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课标要求:概述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二、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的基础上,本节课进一步学习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这两部分是有内在关联的统一的整体。其中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涉及到气体体积变化、压力等物理学知识,学生缺少相关的知识储备,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有效铺垫及引导,使学生认识气压与容积的关系,从而理解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通过教师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很快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又由于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逻辑思维比较欠缺,本节内容涉及物理学知识,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四、学习目标
1、自主阅读教材,认识肺的位置和结构
2、亲身体验、观察自制模型,说出胸廓变化的原因。
3、通过动画演示、分组实验,小组讨论概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重点:1、胸廓变化的原因
2、肺与外界的气体 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本节课引起学生质疑的问题:
1、肋间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导致胸廓如何变化?
2、呼吸时,是胸廓变化导致呼吸,还是呼吸导致胸廓变化?
五、教法学法:1.设置情境法 。 2、合作探究学习法。3、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课前准备:注射器、矿泉水、气球、吸管、多媒体课件
膈肌运动模型、自制肋骨运动模型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巧设游戏 激发兴趣 出示目标 明确目的 自主学习 获得新知
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归案概括 课后小结 达标检测 分层练习 2、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人可以几天不吃食物,可以几小时不喝水也能维持生命,但只要几分钟不呼吸就会窒息而死。呼吸的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在人体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我们来学习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小游戏:动动脑:想办法在不触碰气球的前提下,让瓶子里的瘪气球鼓起来,看哪组想到的办法最多。表扬学生设想追问:为什么没有直接触碰气球,它怎么能胀大了呢?联系人呼吸时,气体怎样进入人体?学习本节内容来解决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交流思考问题 质疑 ,激发学生求知欲亲自动手动脑分组讨论激发兴趣,思考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学习、探讨的兴趣
肺的位置 要求自主阅读教材提问:()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肺的位置及组成? 学生自主学习 质疑,突出重要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概括能力。
二.肺与外界气体交换1、探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 活动一:体验:呼吸时胸廓的变化要求:双手分别放于胸部肋骨两侧,深吸气,深呼气。有何感受?进一步追问:肋骨自身能运动吗?演示肋骨运动的模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肋间肌运动与胸廓的变化提问:胸廓容积的变化只与肋间肌有关吗?小动画:介绍膈肌的收缩和舒张状态出示膈肌位置的完整图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膈肌运动引起胸廓变化结合活动一引导学生归纳胸廓变化的原因。 学生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思考认真观察演示过程归纳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发生变化观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呼吸时,肋间肌运动引起胸廓的变化。认真观察图片及演示过程小组讨论得出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胸廓容积变化是由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导致的。 体验感悟直观教具使抽象事物形象化培养观察能力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2、探究胸廓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活动二:体验:感受压力的存在。组织学生用注射器感知压力的存在。教师再出示乘坐地铁对比图片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胸廓容积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体验,感受联系实际再次感受理解小组合作探究归纳得出:胸廓容积扩大导致吸气。 动手感知压力的存在突破难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学归纳找规律 演示实验: 现在谁能尝试用气体体积的变化,给大家解释我们课上小游戏中瓶子如何能鼓起来的原理吗?引导学生利用瓶中气球鼓起来的原理归纳总结胸廓变化和呼吸的关系 观看演示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呼吸运动的过程用所学知识原理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知识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前后呼应学有所用
知识拓展 提出游泳及古代女子束腰进一步理解胸廓容积与吸气关系引导学生找规律,总结呼吸运动的过程及原理 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结束语: 气体通过呼吸运动进入肺后,与血液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认真倾听 为下节课的学习设置悬念
板书设计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是呼吸的主要器官2、肺与外界气体交换过程: 肋间肌 收缩 胸廓扩大 肺扩张 吸气 (肺内压小于外界气压)膈 肌 舒张 胸廓缩小 肺收缩 呼气 (肺内压大于外界气压)
课后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设计时,以“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这一问题为解决中心,通过一系列活动展开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问题的设置引领学生进行学习。
在教学中,我利用气球和矿泉水瓶制作的模型来模拟人的胸廓,创设情境、游戏引课。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在解决 “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而不是因为吸气后导致胸廓扩大”这一难点时,因为涉及物理学相关知识,学生没有相关知识储备,利用注射器让学生感受压力的存在,用大家所熟知的乘坐拥挤的地铁的感受,进一步理解压力大小与容积的关系,为学习胸廓大小变化和压力变化导致呼吸做铺垫,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达到了突破难点的目的。
在课堂中,由于时间的限制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少了,关于压力压强这部分物理学知识的处理,不是很理想,还需要改进完善,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