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三单元自我评估(一)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26分)
1.某同学阅读《神奇的汉字》后,做了以下归纳,请你帮他找出其中有错误的一项( )(2分)
A.应注意汉字中的一字多音现象,例如:厌恶(wù)、恶劣(è)。
B.大部分的形声字可根据声旁定读音,例如:缟(gāo)、耄(mào)。
C.应注意区别形近字,例如:“免冠徙跣”应为“免冠徒跣”,“缪称”应为“谬称”。
D.要注意成语中的一些特殊字形,例如:“德隆望尊”不要写成“得隆望尊”。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患有所不辟也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B.鱼,我所欲也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行道之人弗受 弗之怠
D.未尝稍降辞色 言和而色夷
3.下列句子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故不错意也 D.色愈恭,礼愈至
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B.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
C.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D.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
B.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
D.《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
6.按照要求补写句子。(6分)
主 题 名句补写 意境解说
英雄气概 ① ? 。 在《满江红》(小住京华)中,秋瑾自问自答,表达不畏世俗眼光,以英雄豪迈的气概自勉。
报效国家 ② , ?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借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战斗激烈 ③ , 。 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生动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7.你所在的学校开展“阅读经典,传承文化”系列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0分)
(1)下面是小安和小明关于阅读经典的对话,请你填写相关内容。(4分)
小安:阅读经典让我懂得了,每个人的成长路上,总会遇到一些对自己产生重要影响的人,鲁迅在日本仙台遇到了① ;祥子拉包月时分别遇到了② 和③ 一家。
小明:阅读经典也要了解一些文化常识,比如《水浒传》中有一段文字:“四边狼烟未息,中间又起祸胎,都是汝等忘家败国之臣,坏了圣朝天下!”这里的“狼烟”一词指的是战争。
小安:对,其实经典诗词中指代战争的词语有很多,比如杜甫《春望》诗句中的④“ ”一词也是借指战争。
(2)活动中,语文课代表朗读了下面这段话,请你完成下面的活动任务。(4分)
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不想才到天字号,就撞死在地下。……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的心里都凄惨起来……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①请从讽刺手法的角度来探索语段的讽刺艺术。(2分)
② 班级最近兴起阅读《儒林外史》热潮,准备开展读书交流会,每个小组需准备一个专题研究,你会想到什么专题呢?并说说你选择这个专题的理由。(2分)
(3)活动中,老师说:“本次活动邀请到了著名作家蔡东做相关演讲,咱们班同学记得这周周五下午两点三十准时来学校大礼堂。”你的同桌小明请假了,请你将老师的话转述给小明。(2分)
二、阅读与理解(4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6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8.仿照示例,从词中选一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点评。(2分)
示例:“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边塞特有的种种声音,凄厉而容易引发人的怀乡之情。“边声”以“四面”来形容,更显得无所不在,充塞天地之间,虽不想听却做不到。下面再接上“连角起”,进一步写出这些声音是伴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发出的,在凄凉之外更添一层悲壮。
9.在众多诗人笔下,白发不仅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的自然现象,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三句与《渔家傲·秋思》中的画线句,分析两位词人借助“白发”各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14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节选自《庄子》)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死亦我所恶 恶:
