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根据2022年课程标准、2024版教材和学生学情制定学生学习目标。
1.阅读《淝水之战示意图》,讲述淝水之战的基本过程;了解淝水之战后北方的政治局面。(时空观念)
2.分类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的影响;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知道北朝政权更替的过程和重要史事,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理解“北朝”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新教材导言导入,配书上配图。嘎仙洞就在本地区,许多学生了解看过,贴近学生生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淝水之战
环节一:研学讨论
小凤和几个好朋友暑期一起到安徽淮南县研学,在寿县的古城墙上发现了“淝水古战场”的石碑。他们进行了讨论,请你也加入讨论:
1.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
2.为什么说淝水之战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 1.观察地图:小亮在观察历史地图时,发现与东晋对峙的北方政权是“十六国”,你能帮他解释其中的历史内涵吗?
东晋与十六国形势图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前期:西晋灭亡——383年淝水之战
后期:383年淝水之战——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 2.研读史料:前秦为何能实现统一北方大业呢?
史料: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理。王猛辅佐苻坚,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苻坚曾对王猛说:“你日夜勤劳,处理万机,我就像周文王得到姜太公,可以整年悠闲了。”然而,在攻伐东晋一事上,苻坚未能听从王猛生前反对伐晋的意见,一意孤行,大举南下,最终遭受淝水之败。
原因:学习汉族先进文化,锐意改革,重用贤才,国力大增。
◆ 3.读图学史:制作淝水之战相关史实的卡片。
读图方法指导:
1.看图名
2.看图例
3.看图注
4.将图中信息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及兵力 前秦(30万)VS前秦(8万)
经过 晋军要求秦军后退,以摆开战场决战,秦军后退阵脚大乱,晋军乘机进攻
结果 前秦失败,北方陷入分裂混乱 东晋统治局面稳定,社会经济发展
◆ 4.观察连环画:你能讲讲有关淝水之战的成语故事吗?
“抽鞭断流”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典故,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与前秦皇帝苻坚有关。
东晋时期,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企图一举南下消灭东晋,统一全国。当时前秦兵力强盛,苻坚自恃兵多将广,对伐晋充满信心。他在与大臣讨论时,骄傲地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意思是,凭借自己众多的军队,把马鞭投入长江,都能阻断江水的流动。然而,苻坚的轻敌和战略失误最终导致失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中,前秦大军被兵力远少于自己的东晋军队击败,苻坚本人也中箭逃亡。
“抽鞭断流”后来常被用来形容兵力强盛、气势浩大,但也暗含着骄傲自大、轻视对手终将失败的警示意味。
草木皆兵出自淝水之战。典故内容:前秦皇帝苻坚率领大军南下攻打东晋,在淝水(今安徽寿县一带)与晋军对峙。开战前,苻坚登寿春城观察晋军阵容,见晋军军容严整、士气高昂,连八公山上的草木,在他眼中都像是列队的晋兵(“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淝水之战中,前秦大军溃败,士兵们惊慌失措,一路上听到风声和鹤的叫声,都以为是晋军追来了(“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后来用来形容人在极度惊恐时,神经过敏,把周围平常的事物都误认为是敌人,常与“风声鹤唳”连用,表现溃败后的惶恐状态。
◆ 5.阅读史料:淝水之战后,北方的形势如何?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战乱中,先后出现11个政权:羌人姚苌建立后秦,定都长安;鲜卑人慕容垂建立后燕,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慕容泓建立西燕,初都长安,后迁至长子(今山西长子);鲜卑人乞伏国仁建立西秦,定都苑川(今甘肃榆中东北);氐人吕光建立后凉,定都姑臧;鲜卑人秃发乌孤建立南凉,初都西平(今青海西宁),后迁至乐都(今青海海东乐都);鲜卑人慕容德建立南燕,定都广固(今山东青州西北);汉人李悬建立西凉,初都敦煌(今甘肃敦煌西),后迁都至酒泉(今甘肃酒泉);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夏,定都统万(今陕西靖边东北);汉人冯跋建立北燕,定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匈奴人沮渠蒙逊建立北凉,定都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环节二:撰写电影剧本
小亮要撰写时代背景是498年北魏时期的电影剧本,请你帮助小亮完成下列场景的设计并进行深入探究。
1.场景设计:
①朝中年轻大臣有什么语言向皇帝汇报工作?
②皇帝礼佛时,大臣们应该穿什么服饰?
③北魏鲜卑皇族姓什么?
2.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1.观察图片、地图:鲜卑族是如何崛起并统一北方的?
嘎仙洞遗址 鲜卑族拓跋部的兴起
北魏的崛起:
1.386年,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重建代国,不久又改称魏国,史称北魏。
2.北魏军攻破后燕国都中山的第二年,拓跋珪把都城从盛乐迁到平城(今山西大同)。
3.其孙子太武帝拓跋焘先后灭掉北燕、北凉,重新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与南朝刘宋对峙,形成南北朝局面。
◆2.观看视频:北魏政权为什么要实行改革?
