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六单元自我评估(二)
(满分:120分 测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齐师伐我(军队) 小信未孚(使信服)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自私) 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
C.度已失期(推测,估计)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D.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躬耕于南阳(亲自)
2.下列与“小大之狱”中“之”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谋之 B.忠之属也
C.公将驰之 D.登轼而望之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古今义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明日徐公来(古义:次日,第二天;今义:明天)
B.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中央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义:时候;今义:秋天)
D.诚宜开张圣听(古义:打开门;今义:店铺开始营业)
4.下列各组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公问其/故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旧传该书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
B.《战国策》是东汉刘向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我们学过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均选自此书。
C.《出师表》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D.《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小令在写法上,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
6.根据提示补充所缺句子。(8分)
文化传承,滋养生命!让我们在魅力古诗文中漫溯畅游吧!辛弃疾梦回沙场,“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酒后醉里,思潮汹涌;岑参戍边,“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突发奇想,陶醉“春色”;文天祥兵败被俘,“
? ”(《过零丁洋》),舍生取义,视死如归;诸葛亮临危受命,“ ,
”(《出师表》),心系社稷,忠贞不二。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经典不衰,成就永恒!让我们在文化清流中潜滋暗长吧!
二、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9分)
7.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三年十二部名著,我们沉醉在阅读的世界里,感受沉寂时光中生命的华彩;我们遨游在文学的海洋里,体会与他人分享阅读的快乐。作为名著阅读推广大使,你受邀返校参加一个名著读书会。
(1)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读书感悟。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仿写,表达你的读书体会。(3分)
读书就是到智者家中串门儿,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读书就是进行生命的化妆,可以充实自我,改变气质; , ,
。
(2)下面是某同学分享的阅读《简·爱》的读书笔记,有几处遗漏的信息需要你补充。(4分)
人物 外貌 相关情节 形象特点
简·爱 长相普通,身材瘦小 ① 刚强勇敢
努力学习各门功课,拥有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健康的心灵。 ②
③ 善良纯朴
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毅然离开。 ④
(3)谈到阅读的话题时,小语同学苦于没有好的阅读方法,阅读效率不高。为解决他的问题,请你向他分享两个好的阅读方法。(2分)
方法一:摘抄书中的精彩段落
方法二:
方法三:
三、阅读与理解(43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4分)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满怀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波澜起伏,引人沉思。
C.七至十句运用远景描写,写出主人公家庭院破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哀痛与忧伤之情。
D.诗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感情推向高潮。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之泪。
9. 本诗与《木兰诗》都涉及征战,但所述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4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八年①,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②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子鱼曰:“祸犹未也。”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宋师大败,裹公伤股。国人皆怨公。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注释】①八年:宋襄公八年。②公子目夷:宋桓公之子目夷,字子鱼。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又何间焉 间: (2)小大之狱 狱:
