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教学目标 1.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大小的不同,认识溶液、浊液、胶体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2.学会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方法,掌握丁达尔效应等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会鉴别胶体和溶液。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分散系的分类。(2)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知识点一 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概念与组成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2)组成:分散系中被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3)举例:溶液中,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
2.完成下表,写出常见分散系的分散质和分散剂。
分散系 分散质 分散剂
烟 微小尘埃(固) 空气(气)
雾 微小水滴(液) 空气(气)
食盐水 食盐(固) 水(液)
有色玻璃 金属氧化物(固) 玻璃(固)
3.常见分散系的树状分类法
指出图中序号所示的分类依据:①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②分散剂的状态不同;③分散质的状态不同。
4.分散系的分类及其依据
(1)按照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类
即学即练
1.下列分散系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排列的是
A.胶体>浊液>溶液 B.胶体>溶液>浊液
C.溶液>胶体>浊液 D.浊液>胶体>溶液
【答案】D
【解析】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其中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nm~100nm,浊液为大于100nm,故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排列的是浊液>胶体>溶液,故答案为:D。
2.下列有关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分散系均属于混合物
B.油水混合物属于悬浊液
C.明矾溶于水能形成胶体,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D.将稀溶液滴加到沸水中即可得到胶体
【答案】A
【解析】分散系中含分散质和分散剂,属于混合物,A正确;油水混合物属于乳浊液,B错误;胶体可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不可用于杀菌消毒,C错误;制备胶体的过程中,向沸水中逐滴滴加的溶液应是饱和溶液,且还需要继续加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D错误。
3.化学上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分散系。分散系按分散质粒子直径分类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澄清石灰水分类属于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后分类属于丙
B.云、雾、有色玻璃的分散质粒子直径范围在乙
C.甲、乙、丙的本质区别是能够发生丁达尔效应
D.纳米材料粒子直径在1~100 nm,因此纳米材料属于胶体
【答案】B
【分析】由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可知,甲是溶液,乙是胶体,丙是浊液。
【解析】A.澄清石灰水分类属于溶液,即属于甲,故A错误;
B.云、雾、有色玻璃属于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范围在1~100nm之间,故B正确;
C.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故C错误;
D.纳米材料粒子直径在1~100 nm,但纳米材料本身并不属于胶体,故D错误;
故选B。
◆知识点二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1)实验操作
在小烧杯中加入40 mL 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3)注意:①不能用玻璃棒搅拌。②不能过度加热,加热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2.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
(1)实验探究
操作
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现象 一条光亮的“通路” 无明显现象
原因分析 胶体中粒子的直径为1~100 nm,能对光线散射 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小于1__nm,散射极其微弱
(2)应用:丁达尔效应常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3.【拓展延伸】
(1)胶体具有介稳性
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带电粒子而带有电荷,且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不易聚集成较大的颗粒。
(2)胶体的电泳
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细小,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单位质量具有的表面积),能吸附某种电荷的离子,从而形成带电微粒(胶粒)。这些微粒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会发生定向移动,如氢氧化铁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带正电荷,在通电的情况下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向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一极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注意:胶体不带电,胶体中的胶体粒子能够吸附体系中的带电粒子而使胶体粒子带电荷,但整个分散系仍是电中性的。淀粉胶体的胶体粒子不带电荷。
(3)胶体的聚沉
胶体粒子聚集成为较大的颗粒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中析出的过程叫聚沉。可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①加酸、碱、盐的溶液;②加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③加热或搅拌。
(4)胶体的分离方法
渗析法——将含有胶体的混合液放入半透膜袋内,然后浸入蒸馏水中,半透膜袋内的离子进入蒸馏水中,而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4.胶体性质的重要应用
(1)卤水点豆腐:在热豆浆中加入卤水(电解质溶液),使豆浆发生聚沉,聚沉的同时带出大量的水,形成凝胶,即为豆腐。
(2)明矾净水:明矾[KAl(SO4)2·12H2O]溶于水后,与水发生反应生成Al(OH)3(胶体),Al(OH)3胶体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形成沉淀,达到净水效果。
(3)“三角洲”的形成:河流中的水在流动过程中与土壤等物质接触,溶有大量杂质而形成胶体,入海时与海水接触,海水中的电解质使胶体发生聚沉,长年累月在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4)静电除尘:冶金厂的大量烟尘分散在空气中形成胶体,可用高压电除去,这是利用了气溶胶的电泳性质。
即学即练
1.下列情形不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A.光线透过树叶的缝隙射入密林中
B.在观察钠的燃烧时,发现火焰呈黄色
C.放映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
D.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胶体
【答案】B
【解析】A.细小固体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形成胶体,光线透过树叶的缝隙射入密林中能产生丁达尔效应,A不符题意;
B.钠燃烧的黄色火焰是钠的焰色试验,与胶体无关,因此无法观察到丁达尔效应,B符合题意;
C.细小固体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形成胶体,放映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属于丁达尔效应,C不符题意;
