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跟踪学习(总分:18分)
课内跟踪(建议用时15分钟)
【基础存盘】
1. 根据语境默写。(每句1分,共10分)
(1)《行路难》(其一)中“ ,
”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受到朝廷重用,有为于当世的愿望。
(2)哥哥即将奔赴大学生活,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小语可以把《行路难》(其一)中
“ , ”送给哥哥,让他坚定信心,实现理想。
(3)老师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 , ”告诉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要保持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4)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 ? ”两句与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5)在人们的记忆里,中秋总是充满诗意的: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甜美,也有“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祈愿。
【课内精读】
2. 小语读完《行路难》(其一)后,觉得本诗具有强烈的抒彩,情感变化一波三折,于是制作了诗人的情感变化曲线图。请你结合诗意帮他将曲线图补充完整。(2分)
3.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请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颔联中找出一处典故,并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4. 在设计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欢饮达旦”一句的朗读语调时,同学们争论不休。小语认为应该用“热切高昂”的语调,小文认为应该用“舒缓低沉”的语调。请你结合该词的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给出朗读语调设计的建议,并说明理由。(3分)
【链接材料】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谪居密州,与胞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这年中秋,词人对月畅饮,乘兴挥笔写下这首名篇。
《诗词三首》跟踪学习
1.(1)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2)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3)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4)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5)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2.①惆怅 ②希冀
3.示例一: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示例二:用王质进山观棋烂柯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4.【示例一】建议:舒缓低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含蓄地写出了苏轼想回朝廷施展抱负,又畏惧党派之争,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的困惑;以及他与弟弟不相见之久,心中无限的思念。词人的情绪是沉郁的,所以朗读“欢饮达旦”应用“舒缓低沉”的语调。
【示例二】建议:热切高昂。“何似在人间”写出了苏轼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告诉自己在地方上做官可以有所作为的乐观心态。“千里共婵娟”写出了苏轼意识到不能团圆是人生的常态,不再悲观,让明月捎去自己思念的豁达心境。所以朗读“欢饮达旦”应用“热切高昂”的语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