(3)楚人许之 许: (4)何以堪之 堪: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2)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
12.【甲】文第二段中曹刿在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请分析其精彩之处。(2分)
13.认真阅读【甲】【乙】两文,说说曹刿与公子目夷身上有哪些共同品质。(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11分)
人生如棋
何玉明
①围棋古时称“弈”,是一种使用矩形格状棋盘及黑白两色圆形棋子进行两人对决的棋类策略型游戏。对弈时双方交替行棋,落子后不能移动和悔棋,以数目多者为胜。传说围棋为帝尧所作,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流传到欧美各国。
②围棋之道,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与谐共存”,体现的是战略思维与策略行动的融合。超凡脱俗的黑白两色棋子,一阴一阳,有气而生,无气则亡,演绎着生生不息的万物和变化不止的宇宙,有机融合了儒家的仁德之“道”,道家的自然之“道”和中国文化的和谐之“道”,千百年来,影响并塑造了华夏儿女的人格与精神。(甲)
③围棋之道,看似对弈,究其本质,却是均衡,而非对抗。棋手对弈时,处处体现着局部与全局,进攻与防守,先与后,实与虚,厚与薄,取与舍,有与无的对立统一。棋手若是缺乏战略思维和全局意识,不懂辩证法,抓不住主要矛盾,眼光与思维只局限于某一处的得失,或一味进攻而不知退让,或不知舍弃局部去放眼全局,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发现不了更有价值的着手点,结果很可能是满盘皆输。(乙)
④清末民初经史学家陈澹然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意思是说,若不能从长远考虑问题,谋划未来,一时的聪明也是短视的,微不足道的;若不能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是无法治理好一方水土的。
⑤围棋之道的均衡,是通过棋手具体的策略行动来实现的。对弈时,倘若棋手争强好胜,行棋过于强势,难免顾此失彼,功败垂成;若是棋手一味退让,行棋过于和缓,不善取舍,则往往错失良机。由此看来,如何处理好得失,把握好棋局中的均衡关系,对棋手而言,至关重要。正所谓“行一棋不足以见智”,需“有所为有所不为”,着棋时宜攻则攻,该守则守,胆大心细,懂得取舍,用一颗平常心看待胜负,便是围棋取胜的秘诀。
⑥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⑦人生如棋。如果没有战略思维和全局观念,如果不懂得生命的真谛,如果缺乏格局与情怀,熙熙攘攘只为名利,鼠目寸光,锱铢必较,却想成就一番大事业,无疑是“天方夜谭”。面对错综复杂无常的世事,凡成就大事者,非常明了自己的梦想与情怀,立足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深谙“事缓则圆,人缓则安,语迟则贵”的道理,善于“知进退,明得失,懂取舍”,善于把握时局的脉搏与成功的机会,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则止,既不自负激进,盲目冒险,又不自矜功伐,贻误良机,务实求真做事,脚踏实地做人,顺势而为,平等对待和尊重身边的每个人,协调平衡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为自己干事创业创造一个“和谐共生”的人文环境。
⑧人生如棋。下棋需走正道,人生需讲道德。无论是青少年时打基础,还是中壮年时奋勇抗争,抑或是大局已定的晚年,都要沉着冷静,居安思危。失势时不灰心丧气,自怨自艾,妄自菲薄,得势时不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妄自尊大。善于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心平气和看淡名利、得失、荣辱,让自己生得坦然,活得怡然,便是一生风和日丽,阳光灿烂。
⑨人生如棋,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棋局的棋手。
(选自2024第3期《杂文选刊》,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阐释了“围棋”对弈规则,介绍了围棋历史悠久、流传范围广的特点,引出下文“人生如棋”的具体内容。
B.第④段运用道理论证,引用陈澹然的话,论证了“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才能治理好一方水土”的观点。
C.第⑥段“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自然而然地引出对人生与围棋关系的讨论,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D.第⑧段画线句将失势时和得势时两种不同的心态进行对比,告诉我们“胜不骄、败不馁”的人生道理。
15. 两位同学就第⑤段加点词展开了讨论,请结合阅读体验,参与讨论并补全对话。(3分)
16.文章第⑦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7.你认为下面的【链接材料】适合放于文中(甲)(乙)的哪一处?请说明理由。(3分)
【链接材料】如两军交战,一方一味围追堵截,不知在薄弱环节和薄弱区域均衡布局,开疆拓土,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14分)
日子是一个粉刷匠
彭明跃
那一年秋天,稻子还没开镰。
“你该去读书了。”父亲回过头来看着我说,“八岁了,还是要去学几个字。”于是我走进了村里的小学,开始我的读书生涯。我们的课桌是木板做的长条桌,挤一挤,可以坐五个人。教室里唯一的一人桌就是老师的桌子,上面整整齐齐放着一堆书本,两盒粉笔,一瓶开着的英雄牌红墨水,一瓶蓝黑墨水。最显眼的是一根竹子做的教鞭,永远斜横着搁在讲桌的边上。
教我们的老师姓丁,刚刚初中毕业,算是我们村文化最高的年轻人吧。他教我们语文、算术,还教音体美。第一个学期,他就教会我们唱《我是一个粉刷匠》《义勇军进行曲》等好几首歌曲。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教室木窗上的胶纸被取了下来,一下子明亮了许多。很多时候,老师正在上课,门被敲了几声,探进一个头来,喊一声:报告!