D.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胶体,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属于丁达尔效应,D不符题意;
答案选B。
2.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蔗糖溶液和蛋白质溶液
B.胶体具有较强吸附性,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而沉降
C.氢氧化铁胶体是一种均匀透明的分散系,其分散质直径介于之间
D.纳米是一种胶体,可用于污水处理、净化空气、光催化分解水等方面
【答案】D
【解析】A.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蛋白质溶液属于胶体而蔗糖溶液为溶液,可用此方法区分,A正确;
B.Al(OH)3胶体因表面积大、吸附性强,常用于净水,B正确;
C.氢氧化铁胶体是均匀透明的分散系,分散质直径在1~100nm之间,符合胶体定义,C正确;
D.纳米TiO2是固体材料,是纯净物,本身并非胶体,只有分散在介质中形成胶体体系时才属于胶体,D错误;
故选D。
3.Fe(OH)3胶体制备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杯中液体的颜色逐渐变浅
B.可用丁达尔效应判断是否制得胶体
C.可用滤纸分离Fe(OH)3胶体与溶液
D.持续加热可使 Fe(OH)3胶体稳定存在
【答案】B
【解析】A.Fe(OH)3胶体为红褐色液体,故烧杯中液体的颜色逐渐变深,A错误;
B.胶体能够产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和浊液不能,故可用丁达尔效应判断是否制得胶体,B正确;
C.胶体和溶液均可透过滤纸,不可用滤纸分离Fe(OH)3胶体与溶液,应该用半透膜分离,C错误;
D.对Fe(OH)3胶体持续加热将发生胶体的聚沉现象,不能稳定存在,D错误;
故答案为:B。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B.向胶体中逐滴滴加盐酸,开始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逐渐溶解并消失
C.胶体在通电后可作定向移动,是因为胶体带电
D.可用渗析法分离淀粉胶体和溶液
【答案】C
【解析】A.江河水中的泥沙等胶体粒子,在入海口遇到海水中的电解质,发生聚沉,从而形成三角洲,A正确;
B.向胶体中逐滴滴加盐酸, 盐酸是电解质溶液,先使胶体发生聚沉,产生红褐色沉淀 ,继续滴加盐酸,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沉淀逐渐溶解并消失,B正确;
C.胶体在通电后可作定向移动,是因为胶粒带电,而胶体是呈电中性的,C错误;
D.淀粉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的离子能透过半透膜,所以可用渗析法分离淀粉胶体和溶液,D正确;
故选C。
1.理清三种分散系的差异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 小于1 nm 1-100 nm 大于100 nm
分散质粒子 单个小分 子或离子 高分子或多 分子集合体 巨大数目的 分子集合体
性质 外观 均一、透明 均一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鉴别 无 丁达尔效应 有 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或沉淀
实践应用
1.下列关于分散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散系的稳定性:溶液>胶体>浊液
B.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溶液<胶体<浊液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与胶体
D.向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饱和溶液边振荡制备胶体
【答案】D
【解析】A.溶液均一稳定,胶体具有介稳定性,浊液不能稳定存在,所以分散系的稳定性比较:溶液>胶体>浊液,A正确;
B.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胶体粒子的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的是溶液,大于100nm的是浊液, 则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浊液>胶体>溶液,B正确;
C.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故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C正确;
D.向NaOH溶液中滴加饱和溶液会直接生成沉淀,而非胶体。制备胶体的正确方法是将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加热到呈红褐色液体,D错误;
故选D。
考点一 分散系及其分类
【例1】如图是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其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不同分散系或具体物质。氢氧化铁胶体所处的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解析】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100nm的分散系为胶体,即为分散系乙,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为溶液,即为分散系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为浊液。氢氧化铁胶体为胶体,属于分散系乙,则处于丙位置,本题选C。
【变式1-1】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
A.分散系的颜色 B.分散系的密度
C.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D.分散质的摩尔质量
【答案】C
【解析】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故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故答案为:C。
【变式1-2】唐代诗人刘禹锡《浪淘沙》诗“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限。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描述了古代淘金的场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雾是一种常见的气溶胶 B.雾中分散质的粒径比钠离子小
C.阳光透过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D.金从“沙中浪底来”不涉及化学变化
【答案】B
【解析】A.雾是胶体,由于分散剂是空气,所以是气溶胶,A正确;
B.根据分散质颗粒粒子直径大小不同,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胶体粒子的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的是溶液,大于100nm的是浊液,雾中分散质的粒径比钠离子大,B错误;
C.雾是胶体,阳光透过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C正确;
D.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金从“沙中浪底来”,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正确;
故答案为:B。
考点二 胶体的性质与用途
【例2】下列物质中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有色玻璃 B.烧碱溶液 C.雾霾 D.胶体
【答案】B
【解析】只有胶体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溶液不能,故选项中烧碱溶液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故选B。
【变式2-1】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直径为的“钴钛菁”分子分散在水中形成胶体,该分子直径比Na+的直径大
B.丁达尔效应是区分溶液和胶体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C.可以用滤纸分离除去Fe(OH)3胶体中的FeCl3
D.实验室制Fe(OH)3胶体的原理是
【答案】C
【解析】A.胶体是分散质粒子大小在 1nm~100nm 的分散系;溶液是分散质粒子大小于1nm的分散系,直径为的“钴钛菁”分子分散在水中形成胶体,该分子直径比Na+的直径大,A正确;
B.光束通过胶体时,光线能够发生散射作用而产生丁达尔效应,而通入其它分散系时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区分溶液和胶体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B正确; 
