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七章 证明 7.3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
导入新课
平行线判定的基本事实和定理分别是什么?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这是由角的数量关系判定直线的位置关系.如果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就可以得到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何证明它们都是真命题?
活动一:证明“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能作出相关的图形吗?
能根据所作的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吗?
已知:如图,直线AB∥CD,∠1和∠2是直线AB,CD被直线EF截出的同位角.
求证:∠1=∠2.
高效课堂
如何证明?
证明:假设∠1≠∠2,那么我们可以过点M作直线GH,使∠EMH=∠2.如图所示.
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知GH∥CD.
又因为AB∥CD,这样经过点M 存在两条直线AB和GH都与直线CD 平行.
高效课堂
这与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相矛盾.
这说明∠1≠∠2的假设不成立,所以∠1=∠2.
高效课堂
由此,我们证明了以下的性质定理.
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几何语言:如图,∵a∥b(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高效课堂
总结:
有时,直接证明很困难,就可以证明命题不成立,也就是假设结论不成立,推导出与已知条件、定理、基本事实相矛盾,那么假设不成立,原命题成立.
高效课堂
活动二: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推出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线”.类似地,能否利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推理得到两直线平行,内错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高效课堂
已知:如图,直线l1∥l2,∠1和∠2是直线l1,l2被直线l截出的内错角.
求证:∠1=∠2.
证明:∵l1∥l2(已知),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2=∠3(对顶角相等),
∴∠1=∠2(等量代换).
高效课堂
因此可以得到: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几何语言:如图,∵a∥b(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高效课堂
类似地,已知两直线平行,能否得到同旁内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如图,已知a∥b,那么∠2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a∥b(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4=180°(补角的定义),
∴∠2+∠4=180°(等量代换).
高效课堂
由此得到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几何语言:如图,∵a∥b(已知),
∴∠2+∠4=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高效课堂
活动三:解决问题
例1 如图,AB∥CD,直线AB,CD被直线AE所截.
(1)若∠1=110°,则∠2=______;
(2)若∠1=110°,则∠3=______;
(3)若∠1=110°,则∠4=______.
高效课堂
110°
110°
70°
例2 已知:如图,AD∥BC,∠ABD=∠D.
求证:BD平分∠ABC.
证明:∵AD∥BC(已知),
∴∠D=∠D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D=∠D(已知),
∴∠ABD=∠DBC(等量代换).
∴BD平分∠ABC(角平分线的定义).
高效课堂
例3 如图,直线b∥a,c∥a,∠1,∠2,∠3是直线a,b,c被直线d截出的同位角.
求证:b∥c.
证明:∵b∥a(已知),
∴∠2=∠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3(等量代换).
∴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高效课堂
由此得到定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回顾前面的证明过程,总结完成一个命题的证明需要哪些主要环节.
证明一个命题的一般步骤:
(1)审,根据命题,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2)写,根据条件和结论写出已知和求证.
(3)证,从已知条件出发,根据基本事实、定义、等式性质等,演绎推理出结论.
(4)查,检查表达过程是否正确、完整.
高效课堂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在条件和结论方面有什么关系?
条件和结论互换.
高效课堂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是已知两直线平行,得到角的关系;而判定定理是已知角的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
高效课堂
1.如图,直线l1∥l2,∠1=62°,则∠2的度数为 .
62°
课堂评价
2.(北师8上P193)请完成左边定理的证明:
已知:如图,直线a∥b,∠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求证:∠1=∠2.
证明:∵a∥b( ),
∴∠3=∠2( ).
∵∠1=∠3( ),
∴∠1=∠2( ).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对顶角相等
等量代换
3.(北师8上P194)请完成左边定理的证明:
已知:如图,直线a∥b,∠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求证:∠1+∠2=180°.
证明:∵a∥b(已知),
∴∠3=∠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3=180°(补角的定义),
∴∠1+∠2=180°(等量代换).
4.如图,AB∥DC,在AD上取一点E,过点E作EF∥AB交BC于点F,试说明EF与D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EF∥DC,理由如下:
∵AB∥DC,EF∥AB,
∴EF∥DC.
5.【例1】(北师8上P195改编)如图,AB∥CD,BC平分∠ABD,若∠C=40°,则∠D= .
100°
6.如图,已知AB∥CD,BC平分∠ABE,∠C=35°,那么∠BED=
°.
70
7.(北师8上P196改编)如图,AB∥CD,AC和BD相交于点O,E是CD上一点,F是OD上一点,且∠1=∠A.
(1)求证:FE∥OC;
证明:(1)∵AB∥CD,
∴∠A=∠C,
∵∠1=∠A,
∴∠C=∠1,
∴FE∥OC.
(2)若∠BFE=110°,∠A=60°,
求∠B的度数.
解:由(1)知FE∥OC,∴∠BFE+∠DOC=180°.
∵∠BFE=110°,∴∠DOC=70°,∴∠AOB=∠DOC=70°,
∴∠B=180°-∠A-∠AOB=50°.
8.如图,在△ABC中,点D在BC边上,EF∥AD,分别交AB,BC于点
E,F,DG平分∠ADC,交AC于点G,∠1+∠2=180°.
(1)求证:DG∥AB;
证明:∵EF∥AD,
∴∠2+∠3=180°.
∵∠1+∠2=180°,∴∠1=∠3.∴DG∥AB.
(2)若∠B=32°,求∠ADC的度数.
解:∵DG平分∠ADC,∴∠ADC=2∠1=2∠4.
由(1)知DG∥AB,
∴∠4=∠B=32°,
∴∠ADC=2∠4=64°.
9.(北师8上P196)太阳灶、卫星信号接收器、探照灯以及其他很多灯具都与抛物线有关.如图,从点O照射到抛物线上的光线OB,OC等反射以后沿着与POQ平行的方向射出.如果∠BOP=45°,∠QOC=88°,那么∠ABO和∠DCO各是多少度?
解:∵AB∥PQ,∴∠ABO=∠BOP=45°.
∵CD∥PQ,∴∠DCO+∠QOC=180°,
∴∠DCO=180°-∠QOC
=180°-88°=92°.
★10.(模型观念)如图,AB∥CD,点E在直线AB上,点F在直线CD上,直线EO,FO相交于直线AB,CD之间的一点O.
(1)过点O画直线MN,使MN∥CD;
解:(1)如图,MN即为所作.
答案图
(2)直线MN与AB平行吗?为什么?
(2)∵AB∥CD,MN∥CD,
∴MN∥AB.
(3)试判断∠BEO,∠DFO,∠EOF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3)∠BEO+∠DFO=∠EOF.理由如下:
∵AB∥MN,
∴∠BEO=∠MOE,
∵MN∥CD,
∴∠DFO=∠FOM,
∴∠BEO+∠DFO=∠MOE+∠FOM,
即∠BEO+∠DFO=∠EOF.
1.本节课探究了平行线的哪些性质?
2.在探寻平行线的性质时,你经历了什么? 这个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数学方法? 积累了哪些活动经验?
课堂总结
基础性作业:教材习题7.3第6题.
提高性作业:教材习题7.3第7题.
拓展性作业:如图,已知∠A=90°+x°,∠B=90°-x°,∠CED=90°,4∠C-∠D=30°,射线EF∥AC.求∠C,∠D的度数.
作业设计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