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二单元自我评估(二)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班级将开展“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20分)
1.下面是A组同学为本次活动写的开场白,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任务。(9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君子处世应该zūn xún( )天道,A._________(彬彬有礼/附庸风雅),持之以恒,努力奋进。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恪守生生不息之道的体现。
正是jí qǔ( )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才不惧外族制裁,创造了绵延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书写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民族复兴三次“伟大飞跃”的B._________(丰功伟绩/汗马功劳)。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奋进的征程中充满希望,也充满了挑战。只有抱定胸怀祖国之志,发扬敢拼敢搏,我们就能实现价值,成就未来。现在,让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主题班会——“君子当自强”。
(1)根据拼音写词语,给加点字注音。(每空1分,共4分)
zūn xún( ) 恪( )守 jí qǔ( ) 制裁( )
(2)分别为文段中A、B横线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2分)
A. (彬彬有礼/附庸风雅) B. (丰功伟绩/汗马功劳)
(3)文段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2.为了学习“中国航天人”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B组同学整理了一段事迹介绍,请你为语段横线处选择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 )(3分)
太空探索的进步不仅映照着“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也进一步增强了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底气。回顾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史,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攻坚克难,才实现了 、 、 的跨越发展。如今,中国人拥有了自己的太空之家,飞天梦圆,凝结着中国航天人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的汗水和智慧,体现着中国科技强起来的决心和勇气。
①从小到大 ②从弱到强 ③从无到有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③①
3.C组同学打算在教室挂一幅有关“自强不息”的书法作品来激励同学们,下面是他们搜集到的两幅作品,请你选一幅并说明选择理由。(4分)
(A) (B)
4. D组同学计划以“青年当自强不息”为话题,在班级内组织一次演讲比赛,特邀王校长为评委。请你以班委会的名义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撰写一封邀请函(邀请函发出时间为12月22日)。(4分)
时间:12月25日下午15:30 地点:九年级(1)班教室
事件:举行“青年当自强不息”演讲比赛 特邀评委:王校长
二、《艾青诗选》中也有许多“君子当自强”的内容,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任务。(11分)
5. 《艾青诗选》中有许多表现自强意识的抒情诗。请仿照艾青的《树》(节选)中所运用的抒情方式,从“草”“叶”“鱼”中选择一个作为标题,尝试写一首小诗,要求6行。(3分)
树(节选)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
6.同学们围绕艾青诗歌展开探究,思考“君子”风骨的当今释义,请你参与其中。(4分)
A.镜子仅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它最爱真实决不隐瞒缺点它忠于寻找它的人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或是醉后酡颜或是鬓如霜雪有人喜欢它因为自己美有人躲避它因为它直率甚至会有人恨不得把它打碎 B.芦笛(节选)滚吧,你们这些曾唱了《马赛曲》,而现在正在淫污着那光荣的胜利的东西!今天,我是在巴士底狱里,不,不是那巴黎的巴士底狱。芦笛并不在我的身边,铁镣也比我的歌声更响,但我要发誓——对于芦笛,为了它是在痛苦地被辱着,我将像一七八九年似的向灼肉的火焰里伸进我的手去!
