 (2)枯藤老树昏鸦 (3)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4)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2.(1)jié 霄 (2)“长呤”改为“长吟” “细至”改为“细致”
3.A(语序不当,“开展并策划”应为“策划并开展”)
4.《琐记》中鲁迅“走”是因为厌恶S城的“流言家”,他的离开是一种逃离或回避。《藤野先生》中鲁迅的“走”则是因为“匿名信”和“幻灯片”事件而决定弃医从文,唤醒麻木的国人。两次“走”,前者考虑的是自己的感受,后者则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5.(1)上联:三尺教鞭扬正气 下联:一支粉笔育良才 (2)示例一:我选择红烛。老师像一支红烛,燃烧自己,为学生献出了所有的光和热,为学生照亮了前进的路。 示例二:我选择园丁。老师是园丁,学生是花蕾,老师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浇灌祖国未来的花朵。 示例三:我选择蜜蜂。蜜蜂是勤劳的代表。老师为了学生辛勤备课,默默无闻,用无数灯下的夜晚换来了学生成绩的提升。 (3)示例:眼耳鼻舌身意,色香声味触法,用尽所有,为生命解锁。她从命运那里夺回一副又一副翅膀,带领孩子们飞离寂静的牢笼。听,每一个新的发音,都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6.开头由“观”字引出下文,先实写看到的景象,即波澜壮阔的大海和草木丰茂的山岛,后虚实结合,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全诗紧紧围绕“观”字展开。
7.示例一:我推荐古筝。古筝之声古朴、刚劲、悠扬,与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相符,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示例二:我推荐编钟。编钟之声庄重、洪亮、悠远,符合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8.(1)越过 (2)能忍受 (3)改变 (4)坚定
9.A(“温故而知新”中“而”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然后。A.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然后;B.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10.(1)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示例:这句话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之后,自然会用心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好。
12.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事不抱怨老天,也不抱怨他人”,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展现出一种宽容、淡泊、从容的心态,不要去怨天尤人。
13.①江隆基、严仁赓主动与冯友兰三角换房;②陈阅增为避嫌自觉辞去招生办职务;③陈阅增拒接知情老师对二儿子高中北大的报讯;④汪篯自信修正错题圆满解答;⑤沈克琦飞身下楼,到垃圾桶中寻找尚未回复的学子信件。(答出3点即可)
14.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刻画出沈克琦想找到求教信的急切心理,表现了他对每一位慕名来信学子的重视与关爱。
15.交代以个人命名教材的数量极少,通过引用众编委的话语,既侧面衬托了陈阅增淡泊功名的风度和其在生物学领域的成就之高,又体现出编委对他的敬重。
16.①舍己为人,为他人着想;②襟怀坦荡,淡泊功名;③坚守原则,遵守纪律;④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⑤悉心提携后学,诲人不倦。(答出3点即可)
17.结构上:作为全文的叙事线索,贯串全文;内容上: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18.示例: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赋予风筝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成功放飞后的风筝在天空中的状态,同时也衬托了“我”内心无畏的坚定。
19.示例:疼爱孩子:“我”自己动手制作风筝,而父亲能够陪伴着“我”一起放风筝,并且按照“我”的指挥去做,点点滴滴的小事,都是父亲对“我”的疼爱;乐观,有耐心:在“我”因放风筝失败而懊恼时,父亲却是“笑笑”,并且承诺和“我”一起重新制作,他用足够的耐心和乐观的态度引导“我”不被失败打败;富有教育智慧:在制作和放风筝的过程中,面对孩子气的“我”,父亲从未急躁或生气,总是用足够的耐心慢慢引导“我”,让“我”能够一路向前,越走越远。
20.示例:童年的风筝越飞越远,父亲的句句教诲却时时萦绕耳畔。当“我”回过头,发现那只风筝其实已成为“我”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动力,伴“我”越走越远,终有所成。人生中,失败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只有不惧失败,坚持到底,才能将自己手中的那只风筝成功放飞。
21.作文示例:
我要说声谢谢你
班上转来了一名同学,叫武超,老师让他和我坐同桌。
单看这名字,你一定会感到有一股威武之气。可是一看到他,你就会觉得他和名字完全不匹配。武超不仅个子矮,而且还瘦瘦的,给人以弱不禁风的感觉。他经常穿着旧衣服,好像还有点脏,我嘴上不说,心里有点瞧不起他。
如果武超安分守己也就罢了,可他爱管闲事。我这个人活泼好动,爱给别人起外号,有时候还喜欢在黑板上画漫画取笑别人。过去大家都对我网开一面,可谁想到,武超竟然暗中搜集我的“证据”,在班会课上当着班主任的面,批评我爱嘲讽别人,严重伤害同学的自尊心,打我个措手不及。从此,我打心眼里讨厌他。
我整天板着脸,不想和武超说话,可这家伙脸皮厚得很,一遇到不懂的题就问我,弄得我非常尴尬。帮他,心里不愿,不帮他,又怕他再给我扣一顶“自私”的帽子。唉,我越发讨厌他了。
一天晚上放学后,我急着回家,武超却在后面叫我。我假装没听见,一出校门,就飞身上车,拼命往前骑。突然,一辆黑色轿车从前面横冲过来。我大惊失色,一边刹车,一边用脚撑地减速。可是惯性作用,还是没停住,把轿车刮出了一道划痕。这时,车上下来一个男青年,查看了一下车子,然后一把揪住我的衣领,让我赔钱。我吓得直哆嗦。
“没钱就把车子留下。”男子一把抓过我的书包,另一只手拖住我的车子,恶狠狠地说。
就在这时,武超冲了上来,指着那名男青年说:“快放开我的同学,这马路中间是实线,你是不能超车的。你有什么理由让我的同学赔,你再这样我就打电话报警了。”说着,便向旁边的人借手机。那名青年一看势头不好,丢下我,骂骂咧咧地走了。
想不到弱小的武超竟然如此勇敢,我心中的他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就连平时他对我的批评也变得亲切、温暖。
武超,我要说声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批评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