C.胶体、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滤纸孔径,二者都能透过滤纸,达不到提纯的目的,C错误;
D.制取红褐色胶体应该向煮沸的蒸馏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至溶液变红褐色,,D正确;
故选C。
【变式2-2】雾霾天气产生主要原因是由于大气中PM2.5含量升高所造成,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m的颗粒物。其中PM2.5的来源之一与汽车排放的尾气有关。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PM2.5粒径小,表面积大,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影响人体健康
B.PM2.5形成胶体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丁达尔现象
C.雾霾是由小液滴和固体小颗粒被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
D.提倡绿色出行,可缓解雾霾天气的产生
【答案】B
【解析】A.PM2.5颗粒小,比表面积大,易吸附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A正确;
B.胶体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而PM2.5(2.5 m=2500nm)远大于此范围,无法形成胶体。丁达尔现象只是胶体的性质,并非本质特征,B错误;
C.雾霾是气溶胶体系,由小液滴和固体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形成,C正确;
D.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绿色出行)可降低PM2.5浓度,缓解雾霾,D正确;
故选B。
【变式2-3】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蔗糖溶液、淀粉溶液属于溶液,烟、雾属于胶体
②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后者具有丁达尔效应,而前者无此现象
③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
④利用过滤的方法能将Fe(OH)3胶体从FeCl3溶液中分离出来
⑤由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⑥水泥厂和冶金厂常用高压直流电除去大量烟尘,减少对空气的污染,该过程利用了胶体的电泳现象
⑦葡萄糖注射液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属于胶体
⑧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⑨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树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该现象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A.①②④⑥    B.③⑤⑥⑨
C.③⑤⑦⑧ D.②③⑥⑨
【答案】B
【解析】 ①淀粉溶液属于胶体,错误;②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错误;④胶体与溶液都能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两者,错误;⑤“血液透析”的原理是渗析,正确;⑦葡萄糖是小分子,溶于水形成溶液,错误;⑧胶体是电中性的,胶体中胶粒表面积较大,吸附溶液中的离子使胶体粒子带电荷,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
考点三 胶体的制备及鉴别、分离
【例3】分别向不同试剂中滴加6滴饱和溶液得到分散系:
①滴加到5mL20℃的稀盐酸中;
②滴加到5mL沸水中并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
③滴加到5mL20℃蒸馏水中,然后再向其中加入少量0.1mol/L的NaOH溶液。
下列关于所得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散质粒子直径:③>②>①
B.分散系稳定性:③>②>①
C.用激光笔照射分散系,仅①中观察到光亮的通路
D.分别向三个分散系中加入酸性AgNO3溶液,只有①中会产生白色沉淀
【答案】A
【分析】①不发生反应、互溶,形成的是溶液,②形成的是氢氧化铁胶体,③产生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溶液、形成浊液,据此判断。
【解析】A.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为浊液>胶体>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①<②<③,A符合题意;
B.分散系的稳定性溶液>胶体>浊液,分散系稳定性:①>②>③,B不符合题意;
C.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则用激光笔照射分散系,仅②中观察到光亮的通路,C不符合题意;
D.①、②、③中均含有氯离子,盐酸和氯化铁溶液均能与硝酸银溶液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氢氧化铁胶体遇到硝酸银溶液聚沉生成红褐色沉淀,同时与氯离子生成氯化银沉淀,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溶液的混合体系中,也是有红褐色沉淀、银离子与氯离子生成的氯化银沉淀,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变式3-1】广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其代表有“广东剪纸”“香云纱染整技艺”“酿豆腐”“粤菜”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纸张的裁剪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
B.染整技艺中去除丝胶所用的纯碱水溶液属于纯净物
C.客家酿豆腐鲜嫩滑香,豆腐制作过程涉及胶体的聚沉
D.添加小苏打蒸制“粤菜”糕点,小苏打的化学式为
【答案】B
【解析】A.纸张裁剪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A正确;
B.纯碱的水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水,属于混合物,B错误;
C.豆腐制作过程中,涉及向豆浆中加卤水的步骤,其中豆浆是胶体,卤水是盐溶液,这一步利用的是胶体的聚沉,C正确;
D.小苏打为碳酸氢钠,其化学式为NaHCO3,D正确;
故答案选B。
【变式3-2】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半透膜可以除去Fe(OH)3胶体中的淀粉
B.强光束通过Fe(OH)3胶体时发生了显著的化学变化
C.直径为10-8 m的粒子一定属于胶体
D.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可以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答案】D
【解析】A.淀粉分子比较大,淀粉溶液属于胶体,即淀粉达到胶体粒子直径大小,因此不能利用半透膜除去Fe(OH)3胶体中的淀粉,A错误;
B.强光束通过Fe(OH)3胶体时,在胶体中会看到有一条光亮的通路,是光的散射产生的现象,此时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没有发生化学变化,B错误;
C.直径为10-8 m的粒子达到胶体粒子直径大小,当其形成分散系时才形成胶体,若没有形成分散系,就不属于胶体,故粒子直径为10-8 m的微粒不一定属于胶体,C错误;
D.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就制得了氢氧化铁胶体,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写基础达标
1.(24-25高一上·上海·期中)下列体系不属于分散系的是
A.空气 B.盐酸 C.水银 D.碘酒
【答案】C
【分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体系称为分散系,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溶液、胶体和浊液都属于分散系,据此分析解答。
【解析】A.空气由氧气、氮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属于分散系,故A不选;
B.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属于分散系,故B不选;
C.水银是汞的俗称、是纯净物,不属于分散系,故C选;
D.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属于分散系,故D不选;
答案选C。
2.(24-25高一上·江西赣州·期中)成语“云蒸霞蔚”描绘了自然界中的丁达尔效应。下列分散系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Fe(OH)3胶体 B.淀粉溶液
C.蛋白质溶液 D.Ca(OH)2溶液
【答案】D