“李华国,你最近是怎么了!怎么天天迟到?”丁老师严厉地质问。
“我放牛。”李华国同学的声音小小的。
“放牛放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丁老师把教鞭在讲桌上打得啪啪地响。每一声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威严。同学们集体沉默,不敢作声。
丁老师除了要求特别严厉外,平时对我们还是很好的。他带我们打篮球,教我们植树,还带我们去捡山茶籽,打油桐,拿到集市卖了后,又买来羽毛球和跳绳。只是丁老师对李华国经常动怒,拍了无数次桌子。以至于我们都认为李华国是老师最讨厌的人。
河里的水逐渐变得温暖。
李华国还是一如既往地迟到,只是有一天很例外。那天早上,当我们走进教室的时候,李华国已经在座位上坐好了。丁老师走进来,愣了一下,他讲桌上的那条教鞭不见了,放教鞭的地方摆了一瓶鲜花。“瓶子”是用竹筒做的,里面插的是几朵洁白的栀子花。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香味。
丁老师一天都没骂人,温和了许多,有几次伸手想去拿教鞭,又收了回来。我们都在猜测是谁敢把老师的教鞭藏了,还摆上鲜花。那一天,教室里香味弥漫,同学们也不再打闹,平静的教室显得十分温馨。
美丽动人的栀子花,是那样与众不同。
那以后,李华国总是班上来得最早的人。他家其实很远,走路大概要两个多小时,不知他怎么做到的,应该是早上再没放牛了吧。
讲桌上的花换了多次,老师脸上的笑容也渐渐多了起来。在我们心里,也习惯了花开,习惯了绿叶,一切显得和谐而美妙。
人生是很奇怪的,有些事情,当你已经习惯了的时候,又会发生突然的变化。
李华国一连几天没有来上学了,讲桌上的花也渐渐枯萎,丁老师的脸也有些阴沉。早上上课的时候,他总会时不时地看看门外。可是门外再也没有小脑袋探进来喊报告。
“这个李华国,一天在搞啥子!我去把他逮回来!”丁老师自言自语。放学后,丁老师穿上解放鞋,背了个黄布包,翻山越岭到李华国家家访去了。第二天,丁老师走进教室,并没有把李华国逮来。讲桌上没有了花,只剩下竹筒,孤单单的,装满了失落。
池塘里荷花开了,快放假了。
我们再也没有李华国的消息。直到有一天,我们一走进教室,突然看到老师的讲桌上又出现了一束鲜花。是一朵美丽的荷花,它站在竹筒里,像一个久违的朋友。难道是李华国回来了?
丁老师来了,他走上讲台,看着瓶子里的荷花,沉默了一阵。随后,他从瓶底下抽出一张纸条念了起来:“丁老师,我是李华国,以前经常迟到很对不起你,因为我父亲病重,要帮家里做事。后来父亲去世了,家里的牛也卖了,我才好好地读了几天书,感谢老师。我现在随母亲在湖南的舅舅家住,这次有个亲戚要过来,我就写了这封信,叫他带给寨子的东东。我也拜托东东帮我换一换你桌子上的花……”念着念着,丁老师的眼泪就流了出来。一个挺凶的男人,这是三年来,我第一次看见他流泪。
时间总是与我们相背而行,很多人、很多事都慢慢变成记忆。只是心中若有执念,或许又会重逢。
我们都磕磕碰碰,走进了新世纪。昔日的小学校已经闲置,丁老师也快要退休了。不知哪一个同学找到了大家的通讯录,我们决定找个时间一起去看望丁老师。
那次聚会,我们又看到了李华国。他已经是大学老师,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妻子和女儿。本来他已经失学了,那次写信后,丁老师知道了他的地址,每年都给他寄学费,直到他大学毕业。这些都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还是那间教室,还是那些人,只是每个人的脸上都留下了岁月的印记。当丁老师一踏进教室的时候,我们一下子起立,齐刷刷地喊了一声:报告!
