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二单元自我评估(二)
(满分:120分 测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4分)
阅读小说作品可以激发人的情感,作品中的抒情语言可以让人在顷刻之间感受到故事背后的情感。例如,读《孔乙己》可以感受到作者对huāng唐的科举制度的批判;读《溜索》可以感受到渡河人的战战兢兢;读《蒲柳人家》(节选)可以感受到作品中一丈青大娘一家的天lún之乐( )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顷( )刻 huāng( )唐 战战兢( )兢 天lún( )之乐
2.在括号内填入的标点符号应该是 。(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4分)
阅读小说,不仅能让我们增长见识,更能让我们的情感得到 。我们同情穷困潦倒的孔乙己,讨厌媚上欺下的奥楚蔑洛夫,钦佩身手矫健的马帮汉子……通过邀游小说的世界,让我们仿佛遍览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通过小说世界的邀游,让我们仿佛遍览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
B.通过畅游小说的世界,让我们好像遍览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
C.通过邀游小说的世界,我们仿佛遍览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
D.经过小说世界的邀游,让我们仿佛浏览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
4.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温情 B.熏陶 C.惋惜 D.寻思
5.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作文立意要明确,表达的思想要有深度。同时,还要求新,避免思维定式,人云亦云。
, , , 。
①深入挖掘题目的内涵 ②甚至从常见观点的对立角度反向立意
③都可以使立意新颖 ④变换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A.①④②③ B.①③④② C.④①③② D.②①④③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 , ”两句,借写戍边将士饮酒来表现他们因远离家乡和功业未立而生发的惆怅之情。
(2)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
?”
(3)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名利不值一文!正如《鱼我所欲也》中所说的:“ , !”
二、综合性学习(12分)
(一)学习与探究
临近毕业之际,学校举办以“忆往昔,盼重逢”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8分)
【离别季·忆往昔】
7.你所在班级拟制作一本纪念册,收录初中生活的点点滴滴,预计将纪念册分为下面三个板块。请你根据提示,仿照板块一的内容,补全下面的表格。(4分)
板块顺序 板块名称 具体内涵
板块一 师生合影 青春无悔,英姿飒爽
板块二 班级荣誉 ①
板块三 欢乐瞬间 ②
【离别季·盼重逢】
8.你的同桌小澄的偶像是苏轼,你给他准备的毕业礼物是一本《苏东坡传》,如果要在这本书的扉页写一段赠言,你打算写些什么内容?(50字左右)(4分)
(二)名著阅读
9.小文曾收集了一套“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儒林外史》”特种邮票,下图是其中一枚。请你简要介绍邮票内容和寓意。(4分)
三、阅读(42分)
(一)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0~11题。(5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通过描绘词人醉中看剑、梦回战场的情景,表现了他对过去军旅生活的怀念。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描绘了豪迈壮阔的战争场面,烘托出军容的严整和战士们高昂的斗志。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用骏马和弓弦的声音描写战争的激烈,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了词人想要功成名就、青史留名的强烈愿望。
11.词中“可怜白发生”一句抒发了词人怎样复杂的情感?(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5题。(16分)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曰:“臣间离齐、赵,齐、赵已孤矣,王何不出兵以攻齐?臣请王弱之。”令人谓闵王①曰:“燕之攻齐也,欲以复振②古地也。燕兵在晋而不进,则是兵弱而计疑也。王何不令苏子将而应燕乎?夫以苏子之贤,将而应弱燕,燕破必矣。”闵王曰:“善。”
