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自我评估
(考试用时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21分)
1.默写古诗文。(共10分。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1)戍鼓断人行, 。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2)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3) ,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 , ,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5)诗歌中有“风”: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借“风”渲染离愁别绪;秦观的“ ,豪兴徜徉”(《行香子》)中蕴含安闲自在之情。
诗歌中还有“酒”:李白的“ , ”【《行路难》(其一)】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刘禹锡的“今日听君歌一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点明酬答之意,既有对友人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7分)
汉字博大精深,是华夏民族创造的令人 的文化瑰宝。汉字起源甚早,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丰富的字体与书风。从字体的古今演变中,可以 古人生活与文化的点点滴滴。汉字的美,是不容xièdú的。
汉字,纵跨几千年时光,横越数万里广袤土地,让所有南腔北调、方言异音的中国人,都能作乡音晤谈般的亲切问候。彼此之间的交流,体现了个人的hányǎng。这种问候所揭露的民族向心力与文化聚合力,是其他文字很难达不到的。bùyán-éryù,汉字是全球华人 的乡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1)xièdú( ) (2)hányǎng( ) (3)bùyán-éryù( )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附庸风雅 窥视 不同 B.叹为观止 窥探 共同
C.附庸风雅 窥探 共同 D.叹为观止 窥视 不同
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种问候所展现的文化聚合力与民族向心力,是其他文字很难达不到的。
B.这种问候所揭露的民族向心力与文化聚合力,是其他文字很难达到的。
C.这种问候所展现的民族向心力与文化聚合力,是其他文字很难达到的。
D.这种问候所揭露的文化聚合力与民族向心力,是其他文字很难达不到的。
九(1)班拟开展“认识中国传统色彩”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5~6题。(4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色彩如今依然流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在2023年春晚舞台上,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以舞为语、以曲为韵,将中国传统色彩——梅红、沧浪、缃叶、远山黛等43种颜色,唱成歌、舞成画,让观众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
中国传统色彩的走红带来诸多启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实现这一宏大目标?必须守住中华文化的根,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妨从小切口、小角度入手,深挖下去,同时利用新技术新表达,在更多平台上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
材料二:
大自然的颜色何其多,为了留住这份美好,我们的祖先便学会了从自然中提取颜色,将它们运用在瓷器、服饰、绘画、建筑、漆器等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色彩。中国色彩是中国人定义颜色的方式,中国色,又不止于色。中国色彩包含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其视觉,纯而不艳,灰而不脏;其配色,讲究和谐之美,诗意而曼妙。颜色的背后蕴藏着流传千年的东方审美和古老智慧。
5.任务一:小文通过整理资料,初步了解了中国传统色彩的特点,但他不明白为什么把“梅红、沧浪、缃叶、远山黛”等色彩称为中国传统色彩,请你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帮他解惑。(2分)
6.任务二:小文想写一副对联描述自己对中国传统色彩的感受,上联已拟成,但下联语言还没有组织好,请你运用对联的知识帮他组合下联。(2分)
四时绽放 传万代千秋 踏向锦绣
上联:回望峥嵘,五色缤纷汇千娇百媚 下联:
二、阅读(4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8分)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乙】
某再拜启:山州穷绝,比①乏水泉。昨夏秋之初,偶得一泉于州②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理其傍为教场,时集州兵弓手,阅其习射,以警饥年之盗。间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方惜此幽致,思得佳木美草植之,忽辱③宠示芍药十种,岂胜欣荷④!
山民虽陋亦喜遨游自此得与郡人共乐实出厚赐也。愧刻⑤!愧刻!
(选自欧阳修《与韩忠献公》)
【注释】①比:都,到处。②州:滁州。欧阳修写此信时,任滁州知府。③辱:谦辞,承蒙。④欣荷:欣喜和感激之意,书信用语。⑤愧刻:惭愧得很,书信用语。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往来而不绝者/山州穷绝 B.射者中,弈者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时集州兵弓手/四时俱备 D.方惜此幽致/方七百里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间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
9.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山 民 虽 陋 亦 喜 遨 游 自 此 得 与 郡 人 共 乐 实 出 厚 赐 也
10.欧阳修初到滁州,曾写信给韩琦倾吐内心苦闷“惟食禄端居,未能报国,此为愧尔”。但在【乙】文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乐”。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析欧阳修“乐”的内涵。(写出两点即可)(4分)
11.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4分)
小语:我发现【甲】【乙】两篇文章表达的情感有相同之处: 。(2分)
小文:你说得对,我还发现两篇文章表达的情感也有不同之处: 。(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0分)
小粤对近期的社会热点“课间十分钟”十分感兴趣,搜集了以下材料来进行分析。
材料一: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一项调查,结果如下:
关于学校课间纪律的规定当中,最常见的三个是:不准在室内大声说话或谈笑58.0%、不准出教学楼46.1%、不准在室外高声说话和嬉戏打闹45.0%。
那么,“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是怎么出现的?
