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单元 第28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单元 第28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一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2 17:58:41

文档简介

第十一单元 世界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28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 重点问题·突破
【核心概念】
对点演练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认为自己是奉神的旨意统治国家,这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特征,说明古巴比伦王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A项正确;君主专制属于人治,并非法治,排除B项;汉谟拉比希望能够给人民带来长久福祉,但“实现长治久安”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不能说明古巴比伦王国奉行平等观念,排除D项。
【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
(1)原因: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生存;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
(2)相似之处:都处于大河冲积平原上,受大河泛滥的影响,农业都占重要的地位。不同影响:两河地区缺乏天然屏障的保护,朝代更替频繁。尼罗河地区相对封闭,有利于古埃及文明的持续发展。两河的泛滥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灾难,尼罗河的泛滥为当地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探究主题二
(1)人民主权、法律至上、轮番而治、公民内部的平等。
(2)态度:作者认为汉森的说法是错误的。
理由:汉森认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一样,两者都是建立在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的。实际上,雅典的民主制并不具备现代民主包含的民主、自由、平等。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广大奴隶是没有民主权利的。雅典民主容易造成集体暴政。雅典的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而现代民主主要实行间接民主。
●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D [解析] 示意图中清晰地展示了三种不同的纠纷解决模式:司法审判、调解仲裁和神明裁判。这表明古代两河流域的纠纷解决机制具有多样性,D项正确。示意图中并没有直接提到居民的法律意识,而是更多地强调了不同的解决冲突的方式,排除A项;示意图中提到“神明裁判”这种模式,借助神明的威力解决冲突,带有神秘色彩,这反映出在古代两河流域,神明的权威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并不能体现出古代两河流域君权神授观念强烈,排除B项;示意图中提到的三种模式并没有直接体现君主专制的特征,虽然“司法审判”借助国家强制力,但这并不足以体现君主专制特征显著,排除C项。
2.A [解析]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庇西特拉图“盛世”的出现,得益于梭伦改革期间建立的四百人议事会、公民法庭、财产等级制等制度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故B项错误;五百人议事会产生于克利斯提尼改革期间,故C项错误;“贵族特权被彻底铲除”说法太绝对,故D项错误。
3.B [解析] 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据本题材料“西亚”“公元前18世纪”“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为《汉谟拉比法典》结束语内容,《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是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中央集权强大的标志之一,它消除了原来各城邦的立法,把全国法令统一起来,材料内容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B项正确。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公元前8世纪,亚述大举向外扩张,建立了亚述帝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无关,排除D项。
4.D [解析] 据本题材料“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人们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作为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业活动。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而非渔猎采集,排除B项;“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与本题材料主旨不一致,排除C项。
5.D [解析] 根据古埃及陶罐短语和北美印第安人首领水牛皮袍上的年表可知,对该国或该族群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易成为当地对该年命名的名称,故研究年名是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选择D项;虽然古埃及的年名与前19世纪印第安人的年名有相似的命名方式,但材料并未体现两者之间存在交流,排除A项;仅根据两件相似命名年名的案例,并不能体现采用事件纪年这一方式具有普遍性,亦不能体现人类社会经历了相同的发展阶段,排除B、C项。
6.B [解析] 结合题干表述可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形成后,低级种姓内部又出现了细分,形成“亚种姓”,由此可以判断古代印度的等级结构日益复杂,故选B项;中间阶层壮大、血缘关系弱化、社会矛盾缓和,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A、C、D项。
7.D [解析] 本题考查了雅典的民主政治。根据题意可知,梭伦和某主战派统帅都通过演讲鼓动民众支持自己的决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因为古代雅典的公民能够直接参与城邦事务,只有得到城邦公民的支持才能实行相关措施,D项正确。古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度,全体公民都可以参与城邦政治,领袖人物并不具有绝对权威,排除A项;梭伦时,古代雅典的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关系并不融洽,排除B项;梭伦和某主战派统帅并不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不能反映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排除C项。
8.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古代雅典官员在任职前需要回答的问题中,不包括军事才能、演说能力和贵族血统等,故A、B、C三项错误。古代雅典拥有公民权的是除妇女、外邦人和奴隶之外的本邦成年男子,担任古代雅典官员首先应该是成年男性;根据“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可知,担任古代雅典官员还要拥有本邦籍贯。故D项正确。
【仿真模拟】
1.B [解析] 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私有制出现,一些人脱离生产转而从事管理性工作,进而文字得以产生,这体现出农业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条件之一,B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因此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且该说法本身存在错误,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农业的发展促使文明产生,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生,排除D项。
2.B [解析] 从公元前3千纪就有双语并行,到后来还出现多种语言组合的双语文献,体现了两河文明积极吸收和容纳其他语言文化,说明它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和开放性,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统治阶层对引入外国语言的态度,排除A项;虽然材料提到了阿卡德语与多种语言形成双语文献,但不能就此得出阿卡德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中关于双语文献的描述与印刷术以及造纸术是否发达并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3.A [解析] 古王国时期,国王被称为太阳神之子;到中王国时期,未出生的国王就被指定为太阳神的继承人。这表明国王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在不断加强,国王的地位越来越神圣化,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王权神化,而非反映信仰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多神崇拜走向终结”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神权与王权的斗争,排除D项。
4.C [解析] 据材料“种姓制度下民众的顺从和较低的社会管理成本,使得外来统治者纷纷选择依靠原有的体系进行社会管理”可知,在种姓制度下,印度社会凝聚力不强,外来征服者利用种姓制度并使其逐步固化,C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种姓制度阻碍印度近代化,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D项说法与材料“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和隔离,使得印度社会像一盘散沙”相悖,排除D项。
5.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人在酒神节的庆典上举行十将军祭酒仪式、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提洛同盟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是强调国家利益、为国家作贡献的公民意识的体现,说明雅典注重培养公民的城邦意识,C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宗教信仰主导雅典社会生活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活动对民主政治的影响,体现不出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体现人文精神是宗教活动的核心内涵,排除D项。第28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1.D [解析] 材料说明文字系统是早期国家出于管理资源的需要而出现的,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字产生的原因,A项误读材料,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农耕文明对文字产生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字系统产生的原因,而非文字出现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
2.A [解析] “中美洲人驯化了玉米”可以很好地驳斥“农业起源于中东,从中东再传播到全球各地”的观点,故选A项;苜蓿原产地在伊朗一带,伊朗属于中东地区,排除B项;饲养猪为畜牧业,不属于狭义的农业(种植业),排除C项;“小麦、大麦原产地在西亚”符合材料中学者的观点,无法驳斥其观点,排除D项。
3.C [解析] 据材料“被分割成球形或雪茄形”“用来封在陶罐的口部、肩部或布袋的扎口处”可知,当时人们已经能够将封泥进行切割,还将预制封泥运用于器物密封,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进入了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社会生产技术也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说明当时人类的文明曙光已经显现,故选C项;“民众生活丰富多彩”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封泥用于商业贸易,也没有体现相关商品的交易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阶级剥削和运用奴隶进行生产的相关信息,“奴隶制度逐渐成熟”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4.D [解析] 据材料“国王……承诺受封土地者及未来的继承人应享有一系列豁免权……一旦违背这些承诺,自由民有权提起诉讼”可知,国王在授予土地时作出承诺,并且这些承诺具有法律效力,未来的国王也不能违背这些承诺,一旦违背,自由民有权提起诉讼,这表明古代两河流域社会高度重视契约关系,故选D项;材料的主旨并非统治者为笼络地方势力而采取政治策略,排除A项;材料虽然提到自由民有权提起诉讼,但这主要是针对契约承诺未得到执行的情况,不能直接说明古代两河流域追求社会公正与公平,排除B项;材料确实体现了国王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制约,但这种制约是基于特定的契约或法律条文,而非广泛的社会制度或政治结构,因而材料无法说明国王权力受到有效制约,排除C项。
5.D [解析] 据题干可知,苏美尔城邦的统治者由祭司担任发展到出现专门的官职,由神庙管理城市事务到设官员专门管理城市事务,这说明苏美尔地区由最初是宗教管理演变到世俗官僚管理,出现了政教分离趋势,故选D项;材料并不能体现出民主城邦的繁荣,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苏美尔城邦管理的变化,与文字成熟无关,并且据所学可知苏美尔地区主要采用楔形文字,并非拼音文字,排除B项;据题干可知这一变化强调城邦管理的政教分离趋势,没有体现君权与神权的关系,无法推断该变化在否认君权神授,排除C项。
6.A [解析] 将拉美西斯二世与诸神并列,展现了古埃及时期法老的权威堪比诸神,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故选A项;题干强调的是拉美西斯二世的权威和地位,与建筑水平无关,排除B项;题干描述的是拉美西斯二世的权威与诸神等同,并未说明神话故事的内容丰富多彩,C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C项;题干只提到了拉美西斯二世,并未提到其他官僚,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官僚体系日趋完善的结论,排除D项。
7.A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尼罗河的泛滥与粮食收成、土地买卖或租赁的价格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地理环境(特别是尼罗河流域)对古埃及的农业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故选A项;虽然尼罗河的泛滥对农业发展有影响,但材料中并未明确表明这是一种“制约”作用,而是强调了尼罗河泛滥与农业发展的紧密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任何关于新经济因素的信息,只是描述了埃及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土地状况,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文明与大自然之间的对抗性,而是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排除D项。
8.B [解析] 材料从地理位置上介绍了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的自然环境,两大文明都不同程度地被大海、沙漠和高山所阻隔,说明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故选B项;自然环境的阻隔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使早期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受到限制,排除A项;材料主要从地理位置的角度介绍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无法体现文明发展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排除C项;材料只能体现早期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性,而自然条件的阻隔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无法使其实现一体化发展,排除D项。