苏子遂将而与燕人战于晋下,齐军败。苏子收其余兵,以守阳城,而报于闵王曰:“王过举③,令臣应燕。今军败亡二万人,臣有斧质之罪④,请自归于吏以戮。”闵王曰:“此寡人之过也,子无以为罪。”明日,又使燕攻阳城及狸⑤。又使人谓闵王曰:“王复使苏子应之,苏子先败王之兵,其后必务以胜报王矣。”王曰:“善。”乃复使苏子,苏子固辞,王不听。遂将以与燕战于阳城,燕人大胜。
(节选自刘向《战国策》,有删减)
【注释】①闵王:齐闵王。②振:拯救,挽救。③举:提拔,推举。④斧质之罪:死罪。⑤狸:地名。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请广于君 广:
(2)亦免冠徒跣 徒:
(3)欲以复振古地也 欲:
(4)苏子固辞 固: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闵王曰:“此寡人之过也,子无以为罪。”
14.“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4分)
15.阅读【甲】【乙】两文,分析唐雎和苏代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点。(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8分)
细节是小说的表情
韩春燕
①一部好的小说,一定具有让人过目不忘或耐人寻味的细节。那些结结实实又摇曳生姿的细节能够照亮整部作品,让作品熠熠生辉。
②细节赋予小说动人心魄的魅力。细节是读者与小说之间的纽带。小说用细节唤起读者的经验,读者以自己的经验去感受细节。好的细节一定是真实的,让读者觉得作品真切、鲜活。好的细节也一定是对生活进行过高纯度提炼的,不仅真实还精彩,超越普通读者的经验,打捞出深潜于生活表象下的真相。
③《红楼梦》中有太多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彩细节,有的是语气神态,有的是眼神动作,寥寥数语却意味深长、耐人品咂。鲁迅的小说中也有着很多耳熟能详的精彩细节,如《故乡》中豆腐西施杨二嫂尖锐张狂的言语和动作表情,闰土那一声恭敬的“老爷”……好的细节是小说招展的旗帜,让人感动、震撼和沉醉,赋予小说动人心魄的魅力。
④细节描写的特点在于细。细小的动作、细微的表情、细致的生活场景,为塑造具有真实性、个性化的人物服务。鲜活的细节不仅让小说具有真实感,而且增加人物的生动性。细节是构成小说魅力的重要部分,一个失真的细节会败掉整部作品。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对人物的临终表现都有精彩刻画。葛朗台离世之前,给他做临终法事的人把一个镀金的十字架放到他唇边让他亲吻,他却作出骇人的姿势,想把它抓到手,“这一下努力,便送了他的命”。而严监生临终之际,因为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他担心费油而伸着两个指头迟迟不肯断气。这两个细节对葛朗台和严监生的吝啬刻画得可谓入木三分,成为吝啬鬼形象的点睛之笔。
⑤细节操控小说的全局。细节不是小说的赘物,它是为小说整体服务的。一些优秀的短篇小说甚至就是以细节结构全篇的。闪亮的细节成为小说的原点,原点的能量炸出小说这朵美丽的“蘑菇云”。细节诞生人物,影响结构,呈现主题。在小说的叙事链条上,一个个细节有时是一颗颗宝石,交相辉映照亮小说;有时某个细节仿佛一颗耀眼的巨钻,光芒会映衬其他宝石并照亮整个文本。
⑥契诃夫的《变色龙》便是通过这样能够刻画人物、影响结构并且不断生成意义的“原点”细节来支撑整篇小说的。
⑦《变色龙》中巡警奥楚蔑洛夫态度的变与狗主人身份的不确定有关,是不是将军家的狗决定了他对狗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如同变色龙一样不断变脸的细节,把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变”是因为对权势的敬仰膜拜而导致卑躬屈膝。人物的灵魂也是小说的灵魂,而这灵魂活在细节里。
⑧细节是扔进湖中的石子,能激荡层层涟漪;细节是魔术师的箱子,藏着道不尽的秘密;细节更是小说的表情,站在那里,任你揣摩它的心思。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由一部好的小说都有让人过目不忘或耐人寻味的细节,自然引出本文议论的话题。
B.细节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只要让读者觉得作品真切、鲜活,就是好的细节。
C.第③段列举鲁迅小说中的精彩细节,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好的细节赋予小说动人心魄的魅力”。
D.细节操控小说的全局,如契诃夫的《变色龙》用奥楚蔑洛夫不断变脸的细节来支撑整篇小说。
17.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细节赋予小说动人心魄的魅力 B.细节描写的特点在于细
C.细节操控小说的全局 D.细节是小说的表情,耐人寻味
18.第④段中写道:“鲜活的细节不仅让小说具有真实感,而且增加人物的生动性。”请你结合《孔乙己》中对孔乙己长衫的细节描写,论证这一观点。(4分)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3分)
