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益高中高三9月份起点考试
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6分)
1.衣藻和大肠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下列有关二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属于原核生物B.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C.都具有叶绿体,都能进行光合作用D.都具有线粒体,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2.生物学研究常运用特定的科学方法来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下列科学方法与对应的应用不相符的是 ( )
选项 科学方法 应用
A 完全归纳法 细胞学说的建立
B 假说—演绎法 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的发现
C 建构模型 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D 预实验 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 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3.无机盐是生物体的组成成分,对维持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Mg2+存在于叶绿体的类胡萝卜素中
B.HC对体液pH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C.血液中Ca2+含量过低,人体易出现肌肉抽搐
D.适当补充I-,可预防缺碘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4.下列对生物体有机物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纤维素、淀粉酶和核酸的组成元素中都有C、H和O
B.糖原、蛋白质和脂肪都是由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
C.多肽链和核酸单链可在链内形成氢键
D.多糖、蛋白质和固醇可参与组成细胞结构
5.球状蛋白分子空间结构为外圆中空,氨基酸侧链极性基团分布在分子的外侧,而非极性基团分布在内侧。蛋白质变性后,会出现生物活性丧失及一系列理化性质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蛋白质变性可导致部分肽键断裂
B.球状蛋白多数可溶于水,不溶于乙醇
C.加热变性的蛋白质不能恢复原有的结构和性质
D.变性后生物活性丧失是因为原有空间结构破坏
6.胆固醇等脂质被单层磷脂包裹形成球形复合物,通过血液运输到细胞并被胞吞,形成的囊泡与溶酶体融合后,释放在胆固醇。以下相关推测合理的是( )
A.磷脂分子尾部疏水,因而尾部位于复合物表面
B.球形复合物被胞吞的过程,需要高尔基体直接参与
C.胞吞形成的囊泡与溶酶体融合,依赖于膜的流动性
D.胆固醇通过胞吞进入细胞,因而属于生物大分子
7.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多种。在哺乳动物卵巢细胞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于乳腺细胞的过程中,以及精子进入卵细胞的过程中,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实现分别依赖于( )
A.血液运输,突触传递B.淋巴运输,突触传递
C.淋巴运输,胞间连丝传递D.血液运输,细胞间直接接触
8.某植物的蛋白P由其前体加工修饰后形成,并通过胞吐被排出细胞。在胞外酸性环境下,蛋白P被分生区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并结合,引起分生区细胞分裂。病原菌侵染使胞外环境成为碱性,导致蛋白P空间结构改变,使其不被受体识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蛋白P前体通过囊泡从核糖体转移至内质网
B.蛋白P被排出细胞的过程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C.提取蛋白P过程中为保持其生物活性,所用缓冲体系应为碱性
D.病原菌侵染使蛋白P不被受体识别,不能体现受体识别的专一性
9.氯霉素通过抑制细菌核糖体功能而发挥抗菌作用,大量使用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原因是氯霉素可能抑制某细胞器功能,该细胞器最可能是( )
A.线粒体 B.内质网C.细胞质核糖体 D.中心体
10.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骨架被破坏,将影响细胞运动、分裂和分化等生命活动
B.核仁含有DNA、RNA和蛋白质等组分,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C.线粒体内膜含有丰富的酶,是有氧呼吸生成CO2的场所
D.内质网是一种膜性管道系统,是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
11.关于细胞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受损细胞器的蛋白质、核酸可被溶酶体降解
B.线粒体内、外膜上都有与物质运输相关的多种蛋白质
C.生长激素经高尔基体加工、包装后分泌到细胞外
D.附着在内质网上的和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具有不同的分子组成
