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自我评估检测(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自我评估检测(二)(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2 22:2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上)第五单元自我评估(二)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6分)
  在旧社会,地主阶级大多通过诓骗和压榨的手段来cuī残百姓,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封建的流俗在不折不扣地侵蚀着人们的心灵,精神麻醉的世人们由此变得鲁dùn,甚至还生发了一些孺夫的行为。不过,中国的脊梁却不会自欺欺人,更不会轻而亦举地屈服,他们持之以恒地追寻着梦想,总是前仆后继,探求着中国未来的出路。即使山穷水尽,也不轻言放弃。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诓骗(  ) 压榨(  )
cuī(  )残 鲁dùn(  )
(2)文段中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侵蚀 不可告人 B.麻醉 不折不扣
C.孺夫 轻而亦举 D.脊梁 前仆后继
(3)文段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流俗 B.自欺欺人 C.持之以恒 D.山穷水尽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经过大运会上各国大学生体育健儿的拼搏精神,对我们大家的影响颇深。
B.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或某行业的术语,而在于用词恰当。
C.谁也不能否认家长的这一种做法不能说是对孩子的关爱,但结果也许会适得其反。
D.张大娘看到我们俩,显得非常高兴,急忙站起身来,热情地拉住我们的手嘘寒问暖。
3.把下面句子填入语段横线处,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从先秦的金匮、石室到汉代的石渠阁、天禄阁,从唐宋时期的三馆秘阁到元代的奎章阁,从明代的文渊阁到清代的四库七阁,这一切形成了脉络清晰、底蕴深厚的藏书史。
①据《史记》记载,早在上古时期,便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文献。
②春秋时期的老子是周王室守藏史,说明当时便有国有图书管理机构。
③从保存文明、推动文明发展的高度出发,中华民族自古就高度重视藏书事业。
④《尚书》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墟发现的甲骨窖藏,相当于殷商王朝的官方档案馆。
A.④③①② B.③②④①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4.课文告诉我们要拥有创造力,探求新思路。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从备选的几组字中任选一组,写一句有创意的话,从中感受汉字表形表义的无穷魅力。(3分)
示例:众对人说:“没有你们每个人的努力,就没有我的存在。”(或人对众说:“一会儿没见,哥儿几个就玩上杂技叠罗汉了。”)
备选字:丰—干 林—木 甲—由
                                       
5.九(1)班开展“走进古典名著”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0分)
(1)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以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兴趣。(3分)
                                      
                                      
(2)宣传委员准备以此为话题,设计对应的黑板报。请仿照已经给出的活动名称,再设计两项活动(不得与下面的活动相同)。(2分)
①举办讲古典名著故事比赛活动 ②开展古典名著人物大家猜的竞赛活动
③              ④              
(3)在“古典名著人物大家猜”竞赛活动中,请你根据提示猜猜这些小说人物。(2分)
①“智取生辰纲”的组织领导者。(  )
②人称“黑旋风”,他的武器是两把大板斧,专杀贪官污吏。(  )
(4)在“古典名著人物大家评”活动中,请你仿照下面示例,从供选人物中选择一个,写一段简短的话,向同学们介绍你所要评说的人物。(3分)
示例:孙悟空——你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取经路上,你是师父的好帮手,“三打白骨精”,你穷追猛打,决不手软;“三调芭蕉扇”,你有勇有谋,化险为夷……你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本领高强。你是艺高胆大的神仙传奇,更是血肉丰满的英雄好汉!
供选人物:鲁智深 武松 林冲 宋江
                                      
                                      
                                      
6.古诗词积累运用。(7分)
(1)人生有困境:“鸡声茅店月,             ”(《商山早行》),温庭筠背井离乡,晨起早行;“             ,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杜甫望月抒怀,感兄弟离散;“溪云初起日沉阁,             ”(《咸阳城东楼》),许浑登高望远,悲国运不济;“             ,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溯古思今,悲怀才不遇。(5分)
(2)《行路难》(其一)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请结合以下诗句分析简要回答。(2分)
诗句分析:这两句诗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时的深切体验,表现了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自信与乐观。
                                      