9.A [解析] 由“人可以通过祭祀向神祈福”“人应该依靠自己的觉悟来求福”“世间一切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等可得,古代印度无论是婆罗门教还是佛教都关注人的作用和能动性,意味着古代印度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觉醒,故选A项;题干仅提到了婆罗门教的相关主张,并未体现其教义“不断丰富与发展”,排除B项;题干是有关古代印度宗教方面的主张,并未提到政权问题,且政权摆脱神权控制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到种姓制度,D项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D项。
10.D [解析] 据材料“居民区的房屋有的庭院宽敞,有的十分矮小”“在随葬品中,有金玉珠宝,也有泥土”“有系着镶有宝石……的祭司,也有戴着……屈辱项圈的男人”可知,古代印度无论是城市生活、随葬品还是人物雕像方面,贫富分化都很明显,体现了当时的印度处于层次分明的阶级社会,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不能得出古代印度比其他地区更早进入文明时代,排除A项;材料中仅体现了印度的城市规划,不能看出其比其他地区的城市规划水平更高,排除B项;材料中“寺庙”“祭司”等表明宗教对当时印度存在影响,但并未体现宗教与政治的结合,无从得出“政教合一”的结论,排除C项。
11.A [解析] 据材料信息,雅典人设立祭祀仪式纪念诛杀僭主者和赋予诛杀僭主者直系后代特权,实际上是在弘扬诛杀僭主、追求民主的精神。这种做法有助于让民众树立和强化民主观念,使他们更加珍视和捍卫民主制度,A项符合题意,故选A项。题目中的举措并未直接涉及捍卫公民个人自由的内容,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这些举措虽然体现了对民主的重视,但并不能直接确保雅典民主制的持续,民主制度的持续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如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等,“有效确保”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在古代雅典,自由观念确实有其深厚的历史根基,但它并不是由单一的祭祀仪式或特权制度所直接“孕育”出来的,排除D项。
12.A [解析] 据材料信息,这个希腊神话故事反映了雅典城邦对雅典娜的崇拜以及雅典娜与城邦的紧密联系。雅典娜被视为城邦的保护神,城邦以女神的名字命名,这都表明城邦对雅典娜的认同和崇拜,从而强化了城邦共同体认同意识,故选A项。题干中的神话故事并没有提及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排除B项;虽然古希腊文化确实具有人文色彩,但题目中并未直接体现这一点,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题干中的神话故事并没有提及雅典城邦的政治地位或军事霸权,排除D项。
13.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雅典的公共活动所使用的费用部分来自奴隶的创造,雅典的贫穷公民也从奴隶制经济中得到好处,这可以用来说明奴隶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雅典多山少平原,农业并不发达,它主要发展手工业及商业,“主要的经济产业”表述有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雅典实行哪些基层公益事业,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雅典的奴隶来源于本城邦还是外邦,故无从判断外邦奴隶是否成为雅典的主要劳动力,排除C项。
14.C [解析] 在斯巴达的权力分配机制中,国王之间、国王与监察官之间以及国王与公民大会之间都存在相互制衡的关系。这种制衡机制有助于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和滥用,从而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和稳定,故选C项。贵族寡头政治通常指的是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贵族或家族手中的政治体制,材料并未侧重说明斯巴达的权力分配机制体现贵族寡头政治的特点,排除A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斯巴达的政治制度并非纯粹的民主政体,排除B项;虽然斯巴达的权力分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城邦的稳定和团结,但并不能直接提升城邦的治理能力,排除D项。
15.D [解析] 由“决不只是因为他的发明具有实用价值”“他被认为比其他的人聪明、优秀”“科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实用”可知,亚里士多德在对科学发明者功利性肯定的同时,更强调其科学精神和不断努力变得更优秀的品质,所以材料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倡导超越功利的科学精神,故选D项;由“决不只是因为他的发明具有实用价值”可得,亚里士多德并未否定自然科学发明本身的实用价值,排除A项;由“后者比前者更富有智慧”可得,亚里士多德更强调发明者的精神价值,而不是主张科学与人文相互分离,排除B项;由“后者比前者更富有智慧”可知,亚里士多德既肯定发明本身的实用价值,更赞扬发明者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智慧本身的价值,这会激励人类不断地自我完善,而C项仅肯定了科学精神和智慧,未能涵盖题干所有信息,属于以偏概全,排除C项。
16.示例:
观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各自的社会基础和地缘特色。(2分)
论证:东方,在生态环境多样、水资源丰富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大江大河地区,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往来和民族交融,逐渐形成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以及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底蕴深厚的思想文化体系,这共同铸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它注重文明的传承性,是世界上唯一完整延续至今的原生文明。
西方,古希腊山多地少、三面环水、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的自然地理环境,“小国寡民”的城邦,以及频繁的商业贸易与海外贸易,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西方文明,这一文明包含着民主、自由的因素,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8分)
综上,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不同社会基础和地缘特色的影响,都源远流长、影响深远。(2分)
(其他观点:一个国家和民族选择何种发展道路,对其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融合发展是历史的常态;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理应相互尊重与包容;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本质区别)
[解析] 首先,提出观点,如据材料“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各自的社会基础和地缘优势,同样源远流长、影响至深”并结合所学古代文明发展的相关知识得出观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各自的社会基础和地缘特色。其次,展开论证,据材料“中西方文明起源不同,但文明是平等的”并结合所学古代文明发展的相关知识,从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角度展开论述即可。最后总结,对观点进行升华。选择其他观点进行论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第28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选择题
1.所有早期国家都要任命掌管所拥有物品清单的官员,以清点国家储藏的食物和其他资源的大型仓库,这说明为什么世界不同地区,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北部、中国和中美洲,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都分别出现了文字系统。材料意在说明 ( )
A.所有早期国家在形成中都产生了文字
B.农耕文明的发展推动了文字的产生
C.文字的出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D.文字的产生适应了国家管理的需要
2.有学者认为农业起源于中东,从中东再传播到全球各地。如果要质疑这一观点,可以使用的论据是( )
A.中美洲人驯化了玉米
B.张骞将苜蓿带回中原地区
C.河姆渡居民已饲养猪
D.小麦、大麦原产地在西亚
3.[2025·河北邯郸模拟] 据考古发掘,在两河流域高拉遗址出土的预制封泥,已被分割成球形或雪茄形(如下图所示),一般用来封在陶罐的口部、肩部或布袋的扎口处,也有的用来封在门闩上。可见,当时该地 ( )
1    2    3    4    5
A.民众生活丰富多彩
B.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C.文明曙光已经显现
D.奴隶制度逐渐成熟
4.[2025·广西部分示范性高中模拟] 古代两河流域文献记载,国王将一大块疆土授予他人时,承诺受封土地者及未来的继承人应享有一系列豁免权,未来的国王也不得违背这些豁免承诺。一旦违背这些承诺,自由民有权提起诉讼。材料可用来说明古代两河流域 ( )
A.统治者重视笼络地方势力
B.追求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C.国王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D.强调对契约关系的尊重
5.[2025·湖南永州模拟] 苏美尔城邦最初的统治者是高级祭司(En),城市政治、宗教、行政、经济中心都在神庙。后来,随着城市事务的复杂化,出现了一个官职Ensi,意为“统治者”,专门管理城市市政、法律、社会、商业、贸易甚至军事。这一变化 ( )
A.折射出民主城邦的繁荣
B.反映了拼音文字的成熟
C.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观念
D.体现了政教分离的趋势
6.[2025·江苏南京模拟] 阿布辛贝神庙是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建造的最宏伟、最美丽的神庙。神庙里的4尊石像,从左到右是地狱之神、底比斯保护神、拉美西斯二世和太阳神。将拉美西斯二世与诸神并列,展现了古埃及时期 ( )
A.法老权威至高无上
B.建筑水平领先世界
C.神话故事丰富多彩
D.官僚体系日趋完善
7.[2025·江西九江联考] 古埃及赫卡纳赫特纸草记录了公元前2002年一位农民的生活状况。据纸草记载,当时国家允许土地私有,赫卡纳赫特家族雇佣他人耕种,粮食收成、土地买卖或租赁的价格与尼罗河泛滥紧密关联,族长必须谨慎精细才能带领家族应对歉收的风险。据此可知 ( )
A.地理环境影响古埃及农业发展
B.尼罗河泛滥制约当地农业发展
C.古代埃及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
D.文明发展与大自然存在对抗性
8.[2025·湖北黄冈模拟] 埃及北部和东部是地中海和红海,西部是沙漠,陆上主要交通线也就只有西奈半岛。两河文明集中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其东部是扎格罗斯山脉,南部是波斯湾,西部是阿拉伯半岛的沙漠。这可以用于说明早期文明 ( )
A.交流互鉴不断发展 B.独立发展自成一体
C.连续性统一性明显 D.多元一体特征突出
9.在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认为神是世界的主宰,人可以通过祭祀向神祈福。释迦牟尼则认识到世间一切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人应该依靠自己的觉悟来求福。这反映了古代印度 ( )
A.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精神觉醒
B.婆罗门教义不断丰富与发展
C.政权逐渐摆脱了神权的控制
D.种姓制度理论的思辨化趋势
10.印度河流域文明兴起于公元前3千纪,其城市的卫城区有谷仓、寺庙,居民区的房屋有的庭院宽敞,有的十分矮小;在随葬品中,有金玉珠宝,也有泥土和贝壳制品;在出土的人物雕像中,有系着镶有宝石的束发飘带的祭司,也有戴着表现卑贱屈辱项圈的男人。这反映出当时的印度 ( )
A.率先进入了人类文明时代
B.城市规划的水平领先世界
C.实行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
D.处于层次分明的阶级社会
11.[2025·湖南长沙一中模拟] 古代雅典人设立祭祀仪式纪念诛杀僭主者,战争执政官负责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向他们献祭;此外,雅典人还赋予了诛杀僭主者的直系后代各种特权,让他们有权享用城邦的公费食堂,有权免除赋税,有权在公共典礼中于前排就座。这些举措 ( )
A.有利于强化民众的民主观念
B.捍卫了公民的个人自由
C.有效确保雅典民主制的持续
D.孕育出崇尚自由的风气
12.[2025·江苏苏州模拟] 在希腊神话中,雅典娜为争夺雅典城的保护权,与海神波塞冬争斗,最终经雅典人裁决成为胜利者,雅典娜由此被视为城邦保护神,城邦也以女神的名字命名,雅典卫城成为女神的圣所。这折射出 ( )
A.城邦共同体认同意识得到了强化
B.希腊城邦之间战争不断
C.古希腊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D.雅典城邦成为希腊霸主
13.[2025·广东广州模拟] 有学者指出,雅典富人虽然承担了兴建某些工程、邀请作家和演员等活动的出资义务,但其所需费用部分来自奴隶在矿山或国家出租的土地上创造的收入。此外,即使是最贫穷的公民,也从奴隶劳动中得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好处。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雅典 ( )
A.农业成为主要的经济产业
B.基层公益事业的充分发展
C.外邦奴隶成为主要劳动力
D.奴隶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14.[2025·辽宁沈阳联考] 在斯巴达的政治生活中,两名国王都要防止对方的权力过于膨胀。在和平时期,双王的角色中宗教成分居多,双王与公民大会每年选出的五名监察官互许诺言,尊重对方的权威,战时一名国王领兵出征,但是否对外宣战由公民大会决定。斯巴达的权力分配机制 ( )
A.体现贵族寡头政治的特点
B.维护了城邦民主政体
C.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团结
D.提升了城邦治理能力
15.[2025·辽宁鞍山模拟] 亚里士多德指出:起初,任何人如果发明了一种为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技艺,他将受到尊敬是很自然的,但这决不只是因为他的发明具有实用价值,而是因为他被认为比其他的人聪明、优秀。因此,后者比前者更富有智慧,因为科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实用。这体现了亚里士多德 ( )
A.否定自然科学的发明价值
B.主张科学与人文相互分离
C.激励人类不断地自我完善
D.倡导超越功利的科学精神
二、非选择题
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家和民族走什么样的道路,对其文明和文化的发展走势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方面,中西方文明起源不同,但文明是平等的,在交流互鉴中融合发展始终是历史常态。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各自的社会基础和地缘优势,同样源远流长、影响至深。另一方面,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始终是一个客观现象,文明之间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随着现代化的诞生,人类逐步开启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西方孕育的资本主义文明相比,表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实际上截然不同,其特定内涵与精神实质是资本主义文明所不可能具备的。