【解析】A.Fe(OH)3胶体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A不符合题意;
B.淀粉溶液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不符合题意;
C.蛋白质溶液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不符合题意;
D.Ca(OH)2溶液属于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D符合题意;
故选D。
3.(24-25高一上·上海·期中)厨房中有下列物质:①食盐、②料酒、③面粉、④豆油、⑤白糖、⑥面酱,将它们分别放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③⑤⑥ D.③④⑥
【答案】A
【解析】① 氯化钠能溶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得到溶液,正确;
② 料酒能溶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得到溶液,正确;
③ 面粉不能溶于水,把面粉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只能形成悬浊液,错误;
④ 豆油不能溶于水,把豆油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只能形成乳浊液,错误;
⑤ 白糖能溶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得到溶液,正确;
⑥ 面酱不能溶于水,把面酱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只能形成悬浊液,错误
符合题意的为①②⑤,故答案选A。
4.(24-25高一上·上海松江·期中)稀豆浆属于胶体,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是
A.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 B.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C.分散质离子分布均匀程度 D.分散质粒子是否带电
【答案】B
【解析】当分散剂是水或其它溶液时,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类,把分散系划分为:溶液(小于1nm)、胶体(1nm~100nm)、浊液(大于100nm),所以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的区别在于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故选B。
5.(25-26高一·上海·假期作业)纳米碳是指粒子直径为的碳的单质。下列有关纳米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纳米碳属于混合物 B.纳米碳属于胶体
C.纳米碳极易燃烧,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纳米碳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答案】C
【解析】A.虽然纳米碳粒子直径为1~100nm,但它是纯净物,A错误;
B.虽然纳米碳粒子直径为1~100nm,但它是纯净物,不属于胶体,B错误;
C.纳米碳是碳单质,颗粒小,表面积大,极易燃烧,产物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正确;
D.纳米碳本身不是胶体,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分散系是胶体,形成胶体后才能够产生丁达尔效应,D错误;
故选C。
6.(2025高一上·云南玉溪·学业考试)光线透过树叶间的缝隙,观察到如图所示的丁达尔效应,产生此现象的分散系为
A.胶体 B.溶液 C.悬浊液 D.乳浊液
【答案】A
【解析】光束通过胶体时,光线能够发生散射作用而产生丁达尔效应,而通入其它分散系时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选A。
7.(2025高一下·甘肃·学业考试)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蔗糖溶液和蛋白质溶液
B.胶体具有较强吸附性,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而沉降
C.氢氧化铁胶体是一种均匀透明的分散系,其分散质直径介于之间
D.纳米是一种胶体,可用于污水处理、净化空气、光催化分解水等方面
【答案】D
【解析】A.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蛋白质溶液属于胶体而蔗糖溶液为溶液,可用此方法区分,A正确;
B.Al(OH)3胶体因表面积大、吸附性强,常用于净水,B正确;
C.氢氧化铁胶体是均匀透明的分散系,分散质直径在1~100nm之间,符合胶体定义,C正确;
D.纳米TiO2是固体材料,是纯净物,本身并非胶体,只有分散在介质中形成胶体体系时才属于胶体,D错误;
故选D。
8.(24-25高一上·辽宁朝阳·期中)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制备胶体 B.检验胶体
C.检验溶液的导电性 D.除去中混有的气体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A.制备胶体应该将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煮沸至红褐色,A错误;
B.检验胶体用激光笔照射产生丁达尔效应,B正确;
C.属于强电解质,该装置可以检验溶液的导电性,C正确;
D.会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可以除去HCl气体,D正确;
故选A。
9.(24-25高一上·浙江丽水·阶段练习)关于制备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向NaOH溶液中滴加饱和溶液
B.用图所示的装置能分离胶体和溶液
C.向加热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溶液,继续加热至呈红褐色
D.向饱和的溶液中滴加少量的热水
【答案】C
【解析】A.向NaOH溶液中滴加饱和溶液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故A错误;
B.应该用渗析法分离胶体和溶液,故B错误;
C.向加热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溶液,继续加热至呈红褐色,得到氢氧化铁胶体,故C正确;
D.向饱和的溶液中滴加少量的热水,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故D错误;
选C。
10.(24-25高一上·安徽芜湖·阶段练习)某校化学社团调查了以下生活生产实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面粉工厂利用静电除尘可以证明胶体是带电的
B.尿毒症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C.阳光穿透清晨的树林时形成的光柱,是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的体现
D.长江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的聚沉
【答案】A
【解析】A.利用胶体粒子的电性能够使胶体发生电泳,如用静电除尘器吸附带电的飘尘,而使之电泳除去,证明胶体粒子带电,并非是胶体带电,A错误;
B.血液属于胶体,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尿毒症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B正确;
C.阳光穿透清晨的树林时形成的光柱,是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的体现,C正确;
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是河水遇到海水中的电解质溶液发生的胶体聚沉,D正确;
故选A。
综合应用
11.(24-25高一上·山西·阶段练习)碳酸钙通过特殊的加工方法可变为纳米碳酸钙(碳酸钙粒子直径是几纳米至几十纳米),这将使建筑材料的性能发生巨变。下列关于纳米碳酸钙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A.纳米碳酸钙的水溶液会浑浊不清
B.纳米碳酸钙分散到水中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纳米碳酸钙的化学性质与原碳酸钙完全相同
D.纳米碳酸钙的粒子可以透过滤纸
【答案】A
【解析】A.纳米碳酸钙的水溶液形成的是胶体,具有较稳定、均一的性质,不是混浊不清,故A错误;
B.碳酸钙粒子直径是几纳米~几十纳米,将纳米碳酸钙分散到水中形成分散系是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故B正确;
C.纳米碳酸钙化学性质与原来相比相同,故C正确;
D.与胶体中的胶粒能透过滤纸一样,纳米碳酸钙的粒子能透过滤纸,故D正确;
答案选A。
12.(24-25高一上·河南南阳·期末)下列能体现胶体的本质特征的是
A.分散质微粒的直径介于1~100nm B.胶体的电泳现象
C.胶体的稳定性 D.Fe(OH)3胶体能与盐酸反应
【答案】A
【解析】A.胶体区分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A符合题意;
