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1 18:5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评价某场运动:“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这场运动是(  )
A.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2. (五育·德育)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左宗棠的“抬棺出征复新疆”,再到邓世昌的“誓与军舰共存亡”。这些铮铮誓言和壮举展现的时代主题是(  )
A.舍生忘死,艰苦创业 B.立党为公,忠诚为民
C.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D.百年屈辱,英勇抗争
3. 甲午中日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不多。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中日战争前增加5至8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实业救国没有取得成就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停滞 D.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
4.《马关条约》签订后,光绪皇帝下诏,表示“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材料表明(  )
A.洋务派筹建海军举步维艰 B.民族危机刺激了革新意识
C.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 D.实业救国的团体纷纷涌现
5.一名英国上校于1900年在日记中写道:“他们缺少训练,却用勇猛来补足。他们表现出来的勇敢,使我们相信,中国人很少怯懦,更多的是爱国和信念。”该日记描述的是(  )
A.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 B.太平军重创洋枪队
C.致远舰官兵撞向敌舰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6.中法战争中,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民族英雄是( )
A.刘永福 B.刘锦棠 C.冯子材 D.沈葆桢
7.1895年台湾人民在台北鸣锣罢市抗议清政府,并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该事件发生的背景是,清政府签订(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8.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某中学准备开展“近代中国民族英雄”的课本剧,设置了相关栏目。邓世昌可以归入的栏目是( )
A.禁烟英雄 B.虎门忠魂 C.甲午英烈 D.抗法英雄
9.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一场侵华战争,它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引发了后来的瓜分狂潮。下列关于此战争表述正确的是( )
A.促进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彻底地觉醒
B.中国被打败的主要原因是技术的落后
C.推动了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的重大转变
D.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都以中国为宰割的对象,争先恐后地资本输出,掠夺利权,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英法要求打开中国市场 B.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C.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 D.八国联军开始侵华
11.历史学习中要关注书籍的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与下面书籍目录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政府朝野上下极度震惊,战后一系列接踵而来的狂潮使得整个中华民族陷入了巨大的焦虑和危机之中。“接踵而来的狂潮”是指( )
A.列强共同瓜分中国 B.外国军队进驻华北
C.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D.鸦片贸易合法经营
13.如图是近代中国人创作的两幅漫画,漫画意在揭示( )
A.洋务运动的必要性 B.救亡图存的紧迫性 C.维新变法的局限性 D.国家统一的必然性
14.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国闻报》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可见这些报刊创办旨在( )
A.了解世界,实业救国 B.开启民智,呼吁变革
C.分析形势,倡导革命 D.传播新知,宣扬民主
15.某同学制作了如下图表,来理清事件之间的联系。图示空白处应填( )
A.洋务运动 B.公车上书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6.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接连颁布了一系列改革诏令,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领域。其改革速度之快、力度之大、效率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全国引起强烈震动。这反映了(  )
A. 中国社会迫切要求变革与进步
B. 维新派已完全掌握国家政权
C. 清朝政府内部权力斗争的加剧
D. 顽固派势力已经被彻底清除
17. 1895年,康有为上书痛陈,值此千年变局,“病症已变而犹用旧方”,未有不危者。为此,康有为开出的“新方”是(  )
A. 武装起义 B. 民主、科学
C. 变法图强 D. “实业救国”
18.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其具体措施有(  )
A. 废除科举制度 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创办福州船政局 D. 实行“一条鞭法”
19.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翻译的侧重点从科学技术转向社会科学。这一转向反映出(  )
A. 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B. 西方列强资本输出方式的变化
C. 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D.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探索的深入
20. 右图描绘了19世纪末维新志士慷慨就义的情景,塑造了为变法图强、唤醒民众而英勇献身的戊戌六君子形象。这一作品体现了画中人物(  )
A. 推翻清廷的革命精神 B. 坚决反帝的英雄气概
C. 壮志未酬的爱国情怀 D. 实现共和的蓬勃斗志
二、非选择题
21、面对苦难的中国,先贤们不懈斗争,进行了近代化探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器物之路】 材料一
年份 事件
1865年 在上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866年 福州船政局附设海军军官学校
1872年 创办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
1875年 派福建船厂学生出国学习,1875—1896年共派四批海军学员赴欧洲学习
1888年 北洋舰队正式成立
(1)材料一是哪位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1分)概括表中的强国举措。(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传播思想】 材料二
(2)写出材料二中图1刊物的作用。图2杂志是由谁创办的?
【近代探索】
材料三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了样……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实现民族复兴。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黄海大战·一个悲壮的故事】
材料一 2015年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工作,考古人员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中悬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再现百年前致远舰的英勇悲壮——舰长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率舰勇撞敌舰,最后与全舰将士同沉。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指挥致远舰冲向敌舰壮烈牺牲的英雄人物名字。他的壮举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马关议和·颐和园又搭天棚】
材料二 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群情愤慨,全台人民如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四野,悲愤无可抑制的台北人民鸣锣罢市,民众拥围抚署,高呼“宁可战死于台,绝不拱手而让台”的口号,坚决反对割台。
(2)材料二中描述的事件发生于哪一年及该事件发生的原因什么?
【痛定思痛·我们奋发图强】
材料三 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中国政府和人民比任何人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即使在及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是铮铮铁骨!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退让半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甲午中日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反思(至少三点)
2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杰出人物展
“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兹局(福州船政局)之设,所重在学造西洋机器以成轮船。” “我立志杀敌(日军)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1)图中近代杰出人物展反映了探索救亡图存道路中的哪些事件?
(2)选取材料中至少两个人物,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用史实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4.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组别 史料 研究角度
第一组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天朝田亩制度》 农民运动
第二组   这场持续30多年的洋务运动……其在客观上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洋务运动对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在它所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它们在转移社会风气、积累经营管理经验、锻炼和培养近代生产技术人才等方面,在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赵寅芬《洋务运动与我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 早期现代化
第三组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救亡图存
第四组   他们提出“扶清灭洋”口号,鲜明地表达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同时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编写组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反帝斗争
(1)仿照示例,在第二、三、四组中任选一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要求:标明研究主题,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结论明确)
[示例]
研究主题:《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色彩。
研究思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个制度也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下未能推行。
研究结论:《天朝田亩制度》因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在实践中难以施行。
(2)除上述各小组的研究角度之外,再为他们提供两个研究角度。
答案
1-5BDDBD 6-10CBCCB 11-15CABBB 16-20ACBDC
21.8.(1)人物:李鸿章。(1分)强国举措:创办军事工业、民用企业;筹划海防建设;创办学校,派遣留学生,培养近代人才。
(2)作用: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人物:陈独秀。
(3)从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4)不断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重视思想解放;培养人才,注重教育等。
22.(1)邓世昌;不畏强敌、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2)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把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
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生存,要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
23.(1)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或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战役、戊戌变法
(2)示例1:主题: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论述: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林则徐在广州缉拿烟贩,销毁鸦片,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19世纪70年代末,左宗棠率领清军成功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统一。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军在黄海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其不畏强敌、勇于牺牲之英雄气概令人荡气回肠。
示例2:主题:近代杰出人物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为了富国强兵,洋务派代表人物左宗棠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或创办了福州船政局),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宣传“变法”思想,号召变法图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培养人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24.(1)答:【示例】研究主题: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
研究思路: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以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它们在转移社会风气、积累经营管理经验、锻炼和培养近代生产技术人才等方面,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开辟了道路。
研究结论:洋务运动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边疆危机、“实业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