12缢蛏是我国传统养殖的广盐性贝类之一,自身存在抵抗外界盐度胁迫的渗透调节机制。缢蛏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盐度的不同而变化,图为缢蛏在不同盐度下鲜重随培养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缢蛏在低盐度条件下先吸水,后失水直至趋于动态平衡
B.低盐度培养8~48 h,缢蛏通过自我调节以增加组织中的溶质含量
C.相同盐度下,游离氨基酸含量高的组织渗透压也高
D.缢蛏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与细胞呼吸有关
13.生长于NaCl浓度稳定在100 mmol/L的液体培养基中的酵母菌,可通过离子通道吸收Na+,但细胞质基质中Na+浓度超过30 mmol/L时会导致酵母菌死亡。为避免细胞质基质Na+浓度过高,液泡膜上的蛋白N可将Na+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转运到液泡中,细胞膜上的蛋白W也可将Na+排出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Na+在液泡中的积累有利于酵母细胞吸水
B.蛋白N转运Na+过程中自身构象会发生改变
C.通过蛋白W外排Na+的过程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D.Na+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
14.物质跨膜运输是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呼吸时从肺泡向肺毛细血管扩散的速率受浓度的影响
B.心肌细胞主动运输时参与转运的载体蛋白仅与结合
C.血液中葡萄糖经协助扩散进入红细胞的速率与细胞代谢无关
D.集合管中与通道蛋白结合后使其通道开放进而被重吸收
15.研究小组开展了Cl-胁迫下,添加脱落酸(ABA)对植物根系应激反应的实验,机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Cl-通过自由扩散进入植物细胞
B.转运蛋白甲、乙的结构和功能相同
C.ABA进入细胞核促进相关基因的表达
D.细胞质膜发挥了物质运输、信息交流的功能
16.取鸡蛋清,加入蒸馏水,混匀并加热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浑浊的滤液。以该滤液为反应物,探究不同温度对某种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1 2 3 4 5
温度(℃) 27 37 47 57 67
滤液变澄清时间(min) 16 9 4 6 50min未澄清
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滤液变澄清的时间与该蛋白酶活性呈正相关
B.组3滤液变澄清时间最短,酶促反应速率最快
C.若实验温度为52℃,则滤液变澄清时间为4~6min
D.若实验后再将组5放置在57℃,则滤液变澄清时间为6min
17.下列关于真核细胞内细胞器中的酶和化学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尔基体膜上分布有相应的酶,可对分泌蛋白进行修饰加工
B.核糖体中有相应的酶,可将氨基酸结合到特定tRNA的3'端
C.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仅能消化衰老、损伤的细胞组分
D.叶绿体中的ATP合成酶,可将光能直接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
18.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TP中的能量均来自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B.ATP—ADP循环使得细胞储存了大量的ATP
C.ATP水解形成ADP时释放能量和磷酸基团
D.ATP分子中的2个高能磷酸键不易断裂水解
二.非选择题
19.(每空2分,共12分)为研究高脂饮食与肠道菌群及糖脂代谢的关系,进行如下试验:
(1)建立糖脂代谢紊乱大鼠模型
将20只大鼠随机平分为2组,分别饲喂高脂饲料(HFD组)和普通饲料(ND组)16周。
①检测空腹血相关生理指标,结果如表。
组别 总胆固醇 (mmol/L) 甘油三酯 (mmol/L) 血糖 (mmol/L) 胰岛素 (mIU/L)
ND组 1.56 0.63 5.58 10.02
HFD组 2.59 1.65 7.28 15.11
与ND组相比,HFD组 偏高,说明脂代谢紊乱,其他数据说明糖代谢紊乱,提示造模成功。
②检测粪便中4种典型细菌的含量,结果如图。
HFD组粪便中乳杆菌、双歧杆菌相对含量 (增加/减少)。
(2)探究肠道菌群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另取20只大鼠,喂以含 的饮用水杀灭肠道中原有细菌,建立肠道无菌大鼠模型。分别收集(1)试验结束时HFD组和ND组粪便,制备成粪菌液,分别移植到无菌大鼠体内,建立移植HFD肠菌组和移植ND肠菌组,均饲喂高脂饲料8周。检测空腹血相关生理指标,结果如表。
组别 总胆固醇 (mmol/L) 甘油三酯 (mmol/L) 血糖 (mmol/L) 胰岛素 (mIU/L)
移植ND 肠菌组 1.86 0.96 6.48 11.54
移植HFD 肠菌组 2.21 1.28 6.94 13.68
该试验的自变量为 ,结果显示两组均发生糖脂代谢紊乱,组间差异说明高脂饮食大鼠的肠道菌群可 (加剧/缓解)高脂饮食条件下的糖脂代谢紊乱。
基于本研究的结果,为了缓解糖脂代谢紊乱,请说明可以采取的策略。
20.(每空2分,共16分)如图为真核细胞中3种结构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的名称为 ,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洋葱根尖细胞具有 (在甲、乙、丙中选择)。
(2)蛋白质合成活跃的卵母细胞中结构c较大,而蛋白质合成不活跃的肌细胞中结构c很小,这表明结构c与 (填序号)的形成直接有关。
①内质网 ②高尔基体
③中心体 ④核糖体