(2)贤者能勿丧耳 丧:
(3)孔子谓颜回曰 谓:
(4)胡不仕乎 胡: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
12.请分析【甲】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13.【甲】【乙】两文分别反映出孟子与颜回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
【材料一】
蹴鞠:足球运动的雏形
①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球迷蛰伏四年的激情。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但足球作为一项运动,其雏形则是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有一种类似足球比赛的运动,那就是蹴鞠。
②蹴,蹑也,蹋(踏)也。“以足逆蹋曰蹴。”蹑、蹋、踏三字都是从上往下踩的意思。逆蹋,相当于从下往上踢、颠。蹴鞠就是踢球,但与现在的足球踢法还有差别,蹴鞠更主要的运动形式其实是颠球,类似于踢毽子,可以一人踢,也可以多人围成阵形来踢,主要是从下往上踢,不让球落地。当然也有分成两队,以将球踢进球门为胜的对抗赛,类似现代的足球比赛。
③根据《事物纪原》记载,蹴鞠起源于黄帝时代,最初为训练士兵战阵而发明。马王堆帛书《十六经》记载,黄帝击败蚩尤,“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刘向《别录》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汉书·艺文志》兵技巧十三家有《蹴鞠》一家二十五篇。可见,蹴鞠最初是起源于兵营,大概是士兵在军训闲暇之时嬉戏玩耍的一项运动,可以放松身心,也可以训练团队合作。最初的球类与皮革相关,也印证了这一点。因为在古代皮革最密切的接触者、使用者就是士兵,所以汉语中“兵革”相连。
④汉唐时蹴鞠已经普遍流行,宋代发展到巅峰,形成了专业的蹴鞠团体,名为齐云社或圆社,类似于如今的足球俱乐部。到了明清时代,蹴鞠逐渐衰微。因为担心玩物丧志,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官吏、武士等禁止蹴鞠,明熹宗也曾下令严禁民间踢球。但蹴鞠运动在民间并未禁绝,还是出现了总结性著作。明人著有《蹴鞠图谱》《蹴鞠谱》,记载了唐宋到元明时期蹴鞠比赛的方法、规则,以及球场、球门的形式、规格。清初,八旗组织基层也流行踢球为戏,但清世祖顺治以“本朝平素学习艺业,骑射之暇,旁涉书史”为由,诏谕“即行严禁”踢球。乾隆帝更以聚众滋事为由,禁止蹴鞠。蹴鞠在两朝官方禁令下不可避免走向了衰落。
【材料二】
追溯到1000年前,蹴鞠是宋朝人的国球。在宋朝,东京街头每天都有“击丸蹴鞠”的表演,还建有供市民踢球的场所,还会举行蹴鞠比赛。宋代人非常热衷于蹴鞠,甚至小孩和女性都可以参与,盛极一时。河北磁州窑有一件“童子蹴鞠图”瓷枕距今大约900年历史,现藏于河北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宋代“蹴鞠纹铜镜”,从镜背纹饰
可知当时女性也可以蹴球。宋人赵文小词《凤凰台上忆吹箫》:“疑是弓靴蹴鞠,刚一踢、误挂花间。”汪元量诗《张平章席上》:“舞余燕玉锦缠头,又著红靴踢绣毡。”说的都是女子蹴鞠。
【材料三】
首届“筑龙杯”青少年足球文化节活动将于2023年1月在广西举办,赛事设有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等9个组别。据了解,活动以足球为媒介,将全民健身资源更多惠及广大青少年,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内及国际青少年校园、社会、职业足球队伍提供同场竞技机会。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据《事物纪原》记载,蹴鞠起源于黄帝时代,最初为供士兵嬉戏玩耍而发明。
B.明清两朝多位皇帝以玩物丧志、聚众滋事等为由禁止蹴鞠,蹴鞠由此逐渐衰落。
C.材料一主要介绍了蹴鞠的起源及发展,材料二着重介绍蹴鞠发展的巅峰时期。
D.材料三为一则新闻,“首届‘筑龙杯’青少年足球文化节即将启动”可作为其标题。
15.有同学认为应将材料一的第③段和第④段互换位置,你赞同吗?请简述理由。(3分)
16.为动员全体学生积极报名参加首届“筑龙杯”青少年足球文化节活动,校团委准备出一期 “足球的起源与发展”宣传校报。如果要为校报推荐相关资料并配以插图,你会推荐材料二中的“童子蹴鞠图”瓷枕吗?为什么?(4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喂养小雀儿
牛 汉
①父亲带我到东古城逮过几回红脯鸟,但是从没有逮着过。父亲对我说,“逮鸟并不一定真的要逮着鸟。坐在这里听听鸟唱是一种享受。”是的,那些飞鸟唱得真动听,它们仿佛一会儿在说着有趣的话,一会儿在尽情地嬉笑,一会儿又相对唱恋歌,自由自在的。
②五六月间,麦子发黄,正是小雀儿从窠里往出飞的时候。我在村里的小巷常常转悠。我晓得哪一个房檐下有小雀儿的窠,从小雀儿在窠里发出的声音,我能断定到不到掏的时候。