——摘编自杨增岽《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2分)第28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人类文明的产生
1.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1)表现
地区 培植作物 驯养动物
西亚  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  绵羊和山羊(选必2·P3)
南亚  芋头 —
中国  水稻和粟  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选必2·P3)
中南美洲  玉米、南瓜、甘薯(选必2·P3)  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选必2·P3)
(2)农业出现的意义(选必2·P3)
①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③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产生(选必2·P19~20)
耕作工具  石器;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耕作方式  刀耕、锄耕、犁耕
灌溉工具  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畜牧工具  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3.社会分工的产生
手工业和 商业 概况  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手工业 工具  (1)古代西方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选必2·P21)  (2)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后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选必2·P21)  (3)用锻打金属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金属器具,许多地区采取铸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属器具(选必2·P22)
非生产性 工作  一部分人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4.村落的产生(选必2·P56)
  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5.集镇的产生(选必2·P57)
  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6.城市的产生(选必2·P57)
  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7.国家的产生
【图解历史】 古代文明的产生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特点: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2.产生与发展
(1)古代西亚文明
产生时间  公元前3500年左右
地理  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政治  ①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②《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选必3·P16~17)
经济与 社会生活  ①作物家畜: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选必2·P4)  ②土地制度: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选必2·P4)  ③商业: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亚述崛起后,商人们开辟了海外贸易;新巴比伦时期,手工业和商业曾一度繁荣(选必2·P37)  ④货币: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选必2·P39)  ⑤借贷:公元前22—前21世纪,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选必2·P39)  ⑥契约:公元前2600年左右,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选必2·P40)  ⑦民居: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选必2·P59)  ⑧交通: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已出现双轮车,轮车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运载量和运送速度,是交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选必2·P69)
文化  ①文字: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②文学:《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③建筑: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别出心裁;亚述帝国修建了多座规模宏大的王宫,王宫大门上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波斯王宫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选必3·P16)  ④数学:60进制  ⑤图书馆: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选必3·P83)
(2)古代埃及文明
产生时间  公元前3500年左右
地理  处于干旱地区,尼罗河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交通便利
政治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
经济与 社会生活  ①作物家畜: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选必2·P4)  ②土地制度: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选必2·P4)  ③水利工程:修堤筑坝、挖沟开渠,利用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选必2·P4)  ④商业:历史悠久,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选必2·P37)  ⑤货币:公元前11世纪,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选必2·P39)  ⑥借贷:公元前16—前11世纪,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选必2·P39)  ⑦契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广泛使用(选必2·P40)  ⑧民居: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具有防晒保温功能,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选必2·P59~60)  ⑨疫病: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选必2·P82)
文化  ①书写材料:莎草纸(主要书写材料和重要出口物资)  ②文字:象形文字  ③文学:创作出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选必3·P17)  ④建筑:受到宗教较大影响,修建陵墓(金字塔)、神庙(选必3·P17)  ⑤科技: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在数学、医学等方面颇有建树(选必3·P18)  ⑥书籍:约在公元前30世纪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选必3·P82)
(3)古代印度文明
发展过程  公元前3千纪诞生;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政治  形成种姓(等级)制度
文化 (选必3· P26~27) 宗教  ①背景:出现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社会矛盾尖锐  ②教派: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4世纪时,印度教开始兴起,后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文学  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艺术  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数学  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构图解史】 印度的种姓制度
(4)古希腊文明
①中心区域: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
②城邦制度
时间  公元前8—前6世纪
特征  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基层治理 (选必1·P105)  依靠村社进行。村社实行自治,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
类型  雅典民主政治  斯巴达寡头政治
内容 (选必1·P8~9) 公民 大会  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王位世袭,国王垄断了军事统帅权
议员 及 任职  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大部分官员由抽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  长老会议员终身任职
司法  公民法庭是主要司法机关  监察官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
总体认识  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民主  特点: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
③经济与生活
食物生产 (选必2·P5)  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土地归属  只有城邦公民才能拥有土地
劳力来源 (选必2·P5)  普遍使用奴隶劳动,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
民居建筑 (选必2·P61)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商业贸易 (选必2·P37)  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城市布局 (选必2·P58)  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疫病影响 (选必2·P83)  疫病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发的鼠疫导致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
④希腊文化
哲学(选必 3·P21) 背景  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表现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后世称为“三大哲人”。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柏拉图创建的“学园”
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
影响  柏拉图在几何学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选必 3·P21) 《荷马 史诗》  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戏剧  悲剧和喜剧是这一时期戏剧的杰出代表
雕塑和建筑 艺术(选必 3·P21~22)  雕刻家米隆的《掷铁饼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则是建筑艺术的代表
史学(选必 3·P22)  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也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
教育(选必 3·P80)  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知识拓展】 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特征
(1)爱智慧、尚思辨、重探索是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
(2)朴素直观的辩证性是古希腊哲学自然观的基本性质。
(3)探索自然、本性是古希腊哲学的基本内容。
(4)哲学与自然科学、哲学与“神学”不分是古希腊哲学的独特表现。
《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即位后,结合阿摩利人的氏族部落习惯法制定成《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玄武岩石柱上,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主要宣扬王权神授,颂扬汉谟拉比的功绩。正文共282条,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租佃、雇佣、商业、婚姻、债务、奴隶等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状况。结语表示汉谟拉比遵奉神意,保护黎民,故创立公正的法典。
【对点演练】
[2025·广西桂林模拟] 在《汉谟拉比法典》序言部分,汉谟拉比自称是“众王之神”,认为自己是奉神的旨意统治国家,制定法典的目的是要“给这片土地带来正义的法律,去消灭缺德和邪恶的人,从而使强者不伤害弱者”。他坚信能够“给臣民带来长久福祉”的唯一途径是消灭人治,“以法治国”。材料表明古巴比伦王国 ( )
A.实行君主专制
B.坚持依法治国
C.实现长治久安
D.奉行平等观念
探究主题一 通过世界古代文明比较探究古代文明共性与个性
【史料研读】
史料1
文明名称 发源地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
 古巴比伦文明(两河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
 中国文明  黄河、长江流域
史料2 两河地区无天然屏障……许多古代民族在此演出一部战争史。北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是一位恶毒的神。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3 尼罗河的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它是一条温和的、可预测的大河,埃及人把洪水之神看作“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探究】
(1)结合史料1及所学知识,分析早期人类文明大都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
(2)结合史料2、3,分析两河流域文明与古埃及文明有何相似之处,并分析地理环境对两大文明的不同影响。
(1)从气候、水源、土地等角度分析。
(2)结合史料2、3,从异同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拓展延伸】
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原因
(1)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造成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2)地理环境:在世界上古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较大。
(3)周边环境:西亚是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的交汇处,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中国、印度文明周边压力较小,相对稳定。
(4)宗教思想:宗教思想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同时它反过来也深化了文明的多样性。
探究主题二 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探究雅典民主政治
【史料研读】