从上面两首诗中任选一首,选择至少两个赏析策略,分析从艾青身上感受到的“君子”风骨。
赏析策略:A.把握感情基调 B.揣摩语言 C.关注手法
D.把握重音节奏 E.分析意象 F.想象画面
7. 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个人而言,要自信自立,勤思苦学,勇于开拓。老师要求做一张关于名著《艾青诗选》的手抄报。小文做好了,想配一幅图,他找了三幅图片,不知道用哪一幅好,请你结合艾青诗歌的意象帮助他选一幅,并说说选择的理由。(4分)
三、下面是“文学作品中的君子品质”探究环节,请你阅读下面文字并完成任务。(39分)
【活动一】古代作品中有许多君子风范的人物,请你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并完成任务。(12分)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太守谓谁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故善为国者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故善为国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9.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环而攻之而不胜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其真无马邪
C.兄之爱弟 无丝竹之乱耳 D.武王问于太公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2)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11.以民为本的君子思想在【甲】【乙】两文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请结合文本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活动二】现代作品中也有许多君子风范的人物,请你阅读下文并完成任务。(15分)
一片黄铜亮晶晶
①听主持人说邓老还是一位打过仗的老革命,报告厅顿时一片喧哗,好多手臂举起,请求邓老讲讲打仗的故事。邓老摆摆手推辞,我当年只是个娃娃兵,连枪都端不稳,打不准,没得好讲哟。台下一双双眼睛仍满含期待,主持人劝:“邓老,随便讲几句吧,就当活跃下气氛。”邓老沉思片刻,笑笑说:“讲可以,挺丢脸的,不许笑话我呀。”
②傍晚,队伍路过村子,扎下营盘,埋锅做饭。分完馒头,炊事班长老郭头发现那个小男孩还没走。蒸馒头时,小男孩抢着帮他抱柴、添火,紧忙活。此时,小男孩歪着头待在一边,偷瞄战士们吃馒头,嘴角的哈喇子垂成一根亮线,差不多快要落到裤裆。老郭头用筷子插起一个馒头,递给他。小男孩确认馒头真的是给他的,眼睛瞪得老大,嘴巴也张得老大,双手接过馒头,捧着就往嘴里塞,几口下去,就噎直了脖儿。老郭头忙给他捋了捋,又舀了半碗菜汤,一点儿一点儿看他灌下。看得出,这孩子是饿极了。
③后半夜,队伍悄悄开拔。老郭头背着一大袋粮食,粮食外边扣着那口做饭的黄铜锅,越走越沉,想停下歇口气,又怕腿一软站不起来,被队伍落下,就咬牙坚持。走着走着,背上轻了。一扭头,看见屁股后边有双小手撑着下锅沿。老郭头火了,轰小男孩回村。小男孩很犟,只当没听见。老郭头作势踢他,他围着老郭头转,手撑着锅沿始终不松。看看离那村子已经很远,天还没亮,老郭头无奈,只得任他跟着。小男孩就此成了队伍里的人。
④小男孩刚有一把凳子高,又因为跟姓谐音,就被叫成了小凳子。老兵们跟老郭头起哄,说老郭头行啊,随时有小凳子坐。老郭头瞥一眼瘦小枯干的小男孩,冲老兵撇嘴,你去坐吧,我怕压折了凳子腿。老兵逗,跟了你,干脆认了干儿子吧。老郭头头摇得像拨浪鼓,要认你认。尽管小男孩眼里有活儿,能帮老郭头干不少事儿,老郭头还是不愿意要他。不光嫌他个儿小,没力气,还嫌他胆小,手笨,一听见枪响就捂耳朵,教他使枪也学不会。老郭头暗想,要是再过那个村子,绑也要把他留下。
⑤队伍打阻击战,战斗惨烈,打了三天三夜。因为防守分散,无法及时联络,伤亡人数不详。团长问老郭头,口粮还能撑多久?老郭头不知还剩下多少人,也不知战士身上的粮袋里还有多少存货,一时说不上来。小男孩点了点跟着老郭头去阵地上送饭时捡回的粮袋子,掰着指头算了算,张口说道,每人每天八两,只够一天;每人每天半斤,能凑合两天。老郭头怪他多嘴,问他:“咋算出来的?”他说出理由,团长听了,点点头,格外多看了他几眼。
⑥完成阻击战任务,队伍突围时,有三条路可选,因为不了解敌情,一时难以确定突围方向。团长脸上阴云密布,眉头拧成疙瘩,谁也不敢说话。小男孩站起来说,我知道该往哪儿冲。
⑦老郭头怪他多嘴,伸手拽他。团长打手势拦住,让小男孩说。小男孩早不怕枪炮声了,这些天没事时就支棱起耳朵听,还真听出了门道。他分别说出三条路对面大概各有多少枪炮,是哪种枪炮。有个地方听着枪炮声密,其实只有几个人放,该往那儿冲。团长听他说完,眉头舒展,站起身,拍拍他的头,然后猛击一掌,好,就往那儿冲!
