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中国历史
通 史 时 序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是中华文明曲折发展时期,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基础。(关键句:南北对立,政权更迭,士族崛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江南经济开发;思想活跃,呈现多元化特征)
隋唐(581—907年):是第二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繁荣时期。(关键句: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完善;封建经济进入繁荣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思想多元,文化繁荣,兼收并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华文化圈逐步形成)
五代十国(907—979年):国家再次陷入分裂时期。
单 元 综 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注解】民族交融
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交融。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从经济看,如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从习俗看,如少数民族汉化;从整体社会发展看,如少数民族封建化。
注 解
备 考 引 领
知识结构 课标内容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核心概念
士族政治、江南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
阶 段 特 征
政治 国家分裂,政权分立且更迭频繁;分裂中孕育着统一趋势。地主阶级分化为士族和庶族,门阀士族对社会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冲击。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经济 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北方经济破坏与发展交替,发展相对缓慢;南方相对安定,北人南迁,江南开发初见成效,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田庄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民族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北人南迁,有利于与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考点一 三国与西晋
【图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据图解读时代特征:
①政权更迭频繁,政局长期动荡。②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长期对峙。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1. 三国鼎立
魏国 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东汉灭亡
蜀国 刘备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吴国 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发展 魏国国力较强,略占上风。蜀、吴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2. 西晋短暂统一
灭蜀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建国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统一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 西晋灭亡
背景 ①东汉以来,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到西晋,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
②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争夺中央权力,演化为内战(八王之乱)。
③内迁少数民族逐渐主导局势
灭亡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影响 中国历史进入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总结】 关于少数民族内迁
原因:①中原王朝实力衰落,无法保持秦汉时传统政策。②北方统治者需要借助少数民族补充兵源和劳动力。③气候变冷及西域地区的生存环境破坏日益严重。④中原地区人口南迁,土地荒芜严重。
影响:①促使北方汉人南迁。②促进江南经济开发。③北方内迁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④有利于民族交融。
视角1 人口迁徙的特点
史料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强。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
——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根据史料,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4分)
答案: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任答两点,4分)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而“九州”是古代中国的通称,故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对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B项正确;材料时间为东汉末年,废汉建魏由曹操之子曹丕完成,排除A项;C项属夸大其词且非材料主旨;材料仅涉及地方一级行政“州”这个层级,且未体现“持续变化”,排除D项。
1. (2025江苏高考)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
A. 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 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
C. 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 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B
2. (2025海南高考)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 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 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 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原汉族人民普遍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惯,体现了当时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融,故选B项;中原百姓社会风尚的改变是民族交融的结果,排除A项;中原地区本来就是政治、经济中心,不存在区域开发的问题,排除C项;“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地方特产,排除D项。
B
考点二 东晋与南朝
1. 东晋
建立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士族 专权 形成 自三国、西晋以来,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特权,形成特殊社会阶层
地位 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主要支柱
灭亡 士族争权夺利,势力衰弱;武将刘裕灭亡东晋
2. 全面认识士族政治
士族 概念 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等,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 发展 原因 渊源 汉代察举制形成累世公卿,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壮大
经济 封山占田成庄园和品官占田荫客制为士族提供经济保障
政治 士族是魏晋政权统治基础,皇帝依赖
制度 九品中正制为其提供制度保障
特权 表现 政治 按门第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 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 崇尚清谈,发展文艺
历史 兴衰 萌芽于两汉,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渐衰于南朝,消亡于唐末 衰亡 原因 自身 士族本身日益腐朽
阶层 庶族渐掌实权,隋唐统治者打击士族
制度 科举制动摇政治基础
经济 因均田制、租调制、“土断”政策等,依附人口减少,动摇经济基础
社会 南朝持续动乱、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安史之乱及末期农民战争等
积极 作用 政治 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稳定,如东晋士族与皇权共治
经济 编户农民依附士族田庄,有较为保障的生产条件,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开发 成为江南开发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民族 士族在少数民族封建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化 士族发展及其个性,影响当时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等
消极 作用 政治 削弱皇权和中央集权,造成政局动荡
自身 逐渐昏庸无能,降低统治集团素质
分裂 矛盾斗争激烈,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
经济 士族田庄经济强化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3. 南朝
开始 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更替 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合称南朝
疆域 ①东晋北到淮水。②东晋南朝之交,扩展到黄河南岸。③陈朝在南北对峙中处于劣势
4. 江南开发
原因 自然 江南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主因 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劳动力资源
社会 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统治 保境安民,重视农业生产
人民 劳动人民辛勤劳作