调查中,59.5%的受访家长归因于一些老师图省心,要求学生课间保持安静;59.1%的受访家长认为最初是因为空气不好,学校让学生少外出,后来成了惯性;54.7%的受访家长认为是学校担心学生自由活动有安全隐患。
材料二:
课间10分钟俗称小课间,是中小学生调节学习状态、缓解疲劳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时段。《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要求“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材料三:
人们在网络上谈起课间十分钟,总不免会想起美好的回忆,比如跳绳、跳皮筋、扔沙包等。但其实那个时候发生的意外也有,打闹把牙磕掉了、搬凳子弄伤同学等也不时发生。所以,在讨论课间十分钟消失时,不应选择性地忽视儿时发生过的意外。
但是,为何那个时候不存在因为意外而取消课间十分钟的情况?可能还是由于家长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提高了。以往磕掉颗牙,双方家长商议赔钱的金额都不高,且班主任具有很大权威,在班主任的调解下,矛盾相对比较容易化解。
但现在不同了,社会收入水平上升、家长知识水平上升,很多家长都会认为“这不是钱的事儿”。这句话的背后意思不仅是要个说法,且会依据家庭收入水平去衡量一个应有的赔偿金额。如果现在磕掉一颗牙,只赔偿几百块钱,没几个家长会愿意。另外,班主任权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下降了,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当前这种权威性早已不存在了。一个特别明显的表现是,家长不再接受老师随意打骂学生。假设如今发生一些比较严重的校园事故,不仅不需要老师介入调解,还要追究老师和学校疏于管理的连带责任。公开资料显示,某地法院近年来审理的29起校园人身伤害类案件中,91%发生在课间或放学期间,86%发生在操场和教室。从判决结果看,学校被判承担30%以上责任的占比50%,原因是“学校教育、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未排除和未能及时救助”。
保证孩子享有课间十分钟,改变课间“圈养”现象,需要相关部门和家长互相理解,携手合作。相关部门应细化校内安全事故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学校和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指导孩子进行有益的课间活动,采取增加防护设施、派设巡查老师等安全措施;家长应充分理解、信任学校和老师,出现问题积极沟通,依法理性维权。
材料四:
“课间十分钟”的社交活动,对学生成长而言价值非常大。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眼科专家介绍,参加户外运动是防控近视的重要手段,“课间十分钟”被“挤占”会导致中小学生户外运动时间减少,近视概率增加。
人类天生就是社交动物,需要与他人交往和互动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根据由国际上儿童心理学领域权威专家合力著述的《儿童心理学手册》的阐述,从童年期至青少年期的同伴社会化情境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起到重要作用。儿童在和成人、同辈的互动过程中,变得逐渐社会化,他们的人格也呈现出社会适应的特征。因此,不能保证“课间十分钟”的社交活动,不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能阻滞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12.小粤分析了上述材料,得出了四个结论,下列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要求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教学时间的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B.随着社会收入水平上升、家长知识水平上升和班主任权威下降,一旦发生较为严重的校园事故,比以前要更加难处理。
C.取消“课间十分钟”,是导致中小学生近视增加的主要原因。
D.不能保证“课间十分钟”的社交活动,不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阻滞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13.阅读完材料内容之后,请你帮小粤分析一下,在家长眼中,“课间十分钟”应该是怎样的十分钟。(3分)
14. 学校发动学生调查“课间十分钟”被挤占的原因,请你结合材料,帮小粤写一封调查结果汇报信。(200字以内)(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5分)
日子是一个粉刷匠
彭明跃
那一年秋天,稻子还没开镰。
“你该去读书了。”父亲回过头来看着我说,“八岁了,还是要去学几个字。”于是我走进了村里的小学,开始我的读书生涯。我们的课桌是木板做的长条桌,挤一挤,可以坐五个人。教室里唯一的一人桌就是老师的桌子,上面整整齐齐放着一堆书本,两盒粉笔,一瓶开着的英雄牌红墨水,一瓶蓝黑墨水。最显眼的是一根竹子做的教鞭,永远斜横着搁在讲桌的边上。
教我们的老师姓丁,刚刚初中毕业,算是我们村文化最高的年轻人吧。他教我们语文、算术,还教音体美。第一个学期,他就教会我们唱《我是一个粉刷匠》《义勇军进行曲》等好几首歌曲。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教室木窗上的胶纸被取了下来,一下子明亮了许多。很多时候,老师正在上课,门被敲了几声,探进一个头来,喊一声:报告!
