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自我评估检测(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自我评估检测(一)(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1 20:2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下)第二单元自我评估(一)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相关小题。(5分)
我是孔乙己,前几日,我去咸亨酒店喝酒,那帮看客还嘲笑我脸上的伤疤,别看现在你们威风,等将来我中了举,你们给我提鞋都不配呢!我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台上写字给小孩子看,但那孩子丝毫不热心,我为他感到婉惜。那群看客又来嘲笑我,问我□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我也bùxiè-zhìbiàn。可是他们竟然说我偷东西……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蘸了酒(   ) bùxiè-zhìbiàn(   )
(2)文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1分)
(   )改为(   )
(3)请在文段的方框内填写恰当的标点符号。(2分)
2.下面是同学制作的“文学文化常识”识记表格,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序数 整理的内容
① 鲁迅,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课文《孔乙己》出自《彷徨》。
②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前者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后者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③ 契诃夫,俄国作家、戏剧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④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课文《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
A.① B.② C.③ D.④
3.下列对文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接稳传好非遗保护传承的接力棒,要注重激发青少年对非遗的热情、了解和认同。②近年来,各地高校和中小学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进校园”活动。③在云南大理,当地建成13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每年开展进校园活动达40多场次;④在河南师范大学,非遗进校园活动已坚持了18年,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被非遗的魅力感染,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⑤这无疑是一种双赢:青少年收获了更多非遗文化的滋养,非遗传承也有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A.第①句是病句,修改办法是:把“热情、了解和认同”调整为“了解、认同和热情”。
B.第②句的主干是:各地高校和中小学开展活动。
C.第③④两句中加点词语“建成”“坚持”“感染”“积极”都是动词。
D.第⑤句中画线句子是一个表递进关系的复句。
4.将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既然如此,强扭的瓜不甜,暂且将不适合自己读的经典名著放一放,转而选择那些自己“踮起脚”就可以够得着的好书来读,未尝不是一种理性的阅读姿态。
②毕竟,读书不仅仅是接受已有的知识,而且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与经验,来跟书本上的内容相对应,继而从书中获得新的启发。
③当然,经典名著虽好,对于有些读者却未必适合。
④这种情况下,有些读者对于有的经典名著读不下去亦属正常,没准,此时读不下去,过些时候再读就醍醐灌顶、如饮甘饴了。
A.③②①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②③①④
5.古诗文默写。(5分)
(1)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四面歌残终破楚,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            ,            ”是这首词的最强音,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6.名著阅读。(4分)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对封建科举制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的批判,被鲁迅称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B.《儒林外史》没有贯串全书的主要情节,小说将讽刺的锋芒隐藏于耐人寻味的叙述之中,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描摹得形神兼备。
C.《儒林外史》中匡超人本是一个纯朴的农村少年,做官后,不顾结发妻子、不念旧日友情,吹嘘、抬高自己,最终变成了薄情寡义的虚伪小人。
D.《儒林外史》中郭孝子找到尤知县,住了几日,临走前,尤知县赠予他盘缠,并修书一封,命其到成都找好友萧云仙帮忙。
(2)小语将“儒林”中的人物分为了“真儒”和“假儒”,并举出一个“真儒”示例,请你仿照示例,结合作品内容再举一例,并写出理由。(2分)
示例:杜少卿。理由:杜少卿不应征辟,不惧旁人异样的目光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可见他是淡泊名利、蔑视礼法的真儒。
                                      
                                        
7.九(2)班开展“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任务。(6分)
(1)同学为班史纪念册取名“永恒的回忆”,请你仿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栏目。(2分)
《永恒的回忆》班史纪念册
栏目顺序 栏目名称 具体内容
栏目一 班级档案 介绍班级每一位同学的个人信息
栏目二 时光剪影 选取若干反映三年初中生活的照片,并配上精彩的文字解说
栏目三
栏目四
(2)毕业晚会上,小语同学准备献唱周华健的《朋友》,但是当音乐声响起时,她却紧张地忘了词。如果你是主持人,会说些什么为小语解围呢?(2分)
                                       
                                        
(3)同窗三载情,温馨梦一生。活动最后,请你仿照示例,引用诗句表达对同窗的祝福。(2分)
示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希望以后我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把这份情谊长久地保持下去。
                                        
                                        
二、阅读与理解(44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8~9题。(4分)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8.请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所展现的画面。(2分)
                                       