那张经历了岁月洗礼的讲桌上,堆满了二十几瓶竹筒盛装的鲜花。老师笑了一下,从身后拿出来一根教鞭,大吼一声,安静!教室里异常安静,只见老师挥动教鞭,轻轻唱了起来:“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大家也跟着唱:“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阳光透过木窗照射进来,也跟着我们一起唱:“日子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
(选自2024年第3期《阅读季风》,有删改)
18.阅读完文章后,同学们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李华国的成长经历,请你补充完整。(3分)
19.本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你在丁老师和李华国中任选其一,分析他们身上展现的美好品质,在小组发言的时候分享给同学们。(3分)
20.恰当的描写方法会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请你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画线句子。(3分)
21.语文老师提到课内外联读有助于把握文章主题,并建议将选文与教材同类型篇目组合学习,你认为选文应选入下面哪一个单元?请简要分析。(5分)
四、写作(5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时代的进步,固然离不开大英雄,但支撑起整个时代的其实是默默无闻的“平凡英雄”。一句简单但正义凛然的话语,一段寻常却执着坚定的守候,一次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果敢……都赋予普通人英雄的高贵,让那些平凡的人、普通的事,散发出英雄的光芒。他们可能是亲密的邻居亲友,可能是陌生的路人过客……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
九(下)第六单元自我评估(二)
1.B(私:偏爱。)
2.B(“小大之狱”中的“之”解释为: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A.代词,指“齐师伐我,公将战”这件事;B.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C.代词,指齐国军队;D.代词,指齐国军队。)
3.D(“开张”的古义是:扩大。)
4.A(应是:公/问其故。)
5.B(刘向是西汉人。)
6.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7.(1)示例:读书就是假日外出旅游 可以欣赏风景 陶冶性情
(2)①示例:寄住在舅妈家时,勇敢反抗骄横粗暴的表哥,并当面反抗舅妈。 ②积极进取 ③在海伦·彭斯得伤寒去世前,简·爱陪她度过最后一夜。 ④自尊自爱
(3)示例:阅读时写批注 背诵书中经典段落
8.C(这四句都是近景描写。)
9.《木兰诗》通过叙述木兰替父从军,赞扬了木兰的深明大义、勇敢善良,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而《十五从军征》则是反映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表达了当时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与强烈的反战情绪。
10.(1)参与 (2)指诉讼事件 (3)答应 (4)忍受
11.(1)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2)宋公子目夷(向宋襄公)进谏说:“小国去争当盟主,是祸事。”
12.曹刿在战场上简短明确的指挥用语,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多言的情状,也表现出曹刿思维的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13.①都是具有爱国之心的人;②都有担当精神;③都能够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④都有着出众的才能。
【乙】文参考译文:
(宋襄公)八年,齐桓公死了,宋国想与各诸侯盟会。(宋襄公)十二年春天,宋襄公选定鹿上为盟会地点,向楚国提出请求,楚国人答应了他。宋公子目夷(向宋襄公)进谏说:“小国去争当盟主,是祸事。”(宋襄公)不听(他的劝谏)。(这年)秋天,各诸侯与宋襄公在盂地会盟。目夷说:“祸事难道在此吗?国君的欲望已经到了极点,(百姓)怎么能忍受!”于是(在会盟时)楚国捉住宋襄公,并派兵攻打宋国。(这年)冬天,(楚、宋)在亳地相会,才释放了宋襄公。子鱼说:“祸患还没有完呢。”(宋襄公)十三年夏,宋国攻打郑国。子鱼说:“祸事就在这里啊。”(这年)秋天,楚国讨伐宋国来救援郑国。宋襄公准备迎战,子鱼进谏说:“我们已被老天抛弃很久了,不能(与楚开战了)。”(这年)冬天,十一月,宋襄公与楚成王在泓水开战。宋军大败,宋襄公的大腿被击伤。宋国人都怨恨宋襄公。