“李华国,你最近是怎么了!怎么天天迟到?”丁老师严厉地质问。
“我放牛。”李华国同学的声音小小的。
“放牛放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丁老师把教鞭在讲桌上打得啪啪地响。每一声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威严。同学们集体沉默,不敢作声。
丁老师除了要求特别严厉外,平时对我们还是很好的。他带我们打篮球,教我们植树,还带我们去捡山茶籽,打油桐,拿到集市卖了后,又买来羽毛球和跳绳。只是丁老师对李华国经常动怒,拍了无数次桌子。以至于我们都认为李华国是老师最讨厌的人。
河里的水逐渐变得温暖。
李华国还是一如既往地迟到,只是有一天很例外。那天早上,当我们走进教室的时候,李华国已经在座位上坐好了。丁老师走进来,愣了一下,他讲桌上的那条教鞭不见了,放教鞭的地方摆了一瓶鲜花。“瓶子”是用竹筒做的,里面插的是几朵洁白的栀子花。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香味。
丁老师一天都没骂人,温和了许多,有几次伸手想去拿教鞭,又收了回来。我们都在猜测是谁敢把老师的教鞭藏了,还摆上鲜花。那一天,教室里香味弥漫,同学们也不再打闹,平静的教室显得十分温馨。
美丽动人的栀子花,是那样与众不同。
那以后,李华国总是班上来得最早的人。他家其实很远,走路大概要两个多小时,不知他怎么做到的,应该是早上再没放牛了吧。
讲桌上的花换了多次,老师脸上的笑容也渐渐多了起来。在我们心里,也习惯了花开,习惯了绿叶,一切显得和谐而美妙。
人生是很奇怪的,有些事情,当你已经习惯了的时候,又会发生突然的变化。
李华国一连几天没有来上学了,讲桌上的花也渐渐枯萎,丁老师的脸也有些阴沉。早上上课的时候,他总会时不时地看看门外。可是门外再也没有小脑袋探进来喊报告。
“这个李华国,一天在搞啥子!我去把他逮回来!”丁老师自言自语。放学后,丁老师穿上解放鞋,背了个黄布包,翻山越岭到李华国家家访去了。第二天,丁老师走进教室,并没有把李华国逮来。讲桌上没有了花,只剩下竹筒,孤单单的,装满了失落。
池塘里荷花开了,快放假了。
我们再也没有李华国的消息。直到有一天,我们一走进教室,突然看到老师的讲桌上又出现了一束鲜花。是一朵美丽的荷花,它站在竹筒里,像一个久违的朋友。难道是李华国回来了?
丁老师来了,他走上讲台,看着瓶子里的荷花,沉默了一阵。随后,他从瓶底下抽出一张纸条念了起来:“丁老师,我是李华国,以前经常迟到很对不起你,因为我父亲病重,要帮家里做事。后来父亲去世了,家里的牛也卖了,我才好好地读了几天书,感谢老师。我现在随母亲在湖南的舅舅家住,这次有个亲戚要过来,我就写了这封信,叫他带给寨子的东东。我也拜托东东帮我换一换你桌子上的花……”念着念着,丁老师的眼泪就流了出来。一个挺凶的男人,这是三年来,我第一次看见他流泪。
时间总是与我们相背而行,很多人、很多事都慢慢变成记忆。只是心中若有执念,或许又会重逢。
我们都磕磕碰碰,走进了新世纪。昔日的小学校已经闲置,丁老师也快要退休了。不知哪一个同学找到了大家的通讯录,我们决定找个时间一起去看望丁老师。
那次聚会,我们又看到了李华国。他已经是大学老师,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妻子和女儿。本来他已经失学了,那次写信后,丁老师知道了他的地址,每年都给他寄学费,直到他大学毕业。这些都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还是那间教室,还是那些人,只是每个人的脸上都留下了岁月的印记。当丁老师一踏进教室的时候,我们一下子起立,齐刷刷地喊了一声:报告!
