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自我评估(一)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想象之翼”是创造力的源泉,它让我们突破现实的束缚,翱翔在无尽的思维天空。班级举行“想象之翼”探究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任务一:拟开场白】下面是小语的开场白,里面有一些字词句她拿不准,请你帮助她。(8分)
想象是一双神奇的翅膀,能带我们突破现实的藩篱。在想象的世界里,使我们可以与他人较量智慧。面对难题,有时会( ),找到解决办法,让人惊喜。但我们不能因此_______(炫 泫)耀,否则会让人愕然。让我们凭借灵_______(珉 敏)的思维,尽情飞翔在想象的天空!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2分)
较( )量 愕( )然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_______(炫 泫)耀 灵_______(珉 敏)
(3)语段的括号中应该填入的词语是( )(2分)
A.骇人听闻 B.灵机一动 C.眉开眼笑 D.随声附和
(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建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务二:童话改编】下面是小辉对《皇帝的新装》的结尾进行的改编,填入横线上的一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皇帝在游行大典结束后回到皇宫,他既愤怒又羞愧,立即下令追查骗子的下落。经过一番追查,终于在一个偏僻的小镇找到了他们。皇帝本想严惩骗子,但骗子却哭诉道:“陛下,我们只是想让您看清现实,不要被虚荣蒙蔽了双眼。”皇帝听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陷入了沉思
②并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③最终他决定不再追究
④努力做一个真正明智的君主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 D.①②③④
3.【任务三:故事分类】下面是小文在此次探究活动搜集到的故事,请你把它们分成两类。(填序号)(2分)
A.盘古开天辟地 B.白蛇传 C.神农尝百草
D.夸父逐日 E.牛郎织女 F.梁山伯与祝英台
(1)民间故事:_______________ (2)神话故事:_______________
4.【任务四:诗词积累】小诗所在的小组一同研读诗歌中的联想与想象,下面是他所分享的内容,请你帮他完善诗句。(8分)
想象是神奇的,它能跨越时空,传递情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李白想象着明月与自己的愁心一同伴随着朋友奔赴远方;《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王湾想象着归雁把家书带回家乡,捎去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夜雨寄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李商隐想象着与友人共坐西窗之下,剪烛夜谈,重温巴山夜雨的故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陆游在睡梦中,想象着自己驰骋沙场……
5.【任务五:名著想象】下面是小文在《西游记》名著探究活动中,绘制的取经路线图,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请从图中标“▲”处任选三处,写出唐增师徒在此处所遇妖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为“《西游记》中的妖怪研究”设计三个探究步骤,每个步骤结合探究内容简要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任务六:活动总结】下面是小惠拟写的此次探究活动的总结稿,请你帮他续写完整。(2分)
“想象之翼”是创新的萌芽,它在心灵的田野上破土而出,绽放智慧的花朵;“想象之翼”是探索的航标,它引领我们穿越知识的海洋,发现未知的岛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这次探究活动,我们深刻体验到,唯有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让思维飞翔,抵达无限的可能。
