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1 20:36:46

文档简介

《唐雎不辱使命》跟踪学习
【课内跟踪】【(建议用时15分钟)】 
【基础存盘】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徒 【亦免冠徒跣(动词,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
B.怒 【若士必怒(动词,发怒)   怀怒未发(名词,愤怒)】
C.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D.与 【轻寡人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与臣而将四矣(参与)】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2分)
A.安陵君其许寡人 B.彗星袭月
C.天下缟素 D.长跪而谢之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课内精读】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相关小题。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B.文章运用了多方面的对比,如:“易”与“不易”的对立态度,水火不容的对立人物,秦王暴戾、唐雎谦恭的对立态度,成败相易的对立结果。
C.文章的人物对白用得巧妙:用对白交代了事情的缘由,用对白推进情节的发展,用对白展现斗争场景,用对白刻画人物性格。
D.文章后三段集中描写了唐雎和秦王斗争的场面,其中的“挺剑而起”,把这场斗争的高潮推向了顶峰。
5.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4分)
【创情境 表达看法】 ★6.本文中,秦王对唐雎的称呼经历了“无称呼→‘公’→‘先生’”的变化。同桌小语觉得文中这些称呼都改为“尔”也行,你不同意他的看法,觉得这样会削弱对人物特点的表现效果,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4分)
《唐雎不辱使命》跟踪学习
1.D(“与臣而将四矣”中“与”的意思是“加上”。)
2.C(“缟素”在此处是名词用作动词,译为“穿白色丧服”。)
3.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4.B(唐雎的态度不是谦恭。)
5.①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②表达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6.示例:小语,我不建议修改这些称呼。因为二人初见时,秦王对唐雎无称呼,直言易地要求,流露出威胁之意;秦王在第一个回合碰了钉子后称唐雎为“公”,并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进行恐吓;第二回合秦王在唐雎“布衣之怒”和“挺剑而起”的震慑下败下阵来,称其为“先生”,怯懦无比。称呼从无到有,从微到尊,极生动地展现了秦王前倨后恭、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人物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