史料1 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伯里克利说:“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容的;但是在公家事务中,我们恪守法律,因为这种精神杜绝人治。”……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公民之外,公民内部轮流执政……除十将军外,其余官职基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每个人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
史料2 著名希腊史学家汉森认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一样,具有民主、自由和平等三个基石。这一结论是很难让人信服的。……雅典的民主带有相当强烈的不宽容性。中国学者对此进行的剖析可谓是入木三分:“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
——倪学勇《雅典民主制的多元解读》
【问题探究】
(1)史料1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些特点
(2)史料2中,作者对汉森的说法持怎样的态度 说明理由。
(1)结合所学,从政治主体、法律保障、民主政治的操作程序等角度分析。
(2)从史料2中可以得出作者对汉森观点的态度,即很难让人信服;基于第(1)问,其理由可以从雅典民主与现代民主的区别进行分析。
【拓展延伸】
雅典民主政治的公民意识
地方卷 全国卷
2024年  河北卷:两河流域纠纷解决机制  北京卷:两河流域文明  山东卷:古埃及文明  广东卷:古代文明特征  江苏卷:古希腊文明 —
2023年  河北卷: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湖南卷:人类文明产生  浙江卷6月:古印度史诗  湖北卷:原始农耕与古代人类文明的产生  新课标卷:古巴比伦文明  乙卷:梭伦改革
2022年  山东卷:古代文明交流;地图中的历史  河北卷:伯里克利改革  重庆卷:雅典城邦公民精神  天津卷:《荷马史诗》;古代多元文明的特点  辽宁卷:古代非洲文化  海南卷:史料实证与古代文明  湖北卷:雅典民主制度  湖南卷:雅典民主制度  浙江卷1月:梭伦改革  广东卷:地中海文明  浙江卷6月:雅典民主政治  甲卷:雅典民主政治  乙卷:古代雅典官员任职资格
【考向分析】
  本部分内容考查频率较高。
(1)高考重点:古代文明交流和雅典民主制是考查的重点。
(2)命题预测:可能从史学研究角度考查世界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或者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及文明交流的影响;等等。备考时要重点关注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与文明交流的相应知识点,进行比较记忆。
命题点一 从古代两河流域化解冲突模式的视角考查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2024·河北卷] 下图为古代两河流域化解冲突主要模式示意图。据图可知,古代两河流域( )
A.居民法律意识浓厚 B.君权神授观念强烈
C.君主专制特征显著 D.纠纷解决机制多元
命题点二 从庇西特拉图执政探究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2.[2023·全国乙卷] 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庇西特拉图先后三次攫取雅典城邦的统治权。他依照法律处理公共事务,关怀农民,支持平民反对贵族,时人称其统治时期为“盛世”。该“盛世”的出现,得益于 ( )
A.梭伦改革的制度基础
B.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C.五百人议事会的产生
D.贵族特权被彻底铲除
命题点三 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古巴比伦王国政治
3.[2023·全国新课标卷] 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命题点四 从古代象形文字探究人类文明的产生
4.[2023·湖北卷] 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
商 甲骨文 周 金文 秦 小篆 现代 楷书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命题点五 由图片史料探究古埃及文明
5.[2024·山东卷] 下面左图为古埃及国王献给太阳神庙的大白陶罐;右图为前19世纪北美印第安人达科他族首领水牛皮袍上的一份年表的片段。据此可知 ( )
 陶罐上的短语“对抗并彻底击败北方之年”为国王奉献陶罐那一年的名称  1.“哮喘咳嗽年”,因这年哮喘病大流行而命名  2.“流星年”,因这年有很多流星出现而命名  3.“和平年”,因这年两个部族达成和平协议而命名
A.文明交流推动社会进步
B.采用事件纪年具有普遍性
C.人类社会经历了相同的发展阶段
D.年名研究是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
命题点六 从种姓制度发展变化视角考查古代印度文化
6.[2023·河北卷]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形成后,个人种姓地位不能变动,但低级种姓以职业集团为单位,通过传统所容许的途径,在其原种姓内形成了一些“亚种姓”。这说明,古代印度 ( )
A.中间阶层不断壮大
B.等级结构日益复杂
C.血缘关系逐渐弱化
D.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命题点七 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雅典城邦政治
7.[2022·全国甲卷] 梭伦为了鼓动雅典人重开争夺萨拉米斯岛之战,在广场上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促使雅典人废除了禁止公民提议争夺萨拉米斯岛的法律。某主战派统帅在战前说服雅典人把金钱用于建造海军,在战时又说服雅典人留在萨拉米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领袖人物具有绝对权威
B.平民与贵族的关系融洽
C.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
D.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
命题点八 从古代雅典官员的选拔条件探究雅典政治制度
8.[2022·全国乙卷] 据学者研究,古代雅典官员在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时,需要回答: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崇拜的神祇及其圣所所在地、墓葬方位、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下列属于成为古代雅典官员前提条件的是 ( )
A.军事才能、宗教信仰
B.道德品质、演说能力
C.丰厚财力、贵族血统
D.本邦籍贯、成年男性
1.【人类文明的产生】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使得社会)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作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之一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2.【两河文明特点】 [2025·河北石家庄模拟] 早在公元前3千纪,两河流域就存在着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双语并行的现象。后来,双语文献还包括阿卡德语—阿拉米语、阿卡德语—波斯语、希腊语—苏美尔语、希腊语—阿卡德语等。这说明古代两河文明 ( )
A.统治阶层鼓励引入外国语言
B.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C.阿卡德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D.印刷术以及造纸术较为发达
3.【古埃及文明】 [2025·福建福州一模] 埃及古王国时期,太阳神之名“拉”首次出现在了王名中,而后国王成为太阳神之子。中王国时期,甚至未出生的国王就被指定为太阳神的继承人。这一变化说明古埃及时期 ( )
A.国王权威持续加强
B.信仰与政治相辅相成
C.多神崇拜走向终结
D.神权与王权斗争激烈
4.【印度种姓制度】 在印度历史上,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和隔离,使得印度社会像一盘散沙,很容易被征服。种姓制度下民众的顺从和较低的社会管理成本,使得外来统治者纷纷选择依靠原有的体系进行社会管理。由此可知,种姓制度 ( )
A.阻碍了印度的近代化
B.受军事征服的影响而产生
C.因外来入侵逐步固化
D.增强了印度民族的凝聚力
5.【雅典民主政治特点】 [2025·山西吕梁模拟] 古代雅典人崇拜酒神狄俄尼索斯,并发展出城市酒神节。节日期间,除了献给狄俄尼索斯的盛大游行、颂歌比赛和戏剧比赛外,还有十将军主持的祭酒仪式、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来自提洛同盟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活动。由此可知( )
A.宗教信仰主导雅典的社会生活
B.文化繁荣与民主政治相辅相成
C.雅典注重培养公民的城邦意识
D.人文精神是宗教活动核心内涵(共141张PPT)
2
8
第28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
发展
基础知识·融通
重点问题·突破
选考命题·探究
作业手册
答案速查【听】
答案速查【作】
知识点1 人类文明的产生
1.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1)表现
地区 培植作物 驯养动物
西亚 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 绵羊和山羊(选必2·P3)
南亚 芋头 —
中国 水稻和粟 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河姆渡
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选必2·P3)
地区 培植作物 驯养动物
中南 美洲 玉米、南瓜、甘薯 (选必2·P3) 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选必2·P3)
(2)农业出现的意义(选必2·P3)
①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
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③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续表)
2.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产生(选必2·P19~20)
耕作工具 石器;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青铜铸造
的农具数量有限
耕作方式 刀耕、锄耕、犁耕
灌溉工具 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
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畜牧工具 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3.社会分工的产生
手工业 和商业 概况 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
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
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手工 业工 具 (1)古代西方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选必2·P21)
(2)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后许多地区采
用坯车制坯(选必2·P21)
(3)用锻打金属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金属器具,许多地
区采取铸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属器具(选必2·P22)
非生产 性工作 一部分人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 作
(续表)
4.村落的产生(选必2·P56)
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
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
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5.集镇的产生(选必2·P57)
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商
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
成集镇。
6.城市的产生(选必2·P57)
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
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
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7.国家的产生
【图解历史】古代文明的产生
知识点2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特点: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2.产生与发展
(1)古代西亚文明
产生时间 公元前3500年左右
地理 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
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政治 ①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
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政治 ②《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
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选必3·P16~17)
经济与社 会生活 ①作物家畜: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
等家畜(选必2·P4)
②土地制度: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
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选必2·P4)
(续表)
经济与社 会生活 ③商业: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亚述崛
起后,商人们开辟了海外贸易;新巴比伦时期,手工业和商
业曾一度繁荣(选必2·P37)
④货币: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
(选必2·P39)
⑤借贷:公元前22—前21世纪,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
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选必2·P39)
(续表)
经济与社 会生活 ⑥契约:公元前2600年左右,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
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选必2·P40)
⑦民居: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建造房屋,用木材
作支撑屋顶的栋梁(选必2·P59)
⑧交通: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已出现双轮车,轮车
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运载量和运送速度,是交通史上的里程碑
事件(选必2·P69)
(续表)
文化 ①文字: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②文学:《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③建筑: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别
出心裁;亚述帝国修建了多座规模宏大的王宫,王宫大门上
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波斯王宫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
的威严(选必3·P16)
④数学:60进制
⑤图书馆: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
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选必3·P83)
(续表)
(2)古代埃及文明
产生 时间 公元前3500年左右
地理 处于干旱地区,尼罗河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交通便