二、阅读与鉴赏(40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7~10题。(14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①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②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③,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④,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⑤数十立者,山也。极天⑥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⑦色,而皆若偻⑧。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注释】①崖限:像门槛一样的山崖。②徂徕(cú lái):山名,在泰安东南。③戊申晦:戊申这一天是月底。晦:农历每月最后一日。④日观亭:亭名,在日观峰上。⑤樗蒱:古代的一种博戏,这里指樗蒱所用的掷具,长形而末端尖锐,立起来像山峰。⑥极天:天的尽头,天边。⑦绛:红色。皓:白色。驳:杂。⑧偻:驼背。形容日观峰以西的山峰都低于日观峰,如同弯腰驼背地站着。
7.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大雪三日 待日出 B.及下船 及既上
C.上下一白 及既上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若樗蒱
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B.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C.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D.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10.甲、乙两文都写到雪景,两文分别是怎样描写雪景的?各有什么特点?(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9分)
开展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识
李奕廷
①浙江嘉兴一小区内电动自行车突然起火,4名中学生先疏散人群并报火警,而后用灭火器及时将火扑灭。无独有偶,福建厦门海沧一房屋突遭火灾,一名六年级学生抄起楼道灭火器扑灭火苗,并利用打湿的毛巾关闭燃气阀门。几名青少年堪称“教科书式灭火”的生动故事,充分说明安全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②去年7月,海河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北京门头沟妙峰山民族学校作为临时避难场所,积极参与社会安置。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说:“你们学校在这次防汛抗洪中成功避险,而且很好地发挥了‘安全岛’作用,要用好这一生动教材,开展安全教育,提升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避险能力。”这是对该校师生们的热情鼓励,也是对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等部门提出的明确要求。推动安全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教给青少年安全常识和避险本领,增强他们的安全防护意识,是青少年健康安全成长的需要,也能为人民安居乐业厚植安全根基。
③安全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需要大家共同维护。“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守护安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坚持预防为主,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高度警觉,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概率。无数事实表明,多一些安全防范就能少很多发生事故的可能。安全教育,正是安全治理抓源头、抓防范、抓薄弱环节的重要体现。
④安全教育要注重学习安全防护知识,学会自我救助本领,决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河南郑州交警曾联合当地幼儿园做了一项测试,结果显示,SUV车型司机的视线盲区竟然能藏下75个孩子。这既启示司机必须更加重视驾乘细节,也启示我们要更加关注青少年安全教育,传授安全防范技能,纠正现实中早已“习惯成自然”的不安全做法,排查消除安全隐患。
⑤每个人的安全意识如何,关乎安全治理的最终效果。幼年时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正确价值观念,足以受益一生。开好安全教育的课程,把重视安全、守护安全的意识深深刻印在脑海,是对青少年负责,是让青少年终身受益的好做法。
⑥对青少年的安全教育涉及方方面面,从建筑安全到用电安全,从校园食品安全到实验室安全,不一而足。以社会实践活动等机制为依托,进一步强化安全教育,必能筑起人人懂安全、时时为安全、事事保安全、处处要安全的牢固堤坝。
(选自《人民日报》2024.2.8)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列举几名青少年“教科书式灭火”的生动故事,是为了引出议论的话题。
B.第③段中的“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论说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
C.第④段可以增加类似于福建厦门六年级学生这样的具有安全防范技能的例子。
D.第⑥段总结概括观点,指出了安全教育涉及的方面,强调时时处处重安全。
12.请从内容、结构和形式上简说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妙处。(3分)
                                      
                                        
                                        
13.全文谈的是安全教育、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的问题。作为一名中学生,谈谈你从本文中受到的启示。(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17分)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①我记事早。我记事早的一个标记,是斯大林的死。有一天父亲把一个黑色镜框挂在墙上,奶奶抱着我走近看,说:斯大林死了。那是1953年,那年我两岁。
②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时,它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这是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嘛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了城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③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我们沿一道灰色砖墙走了好一会,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染红它的尖顶。
④我跟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到门口。唱歌的孩子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那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堂兄,羡慕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老头儿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⑤这时,晚祷的钟声敲响了——就是这声音,我曾听过的那缥缥缈缈响在天空的声音啊!
⑥“它在哪儿呀,奶奶?”
⑦“什么,你说什么?”
⑧“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⑨“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⑩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被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四十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选自《读者》,有删节)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而以细微之处的小事表达作者的心境。
B.第②段加点的“一直猜想”“望着”等词,流露出“我”小时候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C.第④段中“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奶奶这句话侧面印证了小时候的“我”听到琴声痴迷的情态。
D.第⑩段画线句子属于景物描写,通过“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等语句,突出了钟声的洪亮。
15.请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句子。(4分)
(1)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从加点词的角度)
                                     
                                     
(2)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理解句子的内涵)
                                     