                                        
9.“古今幽恨几时平”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10~14题。(15分)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黄钺传
黄钺字叔扬,苏郡常熟县人。少明敏好学。家无藏书,钺日游市肆中,见书,即借观之,或竟日不还。家有田数十亩,在葛泽陂,钺父令督耕其中。钺从其友人借得书,道中披览,比至陂辄尽,每以为恨。隐士杨濙①者,尝避雨泊舟钺舍傍,窥见钺持书倚檐,声琅琅不辍,乃就视之曰:“竖子好学至此哉,日能读几何?”钺答曰:“苦无书读,过目能不忘也。”濙曰:“我有书在洋海店,去此不远,竖子能从吾游乎?”钺喜再拜即从濙舟至其舍与数册持去。数数往来,濙怪其频,举所借书问之,悉记忆,无忘者。濙大喜曰:“吾架上书不下万卷,不能举付汝,汝当就吾舍读。”因命其子福②同室而学,三年遂尽其书。
(选自《戒庵老人漫笔》,有删改)
【注释】①杨濙(yínɡ):元末隐士。②福:杨濙的儿子杨福。
10.请用“/”为【乙】文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钺 喜 再 拜 即 从 濙 舟 至 其 舍 与 数 册 持 去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走送之 (     ) (2)腰白玉之环 (     )
(3)比至陂辄尽 (     ) (4)去此不远 (     )
1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遇其叱咄/或竟日不还 B.乃就视之曰/久而乃和
C.足肤皲裂而不知/因命其子福同室而学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吾架上书不下万卷,不能举付汝,汝当就吾舍读。
                                      
14.【甲】文中“宋濂”和【乙】文中黄钺两人身上有什么共同特点?(3分)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17题。(10分)
【材料一】
以“三心”跑出青春赛道“加速度”
彭良龙
①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进入新征程,青年一代要以初心、信心、决心冲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赛道上,跑出青春“加速度”。
②牢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初心,跑出信念坚定“加速度”。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从“砍头不要紧”的夏明翰到“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从“拼死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到“不带半根草去”的杨善洲;从为国拼搏,平均年龄为25.2岁的运动员,到科技攻关,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出头的“北斗”团队,再到逆行出征,驰援防疫的“90后”“00后”医护人员……在百年征程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抱负、涵养深厚家国情怀,把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建设事业的“大我”之中,不断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祖国、为人民赤诚奉献。
③坚定“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信心,跑出勇于拼搏“加速度”。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有生气活力、最具创造性的力量。在过往的奋进征途里,面对考验和苦难,众多青年始终保持“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勇气,以大无畏的精神,跨过了前进征程中的“娄山关”“腊子口”,跑出勇于拼搏“加速度”。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仍然存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广大青年唯有坚定“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信心,敢于迎难而上、不怕啃“硬骨头”,才能在无所畏惧中锤炼出应对挑战的能力素质,才能以迎难而上、勇攀高峰的动人姿态,向着心中的星辰大海扬帆远航,不断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迈向“新台阶”。
④树牢“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决心,跑出奋斗向前“加速度”。一切美好蓝图都要靠实干来实现,一切远大目标都要靠奋斗来成就。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青年是时代前行的先锋,时代将责任和荣光赋予青年,青年就要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成为时代的奋斗者、奉献者和追梦者。要胸怀“国之大者”,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勇毅前行,把“吃苦”当成一种历练、一种考验、一种福气,主动走出“舒适区”、沉到第一线,把艰苦环境当成“磨刀石”,将挫折阻碍视为“垫脚石”,在吃苦中练就肩负时代使命的“硬肩膀”,在实干、苦干和巧干中,为青春交上一份满分答卷。
⑤新时代中国青年,唯有以乘势而上、奋跃而上的坚定执着,锚定目标,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奋斗,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青春“赛道”。
【材料二】
苦练本领,增长才干。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必须勤学习、增见识,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有能力、有本领是实现梦想的敲门砖。新的征程上,新时代青年应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致力建功立业,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工作一线和急难险重任务的实践中苦练真本领、增长新才干,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以钉钉子的精神在本职工作中做出最大成绩,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以青春之我、青春力量实现青春价值、青春梦想。
15.下列对上述两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开头提出论点:青年一代要以初心、信心、决心冲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赛道上,跑出青春“加速度”。
B.广大青年唯有坚定“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信心,勇敢面对考验和苦难,才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C.材料一第④段运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强调实干实现蓝图,奋斗成就目标,号召青年艰苦奋斗,开拓前进。
D.由材料二可知,青年要实现青春价值、建功立业,须勤学习、增见识、强能力、练本领、抓机遇、迎挑战。
16.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②段的论证思路。(4分)
                                       