暖心的酒娘
洪忠佩
①有一种年的味道,是从乡村的母体里生发出来的,它源自田野,发酵于灶台——那就是母亲酿的酒娘。随着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母亲酿的酒娘也在慢慢地变得香甜。
②在我眼里,飘逸着酒娘香气的年,才是幸福吉祥的年。
③在婺源,“糯米酒”“甜水酒”“老水酒”都是米酒的名字,我觉得最贴切、听起来最暖心的,还是“酒娘”——酒曲,俗称酒母,母亲用糯米和酒母酿出了酒娘。
④米酒在婺源乡村的历史,与稻田一般漫长。有稻田耕作时,就有了米酒酿制。乡间的每一位农妇都是酿酒娘的高手,她们的技艺均源自家传。通常,她们一年酿酒两次,时间大多选择在中秋和春节前。酒娘的香不浓烈,喝起来甜滋滋的,酒味偏淡,口感却醇厚、绵长。每家每户存放酒娘的地方,一般是厨房抑或堂前。盛酒的器具也简易,陶坛、陶瓮是首选。子女多的,甚至会用上陶缸。在婺源,酒娘是家人团聚,以及招待、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⑤记忆中,每当母亲把陶坛摆上灶台,灶窟顶上挂起腊肉,就离年不远了。出于好奇,我不止一次看过母亲酿酒。山泉水、当年收割的糯米、陈年的酒母,都是标配。所用器具洗净之后,必须用开水烫过。程序也不复杂,先是木盆浸米,饭甑蒸饭,再用竹匾把饭摊晾,入盆拌入酒母,然后封坛封瓮。酒娘,是技艺与时间的造化。发酵时间依气温而定,母亲说,通常在一周或十天后,酒娘会变得香甜。
⑥母亲擅长酿酒娘,却从不饮酒。她说,看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心就醉了。在我的心目中,家的温馨、其乐融融,都藏在母亲所酿酒娘的香甜之中。
⑦在婺源乡村,米酒煮鸡蛋、米酒煮银耳、米酒煮汤圆,以及酒糟鱼、酒糟猪头肉、酒糟腊鸭,都是春节和元宵的招牌美食,与豆腐包、汽糕、子糕、艾叶粿等特色小吃有得一比。我每次从母亲手中接过盛着美食的碗碟时,都恍若回到了少年时光,品味到的,是家的温馨和生活的甜蜜。
⑧酒娘存放久了,也会变得老辣起来。去年腊月,一位阔别多年的好友回乡过年,我特意提了一壶母亲酿的酒娘去与他共饮。那天,佐酒的菜肴都是家常菜,炭炉上是冬笋酸菜煮豆腐,桌上是粉蒸肉、韭菜炒香干、酒糟鱼、水煮花生以及一碟酸辣椒。两人边饮边聊,友情、亲情、乡愁、事业、理想……正所谓“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很快,就有了微醺的感觉。
⑨沉醉,回味。一杯酒娘的香甜和老辣,不正是生活的况味吗?
⑩今年小寒刚过,母亲又准备酿酒娘了。我发现,母亲酿酒娘的日子,总是一年比一年早。母亲说,以前是大人望赚钱,小孩盼过年,现在呢,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天天像过年。
母亲的话,让我想起了一句俗语: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在婺源乡村,年前酿酒娘,是通往春节的一条路径。等候酒娘发酵的过程,也是在辞旧迎新,颇具仪式感。为迎接春节而酿制的酒娘,民间也称之为“春酒”。每当我开始置办年货时,母亲酿的酒娘已经逸出了一缕缕醉人的香气。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2月2日)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母亲酿酒娘的技艺不是在专门的培训班学到的,而是源自家传。
B.作者觉得酒娘存放久了味道会变差,不再适合饮用。
C.作者觉得“酒娘”这个名字最贴切、最暖心,是因为酒娘蕴含着家的温馨和母亲的爱。
D.文章通过描写母亲酿酒娘,表达了对乡村生活变化和美好生活的赞美与期待。
20.小语读了本文后,给“酒娘”作了一个知识卡片,请结合文中内容,补全下面的空缺处。(3分)
酒 娘
原材料 ①
酿酒时间 一年两次,大多在中秋和春节前
味道 ②
盛酒器具 陶坛、陶瓮
③ 木盆浸米,饭甑蒸饭,摊晾米饭,入盆拌入酒母,封坛封瓮
2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22.文章开头写道:“在我眼里,飘逸着酒娘香气的年,才是幸福吉祥的年。”请联系全文内容,分析“我”的这种感受的由来。(5分)
四、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什么是双向奔赴?《诗经》中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老师说:“我赠你三月春光,你予我四月桃花。我来你往,互相珍视,彼此成就。”父母说:“我们在大雨中为你撑伞,你也会在我们伤心落泪时给我们拥抱。我们给予陪伴,见证你成长,你在我们疲惫时的呼唤和安慰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朋友说:“你曾在黑暗中给予我陪伴,我也会在你失落迷茫时逗你笑,哄你开心。”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悟,以“原来,这就是双向奔赴”为结尾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九(下)第二单元自我评估(二)
1.qǐng 荒 jīng 伦