那张经历了岁月洗礼的讲桌上,堆满了二十几瓶竹筒盛装的鲜花。老师笑了一下,从身后拿出来一根教鞭,大吼一声,安静!教室里异常安静,只见老师挥动教鞭,轻轻唱了起来:“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大家也跟着唱:“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阳光透过木窗照射进来,也跟着我们一起唱:“日子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
(选自2024年第3期《阅读季风》,有删改)
15.阅读完文章后,同学们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李华国的成长经历,请你补充完整。(3分)
时间 李华国的经历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 ①
河里的水逐渐变得温暖 ②
池塘里荷花开了,快放假了 ③
那次聚会 李华国已经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16.本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你在丁老师和李华国中任选其一,分析他们身上展现的美好品质,在小组发言的时候分享给同学们。(4分)
17.恰当的描写方法会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请你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画线句子。(3分)
18. 语文老师提到课内外联读有助于把握文章主题,并建议将选文与教材同类型篇目组合学习,你认为选文应选入下面哪一个单元?请简要分析。(5分)
(四)根据名著内容,完成19~20题。(6分)
19.在“名著有声荐书”的活动中,请你根据名著内容完善以下方案(填序号)。(2分)
推荐书目 表演形式 演出篇目 演出效果
《艾青诗选》 诗朗诵 ① 表现出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水浒传》 故事会 ② 展现刚勇豪迈、毫无畏惧、决不退缩的英雄气概
A.《鱼化石》 B.《火把》 C.景阳冈打虎 D.风雪山神庙
20.在“名著阅读方法”的交流中,请你仿照下面示例,写一段简短的话,向同学们介绍你在阅读《艾青诗选》或《水浒传》时采取了怎样的读书方法。(4分)
示例: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我采用了先阅读序言、浏览目录,了解它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事实的;然后阅读正文,边读边梳理,理清两个事实: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和“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三、作文(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总是期待幸福的到来,殊不知幸福就在当下,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中其实并不缺少幸福,只是因为我们缺少发现幸福的眼睛,所以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
请以“幸福,就在这一瞬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期末自我评估
1.(1)边秋一雁声 月是故乡明 (2)人迹板桥霜 (3)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4)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5)东风无力百花残 倚东风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暂凭杯酒长精神
2.(1)亵渎 (2)涵养 (3)不言而喻
3.B(“附庸风雅”指缺少文化修养的人,硬装出一副斯文儒雅的样子。“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根据“文化瑰宝”可知,第一空应选“叹为观止”。“窥探”与“窥视”意思相近,但“窥视”强调用眼睛或其余有形的手段,结合“从字体的古今演变中”可知,第二空选“窥探”更合适。根据句子语境可知,最后一空所在句子应为“汉字是全球华人共同的乡音”。)
4.C(画线句有两处语病:①搭配不当,应将“揭露”改为“展现”;②语义矛盾,应将“很难达不到”改为“很难达到”或“达不到”。)
5.示例一:这些色彩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的积淀和传承。
示例二:这些色彩包含着中国古人的审美与智慧。(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6.踏向锦绣,四时绽放传万代千秋
7.B(A.消失/极,非常;B.胜利;C.时常,常常/季节;D.当,正当/方圆,周围。)
8.(1)树林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游人离去,鸟儿欢乐起来。 (2)间或也和同郡的官员们在亭中会聚宴饮。
9.山民虽陋/亦喜遨游/自此得与郡人共乐/实出厚赐也
10.山水之乐,作者寻泉、修亭、种花,游玩,也多有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作者“与郡人共乐”,表达出了与民同乐的情感。
11.【甲】【乙】两文都反映了作者追求自由、寄情山水的情感和对快乐美好生活的向往。 【甲】文透露出作者对官场生涯的一丝无奈,他试图在与民同乐的过程中寻找一种超脱世俗的方法来排遣内心的苦闷。【乙】文表达了作者对韩忠献公馈赠芍药的感激之情。
【乙】文参考译文:
我再次拜启:山州穷困到了极点,到处缺少水泉。去年夏末秋初,偶然在滁州城西南丰山的山谷中寻得一股泉水,水冷味甜。因为我喜欢那里回环相抱的山势,于是在泉边建了一座小亭。又将附近辟为教场,时常聚集州兵、弓箭手,检阅他们操练射击技艺,以震慑因年岁饥馑而出现的盗贼。间或也和同郡的官员们在亭中会聚宴饮。正当我爱惜这里的幽静雅致,想要得到一些佳树美草种植在这里,忽然承蒙您(指韩忠献公)的宠幸,赠送我芍药花十种,真是难以承受的欣喜和感激啊!