二、阅读与鉴赏(4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4分)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7.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后两句诗在你脑海中形成的画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1分)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3分)
(1)家无井而出溉汲( )
(2)及其家穿井( )
(3)国人道之( )
10.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之”与“宋之丁氏”一句中的“之”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国人道之 B.友人惭,下车引之 C.学而时习之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宋君所听说的事和丁氏所说的事有什么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14分)
摇晃的世界
赵 霞
①我和三岁的儿子一起走在田间。这天的太阳光,照在哪里都有些毛茸茸的。
②“这是什么?”他问。“南瓜。”我答。“哈哈,”他笑起来,“南瓜,它是很难的瓜。”“这是什么?”“芥菜。”“芥菜,哈哈,”他又笑,“借来的菜。”回到家里,桌子上放了一筐猕猴桃,他指着里头的毛果子:“猕猴桃,这是迷路的猴子的桃。”
③我看他又笑又跳地,把南瓜、芥菜和猕猴桃的这个世界摇来晃去,几乎颠翻,一时也恍惚了。在那么一阵,这个世界的坚固和稳当从我的感官里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那么一点混沌和迷蒙。似曾相识地,我好像也微微地摇晃起来。
④那还是在什么时候哪——铁锅子里的汤咕嘟响着,妈妈抓一把粉丝,丢进汤里。我站在灶台边的方凳子上,不错眼地瞧着白色的粉丝簌簌而下,顷刻软软地跌在水里,多么奇妙。更奇妙的是粉丝汤端出来了,外祖父一边夹起粉丝,一边说道:“瞧,这粉丝有‘鼻头’。”在我听来,这是多么难解的一个世界。我忍不住问,粉丝的鼻头在哪儿?外祖父用筷子挑起一根透明的粉丝,指着上面凸起的一小团白色,可不是像它的鼻头么!这普通的食物在我眼里立时变得特殊起来。它的鼻头,是不是闻得见汤里的气味?既然有了鼻头,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粉丝了,它会介意被我们一口一口吞下肚去吗?吃粉丝的时候,我会小心地避开它的“鼻头”,好像那样至少表达了一点儿抱歉的意思。直到有一天,没有人告诉我,我却猛地醒悟了,外祖父所说的“鼻头”,其实是“别头”,是越方言中对于一切纠结成团之物的指称,与我想象中的鼻头,实在相去甚远。一霎时,我从微微的迷醉中苏醒过来,摇晃的世界立定了。
⑤现在,我们喝着开水。儿子说:“开水,是打开的水。”厨房里摆着新鲜的蔬菜,他说:“蔬菜,是看书的菜。”他指着薯片:“这是老鼠数过的片。”我的世界再一次经受着摇晃。
⑥我们一起读图画书。翻开封面,他说:“瞧,封面,这是有风的面。”一边说着,一边扇动硬装的封面。有风从我们脸上拂过去。故事里有“稻草人”。他从床上站起来,努力用头倒撑着身子,翘起一只脚来,说:“倒——草人。”马路上,一辆大巴开过去,他数道:“大巴(八)车,大九车,大十车。”
⑦我跟着他,学习重新观看这个世界的各种姿势。歪着头看,侧着身看,倒过来看,从手指头缝里往外看。我们经过一棵大树,他指着自己的脚、身体、头发,说:“这是我的根、茎、叶。”我们去湖边看小鱼,鱼少得很。他点着头,说:“今天一定是少鱼日。”我们一起念儿歌:“谁会飞?/鸟会飞。”他说:“不。毛巾会飞。猫会飞。狗会飞。人会飞。我会飞。”我们谈做梦。我说,昨天晚上我没有做梦。他说:“昨天我做了一个梦,是空的,里面什么也没有。”
⑧哈,他是怎么想的。一个梦,打开来空空的,比起什么梦也没有做,的确要有意思得多。
⑨有一天,朋友带给他一样礼物。我们一起拆开漂亮的包装盒。盒子里卧着一个漂亮的杯子。
⑩我把杯子擎起来:“看,好漂亮的杯子!”他却兴奋地从盒子里捧出那里用来垫衬杯体的一大团揉得皱皱的细碎纸团——我都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礼物盒里有了这样的碎纸团?“看,好漂亮的稻子!”他把“稻子”扬起来,看着它们落到地板上,再捡,再扬,高兴得咯咯笑:“我喜欢这个礼物。”我扬一扬手里的杯子,试图让他至少把“礼物”看完整些。不,他只忙着扬他的“稻子”,在客厅里跃跳、欢笑。我握着杯子,有些落寞地站在边上。
真的,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把一个杯子的价值看得比一团碎纸更重要了呢?