                                        
17.材料一、二都围绕新时代“青年奋斗”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
                                       
                                        
(四)阅读小小说,完成18~22题。(15分)
罐 儿
冯骥才
①罐儿是码头最穷的人。
②他爹是要饭的,死得早,靠他娘缝穷(以代人缝补衣服谋生)把他拉扯大。他娘没吃过一顿饱饭,省下来的吃的全塞进他的嘴里,他却依旧瘦胳膊瘦腿,胸脯赛搓板。打他能走的时候,就去街上要饭。十五岁那年白河闹大水,水往城里灌。城内外所有寺庙都成了龙王庙,人们拿木盆和门板当船往外逃。他娘带着他跑出了城,一直往南逃难,路上连饿带累,娘死在路上。他孤单一个人只能再往下逃,可是拿嘛撑着,靠嘛活着,往哪儿去,全都不知道。
③这天下晌,来到一个村子,身上没多大劲儿了,他想进村找个人家讨口吃的。忽然,他看见村口黑森森大槐树下有个窝棚,棚子上冒着软软的炊烟,一股煮饭的香味扑面而来。这可是救命的气味!他赶紧奔过去,走到窝棚前,看到一个老汉正在煮粥。老汉看他一眼,没吭声,低头接着煮粥。
④他站在那儿,半天不敢说话。忽听老汉说:“想喝粥是吗?拿罐儿来。”
⑤他听了一怔。罐儿是他名字。他现在还不明白,爹娘给他起这个名字,是叫他有口饭吃。爹是要饭的,要饭的手里不就是拿个罐儿吗?
⑥可是,他现在两手空空,嘛也没有。老汉说:“没罐儿?好办。那边地上有一堆和好的泥,你去拿泥捏一个罐儿,放在这边的火上烧烧就有了。”
⑦罐儿看见那边地上果然有一堆泥,他过去抓起泥来捏罐儿。可是他从小没干过细活,拙手拙脚,罐儿捏得歪歪扭扭、鼓鼓瘪瘪,丑怪之极,像一个大号的烂柿子皮。老汉看一眼,没说话,叫他放在这边火中烧,还给他一把蒲扇,扇火加温,不久罐儿就烧了出来。老汉叫他把罐子放在一木案上,给他盛粥。当他把罐儿捧起来往案子上一放,只听“咔嚓”一声,竟散成一堆碎块。他不明白一个烧好的罐儿,没磕没碰,怎么突然散了。
⑧老汉还是不说话,扭身从那边地上捧起一堆泥,放在案上,自己干起来。他先用掌揉,再用拳捶,然后提起来用力往桌上“啪啪”地一下下摔,不一会儿这堆泥就变得光滑、细腻、柔韧,并随着两只手上下翻卷,渐渐一个光溜溜的泥罐子就美妙地出现在眼前,好赛变戏法。老汉一边干活,一边说了两句:“不花力气没好泥,不下功夫不成器。”
⑨这两句话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他说的。他没弄明白老汉这两句话的意思,好像戏词;听起来,似唱非唱。
⑩老汉捏好罐儿,便放在火中烧,很快烧成,随即从锅里舀一勺热腾腾香喷喷的粥放在里边,叫他喝。他扑在地上跪谢老汉,边说:“我一个铜子也没给您。”老汉伸手拦住他。嘴里又似唱非唱说了两句:“行个方便别提钱,帮帮人家不叫事。”等他把热粥喝进肚里后,老汉对他说:“这一带的胶泥好烧陶。反正你也没事,就帮我把地上那些泥都捏成罐儿吧。你照我刚才的做法慢慢做,一时半时做不好没关系。”罐儿应声,开始捏罐。按照老汉的做法,一边琢磨一边做,做过百个之后,一个个开始像模像样起来。他回过头想对老汉说话,老汉却不见了。窝棚内外找遍了,影儿也没找着,怎么找也找不着。窝棚里还有半锅粥,够他喝了三天。原打算喝完粥接着往前走,可是他待在窝棚里这三天,慢慢把老汉那几句似唱非唱的话琢磨明白了——
老汉不仅给他粥喝,救他一命,原来还教他做罐儿。
前边的两句话“不花力气没好泥,不下功夫不成器”,是教他活下去的要领;后边两句话“行个方便别提钱,帮帮人家不叫事”,是告诉他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个烧陶的棚子不是老天爷给他安排的一个活路吗?那么老汉是谁呢?没人告诉他。
多少年后,津南有个小村子,原本默默无闻,由于陶器做得好都知道了。这人专做陶盆陶缸陶碗陶盏。这地方的胶泥很特别,烧过之后,赤红如霞,十分好看;外边再刷一道黑釉,结实耐用,轻敲一下,其声好听,有的如罄,有的如钟,人人喜欢,渐渐闻名,连百里之外的人也来买他的陶器用。他的大名没人知道,都叫他罐儿。他铺子门口堆了一些罐子,那时逃荒逃难年年都有,逃难路过这里,便可以拿个罐儿去要饭用,他从不要钱。有人也留在这里,向他学艺,挖泥烧陶,像他当年一样。
又过许多年,外边的人不知这村子的村名,只知道这村子出产陶器,住着一些烧陶的人家。家家门口还放着一些小小的要饭用的陶罐,任由人拿。人们就叫这村子“罐儿庄”,或“罐子庄”。一个秀才听了,改了一个字,叫贯儿庄。这个字改得好,从此这小村就有了大名。
18.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小说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3分)
开端:介绍罐儿的身世。
发展:                                   
高潮:                                   
结局:                                   
19.请简要分析老汉“不花力气没好泥,不下功夫不成器”“行个方便别提钱,帮帮人家不叫事”这两句话在文中的作用。(3分)
                                       