B.胶体的电泳现象是大部分胶体(胶粒带有电性)所具有的性质,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在直流电作用下也能发生定向移动,B不符合题意;
C.溶液具有稳定性,胶体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C不符合题意;
D.Fe(OH)3胶体能与盐酸反应,Fe(OH)3固体也能与盐酸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24-25高一上·四川成都·期中)将蛋白质溶液放在半透膜上静置,溶液的成分通过半透膜的情况如图所示(已知:蛋白质溶液能产生丁达尔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半透膜的孔径大小可能为200
B.该半透膜可用来分离溶液和胶体
C.该半透膜可用来分离泥沙和蛋白质溶液
D.丁达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反射
【答案】B
【分析】根据图示,将蛋白质溶液放在半透膜上静置,水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而蛋白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说明蛋白质溶液属于胶体。
【解析】A.胶体微粒的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蛋白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该半透膜的孔径大小不可能为200 nm,A错误;
B.胶体属于胶体,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微粒可以透过半透膜,因此该半透膜可用来分离NaCl溶液和胶体,B正确;
C.泥沙和蛋白质溶液的微粒都大于该半透膜的孔径,因此该半透膜不能用来分离泥沙和蛋白质溶液,C错误;
D.丁达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D错误;
故选B。
14.(22-23高一上·广东茂名·期中)实验室可利用NaCl溶液和AgNO3溶液制备胶体,也可以反应生成沉淀,下图中圆的大小代表分散质粒子的相对大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散系Ⅱ为沉淀
B.制备分散系Ⅰ的离子方程式为Ag++Cl-=AgCl(胶体)
C.图中事实说明胶体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
D.两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丁达尔现象
【答案】D
【分析】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按照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小于l nm为溶液,介于1 nm ~100 nm之间为胶体,大于100 nm为浊液。实验室可利用NaCl溶液和AgNO3溶液制备两种分散系,制取氯化银胶体和氯化银沉淀。图中分散系Ⅰ的圆相对小代表为胶体,图中的分散系Ⅱ的圆较大为浊液。
【解析】A.图中圆的大小代表分散质粒子的相对大小,图中分散系Ⅱ的圆相对大,表示为沉淀,A正确;
B.图中分散系Ⅰ的圆相对较小,代表胶体,NaCl溶液和AgNO3溶液制取氯化银胶体,离子方程式为:Ag++Cl-=AgCl(胶体),B正确;
C.胶体与浊液区别就在于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胶体粒子直径介于1 nm ~100 nm之间,浊液粒子直径大于100 nm,图中事实两种物质发生时,反应的物质少了得到胶体,反应的物质多了,就形成沉淀,说明胶体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C正确;
D.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15.(24-25高一上·天津和平·期中)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
B.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
C.用半透膜进行渗析法操作可以分离胶体和溶液
D.云、雾、有色玻璃都属于气溶胶
【答案】D
【解析】A.胶体与溶液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的大小不同,溶液的粒子直径小于1纳米,胶体的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故A正确;
B.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所以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B正确;
C.胶粒不能通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离子可以通过半透膜,因此可用渗析法分离胶体和溶液,故C正确;
D.有色玻璃属于固溶胶,故D错误;
故选D。
16.(24-25高一上·江苏·期中)向含有FeCl3和FeCl2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可得到一种黑色分散系,其中分散质粒子是直径约为9.3 nm的金属氧化物(Fe3O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形成该黑色分散系时发生的反应为物理变化
B.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黑色分散系中的金属氧化物
C.向沸水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也可得到该黑色分散系
D.用激光笔照射该分散系,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观察,可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答案】D
【分析】分散质粒子是直径约为9.3 nm的金属氧化物(Fe3O4),该黑色分散系为胶体。
【解析】A.Fe3O4是新生成的物质,形成该黑色分散系时发生的反应为化学变化,故A错误;
B.胶体粒子能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黑色分散系中的金属氧化物,故B错误;
C.向沸水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可得到红褐色氢氧化铁胶体,故C错误;
D.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用激光笔照射该分散系,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观察,可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故D正确;
故选D。
拓展培优
17.(24-25高一上·湖北·阶段练习)利用饱和溶液与,反应制得的胶体的胶团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胶体显电中性
B.溶液与胶体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丁达尔效应
C.向胶体中加入过量盐酸,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
D.胶粒带正电,在外加直流电源下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移动
【答案】B
【解析】A.氢氧化铁胶粒带正电荷,氢氧化铁胶体为电中性不带正电荷,A正确;
B.氯化铁溶液、氢氧化铁胶体三者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不同而不是有没有丁达尔效应,B错误;
C.向胶体中加入过量盐酸,先发生聚沉产生红褐色沉淀,然后沉淀溶于盐酸溶解,C正确;
D.胶粒带正电,在外加直流电源下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移动,D正确;
故答案选B。
18.(24-25高一上·广东江门·期末)用激光笔照射蓝色钴玻璃,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蓝色钴玻璃是纯净物 B.蓝色钴玻璃是气溶胶
C.该现象源于“丁达尔效应” D.该现象出现时,蓝色钴玻璃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C
【解析】A.用激光笔照射蓝色钴玻璃,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蓝色钴玻璃为胶体,属于混合物,A错误;
B.蓝色钴玻璃是固溶胶,B错误;
C.光束通过胶体时,光线能够发生散射作用而产生丁达尔效应,而通入其它分散系时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该现象源于“丁达尔效应”,C正确;
D.丁达尔效应为一种物理现象,不是化学变化,D错误;
故选C。
19.(24-25高一上·广东茂名·阶段练习)纳米磁流体是一种新型材料,用表面活性剂包裹或形成10nm左右强磁性颗粒,均匀分散在载液中形成稳定分散系即得到纳米磁流体。下列关于该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属于同素异形体 B.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该分散系属于溶液 D.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滤纸