                                     
16.文章围绕“教堂”回忆了其中的歌声及钟声等美好的童年生活,请根据相关提示将横线部分补充完整。(3分)
  “我”一来到世上,           ——跟奶奶进教堂,         
——堂兄在树林里分“我”彩蛋和糖果时,               ——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停止,并且长久地消逝了。
17.本文的题目是“消逝的钟声”,可作者却比较详细地写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18.谁都有自己的故乡,读完小说后,你觉得作者对故乡的内涵有了怎样新的理解?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一谈。(4分)
                                       
                                       
三、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文字,任选一题作文。
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立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请以“看不见的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600字左右。
(2)上面的小诗耐人寻味:看得见的“彼此孤立地兀立着”,看不见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它能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以“说看见”或“说看不见”为题,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九(上)第五单元自我评估(二)
1.(1)kuāng zhà 摧 钝
(2)C(孺夫—懦夫,轻而亦举—轻而易举。)
(3)B(自欺欺人:指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常用来形容不肯面对事实,不合语境。)
2.D(A.缺少主语,可删去“经过”;B.两面对一面,可删去“的好坏”;C.否定不当,可删去“不能说”。)
3.D(③句总说,“上古时期”“殷商王朝”“周王室”分别按时间顺序说明,所以顺序是③①④②,应选D。)
4.示例:丰对干说:“没有你的干劲,就没有我的丰收。”(或干对丰说:“去掉头上的‘十’字,你会干得更轻松。”)林对木说:“没有树木,就没有我这一片林。”(或木对林说:“林子茂盛了,树木才有依靠。”)甲对由说:“我们都是田氏子孙,只不过我钻研地,你探究天。”(或由对甲说:“老兄,根基牢才能站得稳。”)
5.(1)示例:提起古典名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那些曲折的故事,鲜活的人物,一定给大家留下过深刻印象。它们就像一部部历史教科书,引领我们了解错综复杂的古代社会,开拓思维,认识世事。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一片天地,研读古人的生活吧!
(2)示例:编写古典名著人物小词典 举办古典名著故事图画展览
(3)①晁盖 ②李逵
(4)示例:鲁智深——你是正直仗义的化身。为救受人欺凌的金氏父女,三拳打死镇关西;在大相国寺,用神力倒拔垂杨柳,收服众泼皮;林冲落难,刺配沧州,你一路暗中保护,在野猪林救下其性命又一路护送至沧州……你爱憎分明,有勇有谋,不愧为响当当的梁山好汉。
6.(1)人迹板桥霜 有弟皆分散 山雨欲来风满楼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
(2)示例:我会在身处逆境、心情苦闷时自我安慰、自我鼓励时引用它。
7.B(A.天/太阳;B.等到;C.上面/登上;D.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白色。)
8.C(此句意思是“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因此朗读节奏应划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9.(1)(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2)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10.甲文运用白描手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乙文运用“负”“烛”,化静为动,用语新颖、传神,说苍山背负的雪像蜡烛样照亮天南,生动勾勒出积雪的光彩,色彩鲜明,诗意盎然,使得壮丽雪景跃然纸上。
【乙】文参考译文:
现在我所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好像是一条带子一样。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而来。日观亭东面从脚下都弥漫着云雾,隐约看见云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樗蒱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11.D(第⑥段总结概括,得出结论;观点是开头提出来的。)
12.示例:内容上表明作者的主要观点,指出了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结构上由鲜明的立场观点,为全文定下论说基调;形式上前后句对仗工整,朗朗上口。
13.示例:安全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自觉地筑牢安全意识,利用一切时机学会安全防范的技能,当不可避免的危险到来时,能够独立自主地应对险情。
14.D(“洪亮”显然与文中的“沉稳”“悠扬”相矛盾。)
15.(1)“吹透”“钻进”两个动词将听到的琴声和歌声幻化为触觉的风,形象地写出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声和歌声后灵魂受到的震动。(语意相近即可)
(2)由衷地写出了“我”不能再听到让“我”心灵震撼的钟声的遗憾,呼应标题“消逝的钟声”。(语意相近即可)
16.听到的是教堂的钟声 见老头弹琴,孩子们唱歌 晚祷的钟声缥缥缈缈响在天空
17.①可以交代出听到钟声的过程,突出“我”幼时聆听“晚祷的钟声”受到的震撼;②为后文抒写“我”在异地听到钟声的独特感受做铺垫;③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对故乡内涵的独特理解。
18.示例: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我认为作者所说的故乡的新内涵是,用心灵感受曾经过去的一切,那就像是一种重新拥有般的幸福。(言之成理即可)
19.略。请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