表现 农业 土地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影响 民族 加强南迁中原人民与南方人民的交融、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经济 使南北方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5. 其他经济、教育发展(选必2相关内容)
庄园劳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带有庄园经济色彩
冶炼技术 南北朝时期,出现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陶瓷工具 南朝时,把坯件放在匣钵中,防止污损
官学教育 西晋设立国子监,是古代中国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视角2 士族庄园经济
史料 魏晋时期的庄园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期,一方面是社会的动荡加快了地方豪强聚族而居……另一方面是士族渡江之后,在政治上的地位日益显赫,拥有了大规模的土地和数量庞大的依附人口。……士族地主建立的庄园把大量的流民招揽进来,使他们成为佃农,在庄园的土地上从事生产。与此同时,流民南迁,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南方,庄园主为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推广了水利兴修,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从魏晋时期士族庄园与中世纪西欧庄园中寻找乡村振兴的启示》
根据史料,指出魏晋时期庄园经济发展到顶峰的原因和历史作用。(4分)
答案:原因:社会动荡,豪强聚族而居;士族政治地位显赫,占有大量土地。作用: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使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开发。(4分)
【解析】材料关心的是决策官员出身的占比,对比数字表明士族的壮大,士族专权是皇权弱化的原因,D项正确;江南士族不包括东晋政权中的北方士族,材料没有反映“江南”,排除A项;B项不属于本质,且豪强和士族不完全等同;士族专权和九品中正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排除C项。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3. (2025广东高考)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 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 豪强势力的膨胀
C. 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 专制皇权的弱化
D
4. (2025辽宁高考)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有( )
①纸张的普遍使用 ②门阀士族的推动 ③北人的大量南迁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数量猛增,主要是由于东汉中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逐渐推广普及,为画家提供了书写材料,故①正确;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的政治特权、对家族文化教育的重视以及玄学与绘画合流等方面的原因,促使士族画家群体的异军突起,故②正确;北人的大量南迁,促进南方发展,不能直接推动画家增多,故③错误;儒家思想对魏晋南北朝绘画的影响,材料无法体现,故④错误。
A
考点三 十六国与北朝
1. 十六国
主要 政权 西晋末到东晋,北方割据政权加上西南成汉,合称“十六国”,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民族 交融 ①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②各族接触频繁,差异缩小
局部 统一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淝水之战败于东晋,政权迅速崩溃
2. 北朝
局部 统一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政权 分裂 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五个朝代合称北朝
隋朝 一统 北周灭掉北齐,隋朝取代北周,最后消灭南陈,结束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3. 北魏孝文帝改革(融入选必1第4课)
背景 统一 北魏政权重新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趋势 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力量 北魏冯太后的支持
实质 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即政权封建化、经济农业化、民族汉化等
亲政 之前 俸禄制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加速游牧部落走向封建化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和兵役
租调制 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每年向政府缴纳粟(称为租)、帛或布(称为调)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邻、里、党),负责督查户口、田耕和征役
亲政 之后 迁都 从长城附近的平城迁到中原的洛阳
籍贯 鲜卑贵族将籍贯改为洛阳
服饰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语言 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姓氏 改鲜卑姓为汉姓,拓跋氏改姓元
门第 仿照汉族士族阶层,将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婚姻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意义 民族 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民族矛盾
政治 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有效巩固北魏政权,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经济 促进北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后世 缩小南北差距,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打下基础
【深化】全面理解均田制
含义 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原因 北方战乱,土地荒芜,影响财政收入
性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经营 个体经营的小农经济
意义 ①适应北方人口减耗、荒地和无主地大量存在的现实,推动垦荒,稳定土地关系。②促进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③有利于赋役征收,巩固统治,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④推动内迁各族转向农耕,推动北方民族大交融。⑤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
局限 未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概念】 三长制
北魏孝文帝时期创立的地方基层政权,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其职责是清理户口和田亩,推行均田制,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该制度有利于加强国家对社会基层的统治,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同时打击豪强地主利益。三长制成为后来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
视角3 孝文帝重建洛阳(2025广东高考)
史料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
——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
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12分)
答案:原因: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4分)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4分)意义: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4分)
视角4 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2025全国卷)
史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简析其意义。(15分)
答案:内容: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8分)意义: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7分)
考点四 综合认识几个问题
1. 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几大途径
人口 迁移 少数民族内迁,游牧民族与北方汉人交融;北人南迁,与南方人民和少数民族交融
联合 斗争 统治者的剥削和连年战乱,阶级矛盾突出,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
友好 往来 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
民族 征战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打破各族原有部落组织,有利于民族交融
制度 改革 少数民族内迁并建立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典章制度
2. 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潮流 长期分裂割据,使统一成为民心所向
政治 为维系统治进行一系列改革,尤其是汉化改革,缩小南北政治、文化、社会差异
经济 北人南迁促进江南开发,缩小南北经济差距
努力 三国局部统一,西晋全国短暂统一,另外北方四次统一和南方相对统一
民族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人南迁,各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文化 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倾向于利用儒家文化治国,形成文化认同
3. 魏晋南北朝为隋唐盛世奠定基础
政治 国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政治基础
经济 由于江南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唐中期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文化 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弘,为之后儒学革新奠定基础;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民族 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