⑧突围前,团长再三叮嘱老郭头,你就一个任务,给我带出这个娃娃,将来让他上学,打江山要人,建设新中国更需要人,到那时,他比咱们更有用。
⑨炮弹呼啸而来,老郭头割掉背带,摘下黄铜锅,把小男孩扣在锅下……老郭头不见了,团长和好多官兵不见了,老郭头当作宝贝的那口黄铜锅也被炸裂了,不能用了。小男孩平时根本搬不动那口锅,那时不知怎么会有那么大力气,举起黄铜锅,猛地朝一块石头砸去……
⑩邓老从随身的包里掏出一块亮晶晶的黄铜片,托在手心,给大家看。黄铜片被磨得异常光亮,金子一般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邓老眼角被映得亮晶晶,台下所有的眼睛都被映得亮晶晶。
(摘自《辽河》,有改动)
12.文章第④段提到“……因为跟姓谐音,就被叫成了小凳子”,因此,小语同学猜测“小男孩”就是邓老,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再给出两条判断“小男孩”就是邓老的理由。(4分)
13.第⑤段中,团长听了小男孩的话,“点点头,格外多看了他几眼”,请联系上下文,揣摩团长此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3分)
14.文章结尾段三次提到“亮晶晶”,这三个“亮晶晶”的含义一样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4分)
15. 校刊主题为“有温度,有筋骨的中国故事”的专栏将向学生征集相关素材,你打算推荐《一片黄铜亮晶晶》,请结合文章内容和栏目主题写出推荐理由。(4分)
【活动三】下文对于培养中学生自强不息的气质很有裨益,请你阅读文本并完成任务。(12分)
涵养自强不息的青春气质
①“我为伟大的祖国和人民而骄傲,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自豪!”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对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赞扬,引发强烈反响。
②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对新时代青年来说,自当弘扬民族精神,执着追求,不断进取,用奋斗回答时代之问、青春之问。
③自强不息是对当今时代的不辜负。我们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驻村青年干部群体功不可没;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返乡创业青年大展拳脚;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青年创新团队大放异彩;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越来越多匠心青年脱颖而出……伟大时代孕育着更多机会,搭建起更大舞台,提供了更多选择。时代造就了青年,而青年也在创造并推动这个时代。
④自强不息是对未来人生的不设限。“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华坪女高的誓词告诉我们,心怀高山,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才能努力向上不懈怠,最终俯瞰沟壑。该校校长张桂梅作为一名普通的山区教师,不被环境所限制,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立志建免费女子高中。她四处奔走,不顾他人的误解和白眼,“像乞丐一样”筹集经费;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女孩走进学校,她一次次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做工作……12年的时间里,1804个可能辍学的贫困女孩,因她不认命、不服输,走出了大山,看见了更广阔的世界。自强不息,就是坚定自己的人生要由自己设定,从“我也就这样”的自我束缚到“我还能这样”的突破,不仅打破了一种观念,更开启了一种新的人生。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多青年都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在实现阶段性目标后斗志减退、思想松懈、惰性渐生。考上大学后只想着及格就好,进入职场后只想着差不多就可以。在最应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也就放弃了未来的无限可能。青年是最有朝气、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应当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每一个机遇里收获成长,从每一次挑战中磨砺成熟,从而找到实现青春梦想和人生价值的正确打开方式。
⑥自强不息是逆境中的不放弃。李大钊曾以激昂的笔触描绘出青年的独特气质:“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当今,90后和00后以行动展示出青春的生机和力量。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许多人的发展节奏:备战半年的资格考试临时取消;精心准备的求职面试突然更改方式;万事俱备、只待实施的工作方案始终无法启动……但他们并不气馁,反而以乘风破浪的姿态向目标前进。青春无悔,奋斗无价,越是迎难而上,就越能体验到拼搏的意义。