                                        
20.品读第 段画线句子,从修辞手法角度,为这句话做一个批注。(3分)
这地方的胶泥很特别,烧过之后,赤红如霞,十分好看;外边再刷一道黑釉,结实耐用,轻敲一下,其声好听,有的如罄,有的如钟,人人喜欢,渐渐闻名,连百里之外的人也来买他的陶器用。
批注:                                   
                                        
21.本文第 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3分)
                                       
                                        
22.小语认为罐儿是小说的主人公,而小文认为老汉才是小说的主人公,请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3分)
                                       
                                        
三、写作与表达(50分)
23.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起舞,是一种向上的姿态,是追求,是奋进,是拼搏……起舞,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请以“起舞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九(下)第二单元自我评估(一)
1.(1)zhàn 不屑置辩 (2)“婉”改为“惋” (3):“ ?”
2.A(课文《孔乙己》出自《呐喊》。)
3.A(B.第②句的主干是:高校和中小学开展活动;C.“积极”是形容词,其他都是动词;D.第⑤句中画线句子是一个表并列关系的复句。)
4.C(根据句意确定③句为首句,引出了话题的讨论;②句“毕竟”一词,紧承③句引出“未必适合”的原因;④句“这种情况”指代②句所说内容;①句以“既然如此”开头,总结得出观点。)
5.(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一蓑烟雨任平生 (3)八年风味徒思浙 (4)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6.(1)D(命其到成都找好友萧昊轩帮忙。选项中的萧云仙是萧昊轩的儿子。)
(2)示例一:虞博士。理由:虞博士中进士后如实上报年龄,为遭污蔑的杜少卿辩解,可见他是光明磊落、仗义执言的真儒。 示例二:庄绍光。庄绍光不与太保为伍,义救卢信侯,辞爵还家,可见他是正义善良、淡泊名利的真儒。
7.(1)示例:栏目三:班级大事 以编年的形式,按时间顺序,记录三年来班级发生的重大事件 栏目四:师生留言 老师、同学们分别写下想说的话,表达对彼此的祝福
(2)示例:人海中难得有几个真正的朋友,相信我们大家此时此刻和小语同学一样,一定是感慨万千。让我们和小语同学一起来演唱周华健的《朋友》吧!
(3)示例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我们分开之后,依然能彼此牵挂,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示例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你充满信心,努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8.示例: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9.这句写出了词人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是词人对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10.钺喜再拜/即从濙舟至其舍/与数册持去
11.(1)跑 (2)在腰间佩戴 (3)等到 (4)距离