【答案】B
【解析】A.同素异形体是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与不属于单质,A项错误;
B.纳米磁流体中分散质为10nm左右的强磁性颗粒,即分散质粒子直径在之间,则该分散系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项正确;
C.纳米磁流体中分散质为10nm左右的强磁性颗粒,分散质粒子直径在之间,则该分散系属于胶体,不属于溶液,C项错误;
D.纳米磁流体中分散质为10nm左右的强磁性颗粒,分散质粒子直径在之间,则该分散系属于胶体,分散质粒子能透过滤纸,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25高一上·四川雅安·阶段练习)将少量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加到下列物质中。
(1)将③继续加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分散系①和(1)所得分散系分别是 、 。
(3)Fe(OH)3胶体的胶团结构如图1所示,Fe(OH)3胶粒 (填“带正电”“带负电”或“不带电”)。
(4)Fe(OH)3胶体可以与污水中的砷酸(H3AsO4)反应生成砷酸铁(FeAsO4)沉淀,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5)依据图2中的信息,提纯氢氧化铁胶体(含FeCl3溶液)可选用图3中的 (填字母)装置。设计实验证明提纯后的废液中含有Cl-,实验操作及现象为 。
【答案】(1)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2) 溶液 胶体
(3)带正电
(4) Fe(OH)3(胶体)+H3AsO4=FeAsO4↓+3H2O 复分解反应
(5) C 取少量烧杯中的液体于试管中,向其中先滴加硝酸,再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分析】少量饱和FeCl3溶液滴入冷水中得到不饱和FeCl3溶液;少量饱和Fe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产生红褐色Fe(OH)3沉淀;少量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制得Fe(OH)3胶体。
【解析】(1)少量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FeCl3与H2O发生复分解反应制得Fe(OH)3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2)根据分析,分散系①为溶液;(1)所得分散系是胶体。
(3)由Fe(OH)3胶体的胶团结构可知,Fe(OH)3胶粒由胶核和吸附层组成,Fe(OH)3胶粒带正电。
(4)Fe(OH)3胶体可以与污水中的砷酸(H3AsO4)反应生成砷酸铁(FeAsO4)沉淀,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根据原子守恒,还有H2O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OH)3(胶体)+H3AsO4=FeAsO4↓+3H2O,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5)由图2可知,胶体和溶液能透过滤纸、浊液不能透过滤纸,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能透过半透膜,故提纯氢氧化铁胶体(含FeCl3溶液)应选用渗析法,即选用图3中的C装置;由于溶液能透过半透膜,故提纯后Fe(OH)3胶体在半透膜袋内,FeCl3溶液在烧杯中,设计实验证明提纯后的废液中含有Cl-需要取烧杯中的液体、用稀HNO3和AgNO3溶液检验,故实验操作及现象为取少量烧杯中的液体于试管中,向其中先滴加硝酸,再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教学目标 1.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大小的不同,认识溶液、浊液、胶体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2.学会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方法,掌握丁达尔效应等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会鉴别胶体和溶液。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分散系的分类。(2)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知识点一 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概念与组成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 形式分散到 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 。
(2)组成:分散系中 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3)举例:溶液中, 是分散质, 是分散剂。
2.完成下表,写出常见分散系的分散质和分散剂。
分散系 分散质 分散剂
烟 微小 (固) (气)
雾 微小 (液) (气)
食盐水 (固) (液)
有色玻璃 氧化物(固) (固)
3.常见分散系的树状分类法
指出图中序号所示的分类依据:①分散质粒子的 大小;②分散剂的 不同;③分散质的 不同。
4.分散系的分类及其依据
(1)按照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分类
即学即练
1.下列分散系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排列的是
A.胶体>浊液>溶液 B.胶体>溶液>浊液
C.溶液>胶体>浊液 D.浊液>胶体>溶液
2.下列有关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分散系均属于混合物
B.油水混合物属于悬浊液
C.明矾溶于水能形成胶体,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D.将稀溶液滴加到沸水中即可得到胶体
3.化学上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分散系。分散系按分散质粒子直径分类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澄清石灰水分类属于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后分类属于丙
B.云、雾、有色玻璃的分散质粒子直径范围在乙
C.甲、乙、丙的本质区别是能够发生丁达尔效应
D.纳米材料粒子直径在1~100 nm,因此纳米材料属于胶体
◆知识点二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1)实验操作
在小烧杯中加入40 mL 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 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 色,停止加热,即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3)注意:①不能用玻璃棒 。②不能过度 ,加热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2.胶体的性质—— 效应
(1)实验探究
操作
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现象 无明显现象
原因分析 胶体中粒子的直径为 nm,能对光线散射 溶液中粒子的直径 __nm,散射极其微弱
(2)应用:丁达尔效应常用来区分 和 。
3.【拓展延伸】
(1)胶体具有介稳性
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带电粒子而带有电荷,且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不易聚集成较大的颗粒。
(2)胶体的电泳
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细小,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单位质量具有的表面积),能吸附某种电荷的离子,从而形成带电微粒(胶粒)。这些微粒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会发生定向移动,如氢氧化铁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带正电荷,在通电的情况下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向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一极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注意:胶体不带电,胶体中的胶体粒子能够吸附体系中的带电粒子而使胶体粒子带电荷,但整个分散系仍是电中性的。淀粉胶体的胶体粒子不带电荷。
(3)胶体的聚沉