2.……
3.C(画波浪线句子缺少主语,应删掉“通过”或“让”。)
4.B(A.温情:温柔的感情;温和的态度。B.熏陶:指人的思想行为因长期接触某些事物而受到好的影响。C.惋惜:表示对某事感到同情、可惜。D.寻思:思索;考虑。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应选“熏陶”。)
5.A(材料主要介绍作文立意的方式和技巧。语段前面讲述的是要避免思维定式,所以后面应该介绍如何有创新的思维方式。首先是①,先深入挖掘,然后是④,从变换角度思考,再是②,进一步说明,可以反向立意这一方式,③进行小结。)
6.(1)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2)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7.示例:①光芒四射,辉煌永驻 ②欢声笑语,友谊长存
8.示例:小澄,竹杖芒鞋轻胜马,未来会有晴阳,也会有风雨。希望你如苏轼般心中有明月,也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9.示例:邮票的画面背景有山水、亭子、假山等,可见是众人游玩的地方,一对男女从山上下来,男子颇有醉态,拉着女子的手,女子顺势扶着他,由此可知,这是杜少卿与妻子同游清凉山的故事。表现了杜少卿的真名士风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自由、平等的向往。
10.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描绘的是战前犒赏士卒、演奏军乐的场面,而非战争场面。)
11.此句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悲愤、年华虚度的无奈、理想破灭的痛苦以及对往昔战斗岁月的怀念,情感复杂而深沉。
12.(1)增广、扩充 (2)裸露 (3)想要 (4)坚定,坚决
13.(1)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 (2)齐闵王说:“这是寡人的过错,你没什么可以怪罪的。”
14.表明如果秦王坚持自己的做法,唐雎就要效法古人刺杀秦王。
15.异:两人的身份不同,唐雎是一个正面出使的使臣形象,苏代则是深入敌后的谋臣形象。从手段上说唐雎是正面击破秦王的阴谋,维护本国利益,苏代则是通过离间等手段隐蔽地达成本国的利益诉求。同:两人都有勇有谋,忠心为国。
【乙】文参考译文:苏代从齐国派遣人对燕昭王说:“臣离间了齐国、赵国,齐、赵两国都已经孤立了,大王为什么不出兵来进攻齐国?请让臣下替大王使齐国更加衰弱。”(苏代)派遣人对齐闵王说:“燕国进攻齐国,想来再次拯救失地。(现在)燕军在晋城不前进,这是由于兵力弱小而犹疑不决。大王为什么不派苏代率兵抗击燕军呢?凭苏代的才能,率兵抗击弱小的燕军,一定能攻破燕国。”齐闵王说:“好。”
苏代于是率领(齐军)同燕国人在晋城之下交战,齐军大败。苏代收拢齐国的残兵,来退守阳城,向齐闵王回报说:“大王过分提拔,派我来抗击燕军。如今军队伤亡两万人,臣下有死罪,请求自己回去到执法的官吏那里来领受斩刑。”齐闵王说:“这是寡人的过错,你没什么可以怪罪的。”第二天,(苏代)又(暗中)让燕国攻打阳城和狸邑。又派遣人对齐闵王说:“大王再次派苏代抗击燕军,苏代先前曾使大王的军队失败,他之后一定竭力用胜利来报答大王。”齐王说:“好。”于是再次任用苏代,苏代坚决推辞,齐王不听从。(苏代)就率兵在阳城同燕军作战,燕军大获全胜。
16.B(由第②段“好的细节一定是真实的”可知,选项中“细节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表述错误。)
17.D(阅读选文可知,本文的标题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18.孔乙己的长衫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艺术细节。已经穷困不堪却仍要穿长衫,说明他唯恐失去读书人的身份,死要面子;长衫又脏又破,说明他穷困的程度;不补也不洗,说明他好吃懒做。作者以典型的生活细节,将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19.B(文中提到酒娘存放久了会变得老辣,但并没有说味道会变差不适合饮用,而是说这种老辣也是生活的况味。)
20.①山泉水、糯米、酒母 ②甜滋滋,酒味偏淡,口感醇厚、绵长,酒娘存放久了,会变得老辣 ③酿制步骤
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酒娘的味道比作生活的况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一杯酒娘里感悟到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22.示例:米酒在“我”的家乡有着漫长的历史,每年快过年时,擅长酿酒娘的母亲便酿酒酿。年到来时,一家人喝着米酒,吃着米酒做的美食,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因此感受到的是家的温馨和生活的甜蜜。(意对即可)
23.略。请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