大约就是从我们的世界停止那种令人神迷的摇晃感开始吧?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③段中的“混沌和迷蒙”,是指儿子改变了“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我”恍然大悟。
B.第④段记叙顺序是插叙,以“我”儿时的经历,充实文章内容,深入挖掘主题思想。
C.第⑥段中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第⑩段中的破折号则表示补充说明,表明“我”并不关注碎纸团。
D.文章以疑问句结尾,写出“我”内心的深思,也引发读者思考,令文章更加耐人寻味。
14.结合语境,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请赏析第④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
一霎时,我从微微的迷醉中苏醒过来,摇晃的世界立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自选角度,品读第⑩段中的画线句。
他把“稻子”扬起来,看着它们落到地板上,再捡,再扬,高兴得咯咯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以“摇晃的世界”为题,有何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童话《皇帝的新装》所追寻的世界,与文中“摇晃的世界”看似矛盾。请结合本文及链接材料,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观看这个世界”?(3分)
链接材料一:“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选自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链接材料二:我希望你是个有求知欲的人,大到“宇宙之外是什么”,小到“我每天拉的屎冲下马桶后去了哪里”,都可以引起你的好奇心……我希望你敏感,能够捕捉到美与不美之间势不两立的差异,能够在博物馆和音乐厅之外、生活层峦叠嶂的细节里发现艺术。
(选自刘瑜《愿你慢慢长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3分)
一碗面的学问
谭国伦
①我说不在家吃早点了。爱人说,又去吃你的热面呗。我说当然。
②热面,在东北是相对冷面而言的另一种做法。我在东北当兵十几年,热面是实实在在没有吃够。转业到地方以后,也吃过几家热面,不是味道差了一些,就是分量太少。直到爱人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告诉我,在一个小区里发现一家热面。那面香一下就把我带回身在东北的岁月,这一吃又是二十多年。
③面店店主老李,河南信阳人。他和妻子开的面店,最早只是个面摊。几把遮阳伞,几张可以收放折叠的桌子,只要不刮风下雨,几张桌子都是人满为患。客人结账时,自己把零钱扔在纸盒里,找零也是“自助”。给人感觉这两口子做买卖就是心大。后来,面摊搬进了屋子,开成了面店,营业执照、夫妻二人的健康证等,都大大方方上了墙。
④以前,老李的热面冷面种类单一。冷面只限于配料简单的甜口,热面也只有一种汤头。老李说因为地方狭小,没办法做很多种类,只能靠量大实惠取胜。自打搬进店铺,空间大了,可以放置更多的食材,老李特意花了半个月时间,到吉林延边学习更多冷面热面的制作方法。这一去,让老李开了眼界,原来这面还有那么多汤底和口味!老李顿觉以前做的面都太简单,对不起客人,愣是将这些种类和做法分毫不差地从延边带了回来。
⑤客人们发现,老李的面不管是热面还是冷面,味道比以前好了不知多少倍,品相也让人很有食欲。热面碗里的辣白菜堆得像一座小山,冷面碗里有苹果片围绕切开的熟鸡蛋。做得一手好面食的妻子,还为客人增添了四种馅料的包子。那包子褶捏得花儿似的,均匀细致。
⑥和老李熟悉了,他给我讲起面的制作技艺,说这手艺看似简单,要做到色香味俱佳也要费番功夫。底汤的熬制、煮面的火候、调料的选择、食材的配比、色彩的搭配、装碗的造型等,都有很多技巧。季节不同,热面和冷面的食材选取也不同。前期制作的功夫都在熬骨汤。大火、中火、小火的时间比例要拿捏,八角、桂皮、虾米、葱姜蒜等调料一样都不能少。最后的汤汁还要用细布过滤,不能有沉渣和肉末在里面,这样才能保证面汤的清澈。做冷面,还要把汤汁冷藏一宿。
⑦原来干好哪一行都有很多学问。
⑧我当了老李多年的食客,也知道了老李的一些故事。当年夫妻二人出来打工,辛苦一年收入也仅够维持温饱,孩子的学费还没着落。夫妻俩就商量做个小买卖,发现做冷面热面比较方便,成本也不高,靠着量足,就把生意做起来了。实在人做实在事儿,一开始全凭量大吸引客人,后来味道再精进,客人们来得更勤了。如今熟客一进门,夫妻俩就知道客人吃什么口味的面,要什么馅的包子,直接上桌。吃完后,客人微信支付走人,整个过程都不用问一句话。
⑨很多人说,做经营很难。在老李看来,只要勤奋肯干、实实在在,不在“缺斤短两”上做文章,味道又不差,自然会有不错的回报。这些年来,夫妻俩凭着自己的勤劳,专注一碗面,也用一碗面培养出两个大学生,供养两位老人,在城里和河南老家都买了房子。我称赞老李两口子能干,攒下了这么多钱。老李说,他非常感谢这个社会,感谢这座城市,是社会认可他们的勤劳,是这个城市的回头客让他生意兴隆。
⑩我的热面上来了。海碗里堆起的面如海上群山起伏。红红的辣白菜、绿绿的香菜末,煞是诱人。轻挑一筷,面条入口,细腻而富有弹性的面条在齿间跳跃,那醇厚的口感与鲜美的味道仿佛在舌尖上跳起了舞蹈……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6月3日,有删改)