③刚生的小雀儿是粉红的小肉球,吱吱地细声细气地叫。这时千万不可掏,养不活。我养过这种肉蛋蛋,成天张着嫩黄的大嘴要吃,不住地喂它去掉头去掉腿的小虫,让它吃最软的食。可不到两天,肚子撑得圆鼓鼓地胀死了。小雀儿死时,它痛苦,我也痛苦,小雀儿死了后,身子还是热乎乎的,这使我心里最为伤心。我从此就不掏刚出生的小雀儿了。
④要是听到窠里的叫声变粗,而且不知疲倦地在啾唧,就是小雀儿长大了。但仍很难断定该不该掏。如果掏出来的小雀儿已经长出会扑扇的小翅膀,嫩黄的嘴尖变成褐色,就是把它抓到手,也无法管束它,养不出感情来了。它要么吃得很多要么干脆气得不吃。这种鸟只能用绳子拴起来。它疯狂地反抗,叫得刺耳,养它干什么?但是你真的把它放生到院子里去,说,“你飞吧!”它拼命地向上窜,但终究因翅膀还没完全长硬长全,只能贴地皮飞,一会儿撞到墙上,一会儿栽到地上。常常有几只老的雀儿,从房檐或树上嗖地落到挣扎的小雀儿的身边,去搭救它。有几次,我把掏出的这种小雀儿又送回到窠里。
⑤一般说,我能从小雀儿的叫声的粗细和声调,断定正是好喂养的时候:它的肉翅上刚刚生出一点羽毛芽子,已能够站着走动,从眼神看出它似乎懂得了一点什么,这种小雀儿可以喂养得很恋人。但即使它长到成年,我也不会把它养在笼子里。我不用笼子养鸟,养在笼子里,为的是听鸟唱。我不是为了听才养鸟。
⑥十多年前,我写过一首诗,题目是“飞翔的梦”,说的是我童年时常常梦到自己凌空飞翔。回想起来,我常做飞翔梦的那几年,正是我入迷地喂养小雀儿的时候。
⑦我喂养小雀儿绝不是为了把它养大,让它唱好听的歌给自己解闷,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有什么好听的呢?
⑧我把小雀儿养在点心匣子里,匣盖上钻几个窟,匣子里铺上些旧棉花。我天天观看小雀儿全身上下发生的细微变化。从肉里长羽毛的时候,那小雀儿一定浑身发痒,它总在不停地抖动着,在盒子上磨蹭着从肉里长出来的一根根很醒目的羽毛,我想小雀儿一定也在做飞翔的梦。我和小雀儿的生命形态实际上处于同一个阶段。喂养小雀儿正是喂养一个飞翔的梦。用手抚摩小雀儿柔软的初生的羽毛,会感到生命的喜悦和快感。小雀儿第一次扑扇着翅膀的神态十分的动人,也就在此时,它的叫声变得宽阔起来,欢快起来。我想,它一定想唱什么。
⑨喂养小雀儿,我全神贯注,处处为它着想。开始喂养时,不喂粮食颗粒,我到野地里逮昆虫,还到房檐下捅马蜂窠。当小雀儿张开大嘴,翅膀抖动着,我的嘴里叽叽有声地逗着它时,这一切仿佛都是生命天然的契合。喂养小雀儿能给生命以乐趣,能激发我生出许多的幻梦。小雀儿的翅膀一天一天变硬时,这种喜悦是最纯净无私的。我和小雀儿相依为命。白天我注视着关切着小雀儿的神奇的翅膀在变幻,夜里我就梦见自己在飞翔。
⑩我的梦也是小雀儿的梦。小雀儿或许不会做梦,我替它做梦。
童年的梦里梦到自己生长翅膀飞翔的那几年,痴迷地喂养着小雀儿,是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的心灵的追求。我现在才有点明白其中的奥秘。写诗的痴迷,很像童年喂养小雀儿的痴迷,有些诗,就是从心灵里飞出去的小雀儿。
17.请按照小雀儿的生长过程,梳理“我”与小雀儿有关的几件事,完成下表。(3分)
小雀的生长状态 ① 长出会扑扇的小翅膀,嘴尖变成褐色 肉翅生出羽毛芽子,能站着走动 从肉里长羽毛,浑身发痒
“我”与小雀儿 小雀儿被喂死 ② 不会把它养在笼子里 ③
18.请按要求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它们仿佛一会儿在说着有趣的话,一会儿在尽情地嬉笑,一会儿又相对唱恋歌,自由自在的。(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2分)
(2)它拼命地向上窜,但终究因翅膀还没完全长硬长全,只能贴地皮飞,一会儿撞到墙上,一会儿栽到地上。(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2分)
19.第①段写“我”和父亲逮鸟时说“那些飞鸟唱得真动听”,第⑦段又说“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有什么好听的呢”,这样写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4分)
20.文章第⑤段说“我不是为了听才养鸟”,“我”如此细致地喂养小雀儿是为了什么?(3分)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花样年华,青春飞扬,每一个瞬间,每一次经历,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言,一笑……都在为精彩的人生助力,正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所说:“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请以“谢谢你,使我成为更好的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布局谋篇要思路清晰,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九(下)第三单元自我评估(一)
1.B(“缟”应读“gǎo”。)
2.A(A.祸患,灾难/担忧,忧虑;B.想要;C.不;D.脸色。)
3.D(A.“辟”同“避”,躲避;B.“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C.“错”同“措”;D.没有通假字。)
4.A(正确翻译应是:用脚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5.D(《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所著。)
