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1 20:3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跟踪学习
 【一、课内跟踪】【(建议用时15分钟)】 
【基础存盘】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C.为妻妾之奉(奉承)
D.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为:①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②今为宫室之美
B.而:①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②呼尔而与之
C.之:①人皆有之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
D.也:①鱼,我所欲也  ②舍生而取义者也
3.下列句子中均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⑤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⑥乡为身死而不受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⑥ D.③④⑤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                             
(2)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5.填空。(5分)
(1)《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           ,
           。
(2)《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           。
【课内精读】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相关小题。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选取“鱼”与“熊掌”,“生”与“义”,“所欲”与“所恶”等两两相对的事物或心态对比说理,正反论述,逐步深化。
B.由课文可推测,孟子认为,虽然“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但受物欲、人情等的蒙蔽,人们往往又会丧失这样的初心。
C.作者有意重复“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为之”,以强调“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的荒唐,排比与反复兼用,使论证更富气势。
D.孟子继承了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二人都对富贵之欲持否定态度,都强调“义”的重要性。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请简要说明。(3分)
                                            
【创情境 同类拓展】 ★8.学习小组在搜集中华民族历史上,体现“舍生取义”高贵品质的仁人志士事例,请你举出一个并具体说明。(3分)
                                            
【二、跟踪迁移】 
【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相关小题。
佛肸①于中牟叛,置镬②于庭,召大夫而盟曰:“从我者赏之,不从我者罚之。”田英曰:“吾闻义死者不避铁钺③之威,义穷者不受轩冕④之赐。无义而生,不如有义而死。吾不从也。”乃褰⑤裳就镬。佛肸止之。及襄子既复中牟之叛,闻田英义,召而赏之。英辞不受,曰:“一人受赏众人有惭色英若受赏则中牟之士尽愧矣。”
(节选自《太平御览》)
【注释】①佛肸(bì xī):春秋末年中牟县宰。②镬(huò):古代无足的鼎,此处指烹人的刑具。③钺(yuè):兵器名。④轩冕:卿大夫的车乘和礼服。借指官位爵禄。⑤褰(qiān):提起,撩起。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置镬于庭(放置)
B.从我者赏之(顺从)
C.及襄子既复中牟之叛(等到)
D.英辞不受(告辞)
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一 人 受 赏 众 人 有 惭 色 英 若 受 赏 则中 牟 之 士 尽 愧 矣
11.本文中田英的事迹可否作为《鱼我所欲也》中“贤者”勿丧“本心”的事实论据?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鱼我所欲也》跟踪学习
1.C(侍奉。)
2.D(A.动词,做/介词,为了;B.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C.代词,指“是心”/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3.C(①“辟”同“避”;③“得”同“德”,“与”同“欤”;④“辩”同“辨”;⑥“乡”同“向”。)
4.(1)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2)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5.(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2)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6.D(孟子和孔子都不是绝对地否定富贵之欲,而是在利益的取舍中,加入了“礼义”的考量。)
7.作者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从生活常理中类比推理,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8.事例:①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捕后,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从容就义,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②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泰然赴死,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③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9.D(“英辞不受”中“辞”的意思是“推托”。)
10.一人受赏/众人有惭色/英若受赏/则中牟之士尽愧矣
11.可以。本文记述了田英面对不义之事,宁愿舍弃生命也要坚守道义这一舍生取义的壮举,以及田英为了维护其他中牟士人的尊严而拒绝接受赵襄子赏赐的故事,可见他始终保有“本心”。(只答“可以”不得分)
【参考译文】
佛肸在中牟县反叛,在院子里放置了烹人的刑具,召集士大夫们后就缔结盟约说:“顺从我的人(我就)赏赐他,不顺从我的人(我就)责罚他。”田英说:“我听说为了正义的事情而(甘愿)受死的人不躲避砍头的威慑,为了正义的事情而(甘愿)穷困的人不接受官位爵禄的赏赐。没有道义地活着,不如有道义地死去。我是不会顺从的。”(田英)于是撩起衣服,走近烹人的刑具。佛肸制止了他。等到赵襄子已经平定了中牟的叛乱后,(他)听说了田英的义举,召见(田英)要赏赐他。田英推辞不肯接受,说:“一个人受到赏赐,(会让)很多人有惭愧的脸色。我如果接受赏赐,那么整个中牟县的士人全都要感到羞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