政治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
等最重要的权力;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

经济 与社 会生 活 ①作物家畜: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
家畜(选必2·P4)
②土地制度: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
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选必2·P4)
③水利工程:修堤筑坝、挖沟开渠,利用河谷的自然坡度修
建一系列渠道(选必2·P4)
④商业:历史悠久,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选必2·P37)
(续表)
经济 与社 会生 活 ⑤货币:公元前11世纪,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选必2·P39)
⑥借贷:公元前16—前11世纪,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
(选必2·P39)
⑦契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广泛使用(选必2·P40)
⑧民居: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选必2·P59~60)
⑨疫病: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
五世罹患天花(选必2·P82)
(续表)
文化 ①书写材料:莎草纸(主要书写材料和重要出口物资)
②文字:象形文字
③文学:创作出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
(选必3·P17)
④建筑:受到宗教较大影响,修建陵墓(金字塔)、神庙
(选必3·P17)
(续表)
文化 ⑤科技: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在数学、医学等方面
颇有建树(选必3·P18)
⑥书籍:约在公元前30世纪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
书籍的雏形(选必3·P82)
(续表)
(3)古代印度文明
发展过程 公元前3千纪诞生;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政治 形成种姓(等级)制度
文化 (选必3· P26~27) 宗教 ①背景:出现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社会矛盾尖锐
②教派: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4世纪时,印度教
开始兴起,后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文学 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集中反映了古
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文化 (选必3· P26~27) 艺术 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
代表
数学 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续表)
【构图解史】印度的种姓制度
(4)古希腊文明
①中心区域: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
②城邦制度
时间 公元前8—前6世纪
特征 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基层治 理 (选必 1·P105) 依靠村社进行。村社实行自治,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 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
类型 雅典民主政治 斯巴达寡头政治
内容 (选必 1·P8~ 9) 公民 大会 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 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
力机关,但王位世袭,
国王垄断了军事统帅权
(续表)
内容 (选必 1·P8~ 9) 议员 及任职 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 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 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 日常管理;大部分官员由抽 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随 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 长老会议员终身任职
(续表)
类型 雅典民主政治 斯巴达寡头政治
内容 (选必 1·P8~ 9) 司法 公民法庭是主要司法机关 监察官拥有主持公民
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
权力
总体认 识 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民 主 特点:少数人掌握政
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
(续表)
类型 雅典民主政治 斯巴达寡头政治
③经济与生活
食物生产 (选必2·P5) 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
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
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
和橄榄油
土地归属 只有城邦公民才能拥有土地
劳力来源 (选必2·P5) 普遍使用奴隶劳动,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
部变为奴隶
民居建筑 (选必2·P61)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古罗马住宅
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
及;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
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商业贸易 (选必2·P37) 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续表)
城市布局 (选必2·P58) 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疫病影响 (选必2·P83) 疫病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古希腊伯罗奔尼撒
战争前期,雅典突发的鼠疫导致雅典政治的走向明
显转变
(续表)
④希腊文化
哲学 (选必3·P21) 背景 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
问题的知识追求;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
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表现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后世称为
“三大哲人”。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
会伦理;柏拉图创建的“学园”
哲学 (选必3·P21) 表现 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亚里士多德是
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著作涉及哲学、政
治学、文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
影响 柏拉图在几何学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亚里
士多德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
影响
(续表)
文学 (选必3·P21) 《荷马 史诗》 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
创作的源泉
戏剧 悲剧和喜剧是这一时期戏剧的杰出代表
雕塑和建筑 艺术 (选必3·P21 ~22) 雕刻家米隆的《掷铁饼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雅典 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则是建筑艺术的代表
(续表)
史学 (选必3·P22) 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修昔底 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也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
教育 (选必3·P80) 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续表)
【知识拓展】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特征
(1)爱智慧、尚思辨、重探索是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
(2)朴素直观的辩证性是古希腊哲学自然观的基本性质。
(3)探索自然、本性是古希腊哲学的基本内容。
(4)哲学与自然科学、哲学与“神学”不分是古希腊哲学的独特表现。
《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即位后,结合阿摩利人的氏族部落习惯
法制定成《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玄武岩石柱上,由前言、
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主要宣扬王权神授,颂扬汉谟拉比的功绩。
正文共282条,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租佃、雇佣、商业、婚姻、债
务、奴隶等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状况。结语表
示汉谟拉比遵奉神意,保护黎民,故创立公正的法典。
【对点演练】
[2025·广西桂林模拟] 在《汉谟拉比法典》序言部分,汉谟拉比自称是
“众王之神”,认为自己是奉神的旨意统治国家,制定法典的目的是要
“给这片土地带来正义的法律,去消灭缺德和邪恶的人,从而使强者不
伤害弱者”。他坚信能够“给臣民带来长久福祉”的唯一途径是消灭人治,
“以法治国”。材料表明古巴比伦王国( )
A.实行君主专制 B.坚持依法治国 C.实现长治久安 D.奉行平等观念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认为自己是奉神的旨意统治国家,这
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特征,说明古巴比伦王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A
项正确;
君主专制属于人治,并非法治,排除B项;
汉谟拉比希望能够给人民带来长久福祉,但“实现长治久安”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材料并不能说明古巴比伦王国奉行平等观念,排除D项。
探究主题一 通过世界古代文明比较探究古代文明共性与个性
【史料研读】
史料1
文明名称 发源地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
古巴比伦文明(两河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
中国文明 黄河、长江流域
史料2 两河地区无天然屏障……许多古代民族在此演出一部战争史。北
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在苏美尔人
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是一位恶毒的神。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3 尼罗河的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侵
犯……它是一条温和的、可预测的大河,埃及人把洪水之神看作“它的到
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探究】
(1)结合史料1及所学知识,分析早期人类文明大都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
(2)结合史料2、3,分析两河流域文明与古埃及文明有何相似之处,并分析
地理环境对两大文明的不同影响。
(1)从气候、水源、土地等角度分析。
(2)结合史料2、3,从异同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结合史料1及所学知识,分析早期人类文明大都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
[答案] 原因: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生存;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
史料1
文明名称 发源地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
古巴比伦文明(两河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
中国文明 黄河、长江流域
(2)结合史料2、3,分析两河流域文明与古埃及文明有何相似之处,并分析
地理环境对两大文明的不同影响。
[答案] 相似之处:都处于大河冲积平原上,受大河泛滥的影响,农业都占
重要的地位。
不同影响:两河地区缺乏天然屏障的保护,朝代更替频繁。尼罗河地区相对封闭,有利于古埃及文明的持续发展。两河的泛滥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灾难,尼罗河的泛滥为当地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拓展延伸】
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原因
(1)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造成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2)地理环境:在世界上古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
影响较大。
(3)周边环境:西亚是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的交汇处,促
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中国、印度文明周边压力较小,相对稳定。
(4)宗教思想:宗教思想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同时它反过来也深化
了文明的多样性。
探究主题二 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探究雅典民主政治
【史料研读】
史料1 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
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伯里克利说:“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
我们是自由和宽容的;但是在公家事务中,我们恪守法律,因为这种精
神杜绝人治。”……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公民之外,公民内部
轮流执政……除十将军外,其余官职基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每个人
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
史料2 著名希腊史学家汉森认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一样,
具有民主、自由和平等三个基石。这一结论是很难让人信服的。……雅
典的民主带有相当强烈的不宽容性。中国学者对此进行的剖析可谓是入
木三分:“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
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
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
——倪学勇《雅典民主制的多元解读》
【问题探究】
(1)史料1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些特点?
(2)史料2中,作者对汉森的说法持怎样的态度?说明理由。
(1)结合所学,从政治主体、法律保障、民主政治的操作程序等角度分析。
(2)从史料2中可以得出作者对汉森观点的态度,即很难让人信服;基于
第(1)问,其理由可以从雅典民主与现代民主的区别进行分析。
(1)史料1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些特点?
[答案] 人民主权、法律至上、轮番而治、公民内部的平等。
史料1 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
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伯里克利说:“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
我们是自由和宽容的;但是在公家事务中,我们恪守法律,因为这种精
神杜绝人治。”……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公民之外,公民内部
轮流执政……除十将军外,其余官职基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每个人
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
(2)史料2中,作者对汉森的说法持怎样的态度?说明理由。
[答案] 态度:作者认为汉森的说法是错误的。
理由:汉森认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一样,两者都是建立在
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的。实际上,雅典的民主制并不具备现代民
主包含的民主、自由、平等。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
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广大奴隶是没有民主权利的。雅典民主容易造成
集体暴政。雅典的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而现代民主主要实行间接民主。
【拓展延伸】
雅典民主政治的公民意识
地方卷 全国卷
2024 年 河北卷:两河流域纠纷解决机制 北京卷:两河流域文明 山东卷:古埃及文明 广东卷:古代文明特征 江苏卷:古希腊文明 —
地方卷 全国卷
2023 年 河北卷: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湖南卷:人类文明产生 浙江卷6月:古印度史诗 湖北卷:原始农耕与古代人类文明的产生 新课标卷:
古巴比伦文明
乙卷:梭伦
改革
(续表)
地方卷 全国卷
2022 年 山东卷:古代文明交流;地图中的历史 河北卷:伯里克利改革 重庆卷:雅典城邦公民精神 天津卷:《荷马史诗》;古代多元文明的特点 辽宁卷:古代非洲文化 海南卷:史料实证与古代文明 甲卷:雅典
民主政治
乙卷:古代
雅典官员任职
资格
(续表)
地方卷 全国卷
2022 年 湖北卷:雅典民主制度 湖南卷:雅典民主制度 浙江卷1月:梭伦改革 广东卷:地中海文明 浙江卷6月:雅典民主政治 甲卷:雅典
民主政治
乙卷:古代
雅典官员任职
资格
(续表)
【考向分析】
本部分内容考查频率较高。
(1)高考重点:古代文明交流和雅典民主制是考查的重点。
(2)命题预测:可能从史学研究角度考查世界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或
者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及文明交流的影响;
等等。备考时要重点关注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与文明交流的相应知识点,
进行比较记忆。
命题点一 从古代两河流域化解冲突模式的视角考查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2024·河北卷] 下图为古代两河流域化解冲突主要模式示意图。据图
可知,古代两河流域( )
A.居民法律意识浓厚
B.君权神授观念强烈
C.君主专制特征显著
D.纠纷解决机制多元