6.①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②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③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7.(1)①藤野先生 ②曹先生 ③杨先生 ④烽火
(2)①示例:通过“撞死”“哭过”“又哭”“满地打滚”“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等动作的细节刻画和夸张描写,写出周进被科举制度弄得丧失心智在贡院悲伤寻死的情景,从而讽刺科举制度对当时读书人的摧残和毒害。②示例一:故事会。通过讲述书中封建社会读书人的故事,带领同学们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从而树立自己正确高远的读书目标。示例二:讽刺艺术探究。探究作者在刻画人物的时候,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讽刺效果?从而感受讽刺小说的艺术魅力。
(3)示例:小明,老师说“阅读经典,传承文化”主题活动邀请到了著名作家蔡东做演讲,让我们这周周五下午两点三十准时去学校大礼堂参加活动。
8.示例:“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闭”字,透露出边关战事紧张、防守任务重大的情形。“长烟落日”的空旷,与“孤城”的紧闭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塞外的荒凉与寂寥。
9.示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借助“白发”,抒发了自己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渔家傲·秋思》中,范仲淹借助“白发”,抒发了思念家乡但也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心情。
10.(1)讨厌,憎恨 (2)丧失 (3)对……说 (4)为什么
11.(1)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2)知足的人,不以利禄自累;审视自得的人,损失而不忧惧。
12.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今昔对比,批判了重利轻义的行为,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必要性,增强论证气势。
13.【甲】文中孟子认为“义”重于“生”,人要有羞恶之心,要始终保持自己的本心;【乙】文中颜回坚守自己的人生志趣,修身养性,不为名利所动。
【乙】文参考译文:
孔子对颜回说:“颜回,(你)过来!(你)家庭贫困处境卑贱,为什么不去做官呢?”颜回回答说:“不愿意做官。我有城外的五十亩地,足够供给稠粥;城内的十亩土地,足够穿丝麻;弹琴足以自求娱乐;所学先生的道理足以让自己感到快乐。我不愿意做官。”孔子欣然改变面容,说:“好啊,你的志趣!我听说:‘知足的人,不以利禄自累;审视自得的人,损失而不忧惧;进行内心修养的人,没有官位而不惭愧。’我诵读这些话己经很久了,现在在颜回身上才看到它,这是我的心得啊。”
14.A(由材料一第③段“根据《事物纪原》记载,蹴鞠起源于黄帝时代,最初为训练士兵战阵而发明”可知,A项“最初为供士兵嬉戏玩耍而发明”表述错误。)
15.不赞同。因为材料一采用的是时间顺序来介绍蹴鞠的起源和发展。第③段是对蹴鞠起源的介绍,第④段是对蹴鞠从汉唐到宋朝再到明清的流行、巅峰及衰落过程的介绍,所以不能调换。
16.示例:我会推荐“童子蹴鞠图”瓷枕。该瓷枕枕面所绘的是一个踢球小童,其双臂外张,上身前躬,一脚着地,一脚抬起,正全神贯注地将球踢起,画面形象生动,是反映宋代蹴鞠历史的重要实物。且枕面上所绘的童子对蹴鞠的热爱一定也能激发同学们对青少年足球文化节活动的强烈兴趣。(对图片的描述合理、完整即可)
17.①粉红的小肉球,细声细气地叫 ②把掏出的无法管束的小雀儿送回窠里 ③把小雀儿养在点心匣子里
18.(1)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飞鸟歌唱时的不同情态,表现了飞鸟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无比惬意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2)“撞”“栽”两个动词,主要描写了小雀儿飞得极不平稳的状态,表现了小雀儿奋力挣扎想要飞走的可爱情态。(意思对即可)
19.不矛盾。①“我”和父亲逮鸟时,并没有真的逮着鸟,而是坐在那里听鸟唱,那些鸟不受拘束地自在飞翔,因此歌声动听;②后文说麻雀叫声没什么好听的则是因为那是养在笼子里的鸟,叽叽喳喳的叫声里饱含着对自由自在飞翔的迫切渴望。从“我”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中可以体会到“我”对自由的赞美、对人与动物相处的思考。(意思对即可)
20.喂养小雀儿能给“我”带来乐趣与喜悦,激发“我”生出许多幻梦,是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的心灵的追求。(意思对即可)
21.略。请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