14.B(阅读第④段可知,陈澹然的话是从两方面阐述的,一方面是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认为“若不能从长远考虑问题,谋划未来,一时的聪明也是短视的,微不足道的”,另一方面是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认为“若不能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是无法治理好一方水土的”。作者引用陈澹然的话意在论证做事要从长远、全局考虑,B项中“论证了‘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才能治理好一方水土’的观点”说法片面。故选B项。)
15.“往往”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句中强调棋手一味退让,行棋过于和缓,不善取舍,可能会错失良机的情况时常存在,如果删去,即为棋手一味退让,行棋过于和缓,不善取舍,则一定会错失良机,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议论文语言严密性、准确性的特点,因此不能删去。
16.文章第⑦段运用了对比论证,将无法成就大事的人与成就大事的人对比,突出强调了人生如棋,要善于把握时局的脉搏与成功的机会,脚踏实地才能成大事的观点,使观点更鲜明、论证更具说服力。
17.【链接材料】适合放在(乙)处。因为【链接材料】作为事实论据,举了两军交战,一方一味围追堵截,不知均衡布局,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的事例,从反面论述了在薄弱环节和薄弱区域均衡布局才有可能在两军交战中占据优势的观点,与第③段观点相符。所以放在(乙)处。
18.①李华国上课经常迟到,被丁老师批评 ②李华国为丁老师的讲桌上摆上鲜花,也不再迟到,但没过多久他再也没来学校 ③讲桌上再次摆上鲜花,李华国写信说明离开的原因
19.示例一:李华国。①热爱学习。在父亲去世、家里的牛被卖掉后,李华国再也没迟到过,并且每天都是最早到教室的人,可见他热爱学习。②善良积极。李华国受到丁老师的批评,但他仍多次给丁老师送鲜花,可见他内心善良且积极向上。③知恩图报。长大后的李华国仍然铭记丁老师的帮助,带妻女看望丁老师,可见他知恩图报。
示例二:丁老师。①教学严厉。丁老师多次严厉批评频繁迟到的李华国,可见他对学生要求严格。②责任心强。多日未见李华国,丁老师亲自到李华国家家访了解情况,可见他对学生认真负责。③温柔慈爱。平时严厉的丁老师,面对李华国的信潸然泪下,并资助李华国读完大学,可见他对学生的关爱。
20.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丁老师的脸也有些阴沉”运用神态描写,写出李华国没来上学时,丁老师的难过之情;“时不时地看看门外”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丁老师希望能再次在门口看见李华国的身影,表现了丁老师对李华国的想念和担心。
21.示例一:可以选入七上第三单元。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丁老师是李华国成长的引路人,他鞭策并帮助李华国,最终在丁老师的资助下,李华国学有所成。教材七上第三单元课文主要写学习生活,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再塑生命的人》都记叙了主人公少年时代与老师之间的故事。将其编入其中,符合单元主题。
示例二:可以选入九上第四单元。这篇文章讲述了李华国的成长经历,李华国勤奋好学,但由于家庭变故不得不放弃学业,在丁老师的帮助下,李华国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了人生的逆袭。教材九上第四单元或以少年视角观察社会百态,或展现少年的成长蜕变。将其编入其中,符合单元主题。
22.略。请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第⑤段加点词“往往”删掉之后语言更加简洁,且不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七上第三单元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11《论语》十二章
九上第四单元
15故乡/鲁迅
16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17*孤独之旅/曹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