[解析] 示意图中清晰地展示了三种不同的纠纷解决模式:司法审判、
调解仲裁和神明裁判。这表明古代两河流域的纠纷解决机制具有多样性,
D项正确。
示意图中并没有直接提到居民的法律意识,而是更多地强调了不同的解决冲突的方式,排除A项;
示意图中提到“神明裁判”这种模式,借助神明的威力解决冲突,带有神秘色彩,这反映出在古代两河流域,神明的权威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并不能体现出古代两河流域君权神授观念强烈,排除B项;
示意图中提到的三种模式并没有直接体现君主专制的特征,虽然“司法审判”借助国家强制力,但这并不足以体现君主专制特征显著,排除C项。
命题点二 从庇西特拉图执政探究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2.[2023·全国乙卷] 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庇西特拉图先后三次攫取雅典
城邦的统治权。他依照法律处理公共事务,关怀农民,支持平民反对贵
族,时人称其统治时期为“盛世”。该“盛世”的出现,得益于( )
A.梭伦改革的制度基础 B.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C.五百人议事会的产生 D.贵族特权被彻底铲除

[解析]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庇西特拉图“盛世”的出现,得益于梭伦改革期间建
立的四百人议事会、公民法庭、财产等级制等制度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
了基础,故A项正确。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故B项错误;
五百人议事会产生于克利斯提尼改革期间,故C项错误;
“贵族特权被彻底铲除”说法太绝对,故D项错误。
命题点三 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古巴比伦王国政治
3.[2023·全国新课标卷] 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
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
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
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解析] 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据本题材料“西亚”“公元前18世纪”
“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
创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为《汉谟拉比法典》结束语内容,
《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是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中央集权强大的标志之
一,它消除了原来各城邦的立法,把全国法令统一起来,材料内容宣示
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B项正确。
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公元前8世纪,亚述大举向外扩张,建立了亚述帝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材料内容与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无关,排除D项。
命题点四 从古代象形文字探究人类文明的产生
4.[2023·湖北卷] 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
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
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商 甲骨文 周 金文 秦 小篆 现代楷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解析] 据本题材料“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人们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
作为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业活动。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
“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D项正确。

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而非渔猎采集,排除B项;
“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与本题材料主旨不一致,排除C项。
命题点五 由图片史料探究古埃及文明
5.[2024·山东卷] 下面左图为古埃及国王献给太阳神庙的大白陶罐;右
图为前19世纪北美印第安人达科他族首领水牛皮袍上的一份年表的片段。
据此可知( )
___________________ 陶罐上的短语“对抗 并彻底击败北方之年” 为国王奉献陶罐那一 年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哮喘咳嗽年”,因这年哮喘病大流行而命

2.“流星年”,因这年有很多流星出现而命名
3.“和平年”,因这年两个部族达成和平协议
而命名
A.文明交流推动社会进步 B.采用事件纪年具有普遍性
C.人类社会经历了相同的发展阶段 D.年名研究是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

[解析] 根据古埃及陶罐短语和北美印第安人首领水牛皮袍上的年表可
知,对该国或该族群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易成为当地对该年命名的名称,
故研究年名是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选择D项;
虽然古埃及的年名与前19世纪印第安人的年名有相似的命名方式,但材料并未体现两者之间存在交流,排除A项;
仅根据两件相似命名年名的案例,并不能体现采用事件纪年这一方式具有普遍性,亦不能体现人类社会经历了相同的发展阶段,排除B、C项。
命题点六 从种姓制度发展变化视角考查古代印度文化
6.[2023·河北卷]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形成后,个人种姓地位不能变动,
但低级种姓以职业集团为单位,通过传统所容许的途径,在其原种姓内
形成了一些“亚种姓”。这说明,古代印度( )
A.中间阶层不断壮大 B.等级结构日益复杂
C.血缘关系逐渐弱化 D.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解析] 结合题干表述可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形成后,低级种姓内
部又出现了细分,形成“亚种姓”,由此可以判断古代印度的等级结构日
益复杂,故选B项;
中间阶层壮大、血缘关系弱化、社会矛盾缓和,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A、C、D项。
命题点七 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雅典城邦政治
7.[2022·全国甲卷] 梭伦为了鼓动雅典人重开争夺萨拉米斯岛之战,在
广场上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促使雅典人废除了禁止公民提议争夺萨拉
米斯岛的法律。某主战派统帅在战前说服雅典人把金钱用于建造海军,
在战时又说服雅典人留在萨拉米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领袖人物具有绝对权威 B.平民与贵族的关系融洽
C.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 D.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

[解析] 本题考查了雅典的民主政治。根据题意可知,梭伦和某主战派
统帅都通过演讲鼓动民众支持自己的决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因
为古代雅典的公民能够直接参与城邦事务,只有得到城邦公民的支持才
能实行相关措施,D项正确。
古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度,全体公民都可以参与城邦政治,领袖人物并不具有绝对权威,排除A项;
梭伦时,古代雅典的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关系并不融洽,排除B项;
梭伦和某主战派统帅并不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不能反映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排除C项。
命题点八 从古代雅典官员的选拔条件探究雅典政治制度
8.[2022·全国乙卷] 据学者研究,古代雅典官员在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时,
需要回答: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崇拜的神祇及其圣
所所在地、墓葬方位、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下列
属于成为古代雅典官员前提条件的是( )
A.军事才能、宗教信仰 B.道德品质、演说能力
C.丰厚财力、贵族血统 D.本邦籍贯、成年男性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古代雅典官员在任职前需要回
答的问题中,不包括军事才能、演说能力和贵族血统等,故A、B、C
三项错误。
古代雅典拥有公民权的是除妇女、外邦人和奴隶之外的本邦成年男子,担任古代雅典官员首先应该是成年男性;根据“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可知,担任古代雅典官员还要拥有本邦籍贯。故D项正确。
1.【人类文明的产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
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
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使得社会)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
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作出的一大发明。”这
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之一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解析] 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私有制出现,
一些人脱离生产转而从事管理性工作,进而文字得以产生,这体现出农
业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条件之一,B项正确;
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因此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排除A项;
材料并未涉及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且该说法本身存在错误,排除C项;
材料主旨是农业的发展促使文明产生,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生,排除D项。
2.【两河文明特点】[2025·河北石家庄模拟] 早在公元前3千纪,两河流
域就存在着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双语并行的现象。后来,双语文献还包
括阿卡德语—阿拉米语、阿卡德语—波斯语、希腊语—苏美尔语、希腊
语—阿卡德语等。这说明古代两河文明( )
A.统治阶层鼓励引入外国语言 B.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C.阿卡德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D.印刷术以及造纸术较为发达

[解析] 从公元前3千纪就有双语并行,到后来还出现多种语言组合的双语
文献,体现了两河文明积极吸收和容纳其他语言文化,说明它具有明显的
多元性和开放性,B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提及统治阶层对引入外国语言的态度,排除A项;
虽然材料提到了阿卡德语与多种语言形成双语文献,但不能就此得出阿卡德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
材料中关于双语文献的描述与印刷术以及造纸术是否发达并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3.【古埃及文明】[2025·福建福州一模] 埃及古王国时期,太阳神之名
“拉”首次出现在了王名中,而后国王成为太阳神之子。中王国时期,甚
至未出生的国王就被指定为太阳神的继承人。这一变化说明古埃及时期
( )
A.国王权威持续加强 B.信仰与政治相辅相成
C.多神崇拜走向终结 D.神权与王权斗争激烈

[解析] 古王国时期,国王被称为太阳神之子;到中王国时期,未出生
的国王就被指定为太阳神的继承人。这表明国王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在不
断加强,国王的地位越来越神圣化,A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王权神化,而非反映信仰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
“多神崇拜走向终结”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神权与王权的斗争,排除D项。
4.【印度种姓制度】在印度历史上,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和隔离,使得
印度社会像一盘散沙,很容易被征服。种姓制度下民众的顺从和较低的
社会管理成本,使得外来统治者纷纷选择依靠原有的体系进行社会管理。
由此可知,种姓制度( )
A.阻碍了印度的近代化 B.受军事征服的影响而产生
C.因外来入侵逐步固化 D.增强了印度民族的凝聚力

[解析] 据材料“种姓制度下民众的顺从和较低的社会管理成本,使得外
来统治者纷纷选择依靠原有的体系进行社会管理”可知,在种姓制度下,
印度社会凝聚力不强,外来征服者利用种姓制度并使其逐步固化,C项
正确;
材料并非强调种姓制度阻碍印度近代化,排除A项;
B项说法错误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
D项说法与材料“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和隔离,使得印度社会像一盘散沙”相悖,排除D项。
5.【雅典民主政治特点】[2025·山西吕梁模拟] 古代雅典人崇拜酒神狄
俄尼索斯,并发展出城市酒神节。节日期间,除了献给狄俄尼索斯的盛
大游行、颂歌比赛和戏剧比赛外,还有十将军主持的祭酒仪式、宣布荣
誉公民名单、展示来自提洛同盟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活动。由此
可知( )
A.宗教信仰主导雅典的社会生活 B.文化繁荣与民主政治相辅相成
C.雅典注重培养公民的城邦意识 D.人文精神是宗教活动核心内涵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人在酒神节的庆典上举行十将军祭酒
仪式、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提洛同盟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
是强调国家利益、为国家作贡献的公民意识的体现,说明雅典注重培养
公民的城邦意识,C项正确;
由材料无法得出宗教信仰主导雅典社会生活的结论,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文化活动对民主政治的影响,体现不出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排除B项;
材料并不能体现人文精神是宗教活动的核心内涵,排除D项。
作业手册
一、选择题
1.所有早期国家都要任命掌管所拥有物品清单的官员,以清点国家储藏
的食物和其他资源的大型仓库,这说明为什么世界不同地区,包括美索
不达米亚、埃及、印度北部、中国和中美洲,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都
分别出现了文字系统。材料意在说明( )
A.所有早期国家在形成中都产生了文字
B.农耕文明的发展推动了文字的产生
C.文字的出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D.文字的产生适应了国家管理的需要