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国青年要乘势而上,涵养自强不息的青春气质,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为铸就新的历史伟业贡献青春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
16.结合上下文,在第⑤段的空白处填写合适的分论点。(2分)
17.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4分)
18.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这则材料放在原文中哪个段落最为合适,并说明理由。(3分)
【链接材料】在喻壮出生前1天,父亲因救人牺牲;2岁时,妈妈因患病瘫痪,再也没能抱过他;5岁时学会洗衣做饭,跪在地上给妈妈穿鞋穿衣、修剪指甲。读小学四年级时,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做饭。喂妈妈吃完饭,洗好碗再去上学,放学回家又给妈妈按摩擦身换洗。因年幼力气不够,喻壮时常咬紧牙用头顶着为妈妈翻身。虽历经磨难,喻壮仍保持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生活中,乐于助人;学习上,成绩名列前茅。
19.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说说我们中学生该怎样涵养自强不息的青春气质。(3分)
四、表达与交流(5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准备”指预先安排或筹划。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用“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提醒人们在事情发生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抓住机会,感受美好。机会稍纵即逝,当它来临时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只能追悔莫及。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以“准备”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观点明确的议论文。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
九(上)第二单元自我评估(二)
1.(1)遵循 kè 汲取 cái
(2)A.彬彬有礼 B.丰功伟绩
(3)只有抱定胸怀祖国之志,发扬敢拼敢搏的精神,我们才能实现价值,成就未来。(句中有两处语病:成分残缺、关联词运用不当。)
2.C(“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契合跨越发展的逻辑。)
3.示例一:选A。A作品为楷书,字体端庄方正,横平竖直,结构匀称,一丝不苟,能熏陶同学们刚正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
示例二:选B。B作品为行书,笔画连绵,灵活连贯,舒展流动,给人以潇洒自如、灵动飘逸的美好感受,能激发同学们的青春活力,从而激励他们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
4.示例:
邀请函
尊敬的王校长:
您好!我班定于12月25日下午15:30在九年级(1)班教室举行“青年当自强不息”演讲比赛,现诚邀您担任特邀评委。恳盼您届时能参加。谢谢!
九年级(1)班班委会
2024年12月23日
5.“草”示例:一滩衰草,一片枯黄/在荒凉的大漠茕茕孑立/面对狂风与黄沙/诉说着世界的孤独和凄凉//一旦春风吹来/它们便鲜活整个大地
6.示例一:运用“揣摩语言”“分析意象”策略赏析《镜子》。诗歌中的镜子俨然是一个见识深邃、直言不讳、忠诚之人,“深不可测”说明他见识深邃,“它最爱真实/决不隐瞒缺点”说明他直言不讳,“它忠于寻找它的人”说明他忠诚。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镜子,实际上是在写像镜子一样的人,因此是托物言志的手法,从诗句“它最爱真实”“因为它直率”可知,这首诗赞扬了像镜子一样正直的人,讽刺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从中可以看出艾青正直忠诚的君子风骨。
示例二:运用“把握感情基调”“关注手法”策略赏析《芦笛》。1933年3月诗人在上海监牢的不眠之夜,借铁栅外的灯光,在拍纸簿上写下了这首悲壮的叛逆的诗篇《芦笛》,他控拆这个没有自由的罪恶世界。芦笛运用象征艺术,是诗人对中国反动统治者的反叛的誓辞,也是诅咒他们灭亡的歌。从中可以看出艾青疾恶如仇、勇于抗争的君子风骨。
7.示例一:A。艾青三四十年代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太阳”和“土地”。A图中的大地丰饶美丽,所以用A好。
示例二:B。艾青的《礁石》写礁石面对凶狠的海浪,看着海洋。这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告诉我们采取积极的态度,勇敢地迎接各种挑战,故选B合适。
示例三:C。艾青三四十年代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太阳”和“土地”,索求火把、坚持斗争,诗人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给大地带来无限光明、对胜利的期待,故选C合适。
