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集合的交与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两个集合交集和并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和并集,弄清“且”“或”的含义.
2.能用韦恩图表示集合间的运算,体会直观图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3.通过使用符号表示,集合表示,图形表示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引导学生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交集、并集运算的含义,利用韦恩图与数轴进行交并的运算.
【教学难点】
弄清楚交集、并集运算的含义,认识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
【教学手段】
计算机、投影仪.
【核心素养】
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某电子技术服务公式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招聘工作人员,对应聘人员的要求是:
*高中或高中以上学历;
*中文打字速度达80字/min.
引导学生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捕捉材料中信息,启发学生思考,并用数学语言表述.
问题:阅读招聘要求,能得到什么信息.
预案1)满足第一个条件的人员组成一个集合;
2) 满足第二个条件的人员组成另一个集合;
3)应聘人员是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即既属于第一个集合,又属于第二个集合.
4)应聘人员符合集合的基本属性,即应聘人员组成一个新的集合.
思考:再来观察下列各组的三个集合,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1)A={1,3,5,7,9},B={3,4},C={3};
(2)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
预案:不难发现,上面两组集合中均有C A,C B,并且集合C是由既属于集合A又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归纳:以上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找两个集合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二、归纳探索,形成概念
(一)两个集合的交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由两个已知的集合,按照某种指定的法则:求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得到一个新的集合,这就是两个集合的一种运算,得到的这个新集合叫作两个集合的交.
问题1:你能用准确的语言定义两个集合的交吗?
学生回答,教师或学生根据回答补充或修正,完善后,得到交集的定义.
(1)板书定义:
一般地,把所有既属于A又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2)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问题2:“且”的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且”的数学含义.
问题3:通过两个集合、的交集的定义,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预案(1)两个集合的交集还是一个集合,不是元素.
(2)两个集合的交集的性质:
①
②
③
④
⑤,
教师要求学生对发现的性质做合理的解释.
〖设计意图〗让学生加深对交集概念的理解.
(3)用韦恩图表示两个集合的交集
问题4:两个集合用韦恩图如何表示?如何用韦恩图表示两个集合的交集.
预案:两个集合用韦恩图表示有5种情形,学生回答不全,可以通过其他学生补充完善.
不失一般性,上图是交集的韦恩图,阴影部分表示两个集合的交集.
〖设计意图〗体会直观图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数学里常常用到交集,例如,把直线看成点的集合,两直线的交点就是它们交集的元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就是两个(或多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交集.
(4)例题讲解
例1:求下列每对集合的交集:
(1)A={2,3,5,7,11},B={9,10,8,6,1,4};
(2)C={x|x2-4x+3=0},D={x|3x-x2=0}.
解 (1)A∩B=;
(2)C∩D={1,3}∩{3,0}={3}.
例2:设方程的全体解组成集合U,方程的全体解组成集合V,求.
解 是两个方程联立而成的方程组的解集,
解方程组可得
用符号来表示就是:
,,
通过例题,强调以下几点:
(1)两个集合中的交集的元素是两个集合的共有元素;
(2)两个集合的交集还是一个集合,最后的结果必须写出集合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再次加深学生对交集概念的理解.
(二)两个集合的并
观察下列各组的三个集合,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1)A={有理数},B={无理数},C={实数};
(2)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C={三角形}.
不难发现,上面两组集合中均有A C,B C,并且集合C是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者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问题1:你能类比两个集合的交集的定义,得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定义吗?
(1)板书定义:
一般地,把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
A∪B={x│x∈A或x∈B}。
所谓,也就是把集合、中的元素放在一起组成的集合.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符号符号和的区别.
(2)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问题2:“或”的含义是什么?
预案(1):这里的“或”有三个意义,属于不属于;属于不属于;即属于又属于,即属于.
(2)根据集合的属性,既属于又属于的元素,在中只算一个元素.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或”的数学含义.
问题3:通过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定义,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预案(1)两个集合的并集还是一个集合,不是元素.
(2)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性质:
①
②
③
④(U是全集)
⑤,
教师要求学生对发现的性质做合理的解释.
〖设计意图〗让学生加深对并集概念的理解.
(3)用韦恩图表示两个集合的并集
问题4:如何用韦恩图表示两个集合的并集.
前面已经给过两个集合用韦恩图表示的5种情形,
不失一般性,上图是并集的韦恩图,阴影部分表示两个集合的并集.
〖设计意图〗体会直观图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4)例题讲解
例3:设A={0,1,4,9,16},B= {9,4,,,1},求A∪B.
解 A∪B ={0,1,4,9,16}∪{9,4,,,1} ,
={0,1,4,9,16,,}.
例4:求下列集合的并集:
(1) A=(1,3),B=[2,5]; (2) C=[0,1],D={x|x2<1}.
解 (1)A∪B=(1,3)∪[2,5]=(1,5];
(2)C∪D =[0,1]∪{x|x2<1}
=[0,1]∪(-1,1)
=(-1,1].
通过例题,强调以下几点:
(1)两个集合中的并集的元素是两个集合的共有元素;
(2)即属于又属于的元素,在中只算一个元素.
(3)两个集合的交集还是一个集合,最后的结果必须写出集合形式.
(4)两个连续数集的交并运算,可以利用数轴,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求解.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再次加深学生对交集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问题5:分别求出方程x2-9=0和x2-3x+2=0的解集,由此你能运用并集的知识求出方程(x2-9)(x2-3x+2)=0的解集吗?
预案:我们可以求得方程x2-9=0的解集为A={3,-3},方程x2-3x+2=0的解集为B={1,2},由初中知识可知,若(x2-9)(x2-3x+2)=0,则x2-9=0或x2-3x+2=0.于是A∪B={3,-3,1,2}是方程(x2-9)(x2-3x+2)=0的解集.
问题6:交集和联立方程组的解集有关,并集和方程的解集有什么关系呢?
预案:对于右端为零的方程,如果能将其左端分解成几个因式的乘积,就能使求解的问题简化.这是数学中常常把方程化成一端为零的形式的原因.
三、掌握证法,适当延展
前面已经得到交集和并集的与子集有关的性质,,,那么,子集与集合的交并还有哪些结论呢?
问题1:如果,则,分别等于什么?你能严格证明吗?
预案:(1)学生通过前面的韦恩图1.1-4,1.1-5,容易得到如果,;
(2)严格证明时,需要注意分类讨论,即需要分是空集和不是空集两类.
问题2:如果,能得到什么结论?如果,又能得到什么结论?你能严格证明吗?
预案:(1)如果,又,所以;
(2)如果,又,所以;
综合以上两个问题,即有以下重要结论:
;
例5:设,若,求实数的值.
解:因为,所以,
所以或,
当时,,
其中时,,与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矛盾,舍去.
其中时,,,符合题意.
当时,,此时,与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矛盾,舍去.
综上,的值是.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学生交流在本节课学习中的体会、收获,交流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小结.
1.小结
(1)交集、并集两种运算有何区别?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集合这种语言有什么感受?
(3) 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等.
2.作业
课后探究:
50名学生参加跳远和铅球两项测试,跳远和铅球测试成绩分别合格40人和31人,两项均不合格的有4人,两项测试都及格的人数是 .
答案;25
本题可以利用韦恩图求解,也可以使用如下的结论:
用表示集合的元素个数,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