[解析] 材料说明文字系统是早期国家出于管理资源的需要而出现的,
故选D项;
材料强调的是文字产生的原因,A项误读材料,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农耕文明对文字产生的影响,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文字系统产生的原因,而非文字出现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
2.有学者认为农业起源于中东,从中东再传播到全球各地。如果要质疑
这一观点,可以使用的论据是( )
A.中美洲人驯化了玉米
B.张骞将苜蓿带回中原地区
C.河姆渡居民已饲养猪
D.小麦、大麦原产地在西亚

[解析] “中美洲人驯化了玉米”可以很好地驳斥“农业起源于中东,从中
东再传播到全球各地”的观点,故选A项;
苜蓿原产地在伊朗一带,伊朗属于中东地区,排除B项;
饲养猪为畜牧业,不属于狭义的农业(种植业),排除C项;
“小麦、大麦原产地在西亚”符合材料中学者的观点,无法驳斥其观点,排除D项。
3.[2025·河北邯郸模拟] 据考古发掘,在
两河流域高拉遗址出土的预制封泥,已
被分割成球形或雪茄形(如下图所示),一
般用来封在陶罐的口部、肩部或布袋的
A.民众生活丰富多彩 B.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C.文明曙光已经显现 D.奴隶制度逐渐成熟
扎口处,也有的用来封在门闩上。可见,当时该地( )

[解析] 据材料“被分割成球形或雪茄形”“用来封在陶罐的口部、肩部或
布袋的扎口处”可知,当时人们已经能够将封泥进行切割,还将预制封
泥运用于器物密封,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进入了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社
会生产技术也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说明当时人类的文明曙光已经显现,
故选C项;
“民众生活丰富多彩”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
材料并未说明封泥用于商业贸易,也没有体现相关商品的交易信息,排除B项;
材料并没有体现阶级剥削和运用奴隶进行生产的相关信息,“奴隶制度逐渐成熟”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4.[2025·广西部分示范性高中模拟] 古代两河流域文献记载,国王将一
大块疆土授予他人时,承诺受封土地者及未来的继承人应享有一系列豁
免权,未来的国王也不得违背这些豁免承诺。一旦违背这些承诺,自由
民有权提起诉讼。材料可用来说明古代两河流域( )
A.统治者重视笼络地方势力 B.追求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C.国王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D.强调对契约关系的尊重

[解析] 据材料“国王……承诺受封土地者及未来的继承人应享有一系列豁
免权……一旦违背这些承诺,自由民有权提起诉讼”可知,国王在授予土
地时作出承诺,并且这些承诺具有法律效力,未来的国王也不能违背这
些承诺,一旦违背,自由民有权提起诉讼,这表明古代两河流域社会高
度重视契约关系,故选D项;
材料的主旨并非统治者为笼络地方势力而采取政治策略,排除A项;
材料虽然提到自由民有权提起诉讼,但这主要是针对契约承诺未得到执行的情况,不能直接说明古代两河流域追求社会公正与公平,排除B项;
材料确实体现了国王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制约,但这种制约是基于特定的契约或法律条文,而非广泛的社会制度或政治结构,因而材料无法说明国王权力受到有效制约,排除C项。
5.[2025·湖南永州模拟] 苏美尔城邦最初的统治者是高级祭司(En),城市
政治、宗教、行政、经济中心都在神庙。后来,随着城市事务的复杂化,
出现了一个官职Ensi,意为“统治者”,专门管理城市市政、法律、社会、
商业、贸易甚至军事。这一变化( )
A.折射出民主城邦的繁荣 B.反映了拼音文字的成熟
C.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观念 D.体现了政教分离的趋势

[解析] 据题干可知,苏美尔城邦的统治者由祭司担任发展到出现专门
的官职,由神庙管理城市事务到设官员专门管理城市事务,这说明苏美
尔地区由最初是宗教管理演变到世俗官僚管理,出现了政教分离趋势,
故选D项;
材料并不能体现出民主城邦的繁荣,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苏美尔城邦管理的变化,与文字成熟无关,并且据所学可知苏美尔地区主要采用楔形文字,并非拼音文字,排除B项;
据题干可知这一变化强调城邦管理的政教分离趋势,没有体现君权与神权的关系,无法推断该变化在否认君权神授,排除C项。
6.[2025·江苏南京模拟] 阿布辛贝神庙是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
建造的最宏伟、最美丽的神庙。神庙里的4尊石像,从左到右是地狱之
神、底比斯保护神、拉美西斯二世和太阳神。将拉美西斯二世与诸神并
列,展现了古埃及时期( )
A.法老权威至高无上 B.建筑水平领先世界
C.神话故事丰富多彩 D.官僚体系日趋完善

[解析] 将拉美西斯二世与诸神并列,展现了古埃及时期法老的权威堪
比诸神,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故选A项;
题干强调的是拉美西斯二世的权威和地位,与建筑水平无关,排除B项;
题干描述的是拉美西斯二世的权威与诸神等同,并未说明神话故事的内容丰富多彩,C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C项;
题干只提到了拉美西斯二世,并未提到其他官僚,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官僚体系日趋完善的结论,排除D项。
7.[2025·江西九江联考] 古埃及赫卡纳赫特纸草记录了公元前2002年一
位农民的生活状况。据纸草记载,当时国家允许土地私有,赫卡纳赫特
家族雇佣他人耕种,粮食收成、土地买卖或租赁的价格与尼罗河泛滥紧
密关联,族长必须谨慎精细才能带领家族应对歉收的风险。据此可知
( )
A.地理环境影响古埃及农业发展 B.尼罗河泛滥制约当地农业发展
C.古代埃及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 D.文明发展与大自然存在对抗性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尼罗河的泛滥与粮食收成、土地买卖或租
赁的价格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地理环境(特别是尼罗河流域)对古埃
及的农业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故选A项;
虽然尼罗河的泛滥对农业发展有影响,但材料中并未明确表明这是一种“制约”作用,而是强调了尼罗河泛滥与农业发展的紧密关系,排除B项;
材料中并未提及任何关于新经济因素的信息,只是描述了埃及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土地状况,排除C项;
材料中并未提及文明与大自然之间的对抗性,而是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排除D项。
8.[2025·湖北黄冈模拟] 埃及北部和东部是地中海和红海,西部是沙漠,
陆上主要交通线也就只有西奈半岛。两河文明集中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其东部是扎格罗斯山脉,南部是波斯湾,西部是阿拉伯半岛的沙漠。这
可以用于说明早期文明( )
A.交流互鉴不断发展 B.独立发展自成一体
C.连续性统一性明显 D.多元一体特征突出

[解析] 材料从地理位置上介绍了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的自然环境,
两大文明都不同程度地被大海、沙漠和高山所阻隔,说明人类早期文明
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故选B项;
自然环境的阻隔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使早期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受到限制,排除A项;
材料主要从地理位置的角度介绍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无法体现文明发展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排除C项;
材料只能体现早期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性,而自然条件的阻隔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无法使其实现一体化发展,排除D项。
9.在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认为神是世界的主宰,人可以通过祭祀向神祈
福。释迦牟尼则认识到世间一切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人应该依靠自己
的觉悟来求福。这反映了古代印度( )
A.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精神觉醒 B.婆罗门教义不断丰富与发展
C.政权逐渐摆脱了神权的控制 D.种姓制度理论的思辨化趋势

[解析] 由“人可以通过祭祀向神祈福”“人应该依靠自己的觉悟来求福”
“世间一切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等可得,古代印度无论是婆罗门教还是
佛教都关注人的作用和能动性,意味着古代印度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觉醒,
故选A项;
题干仅提到了婆罗门教的相关主张,并未体现其教义“不断丰富与发展”,排除B项;
题干是有关古代印度宗教方面的主张,并未提到政权问题,且政权摆脱神权控制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材料并未提到种姓制度,D项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D项。
10.印度河流域文明兴起于公元前3千纪,其城市的卫城区有谷仓、寺庙,
居民区的房屋有的庭院宽敞,有的十分矮小;在随葬品中,有金玉珠宝,
也有泥土和贝壳制品;在出土的人物雕像中,有系着镶有宝石的束发飘
带的祭司,也有戴着表现卑贱屈辱项圈的男人。这反映出当时的印度
( )
A.率先进入了人类文明时代 B.城市规划的水平领先世界
C.实行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 D.处于层次分明的阶级社会

[解析] 据材料“居民区的房屋有的庭院宽敞,有的十分矮小”“在随葬品
中,有金玉珠宝,也有泥土”“有系着镶有宝石……的祭司,也有戴
着……屈辱项圈的男人”可知,古代印度无论是城市生活、随葬品还是
人物雕像方面,贫富分化都很明显,体现了当时的印度处于层次分明的
阶级社会,故选D项;
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不能得出古代印度比其他地区更早进入文明时代,排除A项;
材料中仅体现了印度的城市规划,不能看出其比其他地区的城市规划水平更高,排除B项;
材料中“寺庙”“祭司”等表明宗教对当时印度存在影响,但并未体现宗教与政治的结合,无从得出“政教合一”的结论,排除C项。
11.[2025·湖南长沙一中模拟] 古代雅典人设立祭祀仪式纪念诛杀僭主者,
战争执政官负责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向他们献祭;此外,雅典人还赋予了
诛杀僭主者的直系后代各种特权,让他们有权享用城邦的公费食堂,有
权免除赋税,有权在公共典礼中于前排就座。这些举措( )
A.有利于强化民众的民主观念 B.捍卫了公民的个人自由
C.有效确保雅典民主制的持续 D.孕育出崇尚自由的风气