(3)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在生物膜上进行,乙、丙分别通过 (用图中字母填空)扩大了膜面积,从而为这些反应需要的 提供更多的附着场所。
(4)在细胞分裂间期,结构乙的数目增多,其增多的方式有3种假设:Ⅰ.细胞利用磷脂、蛋白质等重新合成;Ⅱ.细胞利用其他生物膜装配形成;Ⅲ.结构乙分裂增殖形成。
有人通过放射性标记实验,对上述假设进行了探究,方法如下:首先将一种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在加有3H标记的胆碱(磷脂的前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转入另一种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定期取样,检测细胞中结构乙的放射性。结果如表:
标记后细胞增殖的代数 1 2 3 4
测得的相对放射性 2.0 1.0 0.5 0.25
①与野生型相比,实验中所用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代谢特点是 。
②实验中所用的“另一种培养基”在配制成分上的要求是 。
③通过上述实验,初步判断3种假设中成立的是 (在Ⅰ、Ⅱ、Ⅲ中选择)。
21.(除标注的外每空2分,共18分)砷可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拟南芥对砷胁迫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为探究其机制,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砷通过转运蛋白F进入根细胞时需消耗能量,该运输方式属于。砷的累积可导致细胞内自由基含量升高。自由基造成细胞损伤甚至死亡的原因为(答出两点即可)(4分)。
(2)针对砷吸收相关基因C缺失和过量表达的拟南芥,研究者检测了其根细胞中砷的含量,结果如图。由此推测,蛋白C可(填“增强”或“减弱”)根对砷的吸收。进一步研究表明,砷激活的蛋白C可使F磷酸化、磷酸化的F诱导细胞膜内陷、形成含有蛋白F的囊泡。由此判断,激活的蛋白C可使细胞膜上转运蛋白F的数量,造成根对砷吸收量的改变。囊泡的形成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的特点。
(3)砷和磷可竞争性通过转运蛋白F进入细胞。推测在砷胁迫下植物对磷的吸收量(填“增加”或“减少”),结合(2)和(3)的信息,分析其原因:(答出两点即可)(4分)。
22.(每空3分,共18分)使酶的活性下降或丧失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酶的抑制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可逆抑制剂(与酶可逆结合,酶的活性能恢复);另一类是不可逆抑制剂(与酶不可逆结合,酶的活性不能恢复)。已知甲、乙两种物质(能通过透析袋)对酶A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实验材料和用具:蒸馏水,酶A溶液,甲物质溶液,乙物质溶液,透析袋(人工合成半透膜),试管,烧杯等。
为了探究甲、乙两种物质对酶A的抑制作用类型,现提出以下实验设计思路。请完善该实验设计思路,并写出实验预期结果。
(1)实验设计思路
取 支试管(每支试管代表一个组),各加入等量的酶A溶液,再分别加入等量 ,一段时间后,测定各试管中酶的活性。然后将各试管中的溶液分别装入透析袋,放入蒸馏水中进行透析处理。透析后从透析袋中取出酶液,再测定各自的酶活性。
(2)实验预期结果与结论
若出现结果①:______________。
结论①:甲、乙均为可逆抑制剂。
若出现结果②:_____________。
结论②:甲、乙均为不可逆抑制剂。
若出现结果③:____________。
结论③:甲为可逆抑制剂,乙为不可逆抑制剂。
若出现结果④:____________。
结论④:甲为不可逆抑制剂,乙为可逆抑制剂。
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金益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起点考试生物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6 分)
1.B
2.A
3.A
4.B
5.A
6.C
7.D
8.B
9.A
10.C
11.D
12.A
13.C
14.A
15.D
16.B
17.A
18.C
二、非选择题
19.(1)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胰岛素 ②减少 (2) 抗生素 移植的粪便来源(或肠道菌群类型) 加剧 (3) 减少高脂食物摄入;增加乳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摄入(合理即可)
20.(1) 细胞核 乙 (2)④ (3) e、h 酶 (4)①不能合成胆碱(或胆碱合成缺陷) ②不含 3H 标记的胆碱 ③Ⅲ
21.(1) 主动运输 攻击和破坏细胞内的 D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破坏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合理即可) (2) 减弱 减少 一定的流动性 (3) 减少 砷与磷竞争转运蛋白 F,导致磷吸收减少;砷激活的蛋白 C 使细胞膜上转运蛋白 F 数量减少,进而减少磷的吸收(合理即可)
22.(1) 3 蒸馏水、甲物质溶液、乙物质溶液(顺序可对应后续结果) (2)①透析前,加甲、乙物质组酶活性均低于加蒸馏水管;透析后,加甲、乙物质组酶活性均恢复至接近加蒸馏水管水平 ②透析前,加甲、乙物质组酶活性均低于加蒸馏水管;透析后,加甲、乙物质组酶活性仍低于加蒸馏水管,且与透析前无明显差异 ③透析前,加甲、乙物质组酶活性均低于加蒸馏水管;透析后,加甲物质组酶活性恢复至接近加蒸馏水管水平,加乙物质组酶活性仍低于加蒸馏水管 ④透析前,加甲、乙物质组酶活性均低于加蒸馏水管;透析后,加乙物质组酶活性恢复至接近加蒸馏水管水平,加甲物质组酶活性仍低于加蒸馏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