17.小语读了全文后,对于“一碗面的学问”中的“学问”究竟体现在哪不太理解,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给她讲解一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小诗在公众号评论中留言,《一碗面的学问》中的段落富有特色。下面是小诗和小文的对话,请你试着补充完整。(2分)
小诗:第①段的作用是引出下文对热面的具体描述,同时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想知道“我”为什么对这碗热面如此钟爱,也为后文叙述与这碗热面相关的故事做铺垫。
小文:第⑦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小惠发现,文中的面店店主老李是一个形象鲜明的人物,请你从“人性光辉”的角度分析这一人物形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文语言特点鲜明,既平实又生动。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3分)
轻挑一筷,面条入口,细腻而富有弹性的面条在齿间跳跃,那醇厚的口感与鲜美的味道仿佛在舌尖上跳起了舞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秦在“一碗面的学问”公众号评论区点赞,他希望有更多的“老李”出现,同时也想为“老李面店”打一个广告,请你代小秦写一则广告语。(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达与交流(50分)
22.童话中的形象充满奇幻色彩,引人遐思。读了许多童话后,请你以某一种动物或植物为主人公,发挥想象,写一篇童话故事。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联想要自然恰切,想象要合情合理;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不少于500字。
第六单元自我评估(一)
1.(1)jiào è (2)炫 敏 (3)B (4)删去“使”。
2.C
3.(1)BEF (2)ACD
4.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5.(1)①白骨精(白虎岭) ②金角银角大王(平顶山) ③红孩儿(火云洞) ④灵感大王(通天河) ⑤青牛精(金山) ⑥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火焰山)(任选三处即可) (2)示例:步骤一:找到妖怪间的相同点,然后分类。如黄袍怪、金角银角大王、青狮精、灵感大王、青牛精、黄眉、金毛犼、青狮白象大鹏、鼠精、九头狮子、玉兔可以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和神佛有关系。步骤二:总结这类妖怪的结局。以上这些妖怪最后都由各自的神佛带了回去。步骤三:分析情节设置原因,推测作者的写作目的。如这些来自神佛面前的妖怪到人间作恶,讽刺了现实生活中的狐假虎威者。
6.示例:“想象之翼”是梦想的翅膀,它让我们挣脱束缚,翱翔在理想的天空,触摸星辰的璀璨
7.运用对比手法,将古人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露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
8.示例:秋高气爽,万里晴空,一只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豪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9.(1)浇灌、灌溉 (2)待,等到 (3)讲述
10.D(“宋之丁氏”中“之”是结构助词,的。A.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B.代词,指元方;C.代词,指学习过的知识;D.结构助词,的)
11.(1)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2)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12.宋君听说丁氏家挖掘水井,挖出一个人,丁氏的意思是因为挖掘水井后省出一个劳动力。
13.A(“改变了‘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表述有误。依据第②段内容和第③段“我看他又笑又跳地,把南瓜、芥菜和猕猴桃的这个世界摇来晃去,几乎颠翻,一时也恍惚了”,第 段“真的,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把一个杯子的价值看得比一团碎纸更重要了呢?”可知,这是孩子用童心看待世界,从儿童的角度认识世界的表现,不是客观刻板的,所以,“混沌和迷蒙”,是指儿子的行为打动了“我”,唤起了“我”对于事物价值的重新思考。故选A)
14.(1)“立定”的意思是“立正”“站稳”“站立不动”“确定了某种想法”等,在文中是指外祖父所说的粉丝的“鼻头”实是方言中的“别头”,将“我”从刚才富有童心的想象,对粉丝的担心、抱歉中拉回客观现实中,表达了“我”对天真的童真童趣,天马行空的想象的怀念、向往、怅然若失(或与文中三岁儿子富有童真童趣的内容相呼应,深化文章主旨)。