胶体粒子聚集成为较大的颗粒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中析出的过程叫聚沉。可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①加酸、碱、盐的溶液;②加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③加热或搅拌。
(4)胶体的分离方法
渗析法——将含有胶体的混合液放入半透膜袋内,然后浸入蒸馏水中,半透膜袋内的离子进入蒸馏水中,而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4.胶体性质的重要应用
(1)卤水点豆腐:在热豆浆中加入卤水(电解质溶液),使豆浆发生聚沉,聚沉的同时带出大量的水,形成凝胶,即为豆腐。
(2)明矾净水:明矾[KAl(SO4)2·12H2O]溶于水后,与水发生反应生成Al(OH)3(胶体),Al(OH)3胶体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形成沉淀,达到净水效果。
(3)“三角洲”的形成:河流中的水在流动过程中与土壤等物质接触,溶有大量杂质而形成胶体,入海时与海水接触,海水中的电解质使胶体发生聚沉,长年累月在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4)静电除尘:冶金厂的大量烟尘分散在空气中形成胶体,可用高压电除去,这是利用了气溶胶的电泳性质。
即学即练
1.下列情形不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A.光线透过树叶的缝隙射入密林中
B.在观察钠的燃烧时,发现火焰呈黄色
C.放映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
D.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胶体
2.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蔗糖溶液和蛋白质溶液
B.胶体具有较强吸附性,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而沉降
C.氢氧化铁胶体是一种均匀透明的分散系,其分散质直径介于之间
D.纳米是一种胶体,可用于污水处理、净化空气、光催化分解水等方面
3.Fe(OH)3胶体制备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杯中液体的颜色逐渐变浅
B.可用丁达尔效应判断是否制得胶体
C.可用滤纸分离Fe(OH)3胶体与溶液
D.持续加热可使 Fe(OH)3胶体稳定存在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B.向胶体中逐滴滴加盐酸,开始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逐渐溶解并消失
C.胶体在通电后可作定向移动,是因为胶体带电
D.可用渗析法分离淀粉胶体和溶液
1.理清三种分散系的差异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 小于1 nm 1-100 nm 大于100 nm
分散质粒子 单个小分 子或离子 高分子或多 分子集合体 巨大数目的 分子集合体
性质 外观 均一、透明 均一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能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鉴别  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或沉淀
实践应用
1.下列关于分散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散系的稳定性:溶液>胶体>浊液
B.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溶液<胶体<浊液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与胶体
D.向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饱和溶液边振荡制备胶体
考点一 分散系及其分类
【例1】如图是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其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不同分散系或具体物质。氢氧化铁胶体所处的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变式1-1】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
A.分散系的颜色 B.分散系的密度
C.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D.分散质的摩尔质量
【变式1-2】唐代诗人刘禹锡《浪淘沙》诗“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限。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描述了古代淘金的场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雾是一种常见的气溶胶 B.雾中分散质的粒径比钠离子小
C.阳光透过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D.金从“沙中浪底来”不涉及化学变化
考点二 胶体的性质与用途
【例2】下列物质中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有色玻璃 B.烧碱溶液 C.雾霾 D.胶体
【变式2-1】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直径为的“钴钛菁”分子分散在水中形成胶体,该分子直径比Na+的直径大
B.丁达尔效应是区分溶液和胶体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C.可以用滤纸分离除去Fe(OH)3胶体中的FeCl3
D.实验室制Fe(OH)3胶体的原理是
【变式2-2】雾霾天气产生主要原因是由于大气中PM2.5含量升高所造成,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m的颗粒物。其中PM2.5的来源之一与汽车排放的尾气有关。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PM2.5粒径小,表面积大,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影响人体健康
B.PM2.5形成胶体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丁达尔现象
C.雾霾是由小液滴和固体小颗粒被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
D.提倡绿色出行,可缓解雾霾天气的产生
【变式2-3】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蔗糖溶液、淀粉溶液属于溶液,烟、雾属于胶体
②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后者具有丁达尔效应,而前者无此现象
③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
④利用过滤的方法能将Fe(OH)3胶体从FeCl3溶液中分离出来
⑤由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⑥水泥厂和冶金厂常用高压直流电除去大量烟尘,减少对空气的污染,该过程利用了胶体的电泳现象
⑦葡萄糖注射液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属于胶体
⑧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⑨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树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该现象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A.①②④⑥    B.③⑤⑥⑨
C.③⑤⑦⑧ D.②③⑥⑨
考点三 胶体的制备及鉴别、分离
【例3】分别向不同试剂中滴加6滴饱和溶液得到分散系:
①滴加到5mL20℃的稀盐酸中;
②滴加到5mL沸水中并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
③滴加到5mL20℃蒸馏水中,然后再向其中加入少量0.1mol/L的NaOH溶液。
下列关于所得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散质粒子直径:③>②>①
B.分散系稳定性:③>②>①
C.用激光笔照射分散系,仅①中观察到光亮的通路
D.分别向三个分散系中加入酸性AgNO3溶液,只有①中会产生白色沉淀
【变式3-1】广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其代表有“广东剪纸”“香云纱染整技艺”“酿豆腐”“粤菜”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纸张的裁剪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
B.染整技艺中去除丝胶所用的纯碱水溶液属于纯净物
C.客家酿豆腐鲜嫩滑香,豆腐制作过程涉及胶体的聚沉
D.添加小苏打蒸制“粤菜”糕点,小苏打的化学式为