山野之民(指山州的百姓)虽然浅陋,也喜欢畅怀悠游。从此我得以与郡中百姓一起享受快乐,这实在是上天给我的丰厚赏赐啊。惭愧之至!惭愧之至啊!
12.B(A.应为“非教学时间”;C.无中生有,材料四指出“课间十分钟”被“挤占”会导致中小学生户外运动时间减少,近视概率增加,并没有说这是导致中小学生近视增加的主要原因;D.过于绝对,材料四指出“课间十分钟”的社交活动如果不能保证,还可能阻滞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选项中“还会”表述过于绝对。)
13.①是轻松、自由、有趣的十分钟。②是安全得到保障的十分钟。③是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十分钟。(每点1分)(从材料一、二可知,目前的“课间十分钟”缺乏轻松、自由、趣味;从材料三可知,“课间十分钟”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从材料四可知,不能保证“课间十分钟”的社交活动,“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在家长眼中,“课间十分钟”应该是“轻松、自由、有趣”“安全得到保障”“利于身心健康”的十分钟。)
14.示例:
尊敬的学校领导:
您好,我是本校的学生小粤。现向您汇报关于“课间十分钟”被挤占的原因的调查结果。“课闻十分钟”被挤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部分老师图省心,要求学生课间保持安静。
②担心学生课间自由活动有安全隐患。
③担心如果学生课间出现意外,家长会追究老师和学校疏于管理的连带责任。
以上是我的调查结果,希望领导能对我的汇报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小粤
2024年10月8日
15.①李华国上课经常迟到,被丁老师批评 ②李华国为丁老师的讲桌上摆上鲜花,自那以后也不再迟到,但没过多久他再也没来学校 ③有一天丁老师的讲桌上再次摆上鲜花,李华国留下纸条说明离开的原因
16.示例一:李华国。①热爱学习。在父亲去世、家里的牛被卖掉后,李华国再也没迟到过,并且每天都是最早到教室的人,可见他热爱学习。②善良积极。李华国受到丁老师的批评,但他仍多次给丁老师送鲜花,可见他内心善良且积极向上。③知恩图报。长大后的李华国仍然铭记丁老师的帮助,带妻女看望丁老师,可见他知恩图报。
示例二:丁老师。①教学严厉。丁老师多次严厉批评频繁迟到的李华国,可见他对学生要求严格。②责任心强。多日未见李华国,丁老师亲自到李华国家家访了解情况,可见他对学生认真负责。③温柔慈爱。平时严厉的丁老师,面对李华国的信潸然泪下,并资助李华国读完大学,可见他对学生的关爱。
17.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丁老师的脸也有些阴沉”运用神态描写,写出李华国没来上学时,丁老师对他的担忧;“时不时地看看门外”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丁老师希望能再次在门口看见李华国的身影,表现了丁老师对李华国的牵挂。
18.示例一:可以选入七上第三单元。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丁老师是李华国成长的引路人,他鞭策并帮助李华国,最终在丁老师的资助下,李华国学有所成。教材七上第三单元的几篇课文主要写学习生活,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再塑生命的人》都记叙了主人公少年时代与老师之间的故事。将其编入其中,符合单元主题。
示例二:可以选入九上第四单元。这篇文章讲述了李华国的成长经历,李华国勤奋好学,但由于家庭变故不得不放弃学业,在丁老师的帮助下,李华国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了人生的逆袭。教材九上第四单元或以少年视角观察社会百态,或展现少年的成长蜕变。将其编入其中,符合单元主题。
19.①B ②C(①《鱼化石》抒发了对逝去生命的祭奠与悼惜之情。《火把》表现了人民群众强大的抗日力量,能够“表现出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②景阳冈打虎:武松奋起平生之力以双拳将虎打死,为当地老百姓除去一大害,能“展现刚勇豪迈、毫无畏惧、决不退缩的英雄气概”。)
20.示例一:阅读《艾青诗选》时,我采用了把握诗中意象的读书方法。我在阅读时重点关注了艾青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意象,并透过这些意象去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从而理解作者的情感。如艾青用“土地”这个意象表达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爱,用“太阳”这个意象体现自己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等。
示例二:阅读《水浒传》时,我采用了精读与跳读相结合的读书方法。对于书中描写重点人物的精彩情节,我会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反复阅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相关情节,体会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的性格特点;而对于书中的诗词和景物描写等对我理解全文帮助不大的片段则会跳过。精读与跳读相结合既可以使我深入理解书中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又可以提高我的阅读效率。
21.略。请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