(2)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三岁的儿子喜欢礼物盒里的细碎纸团,跃跳、欢笑,玩得很开心的样子,体现了儿子丰富、自由的想象力,天真烂漫的童心。
15.①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孩童般富有童心地看待世界,角度不是刻板的,而是“摇晃”的,比如三岁的儿子说“薯片”是“老鼠数过的片”。②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对“摇晃的世界”所代表的天真的童心、童真、童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怀念和向往。③标题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16.在是非对错方面,我们应该真实、客观地看待世界;同时,我们应该用充满想象力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让生活充满趣味、诗意与浪漫。比如文中,“我”无限怀念孩童时充满童真地看待这个世界;链接材料一中,《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孩子,说出了皇帝并没有穿衣服的真相,不说谎话;链接材料二中,刘瑜期待孩子能一直保持“好奇心”“敏感”去捕捉生活中的美与艺术。
17.①制作工艺:包括底汤的熬制,煮面火候的掌握,调料选择、食材配比、色彩搭配、装碗造型等都有诸多技巧,且不同季节食材选取不同。②经营理念:实在做事,靠量大吸引客人,后又不断精进味道,保证量足味美。③人生态度:如老李夫妻勤奋肯干、实实在在,最终凭借一碗面获得不错的回报,培养出两个大学生,购置房产等。
18.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通过老李做面的经历得出“干好哪一行都有很多学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文进一步阐述老李的经营之道和人生感悟做了铺垫。
19.他勤劳肯干,从面摊到面店,靠双手创造美好生活;他实在诚信,量足味美,不在食材上偷工减料;他懂得感恩,感谢社会与城市。他的勤奋、诚信与感恩,体现了普通人的高尚品质,令人敬佩。
20.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面条的口感和味道人格化,将面条形容为“在齿间跳跃”“跳起了舞蹈”,赋予面条以人“跳跃”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面条在口中细腻而富有弹性的口感以及鲜美的味道,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使读者仿佛能够亲自品尝到这碗面的美味。
21.示例:老李的面,如冬日暖阳,温暖你的胃;似璀璨星光,照亮你的美食之旅。
22.作文示例:
月光下的小狐狸
在一个遥远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名叫银尾的小狐狸。银尾的毛发在月光下闪烁着银色的光芒,因此,森林里的动物们都喜欢在月光下找它玩耍,并给它取了这个美丽的名字。
银尾是个善良又好奇的小家伙,它总是对森林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好奇。一天,它发现了一棵长满五彩果实的大树,那些果实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但奇怪的是,森林里的动物们都不去碰那些果实。
银尾决定一探究竟。它悄悄地靠近大树,发现树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只有在月圆之夜,才能品尝这棵树的果实。”银尾看着天空中还未圆满的月亮,决定等到月圆之夜再尝试。
月圆之夜来临,银尾按照石碑上的提示,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颗果实品尝。果实的味道美妙无比,仿佛包含了森林中所有花草的香气。银尾兴奋地分享给森林里的朋友们,大家都称赞这果实的美味。
然而,第二天早晨,森林的地面开始出现裂缝,大树的根部也露出了一个巨大的洞。原来,这棵大树是森林的守护神,只有在月圆之夜,它才会吸收森林的养分,以保持生机。银尾误食果实,打破了这个平衡。
银尾深感愧疚,它决定用自己的力量来弥补。它每天都会收集森林中的落叶和枯枝,堆积在大树周围,为大树提供养分。其他动物们看到银尾的行动,也纷纷加入进来。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大树的状况逐渐好转,森林的平衡也慢慢恢复。从那以后,每到月圆之夜,动物们都会聚集在大树下,分享果实,庆祝森林的和谐。
银尾的勇敢和责任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它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好奇的小狐狸,而是成为了森林中的小英雄。而那棵大树,也因为这次经历,结出了更加甜美、充满爱意的果实,成为了森林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