【变式3-2】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半透膜可以除去Fe(OH)3胶体中的淀粉
B.强光束通过Fe(OH)3胶体时发生了显著的化学变化
C.直径为10-8 m的粒子一定属于胶体
D.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可以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写基础达标
1.(24-25高一上·上海·期中)下列体系不属于分散系的是
A.空气 B.盐酸 C.水银 D.碘酒
2.(24-25高一上·江西赣州·期中)成语“云蒸霞蔚”描绘了自然界中的丁达尔效应。下列分散系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Fe(OH)3胶体 B.淀粉溶液
C.蛋白质溶液 D.Ca(OH)2溶液
3.(24-25高一上·上海·期中)厨房中有下列物质:①食盐、②料酒、③面粉、④豆油、⑤白糖、⑥面酱,将它们分别放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③⑤⑥ D.③④⑥
4.(24-25高一上·上海松江·期中)稀豆浆属于胶体,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是
A.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 B.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C.分散质离子分布均匀程度 D.分散质粒子是否带电
5.(25-26高一·上海·假期作业)纳米碳是指粒子直径为的碳的单质。下列有关纳米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纳米碳属于混合物 B.纳米碳属于胶体
C.纳米碳极易燃烧,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纳米碳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6.(2025高一上·云南玉溪·学业考试)光线透过树叶间的缝隙,观察到如图所示的丁达尔效应,产生此现象的分散系为
A.胶体 B.溶液 C.悬浊液 D.乳浊液
7.(2025高一下·甘肃·学业考试)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蔗糖溶液和蛋白质溶液
B.胶体具有较强吸附性,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而沉降
C.氢氧化铁胶体是一种均匀透明的分散系,其分散质直径介于之间
D.纳米是一种胶体,可用于污水处理、净化空气、光催化分解水等方面
8.(24-25高一上·辽宁朝阳·期中)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制备胶体 B.检验胶体
C.检验溶液的导电性 D.除去中混有的气体
A.A B.B C.C D.D
9.(24-25高一上·浙江丽水·阶段练习)关于制备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向NaOH溶液中滴加饱和溶液
B.用图所示的装置能分离胶体和溶液
C.向加热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溶液,继续加热至呈红褐色
D.向饱和的溶液中滴加少量的热水
10.(24-25高一上·安徽芜湖·阶段练习)某校化学社团调查了以下生活生产实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面粉工厂利用静电除尘可以证明胶体是带电的
B.尿毒症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C.阳光穿透清晨的树林时形成的光柱,是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的体现
D.长江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的聚沉
综合应用
11.(24-25高一上·山西·阶段练习)碳酸钙通过特殊的加工方法可变为纳米碳酸钙(碳酸钙粒子直径是几纳米至几十纳米),这将使建筑材料的性能发生巨变。下列关于纳米碳酸钙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A.纳米碳酸钙的水溶液会浑浊不清
B.纳米碳酸钙分散到水中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纳米碳酸钙的化学性质与原碳酸钙完全相同
D.纳米碳酸钙的粒子可以透过滤纸
12.(24-25高一上·河南南阳·期末)下列能体现胶体的本质特征的是
A.分散质微粒的直径介于1~100nm B.胶体的电泳现象
C.胶体的稳定性 D.Fe(OH)3胶体能与盐酸反应
13.(24-25高一上·四川成都·期中)将蛋白质溶液放在半透膜上静置,溶液的成分通过半透膜的情况如图所示(已知:蛋白质溶液能产生丁达尔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半透膜的孔径大小可能为200
B.该半透膜可用来分离溶液和胶体
C.该半透膜可用来分离泥沙和蛋白质溶液
D.丁达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反射
14.实验室可利用NaCl溶液和AgNO3溶液制备胶体,也可以反应生成沉淀,下图中圆的大小代表分散质粒子的相对大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散系Ⅱ为沉淀
B.制备分散系Ⅰ的离子方程式为Ag++Cl-=AgCl(胶体)
C.图中事实说明胶体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
D.两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丁达尔现象
15.(24-25高一上·天津和平·期中)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
B.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
C.用半透膜进行渗析法操作可以分离胶体和溶液
D.云、雾、有色玻璃都属于气溶胶
16.(24-25高一上·江苏·期中)向含有FeCl3和FeCl2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可得到一种黑色分散系,其中分散质粒子是直径约为9.3 nm的金属氧化物(Fe3O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形成该黑色分散系时发生的反应为物理变化
B.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黑色分散系中的金属氧化物
C.向沸水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也可得到该黑色分散系
D.用激光笔照射该分散系,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观察,可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拓展培优
17.(24-25高一上·湖北·阶段练习)利用饱和溶液与,反应制得的胶体的胶团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胶体显电中性
B.溶液与胶体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丁达尔效应
C.向胶体中加入过量盐酸,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
D.胶粒带正电,在外加直流电源下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移动
18.(24-25高一上·广东江门·期末)用激光笔照射蓝色钴玻璃,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蓝色钴玻璃是纯净物 B.蓝色钴玻璃是气溶胶
C.该现象源于“丁达尔效应” D.该现象出现时,蓝色钴玻璃发生了化学变化
19.(24-25高一上·广东茂名·阶段练习)纳米磁流体是一种新型材料,用表面活性剂包裹或形成10nm左右强磁性颗粒,均匀分散在载液中形成稳定分散系即得到纳米磁流体。下列关于该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属于同素异形体 B.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该分散系属于溶液 D.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滤纸
20.(24-25高一上·四川雅安·阶段练习)将少量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加到下列物质中。
(1)将③继续加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分散系①和(1)所得分散系分别是 、 。
(3)Fe(OH)3胶体的胶团结构如图1所示,Fe(OH)3胶粒 (填“带正电”“带负电”或“不带电”)。
(4)Fe(OH)3胶体可以与污水中的砷酸(H3AsO4)反应生成砷酸铁(FeAsO4)沉淀,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5)依据图2中的信息,提纯氢氧化铁胶体(含FeCl3溶液)可选用图3中的 (填字母)装置。设计实验证明提纯后的废液中含有Cl-,实验操作及现象为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