12.A(A.副词,有时;B.副词,于是,就/副词,才;C.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修饰关系,无实义;D.介词,向/介词,比。)
13.(1)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滋味享受。 (2)我书架上的书不少于一万卷,不能全借给你,你应当靠近我的房舍读。
14.示例:他们都刻苦学习,但苦于无书可读,于是借书而读;他们都守信用,借了别人的书都能归还;都在有书读时更加勤奋读书,最后都遍观群书。
【乙】文参考译文:
黄钺字叔扬,苏州常熟县人。少年时就聪明机敏爱好学习。家里没有藏书,黄钺每天行走在闹市中的店铺,看见书,(不问是过去还是现在的书),就借来看,有时整日不返回(家)。(他的)家里有几十亩田地在葛泽的山坡上,黄钺的父亲命令他在那里监督耕种。黄钺从他的朋友家借书回来,在道路中翻阅,等到了山坡处就读完了,常常因为这件事感到遗憾。隐士杨濙,曾经(为了)躲避雨乘船停泊到黄钺的家旁边,看到黄钺拿着书靠在屋檐下,琅琅的读书声不停止,于是靠近看着他说:“你爱好学习到这种地步,每天能读多少书?”黄钺回答道:“(只是)苦于没有书读,只要过目就能不忘记。”杨濙说:“我有(好多)书在洋海店,距离这里不远,你能跟着我去取吗?”黄钺高兴地拜了两拜,马上跟着杨濙乘船到他家,拿走了好多书。(之后)多次来往借书还书,杨濙对他频繁的举动感到奇怪,拿着所借的书问他,黄钺都能记住,没有遗忘的。杨濙很高兴地说道:“我书架上的书不少于一万卷,不能全借给你,你应当靠近我的房舍读。”于是命令他的儿子杨福和黄钺住在一起共同学习,三年时间就把书读完了。
15.C(“对比论证”应为“比喻论证”。)
16.首先提出论点:牢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初心,跑出信念坚定“加速度”;接着论述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国家民族的前进动力;然后举个人和团队的事例,证明青年拼搏牺牲要靠理想信仰;最后号召青年树立远大理想抱负、涵养深厚家国情怀,赤诚奉献。
17.材料一侧重论述“青年要以三心,跑出青春赛道‘加速度’”,开篇和结尾解读“跑出”“加速度”的意义,主体部分从牢记初心坚定信念、坚定信心勇于拼搏、树牢决心奋斗向前三方面,论述如何跑出青春赛道“加速度”。材料二侧重论述“苦练本领,增长才干”,从学习方法和意义、立志高远、苦练真本事几方面论述如何增长才干,号召青年实现价值梦想,建功立业。
18.发展:罐儿向一个村子里的老汉讨吃的,老汉让他拿个罐儿来装。 高潮:老汉教罐儿做罐,传授给他人生道理。 结局:罐儿以制作陶罐闻名,他也像老汉一样帮助别人,使村子因制陶而远近闻名。
19.这两句话对罐儿影响至深。“不花力气没好泥,不下功夫不成器”是老汉教罐儿做好罐、成就事业需要花力气、下功夫的道理;“行个方便别提钱,帮帮人家不叫事”是老汉告诉罐儿做人做事的道理,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20.示例: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烧制的陶器成色比作霞,将敲击陶器发出的声音比作罄、钟的声音,形象地写出陶器的好看及其发出声音的好听,表现出罐儿做罐技术的精湛和高超。
21.不可以。第 段写过了许多年,家家门口还放着一些小小的要饭用的陶罐,任由人拿,这表现了罐儿不仅传承了老汉的手艺,而且还将其精神发扬光大。写以“罐儿”为村名,从侧面表现了罐儿不仅做罐技术好,而且品质优秀,受人爱戴,同时还体现出他受老汉帮助后变化之大,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22.示例一:我认为主人公是罐儿。理由:小说主要是围绕罐儿进行叙述的,情节也是围绕他展开的,文章的主旨正是表现罐儿善于学习与思考、认真勤劳、乐于传承、懂得感恩的品质。示例二:我认为主人公是老汉。小说中老汉无私地帮助罐儿,把自己做罐的技艺无偿传授给罐儿,并且在传授技艺的同时还教给罐儿做人做事的道理,文章的主旨正是对老汉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精神的赞美。
23.略。请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