8.A(A.都是“以……为乐”的意思;B.为,是/认为;C.所以/跟原来一样;D.善于/好的。)
9.C(A.连词,表承接,不译/连词,表转折,但,却;B.代词,他们/表反问语气,难道;C.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为“向”/介词,表示原因,译为“由于,因为”。)
10.(1)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2)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
11.【甲】文以民为本思想体现在与滁州百姓同游;与宾客同宴、同乐、同醉;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够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乙】文中姜太公认为要给百姓利益、让百姓成功、让百姓活下去、给予百姓快乐,治国者对待百姓要像父母对待孩子、兄长爱护兄弟一样,对百姓的遭遇感同身受,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乙】文参考译文:
周武王问姜太公:“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什么?”姜太公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是怎么去爱子民罢了。”周武王说:“怎么样爱子民?”姜太公说:“给子民利益不加害他们,让他们成功而非失败,让他们活下去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予他们而不是抢夺他们的东西,给予他们快乐而不是痛苦,对他们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向,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方法。……所以善于治国的人对待民众,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兄长爱护自己的兄弟一样,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
12.①大家求邓老讲讲打仗的故事时,邓老说他当年只是个娃娃兵,而下文写到的“小男孩”就是一个娃娃兵;②邓老说自己当兵时连枪都端不稳,打不准,与文中“小男孩”学不会使枪相符;③“小男孩”砸碎了黄铜锅,文章结尾处,邓老从随身的包里掏出一块亮晶晶的黄铜片。(任意答出两点,表达合理即可)
13.示例:没看出来啊,这个小凳子又机灵又聪明,连老战士老郭头都答不上来的问题,他竟然讲得头头是道。他是个好苗子,将来建设新中国需要这样的人,得好好培养!
14.示例:不一样。第一处“亮晶晶”是说黄铜片的光泽,可以看出邓老对黄铜片的珍视,经常带在身边且常常擦拭;第二处“亮晶晶”写邓老眼角闪光,写出了邓老对牺牲自己保护了他的老郭头的感激与怀念;第三处“亮晶晶”是写台下人的眼睛都闪耀着光芒,大家都被邓老的故事打动了,对老郭头、团长以及所有为了新中国而牺牲的战士们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15.示例:小说《一片黄铜亮晶晶》讲述了战争年代,一群勇敢无畏的战士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小说视角独特,通过邓老的回忆,带领读者重回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认识了老郭头这一有血有肉的人物。他是个温暖的人,收留了小男孩儿“小凳子”(即后来的邓老)。他给“小凳子”馒头,教他使枪,最后,老郭头为了保护“小凳子”,牺牲了自己。老郭头舍己为人的精神和为了祖国美好未来而勇于牺牲的精神便是中国人的“筋骨”。这篇小说符合“有温度,有筋骨的中国故事”这一栏目主题,特此推荐。
16.示例:自强不息是顺境中的不放松。
17.本段首先提出观点“自强不息是对未来人生的不设限”;然后引用华坪女高的誓词作为道理论据论证观点,并论述了“心怀高山,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才能努力向上不懈怠,最终俯瞰沟壑”;接着列举该校校长张桂梅不给自己人生设限,帮助贫苦女孩走出大山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论证观点;最后总结全段,强化观点,得出“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不仅打破了一种观念,更开启了一种新的人生”的结论。
18.第⑥段。材料中喻壮在父亲牺牲、母亲瘫痪的逆境中不放弃,积极进取,乐观生活,很好地论证了第⑥段中的“自强不息是逆境中的不放弃”这一观点。
19.示例: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持之以恒地完成,永不懈怠;在学习遇到难题时积极向老师和同学求助,不轻言放弃;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永远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保持自信。(写出三点,表达合理即可)
20.略。请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