[解析] 据材料信息,雅典人设立祭祀仪式纪念诛杀僭主者和赋予诛杀
僭主者直系后代特权,实际上是在弘扬诛杀僭主、追求民主的精神。这
种做法有助于让民众树立和强化民主观念,使他们更加珍视和捍卫民主
制度,A项符合题意,故选A项。
题目中的举措并未直接涉及捍卫公民个人自由的内容,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这些举措虽然体现了对民主的重视,但并不能直接确保雅典民主制的持续,民主制度的持续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如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等,“有效确保”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
在古代雅典,自由观念确实有其深厚的历史根基,但它并不是由单一的祭祀仪式或特权制度所直接“孕育”出来的,排除D项。
12.[2025·江苏苏州模拟] 在希腊神话中,雅典娜为争夺雅典城的保护权,
与海神波塞冬争斗,最终经雅典人裁决成为胜利者,雅典娜由此被视为
城邦保护神,城邦也以女神的名字命名,雅典卫城成为女神的圣所。这
折射出( )
A.城邦共同体认同意识得到了强化 B.希腊城邦之间战争不断
C.古希腊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D.雅典城邦成为希腊霸主

[解析] 据材料信息,这个希腊神话故事反映了雅典城邦对雅典娜的崇拜以及雅典娜与城邦的紧密联系。雅典娜被视为城邦的保护神,城邦以女神的名字命名,这都表明城邦对雅典娜的认同和崇拜,从而强化了城邦共同体认同意识,故选A项。
题干中的神话故事并没有提及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排除B项;
虽然古希腊文化确实具有人文色彩,但题目中并未直接体现这一点,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题干中的神话故事并没有提及雅典城邦的政治地位或军事霸权,排除D项。
13.[2025·广东广州模拟] 有学者指出,雅典富人虽然承担了兴建某些工
程、邀请作家和演员等活动的出资义务,但其所需费用部分来自奴隶在
矿山或国家出租的土地上创造的收入。此外,即使是最贫穷的公民,也
从奴隶劳动中得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好处。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雅典
( )
A.农业成为主要的经济产业 B.基层公益事业的充分发展
C.外邦奴隶成为主要劳动力 D.奴隶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雅典的公共活动所使用的费用部分来自奴隶
的创造,雅典的贫穷公民也从奴隶制经济中得到好处,这可以用来说明
奴隶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故选D项;
结合所学可知雅典多山少平原,农业并不发达,它主要发展手工业及商业,“主要的经济产业”表述有误,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雅典实行哪些基层公益事业,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雅典的奴隶来源于本城邦还是外邦,故无从判断外邦奴隶是否成为雅典的主要劳动力,排除C项。
14.[2025·辽宁沈阳联考] 在斯巴达的政治生活中,两名国王都要防止对
方的权力过于膨胀。在和平时期,双王的角色中宗教成分居多,双王与
公民大会每年选出的五名监察官互许诺言,尊重对方的权威,战时一名
国王领兵出征,但是否对外宣战由公民大会决定。斯巴达的权力分配机
制( )
A.体现贵族寡头政治的特点 B.维护了城邦民主政体
C.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团结 D.提升了城邦治理能力

[解析] 在斯巴达的权力分配机制中,国王之间、国王与监察官之间以
及国王与公民大会之间都存在相互制衡的关系。这种制衡机制有助于防
止权力过于集中和滥用,从而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和稳定,故选
C项。
贵族寡头政治通常指的是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贵族或家族手中的政治体制,材料并未侧重说明斯巴达的权力分配机制体现贵族寡头政治的特点,排除A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斯巴达的政治制度并非纯粹的民主政体,排除B项;
虽然斯巴达的权力分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城邦的稳定和团结,但并不能直接提升城邦的治理能力,排除D项。
15.[2025·辽宁鞍山模拟] 亚里士多德指出:起初,任何人如果发明了一
种为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技艺,他将受到尊敬是很自然的,但这决不只
是因为他的发明具有实用价值,而是因为他被认为比其他的人聪明、优
秀。因此,后者比前者更富有智慧,因为科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实用。这
体现了亚里士多德( )
A.否定自然科学的发明价值 B.主张科学与人文相互分离
C.激励人类不断地自我完善 D.倡导超越功利的科学精神

[解析] 由“决不只是因为他的发明具有实用价值”“他被认为比其他的人
聪明、优秀”“科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实用”可知,亚里士多德在对科学发
明者功利性肯定的同时,更强调其科学精神和不断努力变得更优秀的品
质,所以材料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倡导超越功利的科学精神,故选D项;
由“决不只是因为他的发明具有实用价值”可得,亚里士多德并未否定自然科学发明本身的实用价值,排除A项;
由“后者比前者更富有智慧”可得,亚里士多德更强调发明者的精神价值,而不是主张科学与人文相互分离,排除B项;
由“后者比前者更富有智慧”可知,亚里士多德既肯定发明本身的实用价值,更赞扬发明者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智慧本身的价值,这会激励人类不断地自我完善,而C项仅肯定了科学精神和智慧,未能涵盖题干所有信息,属于以偏概全,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家和民族走什么样的道路,对其文明和文化的发展走势具有决
定性意义。一方面,中西方文明起源不同,但文明是平等的,在交流互
鉴中融合发展始终是历史常态。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各自的社
会基础和地缘优势,同样源远流长、影响至深。另一方面,人类文明的
多样性始终是一个客观现象,文明之间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随着现代
化的诞生,人类逐步开启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西方孕育的资本主义文明相比,表面上有许多相似之
处,但实际上截然不同,其特定内涵与精神实质是资本主义文明所不可
能具备的。
——摘编自杨增岽《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2分)
[答案] 示例:
观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各自的社会基础和地缘特色。(2分)
论证:东方,在生态环境多样、水资源丰富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
江流域等大江大河地区,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往来和民族交融,逐渐形
成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以及以儒家思想为代
表、底蕴深厚的思想文化体系,这共同铸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它
注重文明的传承性,是世界上唯一完整延续至今的原生文明。
西方,古希腊山多地少、三面环水、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的自然地理
环境,“小国寡民”的城邦,以及频繁的商业贸易与海外贸易,形成了特
色鲜明的西方文明,这一文明包含着民主、自由的因素,成为现代西方
文化的重要源头。(8分)
综上,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不同社会基础和地缘特色的影响,都
源远流长、影响深远。(2分)
(其他观点:一个国家和民族选择何种发展道路,对其文明和文化的发
展产生重要影响;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融合发展是历史的常态;人类
文明具有多样性,理应相互尊重与包容;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西方资本主
义文明有本质区别)
[解析] 首先,提出观点,如据材料“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各自
的社会基础和地缘优势,同样源远流长、影响至深”并结合所学古代文
明发展的相关知识得出观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各自的社会基
础和地缘特色。其次,展开论证,据材料“中西方文明起源不同,但文
明是平等的”并结合所学古代文明发展的相关知识,从东西方文明发展
的角度展开论述即可。最后总结,对观点进行升华。选择其他观点进行
论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快速核答案
第28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重点问题·突破
核心概念
【对点演练】
A
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 通过世界古代文明比较探究古代文明共性与个性
【史料研读】
(1)原因: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生存;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发
展。 (2)相似之处:都处于大河冲积平原上,受大河泛滥的影响,农
业都占重要的地位。不同影响:两河地区缺乏天然屏障的保护,朝代更
替频繁。尼罗河地区相对封闭,有利于古埃及文明的持续发展。两河的
泛滥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灾难,尼罗河的泛滥为当地农业的发展创
造了条件。
探究主题二 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探究雅典民主政治
【史料研读】
(1)人民主权、法律至上、轮番而治、公民内部的平等。
(2)态度:作者认为汉森的说法是错误的。
理由:汉森认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一样,两者都是建立在
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的。实际上,雅典的民主制并不具备现代民
主包含的民主、自由、平等。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
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广大奴隶是没有民主权利的。雅典民主容易造成
集体暴政。雅典的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而现代民主主要实行间接民主。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D 2.A 3.B 4.D 5.D 6.B 7.D 8.D
仿真模拟
1.B 2.B 3.A 4.C 5.C
作业手册
一、选择题
1.D 2.A 3.C 4.D 5.D 6.A 7.A 8.B 9.A 10.D 11.A 12.
A 13.D 14.C 15.D
二、非选择题
16.示例:
观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各自的社会基础和地缘特色。(2分)
论证:东方,在生态环境多样、水资源丰富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
江流域等大江大河地区,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往来和民族交融,逐渐形
成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以及以儒家思想为代
表、底蕴深厚的思想文化体系,这共同铸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它
注重文明的传承性,是世界上唯一完整延续至今的原生文明。
西方,古希腊山多地少、三面环水、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的自然地理
环境,“小国寡民”的城邦,以及频繁的商业贸易与海外贸易,形成了特
色鲜明的西方文明,这一文明包含着民主、自由的因素,成为现代西方
文化的重要源头。(8分)
综上,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不同社会基础和地缘特色的影响,都
源远流长、影响深远。(2分)
(其他观点:一个国家和民族选择何种发展道路,对其文明和文化的发
展产生重要影响;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融合发展是历史的常态;人类
文明具有多样性,理应相互尊重与包容;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西方资本主
义文明有本质区别)
同课章节目录