观看视频——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背景: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人已无明显区别。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点拨提升:改革顺应了当时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
◆3.阅读史料:冯太后为前期的改革作出了哪些贡献?
文明冯太后
冯太后(442-490),汉人,长乐信都(今河北衡水冀州)人,出身北燕皇族。北燕灭亡后,她被带到北魏宫廷,后来被选为北魏文成帝拓跋潜的妃子,后被册封为皇后。拓跋潜死后,她当政,被尊为皇太后,于471年立年仅5岁的拓跋宏为帝,继续临朝听政,总揽大权。
贡献:太后吸收借鉴了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北魏的繁荣,为孝文帝亲政后的进一步改革打下了基础。
◆4.分析史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北魏迁都示意图
孝文帝身穿汉服
(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爵。 ——摘编自《资治通鉴》
改革内容: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通婚
◆ 5.分析史料: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是“最主动、最彻底的汉化”?
孝文帝的南迁并不仅仅是首都的迁移,而是以迁移首都为手段、契机,进行了一场自觉地融入汉族的重大改革。……中国历史上掌握了政权的非华夏民族统治者最主动、最彻底的汉化,终于实现了。
——葛剑雄《不变与万变》
1.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2进一步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加速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三、北朝政权更替
环节三:打卡博物馆
2023年12月20日,山西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正式开馆,观众可置身其中,近距离感受北齐壁画的艺术特色。
 情境任务:
1.历史上的北齐最终被哪个政权取代?
2.为什么北朝为隋朝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 1.制作示意图:《三字经》中,“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12个字概括了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你能讲讲其中历史,并制作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吗?
起因: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北魏后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大大减轻,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
经过:六镇军人对此十分不满,导致兵变,战火蔓延到今河北、山东、陕西、甘肃地区。
后果: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
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 2.研读史料:为什么北朝为隋朝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材料:府兵制,始于西魏、北周的兵役制度,西魏大统年间宇文泰创建。宇文泰为最高统帅,下设六个柱国大将军,每个柱国大将军督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共二十四军。柱国大将军、大将军由鲜卑人和汉人担任,汉人将军也被赐予鲜卑姓。府兵免课役,家属编入军籍,不属州县。隋及唐前期仍实行这个制度,内容有所变化。
北周对待儒学采取积极吸取态度。文帝宇文泰雅好经书,任用苏绰制定体现儒家治国思想的《六条诏书》;用《周礼》设计的模式运转国家机器;任用大儒卢景宣充实儒家五礼制度。明帝宇文毓在位时,进一步完善官学,使儒学进一步发展。武帝宇文邕亲自行尊三老之礼,被史家称为“一世之盛事”。儒生士人纷纷前来。他们开学校,招学生,学生勤奋学习。北周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
——《魏书 ·序纪》
背景:北周在人力、物力等方面不及北齐。为了强国需要,
特点:①北周统治者在政治、军 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②还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因此国力渐渐强大。
影响: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 基础。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环节四:鉴赏墓葬壁画
 情境创设:
山西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中的徐显秀墓室壁画是目前发现同时期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墓室壁画,其中的《宴饮图》描绘了徐显秀生前宴饮的场景。如图所示,壁画中的仪仗队伍,既有鲜卑人也有汉人,他们共同存在于一个画面中,并没有明显的社会地位的区分。乐师头戴鲜卑帽,身着具有传统汉族服饰特征的长袍。
 情境任务:
该壁画描绘的场景反映了北朝时期怎样的历史大趋势?
◆1.研读文字、图片: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体现在哪些方面?
氐人“其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种田,畜养豕牛马驴骡。”
——《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登国初,太祖散诸部落,始同为编民。 ——《魏书.官氏志》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采桑图》
《北齐校书图》(摹本 ·局部)
生产、生活方式: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 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生产方式逐渐由原来 的畜牧业转变为农业。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 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经历了汉号立国、礼法治国、郡县理国,经史记国的进程。
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 ·序纪》
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 渐淡薄。
◆2.深入探究:什么是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交融?
民族交往,指民族间互相来往,与之相对的是隔绝。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由于生活地域和生产方式不同,经济上存在差异和互补,这是产生交往的主要原因。
民族交流可以体现在民族间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相互影响。交流是双向的,彼此之间互有影响,表现为学习、借鉴。
民族交融的关键在于既尊重差异又强调认同,蕴含着民族共同发展的意义。与交往和交流主要体现在外显的“动作和行为”有所不同,交融主要体现在内在的“心理和意识”方面。
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时期。229年,魏、蜀、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280年,西晋短暂统一。316年,西晋灭亡,国家重新陷入分裂。南方先后历经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进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先后经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彼此攻战,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民族交融向前发展。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民族习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除了苻坚个人因素和人民厌战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内充满民族矛盾。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