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人教版(新疆专用)3.12《春酒》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版(新疆专用)3.12《春酒》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27 11:0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春酒》自主学习学案
课时学习目标
识记文中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品味语言,体会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及作用。
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表达出的思乡之情。
课前自主预习
结合有关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琦君,1918年生,台湾女作家,原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代表作品包括

等。本文选自

阅读全文,在文中划出下列词语。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家醅
挑剔
面颊
煨炖
根据拼音写汉字。
门kǎn
兴高cǎi烈
元xiāo
衣jīn
chóu谢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
巴结: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
如法炮制:
速读课文,勾划重点句段,概括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其实只叙述了儿时在故乡


、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上可以看出,真正让作者不能忘怀的是故乡的什么?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人和事?
我预习的疑问是:
课中合作探究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为了突出这一主旨,作者把许多有关的片段汇集在这个点上,请找出文中的片段简析之。
2、细节是文章的花朵,联系全文,品味下面的细节描写,你有什么收获?
(1)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此处巧妙运用
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写出了“我”贪喝春酒时的
神情。
(2)其实我没有等他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粥了。
这里的“偷偷“写出了作者孩子的

“舔“写出了作者对酒的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此处细节描写,表现了阿标叔
的性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细节描写写得好?请你把它抄在下面,并略作分析。
除了细节之外,文章还用了什么方法让语言更生动传神?
思乡,一个永恒的主题,围绕它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写出你所读过的这一主题的作品,简要分析。
(写法点拨):文质兼美的文章,需要多读品味,还要把收获及时总结出来。
仿照下列句子,写写你读文后的感受。
春酒之美,美在民风。新年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换下的供品堆满缸,孩子们的兴奋快乐,家长紧张忙碌,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
春酒之美,美在


课堂达标作业
阅读课外文章,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做题。
枣的味道我不大喜欢吃那种干枣,特别爱吃刚从树上摘下的枣,那样的枣叫做“树熟儿”。
所以只要新枣一上市,总要忍不住买了又买,不管是红枣还是青枣,一一染指,先尝为快。
如今枣的品种多,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常吃的是一种一头尖一头圆像是子弹头的枣现在倒不容易见了。不过,圆的、椭圆形的枣多了起来,样子虎头虎脑的,比原来的敦实得多,核小肉厚,颜色也红,个个跟赤脸关公似的,样子喜兴,看着讨人喜欢,就是不甜。买过好多次这样的枣,大的、小的,脆的、面的,紫红的、鲜红的,没有什么很甜的。只有感慨莫非真是人心不古,世风跌宕,连枣的味道都江河日下、日趋平淡下去了吗?
有一种枣叫做梨枣,先是物以稀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贵骄傲地摆在超市的柜台上,昂昂乎傲视群枣。它是枣和梨嫁接的新品种,红白相间,红的透亮,白的清爽。在所有的枣中确实鹤立鸡群一般格外醒目,不仅因为色彩,还因为它的个头儿能比一般的枣大出一两倍,核桃似的,愣头愣脑的,五大三粗挺胸凸肚的样子,像是日本的相扑,以前的枣就都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了。我买过一次,不甘心又买了第二次,没有一次是甜的。不仅不甜,而且枣肉发糠,嚼着跟棉花似的,没有什么枣的味道A。只好连呼上当,看来人不可貌相,枣亦如此。
我这些年吃过的枣中,只有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枣很甜,很脆,枣的味道也很足,叫做冬枣。之所以叫冬枣,是因为一般的枣只要一过霜降就都要发蔫,只能够去做干枣或做醉枣了,惟独它保持的时间长,到冬天吃依然脆生生的独领风骚。
不过,冬枣吃多了,总还是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满足,总觉得脆是脆了,甜是甜了,保持的时间长是长了,还不是我心目中枣的真正的味道。不是我太挑剔而鸡蛋里挑骨头,也不是我太贪婪而得陇望蜀,实在是我如今吃的这些花样繁多的枣,都无法赶得上我曾经吃过的两种枣。
一种是我小时候住的院子里枣树上结的枣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时,我们的院子中央种着三棵枣树,每年到中秋节前后全院子的大人孩子聚在枣树下打枣,是全院人的节日。我们小孩子拿着竹竿大呼小叫着爬上树去打枣,大人们把家里的大盆小盆抱出来放在树下,仰着脑袋张望着接那些冰雹似的欢蹦乱跳下来的枣。那是真正的“树熟儿”,个个脆甜可口,伴随着我们的呼叫别有一番味道B。
另一种是老家的枣,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的老家在河北沧县,是全国有名的枣乡,运河两岸密麻麻的枣林结满枣的时候,像挂满了红红的小灯笼,眨动着奇异的小眼睛。那种枣是头尖尖的子弹头似的枣,瘦瘦的,和现在的肉实肥厚的枣相比,显得娇小玲珑,不那么打眼,却绝对脆甜脆甜得一咬会在牙齿间回响起一声清亮的响声,那味道和感觉真是无与伦比。
毕竟,那一个是我童年的枣,一个是我故乡的枣。
1、在作者看来,文中的枣子各有什么味道?
(1)梨枣
(2)冬枣
(3)童年的枣
(4)故乡的枣
2、阅读第4、5段,回答问题
(1)作者把以前的“枣”和现在的“梨枣”的外形个比喻成什么形状?
(2)“梨枣”在柜台上和小贩框中给人的分别是什么感觉?有什么作用?
(3)这两段大篇幅写梨枣,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3、本文在用语上很有特点,请剧例说明。
4、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
A:
B:
5、既然作者认为现在什么“枣”都不如童年的、故乡的枣,为什么不直接写后面的内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